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肺热会引起长痘痘吗
中医认为引起痘痘的原因是:面鼻及胸背部属肺,本病常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过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脾胃蕴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而成;或因青春之体,血气方刚,阳热上升,与风寒相搏,郁阻肌肤所致。 痘痘表面上看是面部、背部和上胸部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实质上是内分泌失调所致,正所谓“痘在脸上,根在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的治疗措施可以使众多难治性痤疮得以痊愈. 所以去除痘痘不是口服哪一种药物或者涂抹化妆品便能治愈的,一定要接受正规的皮肤病专科医院或者皮肤科的治疗,进行内分泌的调理与体内雄性激素的平衡,只要坚持治疗一般都是可以根治的. 中医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对痘痘的形成有了明确的理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肺风粉刺》说:“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多由肺热熏蒸,血热蕴阻肌肤所致;或因过食辛辣 油腻之品,生湿生热,阻于肌肤而成;也可因脾气不健,运化失调,湿郁化热,湿热夹痰,凝滞肌肤所致。”并且在治疗上形成了独特有效、方便易行的体系。如根据身体的生理周期分别采 用滋阴清火、润肺泻肝、健脾化湿的方药调节偏高的雄激素水平。还可根据痤疮发作的不同程度,分别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的方药,消除痤疮炎症和淤积。 郑州市广安中医院中医痤疮科在着名老中医燕主任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研究和探索,针对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痤疮患者,独辟蹊径,从中医角度入手,独创一套“排、调、修”疗法,采用内服中药调节内分泌(一人一方、辨证施治),无需任何外用药物,调理脏腑功能,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散滞化瘀,平衡内分泌、减少皮脂腺的分泌,真正从病因上根治痤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有见效快、不留疤痕、不复发、标本兼治的特点,经过短期治疗,青春痘、粉刺、暗疮患者明显感觉面部光滑平整,色素逐渐减退直至消失,粗大的毛孔变细,有光泽,使众多患者恢复了自信。一般患者用药7天就可以见到明显效果,连续治疗15---30天即可康复。由于我院治疗方法独特,治疗效果明显,为了使更多的痤疮患者不再走弯路,不花冤枉钱,我院向患者承诺:凡在我院治疗7-10天无效,我院全额退款 。
❷ 血热是怎么回事应该吃些什么
血热最好的办法:凉血滋阴,要吃些能凉血滋阴润肺润肠道的食物:莲藕,龙眼,黑木耳,甘蔗,菠菜,雪梨,红薯,香蕉。可以用生地16克熟地16克玉竹煲肉汤喝 血热亦称血分热。即血分有热。症见吐衄、咳咯、溺血,午后发热,女子月事先期而来,脉弦而数,法当凉血。小儿发热证型之一。《幼科全书》:“血热者,每日以午间发热,遇夜则凉,此心热也。轻则导赤散,重则四顺饮治之。” 血热风燥型、血热风盛证,本证由于机体蕴热偏盛,时值青壮年,血气方刚之际,或因性情急燥,心绪烦扰(精神因素,心火内生;或因恣食鱼腥、辛辣之品,伤及脾胃,郁而化热;或复感风热邪气,均可致使血热内盛,热盛生风化燥,外发肌肤,出现红斑,丘疹为主症的证候。相当于西医银屑病的进行期。 临床表现: 初发或复发病不久。皮疹发展迅速,呈点滴状、钱币状或混合状。常见丘疹、斑丘疹、大小不等的斑片,潮红、鲜红或深红色。散布于体表各处或几处,以躯干、四肢多见,亦可先从头面开始,逐渐发展至全身。新皮疹不断出现,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干燥易脱落,剥刮后有点状出血。可有同形反应;伴瘙痒、心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赤,苔薄黄或根部黄厚,脉弦滑或滑数。 血热治疔法则:凉血化斑、清热解毒。 方剂举例:克银一方、凉血泻火消风汤、白疤一号方、消银一汤、牛角地黄汤、生地凉血方等。常用药物:生地、赤芍、丹皮、丹参、紫草、白茅根、黄芩·黄连、生石膏、知母、板蓝根、大青叶、忍冬藤、北豆根、苦参、草河车、白鲜皮等。 ▲张志礼治法:清热凉血活血,方药凉血活血汤,白疟一号加减:生槐花、白茅根、生地、鸡血藤各50g,紫草根、赤芍、丹参各25g,水煎服,每日1剂,重者每日可服一剂半,方中生槐花、白茅根、生地清热凉血;赤芍、紫草根、丹参、鸡血藤凉血活血养血;风盛痒甚者,可加白鲜皮50g、刺吉力50g、防风15g、秦艽25g、乌梢蛇10g等;若夹杂湿邪,舌苔白腻,皮损浸润较深者,可选加苡仁米50g、茵陈50g、土茯苓50g、防己25g、泽泻20g,大便燥结者可加大黄15g、栀子15g,因咽炎、扁桃体炎诱发者加板蓝根、大青叶、连翘元参。舌质较暗或舌有紫斑、皮疹深红者,可加红花15g(芷红花5g)热过盛者可加用清血散5-10g冲服(清血散方:生石膏100g、木香、元参、滑石、升麻各100g,制法:上药煎汁,取皮硝1斤,合拌后阴干,研成细面,备用,服法:每次服5-10g每日2-3次)。 外用方剂:初期多用无刺激性的清热润肤药膏外敷,后期则与血燥型相同。 常用有:①香蜡膏:香油200g、黄蜡50g,调匀外用。 ②普连膏:大黄粉10g、黄芩粉1·0g,凡士林80g,调匀外用,每日涂擦1-2次。 ③清凉膏:主要成份有当归、紫草、大黄。 ④洗疗:取楮桃叶半斤,侧柏叶半斤,加水10斤,煮沸20分钟后,凉温至30-35°C洗疔,亦可放入澡盆浸浴,但水温不可太高,每周2-3次。但对于急性进行期患者或皮肤潮红面积大、有趋向红皮症之可能者,不可进行浸浴。功能:楮桃叶甘凉无毒,具有祛风除湿、清热杀虫、润肤止痒,泡浴后一般感到轻松,瘙痒减轻,皮屑脱落,泡浴后外用药膏·更能发挥其外用药效能。 ▲张佩芳 治疗治法:凉血泻火,祛风润燥,方用自拟凉血泻火消风汤加减:生地309,赤芍、丹皮、元参各12g,生石(先煎)30g,知母、板蓝根各9g,净蝉衣、生大黄各5g,白蒺藜15g,天花粉12g。 ▲张曼华 治疗治宜清热凉血活血,选用凉血活血汤、化斑汤、犀角地黄汤或白疤一号加减。加减:①风盛瘙痒加白鲜皮、刺蒺藜、防风;②夹湿加生苡仁、茵陈、车前子或用除湿胃苓汤;③便结加大黄、栀子;④咽喉扁桃体炎加大青叶、板蓝根、元参、连召等。 ▲陈榕治疗①槐花汤加味:生槐花、生地、土茯苓、生石膏各30g,紫草、升麻各99,痒甚,加苍耳子15g, 地肤子9g。②土茯苓、茵陈各30g,生槐米、生地、白鲜皮、苍术各15g,苦参、黄柏、生山栀、生甘草各9g。③细生地、苍耳子各15g,桑叶、苦参、蛇床子、乌梢蛇各9g,菊花、丹皮各6g,赤芍、白鲜皮各10g。 ▲张国山 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药用:生地、银花、草河车、白鲜皮、土茯苓、威灵仙、生石膏各30g,赤芍189,黄苓、连翘丹皮、防风、羌活各15g, 北豆根10g,甘草6g。 ▲陈桂芝施治宜凉血清热熄风解毒,药用,白茅根、生槐花、生地各30g,紫草、生地榆、鸡血藤、白蒺藜、板蓝根各15g,当归、双花、连召各12g,赤芍、陈皮各9g,甘草6g。加减:大便干燥加生军,遍身瘙痒无度加海桐皮、蜈蚣、蛇蜕以熄风止痒,久服苦寒之剂引起脾虚者加白术、佛 手。外用解毒膏(处方:青黛15g,黄柏30g,煅石膏3009g,黄凡士 林1500g调成膏)。 ▲ 金起风施治:宜凉血消斑,清热解毒,用消银一汤:水牛角粉15~3g生地、板蓝根、蚕休、公英、土茯苓各30g,赤芍、丹皮各15g,白鲜皮25g,苦参10g,生甘草6g。 ▲曲志申治疗治宜清热凉血,活血治癣汤主之(菊花、当归、生地、白芍、苦参、蝉蜕、丹皮、白鲜皮水煎服,若热盛者加生槐花、胆草、紫草、栀子、黄苓、黄连,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元明粉,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口渴者加花粉、麦冬)。 ▲ 邵康蔚治以凉血消风。药用:土茯苓30g,白鲜皮、威灵仙、银花、丹皮、白蒺藜、紫草、生槐花、生侧柏叶、灸甘草各10g。 ▲侯文廉凉血活血汤加减,药用:生地、赤芍、丹皮、白茅根、紫草、蚤休、苦参、白鲜皮、山豆根、板蓝根十天青叶等。 ▲王根基治以清热凉血为主,佐以活血祛风之品,方用牛角地黄汤,药用:牛角50g,生地黄50g,大青叶25g,乌梢蛇15g,丹参20g,防风15g。加减:①风盛加威灵仙、白蒺藜、蝉衣、秦艽、独活;②湿盛加地肤子、苦参、木通、土茯苓;③热盛加栀子、山豆根、虎杖、槐花、紫草根;④睡眠欠佳加夜交藤、生龙牡;⑤痒甚加海桐皮、白鲜皮、皂刺。 ▲刘升翔 治以清热凉血、祛风解毒,方用槐花汤加减,药用龙骨、牡蛎各30g(先煎)、槐花、紫草各15g,生地、土茯苓、金银花各20g,生石膏30g丹皮、甘草各10g。
❸ 什么是血热体质血热体质应该怎么调理
什么是血热?血热很多人都不了解是怎么一回事,血热体质的人群往往特别的怕热,难以忍受酷暑,下面我们就来解释下血热。
什么是血热
血热,是指热入血中,血行加速而异常的病理状态。血热多由邪热入血所致,也可由于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而导致血热。 亦称血分热。即血分有热。症见吐衄、咳咯、溺血,午后发热,女子月事先期而来,脉弦而数,法当凉血。小儿发热证型之一。《幼科全书》:“血热者,每日以午间发热,遇夜则凉,此心热也。轻则导赤散,重则四顺饮治之。”
热风燥型、血热风盛证,本证由于机体蕴热偏盛,时值青壮年,血气方刚之际,或因性情急燥,心绪烦扰(精神因素,心火内生;或因恣食鱼腥、辛辣之品,伤及脾胃,郁而化热;或复感风热邪气,均可致使血热内盛,热盛生风化燥,外发肌肤,出现红斑,丘疹为主症的证候。相当于西医银屑病的进行期。
血热的症状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行于脉中。如果脏腑火热炽盛,导致络脉受伤,血液外溢,则会出现各种出血证,如肺络受伤引发咳血,胃络受伤引发呕血,膀胱络受伤导致尿血,大肠络受伤导致便血,体表出血则以鼻出血、牙龈出血、舌体出血、皮下出血点或瘀斑等为表现。此外,妇女月经提前、经量过多也是血热的表现。血热多属“阳盛则热”的实证,故常表现出热象,如心烦、脸红、口渴、喜冷饮、舌红、脉弦数有力,严重的热扰心神会出现躁狂等症状。
血热如何调理?
首先,血热体质患者不宜剧烈运动。运动方面,血热的人不适宜做剧烈运动,应做温和运动,例如瑜伽,静态运动有利于调节体内血运,抚平情绪波动。
再者,应少晒太阳。血热者不宜做日光浴,平时太阳也要适当少晒,因为这些人本来就阳气盛,如果在阳光下暴晒,吸收阳气,等于火上浇油。少晒太阳是不错的凉血方法呦!
血热吃什么水果好
香蕉:败火以食香蕉为最好,中医认为香蕉性味甘寒微涩、无毒,具有清热止渴、清胃凉血、润肠通便、降压利尿等作用。对于口渴、便秘等阴虚肠燥或血热气滞者尤佳。若脾胃素虚、阳气不足的人食香蕉就会适得其反,反会使虚火更旺。
雪梨:据《本草纲目》记载,“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它药用能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梨又有降低血压和养阴清热的效果,所以高血压、肝炎、肝硬化病人常吃梨有好处。味甘性寒,具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养血生肌之功效。
西瓜:西瓜是败火的利器,素有“吃上两块瓜,药物不用抓”的说法,其除烦止渴、养心安神作用颇大,但对脾胃虚寒、寒积冷痛、便溏尿清的人却不宜食用。血热的人要多吃有凉血功效的食物,凉血的食物有:鸭肉、赤豆、荸荠、冬瓜、鲜藕、荠菜、莲子、茄子、大枣、薏米、生地黄、茯苓、山药、鲜鱼、鲜茅根等。饮食方面,应多吃清凉滋润的食物,如莲藕有清热凉血的作用,最 适合血热的人食用,无论凉拌、榨汁、清炒都可以。
推荐三款食谱
枸杞烧海参:海参300g,枸杞子15g,桑椹10g。先将海参切条,热油加调料翻炒,汤沸后小火煨烤,至热时加入蒸熟的枸杞子,桑椹,淀粉勾汁即可。
猪肾核桃汤:猪肾1对,杜仲30g,沙苑蒺藜15g,核桃肉30g,将以上三药和猪肾加适量水,在旺火上煮30分钟后,改文火炖至猪肾熟烂,食猪肾及核桃肉,饮汤。每日1剂,连服7~10日,治疗肾阴虚所致的白发,出现头昏健忘,腰膝酸软,耳鸣耳聋,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苔少,脉细数者。
丝瓜肉片汤:500克丝瓜,200克猪肉,适量食用盐、料酒、淀粉。丝瓜洗净后去皮、切片,同时将肉也切成片。用少许的食用盐和料酒以及淀粉给猪肉上浆。锅中加入少许的食用油,然后将肉下过进行翻炒,在猪肉翻炒变色之后加入丝瓜,再次进行煸炒,然后加入少许的开水,开锅调味就可以了。
❹ 解释,中医中的“血寒于阻“与”血热于阻”
血寒而流通不畅产生凝滞而致瘀。以得温痛减,舌苔薄白,脉沉弦或细迟为要点。瘀血内阻,常从热化,化热化火,致成血热。血分之热,伤津耗液,煎熬血分,液亏血涸,艰涩难行;或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导致出血,血滞为瘀。血热致瘀,如《伤寒论》所述之下焦蓄血证,少腹硬满而痛,其人发狂;温病热入营血之肌肤发斑;杂病肝胆蕴热、肝火肝阳生风上扰而致血菀于上等皆是。
❺ 血热的原因及治疗血热的办法
血热泛指人体中津血、营血之血分之热。引起血热的原因是很什么呢?怎么治疗血热呢?吃什么药好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引起血热的原因,欢迎阅读。
引起血热的原因
1.跟遗传有关系。
2.身体一向强健,体内阳气旺盛,又偏爱吃辛辣刺激助长阳气的食物。
3.情绪激动或抑郁,在体内化为火气,加热血液。
4.长时间在非常热的环境中工作,或是在炎热的季节,曝晒过度,或者是出汗过度,没有补充水分,久渴,失水。
血热的最好 方法 就是“凉血”食疗方法:中医认为,莲藕有清热凉血的作用,无论凉拌、榨汁、清炒都可以,此外雪梨、苦瓜、苦菜、丝瓜、鲜芦笋、螃蟹、鸭肉也是凉血之物。
中药滋补:一般多喝点菊花水就可以了,必要时可加点丹皮一起泡水,西瓜皮、绿豆汤,也可用凉血药物,如生地10克、丹皮6克、白茅根6克、芍药6克,煎水喝。
日常调养:不宜做日光浴,血热的人本来就阳气盛,如果在阳光下曝晒,吸收阳气,等于雪上加霜。要做温和运动,例如 瑜伽 ,静态运动有利于调节体内血运,抚平情绪波动。保证在黄金睡眠时间(晚11点~早6点)的睡眠,给皮肤一个修复、调整的时间,它才能在白天展现最好的状态。
皮肤护理:血热者主要的美容问题是皮肤油腻潮红、易生痤疮,最好用清爽型的清洁护肤品
血热的症状有哪些血热,是指热入血中,血行加速而异常的病理状态。血热多由邪热入血所致,也可由于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而导致血热。亦称血分热。即血分有热。证见吐衄、咳咯、溺血,午后发热,女子月事先期而来,脉弦而数,法当凉血。小儿发热证型之一。
血热风燥型、血热风盛证,由于机体蕴热偏盛,时值青壮年,血气方刚之际,或因性情急躁,心绪烦扰,心火内生;或因恣食鱼腥、辛辣之品,伤及脾胃,郁而化热;或复感风热邪气,均可致使血热内盛,热盛生风化燥,外发肌肤,出现红斑,丘疹为主症的证候。可见于现代医学银屑病的进行期。
治疗血热的小办法一、血热引起痤疮,宜用凉血清热法
血热痤疮,多由情志内伤,气分郁滞,日久化热,热伏营血所致。其症颜面丘疹以口鼻及两眉间为多,面部潮热明显,妇女尚有月经前后丘疹增多,舌红,脉细数等。当用上法。用凉血五花汤(红花、玫瑰花、鸡冠花、野菊花、凌霄花)合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赤芍、川芎)加减治之,其效颇佳。
二、胃热引起痤疮,宜用清泻胃肠法
胃热痤疮,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之物,使肠胃燥结,中焦积热,郁于面部皮肤而致。其症面部丘疹,状如粟米,能挤出白粉样油状物,间有黑头粉刺,以口周为多,亦可见于背部与前胸,且常伴有口干口臭,饮食较多,舌燥,喜冷饮,大便秘结,脉沉实有力等。最宜上法。用清胃散(黄连、升麻、当归、生地、丹皮、石膏)加减治之,甚验。
三、肺热引起痤疮,宜用清泄肺热法
肺热痤疮,多由肺有宿热,复感风邪,遂使肺热不得外泄引起。其症面长丘疹,状如粟米,可挤出白粉色油状物,皮疹以鼻周围为多,亦可见于前额,间或有黑头粉刺,且伴口鼻干燥,大便干结,苔黄,舌红,脉数。当用上法。宜用泻白散(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合枇杷清肺饮(人参、枇杷叶、黄连、黄柏、桑皮、甘草)化裁治之。
血热并不是指血液温度高,而是内生火热,血行加快或血行力量过大,易使体内毒素上升的现象。中医认为,如果体内阳气过盛,火气很大,血液过热则血行加速,脉搏跳动变疾,甚至会伤害脉络、耗损阴气。
治疗血热的药1.清热凉血丸
主要功效:滋阴,清热,凉血。也可用于孕妇上焦火盛,头晕目眩,口舌生疮,耳鸣牙痛,孕妇血热子烦。口服,一次6g,一日1~2次。
2.大补阴丸
主要功效:为滋阴降火。
本品为深棕黑色的水蜜丸;或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苦、微甜带涩。方中熟地黄、龟板补肾滋阴,阴复则火自降;黄柏、知母苦寒泻火,火降则阴可保;猪脊髓与蜂蜜均属血肉之品,能填精益髓,保阴生津。诸药合用,共收滋阴降火之效。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一日2~3次。
禁忌人群:糖尿病患者禁服。
3.丹栀逍遥丸
主要功效:舒肝解郁,清热调经。用于肝郁化火,胸胁胀痛,烦闷急躁,颊赤口干,食欲不振或有潮热,以及妇女月经先期,经行不畅,乳房与少腹胀痛。口服,一次6~9克,一日2次。
❻ 肺热和胃热会导致脸部长小粉刺吗
中医认为引起痘痘的原因是:面鼻及胸背部属肺,本病常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过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脾胃蕴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而成;或因青春之体,血气方刚,阳热上升,与风寒相搏,郁阻肌肤所致。
痘痘表面上看是面部、背部和上胸部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实质上是内分泌失调所致,正所谓“痘在脸上,根在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的治疗措施可以使众多难治性痤疮得以痊愈.
所以去除痘痘不是口服哪一种药物或者涂抹化妆品便能治愈的,一定要接受正规的皮肤病专科医院或者皮肤科的治疗,进行内分泌的调理与体内雄性激素的平衡,只要坚持治疗一般都是可以根治的.
中医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对痘痘的形成有了明确的理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肺风粉刺》说:“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多由肺热熏蒸,血热蕴阻肌肤所致;或因过食辛辣 油腻之品,生湿生热,阻于肌肤而成;也可因脾气不健,运化失调,湿郁化热,湿热夹痰,凝滞肌肤所致。”并且在治疗上形成了独特有效、方便易行的体系。如根据身体的生理周期分别采 用滋阴清火、润肺泻肝、健脾化湿的方药调节偏高的雄激素水平。还可根据痤疮发作的不同程度,分别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的方药,消除痤疮炎症和淤积。
❼ 素体阳热偏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是什么意思
这是中医术语。是指你的身体为火热体质,如平时怕热,不惧冷,吃辛辣食物易上火。血液也因此偏热,热久则血液水分不足,气血因而郁阻,进而蕴阻肌肉,皮肤。而出现皮肤生疮,发热,痛痒等症状。
❽ 血雍的意思
我学过这个,我来说吧。
1、血雍是“血热外雍”的简称。
2、血热外雍语出“素体阳热偏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
3、这是中医术语。实质是血热内蕴所致。
4、所谓血热内蕴是指青春期正值新陈代谢快速、内分泌兴旺,阳热偏盛,血热外雍,郁于体表而发。
5、英文版本: The so-called intrinsic heat in the blood is adolescence a time when rapid metabolism, endocrine prosperity, Yang Piansheng heat, blood heat outside Yong, Yu on the body surface and hair.
❾ 脸上有很多青春豆,是什么缘故呢
一、概述
肺风粉刺是一种毛囊(hair follicle)、皮脂腺(sebaceous glands)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胸背部,可形成黑头粉刺(comedo)、丘疹(papule)、脓疱(pustule)、结节(noles)、囊肿(cyst)等损害。多发生于青年期男女,常伴皮脂溢出,青春期过后,大多自然痊愈或减轻。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复感风邪而发病。
本病是临床常见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寻常痤疮,又名青年痤疮。本病是一种多因素性疾病,内分泌因素,皮脂的作用,毛囊内微生物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此外,遗传、饮食、胃肠功能、环境因素、化妆品及精神因素亦与发病有关。
1.命名
痤疮又称青年痤疮,俗名青春豆、壮疙瘩。这是人们根据皮疹好发于年轻期男女而得名。中医有“粉刺”“面疱”、“面渣”、“酒刺”、“肺风粉刺”之称,是根据发病病因、好发部位、皮疹形态而命名的。
中医对痤疮的论述很多。中医理论巨着《内经》中,对痤疮的形成就有详细的论述,称之为“痤”。隋代称之为“面疱”,清代《医宗金鉴》称之为“肺风粉刺”,指出粉刺的形成与肺经血热有关。
2.病因
中医认为青年人生机旺盛,血气方刚,阳热偏盛,肺经蕴热,油脂分泌旺盛,加之灰尘附面、或冷水洗脸及滥用化妆品等,致使毛孔阻塞,发于本病。
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致使脾胃积湿生热而发病。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
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它是一种多因素性疾病,其中内分泌因素、皮脂腺作用、毛囊内微生物是发病的主要因素。
另外,遗传、饮食(多糖、多脂肪及刺激性饮食)、胃肠功能紊乱、环境因素、化妆品及精神因素亦与发病有关。
三、临床表现
本病常见于17~18岁青年,亦有早至10~13岁,迟到青春期以后发病的,男性多于女性。女性发病年龄常较男性早,可在月经初潮前半年至一年就开始发病。
损害主要发生面部,尤其是前额、双颊、颏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
白头粉刺也称封闭性closed粉刺,为与皮肤同色的丘疹,如针头大小,毛囊开口不明显,不易挤出脂栓。
黑头粉刺又称开放性open粉刺,丘疹中央为明显扩大的毛孔,脂栓阻塞于毛囊口,表面呈黑色,较易挤出黄白色脂栓(lipid pegs)。
粉刺可发展为炎性丘疹、脓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一般为米粒至绿豆大小,有的因炎症较重或人为地抠剥,继发化脓感染,中心有脓头成为脓丘疹或脓疱。呈紫红色或暗红色,可高出皮面呈半球形,也可较深而仅能触及,以后逐渐吸收。呈正常皮色或暗红色,呈半球形高出皮面,触之有动感。
结节性痤疮及囊肿性痤疮多见于男性,不易消退。当继发感染时,皮损红肿着明,有明显压痛,愈后遗留萎缩性或增生性瘢痕,临床上常数损害同时存在,其中一、二种表现为主。
四、诊断要点
多发生于青春期男女,常伴有皮脂分泌过多症,如头发、皮肤多脂发亮,头皮油腻,头屑较多的人。
好发于颜面、胸背部,可形成白头粉刺、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
青春期过后,大多数自然痊愈或减轻。
分类:Ⅰ度(轻度mild)黑头粉刺:散在至多发;炎症性丘疹:散发。
Ⅱ度(中度moderate)Ⅰ度+浅在性脓疱;炎症性皮疹数目增加,限局于颜面。
Ⅲ度(重度serious) Ⅱ度+深在性脓疱,分布于颜面、颈部、胸背部。
Ⅳ度(集簇性acne conglobata) Ⅲ度+结节、囊肿,伴瘢痕形成,发生于上半身。
五、鉴别诊断
酒渣鼻rosacea(又称玫瑰痤疮),俗名红鼻子。此病多见于中年以后,尤以中年女性多见仅发生在面部,以鼻为中心,在弥漫性潮红及毛细血管扩张的基础上,出现丘疹、脓疱,少数患者最后可导致鼻赘形成。
职业性痤疮:常见于与焦油、机油、石油、石蜡等经常接触的工人,可出现痤疮样疹,损害较密集,除面部外,尚见于手背、前臂等接触矿物油的部位。
皮质类固醇痤疮:由于长期中等剂量以上应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引起的红色炎性丘疹为主,皮疹大多数在躯干,也可在面部及上臂,结合用药史及皮疹特点,与痤疮不难区别。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lupus miliaris faciei)好发于成年人.
损害为棕黄色或暗红色半球状或略扁平的丘疹,对称分布于眼睑、鼻唇沟及颊部,在下眼睑往往有数个丘疹融合呈堤状,无黑头粉刺,用玻片按压丘疹时可显出黄色或褐色小点。
六、辨证论治
1.肺胃蕴热证
证候:临证中最常见的一个证型,中医认为面鼻属肺,肺经有热熏蒸,血热蕴阻肌肤而成。临床表现为颜面潮红,皮疹焮热疼痛,或有脓疱,黑白粉刺,苔薄舌红,脉象细数等。
治法:清肺胃热、凉血解毒
方以枇杷清肺饮、凉血五花汤加减.
常用药物有:枇杷叶、桑白皮、黄芩、双花、野菊花、黄连、苦参、赤芍等。
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
枇杷叶、桑白皮、黄连、黄柏、生甘草、人参(临床一般不用)
功用:清肺经热
凉血五花汤《北京中医医院皮科》
凌霄花、玫瑰花、鸡冠花、野菊花、红花。
功用:凉血活血、清热解毒。
2.脾虚湿盛证
证候:多因脾气不健,运化不调,水湿内停,复感外界毒邪而致。
临床表现为,面色萎黄,皮疹不多,可见粉刺、丘疹、结节,有皮脂溢出;或伴有腹胀、便溏。舌质淡,舌体胖,舌边有齿痕,脉沉滑。
治法:清脾除湿解毒为主
方用清脾除湿饮加减,常用药物:生白术、生枳壳、生薏米、茯苓、扁豆、陈皮、丹参等。
清脾除湿饮《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
功用:清脾利湿,清热解毒。
赤苓、白术、苍术、黄芩、生地、麦冬、 栀子、泽泻、生甘草、连翘、茵陈、元明粉、灯心、竹叶、枳壳。
3.湿毒凝聚证
证候:病情日久,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而致湿毒凝聚,生痰成瘀。
临床表现为脓疱、结节、囊肿、瘢痕为主。或有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脉滑。
治法:解毒除湿,软坚散结。
方用清脾除湿饮合内消连翘丸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生意米、茵陈、连翘、夏枯草、花粉、泽兰、当归,赤芍、红花、金银花等。
内消连翘丸《北京中医医院皮科》
功用:化核软坚
组成:连翘、夏枯草、花粉、沙参、桃仁等。
大黄蛰虫丸《金匮要略》
功用:破血化瘀、通络散结
组成:蛰虫、生地、水蛭、黄芩、桃仁、大黄、杏仁等。
4.阴虚肝郁证
证候:中年女性多见
证见皮疹色淡红,以丘疹、结节为主;烦躁易怒,月经量少;舌质嫩红苔少,脉沉细。
治法:养阴舒肝,理气散结
方药一贯煎合二至丸加减:女贞子、旱莲草、北沙参、生地、当归、车前子、白芍、柴胡、香附、益母草等。
七、外治法
1.中医外治
颠倒散洗剂
大黄、硫磺各等份,研细末,共合一处,再研匀。用凉白开水调和,涂于患处。每日1~2次。
功用:有较好的脱脂去油,活血化瘀作用。
化毒散软膏
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疗炎性丘疹、结节等感染性皮肤病。
黑布药膏 老黑醋、金头蜈蚣、蜂蜜等组成。
功用:活血软坚,解毒止疼。治疗感染及增生性皮肤病
痤疮霜:由侧柏叶、紫花地丁、黄芩、丹参等组成,制成水包油型霜膏。温水洗脸后涂于患处,每日1~2次。
痤疮面膜:选用野菊花、蒲公英、黄芩、连翘、夏枯草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将以上药物粉碎为末,过120目筛备用。
面膜疗法
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先局部清洁、消毒后,用粉刺挤压器挤压出粉刺,再涂上中药痤疮霜,并应用中医手法按摩数十分钟,再用中药面膜或中药石膏面膜,使理疗、按摩、药物融为一体,相互作用,达到治疗和美容的作用。
中药面膜、中药石膏面膜
针灸疗法
针刺疗法:取穴曲池、合谷、血海。配穴如颊车、三阴交、肺俞、胃俞等。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刺血拔罐法 取穴大椎、肺俞、肝俞、胃俞、隔俞,每次选1~2穴,三棱镇点刺放血,然后拔火罐,留罐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耳穴疗法 取肺、内分泌、交感、脑点、面颊、额区。每次选穴3~5个,用王不留行籽胶布压贴。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次3分钟,以微痛为度。每隔1~2天换1次,5次为1疗程。
食疗
杷叶菊花粥 枇杷叶9g、菊花6g、生石膏15g,加水煎汤,去渣,入梗米60g煮粥,每日1剂,连服10~15天。功能清肺胃,散风热,解热毒。治疗痤疮,利于服用又不失其疗效。
桃仁山楂粥 桃仁、山楂、贝母各9g,加水煎汤,去渣,入梗米60g,荷叶半张煮粥,气味清香宜人,每日1剂,连服30天。功能活血化瘀,散结清热。适用于痰瘀互结所致的结节性或囊肿性痤疮。
芹菜100g、西红柿1个、胡萝卜1个,洗净,放入搅拌器中挤汁,饮用,每日1次。可减少粉刺的发生。
连翘、野菊花各15g,沸水冲泡,代茶饮,每日1剂,可冲泡数次。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痤疮炎症明显、有小脓疱者。
八、西医治疗原则
1.去脂、溶解角质。
2.杀菌、消炎。
九、预防及调护
少吃甜食,如巧克力、甜点、糖果,禁食肥、甘、厚之味,如油炸、肥腻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饮酒。应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大便秘结。
常用温水,含硫磺或其它去脂皂类洗涤患处,每日洗脸次数最好不少于三次,不要使用含油脂的化妆品,以免阻塞毛囊引起感染加重。
不要用手抠或挤压粉刺,清除粉刺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正规美容院进行正规治疗,治疗时一定要清洁消毒。
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期精神紧张。保证每天8小时的睡眠,放松面部肌肉和给予皮肤自我修复的时间。
市场上针对痤疮的化妆品很多,较为混乱。治疗痤疮最好到正规医院,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对痤疮要有正确的认识,坚持正规治疗,注意饮食、注意卫生,就能达到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