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古瓷有哪些特点,该如何掌握 鉴定方法
高古陶瓷受土壤中这些化学元素和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会形成“土斑”。
土斑有两种,一种称“蚕卵斑”,成颗粒状,像桑蚕产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结在一起,大面积在陶瓷器表面形成。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剥除不掉。蚕卵斑形成与土壤中矿物质成份比例高有关,比较容易在低温度陶器上产生。
另一种称“蚯蚓屎斑”,成条形曲线状,形状尤如蚯蚓的屎,细而弯曲,小面积地粘积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
鉴定方法:在投资高古瓷(民间俗称元朝以前产的陶瓷即为高古瓷)的时候有一个标准,就是一定要选择“名窑口、典型器”来收藏。比如说,唐代的名窑口是南青北白,南方以越窑的青瓷见长,北方以邢窑的白瓷取胜。那么收藏唐代瓷器时,就要重点考虑这两个窑口的典型器物。
而投资宋代的瓷器,就最好选择五大名窑的东西,宋代的五大名窑分别是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和钧窑。
就拿定窑来说,定窑又有粉定和土定之分,粉定是正宗的定窑,土定则是各地模仿烧造的产品,粉定的窑址在今天的河北曲阳,对于粉定的瓷器,投资者即使收藏不到带“官”字的,也要收藏一些胎白、釉好、图案漂亮的,这些瓷器极具升值潜力。
相比之下土定的投资价值就要逊色一些。 另外宋代建窑、龙泉窑等八大窑系的瓷器也符合“名窑口、典型器”的收藏标准,这些瓷窑的瓷器也都大有历史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容易保值和升值。
(1)高古瓷胎油性怎么回事怎么做旧的扩展阅读
高古瓷器收藏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高古瓷器的历程来评估(即历史价值)。中国高古瓷器发展经历了起源期、成熟期、高峰期(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三个高峰期)、衰落期,从的艺术品市场行情来看,价值的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为:明清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时期瓷器、六朝时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国瓷器。
2、从艺术性来评估(即艺术价值)。主要包括造型、装饰、图案三个方面。
3、从研究价值来评估(即科学研究价值)。如有纪年款的瓷器、在纪年墓中出土的瓷器,这些瓷器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不是评估价值的主体,因此在高古瓷器价值评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不高。
4、从其他因素来评估。包括完残程度、尺寸大小、珍稀程度、地域因素等方面。
2. 什么叫瓷器底足胎湿做旧
瓷器底足胎湿做旧就是新瓷器通过做旧的手法伪造年份,但是行家可以通过胎底湿度(严格说是重量)鉴别真伪
老瓷器经过多年保存胎底瓷身质量略轻,用手指轻击声音发脆,而新瓷出窑做旧则略沉,敲击声沉闷
3. 怎样辨别新老瓷器(胎质老化鉴定方法)新老瓷的区别的本质是
一、判断依据。任何事物都有内在规律,收藏也一样。就瓷器本身来说,传世品不能说没有,但真是凤毛麟角。因为与任何器物相碰,首先破碎的必是瓷器无疑。在这个意义上讲,能保存几百年的瓷器确实是少之又少,像大海捞针,机遇很小。我们现在可见的大量器物,大都是新出土的瓷器,而出土器物由于埋藏的地理环境不同,器物的表面现象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的水淹土沁,老化严重;有的如同刚出窑炉,光亮如新。但是不管器物本身表象如何,几百年的历史痕迹总会多多少少地留下印迹,这就是观察胎质的依据。
二、观察角度。元明清三朝烧造的瓷器,除器物外表制作精细程度不同外,在器物的内在因素上也有很大差别:元代瓷器大都制作粗旷,器底和器内绝大多数为裸胎;明代瓷器制作较为细致,官窑器底部绝大多数落款后刷釉,器里也大都为裸胎;清代瓷器,特别是前三代瓷器,不但追求造型完美,绘画精致,除圈足外,器物内外也多数满釉。这就大致上给我们观察器物划分了大致的年代。从观察器物的胎质这个角度来看,元代的最容易,因为它制作得最粗糙,裸露的地方最多,露出的面积最大,胎土品质也最特殊。明代瓷器胎质细腻洁白,质量明显优于前一代,在观察判断的角度上来看,前期的略同于元瓷,后期的与清代瓷器差距不大。清代瓷器由于距离现代较近,在制作瓷器的胎土、造型、方法、机械等方面大致相同,仿造比较容易,在观察胎质方面也就难度较大。
三、衡量标准。由于经济利益驱使,现在仿品赝品比比皆是。在现代瓷器的海洋中要淘到自己收藏的器物,就要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鉴别方法:首先要看器物胎质的老化程度,老化程度越高,器物保真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一些高仿品也想千方百计地用“做旧”的方法掩盖其本来面目,但假的永远也变不成真的,后粘的泥土用手轻轻一抹就会露出器物的真面目。其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些保存较好的瓷器,看起来光亮如新,器表和器底也没有传世品那样有明显的使用和摩擦痕迹,但通过观察器底、圈足和器内的胎土老化程度,结合器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综合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放过好器物的收藏机遇。最后是要正确认识胎土老化程度在瓷器判断中的比重。就收藏瓷器而言,观察它的胎质的老化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底对就对一半。也就是说,器物的胎底看对了,你收藏的瓷器真品在鉴定中就发挥了一半的作用(后接胎的仿品除外)。
(1)罩在瓷器外围的化学成分引起瓷器内在的分子结构改变,从而使瓷器胎釉的性质发生变化,就是瓷器最本质的变化。(这段话说得是新老瓷的区别的本质是什么)瓷器的胎釉不断进行内部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瓷器从新生走向老化、走向衰亡的过程。真品瓷器的釉质和胎骨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环境中,经过漫长时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具有历史变化层次感的物理状态、特征,以及胎釉同步老化后,自然表现出来的那种浓厚的古朴气息,是高仿大师无法菲的。目前的鉴定模式和方法只是根据鉴定者个人的经验,对器物的形制、饰纹、彩料、胎土、釉层、款识的表面现象进行综合鉴别,缺乏对瓷器本质变化的研究。 器物的形制、饰纹、彩料、胎土、釉层、款识等表面现象都是当今的伪造大师人力可为的。他们的“高仿品”虽然不可能达到与真品无别和“神是”的程度,但也足以令大多数人真假莫辨。当然,真品与伪品所表现的气质是不同的(真正的古瓷器具有浓烈的古朴气息)。出土瓷器在土壤里经历过几百年的化学反应,胎骨和釉体在老化过程中(2)由于受到外界温度、湿度、冷热、压力、引力、排斥力和磁场、电波、放射线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器物的分子结构在外来元素影响下,发生电子吸引或逃逸的运动变化,产生了新的化合物。(这段话说得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新产生的化合物要在物体内得到合理的安置,物体就会自动而缓慢地进行有序化的内部结构调整,以使物体得到相对的稳定结构。(3)通过高倍放大镜或者显微镜可以清楚看到,釉层上会生长出各种化学元素化合而成的水土沁斑和呈晶莹半透状的白色、灰白色或者白中泛黄的土锈花结晶。(这一段说的是怎么样看这种区别)这些土锈花结晶呈不规则细小斑点或者斑块。有些釉面上会产生半透明微细晶粒组成的烟雾状、流云状、圆圈状等多种形态、多种颜色的结晶斑,釉层内部也生成有乳白色或黄白色的絮花状粉化斑,或者是透明的聚生水晶状、雪花状、玻璃碴状等各种形态的结晶体。有些结晶体表现为极细极短的“毫毛”状或短纤维状,类似于磁铁吸附的细毫状铁末(罩结晶多表现在南宋的官、哥窑瓷器的釉层中,要用40倍以上的放大镜,以最佳的眼力,平心静气地观察)。这些有着独立表现形态的结晶体,就是化学成份在漫长的结构调整过程中按照“物以类聚”的自然法则进行有序排列的结果。(4)罩瓷器本质变化自然表现出来的胎釉老化特征,与人为的伪造结晶有着明显的差别。伪造的结晶形态单一,几乎都是如同霜状的银白色结晶,而且几乎都在釉体的浅表层或者在开片纹处,有些在釉面微有磨损处形成灰白色条块状,类似于自然土碱,但都有明显的人为痕迹。(这段话说的是做旧的表现是什么样)自然老化,是物体内在的化学成分在自然环境中与外界的化学成分在漫长的时间里经过缓慢的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物理状态,它不是人为手段急速促成的腐蚀状。目前,人们尚未重视胎釉老化这一本质变化特征的研究价值,更没有人去认真研究自宋朝及其以前的瓷器,各地都是采用本地的瓷土资源制作瓷器,瓷质和性能各不相同。(5)景德镇生产的影青瓷基本上都是采用自然界中的原始高岭土混合物,加工过程中不添加任何矿物原料,即一元配方。
、判断依据。任何事物都有内在规律,收藏也一样。就瓷器本身来说,传世品不能说没有,但真是凤毛麟角。因为与任何器物相碰,首先破碎的必是瓷器无疑。在这个意义上讲,能保存几百年的瓷器确实是少之又少,像大海捞针,机遇很小。我们现在可见的大量器物,大都是新出土的瓷器,而出土器物由于埋藏的地理环境不同,器物的表面现象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的水淹土沁,老化严重;有的如同刚出窑炉,光亮如新。但是不管器物本身表象如何,几百年的历史痕迹总会多多少少地留下印迹,这就是观察胎质的依据。
二、观察角度。元明清三朝烧造的瓷器,除器物外表制作精细程度不同外,在器物的内在因素上也有很大差别:元代瓷器大都制作粗旷,器底和器内绝大多数为裸胎;明代瓷器制作较为细致,官窑器底部绝大多数落款后刷釉,器里也大都为裸胎;清代瓷器,特别是前三代瓷器,不但追求造型完美,绘画精致,除圈足外,器物内外也多数满釉。这就大致上给我们观察器物划分了大致的年代。从观察器物的胎质这个角度来看,元代的最容易,因为它制作得最粗糙,裸露的地方最多,露出的面积最大,胎土品质也最特殊。明代瓷器胎质细腻洁白,质量明显优于前一代,在观察判断的角度上来看,前期的略同于元瓷,后期的与清代瓷器差距不大。清代瓷器由于距离现代较近,在制作瓷器的胎土、造型、方法、机械等方面大致相同,仿造比较容易,在观察胎质方面也就难度较大。
三、衡量标准。由于经济利益驱使,现在仿品赝品比比皆是。在现代瓷器的海洋中要淘到自己收藏的器物,就要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鉴别方法:首先要看器物胎质的老化程度,老化程度越高,器物保真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一些高仿品也想千方百计地用“做旧”的方法掩盖其本来面目,但假的永远也变不成真的,后粘的泥土用手轻轻一抹就会露出器物的真面目。其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些保存较好的瓷器,看起来光亮如新,器表和器底也没有传世品那样有明显的使用和摩擦痕迹,但通过观察器底、圈足和器内的胎土老化程度,结合器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综合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放过好器物的收藏机遇。最后是要正确认识胎土老化程度在瓷器判断中的比重。就收藏瓷器而言,观察它的胎质的老化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底对就对一半。也就是说,器物的胎底看对了,你收藏的瓷器真品在鉴定中就发挥了一半的作用(后接胎的仿品除外)。
4. 跟着专家学习高古瓷鉴定方法
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文物,我们现在都需要专家来作个鉴定,就好像今天要说到的高古瓷鉴定,鉴定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寻找高古瓷的真假、年限、价值等等作出一个明确的选择。所以高古瓷鉴定是必要的,我们都知道高古瓷是古代一个很有价值的瓷,受到皇室的欣赏或使用的。所以接下来我们一起跟着古物鉴定专家对高古瓷作个详细的鉴定。
鉴定方法
1、看造型:不同时代物中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中、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器物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了解了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细观察,总结规律。因此,只要我们头物中脑里有了准确对那些伪品就能看出差别之处,这就像手里拿了一把尺,有了准确的分寸,不会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产物品。
2、看胎釉: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
3、看工艺: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物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
4、看纹饰:陶瓷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再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
5、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物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
6、看款识: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鉴定陶瓷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的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
高古瓷鉴定是必须的,就是因为发现古物对文化的重要性,二十世纪出我们就兴起一批这样的人才就是考古学家了。他们从事古物的鉴定,擅长鉴定高古瓷的真假,年代,价值等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假如你拥有一件看似高古瓷的文物,却又不确定的时候。你就要学习一下高古瓷鉴定的方法了。这种方法能知道你所拥有的文物是否真假。
5. 如何把古瓷器的土锈清洗掉
1、清洁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清洁对象进行全面仔细观察和分析,以确定正确有效的方法和步骤,对大型珍贵文物,必要时要做方案。检查器物釉面情况,明确釉面性质,表面是否光滑,有无龟裂、釉层附着力如何,以及剥落情况等。
其次是辨别器物上的彩绘纹饰的情况和性质。加彩的陶器要注意区别彩陶与彩绘陶。观察剥落现象是否严重,并找出在清洁修复中防止继续剥落的方法。
最后是研究分析器物表面及断面上的污染情况。确定器物上泥土、杂质和污垢的性质、种类、附着力大小以及对器物本身的侵蚀情况。如果发现器物表面附有重要历史遗迹,在清洁修复时要加以保护。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后,以次为依据,制定出正确有效的清洁方案。
2、基本清洁方法
A、机械清除法
机械清除法是用硬毛刷或细铜刷,对器物表面施行干刷,去除覆在其上的泥土和杂物。对于较坚硬或存在于沟缝内的土锈、杂物,则可用刀锥、竹签等尖利工具将其剔除,但要特别注意不可伤坏器物。对于胎质松软或风化严重的器物禁止用铜刷去刷,以免损伤器物。
B、皂液洗涤法
皂液洗涤法就是用肥皂水或洗净剂等溶液,亲跑刷洗修复器物,去除其表面的污垢和杂物。特去除器物表面的油性污垢,此方法十分有效。用皂液刷洗后,要用清水将清洗器物冲洗干净。大部分古陶瓷器物都可以采用此方法进行清洗。值得注意的是,低温烧制的陶器]彩绘陶器、风化粉化严重的器物不能用此方法,因为这些器物遇水后易稣解,彩绘陶器上的彩绘纹饰也会因水洗而遭毁坏。
C、化学除垢法
化学除垢法就是用化学药剂来清除古陶瓷器物表面的碳酸钙镁盐等锈碱和二氧化铁等的污染。其处理方法很多,常用方法如下:
a、酸液除垢法
对器物表面的碳酸钙镁盐等锈碱,可用稀释的盐酸或甲酸溶液进行清除。方法是用水把盐酸(甲酸)按所需比例进行稀释,一般要求液体含酸量为3%-15%左右。清洗时液体浓度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若无把握,可先在其它不重要的器物上进行初试,找出合适的酸液浓度后再对原物实施。操作时,取棉球蘸取酸液,在有污垢的地方缓慢进行擦拭,直至大部分锈碱去除后,再用毛笔蘸取酒精或蒸馏水进行漂洗。经验证明,对于各类锈蚀不可一次清除得过于彻底,否则器物会给人以虚假之感。处理标准应以锈碱薄而略有微现好,特别对才会陶瓷器,应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有才会的笔调和色彩纹饰的完整。
b、高锰酸钾去污法
从含有大量氧化铁和其它有色物质的土壤里出土的陶瓷文物,其表面往往被氧化铁和有色物质所污染。对于这类污物可用高锰酸钾并配合草酸进行清除。其方法是,用毛笔蘸取1%-3%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涂刷在器物被污染的部位,待高锰酸钾溶液由紫红色变为茶色,约过15分钟左右后,再用5%的草酸水溶液反复涂刷数次,使茶色褪净后,立即用清水淋洗。
c、过氧化氢(双氧水)去污法
用于去除陶瓷器物上的部分污迹。去除方法与酸液除垢法相同。使用溶液浓度为5%-15%。
6. 瓷器底胎的特征:什么叫瓷器底足胎湿做旧
纵横华夏上下五千年,中国陶瓷史是一部中国文明史,文明古国历史都与陶瓷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朴自然节俭的秦汉陶瓷、雄浑大气奢华的唐代瓷器、精致内敛豪放的宋代瓷器、一枝独秀浓厚色彩的元代瓷器、浓艳多姿五彩的明代瓷器、繁缛富丽荣华的清代瓷器、良莠不齐时代特征的民国瓷器,是历史最耀眼的光环,这就是文物收藏价值意义所在!
由于瓷器如玻璃易碎,不易保存,以及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影响,不是传世就是盗墓而来,古瓷能完整留传下来十分稀少和珍贵。所以升值空间极大,一件精美的清代青花瓷上万元很正常,越窑或者汝窑高古瓷器价值上千万更不罕见,随着中国国民越来越富足,更多投资者开始收藏瓷器,古瓷热持续火爆。但是唯利是图的不法分子也看到这点,利用逼真的高仿瓷器,骗取收藏者血汗钱,令人不齿。当今古玩市场都是鱼目混珠,真真假假,一百件有一件真品都算烧高香了,应验了一句老话“古玩市场水好深”!
在这里我还是希望大家多学点瓷器鉴别知识,理论加实践,打铁需自身强,而不是人云亦云,被所谓的专家牵着鼻子走!我也跟随师父下乡收瓷(铲地皮)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就分享给大家,主要是揭秘行内不敢说的内幕,不法分子做旧瓷器的手法,以及怎么去鉴别真假。
一. 化学品做旧。以仿传世品的特征为主。传世品如果保护得完好,不会像盗墓类的出土瓷器不同程度的釉面破损,其釉面具有脱玻化特征,釉光温润如玉,且底胎细腻,内壁可见“鸡爪纹”等特点。中低档次的仿品由于节约成本赚取更大利润,往往会采用在釉面上涂抹高锰酸钾来造效果。我2006年在景德镇樊家井一家仿品瓷器店里就看到一个50出头的老师傅正在加工一堆从别的店送来的“雍正粉彩碗”,塞给他一包烟套近乎,隐约间透露到,他每次加工一个收150元工钱,一天下来也能赚个几百元。首先在做好的新瓷上泼化学品高猛酸钾,具体做法是在高锰酸钾溶液,掺入少许红糖,搅拌均匀涂遍器身,瓷器底部和足圈为重点,要反复涂抹。大概四十八小时后用干布擦拭干净。奇迹出现了,瓷身露胎处、开片和断裂处都呈不同程度的古色的紫褐色。如果觉得效果不佳比如底足颜色过深,用洗衣粉擦洗,然后用细砂纸打磨,使胎微露白色,似糯米胎。高档次仿古瓷则会采用中药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掌握这种技巧段的师傅为数不多。一般没熟人引荐,是不会帮陌生客户加工的。中药的配方是严格保密的,在他们店里可以看到很多颜色各异的药水瓶,但是标签已被撕掉以免泄露。用中药煮泡做旧也会因对象不同而略有差异,比如,为了造粉彩瓷蛤蜊光效果,会在中药里加少许酒精,而为了消釉下彩瓷的贼光,会滴入少许氢氟酸(一小瓶氢氟酸可以用半年)。你会好奇这种以假乱真的仿品,都销到哪里?其实樊家井一条街大部分客户都是外省来的古玩商店老板,他们半个月来一趟,一个小时之内就大包小包的扛走。现在物流发达,有的在维信看好宝贝图片,打款,直接发快递。过几天后,仿品就出现在各大古玩街!
针对这种赝品的鉴别也不难, 1、用清水将瓷器清洗干净。使用过高锰酸钾的,水会呈紫色。用手指醮点水一摸擦,手指会染成紫褐色。 2、在自然光下,用10倍以上的放大镜观察瓷器表面釉层,因为老瓷表面的磨损纵横交错,粗细深浅不一,不规则而自然则为真品。仿品无这现象,因为人为的用砂纸擦,线条、方向和力度都一样。 3、老瓷有自然剥釉现象,因胎釉结合不好或时间久远造成的,剥釉的周围还可再剥。方法是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的尖端先撬出一个缺口,然后继续延伸。 但新瓷由于刚烧制不久剥釉则是打出来的,剥釉的周围胎釉结合处还是紧密的。 4、用小头针撬缩釉处或破裂的气泡,用放大镜观察其氧化程度。如果氧化自然自内而外,则为真品。
二. 做土锈。主要仿出土瓷器物为主。最原始的方法是先用牛皮将表面的光亮擦去,这道工序持最低一个星期,多则一个月。然后将瓷器放入茶叶加碱的水中,煮六个小时左右,使其去掉表面的“贼光”。最后,将瓷器擦上皮鞋油,然后埋入土中,瓷表面会把泥土“吃”进瓷器,古旧瓷器就做好了。高明点的大师做法是用砂纸打磨新瓷釉面,或者面,具体是:将氢氟酸兑水各半,用刷子均匀涂刷瓷器釉面,刷油漆一样由下往上氢氟酸腐蚀釉刷,釉层厚的地方反复涂刷,薄处次数少点,涂刷半分至一分钟左右后,即马上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时间过长,釉层表面腐蚀得严重会毫无光泽。假如太亮,可以表面涂点色拉油,会使它温润如玉。然后涂刷泥水,泥水渗透到被破坏的釉面内,于达到出土的效果。顶级大师则采用在缩釉处、露胎处以及想做土锈的地方涂少量强力胶水,撒上黄泥,黄泥采用古墓的泥土,带有少量老石灰。也可在瓷器某个部位放上几枚铁钉,撒点盐,一个礼拜后,瓷面上的铁锈用刀刮不掉,盐酸也难以洗去。然后在瓷器的底部扔点甜食碎渣,吸引昆虫,结上蜘蛛网,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尘。最重要的工序是戳破气泡,用尖刀将釉面的大气泡戳破,器物的底部一般来说釉层较厚,这样就达到做旧效果!
对这种瓷器鉴定主要有:1.看火光,新瓷器火光称为贼光,因为釉面闪光耀眼刺眼。老瓷器的光,是从瓷器内部发出来的温润光芒,看着养眼。用牛皮磨砂过的瓷器虽然没有了火光,但是看着呆滞无光泽。所以只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不难分别它的真伪!2.看棕眼(泡眼)。古人在胎做好后,用釉浆(石英,长石,滑石研磨加水调制成)一层一层刷上去做成釉面,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釉浆里面有砂石等杂质,空气含在釉面,当烧制时空气遇热破裂而出形成细微的泡眼,随着岁月老化中气泡都会产生破点。鉴定时必须上手!近观泡眼是否是人为还是自然老化而行成!自然老化的泡眼无规律可循。一定有毛边,大小不一。但新瓷上的则不同,那只是一个人工做旧程序!3.用手持显微镜观察老瓷釉面,凡用氢氟酸处理过的高仿瓷器,显微镜下会出现无数个被酸腐蚀过的小孔。 注意 这小孔跟棕眼定义不一样。
三. 移花接木(接老底和加彩)。通俗讲接底就是用有官窑底款的旧瓷片,接上个新瓷器。这一招也是迎合收藏家鉴定瓷器时喜欢看瓷器底足,完整的老瓷不好找,但破瓷碎瓷就好找。找到好点的老瓷下半部,最好是底部有款的官窑瓷,然后去景德镇进货低廉的做旧瓷器,用它的瓶身和老瓷在强力胶咬粘,然后小心补彩修整,变成无缝对接。为使釉面色泽统一看上去自然无破绽,加喷强硬度的胶漆在釉上,形成透明润泽的油膜,就做成观感很逼真的老瓷。加彩是用清代的白瓷器,画上粉彩或者珐琅彩,这种瓷器釉面明显比胎新,还要配合化学做旧才完美!
鉴定手法主要为:1.因为一般是真碗底接假花瓶,因为碗底多,花瓶贵。真古董碗的底足薄,花瓶的底足厚。如果是白胎的话,放大镜下可以看出有拼接的痕迹。但颜色釉的接底,很难看出来有拼接,只能细心观察釉面和瓶里面找出破绽。2.一件瓷器,胎、釉、形、画上都是整体细腻自然,比如纹饰,因为是接老底,所以瓶身的纹饰上应该是大气自然而神韵,而不是一条纹饰纹到一半突然不见,对不上,非常不协调,这一点就可以断定是新瓷。3.看窑变,有些老瓷器底部有火石红现象,明代比较明显,有些已经形成胎红和裂纹,老瓷器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小裂纹。4.看底款。老瓷器有的有款,有的没款,有款的也不一定是老瓷器,新仿的也有款,重要问题是鉴别是不是做旧瓷器,老瓷器底部有使用过的摩擦痕,新瓷器没有使用痕迹。要看款的新旧程度,要分辨底部是不是用酱油烧色做旧。
四。老釉新胎:21世纪初景德镇陆续出土了一些古代的釉料,仿制者会利用老的釉水去装饰新胎,方法为:在剥釉时最好是在瓷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的尖端先撬出一个缺口,然后继续延伸。小心翼翼的把釉和胎分离,一个老师傅手法熟练的话,一天可以剥5个花瓶瓷器。然后在用烧制好无釉的胎,用强力胶水跟老釉无缝拼接。
鉴定这种瓷器方法也不少:1.观察釉面与胎面的结合紧密程度,用胶水粘和会有破绽。新胎泥质都是机械研磨,比较细腻,程粉状。而老胎都是人工和制,有颗粒状。新胎比较扎手。老胎有细腻的手感。2.碗,盘,碟,杯等瓷器在日常应用之中跟油和水接触较多。在洗刷中都会行成磨蹭也会产一层自然的包浆,所以观察瓷器整体包浆,是否出现一两个地方无包浆现象,则鉴定为做旧品。
五,整体翻旧。这种达到以假乱真的高仿虽成本高,但是没有深厚鉴定功夫的收藏家是很难发现它的破绽。传闻景德镇有这技术的大师,年薪都是几百万,平常很少出山,一年只做几件瓷器,不反复做同一款瓷器。因为要答应客户市场上不会出现两件一摸一样瓷器。做法很讲究,比如做一件明朝永乐青花瓷,首先去博物馆参考或翻阅古籍,按照一定比例用3D打印技术复原大概瓷器模样。然后从原料到工艺,每一个环节都用明朝永乐时代的。泥用明代相近的,陈腐地下最少3年,不能用球磨机,要脚踩泥。釉和色料都用过去的配方,装匣钵,必须柴窑烧,也有的将老的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矿石原料,做坯烧胎。这些都是按照当时永乐工匠的烧制手法,所以这些大师对古代瓷器历史演变和工匠烧制的技术了如指掌,专研度不亚于专家。这种高超技术做出来的瓷器任凭专家有多丰富阅历还是科学仪器都检测不出个所以然,自然送拍到拍卖行不在话下。
正所谓魔高一丈道高一尺,对这种高仿瓷器也要专门的鉴定手法:1. 嘉庆以前的瓷器,由于瓷土的关系,经过自然老化,非常掂手(即重量大)。嘉庆以后包括现在的新瓷,基本是胎质疏松,也有胎厚,但上手后感觉轻飘飘的。所以建议大家有空时去老城区建筑工地上捡旧瓷碎片,或者购买明清青花旧瓷片观察研究,熟悉那如脂似玉的胎骨,晶莹剔透的釉水,流畅的线条,回味无穷的青花色和画面上浓郁的生活气息。2.看釉.大约从战国开始进入汉代,古匠便在陶器上挂釉。西周至唐多为石灰釉,而后发展为石灰碱釉。唐时釉中加入昂贵的玉粉,后来又在玉粉的基础上,加入玛瑙粉等稀有原料。于是自从瓷器上釉发展到民国,每个年份的瓷器上手抚摸,手感都不一样的用手摸,摸多了,自然领悟出老瓷器的特点。看釉的另一个方法,传世品就观传世痕迹。只要传世的一定有传世痕,也就是包浆和自然磨损。盗墓出土之类,则一定有土沁。因为入过土的,在瓷器面上必有入土痕迹(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质中的酸与碱包裹之痕)。这种痕迹,见水以后便在器表有显现,细如粉剂的尘沫状,为灰白,有涩手之感。3.看纹。纹包括绘、刻、划、印、堆、贴、塑、镂空、镶嵌等纹刻。瓷器的绘画、装饰、纹饰反映和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风土人情,君王嗜好,工艺水准等,掌握这些知识,就不会把定窑划、印花与耀州地刻花混为一谈;也不会将元的贴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开,所以了解纹饰很重要。4.辨其声。用手指弹器皿,一只手悬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只手用手指轻弹瓷器边缘。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将听到如钟声一般悠远悦耳的声音,而且余音袅袅,回旋声将持续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这些知识都是在本人师傅教诲下和日积夜累实践总结而来,非常实用。当你拥有一件真品老瓷,滋润细媚有细纹的它能让人仿佛置身当时古代气氛中,这就是古瓷奥秘的地方。
7. 古瓷器底部露胎产生油质感,是老化吗
老瓷器的胎一般是油润的。。。
8. 古瓷器如何除去土沁
土沁一般可以留着,尤其是作为标本的话。
如果想去土沁,可以用84消毒液浸泡来拔除土沁。但泡的时候一定要兑大量的水,泡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一天到两天左右。
因为84消毒液毕竟会对瓷器釉面有化学作用的。
84泡过以后,还得用清水反复浸泡冲洗
9. 这个瓷器能到什么年代难到真是解放后的我看到有暴釉点边上都变色了,露胎的地方有护胎釉米黄色油油的
观察得很仔细,但这些正是解放后80年代左右瓷器的特点,清代的堆花薄而浅,清代缩釉小孔只有针尖那么大,清代底足露胎处更滋润,没有明显变色的界限。
10. 晋代高古瓷底部特征介绍
(一)古瓷釉面的变化
瓷器釉面系玻璃相,古瓷因地球引力和氧化的长期作用,釉面物质会重结晶并玻化脱变为类云母状物质,此为脱玻化现象,同具钙化迹象,釉面宝光内蕴,其状如蒙了层塑料薄膜,有种油润的玉质感,有的会象宋代哥窑釉面那样发出酥油光。积釉处会因釉层肥厚质变而呈果冻状。有的古瓷积釉处,能发出盈盈湖绿色,恬静飘逸,给人以美的享受,凡古瓷釉面用手抚之一定有种细腻软滑的质感。
古瓷釉药是由数种物质组成,古瓷在地下年代久远会发生氧化质变,尤其处潮湿、高湿或液态环境中,釉中的易中和易溶解物质也会流失,由于重结晶及重度脱玻化质变釉面会出现糠状脱玻化莹透立体状,简称糠玻透晰现象,此现象易发生于器物口沿、棱角、足底及胎釉结合处,及土壤接触面等相关部位,这种“透晰”与高古玉的通透立体现象颇相似。
古代釉药熔点低于现代釉药,在窑内煅烧时因釉药流动,古瓷釉面凸处釉薄易显现地色,既胎或化妆土之色,凹处积釉现象明显。
新瓷釉面失透,流动性差,绝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古瓷这种苍老幽深的质感状态给人以视觉上的异样感受;用十倍放大镜观察效果最好,晶莹剔透,丝状如网,有幽深玄妙之感;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气泡萎缩,边界粘稠不清,云蒸雾绕变幻多姿;釉层较薄的釉面显微观察虽无起伏佚荡之质感,但釉面肯定会伴有其它质变现象;新瓷显微观察质感平和单调而无变幻之美。
宋代前的古瓷多见玻璃釉者,其实是因年代久远釉面玻化透晰所至,并非制作时有玻璃釉这一品种。
古瓷有铅釉、石灰釉、干粉釉、盐釉、石灰碱釉等多种,分液态和干粉态,因原料比例熔化温度及釉层厚薄不同,玻化后透明度也不同,文博界一般认为石灰碱釉始自南宋龙泉窑,笔者认为石灰碱釉应始自北宋早期,手中有北宋官窑器物的朋友可能会支持这一观点。当然,做为新观点的确立还有要经过否定、论证、认同的过程。其他釉类自商周起一直相继沿用并不断优化改良。
瓷器是由原始瓷发展而来,自商代出现原始瓷一直到东汉才完成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原始瓷釉层薄且常凝聚成芝麻点状。早期的釉色以青、青黄、青绿、黄绿、绿褐、或茶叶末等色为主,但釉色质量一直处于不断改进优化的过程中。如白釉自北朝已出现,真正烧制成功却在隋代;红釉一般认为出现较晚,古瓷中较少见,其实唐代越窑、耀州窑就有偶尔窑变而成的棕红器物;疑似五代柴窑器物中的红釉发色已很平稳,显然已受人掌控是较成熟的工艺了,但它却随着柴窑工艺失传而中断,当然这一观点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认可;总之古瓷釉面发色是由偶然向必然逐渐优化改进而来的。
釉色以纯净、悦目、细腻、均一为上,古瓷发色多为过渡色,纯正者相对较少,釉色纯净悦目器型端庄精致者定为上品。
古瓷釉面沉静深邃主要由脱玻化重结晶质变与老化萎缩纹两方面原因造成。,唐至宋代的古瓷中多有土黄釉色器物,如道观寺院之色,原料不纯不是主因,主要应与当时人们信仰有关,古代方位及五行学说,南火、北水、东木、西金,中为土、为黄,土黄代表神权,代表中央,代表集权,封建集团崇尚这种色调,直至封建社会结束。
有的器物釉面因年代久远而黄化或呈赭褐色斑等质变。此特征多数出现在器身局部,目测可见;有的显微镜下多呈不规则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
质变程度因器物所处地质环境的湿热度、酸碱度、深浅度、暴露度不同而各异,如北方干冷,部分地区酸碱度适中故出土器物多有晶莹如新者,暴露于空气中的部分釉面往往多见氧化斑类质变迹象。
有的古瓷因水土沁而失光,但未沁釉面完好有光泽,这与化学药物处理后釉膜整体破坏的失光截然不同,未做手脚的古瓷釉面清爽洁净、赏心悦目。
有的釉面老化指数高,边沿、拐角处能见自然风化脱落现象。
凡烧成温度较高者如白釉黑釉红釉等则不易质变,各窑口中以定窑釉面抗氧化沁蚀能力最强。
陶瓷器烧成温度高低、胎釉厚薄、地质环境优劣、干冷程度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正比;地质环境的湿热、酸碱度高低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反比。
地质环境是由地理方位、气侯条件、地下状况等原因决定的。
入窑烧制时由于摆放位置不同古瓷多有阴阳面,阴面釉色相对暗淡粗糙多见棕眼,而处窑腔中心受火均匀者阴阳面则不明显,且烧成器物釉面平滑成色亦好。
古瓷皆具备包浆特征, 器表氧化熟透层亦称包浆。传世品包浆滋润深遂,出土品包浆深沉自然,包浆实际是氧化质变现象,是器物抵御氧化沁蚀形成的自然保护层。古瓷表面的包浆熟透层具不同程度的松弛性,经把玩易沁入汗渍油腻,包浆更易滋润深沉。
整器无做旧痕迹,如人为酸蚀、灰糟、打磨,使用中不可能磨着的部位磨损等现象。
个别器物也有因原持有人缺乏文物基本常识而随意加工者,如一件旧气开门古瓷的几个水泡眼被打磨了,看样子是想磨平,虽无大碍,却破坏了器物的原始状态。这种有意或因无知而随意加工的情况不是个例,如在器物底部或口沿磨上使用痕迹等。
尤其古瓷中釉面光洁如新者多是瓷中上品,切忌为消光随意动手弄巧成拙。
为便于识别区分作旧赝品,要尽量多掌握些人工做旧的方法,并注意观察各类做旧器物的特征。凡人工做旧者干涩呆滞无灵气,毫无自然美韵,比如酸做旧过的器物釉面绝无晶莹洁净之光泽。
真正掌握了上述要领,新老器物一望便知。
(二)古瓷胎体的变化
古瓷胎釉含有可溶物质,同时所有器物经氧化沁蚀都具可损性,不管出土品还是传世品,经氧化分解潮气沁润,部分物质会中和挥发流失,胎釉定有疏松酥化趋向;年代久远后会变轻,陶器较瓷器明显;瓷器瓷化程度越高、胎釉越厚抗氧化分解能力越强。如汝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烧成温度最低,故汝窑、唐三彩及古陶真品中有的上手会有发飘的感觉,但此现象不是绝对的,地质环境、保存条件好者此现象不明显;瓷器中烧成温度较高的定窑(1320度以上)、龙泉窑(1300度以上)、钧窑(1250-1270度左右)官窑(1230-1270度左右)等窑口作品这种分量减轻的状态则不明显。
古代胎土所含成分与现代有别,如宋代官窑胎土掺有大量紫金土含铁高比重大手感也重,故在对宋代官窑器物鉴定有上手一掂分量就有八九不离十之说;元代胎土中含铁高,器物亦显厚重。
现代瓷器都是机械练泥,杂质少,气孔小,密度高,比重大,有另类死沉的坠手感。
古瓷为手工拉坯,器物多有不平整之处,为提高胎体光洁度提高施釉效果,故多有施化妆土者。
古瓷若不慎破损,瓷片易出现酥碎、酥层、掉渣状,新瓷则无此现象;破损处可见胎骨内的陈旧或水土沁程度,真品白胎也会成青白或黄白等色,一般不会等同于原色。
有的古瓷因胎体酥糠程度较高而出现酥裂现象。凡见胎体酥裂釉面晶莹如新者必为古瓷无疑。
底胎熟旧,器型古朴典雅,旧气特征明显,具备时代特征的定为古物。器物底部是雨晴表,含有较多信息,细心观察定有所发现。古瓷露胎处、釉薄处一般能见到火石红存在状态,有胎红窑红、火石红、刷红之分,此类文章较多,详见有关论述,古瓷中亦见不带火石红者;火石红形成机理就目前而言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再者主要通过胎底可看出胎体新老熟旧程度,胎釉结合处质变程度等。有的老窑器底看似新而粗糙,但细看确有种苍老熟透的质感。
古瓷底胎湿润干涩者皆有,这是由器物所处环境决定的,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绝对化。
值得研究的是,古瓷底部露胎处发色有的明显属刷上的护胎釉,但有的发出如火石红的棕红色,这种棕红应是因器物年代久远胎内铁分子析出所至,属“胎铁外析氧化现象”。
古瓷中生活用瓷的耳柄之类附件均为胎接,而陈设观赏用瓷则多有釉粘者。
闻声辨器要经常练习、揣摩,多数古瓷其声如瓦、沉闷沙哑,有的声如金石,宋代湖田窑、定窑等器物因烧成温度高且胎薄,则发音圆润,个别圆器甚至能颤音悠长。只要细心观察,时间久了自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闻声辨器的鉴别方法。
因历代工匠都有改革创新之作,器型不能作为鉴别断代的主要依据,更不能简单的将未见过的器型斥之为臆造,文物鉴别事关文物命运,要慎之又慎,要看重器物的古旧特征(旧气特征),实事求是全方位验证后方可下结论。
( 三)釉面现老化萎缩纹
瓷器出窑时饱满而生涩,年代久远后釉面老化收缩形成细小皱皮纹,气泡收缩而形成众多凹点(小麻坑),统称萎缩纹,理同老人之面纹。萎缩纹在适度光照下晃动易见;萎缩纹是微小的皱皮状也包括包括放大十倍左右观察效果最佳,再大反而看不清。唐至五代时期器物的萎缩纹相对明显,宋代以后已呈递减之势,釉面萎缩程度因器物所处环境及抵御氧化能力强弱而异,但在宋元以后的器物上很少明显看到此纹。釉质越细腻萎缩纹越细小,有的不细心观察难以发现,萎缩纹的清晰度当与釉药品种及烧成温度保存环境有关。
古瓷釉面萎缩而滑腻,触之如婴儿肌肤,滑不留手,妙不可言;部分明器古瓷油腻湿润者除外。
(四)古瓷受水土沁或蚀蛀的形态
(1)水土沁
由于地下环境复杂,出土器物不一定有水土沁,只有部分古瓷带水土沁。
水沁者有象白雾状的一层薄膜,湿水可现出器物本色,水干再现,用火烧无异味,滴硝酸冒白烟。
古瓷附土含铁量高,这与土壤中的铁沉积亲和有关,附土一般成颗粒状,器内最明显,能随手倒出的土也是颗粒或结快状,用手捻都已达到一定硬度,这应是石化或钙化趋向,新石器时代的玉石器上有的附有坚硬的土锈就是证明;但由于陶瓷出现较晚,一般锈类还达不到那种质变程度。影响美观的土锈可慢慢清除掉;器内一般倒不出土就行了。不易清除的沁土可用竹签类刮拭,一般都能刮下,再用湿布擦净既可。清除后有的会留下黄斑点,沁入裂纹内的很牢固不必清除。自然土沁者附土与器表都有一定的亲和度,手感已带沙性,用水长时间浸泡也不会松散,不易清除,往往露胎部位更难清除;作伪者既使土中添加粘和剂之类,侵泡时间一长也极易清除干净。但在中性沙质土中的古瓷附土较易清除。
有的在器表沁上不同的颜色。
釉面棕眼属薄弱部位,易被沁呈点状、放射状、扇面等形状,亦易见漫沁、流沁等状。
有的高古器物见形态不一的朱沙沁(陪葬朱沙或氧化铁沉积物,异于火石红)。
(2)古瓷水土蚀蛀的状态
部分古瓷能见水土蛀蚀斑痕,此类蛀蚀已蛀破釉面,亦称土咬,形态各异。釉面或气泡壁被蛀蚀者能见蛀斑、麻坑和死气泡坑,蛀蚀痕往往深浅不一,显微观察釉面光洁边界清晰,有的蚀痕如用木锉锉过的橡胶胎,同具萎缩状,目测即可看到。
水土碱沁重者器身往往被一层水碱锈包裹,有的已蛀破气泡壁,但未蛀釉面用显微镜观察釉面仍光洁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