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医美后感觉皮肤会刺痛干痒,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做完美容脸又红又干又热又痒可能是过敏,也可能是接触性皮炎、日光性皮炎和痤疮等。1、接触性皮炎:患者可能因直接接触化妆品等过敏源引起面部刺激而患接触性皮炎,导致面部发红发痒症状,此时,患者可能在面部相应部位出现红斑等皮肤病变,并伴有红色瘙痒。2、日光性皮炎:患者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可能会患日光性皮炎,甚至在面部暴露部位出现水疱、鳞状红斑等皮肤病变的同时,也可能出现红色瘙痒症状。3、痤疮:痤疮可能是由于患者面部皮脂腺分泌旺盛,油脂堵塞毛囊口所致,这时,脸上也有发红发痒的症状。患者在生活中注意饮食清淡,注意皮肤保湿滋润,可以用凉开水或者生理盐水湿敷,这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2. 穴道到底是什么
穴位:针炙学名词。又称腧穴,孔穴,穴道。有输注,孔隙的含义,为经络,藏府气血输注处。分经穴,奇穴,阿是穴 经穴:已经归属经脉通路上的称为经穴,十四经共有:任脉24,督脉28,足厥阴肝经一侧14穴(左右两侧共28穴),足少阳胆经一侧44穴(左右两侧共88穴),手少阳三焦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手厥阴心包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足少阴肾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足太阳膀胱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手太阳小肠经一侧19穴(左右两侧共38穴),手少阴心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足太阴脾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足阳明胃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手阳明大肠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手太阴肺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361穴位,770处。 经外奇穴:未列入十四经的概称经外奇穴。56穴位,176处。有些奇穴在一些经脉上但却不属于该经脉,如印堂,位于督脉,却不属于督脉,有些数量大,如华佗夹脊17对,34穴。 阿是穴:没有固定部位,随病变部位或压痛点而定的穴位称为阿是穴。 熟悉经穴是第一步,然后是奇穴,最后能根据根据身体状况确定阿是穴才能算是了解穴位,因此其复杂程度不亚于任何一门其他医学学科。 穴位究竟是什么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其实,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腧穴了。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着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着《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推测纷纷,莫衷一是。 许多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质。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电通过人体皮肤,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吻合。此后不久,法国着名针灸学家尼伯亚特在助手的协助下,应用测定皮肤电阻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并确定穴位电阻只有它周围皮肤电阻的一半。在尸体上进行的测量也获得同样的结果。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有关穴位电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性。然而,据推测,全身穴位的总面积仅占体表的万分之四,而全身体表电阻的部位却很多,远远不限于穴位的地方。况且,如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寸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皮肤电阻值。难怪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感叹:以此(皮肤电阻测定法)测定经穴颇有困难。法国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时间,应用此法测定穴位,所得结果却与中国穴位大相径庭,不得不揪然中止这项研究。 也有人将古老的腧穴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比拟分析,力图用新理论、新概念阐释它们。譬如,电流刺激肌肤,被刺激的肌肉会产生收缩。用最弱电流刺激而产生最大肌肉收缩的体表部位叫运动点。美国学者金林对照运动点位置与传统穴位位置后提出,两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头正义与美国的弗罗斯特等人,则把穴位同触发点进行比较。触发点被认为是机体肌肉组织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层组织敏感、结节及伴有放射痛的特点。虽然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它是由于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痉挛,内分泌失调或肌紧张造成的。针刺穴位时,由于组织间相互磨擦和金属针与组织电介质之间相互作用,会引起局部组织中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损伤。此外,两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们认为穴位的某些特性与触发点极为相似。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过是同物异名罢了。还有研究报道,穴位和差电点、皮肤活动点等都有密切关系。这些多途径的研究,从侧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对于探明穴位的奥秘,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又有人着力于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希望一举揭开穴位之谜。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日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从发生学观点看,表皮与神经组织有着共同的起源。神经中枢存在各皮肤区域与内脏器官的投射点。因此,穴位与胚胎形态学之间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关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穴位与非穴位组织均有神经纤维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无明显差异。至于穴位与非穴位区域下神经组织有什么不同,现在还不清楚。还有人报道,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日本西条一止应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观察到胸腹穴位区域皮肤温度比周围皮肤要高出0.5至1℃,他认为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缘故。有关解剖资料证实,许多穴位区域确实布有皮下静脉,或有深部血管贯穿。 腧穴研究者们相信,人体穴位是既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有关的复杂综合结构及其机能。至于穴位的具体结构或它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仍是各持己见,众说纷坛,未见有一个明确答案。
3. 皮肤上有很多小红点,是怎么回事
皮肤上有很多小红点,是怎么回事?我来回答,身上有红点最常见的原因是血管瘤,是一种皮肤老化造成的血管增生,从30岁开始,数量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主要表现为红的丘疹,可以从芝麻大到黄豆大,数量不一。周武军:身上的红点最常见的原因也是叫做血管瘤,老年性血管瘤这个病名叫老年性血管瘤,老年性血管瘤我们顾名思义它是由老年引起的,但这个老年不是我们真正讲的老年,是一种皮肤老化造成的一个血管的增生,这个皮肤老化实际上是从30岁就开始的,所以叫老年性,并不是因为老年人才起的,有人甚至长得更早一点,不到30岁就开始长了,随着年龄的增加它数量会增加一点,它的表现红的丘疹,从芝麻大到绿豆大,最大可以长到黄豆大,一般也就这么大了,有数量多少不一,这就是叫老年性的血管瘤,所以也叫樱桃样血管瘤,就是这个毛病。
4. 人体穴位在皮肤表面和其它皮肤有没有区别,如何准确定位穴位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其实,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腧穴了。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着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着《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
中医
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推测纷纷,莫衷一是。
许多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质。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电通过人体皮肤,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吻合。此后不久,法国着名针灸学家尼伯亚特在助手的协助下,应用测定皮肤电阻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并确定穴位电阻只有它周围皮肤电阻的一半。在尸体上进行的测量也获得同样的结果。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有关穴位电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性。然而,据推测,全身穴位的总面积仅占体表的万分之四,而全身体表电阻的部位却很多,远远不限于穴位的地方。况且,如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寸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皮肤电阻值。难怪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感叹:以此(皮肤电阻测定法)测定经穴颇有困难。法国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时间,应用此法测定穴位,所得结果却与中国穴位大相径庭,不得不揪然中止这项研究。
也有人将古老的腧穴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比拟分析,力图用新理论、新概念阐释它们。譬如,电流刺激肌肤,被刺激的肌肉会产生收缩。用最弱电流刺激而产生最大肌肉收缩的体表部位叫运动点。美国学者金林对照运动点位置与传统穴位位置后提出,两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头正义与美国的弗罗斯特等人,则把穴位同触发点进行比较。触发点被认为是机体肌肉组织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层组织敏感、结节及伴有放射痛的特点。虽然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它是由于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痉挛,内分泌失调或肌紧张造成的。针刺穴位时,由于组织间相互磨擦和金属针与组织电介质之间相互作用,会引起局部组织中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损伤。此外,两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们认为穴位的某些特性与触发点极为相似。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过是同物异名罢了。
还有研究报道,穴位和差电点、皮肤活动点等都有密切关系。这些多途径的研究,从侧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对于探明穴位的奥秘,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又有人着力于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希望一举揭开穴位之谜。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日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从发生学观点看,表皮与神经组织有着共同的起源。神经中枢存在各皮肤区域与内脏器官的投射点。因此,穴位与胚胎形态学之间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关作用。
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穴位与非穴位组织均有神经纤维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无明显差异。至于穴位与非穴位区域下神经组织有什么不同,现在还不清楚。还有人报道,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日本西条一止应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观察到胸腹穴位区域皮肤温度比周围皮肤要高出0.5至1℃,他认为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缘故。有关解剖资料证实,许多穴位区域确实布有皮下静脉,或有深部血管贯穿。
腧穴研究者们相信,人体穴位是既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有关的复杂综合结构及其机能。至于穴位的具体结构或它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仍是各持己见,众说纷坛。何况至今还有新的穴位不断被发现,人体的穴位是怎么确定的,实在是难以明确定论
5. 中医穴位有什么科学依据
穴位学名腧穴。中医讲究的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但后来又发现,全身穴位总面积不过体表的万分之四,而电阻部位却多得多。后来人们又用最弱电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效果的地方就叫运动点。经对照发现,运动点与穴位的分布几乎一致。但运动点的机制是什么,还不太了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相关联。某一穴位与某一脏器的神经往往同属于一个脊髓节段。在胚胎发育时期,皮肤与神经是同源的,神经中枢存在着各皮肤区域与脏器的投射点。但是相反意见认为,非穴位区域下也都有神经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没有差别。还有人发现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穴位处的皮肤温度比别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复杂关系形成了穴位的奥妙。 许多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质。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电通过人体皮肤,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吻合。此后不久,法国着名针灸学家尼伯亚特在助手的协助下,应用测定皮肤电阻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并确定穴位电阻只有它周围皮肤电阻的一半。在尸体上进行的测量也获得同样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有关穴位电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性。然而,据推测,全身穴位的总面积仅占体表的万分之四,而全身体表电阻的部位却很多,远远不限于穴位的地方。况且,如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寸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皮肤电阻值。难怪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感叹:以此(皮肤电阻测定法)测定经穴颇有困难。法国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时间,应用此法测定穴位,所得结果却与中国穴位大相径庭,不得不愀然中止这项研究。 脚底穴位 也有人将古老的腧穴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比拟分析,力图用新理论、新概念阐释它们。譬如,电流刺激肌肤,被刺激的肌肉会产生收缩。用最弱电流刺激而产生最大肌肉收缩的体表部位叫运动点。美国学者金林对照运动点位置与传统穴位位置后提出,两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头正义与美国的弗罗斯特等人,则把穴位同触发点进行比较。触发点被认为是机体肌肉组织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层组织敏感、结节及伴有放射痛的特点。虽然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它是由于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痉挛,内分泌失调或肌紧张造成的。针刺穴位时,由于组织间相互摩擦和金属针与组织电介质之间相互作用,会引起局部组织中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损伤。此外,两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们认为穴位的某些特性与触发点极为相似。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过是同物异名罢了。还有研究报道,穴位和差电点、皮肤活动点等都有密切关系。这些多途径的研究,从侧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对于探明穴位的奥秘,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又有人着力于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希望一举揭开穴位之谜。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日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从发生学观点看,表皮与神经组织有着共同的起源。神经中枢存在各皮肤区域与内脏器官的投射点。因此,穴位与胚胎形态学之间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关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穴位与非穴位组织均有神经纤维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无明显差异。至于穴位与非穴位区域下神经组织有什么不同,现在还不清楚。还有人报道,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日本西条一止应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观察到胸腹穴位区域皮肤温度比周围皮肤要高出0.5至1℃,他认为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缘故。有关解剖资料证实,许多穴位区域确实布有皮下静脉,或有深部血管贯穿。
6. 容易触发敏感肌肤的因素有哪些
其实敏感肌肤是敏感体质的一种表现,而敏感体质是基因组的后天表达,通常可以理解为屏障系统比较脆弱的人群,本身合成各个界面的屏障的能力较差,就表现为通透性增加,从而变得敏感。这个人群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对抗这种自身的不足。而触发敏感肌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紫外线/日晒/强光
香精/香味/花香/精油(各类日化产品中的香味)
溶剂(丁二醇/丙二醇/三乙醇胺/二乙醇胺/乙醇等等)
有毒物质(甲醛/银离子/传统防腐剂)
部分消毒剂(醋酸氯己定/过氧苯甲酰)
具有剥脱性的物质(果酸/水杨酸/发酵产物等)
所有的有创医美手段,尤其是介入性的手段,比如注射、植入
以上不完全统计,希望大家想起来再补充。
7. 谁能知道人体穴脉古人是怎样发现的该如何认识自身各处穴位任 督 二穴是指...
穴位究竟是什么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其实,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1�7�1�7腧穴了。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着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着《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推测纷纷,莫衷一是。
许多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质。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电通过人体皮肤,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吻合。此后不久,法国着名针灸学家尼伯亚特在助手的协助下,应用测定皮肤电阻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并确定穴位电阻只有它周围皮肤电阻的一半。在尸体上进行的测量也获得同样的结果。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有关穴位电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性。然而,据推测,全身穴位的总面积仅占体表的万分之四,而全身体表电阻的部位却很多,远远不限于穴位的地方。况且,如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寸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皮肤电阻值。难怪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感叹:以此(皮肤电阻测定法)测定经穴颇有困难。法国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时间,应用此法测定穴位,所得结果却与中国穴位大相径庭,不得不揪然中止这项研究。
也有人将古老的腧穴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比拟分析,力图用新理论、新概念阐释它们。譬如,电流刺激肌肤,被刺激的肌肉会产生收缩。用最弱电流刺激而产生最大肌肉收缩的体表部位叫运动点。美国学者金林对照运动点位置与传统穴位位置后提出,两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头正义与美国的弗罗斯特等人,则把穴位同触发点进行比较。触发点被认为是机体肌肉组织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层组织敏感、结节及伴有放射痛的特点。虽然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它是由于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痉挛,内分泌失调或肌紧张造成的。针刺穴位时,由于组织间相互磨擦和金属针与组织电介质之间相互作用,会引起局部组织中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损伤。此外,两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们认为穴位的某些特性与触发点极为相似。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过是同物异名罢了。还有研究报道,穴位和差电点、皮肤活动点等都有密切关系。这些多途径的研究,从侧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对于探明穴位的奥秘,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又有人着力于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希望一举揭开穴位之谜。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日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从发生学观点看,表皮与神经组织有着共同的起源。神经中枢存在各皮肤区域与内脏器官的投射点。因此,穴位与胚胎形态学之间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关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穴位与非穴位组织均有神经纤维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无明显差异。至于穴位与非穴位区域下神经组织有什么不同,现在还不清楚。还有人报道,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日本西条一止应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观察到胸腹穴位区域皮肤温度比周围皮肤要高出0.5至1℃,他认为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缘故。有关解剖资料证实,许多穴位区域确实布有皮下静脉,或有深部血管贯穿。
腧穴研究者们相信,人体穴位是既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有关的复杂综合结构及其机能。 其各自的作用是: 标准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筋膜和颞肌。分布有颧神经的分支颧面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下颌神经的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着。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记载,太阳穴一经点中“轻则昏厥,重则殒命”。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
太阳穴的位置是颅顶骨、颧骨、蝶骨及颞骨的交汇之处,称为“翼点”或“翼缝”。此处是颅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质脆弱的部位。颅骨为一层坚硬的骨板,对脑起着保护作用。颅骨骨板各处薄厚不一,平均厚度为5毫米,最厚处为1厘米。而太阳穴处的骨板厚度仅为1——2毫米,是颅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击或挤压,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后可直接影响脑的功能。
功用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
1、偏正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
2、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等。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标准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筋膜和颞肌。分布有颧神经的分支颧面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下颌神经的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着。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记载,太阳穴一经点中“轻则昏厥,重则殒命”。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
太阳穴的位置是颅顶骨、颧骨、蝶骨及颞骨的交汇之处,称为“翼点”或“翼缝”。此处是颅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质脆弱的部位。颅骨为一层坚硬的骨板,对脑起着保护作用。颅骨骨板各处薄厚不一,平均厚度为5毫米,最厚处为1厘米。而太阳穴处的骨板厚度仅为1——2毫米,是颅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击或挤压,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后可直接影响脑的功能。
功用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
1、偏正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
2、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等。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标准定位】在口腔内,舌下系带中点处。
【取穴】正坐位,张口,舌转卷向后方,在舌下系带中点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舌粘膜、粘膜下组织和舌肌。分布有下颌神经的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和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
【功用】祛邪开窍,生津止渴。
【主治病症】1、舌缓不收,重舌肿胀,喉闭。
2、呕吐,呃逆,腹泻,消渴。
【刺灸法】用细三棱针点刺出血。[标准定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坐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耳郭软骨。分布有颞浅坳、静脉的耳前支,耳后动静脉的耳后支,耳颞神经耳前支、枕小神经耳后支和面神经耳支等。
[功用]清热祛风,解痉止痛。
[主治]⑴麦粒肿 ⑵眼睑部肉芽肿 ⑶眼烫伤 ⑷急性结膜炎 ⑸蜂窝组织炎 ⑹急性腰扭伤 ⑺顽固性失眠 ⑻口唇疱疹 ⑼腮腺炎
[刺灸法]下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耳尖穴的功能
1、耳尖穴的功能具有安神镇静、清热解毒、泻火、清脑明目、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凉血止痒,抗过敏、消炎、抗感染等。
耳尖穴的刺激方法
(一)刺血疗法:耳尖穴常用于刺血治疗疾病,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消除黄褐斑、痤疮及其疤印的目的。因其方法简便、损伤小出血少、疗效好,适应症广泛而容易被美容师所使用。
1、操作方法:①按摩耳廓使其充血,常规消毒耳廓皮肤;②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耳廓顶端,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消毒的三棱针、对准耳尖快速准确的刺入约2毫米深;③以双手拇、食指在耳廓上由下向上轻挤针眼四周。视顾客体质情况放血3-5滴,以消毒干棉球吸去血液,仍出血者以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片刻,不必包扎,片刻后自愈;④采用两耳交替施治,视顾客面部皮肤问题轻重隔日或3-5天放血一次。
2、注意事项:①针刺放血操作要熟练,针刺不宜太深,以免过多损伤和引起疼痛;②放血量适当,不宜太多和过少,通常放血3-5滴,斑片明显或属脓疱型痤疮者可放血5-10滴;③各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等不宜用此法;④注意无菌操作,以免皮肤感染。
机制探讨
我国民间很早就使用耳尖穴治疗疾病,应用耳尖放血治疗皮肤问题是根据耳尖穴的功能特点,也符合我国古代“刺络”疗法的原理。
1、经络的传导作用:耳与人体经络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早在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就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路,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的记载。说明耳与全身的沟通与联系是息息相关的,而且经络之间又是相互联系沟通,因此全身脏腑器官以及各组织间都与耳廓相应部位有其相关性,生物全息论学说更说明了这个问题,针刺放血有祛邪作用,针刺耳尖穴可激发经气,达到扶正祛邪、疏通气血、调和阴阳的作用,取得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从而发挥经气的防卫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美白皮肤的效果。
2、神经的反馈作用:从现代医学神经解剖来看,耳廓的神经分布极为丰富。除来自躯体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外,还有来自颅神经的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混合支,以及分布于耳部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纤维。而这些神经的分支又相互重叠或吻合,有的交织成网或形成神经丛。耳尖穴位于耳轮顶部,该处有耳颞神经、迷走神经及舌咽神经的分支分布。针刺耳尖后,其局部相交的神经和血管受到刺激,激发神经的调节作用,使其反馈到相关病灶部位,调节内分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进炎症的吸收,从而使机体得到康复,色斑淡化,痤疮及其疤痕消除。
用灯火灸耳尖穴夕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结膜炎、下领下腺炎、感冒发热不退等热性疾病共763例,辄取佳效。 操作方法 取灯芯草一段,蘸芝麻油少许,点燃后对准双侧或单侧的耳尖穴灸之,听见‘“啪”地响声即可。不响者效不佳,以响为度每日l次。 治疗结果 流行让腮腺炎:痊愈(火灸1一2次后,1一3天同体温降至正常,耳垂周围肿胀痛明显消退夕伴随症状消夫)641冽。有效(火灸后体温下降,但仍高于止常,耳垂周围肿胀疼痛减轻)9例。无效(火灸后体温不降,耳垂周围肿胀疼痛不消失)2例。
8. 触发点是什么意思
指因触动这一点而会激发起某种反应。
9. 什么是扳机点
“扳机点”亦称“触发点”, 常位于上下唇、 鼻翼、齿龈、口角、舌、眉等处。轻触或刺激扳机点可激发疼痛发作。 所以说话、吃饭、洗脸、刮胡须、刷牙以及风吹等均可诱发疼痛发作, 以致病人惶惶不可终日,精神萎靡不振,行动谨小慎微, 甚至不敢洗脸、刷牙、进食、说话也小心, 唯恐引起发作。
扳机点:我们首先去了解一个手枪的名词:扳机。就是指一个触及手机控制手机工作的一个开关,当我们扣动扳机的时候,子弹就射出去了。这个装置就叫扳机。我们三叉神经痛患者也是这样,在三叉神经受侵犯的分布区域内有一个或多个特别敏感的区域。如果微风\吃饭\漱口\洗脸不小心触及这个敏感的区域可能诱发剧烈的三叉神经痛。这个点就叫扳机点。扳机点多发生在上下唇部、胡须处、上下齿龈、鼻翼、鼻唇沟、颊部、眉毛等处。此区对触觉及运动即极为过敏,一触动即可激发剧烈的疼痛发作,且疼痛由此点开始,立即扩散到其他部位。病人惧怕诱发疼痛发作,故设法避免一切诱发因素。
三叉神经痛病程可呈周期性发作,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开始的数秒到1-2分钟即骤然停止。每次发作周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以后症状常可逐渐减轻、消失或缓解,缓解期后疼痛再次发作,自行痊愈的机会很少,多数病人疼痛发作越来越频繁,疼痛程度亦随之加重。据观察,此病一般在春冬季容易发病。
三叉神经痛治疗的方式有很多:有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封闭治疗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前面的这些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容易复发,治疗的效果不好,现在在欧美一些国家,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案首选无创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不开颅、不流血、不住院等优点。
10. 怎样判断自己是敏感肌
敏感肌的患者容易出现一些潮红,皮肤干燥,皮肤瘙痒,身体发红发热等症状,通常对于敏感肌的判断可以通过实验室的检查来进行诊断。比较常见的是使用仪器对皮肤的含水量进行测量,如果皮肤水分丢失后,皮肤会出现红斑,瘙痒,红疹等症状,可对患者是否是敏感肌进行一个评估。对于敏感肌的形成,通常是由于患者在平时用了一些质量较差或者是选用了不正规的化妆品所导致的。这些产品中可能会含有一些激素或者是有害物质对皮肤造成一定的损伤,从而引起的敏感肌。另外日常生活中空气中的细菌,微生物,花粉,尘螨,紫外线等也会使患者自身的皮肤受损,使肌肤变成敏感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