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夏季皮肤疾病防治知识
中医夏季皮肤疾病防治知识
中医认为,夏季多暑热,且暑必夹湿,由于暑热外受,蕴蒸肌肤,汗出过多,或汗出不畅,以致暑湿逗留,易导致或者加重各类皮肤疾病的发生。同时皮肤经常处于潮湿的环境,不仅影响阳气通达于肌表,而且降低局部的抵抗力,更易为外邪所侵。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中医夏季皮肤疾病防治知识,欢迎阅读。
夏季是皮肤病的高发期,如何防治皮肤疾病:
1.日晒:日晒伤是由于皮肤暴露部位因日光过度照射后,在暴露部位引起的皮肤急性光毒反应,患者通常在皮肤暴露部位出现红斑、丘疹,伴有瘙痒症状,严重时可形成水疱,有明显灼痛、可有全身不适。
中医认为此病多由于湿热毒为内因,日光暴晒为外因,内外相合,热蕴肌肤,化为热毒而致病。
防治:预防日晒伤首先应避免在强烈阳光下暴晒,应当循序渐进,逐步增加照射量。治疗一般局部可外用保护剂如各种润肤剂、炉甘石洗剂、三黄洗剂等,湿敷;还可以根据体质服用一些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的药物。
2. 痱子:是由于环境中的气温高,湿度大,出汗过多,不能及时地蒸发,致使汗孔堵塞,汗液淤积或破裂所致,此外,衣着较厚,身体肥胖、虚弱及高热患者更易发病。有的表现为为小米粒大小浅表水疱。很容易蹭破,轻度脱屑而愈,多见于婴儿、孕妇,称为白痱;有的为散在红色小丘疹,但与毛囊无关,称为红痱,多见于小儿,有的为小脓疱,称为脓痱。
中医认为,暑湿蕴蒸皮肤,汗泄不畅所致本病。
防治:
① 伏暑季节室内应注意环境通风降温,避免环境过湿,温度过高。
②衣着应宽大,减少出汗且利于汗液蒸发。勤换衣服。
③ 尽量保持皮肤干燥,用干毛巾擦汗。肥胖者、婴儿及产妇应勤洗浴,但不用冷水。可用少许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加入温水中沐浴,擦净后外扑痱子粉或六一散。脓疱性可用青黛散加入冰硼散麻油调敷。
3.夏季皮炎:为高温下引起的四肢伸侧和躯干等处大片红色丘疹或丘疱疹,自觉瘙痒剧烈。中医认为本病是暑热脾湿,蕴蒸肌肤所致。
防治:
①在盛夏时可处于避暑处,外涂炉甘石洗剂或葎草30g,徐长卿30g煎水温洗患处。
②可选用荷叶,绿豆,西瓜翠衣水煎代茶饮。
③口服藿香正气水,有清热化湿,和营止痒的功效。
4 足癣和股癣:足癣和股癣是由真菌感染而引起的.皮肤病,由于真菌喜好温暖和潮湿,因此常常在夏季加重。足癣表现不一,有的为足趾间脱皮、浸渍糜烂,或有水疱;有的足跟或足底足缘等鳞屑不断脱落,洗脚时可刮下一层物质,老年人居多。股癣表现为大腿内侧、臀裂部的环状红斑脱屑,呈离心性扩大,周围常可见小丘疹,自觉瘙痒或疼痛。
防治:
①无论是手足癣还是股癣,都有一定传染性,因此应避免共用卫生用具如毛巾、拖鞋等,勤换鞋袜、内裤。
②治疗可以经常在趾间、股部外涂抗真菌药物。
③角化型可用土荆皮,透骨草,苦参,一枝黄花等中药煎水浸泡患处。
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
;2. 中医湿热毒
是指在肌肤破损处有湿热火毒之邪侵袭,亦或是房事不节,感受秽浊之毒,湿热毒邪蕴聚所表现出来的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一类病证。本病证见于丹毒、淋病及尖锐湿疣病。
病因
皮肤破损,感受湿热火毒之邪,或因房事不节,感受秽浊之毒。
病机
湿热下注,复感外邪,湿热毒邪淤结,郁阻肌肤,经络阻塞,故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热毒炽盛,腐化肌肉,故甚者可至结毒化脓、肌肤坏死;若有湿邪中阻,可见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湿性粘滞,与热胶结,故易反复发作。
辨证要点
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临床表现
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或伴有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
常用中药
萆薢、土茯苓、泽泻、通草。
常见证型
1.湿热毒蕴证 尖锐湿疣
临床表现:外生殖器或肝门等处出现疣状赘生物,色灰或褐色或淡红,质软,表面秽浊潮湿,触之易出血,恶臭;伴小便黄或不畅;苔黄腻,脉滑或弦数。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剂:萆薢化毒汤酌加马齿觅、土茯苓、大青叶。
2.湿热毒蕴证 丹毒
临床表现: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解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反复发作,可形成大脚分;伴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利湿清热解毒。
方剂: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3.湿热毒蕴证 急性淋病
临床表现:尿道口红肿,尿液混浊如脂,尿道口溢脓,尿急,尿频,尿痛,尿道灼热,严重者尿道黏膜水肿,附近淋巴结红肿疼痛,女性宫颈充血、触痛,并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前庭大腺红肿热痛等;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化浊。
方剂:龙胆泻肝汤酌加土茯苓、红藤、萆薢等。
预防调护
平常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3. 湿热蕴蒸什么意思
身热发黄,汗出热不退,或但头汗出,咽痛腮肿,肢酸困倦,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多因湿热蕴结熏蒸所致。
4. 中医医生说我“温热蕴肤”是什么意思
温热属于六淫治病
温热蕴肤:是指温热之邪蕴含在肌肤腠理内
不要听那么多说法,中医看病主要看结果,说的再有理,治疗不好没有效果也是白说!手底下才看真章!
5. 湿热蕴藉怎么解释
湿热蕴结,其临床表现可以是:皮肤瘙痒,红斑迭起,粟疹攒聚, 水疱丛生,湿烂,基底鲜红,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亦多指中焦脾胃湿热错杂,治宜芳香化湿清热,中成药可以酌用藿香正气水或胶囊。
6. 湿热蕴蒸的中医治法是什么
[主治]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常方]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处方]茵陈18克,生大黄9克,栀子12克,黄连9克,黄芩9克,黄柏9克,木通6克,龙胆草6克,泽泻15克,车前子15克(包煎),猪苓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
[方义]]茵陈苦平微寒,寒能清热,苦能燥湿,既能发汗使湿热从汗而出,又能利水使湿热从小便而去,是治疗黄疸的要药。大黄苦寒泄热,荡涤胃肠。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的君药。黄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泽泻、木通、猪苓、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除。方用柴胡,是为引诸药入肝胆而设,甘草有调和诸药之效。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加减]恶心呕吐者,加姜竹茹、姜半夏各9克,以和胃止呕;肝热重者,加田基黄、垂盆草各30克,以清肝;湿邪盛者,加苍术、茯苓各12克,滑石、车前子(包煎)各30克,以利湿。
7. 中医所说的湿热到底是什么意思
湿热是中医内蕴,指湿热蕴酿于中焦脾胃和肝胆而言。湿为重浊粘腻之邪,容易影响气 机的流通,如与热邪相合,湿热交困,则热因湿阻而难清,湿因热蒸 而阳气受伤更甚,临床表现为热势缠绵,下午热高,身重,神疲,懒言,神志昏沉,胸脘痞闷,恶心,纳呆,腹胀,便溏,或发黄疸,小 便不利或黄赤,舌苔黄腻。多见于肠伤寒、黄疸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等。
湿性重浊粘腻,与水同类,故为阴邪;具有壅遏气机,易困脾阳的致病特点。火热之性炎上、燔灼、躁动,与寒相对,故属阳邪;其致病具有升温冲逆,伤阴耗气,入血动血,扰乱神明,传变迅速等特点。湿热之邪亦有内外之分。内湿由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之所生,而内热(火)则多因五志化火、嗜食辛辣、烟酒成癖、痰湿瘀血久蕴等所形成。
湿热之邪是肝胆病最常见、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几乎大多数肝病均不同程度地具有湿、热之邪致病的基本特征。无论是肝胆病 中频见的肠胃道症状,如腹胀、腹泻、纳呆等,还是各种感染性肝胆疾病所表现的发热、脓肿之类,均与湿、热之邪内犯肝胆密切相关。例如,黄疸就主要是由于湿热蕴蒸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下流膀胱而形成。若就暴发性肝炎的急黄而言,则为湿与热毒相合为病的结果。湿热相合致病在肝胆病中除主要可以导致黄疸外,亦可因湿热之邪蕴结大肠,引起腹泻、大便脓血、里急后重等湿热下痢证。
8. 湿热郁蒸证和湿热蕴蒸证有区别吗
湿热郁蒸证是由于湿热之邪,蒸津液外出,导致潮热出汗,常表现为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而湿热蕴蒸证是指湿邪与热邪相互蕴结,临床症状为头面皮肤发黄,目黄,头部出汗,汗出热不退等。两者是不一样的。
9. 热蕴肌肤可自行修复吗
热蕴肌肤不可自行修复吗。湿热蕴肤证患者宜在中医指导下应用清热利湿止痒的药物,严重者可用汤剂,轻者可用中成药。湿热蕴肤证是临床上常见证候,不是一个独立疾病,是指湿毒和热毒蕴积于肌肤导致的一系列症候,表现为皮肤潮红、有丘疱疹、皮肤灼热、瘙痒无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