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油画底料干什么用的画画前一定要刷这么一层么我之前直接画在画布上感觉很难上色,和这有关系吗
油画底料的特点及画布的制作方法 为什么要做底子?
以亚麻布等纺织品作画布,必须经过预先处理方能使用。所谓“处理”就是“做底子”。理由是: (1)填充纺织物纹理之间的孔隙,创造一个既节省颜料又适宜绘画的纹理表面。纺织物孔隙多,对于较精致的绘画作品来说,直接在上面作画,既浪费时间又浪费材料。只有在做好底子的画布上作画,才能有效地控制油画颜料的使用。
(2)使支承材料与颜料色层隔离开,以免颜料中的油侵蚀纤维,同时防止色层受到从画布后面渗透潮气的损害。油画颜料中的酸性物质能使画布变脏,而潮气又会氧化色层中的油分子,使之老化。所以画布底子的处理与作品的寿命长短有直接关系。
(3)良好的画布底子,能保证着色层的明亮度与鲜艳度。不合格的底子或没有做底子的画布,着色后会使画面灰暗。
(4)亮底子能够提高画面颜色的鲜明度。
(5)做过底子的油画或坦培拉绘画一旦支承材料遭到腐蚀,可以通过“换背术”,将色层从旧支承材料上移植到新的支承材料上去。
古典油画的底子类型:
古典油画无论在木板或画布上作画,都需要进行涂刷底子,底子使用的材料有粘结材料和填充材料两类。根据不同的材料,古典油画有八种制底方法。
(1)胶底。古代大师常使用动物胶,如骨胶、兔胶等。最好的是羊皮纸胶,可用清水浸泡、加热熔化。
(2)白垩底子。白垩(碳酸钙)粉、锌白粉、胶溶液各一份混合而成。
(3)半白垩底子。白垩粉、胶溶液各一份混合。再加入半份熟亚麻籽油,使用这种底料之前,先用7%的水胶涂底层。
(4)酪素底子。自古代有美术记载起,画家就使用酪素。酪素是一种易碎而柔软的物质,作底子时需要用水稀释,并溶入少量碳酸铵。
(5)鸡蛋底子。鸡蛋黄能增加底子的柔软性。蛋黄底作为最后涂层使用时,可以产生最好的结果。蛋清蛋黄都可以作白垩底子的添加剂。
(6)石膏底子。石膏(硫酸钙)也称轻晶石。通常在木板上作底子使用。具有异常的明度,制法与白垩底子方法相同。
(7)油性底子。跟制作半白垩底子一样,只是增加了油的含量(两份熟亚麻籽油)。
(8)有色底子。在已完成的白垩、半白垩和油底子上,根据画家的需要,薄涂各种透明色来制作色底子。鲁本斯曾把木炭、白颜料、结合剂混合后涂在石膏底子上做成银灰底子。
做油画底子的材料有哪些?
(1)胶类
用于制作画布底子的胶类有:动物胶(骨胶、皮胶等)、植物性树脂乳胶、白乳胶等合成胶。
(2)油类
用于制作油质画布底子的油类有:松节油、亚麻仁油、上光油等媒介剂。
(3)支承材料
软支承材料:纯亚麻布、半亚麻布、棉布帆布等。
硬支承材料:木板、胶合板、纤维板、纸板、金属板等。
(4)填充材料
大白粉,又称白垩粉、西班牙白、巴黎白、白土等,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市场上出售的大白粉为60%碳酸钙与40%碳酸镁的混合物。做底料时只能与胶结合,若与油结合会变成油腻子。可用大理石粉替代大白粉。
铅白粉(碳酸铅):中国古称官粉、胡粉。古代欧洲画家多用它制作底子或白颜料。因有毒,现代画家已很少使用。
石膏粉(硫酸钙):做底子多用天然的水合地石膏或熟石膏。比白垩密实、明亮,但柔韧性差。在木板等硬质支承材料上做石膏底子效果更佳。
钛白粉(二氧化钛):有较强的覆盖性,常与大白粉混合使用。
立德粉(硫化锌与碳酸钡):学名为锌钡白。有的材料专家不主张单独使用立德粉,可与大白粉混合使用。
(5)GESSO成品底涂料
“GESSO”意大利语意是灰泥或熟石膏,是成品底涂料,可直接涂于绷好的画布上。传统的GESSO由兔皮胶、大白粉与白颜料(钛白或锌白)混合而成。现代合成胶(丙烯类)与填充材料合成的丙烯GESSO,既可以用于丙烯画,也可以用于油画。它干得快、不开裂,操作简便。市场上出售的成品底涂料有白色、土红色和银灰色。
(6)辅助材料
甘油式蜂蜜:添加少许能增加粘合剂的弹性。
明矾:一公斤胶液中加入10克明矾,能防潮。
甲醛:用4%的甲醛溶液喷涂画布的两面,能防腐、防虫、抗湿。
有色底子的特点及制作方法:
制作有色绘画底子大概在哥特时代就有了。用红玄武岩土制作红色画布,从16世纪一直流行到19世纪库尔贝时代。有的在胶质底子上加涂含油与树脂的颜色隔离层,有的油质底子在涂最后一层时加入吸收性强的红土颜料。这样做不仅能减弱油质底子的油腻感,有利于色层速干,更主要的是有利于画家对画面整体色调的把握。
Ⅱ 画油画,油画底料和塑型膏,白乳胶有什么区别,操作步骤是什么
画油画用的油画底料、塑型膏和白乳胶有如下的区别和操作方法。
一、白乳胶即聚醋酸乙烯酯简称PVA,醋酸乙烯酯经聚合生成的聚合物。是无定形聚合物,外观透明、溶于苯、丙酮和三氯甲烷等溶剂。白乳胶主要用于制作油画底料之用。
二、油画底料
1、用于制作画布底子的胶类有:动物胶(骨胶、皮胶等)、植物性树脂乳胶、白乳胶等合成胶。把胶和立德粉(大白粉)加水搅拌而成,再涂上画布作油画底料。
2、用于制作油质画布底子的油类有:松节油、亚麻仁油、上光油等媒介剂。把油剂和立德粉(大白粉)加水搅拌而成,再涂上画布作油画底料。
3、GESSO成品底涂料,“GESSO”意大利语意是灰泥或熟石膏,是成品底涂料,可直接涂于绷好的画布上。传统的GESSO由兔皮胶、大白粉与白颜料(钛白或锌白)混合而成。
三、油画塑形膏,主要作用是定型,也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做出肌理,表现手法很多,可以用油画刀刮在画布上面,形成需要的肌理形式,展现不同的表现手法,也可以附着后,再用油画刀沾取,塑造形成一些小尖,这样可以增加油画的厚重感,也可以表现粗糙的质感,但不适合用得太多太密集,也不能太厚。另外用了这样肌理的的地方,颜料不能很好画上去了。
Ⅲ 建筑涂料常见的施工工艺有哪些啊
涂料装饰又叫涂饰工程,是指借助特定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具将涂料涂刷在建筑物表面,能很好地粘结并形成完整的具有装饰和保护作用的膜层。涂饰工程包括油漆和涂料的涂饰施工。过去大多数采用以油料为原料的油漆施工,如今较多采用了以合成树脂和乳液为原料的有机涂料,以及以无机硅酸盐、硅溶胶为基料的无机涂料施工。它与其它饰面材料比较具有重量轻、色彩鲜明、附着力强、施工方便、省工省料、造价低、维修更新方便等优点,是一类重要的建筑装饰材料。
建筑涂料装饰施工过程一般是:基层处理一涂刷底层涂料一涂刷中层涂料一涂刷罩面涂料。 无论是外墙、内墙、吊顶、地面或其它施涂的基层,一般都是砼和抹灰基层、木料基层和金属基层。施涂的方法不同,整个施工工艺就有差异,而材料选用和工艺质量将直接影响涂料饰面的装饰效果。因此,从基层的处理工艺、涂料品种的选择到整个涂饰施工中的每一道工序,作为装饰施工人员都应该重视。(一)装饰涂层的基本构造: 涂料类饰面的构造大致划分为底层、中间层、面层三个部:
1.底层(底涂) 底层的作用有:
①增加涂层与基层之间的粘结力;
②清理基层表面的灰尘,使一部分悬浮的灰尘颗粒固定在基层上;
③具有封闭基层,防止木脂和水泥砂浆抹灰层中的可溶性盐类物质渗出的作用。
2.中间层(中涂、主层、成型层) 通过形成匀实饱满的中间层,达到:
①保护基层,起到补强作用;
②形成多种质感(如立体花纹质感和图案)的装饰效果作用;
③提高膜层的耐久性、耐水性和强度的作用。
3.面层(面涂、罩面层) 面层的作用是:
①体现膜层的色彩和光感;
②保护中间层,提高整个涂料面的耐久性、耐污染性。
(二)装饰涂层的施涂方法:涂料的施涂方法一般有:刷涂法、滚涂法、喷涂法、抹涂法、刮涂法等五种。
1.刷涂法: 刷涂法是用刷子(油漆刷、羊毛排笔等)蘸上涂料涂刷在基层表面的施工方法。涂刷时的要领是:
(1)蘸油时要蘸次多、少醮油。若刷毛含油太多,会造成上下刷端尾衔接处涂料过厚,而且易刷后流淌;若刷毛含油过少,涂刷时,刷路明显,施工困难。 正确的做法是用刷子蘸过涂料后,为了控制刷毛含油量,刷子在容器边缘轻轻顺几下。这样做既可使刷子上多余的涂料流回容器里,又达到理顺刷毛的目的。
(2)涂刷时,先上后下,先难后易,先左后右,先里后外,这样做便于操作,先刷的部位不会被后面的工序所污染。
(3)涂刷时一般遵循“横刷竖顺”的操作原则,特别是油性涂料。
(4)要注意涂料的粘度,特别是油性涂料。一般情况下,生产厂家已将产品稠度调配好,使用者倒出来即可施工。但是如果贮存时间过长,或施工温度过低和基层过于干燥等情况使施工不便时,可加入适量的稀释剂调节稠度。
(5)用排笔涂刷透明漆时,要注意涂刷的方向。如在同一平面内,顺着木纹方向,一笔接一笔涂刷,最后一刷到底,中途不停顿,不宜反复涂刷次数太多。
(6)掌握涂层的干燥时间。前道涂料干燥后才能涂刷后道涂料,干燥时间按产品说明书确定,一般油性涂料为1 d,水溶性涂料约2h。
(7)涂层间打磨涂面。每次涂刷前用0号砂纸打磨表面后再施工。
2.滚涂法:滚涂法是用毛辊蘸漆涂刷在基层表面的施工方法. 毛辊适用于大面积的墙面。对于涂不到的部位要用刷子补刷。
3.喷涂法 喷涂法是利用压力或压缩空气将涂料涂布于基层表面的机械化施工方法。喷涂操作要点有:
(1)控制压缩空气压力在0.4~0.8MPa范围内,或按产品说明书确定压力大小。
(2)操作时,手握喷枪要稳。涂料出口与涂面垂直,喷枪喷斗移动时要与喷涂面保持平行,喷枪喷斗移动速度要保持一致(一般为40—60cm/min)。
(3)喷涂时,喷咀与被涂面距离在40—60cm左右。
4.抹涂法:抹涂法是将纤维涂料抹涂成薄层涂料饰面,而形成硬度很高,类似汉白玉、大理石等天然石料饰面的施工方法。由于抹涂的厚度薄,工艺要求比较严格,因此要求操作工人必须具有熟练的抹灰技术基础,才能保证施工质量。
5.刮涂法:刮涂就是利用各种刮刀把涂料刮到墙体表面,使之平整光滑的一种手工涂装方法。刮涂工具主要有嵌刀、铲刀、牛角刮刀、橡皮刮刀和钢板刮刀等
---------------------------------------------------------温馨提示:如果您对我的回答表示满意,请记得选择“采纳为答案”。</p>
Ⅳ 油画底料有哪些做法
油画底料的特点及画布的制作方法 为什么要做底子?
以亚麻布等纺织品作画布,必须经过预先处理方能使用。所谓“处理”就是“做底子”。理由是: (1)填充纺织物纹理之间的孔隙,创造一个既节省颜料又适宜绘画的纹理表面。纺织物孔隙多,对于较精致的绘画作品来说,直接在上面作画,既浪费时间又浪费材料。只有在做好底子的画布上作画,才能有效地控制油画颜料的使用。
(2)使支承材料与颜料色层隔离开,以免颜料中的油侵蚀纤维,同时防止色层受到从画布后面渗透潮气的损害。油画颜料中的酸性物质能使画布变脏,而潮气又会氧化色层中的油分子,使之老化。所以画布底子的处理与作品的寿命长短有直接关系。
(3)良好的画布底子,能保证着色层的明亮度与鲜艳度。不合格的底子或没有做底子的画布,着色后会使画面灰暗。
(4)亮底子能够提高画面颜色的鲜明度。
(5)做过底子的油画或坦培拉绘画一旦支承材料遭到腐蚀,可以通过“换背术”,将色层从旧支承材料上移植到新的支承材料上去。
古典油画的底子类型:
古典油画无论在木板或画布上作画,都需要进行涂刷底子,底子使用的材料有粘结材料和填充材料两类。根据不同的材料,古典油画有八种制底方法。
(1)胶底。古代大师常使用动物胶,如骨胶、兔胶等。最好的是羊皮纸胶,可用清水浸泡、加热熔化。
(2)白垩底子。白垩(碳酸钙)粉、锌白粉、胶溶液各一份混合而成。
(3)半白垩底子。白垩粉、胶溶液各一份混合。再加入半份熟亚麻籽油,使用这种底料之前,先用7%的水胶涂底层。
(4)酪素底子。自古代有美术记载起,画家就使用酪素。酪素是一种易碎而柔软的物质,作底子时需要用水稀释,并溶入少量碳酸铵。
(5)鸡蛋底子。鸡蛋黄能增加底子的柔软性。蛋黄底作为最后涂层使用时,可以产生最好的结果。蛋清蛋黄都可以作白垩底子的添加剂。
(6)石膏底子。石膏(硫酸钙)也称轻晶石。通常在木板上作底子使用。具有异常的明度,制法与白垩底子方法相同。
(7)油性底子。跟制作半白垩底子一样,只是增加了油的含量(两份熟亚麻籽油)。
(8)有色底子。在已完成的白垩、半白垩和油底子上,根据画家的需要,薄涂各种透明色来制作色底子。鲁本斯曾把木炭、白颜料、结合剂混合后涂在石膏底子上做成银灰底子。
做油画底子的材料有哪些?
(1)胶类
用于制作画布底子的胶类有:动物胶(骨胶、皮胶等)、植物性树脂乳胶、白乳胶等合成胶。
(2)油类
用于制作油质画布底子的油类有:松节油、亚麻仁油、上光油等媒介剂。
(3)支承材料
软支承材料:纯亚麻布、半亚麻布、棉布帆布等。
硬支承材料:木板、胶合板、纤维板、纸板、金属板等。
(4)填充材料
大白粉,又称白垩粉、西班牙白、巴黎白、白土等,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市场上出售的大白粉为60%碳酸钙与40%碳酸镁的混合物。做底料时只能与胶结合,若与油结合会变成油腻子。可用大理石粉替代大白粉。
铅白粉(碳酸铅):中国古称官粉、胡粉。古代欧洲画家多用它制作底子或白颜料。因有毒,现代画家已很少使用。
石膏粉(硫酸钙):做底子多用天然的水合地石膏或熟石膏。比白垩密实、明亮,但柔韧性差。在木板等硬质支承材料上做石膏底子效果更佳。
钛白粉(二氧化钛):有较强的覆盖性,常与大白粉混合使用。
立德粉(硫化锌与碳酸钡):学名为锌钡白。有的材料专家不主张单独使用立德粉,可与大白粉混合使用。
(5)GESSO成品底涂料
“GESSO”意大利语意是灰泥或熟石膏,是成品底涂料,可直接涂于绷好的画布上。传统的GESSO由兔皮胶、大白粉与白颜料(钛白或锌白)混合而成。现代合成胶(丙烯类)与填充材料合成的丙烯GESSO,既可以用于丙烯画,也可以用于油画。它干得快、不开裂,操作简便。市场上出售的成品底涂料有白色、土红色和银灰色。
(6)辅助材料
甘油式蜂蜜:添加少许能增加粘合剂的弹性。
明矾:一公斤胶液中加入10克明矾,能防潮。
甲醛:用4%的甲醛溶液喷涂画布的两面,能防腐、防虫、抗湿。
有色底子的特点及制作方法:
制作有色绘画底子大概在哥特时代就有了。用红玄武岩土制作红色画布,从16世纪一直流行到19世纪库尔贝时代。有的在胶质底子上加涂含油与树脂的颜色隔离层,有的油质底子在涂最后一层时加入吸收性强的红土颜料。这样做不仅能减弱油质底子的油腻感,有利于色层速干,更主要的是有利于画家对画面整体色调的把握。
鲁本斯曾把硬木炭、白颜料和结合剂(可能是胶)混合在一起用海绵迅速涂于白石膏底子上,产生一种带纹理的银灰色层,使随后的着色层呈现轻松、愉快而又充满活力的效果。
下面介绍两种有色底子的制作方法:
(1)在白垩底子上,用丙烯颜料加松节油和少量调色油涂于白色底层上,所用丙烯颜料根据画家需要自己配制,常用的有白、褐、赭、土色等。
(2)在油质或半油质底子上,用调色油加速干剂加少许铁红粉(氧化铁)薄涂一层或随意涂一遍,保留刷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在有素描稿的底子上用松节油调油画颜料薄薄涂一层与最后色调相反的色层。比如天空是蓝色的,可先薄涂一层土红色。
有色底子必须是在白色底层上用薄涂罩染的方法制作。目的是为了保证画面色彩的透明性。无论随后的着色层有多厚,底色都会对画面产生影响。
(1)白色底子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颜色的丰富性,在白色底子上,色彩显得明确而肯定。各种颜色在白色底子上很难恰当地有机结合,只能*彼此相调和产生的灰色来调节,所以在白色底子上作画需要丰富的灰色。在用色上,冷暖对比要恰如其分,也要避免着色过于浓艳。白色底子适合透明画法和半透明画法,运用这种技法可以产生多种“视觉灰色”,这种视觉灰色曾被古代大师伦勃朗、凡·代克等画家采用。这种灰色比调出来的灰色具有更加诱人的魅力。
(2)灰色底子有泥土气息,常被许多画家采用,它对人体肤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灰色底能使各种色彩产生和谐、统一的效果。银灰色底子介于白色与灰色之间,具有两种底色的共有特性。灰绿色底能减弱暖色,土红、赭石色底能使蓝绿色调减弱而使色彩趋于和谐。用色与底色形成的冷暖对比可获得极其微妙的效果。现在许多画家利用亚麻布原色——浅棕、褐色作底色,减少了做底色的麻烦,方便实用,但仅适用于细亚麻布和中密度亚麻布。粗纹理亚麻布需要填充材料(立德粉、大白粉等)填充布纹孔。
(3)在深色底子上作画会使画面产生暗淡的效果。一切浅颜色都会变暗,所以使用深色底子时要考虑到这一变化。深色底多为暖色,比如褐色、铁红色等。画家一般不用黑色底子,但象牙黑加白色的底子常被采用。
胶质底子的特点及制作方法:
胶质底子的制作,用料与程序都较简单造价底,所需时间短,着色牢固,柔韧性强,最适于表现性较强的厚涂画法。胶底画布是现代画家写生与创作的理想材料,它不仅适于油画,也适合坦培拉、蜡画、丙烯以及其它混合媒介绘画。曾风行于古典透明油画技法时代,后来又被印象派画家所采用。
胶质底子的缺点是不抗潮,在潮湿的环境下,画布易松弛;不具备石膏底子那鲜明、耐久的白色;不及纯油底子有弹性。
古代欧洲画家采用动物皮胶(兔皮、羊皮、鹿皮等)。皮胶须用冷水浸泡,然后加热溶解。动物胶液的浓度可根据加水的多少来调整,用于作底的胶液一般采用45~80克动物胶加一升水。
乳胶底子的做法:
乳胶有植物树脂乳胶和合成树脂乳胶两类。以水作溶剂,干后胶膜有弹性且透明,是制作画布底子的合格材料。目前商店出售的白乳胶属合成树脂乳胶——乙烯胶。最适宜作绘画材料的白乳胶为聚醋酸乙烯乳液,这种胶浓度高,干后胶膜光亮,透明度高,有韧性,不开裂。
乳胶的质量对于画布底子至关重要。胶底干后,用手在画布背面按一下,若有开裂声,说明乳胶质量不好。购买乳胶时,应打开盒盖察看其浓度,浓度越高越好,兑水的乳胶不易保存。若盒盖的边缘有干透的乳胶皮,检查其透明度和柔韧性,坚硬易断者不能使用。
Ⅳ 制作模型 笔涂选油性漆 的话应怎样具体使用 如何调配稀释涂装
油性漆你买的是那种就用那种的溶剂,反正看情况,差不多能涂了就好了(笔沾沾沾得起来,涂上去是液体,不是固体~~~~~~)
我在淘宝网上买的,是一套的,3支面相笔,4支平笔,我觉得小号手的比田宫的耐用一点~~~~
好了,前面是我写的,后面就是我复制的了~~~~~
打磨好后就要喷上一层水补土,它是液状的,主要能检查修补打磨的情况。同时它是浅灰色的,可以用来作模型的底色。当发现要再修补时就要放上一天,等水补土干后再修补打磨。
打磨好后就可以上色了。大家可以用手涂也可以用喷笔。手涂优点是可以涂一些较细的地方,不过涂较大面积时就容易出现笔痕。喷笔喷大面积时十分均匀,油层比较薄,效果比较好,但细小的地方就要用分色纸,比较麻烦。先介绍手涂漆的方法。
常用的模型油漆一般有水性油漆和油性油漆。我个人觉得油性比较快干,手涂时较均匀,而水性就比较适合用于喷笔。要注意的是水性和油性两种油漆是不能混合的。而且使用前必须稀释。
上色前先搅拌油漆使之均匀。用笔毛较软的画笔沾一些涂料,并在瓶口轻刮一下,调节笔上的含漆量。下笔时由左至右,以稳定均匀的力道移动。涂完第一笔后,下一笔也是由左至右涂,并且和第一笔的边缘重叠一点点。下笔时力道要轻,要有让笔上的油漆轻轻流在表面的感觉,动作越轻,笔痕越不明显。涂的时候要注意何时要再沾上油漆,不要等到笔上没油漆才沾上,要尽量保持画笔在湿润状态。
等第一层油漆差不多干时(七八成吧),可以上第二层油漆,方向和第一层垂直。这叫“十字上色法”。上第二层色力道和方向要更小心。因为第一层还未干透,太大力会刷起第一层。当第一层油漆未干透再加上第二层新漆,这样就比较容易处理好笔痕,使之不明显。
另外,如果模型的底色比较鲜艳,而涂上的颜色遮盖力又弱,这样颜色看起来就不均匀了。所以最好先上一层白色或浅灰作底色。这样效果才比较理想。
Ⅵ 买来的油画布需要上底吗
买来的油画布需要上底。
手工上底的要点:
1:画布的固定
要拉平直拉紧,四周用密集的钉子固定于板上或框上;
可先用胶将布四周刷好,干后变硬减少弯斜变形;
2:底胶的刮涂
底胶不兑水或极少量的水,采用多次薄刮方法,每层要刮薄匀。封堵纹路孔隙,光下无明亮透光点。有时产生毛粒刺起,要修理打磨。
用力要轻巧快快捷均匀,局部用力过大或刮胶不匀,或加水过多会透到背面形成厚硬斑迹,胶干后会起泡鼓包,用力太大会将布拉松,要再拉紧固定。
3:底料的涂刷
画布经底封堵稳定平整后,可刷底料,多次轻刷均匀,白亮即可。
4:底子厚度与平滑度,手感
厚度由刮涂胶量控制,打磨做平滑底面。画家喜欢鸡蛋皮般滑而不腻干爽的感觉。
5:吸收性控制
专业油画布厂有不同吸收性的底料。自制底子因所用材料本身吸油,只好先在底料中加适量亚麻油控制吸收性。所谓油性,半油性底子。彻底干燥后可以阻隔亚麻油的进一步渗透。但要花时间等待底子自然干燥。
6:耐久性
选用耐久的底胶,底料,含胶量要足。颜料层必须黏附于一个足够强的底子上才能更加长久地完好保存。
Ⅶ 油画底料怎么用
(1)胶类
用于制作画布底子的胶类有:动物胶(骨胶、皮胶等)、植物性树脂乳胶、白乳胶等合成胶。
(2)油类
用于制作油质画布底子的油类有:松节油、亚麻仁油、上光油等媒介剂。
(3)支承材料
软支承材料:纯亚麻布、半亚麻布、棉布帆布等。
硬支承材料:木板、胶合板、纤维板、纸板、金属板等。
(4)填充材料
大白粉,又称白垩粉、西班牙白、巴黎白、白土等,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市场上出售的大白粉为60%碳酸钙与40%碳酸镁的混合物。做底料时只能与胶结合,若与油结合会变成油腻子。可用大理石粉替代大白粉。
铅白粉(碳酸铅):中国古称官粉、胡粉。古代欧洲画家多用它制作底子或白颜料。因有毒,现代画家已很少使用。
石膏粉(硫酸钙):做底子多用天然的水合地石膏或熟石膏。比白垩密实、明亮,但柔韧性差。在木板等硬质支承材料上做石膏底子效果更佳。
钛白粉(二氧化钛):有较强的覆盖性,常与大白粉混合使用。
立德粉(硫化锌与碳酸钡):学名为锌钡白。有的材料专家不主张单独使用立德粉,可与大白粉混合使用。
(5)GESSO成品底涂料
“GESSO”意大利语意是灰泥或熟石膏,是成品底涂料,可直接涂于绷好的画布上。传统的GESSO由兔皮胶、大白粉与白颜料(钛白或锌白)混合而成。现代合成胶(丙烯类)与填充材料合成的丙烯GESSO,既可以用于丙烯画,也可以用于油画。它干得快、不开裂,操作简便。市场上出售的成品底涂料有白色、土红色和银灰色。
(6)辅助材料
甘油式蜂蜜:添加少许能增加粘合剂的弹性。
明矾:一公斤胶液中加入10克明矾,能防潮。
甲醛:用4%的甲醛溶液喷涂画布的两面,能防腐、防虫、抗湿。
Ⅷ 古典堪培拉油画技法是用什么材料做底的
材料:
画古典油画之前,首先要将材料准备全,
颜料最好选用荷兰泰伦斯或者伦勃朗的,马利和温莎的颜料价格比较便宜,但是在细腻程度,颜色渲染性和透光性上都不如前两种颜料,
通常不需要准备太多颜料,预备几只常用的颜料进行调色即可,
必备的颜料有钛白,柠檬铬黄,土黄,土红,永固中红,熟褐,翠绿,深群青这几种颜色:
画笔需要准备狼毫平头画笔(单号或双号半套)扇形笔(大中小号各只),还有一只长手柄的尼龙油画刷:大小各一只油画刮刀(推荐029号华虹的小型油画刮刀,
另外再准备:只普通的大号油画刮刀即可);关于媒介剂,古典油画用油要求比较精细,需要准备马利或温莎的白精油75ml,核桃油400ml(这里的核桃油需要进行熟制》,
还有一瓶大瓶的500ml的松节油:其他还需要准备洗笔筒、油壶、白瓷盘、保鲜膜、羊毛刷、丙烯、白乳胶、砂纸、图钉等等。
准备107胶和青漆,按3:1的比例倒进一个矿泉水瓶子里。用力摇晃(就好象调酒师那样)直到瓶子里的液体变成乳白色。然后和油性立德粉混合搅拌就是堪培拉白了。
古典堪培拉油画技法之如何做底:
古典油画的上底方法大概可以分为水性底和油性底两种方法,
1、水性底:
水性底要先将绷好的布框用砂纸打磨光滑,要打磨至摸上去就像婴儿皮肤一样的感觉,然后将一-定分 量的乳胶与水以1: 1的比例混合,
用羊毛刷均匀涂抹于布面,晾干后再打磨一遍,这个过程要重复三次,并且每遍都要记得打磨,然后再将准备好的油画底料刷上6遍,
同样每遍都需要打磨,待底料也彻底干透后,用土红或赭石色的丙烯颜料加水薄涂一遍做有色底。
2、油性底:
油性底比起水性底来说效果更好,但是操作起来也更为繁琐,首先要将之前准备的生核桃油进行熟制,准备400ml的核桃油2瓶加入40克研磨好的氧化铅,
先用加热仪器加热至70度,然后加入研磨好的氧化铅粉末,将温度设定设置在120摄氏度,再加热- -小时四十五分钟,等冷却后用滤纸漏斗过滤(注意生油和熟油不能放在一个容器里),放在一边待用。
Ⅸ 请问画油画的时候是把松节油和亚麻仁油混合之后涂在画布上然后再作画
有卖各种刷好底料的画布,差不多十几块一米
如果自己刷底料可以直接用乳胶,一定要画店买。
如果你是初学只需要买
一套猪鬃的油画笔
2把油画刀,一个长的大概17厘米左右(在油画纸上刮乳胶用),一把菱形前端弧形的(绘画的时候刮颜料或者清理画板的时候用)
一套24色油画颜料外加一管大号钛白(以后发现自己什么颜色用得多再去买大管的,很多颜色平时并不多用)
一罐松节油
一罐调色油,入药干得快就再买一罐快干油(正常油画干燥很慢,浅色相对干的慢,尤其白色需要至少3天以上能勉强形成一层油膜,加快干经过8个小时可形成油膜)
一个刷过清漆的调色板
油画纸(如果买油画纸还要买乳胶),或者刷好涂料的油画布
画板,图钉
这些经济实用足够初学者使用
如果想用油画布,就需要买钉枪,油画框,底料,乳胶,板刷,如果是要花=画大画,还要买绷画布专用的夹子,类似鸭嘴钳子,很结实,可用来拔钉子,砂纸
油画底料的特点及制作方法
画布为什么要做底子?
以亚麻布等纺织品作画布,必须经过预先处理方能使用。所谓“处理”就是“做底子”。理由是:
(1)填充纺织物纹理之间的孔隙,创造一个既节省颜料又适宜绘画的纹理表面。纺织物孔隙多,对于较精致的绘画作品来说,直接在上面作画,既浪费时间又浪费材料。只有在做好底子的画布上作画,才能有效地控制油画颜料的使用。
(2)使支承材料与颜料色层隔离开,以免颜料中的油侵蚀纤维,同时防止色层受到从画布后面渗透潮气的损害。油画颜料中的酸性物质能使画布变脏,而潮气又会氧化色层中的油分子,使之老化。所以画布底子的处理与作品的寿命长短有直接关系。
(3)良好的画布底子,能保证着色层的明亮度与鲜艳度。不合格的底子或没有做底子的画布,着色后会使画面灰暗。
(4)亮底子能够提高画面颜色的鲜明度。
(5)做过底子的油画或坦培拉绘画一旦支承材料遭到腐蚀,可以通过“换背术”,将色层从旧支承材料上移植到新的支承材料上去。
古典油画的底子类型
古典油画无论在木板或画布上作画,都需要进行涂刷底子,底子使用的材料有粘结材料和填充材料两类。根据不同的材料,古典油画有八种制底方法。
(1)胶底。古代大师常使用动物胶,如骨胶、兔胶等。最好的是羊皮纸胶,可用清水浸泡、加热熔化。
(2)白垩底子。白垩(碳酸钙)粉、锌白粉、胶溶液各一份混合而成。
(3)半白垩底子。白垩粉、胶溶液各一份混合。再加入半份熟亚麻籽油,使用这种底料之前,先用7%的水胶涂底层。
(4)酪素底子。自古代有美术记载起,画家就使用酪素。酪素是一种易碎而柔软的物质,作底子时需要用水稀释,并溶入少量碳酸铵。
(5)鸡蛋底子。鸡蛋黄能增加底子的柔软性。蛋黄底作为最后涂层使用时,可以产生最好的结果。蛋清蛋黄都可以作白垩底子的添加剂。
(6)石膏底子。石膏(硫酸钙)也称轻晶石。通常在木板上作底子使用。具有异常的明度,制法与白垩底子方法相同。
(7)油性底子。跟制作半白垩底子一样,只是增加了油的含量(两份熟亚麻籽油)。
(8)有色底子。在已完成的白垩、半白垩和油底子上,根据画家的需要,薄涂各种透明色来制作色底子。鲁本斯曾把木炭、白颜料、结合剂混合后涂在石膏底子上做成银灰底子。
做油画底子的材料有哪些?
(1)胶类
用于制作画布底子的胶类有:动物胶(骨胶、皮胶等)、植物性树脂乳胶、白乳胶等合成胶。
(2)油类
用于制作油质画布底子的油类有:松节油、亚麻仁油、上光油等媒介剂。
(3)支承材料
软支承材料:纯亚麻布、半亚麻布、棉布帆布等。
硬支承材料:木板、胶合板、纤维板、纸板、金属板等。
(4)填充材料
大白粉,又称白垩粉、西班牙白、巴黎白、白土等,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市场上出售的大白粉为60%碳酸钙与40%碳酸镁的混合物。做底料时只能与胶结合,若与油结合会变成油腻子。可用大理石粉替代大白粉。
铅白粉(碳酸铅):中国古称官粉、胡粉。古代欧洲画家多用它制作底子或白颜料。因有毒,现代画家已很少使用。
石膏粉(硫酸钙):做底子多用天然的水合地石膏或熟石膏。比白垩密实、明亮,但柔韧性差。在木板等硬质支承材料上做石膏底子效果更佳。
钛白粉(二氧化钛):有较强的覆盖性,常与大白粉混合使用。
立德粉(硫化锌与碳酸钡):学名为锌钡白。有的材料专家不主张单独使用立德粉,可与大白粉混合使用。
(5)GESSO成品底涂料
“GESSO”意大利语意是灰泥或熟石膏,是成品底涂料,可直接涂于绷好的画布上。传统的GESSO由兔皮胶、大白粉与白颜料(钛白或锌白)混合而成。现代合成胶(丙烯类)与填充材料合成的丙烯GESSO,既可以用于丙烯画,也可以用于油画。它干得快、不开裂,操作简便。市场上出售的成品底涂料有白色、土红色和银灰色。
(6)辅助材料
甘油式蜂蜜:添加少许能增加粘合剂的弹性。
明矾:一公斤胶液中加入10克明矾,能防潮。
甲醛:用4%的甲醛溶液喷涂画布的两面,能防腐、防虫、抗湿。
有色底子的特点及制作方法
制作有色绘画底子大概在哥特时代就有了。用红玄武岩土制作红色画布,从16世纪一直流行到19世纪库尔贝时代。有的在胶质底子上加涂含油与树脂的颜色隔离层,有的油质底子在涂最后一层时加入吸收性强的红土颜料。这样做不仅能减弱油质底子的油腻感,有利于色层速干,更主要的是有利于画家对画面整体色调的把握。
鲁本斯曾把硬木炭、白颜料和结合剂(可能是胶)混合在一起用海绵迅速涂于白石膏底子上,产生一种带纹理的银灰色层,使随后的着色层呈现轻松、愉快而又充满活力的效果。
下面介绍两种有色底子的制作方法:
(1)在白垩底子上,用丙烯颜料加松节油和少量调色油涂于白色底层上,所用丙烯颜料根据画家需要自己配制,常用的有白、褐、赭、土色等。
(2)在油质或半油质底子上,用调色油加速干剂加少许铁红粉(氧化铁)薄涂一层或随意涂一遍,保留刷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在有素描稿的底子上用松节油调油画颜料薄薄涂一层与最后色调相反的色层。比如天空是蓝色的,可先薄涂一层土红色。
有色底子必须是在白色底层上用薄涂罩染的方法制作。目的是为了保证画面色彩的透明性。无论随后的着色层有多厚,底色都会对画面产生影响。
(1)白色底子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颜色的丰富性,在白色底子上,色彩显得明确而肯定。各种颜色在白色底子上很难恰当地有机结合,只能靠彼此相调和产生的灰色来调节,所以在白色底子上作画需要丰富的灰色。在用色上,冷暖对比要恰如其分,也要避免着色过于浓艳。白色底子适合透明画法和半透明画法,运用这种技法可以产生多种“视觉灰色”,这种视觉灰色曾被古代大师伦勃朗、凡·代克等画家采用。这种灰色比调出来的灰色具有更加诱人的魅力。
(2)灰色底子有泥土气息,常被许多画家采用,它对人体肤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灰色底能使各种色彩产生和谐、统一的效果。银灰色底子介于白色与灰色之间,具有两种底色的共有特性。灰绿色底能减弱暖色,土红、赭石色底能使蓝绿色调减弱而使色彩趋于和谐。用色与底色形成的冷暖对比可获得极其微妙的效果。现在许多画家利用亚麻布原色——浅棕、褐色作底色,减少了做底色的麻烦,方便实用,但仅适用于细亚麻布和中密度亚麻布。粗纹理亚麻布需要填充材料(立德粉、大白粉等)填充布纹孔。
(3)在深色底子上作画会使画面产生暗淡的效果。一切浅颜色都会变暗,所以使用深色底子时要考虑到这一变化。深色底多为暖色,比如褐色、铁红色等。画家一般不用黑色底子,但象牙黑加白色的底子常被采用。
胶质底子的特点及制作方法
胶质底子的制作,用料与程序都较简单造价底,所需时间短,着色牢固,柔韧性强,最适于表现性较强的厚涂画法。胶底画布是现代画家写生与创作的理想材料,它不仅适于油画,也适合坦培拉、蜡画、丙烯以及其它混合媒介绘画。曾风行于古典透明油画技法时代,后来又被印象派画家所采用。
胶质底子的缺点是不抗潮,在潮湿的环境下,画布易松弛;不具备石膏底子那鲜明、耐久的白色;不及纯油底子有弹性。
古代欧洲画家采用动物皮胶(兔皮、羊皮、鹿皮等)。皮胶须用冷水浸泡,然后加热溶解。动物胶液的浓度可根据加水的多少来调整,用于作底的胶液一般采用45~80克动物胶加一升水。
乳胶底子的做法
乳胶有植物树脂乳胶和合成树脂乳胶两类。以水作溶剂,干后胶膜有弹性且透明,是制作画布底子的合格材料。目前商店出售的白乳胶属合成树脂乳胶——乙烯胶。最适宜作绘画材料的白乳胶为聚醋酸乙烯乳液,这种胶浓度高,干后胶膜光亮,透明度高,有韧性,不开裂。
乳胶的质量对于画布底子至关重要。胶底干后,用手在画布背面按一下,若有开裂声,说明乳胶质量不好。购买乳胶时,应打开盒盖察看其浓度,浓度越高越好,兑水的乳胶不易保存。若盒盖的边缘有干透的乳胶皮,检查其透明度和柔韧性,坚硬易断者不能使用。
使用乳胶做底子的常见方法有:
(1)若画幅较小,用刮刀将未兑水的乳胶在画布上刮两遍即可使用。或者先用兑水的胶液刷一遍,略干后再刮一遍纯乳胶。
(2)先用兑水较多的稀薄胶液涂第一遍,干后多加胶少兑水(以能在画布上拖动刷子为准)涂第二遍。涂第三遍之前用细砂纸将布面打磨一遍,清除掉凸起的线头。这样涂刷四五遍即可。反复涂刷胶液是为了减少画布的松弛度。但用胶不能过多,只要确认布孔全都填充为准。用胶过多会影响画布着色。
(3)粗纹理画布不能单纯刮胶,必须在涂刷第二遍胶液时加入大白粉或立德粉,水、胶、粉的比例约等量。用同等比例的胶粉液刷第三遍。其间用砂纸对表面稍作修整。最后用稀释过的胶再涂一至二遍。无论粗纹理画布、中密度画布还是细纹理画布,都可以用上述方法来做白色底子。在做白色底子时,专业画家习惯于将大白粉与钛白粉按等量混合使用。因为大白粉易于画布吸收(填孔),钛白粉能提高明度。
涂胶液的工具一般为宽板刷,上下或左右刷到边,不要用力过大。除板刷外,画家常使用刮板(装修工具)来刮胶。刮板有塑料和金属二种,在涂胶粉混合底料时,使用不同的工具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刮出来的底子较平滑,而刷更能体现画布的纹理特质。
为了长久保存,一般认为绷装在内框上的画布四周应涂上胶液。但胶干后,四周的画布会粘在木框上,不利于拆卸,因此不主张在四周刷胶。
油性底子的特点及制作方法
油质底子的历史最为悠久,也最为普及,它主要用于画布,但也适用于木板等。油质底子基本上由胶底和油料层两部分组成。传统的底料为动物皮胶(多为兔皮),底涂料为油性涂料(亚麻仁油15克+松节油15克+铅白25克)。制作方法是:将皮胶兑水加热熔化,趁胶液温热时涂于画布,凉干后再涂上白色油质底涂料。底涂料中的油要尽可能少才能保证随后的着色层牢固。涂一层底涂料,画布就能使用,但若需要较平滑的表面,画布就要抹平,所以底涂料要涂二至三遍。作好油质底子的画布需放置数月才能使用,且时间越长越好,最理想的时间为半年。
油质底子属于弱吸收性底子,表面细腻,弹性强,耐撞击,耐潮湿。缺点是缺乏渗透性,没有胶质底子着色力强,年久会失去弹性,色层因脆化而龟裂,甚至脱落。另外油质底子易变黄。
自合成胶产生之后,现代画家多用白乳胶作底胶。作法是:将乳胶加水稀释后在画布上涂二至三遍,再用乳胶加少量的水,加立德粉(还可以在里面加上调色油),搅拌均匀后涂或刮于画布上。待干后,用油画颜料(通常用白,也可以加少许群青、土红等调成灰色)薄薄地刷上一层即可。
克劳德·依维尔教授曾来我国传授古典绘画技法,他采用古典绘画大师的制底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刮胶底。先用砂纸或浮石将绷紧的画布稍作修整,然后涂上兔皮胶(胶和水的比例为7~10∶100)。将胶片敲碎,然后在凉水里浸泡5~6个小时,使其发涨,再用隔水炖的方法使其熔解。或者先用少许凉水浸泡,待其发涨变软再注入热水搅拌至完全溶解,在胶液尚温时(约17℃左右)便可往画布上涂刮,刮胶时画布要平放,先倒上胶液,用一把大刮刀将胶液刮到画布上。在整张画布都刮到胶液后,趁其未干透时将线头和小结除去或压平。
第二步:涂红底色。用黄色氧化铅(一氧化铅)煮过的核桃油研磨赭红色粉(氧化铁红)至适当的稠厚度,在涂过胶的画布上,用刮刀将颜料刮上去,凉干后再用浮石打磨一遍,使画布表面平滑均匀。
第三步:涂灰色底。用一份核桃油加一份亚麻油,研磨铅白粉和炭黑色粉。用硬毛刷把研成的淡灰色薄涂于画布上。黑白色粉比例随意。灰底涂得要尽量薄,那样画布底子不易裂。不能只涂刷一次,以免红色底浮现出来,也不能盖住麻布的布纹。可先用刮刀刮一层灰底色,干透后再用硬猪鬃毛笔涂第二层,然后用獾毛笔将笔痕抹掉。可稍添些土红颜料而成为淡灰红色。
半油性底子的特点及制作方法
半油性底子又称半吸收性底子,这种底子通常是用乳剂涂料刷制,故又称乳剂底子或坦培拉底子。有用动物胶、乳胶、干酪素胶或蛋黄为乳化剂的多种做法。
(1)使用动物胶的传统做法:用7∶100胶和水混合溶液刷一层胶底,干燥后用一份大白粉或石膏粉,加上等量的锌白,再加上等量的胶水溶液充分搅拌,然后加入熟亚麻仁油,其加入量是大白粉量的1/2至1/3。这样调成的底涂料流动且又粘稠,在涂过胶的画布上涂刷一至三遍即可使用。
(2)使用乳胶的做法:用刮刀将现成的乳胶均匀地刮到绷紧的画布上,如果是兑水的乳液要多刷几遍。待干后用砂纸轻轻打磨,再用丙烯颜料(多用白色)加松节油和少量调色油涂于画布。或者在乳胶底层上用白油画色、立德粉、乳胶混合而成的底涂料涂或刮于画布上。
(3)干酪素胶底子:
①干酪素胶液的调制:干酪素50克+温水125毫升+15克碳酸铵。注意:先用温水搅拌干酪素,同时用极少量的水溶解碳酸铵,并把溶解的碳酸铵倒入搅拌中的干酪素液中。待干酪素充分溶解之后再加入125毫升温水搅拌成浆糊状,然后,加入3克氯化钠(防腐),同样先用水溶解,再倒入胶液里搅匀。
②取合成干酪素胶液1份+水1~3份刷第一层胶底。
③待第一层干后,再刷涂料剂即成。
涂料剂的配制:1份大白粉+1份钛白或锌白粉+1份水+1份干酪素胶液,再取熟亚麻仁油半份滴入数滴氨水后震荡成乳状,然后使二者搅拌混合在一起即可使用。
(4)鸡蛋底子:在胶液中打入蛋黄或全蛋,然后慢慢滴入一些亚麻仁油,用搅拌法或震荡法形成“水包油”的粘稠乳液。白粉与水预先调成浆状,再与含油乳液搅合一起(可加一些蜂蜜),在涂过稀胶的画底上涂二至三层即可。胶液从前多用精制的骨胶或鳔胶,今天可以用乳胶、纤维素胶和107胶等。
目前国内美术商店出售的油画布,其性质多属于半吸油性画布。半吸油性画布的特性介于胶底与油质底子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