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杨贵妃的尸体寻不着
因为杨贵妃他没有死在皇宫里面,他私逃出去了。
‘贰’ 杨贵妃是怎么回事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宠妃杨贵妃香消玉殒马嵬坡。随后,当人们挖开贵妃墓时,却找不到贵妃的遗体,难道杨贵妃在马嵬坡死而复生了吗?
新唐书记载香囊犹在
公元755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促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叛军攻入长安时,唐玄宗连夜出逃。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随行将士突然起义,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起义将士把矛头指向杨国忠的妹妹——杨贵妃,无奈之下,君王掩面,贵妃香殒。
就在这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几个神秘人忽然出现在马嵬坡上。这几个人悄悄挖开贵妃的坟墓,他们究竟在找什么?史料记载玄宗皇帝回长安后,秘令宦官改葬贵妃,但是去改葬的人回来却说不见了贵妃的遗体,只带回了贵妃生前携带的香囊。
关于神秘的挖墓事件,新旧唐书有两种不同记载。《旧唐书》里说,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而《新唐书》里却只说,香囊犹在。新旧唐书为何有差异?贵妃的遗体是否被盗墓人盗走了?
唐玄宗李隆基这样的说法似乎很难成立,战乱之中,普通怎会去关心贵妃埋葬的地方。而且倘是盗墓人所为,又怎会留下香囊?那么,新旧唐书哪个记载更准确呢?《旧唐书》是唐朝时就记载的,而《新唐书》是宋朝人根据《旧唐书》编写的,按常理应该是《旧唐书》尤为可信,但如果是这样,《新唐书》里就不会将“肌肤已坏”如此重要的记载删掉。
有一位史学家这样认为,从唐明皇的角度来看,他肯定要对外宣布贵妃已死。可如果现在这样记载,就不免给人一个想象空间。宋朝人在写《新唐书》时,干脆就不说有没有尸体,而把这事给回避了。
棺木主人身份难定
1000多年后的今天,在法门寺博物馆内,有研究者见到了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香囊。这种香囊在古代称做“香球”。据馆长介绍,在香囊里有两个持平环,里面有一个小钵盂,无论怎样转动,这个钵盂始终与地面保持着平行,里面的香料也不会洒落出来。
而今在马嵬镇上,重新修葺的杨贵妃墓馆里不仅有贵妃的墓,还有塑像。此墓有3米高,外形用青砖包砌得很严实,原来的贵妃墓不可能有这样包砌的青砖。在疑惑无法得到解答时,四川省都江堰市的红梅村传出了千年古墓的奇闻。传说,这个村子后山脚的一座千年古墓便是杨贵妃的墓。
据村民讲,早年在这里的墓碑上刻着杨字,却没有名字,这个有千年历史的墓是一个暗墓。那块墓碑在“文革”时期已不存在,而今墓地也被种上了庄稼,只有一块破陋的祭台青砖还存留着。
1997年,都江堰市委和红梅村联合对该墓进行挖掘。挖出的棺木长仅1.7米,宽仅45厘米,无疑是装女人的棺木,但墓主人身份很难判断。
《长恨歌》中的暗示
2002年,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声明,她是杨贵妃的后裔。这个消息让中国人无比震惊,杨贵妃的后人怎么可能跑到日本去呢?其实早在20世纪,着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便在对《长恨歌》等文章研究后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现今的日本沿海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
传说当年在马嵬坡兵变时,一名侍女代杨贵妃而死,杨贵妃在日本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大唐,经过漫长漂泊,到了日本山口县久津村,而山口百惠就是山口家族的一员。日本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对此也有描述。难道杨贵妃真逃去了日本?着名的比较文学专家严绍焘认为,这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有关,白居易在诗的后半部分表述了对杨贵妃的一种想象,说杨贵妃虽然在事变中人已死,但她的灵魂飘到了仙山上,后来和唐明皇派去的道士在神仙山上相遇了。而众所周知,《长恨歌》描写的是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
人们分析了《长恨歌》里的诗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其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即描写了马嵬坡上找不到杨贵妃的遗体。而此后唐玄宗派一个道士去找寻杨贵妃,结果“上穷碧落下黄泉”都没找到,最后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倘若道士真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那么这里写到的蓬莱仙山又在哪里?在日本的文学创作中,他们常常把蓬莱山指为日本。
藏进太蓬山道观的传说
11世纪时,日本着名作家紫式部根据《长恨歌》创作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紫式部是日本宫廷女官,主要为宫廷内的贵夫人们讲述汉学,《源氏物语》就是描述源氏的命运,与中国的杨贵妃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史料中最翔实的航海记载就是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他前后历经11年,经历了5次失败,屡遭磨难,才终于到达日本。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杨贵妃想要逃到日本究竟有多大可能性?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刘厚滨教授曾经有过分析:据记载,唐朝时,中日交往频繁,包括非正式的也有16~17次,从船的规模上看,杨贵妃出逃日本应该没问题。但即使这样的船能到日本,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贵妃要在哪个港口登船呢?据古代交通史记载,当时唐玄宗逃到了四川,杨贵妃一定会选择相反的方向,可能到武汉,经长江下游,有三条路线,一个是扬州,一个是苏州,另一个是明州。位于四川省营山县的太蓬山,地貌独特,山势险峻。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蓬莱”会不会指太蓬山呢?传说当时杨贵妃酷爱吃荔枝,唐玄宗专门为她开辟了一条荔枝路,而这条路就路过太篷山。如果真是这样,为何史料里没有记载?一方面是史料的粗略记载,一方面是文人墨客的浪漫描述,虽然很多传说无法考证,但杨贵妃却成了人们永远探究的话题人物。
‘叁’ 杨贵妃之死的几种说法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阳失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仓皇逃离京师长安,其宠妃杨玉环死于马嵬驿。这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幕,不知引起多少文人墨客的咏叹。然而,文人赋咏与史家记述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杨贵妃的最后归宿,至今还留下许多疑团,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 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还有人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着》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 由上述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当然,离开史实也愈来愈远。其实,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土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六军”将士们以“祸本尚在”的理由,要求处死杨贵妃。如果人们继续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杨贵妃就会被当作褒姒或者妲己一类的坏女人,除了世人痛骂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赞扬。即使她是人间什么绝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会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产生怜悯与宽恕。全部的问题在于: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安史之乱风雨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民间传说自有公正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客观。杨贵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 历史揭密:绝色美女杨贵妃究竟有没有亡命去日本 斯米 杨贵妃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历代文人骚客在描写她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宫廷爱情生活方面,真可谓呕心沥血,不异笔墨!但是,对于杨贵妃的死因,则说法不一,至今还是一个谜。 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是被缢死的。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奔蜀,途经马嵬驿,六军将士以咎在杨家,愤杀杨国忠,迫杨贵妃自缢,葬尸于坡前。这是历来正典史籍的普遍记载。如唐人李肇在其《国史补》中说:“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靿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杨贵妃死于马嵬驿的一座佛堂梨树下,这一点确凿无疑,而且搬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导致一位老太婆借此大发其财。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旧唐书》、《新唐书》都说杨贵妃受缢死于马嵬驿,与李肇的上述记载大同小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引杨贵妃被缢的史料更为详细:当哗变的军士杀了杨国忠后,护驾的六军将士仍不肯继续前进,唐玄宗亲自下令,也无效。唐玄宗要高力士问军中主帅陈玄礼是什么缘故?陈玄礼回答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唐辫宗听后,最初不肯割爱,“倚仗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却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而唐玄宗却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这时连高力士也一反常态,对玄宗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视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玄宗经高力士劝说,“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这样才使六军将士“始整部伍为行计”(《唐记》三十四)。 正典史籍几乎都是以上的记载,而稗史、传奇也有这样类似的记载。元和元年(806年)冬,白居易任盩厔县尉,他的好友陈鸿和王质也寓居该县。一天,他们游览仙游寺,谈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异常感慨,王质建议白居易以此为题写诗,白居易写了脍炙人口的《长恨歌》,陈鸿写了《长恨歌传》。陈鸿是位史学家,在写杨贵妃缢于马嵬驿一节时他是这样记叙道:杨国忠处后,“左右之意未决。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仅袂掩面,使牵之而云,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 杨贵妃死于马嵬驿,日本一些着名的学者也持这一说法。如日本当代着名作家。汉学家井上靖先生,他在收集了大量史实的基础上,以细腻的笔调,写了长达14万多字的《杨贵妃传》,把这位传奇人物的悲欢离合,描写得畅酣淋漓。关于杨贵妃的死,井上靖先生不仅与中国历代学者观点相同,而且还写了杨贵妃本人临被赐死前的态度。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没有死于马嵬驿,则当了女道士。这种说法,在当时就已经有了。如白居易《长恨歌》中记载:“无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说的是平叛后玄宗由蜀返长安,途经杨贵妃缢死处,踌躇不前,舍不得离开,但在马嵬坡的泥土中已见不到她的尸骨。后来又差方士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在这里暗示贵妃既未仙去,也未命归黄泉仍在人间。后来一些学者认为,根据白居易《长恨歌》所述,杨贵妃当是流落到了“玉妃太真院”(即女道士院),唐时女道士院实质与青楼无异,此时她已落花飘零了,这对玄宗说来真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俞平伯先生从20年代末期在《小说月报》第20卷2号上发表的《<长恨歌>及<长恨歌 >的传疑 》一文起,直到解放后,一直坚持这一观点。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亡命到了日本。1936年,一位日本少女在电视台向日本电视观众展示了她的家谱等古代文献,言之凿凿地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这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此事在竹内好主编的日文杂志《中国》有记载)。日本有种说法,说死者是替身,杨贵妃本人则远逃日本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据当地的传说讲,认为被缢身亡的,乃是一名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死。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察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这一以假代真的计谋得以成功。而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飞快南逃,大约在今日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过海上的漂泊,来到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历史学家邦光史郎在《日本史趣事集》中还若有其事地说:杨贵妃死后就葬在匀津的二尊院。至今当地还保存有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一座五轮塔。在久津二尊院里还供奉着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两座立像,传说是唐玄宗为了安慰杨贵妃而特意送到日本来的,现已被日本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1984年《文化译丛》第5期)一文中则是这样记载的:“唐玄宗平定安禄山之乱,回驾长安,因思念杨贵妃,命方士出海搜寻,至久津向贵妃面呈玄宗佛像两尊。贵妃则赠玉簪以为答礼,命方士带回献给玄宗。虽然互通了消息,但杨贵妃未能回归祖国,在日本终其天年。” 应该说,杨贵妃缢杀于马嵬驿,史料是比较翔实的,且已得到公认。但是,杨贵妃出逃当女道士和亡命日本的说法,也言之成理,证之有据,不能轻易地否定。
‘肆’ 资治通鉴中是否记载的有女性
有,资治通鉴中对杨贵妃之死的记载
一场促使大唐盛世转向衰败的政变一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一段帝王和绝世美人的不伦之恋一个千年揭不开的生死之谜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败,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安史之乱”。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禄山统领的叛乱军大举攻入长安
接到密报的唐玄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就在这时,随行的将士突然起义反叛,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叛乱的将士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姐姐—--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这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七十多岁的老皇帝李隆基,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爱妃的生命,一代绝世美女香销玉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一年以后,那场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大唐的皇宫内传来了此起彼伏的朝拜声,玄宗之子肃宗登上了皇位,玄宗由此退位成为太上皇。
就在这年的夏天,一个月光蒙胧的夜晚,几个神秘的人忽然出现在荒凉的马嵬坡上他们悄悄挖开了当年草草埋葬杨贵妃的坟墓,这些人究竟在找寻什么呢。
四川大学专门研究古代史的专家王炎平教授对这段历史有很详细的了解采访:王教授:当时据记载,去的人把坟墓打开以后,肌肤已坏,就是说遗体已经坏掉了,一年多了么,一年半了,因为唐玄宗回长安是757年,12月初,回到长安,已经一年半以后了,一年半以后这个遗体不存在了,只存在一个香囊,这个香囊是(贵妃)生前佩带的,那么就把这个香囊送给了玄宗。翻开史料,人们发现了关于当年神秘挖墓事件的记载,玄宗皇帝回到长安后,秘密的令宦官改葬贵妃,但是去改葬的人回来却说不见了贵妃的遗体,只带回了贵妃生前携带的香囊。
就在这次挖墓事件之后,长安城内传出了杨贵妃遗体失踪,杨贵妃可能没死的惊天奇闻。贵妃的遗体怎么会失踪呢,人们陷入了迷惑之中。
翻开史料,人们找到了当年马嵬事变,杨贵妃遇难的多数记载:玄宗本纪里记载“命力士赐贵妃自缢” ,同样在杨太真外传里有:缢死
看来多数的史料记载,贵妃确实上吊了。在当时将士叛乱的危急情况下“四军不发”“贼本尚在”。
这里的贼难道指的就是杨贵妃本人吗?叛乱的将士为何对杨贵妃有如此大的仇恨要将其至于死地呢?身为大唐的统治者唐玄宗为何愿意将自己最宠幸的贵妃赐死呢?人们对这些更是疑惑不解,马嵬坡上杨贵妃只有死才是最好的结束吗?
采访王教授:安史之乱的发生,它虽然原因复杂,但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唐玄宗后期政治走向腐败,也就是说唐玄宗的腐败政治要对安史之乱负直接责任,马嵬之变在一定程度上,实际上是对玄宗后期腐败政治的轻率,在对腐败政治的轻率时,杨玉环实际上是代玄宗受过片花。
众所周知,杨贵妃被誉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绝世佳人,唐玄宗对杨贵妃极为宠爱,杨贵妃在当时的地位上相当于皇后。公元745年8月,本是身为唐玄宗儿媳妇的杨玉环被正式册封为杨贵妃,从此和唐玄宗上演了一段轰轰烈烈的不伦之恋。
杨贵妃的美貌无疑是绝世罕有的, 但是,就是那个深爱着杨贵妃的唐玄宗,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不能在危急关头保住爱妃的生命。
采访王教授:高力士劝唐玄宗,他讲现在的情况是杨国忠已经死了,贵妃在,诛杀杨国忠的将士心里不安,将士心里不安,陛下就不安,将士安,陛下就安,高力士以一种委婉的口吻,交代了问题的实质,就是说唐玄宗不能留下杨玉环,留下杨玉环,就有可能会对唐玄宗的安全发生影响。
七十多岁的唐玄宗无可奈何之下,将杨贵妃赐死以留全尸。根据新旧唐书里的记载,在当时情势危急的马嵬坡上,杨贵妃主动同意献出自己的生命。杨贵妃在死之前请求去驿站旁边的佛堂祭拜,于是随后被缢死于佛堂。贵妃死后用紫褥裹盖草草的埋葬在佛堂旁边的土坡上,从此这个绝世佳人,孤零零的躺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按照这样的推论,当年情势危急的马嵬坡上,杨贵妃应该是上吊死了。但是两年后改葬的人为何没有找到她的遗体呢。民间为何传出杨贵妃可能遗体失踪,贵妃可能没死的惊天奇闻呢。
关于那段神秘的挖墓事件,人们在查找史料的时候发现了新旧唐书两种不同的记载。在旧唐书里说:肌肤已坏,而香囊犹
在。而新唐书里却只有:香囊犹在。也就是说只有香囊,而不见了贵妃的遗体。
新旧唐书的记载为何有这样的
差异呢,难道会是编写人的失误,疏忽了“肌肤已坏”的记载。倘若按旧唐书的说法,肌肤已坏,仍然是可以改葬的,为何去改葬的宦官只带回了贵妃携带的香囊呢。
人们又怀疑贵妃的遗体是否被盗墓的人,盗走了呢?但是这样的说法,似乎很难以成立,在当时危急的时刻下,民间的人是不会很快得知杨贵妃埋葬的地方,而且遗体只是草草的埋葬,没有任何的陪葬品。倘若是盗墓分子所为,就不会留下杨贵妃身上所携带的香囊。
那么新旧唐书哪一个记载才是最准确的呢?旧唐书是唐朝时就记载的,而新唐书是宋朝人根据旧唐书编写的,按常理说应该是旧唐书尤为可信,但是如果是这样,新唐书里也不应该将“肌肤已坏“如此重要的记载删掉。这样的疏漏不得不让后世的人们产生疑惑。唐玄宗改葬杨贵妃的愿望确实也没有实现,这似乎又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伍’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这说的是什么典故
安禄山谋反的时候,陈玄礼逼迫皇上处决了杨贵妃,不然自己的士兵可不保证会不会保护陛下,但李隆基舍不得杨贵妃很难做决定。
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于是便停止了。
唐玄宗又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当初安葬时以紫褥包裹尸体,再葬时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呈献给玄宗,玄宗视之凄惋,于是命人画贵妃的画像于别殿,朝夕视之。
‘陆’ 《长恨歌》爱情古诗赏析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长恨歌》爱情古诗赏析,欢迎参考~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开日 一作:花开夜;南内 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 通:栏;飘飘 一作:飘飖)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注释
(1)汉皇:原指汉武帝刘彻。此处借指唐玄宗李隆基。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
(2)重色:爱好女色。倾国:绝色女子。汉代李延年对汉武帝唱了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后来,“倾国倾城”就成为美女的代称。
(3)御宇:驾御宇内,即统治天下。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4)杨家有女:蜀州司户杨玄琰,有女杨玉环,自幼由叔父杨玄珪抚养,十七岁(开元二十三年)被册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之妃。二十七岁被玄宗册封为贵妃。白居易此谓“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作者有意为帝王避讳的说法。
(5) 丽质:美丽的姿质。
(6)六宫粉黛:指宫中所有嫔妃。古代皇帝设六宫,正寝(日常处理政务之地)一,燕寝(休息之地)五,合称六宫。粉黛:粉黛本为女性化妆用品,粉以抹脸,黛以描眉。此代指六宫中的女性。无颜色:意谓相形之下,都失去了美好的姿容。
(7)华清池:即华清池温泉,在今西安市临潼区南的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建汤泉宫,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扩建后改名华清宫。唐玄宗每年冬、春季都到此居住。
(8)凝脂:形容皮肤白嫩滋润,犹如凝固的脂肪。《诗经·卫风·硕人》语“肤如凝脂”。
(9)侍儿:宫女。
(10)新承恩泽:刚得到皇帝的宠幸。
(11)云鬓:《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形容女子鬓发盛美如云。金步摇:一种金首饰,用金银丝盘成花之形状,上面缀着垂珠之类,插于发鬓,走路时摇曳生姿。
(12)芙蓉帐:绣着莲花的帐子。形容帐之精美。萧纲《戏作谢惠连体十三韵》:珠绳翡翠帷,绮幕芙蓉帐。
(13)春宵:新婚之夜。
(14)佳丽三千:《后汉书·皇后纪》:自武元之后,世增淫费,乃至掖庭三千。言后宫女子之多。据《旧唐书·宦官传》等记载,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皇子十宅院,皇孙百孙院,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大率宫女四万人。
(15)金屋:《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幼时,他姑妈将他抱在膝上,问他要不要她的女儿阿娇作妻子。他笑着回答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藏之。”
(16)列土:分封土地。据《旧唐书·后妃传》等记载,杨贵妃有姊三人,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日大姨,封韩国夫人。三姨,封虢国夫人。八姨,封秦国夫人。妃父玄琰,累赠太尉、齐国公。母封凉国夫人。叔玄珪,为光禄卿。再从兄铦,为鸿胪卿。锜,为侍御史,尚武惠妃女太华公主。从祖兄国忠,为右丞相。姊妹,姐妹。
(17)可怜:可爱,值得羡慕。
(18)不重生男重生女:陈鸿《长恨歌传》云,当时民谣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等。
(19)骊宫:骊山华清宫。骊山在今陕西临潼。
(20)凝丝竹:指弦乐器和管乐器伴奏出舒缓的旋律。
(21)渔阳:郡名,辖今北京市平谷县和天津市的蓟县等地,当时属于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史安禄山的辖区。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鼙鼓:古代骑兵用的小鼓,此借指战争。
(22)霓(ní)裳羽衣曲:舞曲名,据说为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经唐玄宗润色并制作歌词,改用此
名。乐曲着意表现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
(23)九重城阙:九重门的京城,此指长安。烟尘生:指发生战事。阙,,意为古代宫殿门前两边的楼,泛指宫殿或帝王的住所。《楚辞·九辩》:君之门以九重。
(24)千乘万骑西南行: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破潼关,逼近长安。玄宗带领杨贵妃等出延秋门向西南方向逃走。当时随行护卫并不多,“千乘万骑”是夸大之词。乘:一人一骑为一乘。
(25)翠华两句:李隆基西奔至距长安百余里的马嵬驿(今陕西兴平),扈从禁卫军发难,不再前行,请诛杨国忠、杨玉环兄妹以平民怨。玄宗为保自身,只得照办。
翠华: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皇帝仪仗队用。司马相如《上林赋》: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百余里:指到了距长安一百多里的马嵬坡。
(26)六军:指天子军队。《周礼·夏官·司马》:王六军。据新旧《唐书·玄宗纪》、《资治通鉴》等记载: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哥舒翰至潼关,为其帐下火拔归仁执之降安禄山,潼关不守,京师大骇。玄宗谋幸蜀,乃下诏亲征,仗下后,士庶恐骇。乙未日凌晨,玄宗自延秋门出逃,扈从唯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内侍高力士及太子、亲王、妃主,皇孙已下多从之不及。丙辰日,次马嵬驿(在兴平县北,今属陕西),诸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会吐蕃使遮国忠告诉于驿门,众呼曰: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及诛杨国忠、魏方进一族,兵犹未解。玄宗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玄宗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27)宛转:形容美人临死前哀怨缠绵的样子。蛾眉:古代美女的代称,此指杨贵妃。《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
(28)花钿:用金翠珠宝等制成的花朵形首饰。委地:丢弃在地上。
(29)翠翘:首饰,形如翡翠鸟尾。金雀:金雀钗,钗形似凤(古称朱雀)。玉搔头:玉簪。《西京杂记》卷二: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
(30)云栈:高入云霄的栈道。萦纡(yíngyū):萦回盘绕。剑阁:又称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是由秦入蜀的要
道。此地群山如剑,峭壁中断处,两山对峙如门。诸葛亮相蜀时,凿石驾凌空栈道以通行。
(31)峨嵋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玄宗奔蜀途中,并未经过峨嵋山,这里泛指蜀中高山。
(32)行宫:皇帝离京出行在外的临时住所。
(33)夜雨闻铃:《明皇杂录·补遗》:“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
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里暗指此事。后《雨霖铃》成为宋词词牌名。
(34)天旋地转:指时局好转。肃宗至德二年(757),郭子仪军收复长安。回龙驭:皇帝的车驾归来。
(35)不见玉颜空死处:据《旧唐书·后妃传》载:玄宗自蜀还,令中使祭奠杨贵妃,密令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焉。
(36)信马:意思是无心鞭马,任马前进。
(37)太液:汉宫中有太液池。未央:汉有未央宫。此皆借指唐长安皇宫。
(38)西宫南苑:皇宫之内称为大内。西宫即西内太极宫,南内为兴庆宫。玄宗返京后,初居南内。上元元年(760),权宦李辅国假借肃宗名义,胁迫玄宗迁往西内,并流贬玄宗亲信高力士、陈玄礼等人。
(39)梨园弟子:指玄宗当年训练的乐工舞女。梨园:据《新唐书·礼乐志》:唐玄宗时宫中教习音乐的机构,曾选"坐部伎"三百人教练歌舞,随时应诏表演,号称“皇帝梨园弟子”。
(40)椒房:后妃居住之所,因以花椒和泥抹墙,故称。阿监:宫中的侍从女官。青娥:年轻的宫女。据《新唐书·百官志》,内官宫正有阿监、副监,视七品。
(41)孤灯挑尽:古时用油灯照明,为使灯火明亮,过了一会儿就要把浸在油中的灯草往前挑一点。挑尽,说明夜已深。按,唐时宫延夜间燃烛而不点油灯,此处旨在形容玄宗晚年生活环境的凄苦。
(42)迟迟:迟缓。报更钟鼓声起止原有定时,这里用以形容玄宗长夜难眠时的心情。
(43)耿耿:微明的样子。欲曙天:长夜将晓之时。
(44)鸳鸯瓦:屋顶上俯仰相对合在一起的瓦。《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载:文帝梦殿屋两瓦堕地,化为双鸳鸯。房瓦一俯一仰相合,称阴阳瓦,亦称鸳鸯瓦。霜华:霜花。
(45)翡翠衾:布面绣有翡翠鸟的被子。《楚辞·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言其珍贵。谁与共:与谁共。
(46)临邛道士鸿都客:意谓有个从临邛来长安的道士。临邛:今四川邛崃县。鸿都:东汉都城洛阳的宫门
名,这里借指长安。《后汉书·灵帝纪》:光和元年二月,始置鸿都门学士。
(47)致魂魄:招来杨贵妃的亡魂。
(48)方士:有法术的人。这里指道士。殷勤:尽力。
(49)排空驭气:即腾云驾雾。
(50)穷:穷尽,找遍。碧落:即天空。黄泉:指地下。
(51)海上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
(52)玲珑:华美精巧。五云:五彩云霞。
(53)绰约:体态轻盈柔美。《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
(54)参差:仿佛,差不多。
(55)金阙:《太平御览》卷六六。引《大洞玉经》:上清宫门中有两阙,左金阙,右玉阙。西厢:《尔雅·释宫》:室有东西厢日庙。西厢在右。玉扃(jiong):玉门。即玉阙之变文。
(56)转教小玉报双成:意谓仙府庭院重重,须经辗转通报。小玉:吴王夫差女。双成: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这里皆借指杨贵妃在仙山的侍女。
(57)九华帐:绣饰华美的帐子。九华:重重花饰的图案。言帐之精美。《宋书·后妃传》:自汉氏昭阳之轮奂,魏室九华之照耀。
(58)珠箔:珠帘。银屏:饰银的屏风。逦迤:接连不断地。
(59)新睡觉:刚睡醒。觉,醒。
(60)袂(mèi):衣袖。
(61)玉容寂寞:此指神色黯淡凄楚。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这里形容泪痕满面。
(62)凝睇(dì):凝视。
(63)昭阳殿: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寝宫。此借指杨贵妃住过的宫殿。
(64)蓬莱宫: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贵妃在仙山的居所。
(65)人寰(huán):人间。
(66)旧物:指生前与玄宗定情的信物。
(67)寄将去:托道士带回。
(68)钗留二句:把金钗、钿盒分成两半,自留一半。擘:分开。合分钿:将钿盒上的图案分成两部分。
(69)重寄词:贵妃在告别是重又托他捎话。
(70)两心知:只有玄宗、贵妃二人心里明白。
(71)长生殿:在骊山华清宫内,天宝元年(742)造。按“七月”以下六句为作者虚拟之词。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中云:“长生殿七夕私誓之为后来增饰之物语,并非当时真确之事实”。“玄宗临幸温汤必在冬季、春初寒冷之时节。今详检两唐书玄宗记无一次于夏日炎暑时幸骊山。”而所谓长生殿者,亦非华清宫之长生殿,而是长安皇宫寝殿之习称。
(72) 比翼鸟:传说中的鸟名,据说只有一目一翼,雌雄并在一起才能飞。
(73)连理枝:两株树木树干相抱。古人常用此二物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
(74)恨:遗憾。绵绵:连绵不断。
‘柒’ 马嵬驿兵变后,玄宗命人为贵妃迁葬,得到什么答复
得到的回复是: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在咸阳公主的成亲礼上,寿王李瑁对十五岁的杨玉环很是喜欢,在母亲武惠妃的促使下,他如愿得到了佳人。3年后,宠冠六宫的武惠妃去世,李隆基整日郁郁寡欢,身边的太监看他这么思念武惠妃,就说李瑁的妃子杨玉环倾国倾城,不如就让她代替武惠妃伺候您。李隆基见到杨玉环后十分满意,于是在一通策划之后,他也如愿抱得美人归。
安史之乱时,李隆基带着杨氏兄妹匆匆逃出宫去,在马嵬坡的时候大军不发,要求处死红颜祸水,慌乱中杨国忠被砍死,李隆基迫于形势,只得处死了杨玉环。等到李隆基被迎回长安的时候,他想要找回杨玉环的遗体,被告知说找不回来了,就此作罢。
‘捌’ 杨贵妃之墓空无一物吗唐玄宗为何晚年却说杨玉环没有死呢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这句话,让人们浮现联翩。‘怎么会是个空墓呢?玉环当时到底死没死,没死,她去了哪?’——千百年来,大家一直萦绕着这个疑问。
为解开谜团,就先让我们走进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去看看那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旧唐书记载杨贵妃墓:“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旧唐书是唐朝时期所记载,是有可信度的。
白居易的长恨歌‘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也是一样的道理——当时杨贵妃确实已死。事隔几年,被草草埋在乱岗坟的肉身之躯,早化为了泥土,所以成了座空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