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精油按摩 > 肌肤不仁是犯了什么邪

肌肤不仁是犯了什么邪

发布时间:2022-07-15 13:49:49

① 中医“荣气虚则不仁” 里“不仁”的含义是什么

就是肌肤不仁啊,皮肤毛发不能濡养,则肌肤不荣,爪发不生,皮肤感觉麻木,肌肉运动不良甚至萎缩,筋骨活动不利。

② 肾虚会不会引起痹症,痹症的症状有哪些

肾虚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肾阳虚的患者会有胃寒,怕冷,身体浮肿,腰腿冷痛等表现,而肾阴虚的患者通常是面容憔悴,腰背酸痛,下肢无力等等。痹症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肢体关节和肌肉酸痛,与人体的正气不足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人认为肾虚可以引起痹症,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肾虚和痹症是有一定关系的,但并不是肾虚引起了痹症,而是痹症可能会引起肾虚。痹症主要分为内脏痹和肢体痹。如果痹症时间过久的话,会造成患者气血亏虚,进而造成肝肾阴虚。这时需要祛风除湿,散寒,补益气血、所以痹症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的话,时间长了会出现肾虚,而肾虚的机体一般正气不足,所以又会让痹症加重。

诱发痹症的原因,主要要有以下几点。

一、禀赋不足。患者如果有关节器官免疫失调,那么关节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免疫保护而造成外界炎性因子的入侵,导致各种骨关节疾病的发生。

二、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有损正气,而正气不足,正是诱发痹症的主要原因。生活中我们既不要劳累过度,也不要长期不运动。长期不运动会导致气血运行缓慢,脾胃功能减弱,从而出现气喘乏力等症状。

三、大病,久病或产后虚弱。大病,久病或产后虚弱的人往往抵抗力很差,再加上饮食失调等诸多原因相互影响,就会导致一虚俱虚,引起痹症。

四、季节性原因。在春季和冬季的时候,气温的变化往往会比较急剧,容易出现暴寒暴暖的情况,如果季节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就会导致痹症发生。

五、居住环境的原因。如果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寒冷潮湿等野外环境中工作,就容易患痹症。

六、服用药物的原因。如果平时服用抗炎药或激素类药物的话,可能会导致软骨损伤,各类关节骨骼损伤后缺少必要的保护,当人体活动时,关节处会直接发生硬性摩擦,从而引发痹症。

痹症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导致痹症的原因也有很多,主要是与外感风寒湿热和人体的正气不足有关。为了避免痹症的发生,我们平时要适当的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在季节交替的时候要注意肢体保暖,不偏食,不挑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增强抵抗力。

③ 懂中医的来帮忙啊

中风的中药治疗

(1)风中经络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肌肤不仁,发热恶寒,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滑或弦。

方药:肉桂6g,炮附子5g,麻黄5g,防风、防己、当归各12g,人参、川芎、白芍、杏仁、黄芪、甘草各10g,生姜5片。

(2)腑气不通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赤黄,或见头晕烦躁,舌红,舌苔黄或腻,脉滑或弦。

方药:厚朴、大黄、枳实、甘草各10g

(3)气虚痰阻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面色萎黄,语言骞色,痰稀而白,或见头晕目眩,舌质淡有齿痕,舌苔白滑或腻,脉滑或弦。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人参、甘草各10g,茯苓、白术、陈皮各15g,半夏、竹茹、胆南星各15g。

(4)气虚血瘀型

症状:肢体缓纵不举,或见挛卷,或见疼痛,舌质淡或紫暗,舌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沉细或涩。

方药:补阳还五汤:生黄芪30g,当归、桃仁、赤芍、川芎、炙地龙、红花各15g。

(5)气滞经络型

症状:肢体瘫痪或口眼弯斜,胸胁胀满,叹息为快,脘腹满闷,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

方药:八味顺气散:人参、白术、白芷、乌药、青皮各10g,茯苓、陈皮各15g,甘草8g。

(6)邪热壅盛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面色潮红,口渴喜冷饮,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药:川芎、白芍、白术、菊花、桔梗、荆芥穗、连翘、黄芩、寒水石各10g,当归、石膏各15g,砂仁、薄荷、滑石、大黄各5g。

(7)气血两虚型

症状:肢体缓纵无力,或见苍白肿胀,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声低气怯,或畏风自汗,舌质淡白,舌边有齿痕,脉细弱。

方药:八珍汤:人参、白术、川芎、白芍、甘草各10g,熟地、茯苓、当归各15g。

(8)肝风挟痰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头晕或头痛,急躁易怒,或见多痰,肢体麻木,舌红苔白腻,脉弦或滑。

方药:白术、茯苓、天麻、橘红各15g,半夏、甘草各10g,生姜3片,大枣3枚。

中风的药膳食疗程

中风又称卒中,属脑血管系统中的常见病。它分为两类,一类是脑血栓形成,一类是脑内出血。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以下几种情况有关:

1、由于起居失宜,七情郁结,肝热化风。

2、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湿聚生痰。

3、体质素虚,外感风邪。风、火、痰、热互相影响而突然发病,是中风最常见的直接发病因素。

故从膳食方面来说,饮食宜清淡,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如萝卜、藕、芹菜、大白菜、香蕉、梨等,以凉血清热,消食开胃,宽胸理气。禁食膏脂、厚味、肥甘、生痰动火的食物,如鸡肉、猪油、辣椒、烟酒等。

利用中医的药膳食疗对中风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1、痰热内结

症状:昏厥已苏,声出口开,喉有痰鸣,语言蹇涩,舌强苔腻,脉沉滑无力。

治法:泄热涤痰。

食疗方:

贝母粥 贝母粉15g,粳米50g,冰糖适量。将粳米、冰糖如常法煮粥,煮至半开汤未稠时,加入贝母粉,改用文火稍煮片刻,视粥稠时停火,每日早晚温服。

冬爪子饮小麦 冬瓜子30g,红糖适量,捣烂,开水冲服。

萝卜汁 白萝卜捣汁饮服,每次30ml,日服3次。或将萝卜汁拌在粥内食用。

2、肝火炽盛

症状:昏厥已过,声出口开,气粗息高,躁扰不宁,兼有头胀耳鸣,巅顶作痛,舌边尖红。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

食疗方:

猪胆绿豆粉 猪胆汁120g,绿豆粉80g,拌匀晾干研末,每服6g,日2次。

菊花粥 秋季霜降前,将菊花采摘去蒂,烘干或蒸后晒干,或阴干,然后磨粉备用。先以粳米100ml,加水如常法煮粥,待粥将成时,调入菊花末10-15g,稍煮一、二沸即可。

芹菜粥 新鲜芹菜60g(切碎),粳米100g,放砂锅内,加水如常法煮粥,每日早晚温热服食。应现煮现吃,不宜久放。

刀豆茶 刀豆根30g,加红茶3g,水煎服。

3、正气欲脱

症状:目合口开,声嘶气促,舌短面青,自汗,手足逆冷,大小便自遗,舌质谈,脉沉细弱。

治法:滋阴益气固脱。

食疗方:

独参汤 红参15g,煎服。

人参汤 人参10g,橘皮10g,苏叶15g,砂糖150g,加水30ml。煎水代茶饮。

五味子汤 五味子10g,紫苏叶18g,人参12g,砂糖100g,加水3000ml,煎至1500ml,滤去渣,饮汤。

牡蛎麦麸散 牡蛎粉、麦麸等分,每次服3g,1日2次。

4、肾虚络阻

症状:舌短不语,足瘘不行,或偏瘫,或半身不遂,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益肾通络。

食疗方:

枸杞麦冬饮 枸杞子、麦冬各15g,煎水代茶饮之。

天门冬粥 天门冬30g,白米50g,煮粥食用。

地黄粥 取生地黄汁100ml,先将粳米煮熟,粥成入地黄汁,搅匀食用。

枸杞归芪大枣瘦肉汤 枸杞15g,当归10g,黄芪30g,大枣10 枚,猪瘦肉100g。将以上各味共炖汤,加食盐适量调味,食肉喝汤。

中风的物理治疗

当病人入院后,物理治疗师会进行一个仔细的检查,其中包括病历及家庭工作背景。根据这些资料,身体机能所产生的问题如感觉、肌张力、动作的模式、平衡力、协调功能、步态、痛症、关节幅度等等会被评定、记录下来,然后确定治疗目标、治疗计划,尽量去达到所预定的短期及长期目标,就是使病人达到最高独立能力。

藉着教授正确的动作模式及防止不正确的动作模式,病人渐渐地学会如何做到理想的肌肉控制及平衡活动。一些特别的治疗技巧,例如松弛被动式运动可用于减轻肌肉张力和保持关节幅度。

另一面,拍打法及抹法可用于促进肌肉收缩能力。对于掌握合适的自主运动,主动式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需要治疗师人手指引和病人自己的参与。此外,物理治疗师也利用温热疗法去减少疼痛和发炎,而这些经常在肩关节产生(偏瘫后的肩手综合征)。步态姿势会重新被教育,到最后期,若病人仍出现足下垂或踝关节内翻的现象,矫形师会为病人做一个脚托,去保持踝关节在步行时的正常角度。

若有需要,不同种类的步行辅助器具如拐杖、四脚叉、步行架会由治疗师指定签发给病人使用。为此达致较高的独立能力,治疗师会教导病人如何使用楼梯及斜坡。

越来越多中风病人寻求针灸辅助疗法

要帮助中风病人康复,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通过物理治疗及智能治疗。不过,陈笃生医院的康复医学部门却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中风病人纷纷寻求针灸治疗,作为物理和智能治疗以外的辅助疗法,希望能通过针灸提高康复的效果。

陈笃生医院的康复医学部门发现,自两年前开始为住院的康复病人提供针灸治疗的选择以来,每两名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当中,就有一人是中风患者。其他病人还包括患上神经疾病以及脑部受伤的病人。

针灸是否奏效难下定论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医学界至今仍没有任何证据能证实,针灸在中风病人的康复上,是否能起有效的作用。

陈笃生医院康复医学部门的顾问医生江庆喜日前接受本报的专访时说,欧美地区曾有医院就进行针灸以帮助康复的中风病人展开调查,想一探针灸在帮助中风病人恢复肢体的活动机能和力气方面,是否有一定的疗效,但却得不出所以然。

这一方面是因为接受调查的病人最多只是100名左右,更因为中风病人的康复过程非常缓慢,针灸是否在康复的过程中奏效,相当难下定论。

江庆喜说:“因此,虽然我们为康复病人提供针灸治疗的选择,不过,我们会让病人清楚认识到,针灸仍然只属于辅助疗法,病人如果要有效地康复,还是得通过基本的物理治疗及智能治疗。”

在本地,平均每一小时就会有一人因中风被送入医院。每年中风住院的更高达1万人。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加。在所有中风患者中,只有10%到30%的病人在中风后能完全康复。另外,约30%的病人完全无法康复而变成残疾,而其余的30%则只是部分康复,生活起居都需要家人的照顾。

江庆喜指出,一些中风病人之所以会寻求针灸作为治疗的一个途径,主要是因为中风的情况严重,导致他们无法恢复身体某些部位的活动机能,而这些病人一旦认为针灸或许能对病情有所帮助时,都会想尝试接受有关治疗。

不过,他也表示,并不是每名中风病人都适合接受针灸治疗,针灸是否能帮助病人进一步康复,得视病人的病情而定。“如果我们发现,病人的情况真的是太严重了,针灸根本都改变不了他的情况时,我们一般都不会为病人进行针灸。”

设在宏茂桥社区医院里的陈笃生医院康复医学部门,目前有四名医生是经注册的合格针灸师,为住院的百多名康复病人提供针灸服务。

④ 风毒有什么症状

风为百病之长,许多皮肤病与由风邪有密切关系,且风邪有善行而数变,其性燥烈等特点,故由风引起的皮肤病其证候发病迅速,游走不定,泛发全身,瘙痒无度;由毒而致的皮肤病分有虫毒,漆毒,药毒,食物毒,疫毒等,此外未能找到明确致病因素者也称为毒,由毒而致病的特点为发病急骤,患处焮红灼热,疼痛或麻木不仁,有的很快波及全身,常伴有全身症状.由此可见,风毒之邪致病,一般来势较急,发展迅速,症状较重,但去病亦快.
上述是风毒解释. 风毒在中医证候中分风毒蕴肤证和和风毒犯表证,二者病机病因相同,均为禀性不耐,风毒之邪侵袭引发,但病位不同,风毒犯表证指份毒之邪侵袭肤表,病位较风毒蕴肤证表浅,因而临床症状也轻,主要表现为:突发皮肤瘙痒,起丘疹或风团肿块,脉浮等,一般无全身症状.风毒蕴肤证主要表现为:突然肌肤焮红肿胀,上起粟疹或风团,甚或燎浆水泡,赤烂蜕皮,灼热瘙痒,舌红,苔黄或腻,脉洪数等,常伴发热畏寒,头痛乏力,心烦口渴,纳呆呕恶等全身症状.从临床表现上,病情轻重上,二者不难区分.
而风毒的治疗,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和原因辩证用药,比较复杂,所以要想治疗此病,则须看中医.或看皮科,对于急症,皮科的疗效要快些,要想清除体内之毒,中医彻底.
血热症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证候.临床以血液妄行,发热,甚者则神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多因烦劳,恣食辛热,恼怒伤肝,房事过度等因素引起.血之运行,有其常道,脏腑火热,内迫血分,络脉受伤 ,血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血热证以出血和热象为主要特征.肺络伤则咳血,胃络伤则吐血,膀胱络伤则尿血,大肠络伤则便血;体表出血可见鼻衄,齿衄,舌衄,肌衄等.妇女月经前期,经量过多也是血热的表现.伴见心烦,面赤,口渴喜冷饮,舌红,脉弦数有力等热象见证.血分火热炽盛,有内伤外感之别,以上论述的为内伤杂病中所见的血热证,外感病热入血分,见卫气营血辨证.血热证治宜清热凉血,方如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还可以去医院输点葡萄酸钙.
血热是热毒侵入血分,跑到血液里面去了,常发生在热带地区,或者是在非常热的环境中工作,或者是在炎热的季节,曝晒过度,或者是出汗过度,没有补充水分,久渴,失水,或者吃炒的,油炸等燥热性的食物,或者是服用一些兴奋剂,都可能导致血热.
血热的症状是血液热了之后,到处乱窜.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血热的经验,只是不太记得而已.每到了夏天,晒过太阳之后,血液在体内乱窜,弄得你坐立难安.你通常会说,好热喔.仔细的去感觉一下,就可以发现,皮肤由内而外有一点刺刺的感觉,那是热血妄行.有些人的微血管比较脆弱,就在皮下出现一点一点的小红点.那就是脾经对血管的调节不好,当热血窜到末稍的时候,血管就挡不住血液,以致血液就渗出来一点.看上去,就是皮肤有斑疹.
在血热的情形下,即使是静脉流出来的血液,也是鲜红色的.不像平常静脉的血液比较暗红.早期,西洋有一位医生陪着工人搭船通过赤道,要到南非去工作.那时候的船舱没有冷气设备,通过赤道时,很多工人病倒.当时的治疗方式就是把静脉割开来放血,让血液流一点掉,症状就改善很多.那就是血热造成的.当时,他把静脉一割开来,看到血色鲜红,吓了一大跳,以为割到了动脉.后来,他从这里面想到了物理学上有关热力学的一条定理,就是能量的转换,热能会转换成身体的内能.从而得到物理学上一个认知.
还有心烦不安.这时候一定很烦燥,坐立不安,一下子起来走走,一下子又坐下来.舌绛,这时候的舌头是很红的.再严重一点,就会谵狂,就是讲话不经过大脑,乱讲一通.再更严重一点,就会昏迷,不省人事.
我在前面讲过,身体的操作都是非线性的,当血热的时候,非线性现象就会很厉害.厉害到某一种程度,身体就会失控,各个器官会失去彼此之间应有的节奏和协调,也就很容易昏迷.
脉数,是血脉跳得很快.因为要加速散热,必需要加速循环.透过表皮来散热,也透过呼吸来散热.
血的病大概有以上所讲的三种,第一种是血虚,造血功能不足,对身体的滋养,濡养的功能也就不好.第二种是血瘀,通道不顺畅所造成的.第三种是血热,环境的温度太高,以致热毒入侵血液里面.

⑤ 何为肌肤不仁

就是“麻”和“痹”的感觉。举个例子,深秋时骑摩托不戴帽子迎风走上几公里你会发现停下来后面部很麻!

⑥ ‘偏枯不仁’是什么意思

偏枯:一部分很兴旺,另一部分枯萎——比喻偏重于一方面,发展不均匀。中医泛指偏瘫,半身不遂——半身不遂是偏瘫的俗称,指左侧肢体(上下肢)或右侧肢体随意运动的功能减弱或丧失,由于肢体失去了随意运动,后期会逐渐出现废用性萎缩,中医经典《内经》称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王冰注云:“偏枯,半身不随。”张介宾《类经·针刺类·刺诸风》云:“偏枯者,半身不随,风之类也。”为何称为“偏枯”?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说道:“盖所谓‘枯’者,言气血失养致肢体废用,本一如草木失荣而无生机也。”
不仁:指肌肤肢体麻木,不灵便——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不仁:即麻木不仁,指皮肤的感觉功能迟钝或丧失。《素问·逆调论》:‘荣气虚则不仁。’《类经》十五卷注:‘不仁,不知痛痒寒热也。”
⑴营卫俱虚,人体肌肉不得气昫血濡而皮肤麻木无知觉、不知寒热痛痒者;如《素问·痹论》:“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在于肉则不仁。”吴昆《素问吴注》:“营,血也。皮肤之间无营血充养,则皮顽不知有无,名曰不仁。”
《素问·逆调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吴昆《素问吴注》:“不仁,麻木顽痹也。”张介宾《类经十五卷·疾病类四十五》:“不仁,不知痛痒寒热也;不用,不能举动也。……荣卫俱虚,则血气俱病,血虚故为不仁,气虚故为不用。”
《灵枢·刺节真邪》:“卫气不行,则为不仁。”张介宾《类经十二卷·疾病类四》:“若卫气受伤,虚而不行,则不知痛痒,是为不仁。”
⑵风寒之邪侵犯人体-客于“分肉之间”、经络血脉之中,与营卫相干,血气运行不畅,郁而化热,“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以致皮肤疠疡、肌肉没有知觉的疠风病(麻风病)。
《素问·风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瞋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疡,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
王冰注:“不仁,谓(疒群qun)而不知寒热痛痒。”
杨上善《太素·卷第二十八·诸风数类》:“以下言疠病。”
高士宗《素问直解》:“风之伤人,或为疠风者,乃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太阳之脉俞”、“而散于通体分肉之间”、“干于卫气,则正气不能通贯,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然瞋胀而有疡”、“因脉外之卫气,在所凝而不行,故其肌肉疠疡而亦有不仁也”、“申明疠者,经脉之气,不和于荣,风气相搏,搏而为热,致有荣气之热,在于胕肉之间,其经脉之气不清,故使面王之鼻柱坏而周身之毛色败,以致皮肤疡溃,而为疠风。由此观之,是风寒客于太阳之经脉而不去,皮肤疡溃,而名曰疠风也”。
——以上文字引自网络。

综上所述,‘偏枯不仁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中风偏瘫、半身不遂以及肢体麻木的患者。

⑦ 风毒是什么

建议:风为百病之长,许多皮肤病与由风邪有密切关系,且风邪有善行而数变、其性燥烈等特点,故由风引起的皮肤病其证候发病迅速、游走不定、泛发全身、瘙痒无度;由毒而致的皮肤病分有虫毒、漆毒、药毒、食物毒、疫毒等,此外未能找到明确致病因素者也称为毒,由毒而致病的特点为发病急骤,患处焮红灼热、疼痛或麻木不仁,有的很快波及全身,常伴有全身症状。由此可见,风毒之邪致病,一般来势较急,发展迅速,症状较重,但去病亦快。 上述是风毒解释。 风毒在中医证候中分风毒蕴肤证和和风毒犯表证,二者病机病因相同,均为禀性不耐、风毒之邪侵袭引发,但病位不同,风毒犯表证指份毒之邪侵袭肤表,病位较风毒蕴肤证表浅,因而临床症状也轻,主要表现为:突发皮肤瘙痒,起丘疹或风团肿块,脉浮等,一般无全身症状。风毒蕴肤证主要表现为:突然肌肤焮红肿胀,上起粟疹或风团,甚或燎浆水泡、赤烂蜕皮,灼热瘙痒,舌红,苔黄或腻,脉洪数等,常伴发热畏寒、头痛乏力、心烦口渴、纳呆呕恶等全身症状。从临床表现上,病情轻重上,二者不难区分。 而风毒的治疗,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和原因辩证用药,比较复杂,所以要想治疗此病,则须看中医。或看皮科,对于急症,皮科的疗效要快些,要想清除体内之毒,中医彻底。

⑧ 那些被湿气缠身的人,会有哪些表现呢

除环境中的水蒸气含量过大引起身体湿气外, 抗菌素、啤酒、生冷饮食的过度摄取等因素更常见,

湿气重浊、粘腻容易困阻气机。所以湿气重的患者往往很容易疲劳,看起来总是倦怠乏力的。这类患者自己应该能感觉到四肢很沉重、不愿意活动、思维也比较迟钝。

如果湿邪困阻到脾胃的话,会出现食欲不振,而且口渴,但是不想喝水。如果女性出现湿气重的情况,容易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增多。男性容易出现阳强不举、性生活不和谐、阴囊瘙痒的症状。

湿气重是指湿为重浊有质之邪,属阴,湿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等沉重等。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湿邪阻滞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湿热虽有外湿、内湿之分,但其为病则相互影响,为内外合邪。

阅读全文

与肌肤不仁是犯了什么邪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次燕窝要多少克 浏览:1162
面部血管瘤怎么治不留疤 浏览:2016
yamii胶原蛋白怎么吃 浏览:1411
贵阳祛斑哪个好先荐利美康 浏览:1339
和田玉戈壁料没油性怎么办 浏览:956
鹅耳朵冻疮涂什么精油 浏览:1974
燕窝有什么不好的副作用吗 浏览:943
皮肤使用爽肤水有什么好处 浏览:1318
漂白燕窝炖不烂怎么办 浏览:1480
燕窝跟什么吃最好 浏览:1719
容易长痘痘油皮怎么可以做美白 浏览:1550
医院和美容院哪个祛斑好 浏览:1708
山羊奶面膜与龙血精华面膜哪个好 浏览:1766
学生干皮适合什么面霜 浏览:1534
生姜和什么一起煮能祛斑 浏览:1390
两三个月的宝宝选面霜怎么选 浏览:1604
嘴巴上和下面长痘怎么治 浏览:1709
南京医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钱 浏览:1049
燕窝每天多少毫升合适 浏览:1645
胶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于吸收 浏览: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