导航:首页 > 油性皮肤 > 什么矿有油性

什么矿有油性

发布时间:2022-08-15 05:28:01

① 为什么石头一晒会出油,这是什么石头

可能是油页岩
是一种可燃矿物,外表呈褐色,这种石头里含有石油的成分,可以燃烧,但发热量比煤低,每千克油页岩燃烧时只能发出几百到几千千焦热量,灰分含量较高,油页岩一般比煤重。
油页岩的成因,与煤和石油的形成有类同情况。近海和沼泽盆地里的动植物,在地壳变动中随着泥沙一起埋入地层深处,经过几千万年的演变,才成为今天发掘出来的油页岩。现代开采出来的油页岩矿中,常常发现乌龟、古树等动植物化石就是它身世的佐证。
通常的石头,人们无论如何也无法熬出油来的,但油页岩却可以通过加热干馏等办法,熬出油来。从油页岩身上熬出来的油呈黑褐色,略带绿色荧光,成分与石油相似,这便是油页岩。不过人们习惯称它为人造石油。

② 带油性的石头有几类

带油性的石头有6类。

从材料分类一般有六种:绿碳化硅、白刚玉、棕刚玉、碳化硼、红宝石(又名烧结刚玉)和天然玉。

油石是指一种天然矿物经烧结而成的物质。“油石”本为黑色或棕黑色,暴露在地面上的则因风化而呈灰白色,表面看起来不像含有油质,但用热气蒸馏时,其中的有机物分解而成煤油,故而得名。其质地细密坚韧,可用作磨具。后来也把用磨料和结合剂等制成的条状固结磨具称为油石。


工业应用

油石烧结刚玉(红宝石)油石 :它经由高温烧结而成的一种微晶刚玉制品,结构紧密而细腻,具有很高的硬度和强度。

产品成玫瑰红,产品有小砂轮型油石、标准型油石、磨头型油石三大类。在磨削工件时,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锐利的刃口和稳定的几何形状。

适用于仪表工业、精密零件、微型刀具、工具、精密磨具的成型磨削等,加工的精度表面粗糙度可达0.05μm左右。

产品规格:小砂轮型直径在100以内的平型砂轮油石,标准型尺寸在200*50*25以内的各种几何形状油石,磨头型直径在25以内的各种形状磨头油石。

③ 普通的石头有油性吗

1.狭义上的石油是指原油。广义而言,石油是一个大概念,包括原油和各种成品油。

2.原油是在石油加工和精炼过程中提取的。未经任何处理就从油田中提取的是原油。原油是未经加工的石油。石油是原油的组成部分,从原油中提取。

3.原油的外延不同于石油,一个外延窄,一个外延较宽。前者仅指从地层中提取的原始油,未经任何加工和精炼;后者指从地层中提取的可燃油性物质。加工前后,我们可以称之为“石油”,但加工后的石油产品。根据它们的特性和用途,人们给它们起了更准确的名字,如“汽油”、“柴油”、“润滑油”、“沥青”等,以便区分它们。

原油与石油有何区别

我们过去称未加工石油为原油,是一种黑褐色粘稠油状液体,绿色荧光,有特殊气味,是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和烯烃等多种液态烃的混合物。

石油则是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原油的问题在于它含有数百种不同类型的碳氢化合物,所有这些碳氢化合物都混合在一起。不同种类的碳氢化合物需要分离以提取有用的物质。幸运的是,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分离这些物质,那就是石油精炼。

石油精炼过程从分馏塔开始。随着烃链长度的增加,其沸点将逐渐升高,因此可以通过蒸馏将其完全分离。这就是炼油厂的情况——在炼油过程的一部分,原油被加热,不同长度的烃链在不同的蒸发温度下被分离。不同长度的链具有不同的性质,对应于不同的用途。

④ 岩石的含油性描述是怎样的

含油性描述包括油味、含油级别、含油产状、滴水情况、荧光直照、点滴试验、系列对比等。

油味包括油味浓、淡、无油味;含油级别见第一节;含油产状包括均匀、斑状、条带状、星点状;滴水情况包括珠状、半珠状、缓渗、速渗(图3-2)。

⑤ 主要含油砂矿带

塔里木盆地的含油显示(包括油砂、油苗、沥青等)围绕盆地边缘分布,库车坳陷和塔西南坳陷是两个主要的分布区(图5-31)。盆地油气的勘探工作是从地表含油显示的调查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地面地质调查,发现地面构造141个(包括柯坪断隆上的12个)。地面直接、间接有油气显示的构造和地区有32个,地面油气显示100余处,出露于从古生界到新生界的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中。在此期间,完成的地面地质调查工作包括:普查面积近12万km2,完成了库车坳陷、喀什地区的天山山前和英吉莎、明遥路、目什构造、齐姆根区、桑株背斜、玉力群背斜、固满背斜、棋盘和什拉甫、阿尔塔什地区的祥查细测工作,填绘了1:20万、1:5万的地形地质图;祥查地面构造68个。20世纪50年代,在塔西南坳陷的杨叶构造和克孜洛依构造进行过油砂矿的开采,从中提炼石油,并有一定的规模,至今仍可看见当年的采矿遗迹。

(一)塔西南油砂区

塔西南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北邻南天山褶皱带西段,东北与中央隆起相接,西南侧为西昆仑山褶皱带,东南接塔南隆起,面积约14×104km2。勘探工作始于1952年,早期以地面地质调查、重磁力勘探及钻探地面构造为主,1977年发现了柯克亚凝析油气田。1984~1990年处于停顿状态,直至1991年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恢复勘探。塔西南坳陷可分为叶城凹陷、喀什凹陷、齐姆根凸起和麦盖提斜坡4个二级构造单元,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点。油砂资源主要分布于南天山山前的喀什凹陷北部,在叶城和田凹陷昆仑山前一带也有油砂、油苗出露,但规模不大。

喀什凹陷北部地区自20世纪50年代,开展野外石油地质工作以来,已先后发现了十余处地表及井下油气显示,油气显示主要集中在中新统和白垩统地层内。此次油砂地质调查选择了有一定规模的杨叶鼻状构造和克孜洛依背斜的油砂做了检查工作,对其余十余处油砂、油苗出露点做了踏勘工作。

(1)杨叶油砂。杨叶鼻状构造位于沙里塔什背斜的南翼,被断层复杂化,为破坏了的含油构造。构造轴线近东西,北翼倾角64°~80°,南翼倾角74°~80°,南北两翼各有一组东西向断层,北翼断层分两支,倾向南,北支倾角70°~80°;南支倾角50°。南翼断层断面南倾,倾角54°~84°。杨叶油砂出露于构造两翼的断裂线上,沿鼻状背斜南翼断层分布。油砂富集于上第三系安居安组(N1a)底部灰色砂岩及断层下盘下白垩统(K1)砂岩(部分含砾砂岩、砂砾岩)中,泥岩中也有强烈油味。经过实测地质剖面及定油砂观察点,杨叶油砂共出露有24层,油砂单层厚度0.91~10.8m。

靠近构造核部的白垩统棕红色砂砾岩及断鼻倾没处的油砂含油性较好,曾供土法炼油。沿断裂带的矿坑内水面飘浮油花,并见天然气逸出;断裂带南盘的中新统安居安组砂岩中也见油砂和沥青。

(2)克孜洛依油砂。位于乌恰县城南2km的山沟里、克孜洛依背斜构造的南翼,层位属上第三系安居安组(N1a)底部砂岩组,在砂岩下部为逆断层,岩性以浅棕色细砂岩为主,油味甚浓,土坑中见液体原油从岩石裂缝流出。

克孜洛依背斜南翼地表油砂出露厚度1.39~6.8m,分布范围不大,但早期该处油砂曾供土法炼油,现今仍残存有废弃的矿坑。

(3)克拉托含油构造。克拉托背斜是侏罗系及中新统生油有利地区。背斜轴部出露中新统帕卡布拉克组上部地层,地面轴线近东西走向,轴长约8km。东部两翼倾角40°~70°,北翼稍缓,中部及西部两翼倾角43°~82°,南翼略陡。具东西两高点,钻井集中于东高点,轴部十分狭窄。北翼有一东西向逆断层,断面南倾,倾角65°钻井岩芯破碎(如反修27井)。

地表砂岩中有液体油苗、油砂、沥青砂岩、泥火山、天然气及硫化氢泉分布。经钻探在帕卡布拉克组中、上部砂岩中获少量油气,与盐水同时产出。克拉托含油构造属于低压、低产的残余次生油气藏,其油源为侏罗系。油气的富集与逸散同断裂密切相关,断裂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

塔西南坳陷其他油砂、油苗出露点也主要分布在喀什凹陷北部地区,沿昆仑山北部分布较少。

(4)乌拉根油苗。位于乌拉根向斜南翼,在N1p下部地层所组成的小向斜两翼的砂岩中,油味浓,裂隙有沥青。油苗附近有小断裂存在。小向斜以南200~300m 有乌拉根大断裂通过。

(5)阿拉布拉克油砂。位于阿拉布拉克河即将汇入安居安河左侧的小沟里,层位为N1p下部砂岩中,一般带油味,下部油味甚浓,在油苗北翼50m处(即阿拉布拉克背斜南翼)有卡兰克雷克断裂通过。

(6)巴什布拉克油苗。位于巴什布拉克矿区附近,层位为超覆在P1变质岩系之上的下白垩统褐色底砾岩中,含黑色沥青班点,泥岩夹层有微弱的油味。

(7)乌鲁克恰特油苗。位于上述同一地区,距下白垩统底25m的灰绿色砾岩的孔隙中,被干沥青充填。

(8)克里杨油砂。位于皮山县跃进乡克里杨村1km多的东山头,玉力群背斜北翼近轴部白垩系下统上部棕红色砂岩中,棕红色砂岩由于油浸被还原成次生灰绿色、褐灰黑色,具浓裂的石油芳香味。

(9)玉力群液体原油和沥青。位于玉力群背斜硫磺沟,钻探硫磺矿时在第四系下部和下第三系(E2)灰岩裂隙和晶洞中发现液体原油和沥青,之后又在白垩系取得含油砂岩。

油源对比认为,喀什凹陷油砂中的原油主要源自侏罗系杨叶组泥质烃源岩(赵孟军等,2000)。侏罗系烃源岩侏以晚期生烃为特征,在早第三纪末只有局部地区进入到生油窗,直到上新世早期才大面积地进入生油窗,原油主要是在此期形成,见塔西南坳陷油气成藏事件图。凹陷北部是烃类运移的指向区,其中的局部构造成为较有利的储油构造。上新世晚期喀什凹陷的周缘开始抬升,早期油藏受到破坏,形成了地表油苗或油砂。

(二)库车油砂区

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北缘是南天山山前断裂带,南邻塔北隆起,呈北东东向展布。坳陷内由5个次级构造单元组成:北部单斜带(背斜带)、克—依构造带、秋里塔克背斜构造带、拜城凹陷、阳霞凹陷。油砂资源主要分布在坳陷北部的北部单斜带和克—依构造带。

库车坳陷的地表含油显示是塔里木盆地最丰富的地区,占全盆地油气显示的一半以上,具有分布广,种类、层位、成因类型多的特点。2005年,对黑英山、巴什基奇克两个主要的油砂出露点做了概查工作,对其余各油气出露点做了踏勘。

1.油砂露头

(1)黑英山(米斯布拉克)油砂。位于米斯布拉克村东北3~4km 处的干沟中,属米斯布拉克鼻状隆起的南翼,含油层位是中侏罗统恰克马克组(J2k),地层直立—倒转,油砂层走向145°。地表植被较少,地势相对较平缓。

黑英山构造又称米斯布拉克鼻状构造。早在1935年,前苏联地质学家在天山南麓进行地质调查期间,对该构造的油苗作过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黑英山构造曾先后进行过多次的石油地质调查及勘探工作,共完钻探井4口(米1、2、3、4)、浅井8口。探井井深均超过1 000m,其中米2井在300~400m井段获低产油流;浅井井深一般100m左右,都见有油气显示(油花、天然气等),构浅6井曾日产油近60kg。当地老乡曾土法开采,最高日产油50t。2005年已有私人公司在该构造钻探石油,2口产油井(日产低于2t)。

黑英山构造地表油砂与油苗在中侏罗统恰克马克组宽150m范围内分布,见有7层油砂,单层厚度1.00~23.11m,油砂岩性为灰绿色中粗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具浓油味,在砂岩层面及裂缝还充填沥青和液体黑色稠油。油气的侧向运移和先期形成的油藏油层的暴露是黑英山油砂及油苗的主要成因,地表油砂及油苗的分布又受断裂的控制。沿出露层段横向追索,含油层段被断裂错断、分隔后,便不再含油。

(2)巴什基奇克背斜油砂。巴什基奇克背斜构造地表的沥青显示分布较多,主要在库车河以东的的断层附近,断续延伸超过10km。油砂分布于位于巴什基奇克背斜北翼阿格村,产出层位是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地层倾角30°~40°,该处地貌为丘陵一中高山地,冲沟发育,地层多呈单面山及梳状山。

巴什基奇克背斜的油气勘查工作始于1952年,1966年针对浅层油气进行过钻探(901井、902井),井深800~1 000m,见有稠油,黑色沥青及稠油分布在235m井段以上。

本次野外地质调查,在地表见1~5m油砂2层,沿构造轴向延伸1~1.5km。油砂油味浓,岩性主要是砂岩及砂砾岩,横向厚度分布较稳定。通过测制剖面及油砂观察点基本控制了油砂的地表展布范围。

(3)依奇克里克油砂。位于依奇克里克油田地表,出露于依奇克里克背斜轴部及横穿背斜的冲沟中,油砂产出层位是下第三系和下白垩统,沿背斜轴部断续延伸分布,油砂层倾角25°~50°。除油砂外,油苗的出露也较多。

依奇克里克油砂出露较好、分布较集中处在构造东高点。在阿依库姆齐沟以东的油砂沟、石油沟等处,出露下白垩统K 的地方,几乎都有油浸现象,这里砂岩被严重油浸呈黄绿色,具浓油味,在油砂沟挖坑可见有少量液体原油渗出。

依奇克里克油田是塔里木盆地最早投入开发的油田,后因开发效益差而停止勘探开发,目前已有地方所属的公司介入。据了解,该油田目前年产油近5万t。

依奇克里克油田自1958年第一口探井(依浅1井)喷油至1979年,共钻井285口,其中探井13口,生产井272口。探井井深从400m至2000m不等,含油显示层段在30m~1 000m之间,主要是侏罗系、下白垩统和下第三系含油,油田产层是中侏罗统。

(三)巴楚—柯坪油砂区

巴楚—柯坪地区在大地构造划分上属柯坪断隆,位于塔里木盆地之外的西北缘,与盆地内的巴楚断隆、麦盖提斜坡、塔西南坳陷、阿瓦提凹陷毗邻,面积约为1.8万km2。该区位于南天山造山带西段前陆褶皱冲断带,地质变形主要为一系列褶皱冲断片,为基岩出露的山地地貌。

该区勘探程度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开展了地震概查、重力普查、大地电磁测深勘探工作,地震测线尚不成网,尚无钻井。

区内已发现的油气显示均产于古生代地层内,具有分布广、层系多、类型多的特点。巴楚—柯坪古生界露头油气显示分布面积较大,北起阿克苏、南至阿图什,东自阿克苏—阿图示国道、西至阿合奇,都见有不同程度的地面油气显示。在层位分布上,下自震旦系、上至二叠系都有含油显示,以下二叠统的显示分布最广。二叠系巴立克立克组(P1-2b)内的油气显示可遍及整个显示区;康克林组(P1k)内已发现的油气显示均为沥青,分布于皮羌(东至西克尔)。志留系砂岩的含油显示见于柯坪塔格组(03-S1)k及塔塔埃尔塔格组(S1t),主要分布于西克尔,以沥青充填的形式为主,镜下薄片中多见,露头含油少见,砂岩的致密也使原油浸染范围限于断层线附近。奥陶系上丘里塔格组(O1-2sq)内的油气显示分布于皮羌,在三岔口也见一处显示。

巴楚—柯坪地区是塔里木盆地之外的隆起区,对其未作过常规油气资源的评价工作。因此,只能根据2005年野外油砂地质调查的情况,结合前人对该区所做的地面石油地质研究,估算巴楚—柯坪地区的油砂资源前景。

1.油砂露头

(1)苏巴什油气显示区。位于柯坪县苏巴什附近,区内已发现二叠系巴立克立克组内油气显示三处。为灰岩晶洞、生物体腔及裂缝中的原油及沥青。

(2)三岔口油气显示区。仅有一个油气显示点,位于巴楚县三岔口北4km的上丘里塔格组灰岩的岩石薄片中,在灰岩裂缝中有沥青及残余油,呈鸡窝状分布。

(3)皮羌油苗区。位于阿图什皮羌附近,皮羌断裂的两侧,前人研究较详细,称之谓“着名的皮羌油苗”。该区油气显示分布于东西长约40km,南北宽约33km范围内。该区的油气显示不仅范围广,而且地层层位及显示类型众多。有上丘里塔格组灰岩裂缝内的原油及沥青;有柯坪塔格组及塔塔埃尔塔格组砂砾岩孔隙中的残余油及沥青;有康克林组灰岩晶洞内的沥青;有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的辉长岩体中的油苗;有分布于整个皮羌山与依木干他乌山的二叠系巴立克立克组黑灰岩晶洞及裂缝中的油苗,及分布于皮羌山上的巴立克立克组内黑色页岩晶洞及裂隙中原油。

丰富的油气显示表明皮羌油苗区在地质历程中曾是多层系含油的古油藏,因裸露地表而遭破坏的结果。

(4)西克尔油气显示区。位于伽师县西克尔以西20km左右通古孜巴什沟、北大沟至奥兹尔塔格山西部。该区的油气显示主要产于柯坪塔格组及塔塔埃尔塔格组的砂砾岩中,多为孔隙中的残余油及沥青,也有少量康克林组及巴立克立克组灰岩晶洞中的沥青。该区油气显示多呈星点状散布,残余油与沥青含量少。

(5)吐古买提油气显示区。该区位于研究区西缘,阿图什北面吐古买提一带,向西延出研究区至喀若勒附近。油气显示主要见于下二叠统的灰岩内,主要是灰岩晶洞含油、沥青等。

⑥ 请问表面有点油的石头是什么石头

照片效果看,这颜色和质感都像黄蜡石,成分以石英为主。

黄蜡石又名龙王玉,因石表层内蜡状质感而得名。是石英岩矿物因为受地质变动影响,与酸性土壤混合,加上酸性土壤附近有地热或火山等自然条件,长期受酸性土壤和地热火山温度的双重催化,变质形成黄蜡石。所以结构紧密,韧性强,硬度6.5~7.5。

⑦ 玉髓有油性吗

有的。玉髓是一种矿物,又名“石髓”,玉髓其实是一种石英,SiO_的隐晶质体的统称,它是石英(隐晶质)的变种。它以乳状或钟乳状产出,常呈肾状、钟乳状、葡萄状等,具有蜡质光泽。

⑧ 这是什么石头特别重油性大,不易沾水。

碧玉岩,致密坚硬的硅质岩石。主要由玉髓和自生石英组成,带有氧化铁及有机质混入,故常呈红色、棕色、绿色、玫瑰色等,因为它是高价位的氧化铁显色,所以在空气中氧化环境下是永不变色的。比鸡血石稳定得多。另外主要是硅质矿物,硬度大,不易风化,不易磨损,也不怕酸碱侵蚀。

⑨ 什么料子的玉器油性大

比较油润的玉有很多,如和田玉(软玉)、阿富汗玉或者叫昆仑玉(大理岩质的玉石)、黄龙玉等。

和田玉油润的原因:
和田玉除了看起来有油润的感觉,在触觉上也可以感受到。和田玉看起来会有油润的感觉主要是和田玉矿物颗粒的硬度、形态和排列方式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当光线照射到和田玉表面发生折射或反射时,和田玉的内部矿物颗粒的特征使得其反射的光会比照射的光线更加柔和,加上和田玉本身特殊的光泽就会形成一种弱于玻璃光泽、强于蜡状光泽的油脂光泽。
和田玉的油脂感一般受三个因素影响,即:细腻程度、抛光工艺和把玩时间。一般而言,和田玉的矿物颗粒结构越细小,油脂感越强,相反则越弱;不同的抛光工艺也会使得和田玉的油脂感不同;把玩时间越长和田玉的油脂感也会越强。

阅读全文

与什么矿有油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次燕窝要多少克 浏览:1099
面部血管瘤怎么治不留疤 浏览:1927
yamii胶原蛋白怎么吃 浏览:1352
贵阳祛斑哪个好先荐利美康 浏览:1284
和田玉戈壁料没油性怎么办 浏览:897
鹅耳朵冻疮涂什么精油 浏览:1914
燕窝有什么不好的副作用吗 浏览:886
皮肤使用爽肤水有什么好处 浏览:1258
漂白燕窝炖不烂怎么办 浏览:1429
燕窝跟什么吃最好 浏览:1667
容易长痘痘油皮怎么可以做美白 浏览:1494
医院和美容院哪个祛斑好 浏览:1656
山羊奶面膜与龙血精华面膜哪个好 浏览:1708
学生干皮适合什么面霜 浏览:1482
生姜和什么一起煮能祛斑 浏览:1336
两三个月的宝宝选面霜怎么选 浏览:1553
嘴巴上和下面长痘怎么治 浏览:1656
南京医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钱 浏览:990
燕窝每天多少毫升合适 浏览:1593
胶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于吸收 浏览: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