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医饮食不为肌肤是什么意思
你好,此句出自《难经》第十四难,有关损脉的病证表现:……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意思是饮食不能化生精微营养肌肤而致。
⑵ 痰饮是如何形成的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指 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症。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其次它们又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是能看见的,听得到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或指触之有形的痰核 。无形之痰是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如眩晕、癫狂等。因此,中医对‘’痰‘’的认识,主要是以临床征象为依据来进行分析的。饮则流动性较大,可留积于人体脏器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会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名称。即饮停胸胁为悬饮,表现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膈下为支饮,表现咳喘不能平卧;饮泛肌肤为溢饮,表现身痛而 重,肢体浮肿;饮在肠胃间为痰饮,可见肠间水声漉漉,下利腹胀,食少等。那么,痰饮是怎么形成的呢?
痰饮的 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机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留而形成。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机能失常密切相关。如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就聚水而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而为痰为饮;三集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也能聚水生痰。同时,痰饮的形成,还有某些外感或内伤因素直接相关。如外感湿邪,留滞体内;火邪伤人,煎灼津液;食肥甘厚味,湿浊内生;七情内伤,气郁水停;血行瘀滞,水液不行;及饮食不化等,也可导致痰饮的生成。所以,凡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的机能失调,以及对津液代谢有影响的致病因素,都可以导致痰饮形成。
痰饮一旦形成,可随气流窜到全身,外到经络、肌肤、筋骨,内而脏腑,全身各处,无处不到,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病变。概况而言,其致病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阻滞气血的运行。痰饮为有形之邪,可随气流行,或停滞于经脉,或停滞于脏腑,阻滞气机,妨碍血行。如果痰饮流注于经脉,就会导致经络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或形成瘰疬痰核、阴疽流注等。若痰饮留滞于脏腑,会阻滞脏腑气机,使脏腑气机失常。如痰饮阻肺,肺气失于宣降,则见胸闷气短、咳嗽吐痰等;痰饮停胃,胃失于和降,则见恶心呕吐等;痰浊痹阻心脉,血气运行不畅,可见胸闷心痛等。
2影响水液代谢。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但是痰饮一旦形成之后,可作为一种继发性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等脏腑的机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如痰湿困脾,脾气不升,导致水湿不运;痰饮阻肺,肺气宣降失职,导致水液不布;痰饮停滞下焦,影响肾气的蒸化,可导致水液停蓄。所以,痰饮致病能影响人体水液的输布与排泄,使水液进一步停留于体内,加重水液代谢障碍。
3容易蒙蔽心神。痰饮为浊物,而心神性清净。所以痰饮为病,随气上逆,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心神活动失常,出现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等症,或者痰浊上犯,与风、火相合,蒙蔽心窍,扰乱神明,以至出现神昏谵妄,或引起癫、狂、痫等疾病。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痰饮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可停滞而导致多种疾病。由于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且又易于兼邪致病,因而在临床上形成的病症繁多,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故有’‘百病皆于痰’’之说。痰饮停滞于体内,其病变的发展,可伤阳化寒,可郁而化火,可挟风、挟热,可化燥伤阴,可上犯清窍,可下注足膝,且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⑶ 中医说的饮和水各代表什么意思
饮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停聚于体内某些部位的病理性水液。因其停聚与侵袭的部位不同,能引发一类病证。“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故饮又常被称为“痰饮”或“水饮”。人体水液运行输布失常,水停为饮。
⑷ 中医学里面的“停饮”是什么意思
水等液体本来在三焦系统里面不停的运行,运行时是气体的状态,阳气不足,气态水的能量不够,于是就变液态水在某个地方停滞。
⑸ 中医支气管炎的寒饮内停症的饮字是什么意思
水、饮、湿、痰。这是中医四个关于津液的生理病理状态。除了"水“是生理状态外,都是病理状态。一个比一个粘稠,可以这么理解。
⑹ 什么叫水湿停留
【痰饮的概念及性质】
痰饮,是由于机体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一般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
(1) 有形之痰饮: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闻之有声的痰饮。
(2) 无形之痰饮:指某些因痰饮而引起的疾病或症状。由于其临床虽见痰饮之常见症状,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但看不到有排出的实质性痰饮,而此类病证如按痰饮进行治疗,又能收到同样的疗效,故称其为无形的痰饮。
【常见的痰饮病证】
临床所见,痰饮所致的病证较多,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痰饮为病,即包括了有形痰饮和无形痰饮等多种病证在内。由于其所在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一样。
(1) 常见的痰证:如痰阻于肺,可见咳喘咯痰;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于胃,可见恶心呕吐,痞满不舒;痰停皮下肌肉,则可见痰核、阴疽流注;痰阻经络筋骨,则可见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痰浊上犯头目,则发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可致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2) 常见的饮证:如饮泛肌肤,则成水肿;饮停胸胁,则见胸胁胀痛、咳嗽引痛;饮停胸膈,则常见咳喘倚息、不能平卧;饮在肠间,每致肠鸣沥沥有声、腹满食少。总之,痰饮病证,随其病变部位及其寒热虚实性质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临床见症,应综合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水湿停留】
脾运化水湿、水液:《内经》说:“饮入于胃,经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段文不但说明了精微物质的运化过程,同时也明确指出在脾气的作用下水液运化的全过程。当脾气旺盛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时,饮入之水可以正常的输布与排泄,体内的水湿亦可正常的运化;当脾气虚或脾阳虚时,水湿运化失调可导致【水湿停留】。如停留于肌肤则产生水种;停留在肺则成痰饮;停留于体腔如胸腔、腹腔则出现胸水或腹水。因此中医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
【水肿】水肿是中医病名,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而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泛肿的病证。严重者还可以伴有胸水、腹水。在西医诊断中水肿只是一种症状,多见于内科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等病,妇科常见的多为功能性水肿。
若症见水肿伴有头晕乏力,面色白光白 食欲不振,腰酸,舌淡。中成药可用参苓白术尤,人参健脾丸治疗。汤药可以选用经验方:
紫河车10g 黄 芪10g 党 参10g 白术10g
当 归10g 白 芍10g 黄 精10g 山 药10g
王 竹10g 桑 椹10g 何首乌10g 枸杞子10g
水煎服 每日2次,每日150ml。
⑺ 问几个中医的专用术语
阴虚火旺:病证名。指阴精亏损所致虚火旺盛。症见烦躁易怒,骨蒸潮热,口燥咽干,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参见阴虚阳亢条。
湿热:1)温病中的一种.症见发热,头痛,身重而痛,腹满食少,小便短而黄赤,舌苔黄腻,脉濡数等2)湿热合邪的其他病证.如湿热发黄,湿热下痢,湿热带下.
实邪:1)亢盛的邪气.<<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而实".2)五邪之一.某脏因子盗母气而发病,即从子脏传来的邪气.见<<难经.五十难>>.
补虚扶嬴:嬴:一般指身体弱,体质不好.倦怠懒言、身体羸瘦、脉象沉细等虚羸症.补虚就是指体内正气虚弱,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并将虚弱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等等, 只有正气强盛,才能使机体的各部分运转正常,人体才是健康状态.
虚热:病证名。http://ke..com/view/651174.htm
见《诸病源候论·病热候》。
①阴阳气血虚亏引起的发热。《医学入门》卷五:“凡虚热皆因精神外弛,嗜欲无厌,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肌表而发热,实非有热也。”《证治准绳》卷一:“若无饮食劳倦,为内伤元气,此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故东垣发补中益气之腐化,用人参、黄芪等甘温之药,大补其气而提其下陷,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也;又若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则阳气偏胜而变为火矣,是谓阴虚火旺劳瘵之症,故丹溪发阳有余阴不足之论,用四物加黄柏、知母补其阴而火自降,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者也。”《杂病源流犀烛·火病源流》。气虚热,升阳以散之,用补中益气汤、益胃升阳汤;血虚热,滋阴以降之,用滋阴降火汤、坎离丸;气血俱虚热,升阳滋阴兼用之,用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加知母、黄柏(见《杂病源流犀烛·火病源流》)。
②指热病而见昏迷症状者。《石室秘录·热症门》:“发狂如见鬼状者,实热也;热病不知人者,虚热也。实热宜泻火,虚热宜清火。”参见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等条。
痰饮湿盛 :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
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金匮要略》即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区分。
痰饮的形成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所伤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肺、脾、肾及三焦与津液代谢关系密切,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而痰则随气之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痰饮的病证特点痰饮形成之后,由于停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不一样,阻滞于经脉,可影响气血运行和经络的生理功能。停滞于脏腑,则可影响脏腑的功能和气机升降。
痰的病证特点痰滞在肺,可见喘咳咯痰;痰阻于心,心血不畅,而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可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发为癫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在经络筋骨,则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痰浊上犯于头,可见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之病症。
饮的病证特点饮在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饮在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胸隔,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饮溢肌肤,则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
中医认识痰饮病证,除根据临床病证特点外,还常结合舌苔滑腻,脉滑或弦等全面综合分析,以进行判断。 而痰饮属湿邪.
火郁内实:火郁:病证名。五郁之一。心火怫郁之症。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火郁之病,为阳为热,脏应心,腑应小肠、三焦,主在脉络,伤在阴分。”证见全身不适,少气,咽喉肿痛,口干舌苦,脘腹疼痛,目赤头晕,烦闷懊憹,潮热颧红,咳嗽痰喘,身生痱疮等。火郁发之,可用发郁汤、发火汤或通火汤等方治疗。
内实:证名。里实证的别称。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详见里实证条
火郁内实,说明是由火热引起的诸症,并非机体虚衰,阴虚而火热.所属实证.
⑻ 中医里的病因包括哪几类
一、病因的概念
病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病原,是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二、中医病因的分类
外因:六淫,疫疠。
内因:七情,劳倦,饮食。
其他:外伤:金石,水火烫伤,虫兽
病理产物:淤血、痰饮。
第一部分 外感病因
六 淫
一、六气与六淫
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2.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太过之意。
二、六淫产生的因素
1、气候太过或不及
2、气候剧烈地转变,超越了机体抵抗力
3、非其时而有其气
4、个体抵抗力低下
三、六淫致病的一般规律
外感性:邪从外入
季节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地域性:居住和环境特征
相兼性:六淫多相兼入侵
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可发生转化
【寒 邪】
寒邪为病的途径
1、 气温骤降,保暖不当
2、 汗出当风、淋雨冒雪
3、 饿冻露宿,过饮寒凉
伤寒:寒邪外袭,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入脏腑,伤及阳气。
寒 邪 性 质 致 病 特 征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盛阳病 全身或局部有明显寒象,如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脘腹冷痛等
寒性凝滞 寒胜则痛 气血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寒性收引 收敛挛急 肌腠闭塞,毛窍收缩,筋脉挛急,如恶寒无汗,拘急作痛等
【暑 邪】
1、属外邪2、热之气所化3、明显的季节性
暑 邪 性 质 致 病 特 征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阳热亢盛 临床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热盛为特征
暑性升散,易扰神耗气伤津 耗气伤津 烦乱、头昏目眩、汗多津伤,口渴喜饮,尿少短赤等。气随津泄,气短,倦怠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暑多夹湿 湿热并存 除暑热表现外,又常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便溏不爽等湿阻之候
【湿 邪】
湿邪为病的途径:
以水为事
久居湿地感受雾露之气
涉水淋雨
湿 邪 性 质 致 病 特 征
湿为阴邪 阻遏气机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体困重,胸闷脘痞,泄泻等
损伤阳气 易伤人体阳气,尤以损伤脾阳为着
湿性重浊 沉重重着 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周身困重、头重如裹、四肢沉重等
秽浊垢腻 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湿性粘滞 粘 腻 性 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等
停 滞 性 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 就 下 性 易于伤人下部,腰膝症状为多
【燥 邪】
温燥:主要发于夏秋交替之际
凉燥:主要发于秋冬交替之际
燥 邪 性 质 致 病 特 征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以口、鼻、咽、唇等官窍干燥,皮肤干涩,毛发不荣为特征
燥易伤肺,清肃失司 干咳痰少或无痰,或痰粘难咯等
【火 邪】
火邪性质 致 病 特 征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全身或局部热象异常显着,以高热、脉数等为特征
病变多表现于上部,如面红耳赤,口舌糜烂、齿龈肿痛等
易扰心神 火扰心神则心烦失眠,狂躁谵语等
耗气伤津 迫津外泄:汗出、渴饮、便结、尿少等;
气随津耗: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
生风动血 生风:热极生风而现高热、神昏、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
动血:迫血妄行而现各种出血:吐血、月经过多
易致肿疡 腐蚀血肉,发为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疠 气
一、疠气的概念
指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病邪。
二、疠气的成因
1、气候因素:气候的异常变化
2、环境和饮食
3、未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
4、社会因素
三、疠气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 第二部分 内伤病因
一内伤七情
一、七情的概念
1.生理含义:七情:是怒、喜、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2.病因含义:导致疾病发生的异常的七种情志变化,称 之为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肝主怒
心主喜
脾主思
肺主悲忧
肾主惊恐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从内而发--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悲忧伤肺 惊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气机紊乱--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思则气结 忧则气聚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3影响病情变化
情志波动,病情恶化;情志和缓,病情好转
【七情致病简表】
情 志 病 机 临 床 表 现
喜为心志 喜伤心,喜则气缓 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哭笑不休,神志异常等
怒为肝志 怒伤肝,怒则气上 飧泄腹痛,薄厥吐血,胸胁胀满,嗳气叹息等
忧为肺志 忧伤肺,忧则气聚 少气,音低,息微,咳嗽,胸满,气粗等
思为脾志 思伤脾,思则气结 食少倦怠,肌肉瘦削,胸腹痞满,腹胀便溏等
悲为肺志 悲伤肺,悲则气消 抽吸饮泣,意志消沉,精神错乱等
恐为肾志 恐伤肾,恐则气下 肢厥精遗,二便失禁,心烦失眠等
惊为心志 惊伤心,惊则气乱 心跳而乱,神情痴呆,表情惊慌,精神错乱等
二饮食失宜
一、饮食与健康
合理膳食——水谷精微——气血——脏腑——健康
二、饮食与疾病
饮 食 不 节
饮 食 不 洁
饮 食 偏 嗜
【饮食不节】
病 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饥饱失常
过饥 伤胃 嘈杂泛酸
化源不足,正气虚弱 气血亏虚,易感外邪
过饱 损伤脾胃 嗳腐吞酸,胃疼腹泻
痰湿内生 痰饮,疳积
饮食无时 进食无规律 损伤脾胃 变生诸病
【饮食不洁】
病 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食物污染
生冷不洁
腐败变质
有毒食物 损伤脾胃 脘腹疼痛,吐泻,下利
寄生虫病 腹痛,形瘦,嗜食异物
食物中毒 腹痛,吐泻,昏迷,死亡
【饮食偏嗜】
病 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种类偏嗜 脏腑功能紊乱 水饮积聚,肿满泻利
寒热偏嗜 损伤脾胃阳气
胃肠积热 腹痛泄泻
腹痛便秘,消谷善饥
五味偏嗜 肥甘厚味
生痰生热 眩晕胸痹
肥胖,中风
三劳逸失度
病 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过劳 劳力过度 劳则气耗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劳神过度 损伤心脾 心悸失眠,纳呆便溏
房劳过度 耗伤肾精 遗精早泄,阳萎;月经不调,不孕
过逸 气滞血瘀,脾胃呆滞 体弱神疲,肥胖
& 第三部分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一痰 饮
一、痰饮的概念
广义之痰饮:指脏腑功能失调后,使体内水液不能及时输布而发生障碍,凝聚所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
狭义之痰饮:指饮停胃肠而致的痰饮。
二、痰饮的分类
有形之痰饮: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痰饮(实质性)
无形之痰饮:视之不见,触之不及,闻之无声,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的痰饮
痰:浓度大,质地稠厚
饮:浓度小,质地清稀
三、痰饮的形成
饮食不节 七情内伤 外感六淫 五脏亏虚---脏腑气化失司肺脾肾为要---肺不行水 脾失运化 肾不主水 三焦水道失司 膀胱气化失常---水湿停聚--痰饮
四、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碍经络气血——经络脏腑失常
2.症状复杂,变幻多端——表现各异
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湿邪
4.易于扰乱神明——蒙蔽清窍
5.多见滑腻舌苔
咳喘悸眩呕满肿痛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五、痰饮的病证特点
1、痰
头—眩晕,昏不知人
咽喉—喉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梅核气)
肺—胸闷,咳喘,痰多
心—心悸,神昏,失眠,癫狂
肝—面青,眩晕,动风
脾—腹胀,身重,肢倦
肾—腰膝痹痛,足冷
胃—脘痞,呕恶
胸胁—胸胁胀满疼痛
四肢—麻木,疼痛
经脉筋骨—瘰疠、痰核、阴疽、流注、瘫痪等
2、饮
肌肤(溢饮)—肢体水肿,身重无汗
胸胁(悬饮)—咳嗽引胁疼痛,胸胁胀满
胸膈(支饮)—胸闷,咳喘不得平卧,其形如肿
肠胃(痰饮)—肠鸣,腹满,口干,食少
二瘀 血
一、瘀血的概念
瘀血: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致病因素。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血滞于经脉及脏腑内。
血瘀:指血液运行迟缓或流通不畅,甚至血液停滞瘀阻的病理状态。
二、瘀血的形成
离脉之血
外伤——络伤血液
气虚——气不摄血
血热——迫血妄行
血液淤积
气虚——血行无力
气滞——血行受阻
血寒——寒凝血滞
血热——煎熬粘滞
津亏——津亏血涩
痰浊——因痰而瘀
三、瘀血致病的特点
一般特点
疼痛:不移、夜间明显、刺痛
肿块:
出血:紫暗,夹血块
望诊:青紫瘀斑
脉诊:脉涩——涩、迟、弦、结、代
瘀血内停的部位特点
瘀阻部位 主 要 表 现
心 心悸、胸闷、胸痛,神识不清、发狂
肺 胸痛、咳血色暗或夹瘀块
肝脾 胁痛、痞块、疼痛拒按
子宫 小腹疼痛,月经不调,闭经,恶露不净
四肢 局部冷痛,青紫
皮内 皮下青紫、血肿
⑼ 中医说痰饮
水湿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后便成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上次我们说的湿气,可以这么认为,湿气是水湿痰饮的最早状态,换句话说,身有湿气,不做正规、正确、有效的处理,将会发展成为水湿痰饮。
水湿痰饮同源而异流,分之为四,合则为一 ,都是人体津液代谢(输布与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停留于体内不同部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认为 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故就其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而湿乃水液弥散浸渍于人体组织中的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和水明显。
由于同源异态,临床常出现两者并见相兼、难以截然分开的情况,如水湿、水饮、湿痰、痰饮等。在论述痰、饮异同时,《证治汇补》有言:“饮者,蓄水之名,自外而入;痰者,肠胃之液,自内而生。其初各别,其后同归,故积饮不散,亦能变痰,是饮为痰之渐,痰为饮之化。若其外出,则饮形清稀,痰形稠浊,又不同也。”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痰饮应该是两个事物,是一个并列词组。其包括“痰”与“饮”。
(痰)
中医的痰主要指的是由于水液代谢障碍引起的病理产物,主要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中医的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的是能够看得见的一些痰液,比如吐的痰、哮喘病表现出来的喉咙痰鸣等。无形之痰,一般都是看不见的,比如癫狂,痰迷心窍以及风湿痹痛,引起的手足关节变形的一些痰。对于这种病症,主要用一些温化、温运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脾为生痰之源: 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有关。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肺为贮痰之器 ,肺主宣发与肃降,宣发可将津液布散于肌肤皮毛,肃降可使水道通调,使上源之水下行。若肺失宣降,上焦水津不能通降与布散,便停聚于肺,而化为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若脾失健运,水湿不运 ,便停于体内,或肌肤四肢,或脏腑等部位。 若停聚于肺,聚而为痰,痰浊阻肺,影响气机,则肺气不宣、不降,可见咳嗽、痰多 ,甚或上逆作喘。肺病停痰,痰浊阻肺,不单纯是肺本身病变,而其根源多是因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于肺而发病。如临床常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脘腹不适,四肢困重,纳食不香,大便溏薄或泄泻,又见咳喘痰多。则其治法除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外,关键还应补益脾气,增强脾运化水湿的功能,水湿得化,肺内停聚之痰再生无源。肺气宣降协调,诸证便解。
肾为生痰之本 ,这一论述本身是有其病理根据的。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但为何以肾为本,以脾为标呢?这涉及到“痰之所以为痰”的问题。《医贯·痰论》在褒扬王节斋“首揭痰之本于肾”时,同时批评道:“惜乎启其端而未竟其说,其所制之方,皆治标之药。”其所谓治标及脾而未及肾者。张景岳亦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饮食不化,土不制水也。”(《景岳全书》卷三十一)在人之各脏腑中,肾为先天之本,阴阳水火之根。在调节体内津液运行输布中,肾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肾职司开合,为气化之本。水液流通敷布的道路是三焦,剩余水分的贮存排泄是膀胱,而肾脏统领管辖着这两个脏器。“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灵枢·本输篇》)肾对水液的输布调节,就是主管关口门户的开合。饮自入胃后,水液的升降开合,始终由肾主管,故谓“肾者,胃之关也”。(《素问·水热穴》)肾对体内水液所司开合之功,具体是靠肾中阳气温煦蒸化的气化作用,肾的气化作用正常,则升降开合有度。开,则代谢的水液得以排出;合,则机体需要的水液能在体内保留。如此维系着体内水液运化输布代谢的相对平衡。肾的气化作用,除了“为胃之关”,“将两脏”之处,无论是脾的运化,还是肺的宣降,悉依赖于此。一旦气化失职,开合不利,水液的输布调节失常,清津不能运化,浊液不得排泄,水湿停积,便酿为痰浊;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阳,即所谓“火不生土”,水反乘脾,聚而成痰。概言之,肾水亏而生痰,其结果有二,或肾虚不能制水,水不归源,肾水上泛而生之;或阴虚火动,如龙火出海,则肾水沸腾而生之。其所生之痰,既可凌心射肺,发为水肿;亦能内阻肺络,使肺失宣肃;还能壅津于脾,使脾失健运,甚而痰凝气滞,阻滞血运,结为淤血。
肾阳虚衰,水泛为痰者,《傅青主男科》日:“肾中之水,有火则安,无火则泛,倘人过于入房,则水去而火亦去,外之则水虚而火亦虚,水无可藏之地,必泛上为痰矣,治之法,欲抑水之下降,必先使火之下温,当于补肾之中,加大热之药,使水足以制火,火足以暖水,则水火有既济之道,自不上泛为痰矣,方用:熟地、山萸、肉桂、牛膝、五味子。”
肾阴亏损,水沸为痰者《青主男科》云:“久病痰多,切不可作脾湿生痰论之,盖久病不愈,未有不因肾水亏损者也,非肾水泛上为痰,即肾火沸腾为痰,当补肾以祛逐之,方用熟地、仁、山药、山萸、麦冬、芡实、五味子、茯、益智仁、车前子。”
痰的生成有不同原因,所以又有虚、实兼见之证,必须依据痰的常见证型进行确定。
实痰 :①痰浊壅肺:胸闷、咳喘促,喉中痰鸣,痰多或白或黄,或稀或稠,苔,脉滑。②痰阻中焦:胃脘堵,嘈杂不饥,泛吐痰涎,头目眩,肢体沉重,或腹泻便夹液或白冻,肠鸣,苔,脉濡滑。③痰瘀互结:心悸失眠,易怒善惊,或胸痛脘闷,喜太息,或精神失常;或突然昏扑,呕吐痰;或进食发噎;或咽喉不利,似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发瘤厚;舌红或暗、苔厚或黄或白,脉弦滑。④风痰闭阻: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或突然昏,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厚,脉弦滑。
虚痰 :①肺虚痰恋:咳喘日久,动则甚,痰稀或,或自汗畏寒,易于感冒,或潮热盗汗、额红,舌红或红,薄白或少,脉细滑无力或细。②牌虚痰盛:纳呆恶心,泛吐痰浊,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虚浮,腹胀便溏挟冻,舌淡红或淡、苔腻,脉细缓无力。③肾虚痰泛:久病痰喘气促,呼多吸少,动则更甚,痰多而稀薄,头晕耳鸣,畏冷喜温,腰膝酸软,或肿,或晨泻,或夜尿频多,舌淡苔白或,脉沉细无力。
(饮)
张仲景对于饮病有着系统而深刻的认识,只是把“痰”“饮”并称,并在《金匮要略》中设“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专篇论述。由于汉晋唐时期,痰与“淡”“澹”相通,如《脉经》《千金翼方》等中的“痰饮”均作“淡饮”或“澹饮”。而《说文解字》云:“澹,水摇也”,说明水饮有变动不居、流动性的特点,因知仲景所言“痰饮”是一个偏正词组,“痰”在这里主要是用来修饰“饮”。
《金匮要略》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后世据此把饮留胃肠者称为痰饮,饮停胁下者称为悬饮,饮停肢体者称为溢饮,饮停胸肺者称为支饮。但由此分类可以看出,痰饮是有广义、狭义之分的。广义泛指水饮不化、停留于人体某些部位者,狭义则单指饮留胃肠者。对此,清代医家李彣释言:“夫饮有四,而此独以痰饮名,总之水积阴或为饮,饮凝阳或为痰。则分而言之,饮有四;合而言之,总为痰饮而已”(《〈金匮要略〉广注》)。
痰饮,作为中医病证,是体内水液未能被完全输送或充分转化利用,停聚在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多因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累体虚导致。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为痰饮病证的总称,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狭义的痰饮指饮停胃肠之证。一般可表现为咳痰,喉中痰鸣,胸闷,苔腻,脉滑等,也有不见痰液排出,而表现为眩晕者。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纤维化、慢性胃炎、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肾炎水肿等。
⑽ 素体阳热偏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是什么意思
这是中医术语。是指你的身体为火热体质,如平时怕热,不惧冷,吃辛辣食物易上火。血液也因此偏热,热久则血液水分不足,气血因而郁阻,进而蕴阻肌肉,皮肤。而出现皮肤生疮,发热,痛痒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