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的“山的肌肤”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山的肌肤”指的就是山坡上覆盖着的白雪。
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句。本体:山的表层;喻体:肌肤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象些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贰’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致灵魂。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时间悠悠六十,衰老的只是肉体和容貌,但如果心中没有了向往、热爱的东西,整个灵魂都会颓废。
这句话出自美国近代作家塞或丛颤缪尔·厄尔曼的散文《青春》。
原文为:Years may wrinkle the skin, 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the soul. Worry, fear, self-distrust bows the heart and turns the spirit back to st.
中文译文则为: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2)什么是肌肤文学扩展阅读:
文学赏析:
人生匆匆,青春不是易逝的一段。青春应是一种永恒的心态。满脸红光,嘴唇红润,腿脚灵活,这些并不是青春的全部。真正的青春啊,它是一种坚强的意志,是一种想象力的高品位,是感情的充沛饱满,是生命之泉的清澈常新。
青春意味着勇敢战胜怯懦,青春意味着进取战胜安逸。年月的轮回就一定导致衰老吗?要知道呵,老态龙钟是因为放弃了理想的追求。
无情的岁月的流逝,留下了深郑顷深的皱纹,而热忱的丧失,会在灵魂深处打下烙印。焦虑、恐惧、自卑,终会使心情沮丧,意志消亡。
60岁也罢,16岁也罢,每个人的心田都应保持着不泯的童心,去探索新鲜的事物,去追求人生的乐趣。我们的心中都应有座无线电台,只要不断地接受来自人类和上帝的美感、希望、勇气与力量,我们就会永葆青春。
倘若你收起天线,使自己的衫败心灵蒙上玩世不恭的霜雪和悲观厌世的冰凌,即使你年方20,你已垂垂老矣;倘若你已经80高龄,临于辞世,若竖立天线去收听乐观进取的电波,你仍会青春焕发。
‘叁’ 上古埃及文学是什么
埃及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人类最古老文明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5000年,古埃及人就已经开始在尼罗河两岸的高地进入定居的农业生活,创造了发达的古埃及文化。埃及文学是古埃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埃及人在原始公社制社会末期和奴隶制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斗争。
在尼罗河两岸,原始公社制的解体,早于其他地方。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这里就出现了一系列小的奴隶制国家,随后又合并成两个大的国家,即上埃及和下埃及。两国经过多年的战争,上埃及战胜了下埃及,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在公元前3315年,埃及第1王朝建立,国王是明纳,建都于中埃及的基尼斯。一般把埃及从第1王朝建立到第26王朝复灭划分为4个时期,即第1至第2王朝(公元前3315~公元前3000年)为早期王朝时期;第3至第8王朝(公元前3000~公元前2360年)为古王国时期;第9至第17王朝(公元前2360~公元前1584年)为中王国时期;第18至第26王朝(公元前1584~公元前525年)为新王国时期。并把第1王朝建立前的约1000年称为前王朝时期。
埃及第1王朝建立后,大约于公元前3300年发明了象形文字和用尼罗河两岸生长的纸草制成的纸草卷。这样,过去依靠口头传述的事情,现在有了文字记载。人类社会进入了有史时期。过去在民间流传的一些文学作品也得以保存下来。
埃及文学中,神话出现得最早,当时的人们由于对自然界的现象无法解释,认为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由一个神或几个神在掌管,如太阳神拉,水神努,尼罗河、土地及丰收之神奥西里斯,恶神赛特,死神内布其司,智慧与司书之神托司,爱情女神赫托尔,战神贺尔等。相应地也产生了有关这些神的神话。首先出现的是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有的神话说世界是天牛创造的,也有关于赫诺姆神塑土创造世界的说法,但最普遍的说法是太阳神拉是开天辟地之神。据说在混沌初开之际,拉在水神努的体内孕育成形,以蛋形花苞状升起于水面,显形为一轮太阳,大地便开始得到了光和热。拉神创造了天、地、日、月、星空和万物。
在古代埃及神话中,关于奥西里斯的神话流传得极广。奥西里斯是水和植物之神,是尼罗河、土地以及丰收之神,也是耕作和文化的传播者,死后又成为冥界之王。
古代埃及文学中,诗歌比较发达,也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古埃及墓地的石柱和墙壁上,在纸草卷以及宗教诗文集中,保存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它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世俗诗、宗教诗、宗教哲理诗、赞美诗等。
在古埃及的世俗诗中产生得最早的是劳动歌谣,大约出现于公元前3000多年前,先在口头上传唱,后来被记录下来。如在埃及埃尔·开布的帕赫里墓壁上发现的《庄稼人的歌谣》、《打谷人的歌谣》和《搬谷人的歌谣》等。这类作品保存下来的不多,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奴隶们的生活、生产劳动和思想情趣,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此外,还有一些表现当时青年男女之间互相爱慕的纯真感情的爱情诗,也属于世俗诗之类。
在古代埃及,人们盛行对神灵的崇拜,他们把一切文学艺术、建筑、雕刻等方面的活动都看作是神的活动,在他们的神力万能的观念中,包含着这样一个真理,即文艺不是现实世界事物的简单的和消极的反映,而是它们生命的反映,是在人们记忆中延长它们存在的一种手段,这是在远古时期对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宗教性诗篇。
《亡灵书》就是一部庞大驳杂的宗教性诗歌总集,它汇编了大量的神话诗、祈祷诗、颂神诗、歌谣、咒语等。古埃及人相信,人死之后,人的灵魂“库”,必须经历一段下界生活,经受诸般考验,然后才能重睹光明,升入上界或得到再生。因此,古埃及人十分重视尸体的保存和死后生活的指导,把死者的尸体制成木乃伊,并在石棺中放进这类诗篇作为死者亡灵在下界旅行的指南。
《亡灵书》虽成书于新王国时期,但它却包括古王国时期的《金字塔铭文》和中王国时期的《石棺铭文》的一些篇章在内,因此它是集古埃及宗教诗大成的作品。
在古埃及诗歌中,还有大量对太阳神、地神、水神、奥西里斯和一些国王的赞美诗,如《阿顿(太阳神)颂诗》、《尼罗河颂》等,都是古埃及诗歌中的名篇。
古埃及的宗教哲理诗最着名的是《失望者和自己灵魂的谈话》,它不仅把死亡比拟为人的幸福,并且发出了反抗的呼声,它被认为是古代埃及诗歌中成就最高的诗篇之一。
此外,在古代埃及的每个时期,都产生过传记文学、箴言和戏剧作品。传记文学有古王国时期的《梅腾传》、《大臣乌尼传》,新王国时期的《乌努·阿孟游记》、《桡夫长亚赫摩斯传》、《图特摩斯三世传》等。箴言作品有古王国时期的《普塔霍台普箴言》,中王国时期的《赫提三世箴言》、《伊浦味箴言》、《涅费尔蒂箴言》,新王国时期的《阿曼莫奈普箴言》等。
古埃及戏剧作品是在宗教祭祀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如古王国时期的《金字塔铭文》中有对奥西里斯的哀悼和复活的片断戏剧脚本,中王国时期有埃西斯和纳弗齐斯在奥西里斯尸体前哀哭的诗体戏剧脚本,在伊赫列特石柱上保存下来的个别戏剧演出场面的绘画等。
神话
神话是古埃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其中最着名的有:
关于拉神(太阳神)的神话。神话说:拉神居于莲花之中,升起而显形为太阳,从此人间有了光明。有一天拉神哭泣,他的眼泪中生出了人类。后来拉神衰老了,他的肉变成金子,骨头变成银子,头发变成石头。这个神话反映了古埃及人对天地形成、人类诞生、金银来源等问题的解释。
关于奥西里斯的神话。在远古,埃及人认为水、土、植物、丰收都是一位自然神奥西里斯所掌管的。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后,这位自然神被改造成了社会神,成了埃及的一个国王。神话说,这个国王对人民很仁慈,但却被他的坏弟弟赛特所杀,他的尸首被装进棺材扔入尼罗河。后来,他的爱妻借助众神之助使他复活,他的儿子为他复仇,杀死了赛特。他的儿子就成了埃及国王。奥西里斯死后则成了冥间的国王。
这个神话的演变,曲折地反映了埃及从氏族制到奴隶制的演变,但在演变中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宣扬了“王权神授”的思想。
故事
故事是古代埃及文学创作的主要体裁之一,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大量的故事作品流传下来。故事起源于人民口头创作,尽管在后来的流传、记录和加工过程中受到了统治阶级或专业文人的影响和修改,不免带有浓厚的统治阶级意识、神秘主义和宗教迷信色彩,但它仍具有民间口头创作的明显特征,具有强烈的批判力量和战斗精神,始终受到埃及人民的喜爱。
现在保存在柏林博物馆“维斯特卡纸草”上的《魔术师的故事》,是古埃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篇故事作品。它形成于古王国时期的第4至第6王朝(公元前2650~公元前2200年),写定于中王国时期的第12王朝(公元前2060~公元前1783年)。
这个故事包括3个小故事,记述了克胡甫王的3个王子每人讲述的一个魔术师的故事。它们虽然都是用浪漫主义的写法,叙述了一些神奇的魔法,但从整个故事的情节和艺术形象来看,展示的都是当时统治阶级中一些王公贵族和祭司实际生活中的事情。它们宣扬了埃及国王都是“拉神之子”的君权神授思想和对统治阶级有利的一些道德规范,以达到巩固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目的。
中王国时期,是埃及古代文学繁荣的时期,史称古典文学时期。这时,随着社会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随着文学事业的发展,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也增多了,出现了《乡民与雇工》、《遭难的水手》、《撒奈哈特历险记》等这些埃及故事中的名篇。这些故事大都叙述主人公的游历冒险,情节一般都比较曲折,表明当时埃及人的社会视野和知识领域更为开阔,也反映了埃及奴隶制国家的军事政策、贸易政策以及和海外邻邦的往来日益增多,统治阶级鼓励人们向海外发展、谋取财富的冒险精神。这些故事有的是历史事件的真实反映,有的则是虚构的。
《乡民与雇工》是古代埃及故事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它叙述一个家住盐乡名叫赛克赫提的农民,用驴子从家乡驮运土特产到亥嫩赛坦的南方去出售,途中遭到王室总管、专管地方治安工作的麦卢伊坦撒大人手下的管事亥木提的有意刁难,借口说驴子吃了总管大人麦田的麦苗,不仅把赛克赫提毒打了一顿,抢去了货物和驴子,并且还威胁他不许大声叫嚷,不然就让他去见无声鬼。赛克赫提在这里呆了整整一天的工夫,好说歹说,亥木提都不理睬。最后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只好到亥嫩赛坦去向王室总管麦卢伊坦撒大人处告状。王室总管听了他的2次指控亥木提罪状的陈词,便立刻去告诉国王说,他在农民中发现了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国王就吩咐总管千万不要急于决断,让他继续讲下去。直到赛克赫提告到第9次,国王才决定惩办抢劫者。
这个故事通过一个农民的巧妙辞令,反映了中王国初期的阶级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豪门恶仆的为非作歹,发出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正义呼声,颂扬了一个普通农民反对掠夺与迫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古代埃及发展到新王国时期,统治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加之异族入侵频繁,统治阶级内外交困,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因此,这个时期产生的故事作品,不仅数量多,情节更加离奇曲折,而且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广,内容也更深刻。新王国时期出现的故事作品有《占领尤巴城》、《厄运被注定的王子》、《昂普、瓦塔两兄弟》、《赛特那和魔术书》、《真话和谎话的故事》、《身体与头的争论》、《威纳蒙旅行记》等。
《厄运被注定的王子》产生于新王国第18王朝末叶,它的题材是全世界共通的,但它是这类故事中最早产生的。它的内容是叙述从前有个国王由于缺乏子嗣,向众神祷告而得子。但众神预言,王子将来要遭到厄运:“他将死于一条鳄鱼,或者一条蛇,或者一只狗。”国王为了使王子逃脱命中注定的厄运,命人在沙漠中建造了一座府第,配备了一切用品和仆人。但王子长大后,认为既然自己命中注定要遭厄运,那就听从上天的安排好了。他在取得国王的同意后出外漫游,在美索布达米亚地方和一个酋长的女儿结了婚。婚后,他把自己命中注定的厄运告诉了妻子,妻子加意防范,虽然先后杀死了要爬进城的鳄鱼和爬进屋的蛇,但最后仍被自己从小驯养的狗咬死。
这个故事通过人的求生存的愿望同神意和命运的冲突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开始意识到要对神意和命运进行反抗,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也间接地反映了奴隶主统治阶级后继无人,行将崩溃的危机。
《昂普、瓦塔两兄弟》是19王朝记录下来的故事。它叙述昂普和他的妻子把弟弟瓦塔从小抚养长大,瓦塔敬重兄长和嫂嫂如父母,一心一意地为哥嫂做好家里和地里的一切活计的故事。一家人生活本来过得平静和睦,但昂普的妻子后来见瓦塔年轻英俊,魁梧有力,乘一次瓦塔单独和她在一起的时候,用言语挑逗瓦塔,遭到瓦塔的严词拒绝。她恶人先告状,晚上等丈夫从地里回来后,诬告瓦塔调戏她。昂普在气愤之下,不辨真假,逼走瓦塔。瓦塔后来在胶树谷单独生活。因他是九神的公牛转生,众神怜他冤枉,为他造了一个美女陪伴他。后来这个美女被法老劫去。她丧心病狂地在法老面前一再陷害瓦塔。瓦塔多次变形,几次死而复生,历尽种种磨难,最后当上了国王,终于得以报仇雪恨。
这个故事想象丰富,情节曲折,通过对瓦塔几次死而复生、多次变形的描写,影射了瓦塔是自然界的死而复苏之神奥西里斯的化身,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机智和力量,侧面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希望摆脱受压迫受奴役的奴隶地位的美好愿望。
古代埃及故事,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典型地反映了埃及民间口头文学创作的特点,它不仅是埃及文学的珍贵遗产,对后来世界文学的发展,特别是散文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诗歌
在古代埃及文学中,诗歌比较发达。在古埃及墓地的石柱和墙壁上,在纸草卷和宗教诗文集中,保存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有世俗诗、宗教诗、赞美诗、宗教哲理诗等。它们集中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状况、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向往。
在古代埃及诗歌作品中,产生得较早的是劳动歌谣,它们大致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以前。这类作品大多是口头文学创作,人们先在口头上传唱,后来才用象形文字记录下来。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偏见,这类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但它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和思想愿望。
《庄稼人的歌谣》、《打谷人的歌谣》和《搬谷人的歌谣》是保存在埃及埃尔·开布地方帕赫里墓壁上的3首古埃及劳动歌谣。这3首劳动歌谣据说是公元前16世纪18王朝时期的作品。这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劳动歌谣,它们在未被记录下来以前,可能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是村民和奴隶们伴随着劳动在田野上、打谷场上和码头上歌唱出来的。它们都是用象形文字记录下来的,歌谣旁还配有绘画,诗画并茂,栩栩如生。如《庄稼人的歌谣》:
赶快,领队的人,
快驱打那群公牛!
瞧,王爷站在那儿,
正望着我们呢。
从这首诗的文字内容和配画看,这是当时为王室劳动的村民或奴隶们在田野间放牧或耕种时所唱的歌。他们在劳动时远远看到王室牧主来了,感到紧张,就赶紧提醒自己领工的头儿,赶快驱打公牛,以免受到主人的呵斥或责罚。
从这首歌谣简朴的语言、急促的节拍、紧张的心理来分析,它表现了当时村民或奴隶们被迫劳动的情景以及他们对奴隶主的恐惧和不满心理。再看《打谷人的歌谣》:
给自己打谷,给自己打谷,
哦,公牛,给自己打谷吧!
打下麦秆来好给自己当饲料,
谷子都要交给你们的主人家。
不要停下来啊,
要晓得,今天的天气正风凉。
这首诗看来是村民或奴隶们在打谷场上一边打场一边吟唱的歌。它的特点是村民或奴隶们假借同公牛谈话,用反语发泄自己满腔的怨恨,间接反映了奴隶主对村民或奴隶们敲骨吸髓的剥削,说明奴隶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耕耘、播种和收割,但打下来的谷子却完全交给了奴隶主,而他们自己则只能落下一些糠糠皮皮,用以充饥。还有一首《搬谷人的歌谣》:
难道我们应该整天搬运大麦和小麦吗?
仓库已经装得满满,
一把把谷子滚出了边沿;
大船上也已经装得满满,
谷子也都滚到了外面,
但还是逼着我们搬运,
好像我们的心是用青铜铸成!
这首诗更明显地表现出了村民或奴隶们对自己紧张劳动和处境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他们已经直接提出了“难道我们应该整天搬运大麦和小麦吗?”这样尖锐的问题。这首歌谣说明了那些被征调来搬谷的村民或奴隶们对沉重而又持久的强迫劳动的极度愤懑和不平。
这3首劳动歌谣和古埃及流传下来的大量宗教诗和赞美诗不同,它们是最古老的反映阶级矛盾的文学作品。它们以浓厚的生活气息、明快有力的语言、清新隽永的艺术手法和直接抒发内心情感的对话形式,表现了古埃及劳动歌谣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间口头创作的鲜明特色。因此,这些劳动歌谣不仅是古埃及文学的精华,而且也是古埃及重要的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值得我们倍加珍视。
除上面所谈的劳动歌谣外,还有一些表现爱情生活的情歌。古埃及的情歌,通常都是可以用笛子和竖琴伴奏进行歌唱的。在这类情歌中,情郎和女情人在对唱中互相以兄妹相称,表达了当时青年男女互相爱慕的纯真感情。下面是一首流传至今的情歌的片断:
她是举世无双的妹妹,
谁也比不上她漂亮。
看啊,她像天上的星辰,
象征着幸福的一年的诞生。
她神采奕奕,肌肤娇嫩,
她的明闪闪的眼睛迷人。
甜蜜啊,那两片轻巧的嘴唇,
从来没有说过多余的话。
修长的颈,匀称的头,
纯真的天青石是她的发。
她的手胜过黄金,
她的指头宛如莲花。
她的脚载着她的美,
地面上飘舞着她轻盈的步伐。
人们只要走过她的身边啊,
就都扭转脖子来看她。
在这首情歌中,情郎直截了当地把自己所爱慕的姑娘的美丽同当时完全现实而且最被珍视的物品相比较,头发比作天青石,手比作黄金,指头比作莲花等,显示出当时普通埃及人朴实的审美观念。
在古代埃及,由于盛行对神灵的崇拜,因此,宗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非常大,人们把一切文学艺术、建筑、雕刻等方面的活动都看作某种神灵的活动。在古埃及人的神力万能的观念中,也包含着这样一个真理,即文艺不是现实世界事物的简单的和消极的反映,而是它们生命的反映,是在人们的记忆中延长它们存在的一种手段。这是在远古时代对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古王国时期,中央法老政权强化以后,埃及兴起了统一的对太阳神的崇拜,太阳神拉被奉为最高神。中王国时期,由于底比斯统一埃及,阿蒙神也成为全国的最高神。新王国时期,第18王朝的埃赫那顿对宗教进行改革时,曾一度以阿顿神为唯一的太阳神。因而在古代埃及文学中,出现了大量的宗教性诗篇,这类诗篇历代都有记载,但以中王国时期保留下来的最多。
埃及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之一是《亡灵书》(或译《死者之书》)。《亡灵书》中的大部分诗篇具有浓厚的宗教思想,反映了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冥国观念,主要是表现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倾向,但其中个别诗篇或某些诗段也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如在《另一个世界》中写道:
你不再在你的
选中的小径中颠踬,
一切的邪恶与黑暗
全从你的心灵中落下。
在这里的河旁,
喝水和洗你的手脚罢,
或者撒下你的网,
它一定就充满了鱼。
古埃及的诗歌中,还有大量对太阳神、地神、水神、奥西里斯和一些国王的赞美诗。《阿顿(太阳神)颂诗》是古代颂诗中的名篇,这是在第十八王朝的法者埃赫那顿时代,宣布太阳神是国家崇拜的唯一最高之神时写的,它热烈地赞颂了使大地产生生命的太阳神的伟大力量:
在天涯出现了您美丽的形象,
您这活的阿顿神,生命的开始呀!
当您从东方的天边升起时,
您将您的美丽普施于大地。
当您在西方落下时,
大地像死亡一样地陷在黑暗之中。
对尼罗河的赞颂是历来埃及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古埃及人赞美尼罗河,把它看成伟大而美妙的事物,因为它用自己泛滥出来的河水灌溉他们的田地,从而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美好的日子:
赞美你,尼罗河,你从大地中向外冒涌,
你的到来,为了使埃及欣欣向荣!……
你把拉神创造了的田地灌溉,
为了使普天下的生灵安乐康泰……
它创造了大麦和小麦,
使神殿里充满了节日的景象。
……
人们那个乐呀,
嘴也合不上了。
它带来了粮食和丰富的食物,
它创造了一切美好的事物……
至于古埃及的宗教哲理诗,最着名的是《失望者和自己灵魂的谈话》,它被认为是古代埃及诗歌的最高成就之一。诗中说:
死神今天站在我面前,
像康复的征兆,
像脱离了病魔的缠扰……
死神今天站在我面前,
像荷花的芳香,
像是沉醉在烟雨茫茫的岸上……
死神今天站在我面前,
像消失了的风暴,
像游子从远方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死神今天站在我面前,
像一个被监禁了多年的囚徒,
渴望见到家屋的墙垣。
诗中的主人公把死亡比拟为人的幸福的话语所表达出来的消极厌世情绪,显然是属于上层阶级某些人的想法。但诗中也揭露了社会的不平,发出了叛逆的呼声。这在古代埃及的长篇诗歌中,是十分难得的。它是中王国时期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
‘肆’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致灵魂。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时间悠悠六十,衰老的只是肉体和容貌,但如果心中没有了向往、热爱的东西,整个灵魂都会颓废。
这句话出自美国近代作家塞缪尔·厄尔曼的散文《青春》。
原文为:Years may wrinkle the skin, 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the soul. Worry, fear, self-distrust bows the heart and turns the spirit back to st.
中文译文则为: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4)什么是肌肤文学扩展阅读:
塞缪尔·厄尔曼飞人散文诗《青春》写于其古稀之后的年月,这篇文章激励了二战后一代日本人,从普通民众到实业家,到政府官员,发愤重建他们的家园。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几十年一直把《青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塞缪尔·厄尔曼生于德国,童年时移居美国。参加过南北战争,后来定居于拉巴马州的伯明翰市。他是一位五金制品商,热心公益六十七年如一日。在其生前的最后几年,他在日本得到一本书及其作品的录音盒带稿酬,并全部捐赠给伯明翰市的一所亚拉巴马州立大学作为奖学基金。
在古稀之年以后,诗人厄尔曼创作了散文诗《青春》。这首诗后来竟成了麦克阿瑟将军的最爱。麦克阿瑟在日本担任占领军最高盟军司令期间,将该诗抄录下来,挂在其东京司令部办公室的墙壁上自咏自励,还在演说中时常援引诗文中的华章警句。
由于麦克阿瑟在日本政要中卓越的影响力,很快就使得该诗风靡了全日本,成为日本全民上下重建国家、重塑民生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