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半身麻木的病因、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方法有哪些
半身麻木是指身体半部肌肤麻木不仁的病证,多为中风先兆。
一、病因病机麻木病因复杂,既有外感温热之邪,又有外感风寒湿邪、亦有气血两虚,皮肤肌腠失养,更有瘀血,痰浊闭阻经络者,尚有药物对机体的影响而导致本病者。更有继发于消渴、关格、肿瘤等疾病者。
麻与木虽属一证,但两者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麻是指发麻感,局部尚有一定的知觉。木则是局部失去知觉,从病势分析麻轻而木重。从发展趋势分析,麻为木之始,木为麻之甚。从病理变化分析,麻则多属气病,气虚为本,风邪为标;木则多为气病及血,或因湿热,痰浊闭阻,血脉瘀滞,血行不畅。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本病发病有缓急,病程有长短,病情之轻重差异颇大。急性起病者多因外感湿热或温热之邪,多先从下肢开始,首见远端麻木、烧灼及蚁行感,渐渐向躯干或上肢进展,出现或短或长的手套或短袜样感觉减退,以痛觉减退较明显,大部分病人可有食欲不振、腹胀,可由麻木逐渐发展到下肢或四肢瘫痪,甚至可见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呼吸困难,以致危及病人生命。
2.诊断发病缓慢的麻木证患者,多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可以是单肢或双肢端麻木,也可以是某一局部麻木,有的病人是因手部的无痛性伤害而意外的发现痛、温感觉减弱或缺失,有的病人则发生在外伤之后。伴随麻木而来的症状也较多,有的可伴见肢软无力,以致抬举困难,有的可出现大小便不通,有的可导致大小便失禁。这些给诊断和治疗都带来了复杂化。尚有一些麻木的病人伴有麻木局部不同程度的刺痛、灼热感。
三、辨证施治
1.风寒外袭型
【辨证】半身麻木,恶寒微发热。伴有头身疼痛,无汗。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施治】辛温解表,舒筋活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生姜各12g,芍药、桂枝各9g,大枣4枚,水煎服。
【加减】头部麻木甚者加川芎、苍耳子;面部麻木甚者加白附子、白僵蚕;胸部麻木甚者加白芥子;腹部麻木甚者加木香、大腹皮;背部麻木甚者加羌活;腰部麻木甚者加补骨脂、续断;四肢麻木甚者加桑枝、鸡血藤;上肢麻木甚者加姜黄、羌活;下肢麻木甚者加牛膝、苍术。
2.痰湿阻络型
【辨证】半身麻木,胸闷呕恶,伴有头昏而沉、全身沉重感。
舌淡黯,苔滑润或白腻,脉弦滑。
【施治】健脾益气,化痰通络。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竹茹、全瓜萎、胆南星、半夏、天麻、白术、茯苓各9g,橘红、甘草、生姜各6g,大枣3枚。
3.中气虚弱型
【辨证】半身麻木,少气懒言,体倦肢软,伴有心悸心慌,畏风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微弱。
【施治】补气柔筋。
【方药】神效黄芪汤:蔓荆子、陈皮、炙甘草各10g,人参5g,白芍15g,黄芪20g。
4.营血亏损型
【辨证】头晕目眩,半身麻木,伴有心悸,失眠。舌淡嫩、苔薄略干,脉象细弱。
【施治】养血柔筋。
【方药】补肝汤:当归、白芍各15g,川芎6g,熟地18g,炒枣仁、木瓜各12g,麦冬9g,甘草6g,水煎服。
5.肝风内动型
【辨证】半身麻木而有震颤抖动,伴有头晕头痛,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质暗红,苔少或薄黄而干,脉弦有力。
【施治】平肝息风,柔筋活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天麻、牛膝、夜交藤、茯苓各15g,钩藤25g,石决明30g,杜仲、桑寄生、山栀、黄芩、益母草、龙胆草各10g,地龙9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消栓通络片、山楂精降脂片、绞股蓝总甙片、华佗再造丸、中风回春丸、人参再造丸、消栓再造丸、偏瘫复原丸、脑血康口服液、消栓通络片、牛黄安宫丸、苏合丸。
2.验方
(1)虻虫、水蛭、地龙、一见喜、丹参各3g,田三七2g。诸药为1剂药量,共研细末,每日分3次,温开水送服。本方适用于治疗脑缺血性或出血中风后遗症。一般轻者连续服用20天,症状改善或消失。重者需用3~4个月。
(2)麻勃50g,蒲黄100g,共研为末。每服一小匙,酒送下。
白天服3次,夜间服1次。
(3)麻花200g,草乌50克(炒存性),共研为末,加炼蜜调成膏。每服2g,温开水送下。
(4)威灵仙(炒)250g,生川乌头、五灵脂各200g,共研为末,加醋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7丸盐汤送下。忌茶。
(5)云苓15g,薏苡仁、山药、钩藤、地龙、鸡血藤各30g,泽泻、天竺黄各12g,胆南星、川贝各9g,海石15g,石菖蒲、当归、红花、桃仁、丹参、全蝎各10g,蜈蚣3条。水煎服。
五、调护
(1)要定时体检,做到及时治疗,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2)在气候急剧变化时要注意调摄,顺应自然,避免劳倦过度,严防跌仆。
(3)饮食起居要有规律,避免或少服肥甘厚味及刺激性食物,宜戒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