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精油按摩 > 湿热蕴积肌肤是什么意思

湿热蕴积肌肤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7-13 04:49:42

‘壹’ 湿热的症状

湿热,为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亦为中医证候名,如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属于外邪,称为湿邪,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热,也是一种邪气,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称为火热之邪。热也可以因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称内热。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或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时可导致热证,热证是感受外邪,或人体机能活动亢进,阳盛阴衰的证候。热证的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干,脉数。

湿热,是热与湿同时侵犯人体,或同时存在体内的病理变化,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可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湿热证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湿热流注关节则谓湿热痹证,侵犯脏腑时,可出现脾胃湿热(湿热蕴脾)、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肠道湿热等证。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头身困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且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疮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贰’ 湿热是由什么引起的都有哪些表现

楼主好,气候是引发湿热的原因之一。脾胃湿热是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溏泻,小便短赤不清;或面目肌肤发黄,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肝胆湿热是湿热郁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黄或寒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
建议平时多运动,少酗酒、少吸烟,多吃清热祛湿的食品,红豆甜汤、薏米红豆水、山药南瓜羹、玉米浓汤等,都具有清热祛湿的功效。
还建议楼主去南方工作的时候,可以常备一种凉茶冲剂,是众生药业生产的清热祛湿颗粒,是广东祛湿凉茶的老品牌,中药制剂,清热祛湿的效果特别好,包装方便携带,口感甘甜。在广东各大药店都可以买得到,听说换了新包装,可别买错了,记住是众生药业生产的就好了~~~

‘叁’ 湿疹的中医观点

中医认为湿疹其发病原因乃先天禀赋不耐,后天失调养;饮食不节,过食醒发动风之食物,炙熄厚味,浓茶烟酒,辛辣刺激之品,伤及脾胃;生湿停饮,使脾为湿困,水湿停滞,或因外感淋雨涉水,久卧湿地。使内外湿邪相搏久而化热,湿热蕴结,充于肌肤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湿热化火可发为急性湿疹,常表现热重于湿,湿热蕴结肌肤则多为慢性湿疹,常表现为湿重于热。湿邪郁久亦可化燥伤阴致脾虚血燥。

‘肆’ 湿热是指什么!

湿热是中医内蕴,指湿热蕴酿于中焦脾胃和肝胆而言。湿为重浊粘腻之邪,容易影响气
机的流通,如与热邪相合,湿热交困,则热因湿阻而难清,湿因热蒸
而阳气受伤更甚,临床表现为热势缠绵,下午热高,身重,神疲,懒
言,神志昏沉,胸脘痞闷,恶心,纳呆,腹胀,便溏,或发黄疸,小
便不利或黄赤,舌苔黄腻。多见于肠伤寒、黄疸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等。
湿性重浊粘腻,与水同类,故为阴邪;具有壅遏气机,易困脾阳的致病特点。火热之性炎上、燔灼、躁动,与寒相对,故属阳邪;其致病具有升温冲逆,伤阴耗气,入血动血,扰乱神明,传变迅速等特点。湿热之邪亦有内外之分。内湿由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之所生,而内热(火)则多因五志化火、嗜食辛辣、烟酒成癖、痰湿瘀血久蕴等所形成。
湿热之邪是肝胆病最常见、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几乎大多数肝病均不同程度地具有湿、热之邪致病的基本特征。无论是肝胆病
中频见的肠胃道症状,如腹胀、腹泻、纳呆等,还是各种感染性肝胆疾病所表现的发热、脓肿之类,均与湿、热之邪内犯肝胆密切相关。例如,黄疸就主要是由于湿热蕴蒸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下流膀胱而形成。若就暴发性肝炎的急黄而言,则为湿与热毒相合为病的结果。湿热相合致病在肝胆病中除主要可以导致黄疸外,亦可因湿热之邪蕴结大肠,引起腹泻、大便脓血、里急后重等湿热下痢证。

‘伍’ 病情分析: 这情况中医认为因湿热内蕴,外受热毒,郁于肌肤所致;或因素体虚弱,腠理不固,外受热邪所

病情分析:
考虑是湿疹的症状,发病多是胃肠湿热,血虚风燥导致体内湿热,
指导意见:
湿毒过盛而引起,自身体内功能的失而发病.临床表现包括瘙痒,红斑,脱屑及成群的丘疱疹等症状。建议到正规专科医院查明发病诱因,采用以清热利湿为主,佐以祛风为辅的中药内在的调理性治疗。日常少吃辛辣食物及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多吃一些水果蔬菜.

‘陆’ 湿热蕴结是怎么导致的

湿热蕴结是一种表现在消化道出现问题的疾病,这个病情的主要的发病原因就是因为消化道紊乱所引起的疾病,平时的症状表现就是吃饭不好,容易恶心,呕吐是病情的严重表现,这个时候就应该去当地正规三甲医院的消化内科去检查治疗了。平时不要吃刺激的食物了。

‘柒’ 什么是湿热蕴结证

湿热蕴结证
湿热蕴结证:湿热互结,热不得越,湿不得泄,以身热不扬,口渴不欲多饮,头痛,身重而痛,腹满食少,小便短黄,大便泄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捌’ 湿热蕴脾有什么症状如何治疗

湿热蕴脾,脾失健运,水湿停滞,湿蕴化热,湿热郁蒸

湿热之邪蕴结脾胃,脾失健运,故院腹痞闷,呕恶纳呆;脾主肌肉,湿性重着,脾为湿困,故肢体困重;湿热下注则大便搪泄,小便短赤;湿热内蕴脾胃,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故面目发黄,色鲜明如橘,皮肤瘙痒;湿遏热伏,热处湿中,湿热郁蒸,故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香红苔黄腻,脉儒数为湿热内盛之征。

治疗应该清热化湿
可用藿朴夏苓汤。
藿香二钱(6g) 川朴一钱(3g) 姜半夏一钱半(4.5g) 赤苓三钱(9g) 杏仁三钱(9g) 生苡仁四钱(12g) 白蔻仁一钱(3g) 猪苓三钱(9g) 淡香鼓三钱(9g) 泽泻一钱半(4.5g) 通草一钱(3g)

解表化湿。
主治: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困倦,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玖’ 什么叫湿热,湿热的症状是什么

人可能受到湿热的侵袭,湿气侵袭到上焦,就会出现有痰难咳或早起痰多的情况。湿属阴,热属阳,阴阳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寒热并存,就会出现湿热体质。 湿热邪气侵犯的脏腑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不同。 湿热蕴脾 表现为腹部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或面目肌肤发黄,皮肤发痒,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肝胆湿热 表现为身目发黄,发热,口苦,胁肋胀痛,或胁下有痞块,纳呆厌油,恶心呕吐,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膀胱湿热 表现为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赤短少,小腹胀闷,或伴有发热腰痛、尿血、有砂石,舌红苔黄腻,脉数

‘拾’ 中医湿热指什么

湿热是中医内蕴,指湿热蕴酿于中焦脾胃和肝胆而言。湿为重浊粘腻之邪,容易影响气
机的流通,如与热邪相合,湿热交困,则热因湿阻而难清,湿因热蒸
而阳气受伤更甚,临床表现为热势缠绵,下午热高,身重,神疲,懒
言,神志昏沉,胸脘痞闷,恶心,纳呆,腹胀,便溏,或发黄疸,小
便不利或黄赤,舌苔黄腻。多见于肠伤寒、黄疸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等。
湿性重浊粘腻,与水同类,故为阴邪;具有壅遏气机,易困脾阳的致病特点。火热之性炎上、燔灼、躁动,与寒相对,故属阳邪;其致病具有升温冲逆,伤阴耗气,入血动血,扰乱神明,传变迅速等特点。湿热之邪亦有内外之分。内湿由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之所生,而内热(火)则多因五志化火、嗜食辛辣、烟酒成癖、痰湿瘀血久蕴等所形成。
湿热之邪是肝胆病最常见、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几乎大多数肝病均不同程度地具有湿、热之邪致病的基本特征。无论是肝胆病
中频见的肠胃道症状,如腹胀、腹泻、纳呆等,还是各种感染性肝胆疾病所表现的发热、脓肿之类,均与湿、热之邪内犯肝胆密切相关。例如,黄疸就主要是由于湿热蕴蒸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下流膀胱而形成。若就暴发性肝炎的急黄而言,则为湿与热毒相合为病的结果。湿热相合致病在肝胆病中除主要可以导致黄疸外,亦可因湿热之邪蕴结大肠,引起腹泻、大便脓血、里急后重等湿热下痢证。

阅读全文

与湿热蕴积肌肤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次燕窝要多少克 浏览:1162
面部血管瘤怎么治不留疤 浏览:2016
yamii胶原蛋白怎么吃 浏览:1411
贵阳祛斑哪个好先荐利美康 浏览:1339
和田玉戈壁料没油性怎么办 浏览:956
鹅耳朵冻疮涂什么精油 浏览:1974
燕窝有什么不好的副作用吗 浏览:943
皮肤使用爽肤水有什么好处 浏览:1318
漂白燕窝炖不烂怎么办 浏览:1480
燕窝跟什么吃最好 浏览:1719
容易长痘痘油皮怎么可以做美白 浏览:1550
医院和美容院哪个祛斑好 浏览:1708
山羊奶面膜与龙血精华面膜哪个好 浏览:1766
学生干皮适合什么面霜 浏览:1534
生姜和什么一起煮能祛斑 浏览:1390
两三个月的宝宝选面霜怎么选 浏览:1604
嘴巴上和下面长痘怎么治 浏览:1709
南京医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钱 浏览:1049
燕窝每天多少毫升合适 浏览:1645
胶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于吸收 浏览: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