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炼制大蒜油的最佳方法
制取技术
1.原料选择。选用无虫蛀、无霉烂病变的优良大蒜。
2.预处理。将大蒜瓣去皮,用清水漂洗干净。然后,沥干水分,送入65--75℃的热风炉中烘干。
3.粉碎。将烘干的大蒜瓣放入粉碎机中,粉碎成粉末。
4.浸取。将大蒜粉放入密封容器中,并注入预热至65--75℃的乙醇,充分搅拌后进行浸泡。其乙醇用量,为大蒜粉重量的4--6倍。通过浸泡,滤出浸液。
5.真空浓缩。将滤得的浸液,放入真空罐中,进行低温真空浓缩,即可得到粗蒜油。浓缩时,温度控制在40--50℃,真空度为77300--101300Pa(帕)。浓缩过程中应注意回收乙醇溶液。
6.净化处理。为除去粗蒜油中的胶质、蛋白质等杂质,可在粗蒜油中直接通入水蒸气4--10分钟,然后进行离心分离,取其表层油质,再经脱水处理,即为蒜油成品。经定量包装并贴上商标后,就可装箱出口。 在通常情况下,用大蒜制取蒜油的出油率为1.6%--3%。
2. 蒜头油怎么做才够香
蒜头不能剁太碎,不然会影响味道。下面介绍蒜头油的做法供参考,首先准备材料:蒜头:适量、食用油:适量。
1、蒜头剥去外皮,然后用清水清洗干净。
3. 蒜油怎么做啊
主料:蒜200g
调料:食盐适量、花椒适量、菜籽油适量
一、大蒜去除外皮。
4. 请教大蒜油简易制法
大蒜油的功效: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另外,还具抗菌消炎,降胆固醇、软化血管、防治脂肪肝、有效防治糖尿病、便秘、抗肿瘤、失眠等功效。
材料:紫皮独头大蒜1斤、食用酒精1斤。
做法:将蒜放入石制的罐中捣烂,再将其放入盛有酒精的玻璃瓶中,静置15~20天后可见瓶中上层液体呈油状,倒出这部分,即可食用,制作过程中绝不可接触铁器。
食用方法:每顿饭期间服用一小勺,病重可服两小勺,无病症者可每日一次,最好晚间服用。一个月后可到医院复查。
5. 如何加工大蒜油
目前国内外大蒜油的提取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有机溶剂提取法和超临界CO萃取法。
水蒸气蒸馏法:其工艺流程为:大蒜脱皮清洗pH缓冲液浸泡打浆常压浸泡保温热浸真空蒸馏馏液萃取分离真空浓缩粗油精炼大蒜油。目前国内大蒜油提取主要采取该方法。
溶剂法和超临界CO萃取法生产工艺流程:大蒜去皮切片→乙醇浸泡→乙醇蒜液→超临界CO萃取釜→蒜油。
6. 怎么才能制作出大蒜油
优质大蒜用大蒜脱皮机或化学方法脱去大蒜的皮,然后分选并清洗干净,再用脱臭剂浸泡脱臭,即保留大蒜一切有效成分。
经脱臭后的大蒜用胶体磨粉碎后,加入2倍大蒜重的水,注入发酵罐中,在55℃条件下浸泡3小时。浸泡后的蒜浆打入蒸馏锅中蒸馏,蒸馏量以120千克/小时为宜,馏出物经油水分离器分离,得到粗油,蒸馏时间控制在20小时之内为宜,蒸馏时冷却器的冷却水出口温度控制在40℃以下。
溶剂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生产工艺流程:
大蒜去皮切片→乙醇浸泡→乙醇蒜液→超临界CO2萃取釜→蒜油
操作要点:大蒜头去皮、切片,按100克大蒜加70毫升乙醇(70%)浸泡,浸泡6小时分离出乙醇蒜液(含1.2~2.2毫克蒜辣素/毫升)。将乙醇蒜液泵入超临界CO2萃取釜,保持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16兆帕左右,萃取时间2~3小时,可直接获得纯净、高品质、高得率的蒜油。
7. 蒜头油的做法是什么
准备材料:蒜头适量、食用油适量,清水适量
1、首先,蒜头剥皮。
8. 大蒜油都是用什么办法来做出来的
大蒜油便是一种以大蒜为主要原料所制作成的一种调味料,通常在吃烤虾或者是烤肉的过程当中都会遇到这种调料,还有一些人喜欢用大蒜油拌面吃,口感也是相当不错的。而大蒜油的做法也是非常简单的,就算是做饭小白也可以轻松掌握。制作大蒜油的方法:将大蒜剥好,然后剁成蒜末,可以做得稍碎一些,建议大家使用独头蒜,因为这种蒜不仅个头不大,味道还比较重,对于一些喜欢吃蒜的人来说,这种蒜做出来的大蒜油味道比较正。
9. 大蒜怎么腌制好吃又脆
腌糖蒜
配料:大蒜(整颗) 10个、盐1/2大匙、红糖1杯半、白醋 3杯、水1杯、盐1小匙、酱油1大匙
做法:
1、将10个整颗大蒜外皮略微剥去一层备用。
2、将1锅水煮沸加入少许盐溶解后熄火,再放入大蒜浸渍20分钟,捞起沥干水份放凉备用。
3、将调味料所有材料置于锅中混合加热,煮沸后离火冷却,即为糖醋汁。
4、将大蒜与冷却的糖醋汁一起放入容器中腌制,糖醋汁需盖过大蒜,加盖后置于冰箱冷藏浸泡2周以上,约可保存1~2个月。
营养作用:
1、大蒜是天然植物含有抗菌素,它的杀菌能力是青霉素的1/10,对多种致病菌如葡萄球菌、脑膜炎、肺炎、链球菌及白喉、痢疾、伤寒、副伤寒、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都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还能杀死更多种致病真菌和钩虫、蛲虫、滴虫。生吃大蒜是预防流感和预防肠道感染病的有效方法。
2、大蒜精油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其机理为改变血小板膜的理化性质,从而影响血小板的撮取和释放功能,抑制血小板膜上纤维蛋白质原受体,抑制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影响血小板膜上的硫基,改变血小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