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白芍、白茯苓、白术的各自作用
流传比较广泛的中医美容方,可能要数明代(16世纪)医学着作《医学入门》记载的三白汤,“白芍、白术、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温服”。这个方子最初治疗伤寒虚烦,后来发现可以补气益血、美白润肤,遂在民间流传开来。此方配伍精当,适于气血虚寒导致的皮肤粗糙、萎黄、黄褐斑、色素沉着等。中医认为人的皮肤悦泽与否和脏腑功能有密切关系,如果脏腑病变,气血不和则皮肤粗糙,面部生斑。因此,该方剂从调和气血、调理五脏的功能入手,从而美白祛斑。
白芍、白术和白茯苓是传统的润泽皮肤、美白的药物,它们与甘草一起还可以延缓衰老。在中医理论中,白芍味甘、酸,性微寒,有养血的作用,可以治疗面色萎黄、面部色斑、无光泽;白术性温,味甘、苦,有延缓衰老的功效;白茯苓味甘、淡,性平,能祛斑增白;甘草性平,味甘,有润肤除臭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所导致的口臭以及皮肤皲裂等。
现代的药理研究也证实了上述各药的美容作用:白芍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的作用;白术、白茯苓可以增强免疫功能,扩张血管;甘草有免疫调节作用,外用可以防晒,增白消斑,防止皮肤粗糙等,因此不少美白护肤品中都含有甘草提取液。
女性朋友可以到药店购买这4种药,用水煎汤喝。如果嫌麻烦,还可以自制袋泡茶,取白术、白芍、白茯苓各150克,甘草75克,分别研成粗粉末,混合均匀,装入30个小包中,每天取1包用沸水冲泡,当茶喝。
白芍有抗菌作用,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白茯苓可健脾,对于久病瘦弱、食欲不振或兼有体倦乏力、腹泻的气虚脾弱病人有扶脾益气的作用,而且药性平和,治疗上述症状可与人参、白术、甘草和用称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运化不利.
但是味道,不一定很好喝
⑵ 白术的和白茯苓哪个祛斑效果好
这能说各有各的好处。
⑶ 茯苓,白芷,有祛斑美白的功效吗
茯苓、白芷,没有祛斑美白的功效。
茯苓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白芷功效: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
茯苓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白芷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根圆锥形,多不分枝,黄棕色,长5—10厘米。茎绿色或带紫色,有细槽纹,光滑无毛,仅上部有粗短硬毛,复伞形花序,果实长圆形至卵圆形。
(3)茯苓和白术哪个祛斑好扩展阅读:
茯苓类别:
一、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二、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三、茯苓片: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茯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白芷
⑷ 白术白止白茯苓煮水吃能祛斑吗
不用煮水, 可以这样使用效果会更好:
1、白芍20克,白术20克,白茯苓10克,当归10克(可根据脸部斑点情况适当增加药量)
2、每晚将白芍,白术,白茯苓,当归,各等分研末,然后用蜂蜜或蛋清调成糊状均匀涂脸上就行,但此方美白效果好,祛斑次之.可以再加少量的绿豆美白效果会更好.不能去雀斑.
3、用此方法每天一次,大约1-2个月左右就可以达到祛斑效果,治疗期间切记要注意防晒出门时尽量带上防晒霜,晚上睡前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脸部按摩这样能更好的加快祛斑效果。
⑸ 白术,白芷,茯苓哪个美白祛斑效果好
很多美白的方法介绍里都含有这个处方!至于祛斑效果到底怎么样,这个就有个体差异,因人而异了!
⑹ 白术和茯苓哪个祛斑好
斑是内分泌失调、代谢废物淤积体内的一种外在显性表现
建议你可以口服维生素E、维生素C、逍遥丸、外用迪维霜、注意防晒、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
⑺ 茯苓祛斑
每一个女性朋友们都想拥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容颜,而且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好处也是比较多的,那么你知道吗?对于白茯苓祛斑美容的效果来说也是显而易见的,有很多的女性朋友们并不是特别的了解,具体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的了解一下?
白茯苓是美容上品,而且,白茯苓药性平和,不易产生过敏反应。能去除黑色素,若加上和蜂蜜水的调和,去斑美容效果更显而易见。
另外,用白茯苓加牛奶、麝香、丁香、桃花、珍珠末,或用白茯苓煎水洗脸都能达到去斑效果。敷面时最好将白茯苓制成细粉末,以利皮肤吸收。
食:将白茯苓加蜂密水调和搅匀,每晚用以涂面,第二天早上洗去。能去面部皱纹,兼治面部色斑,使皮肤白润光泽。
饮:天天一杯番茄汁。番茄中含丰富的谷胱甘肽,可抑制黑色素沉着。
忌:日晒、不清洁皮肤。
平时的生活当中一定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来解决,这样的症状才是最好的,所以按照上面所说的这样的方法来做,因为这样对于我们的身体带来的帮助也是比较多,还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完美,按照正确的方法来解决给我们的身体带来非常好的状况。
⑻ 白术,白芷,白茯苓,白僵蚕,白芍,那个祛斑好
最有效的祛斑方式应该是分析自身色斑形成的原因进行去除。也就是科学的祛斑方式。
除了选择使用适合自己的祛斑方式之外,给大家分享一些日常祛斑小技巧:
保证良好的作息时间,不要熬夜;
⑼ 白茯苓,白术,白芍,和甘草,可以不可以长期喝去斑去
白茯苓,白术,白芍,和甘草,长期饮用能祛斑吗?
这是三白汤。白芍、白术和白茯苓是传统的润泽皮肤、美白的药物,它们与甘草一起还可以延缓衰老。白芍味甘,有养血的作用,可以治疗面色萎黄、面部色斑、无光泽;白术性温,有延缓衰老的功效;白茯苓能祛斑增白;甘草有润肤除臭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所导致的口臭以及皮肤皲裂等。
白芍白术白茯苓甘草可以打成细粉,每种20克,用蜂蜜调匀糊状,均匀涂抹于脸部,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有美容、养颜、抗氧化、祛斑、美白、的作用,也可以内服,调解脾胃循环、缓解湿泄,解毒、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有消炎抗病毒。
⑽ 白术和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别看茯苓其貌不扬,可是一味着名的中药。为了入药方便,人们为它的每个部位都起了相应的名字:外表被覆的一层褐色外皮叫茯苓皮,断面靠外淡红色疏松的一层叫赤茯苓,内部白色致密的部分称白茯苓。现在,就来看看以下两篇文章来了解一下吧!
茯苓与白术的作用
茯苓和白术是极为常用的两样祛湿药,经常同时使用。
先说茯苓。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乃松根之精华。茯苓煎成的水就是清水,貌似无色无味,其实有一种不易察觉的性味,在本草上称之为“淡味”,味淡的东西性质是向下的,就像清水永远往下渗一样。甜的东西才会黏住,所以甜入中焦。药物对人体的作用首先是直接的能量场作用。
茯苓不寒不热而清爽,所以下行的不是火也不是淤血,而是将水湿这样清稀的东西带下去。有说茯苓利水,有说茯苓安神,有说茯苓治眩治心悸,其实都是这个下行之力。
同样是下行药,石膏凉而寒,是解热的;知母阴而润,化阴解热;白芍阴润苦酸,得阴气全,敛降津液而强阴;赤芍比白芍苦,则更重凉血破淤之力;桃仁苦温而味厚,所以下血破血;厚朴苦温而气厚,下的是气,除腹部胀满;芩连类苦而燥,毫无滋养之性,且下降之力彪悍,下热的同时折损气血。这些药单味煎来尝过就很容易区分开来。
理解药物不应该说“用”,比方说茯苓安神利水治心悸就是用,应该说“体”,就是这个药的本体作用。说“用”容易不求甚解,容易理解局限,不知道其原理,单知道个茯苓治心悸,心悸的原因有很多种,到底是治哪种心悸呢?这就容易用错。况且药物不能代人体行使某样指令,更不能直接祛除某种病症,它只是一种作用于人体的能量,当这种能量平衡了人体疏通了人体,让人体回归正常秩序,人体自己的力量便能祛除病症。所以只有理解药物的“体”才能准确的将药应用于百方百病。
白术香燥而温,根入药。植物一般是枝叶气烈而发散,根茎味厚而收敛。白术却是根部有香燥之气,所以其气偏厚,是一种温厚的香气,这种香气闻一下就能感知到,是走不到体表的,主要是在中焦的位置,所以是气化中焦的药,能燥散中焦水湿,大剂量才能达到肌肉。中焦涵盖脾胃,所以有说白术去脾湿去胃水。《神农本草经》上说白术主湿痹、死肌、止汗、消食。湿痹消食很好理解;死肌呢?所谓脾主肌肉,脾健运了,肌肉自然能得以滋养而生肌;湿气不是汗解就是尿解,湿气多的人有时候汗也多,湿去了自然止汗。后世有说白术是止泻的,这个好理解,湿气从肠道走会腹泻,湿去了自然止泻。有用白术治便秘的,这个怎么理解呢?脾胃不气化,水湿不能化生为津液输布全身,于是水湿囤积在中焦,而下焦的肠道黏膜却得不到津液的滋养而干结。白术让中焦气化运行,津液化生了,得以输布至肠道,于是也就不便秘了。说到底就是气化中焦这一个作用而已,治病要求其理求其本,识药也要求其理求其本,这样心里才能清晰明了。
苍术和白术作用近似,其气更香燥,运行力更强,更能往体表走。古人是苍术、白术不分的,统称白术。临床上可以兼而用之。
这两样药综合起来可以这么理解,白术将能气化的水湿气化为津液,让人体利用;茯苓将不能气化的废水淡渗下去排出体外。所以这两样药能相须为用。
中药茯苓的作用与功效及食用方法
古人因看到茯苓长在老松树的根上,以为它是松树精华所化生的神奇之物,称它为茯灵(茯苓)、茯神或松。晋朝葛洪在他的《神仙传》中就有“老松精气化为茯苓”的说法。其实,茯苓是寄生在松根上的真菌。它长在20~30厘米的地下,菌核呈球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别看茯苓其貌不扬,可是一味着名的中药。为了入药方便,人们为它的每个部位都起了相应的名字:外表被覆的一层褐色外皮叫茯苓皮,断面靠外淡红色疏松的一层叫赤茯苓,内部白色致密的部分称白茯苓。还有些茯苓中间有一道松根穿过,靠近树根的部分称茯神,中间的树根则叫它茯神木。(茯苓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
功效
白茯苓可健脾,对那些久病瘦弱、食欲不振或兼有体倦乏力、腹泻的气虚脾弱病人有扶脾益气的作用,而且药性平和,治疗上述症状可与人参、白术、甘草和用称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运化不利,以疗效稳健着称,后世的许多补气益脾的方剂都依此方而来。赤茯苓和茯苓皮能利尿消肿,可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眩晕心悸等证,多与白术、猪苓、泽泻、桂枝配伍,称五苓散,是中医治疗各种水肿的基本方剂。茯神有扶脾、养心安神的作用,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导致失眠多梦、虚烦易惊、健忘等证的病人,可选用以茯神、人参、当归、龙眼肉等配制的归脾汤(丸)治疗。茯神木则能舒筋活络。
典故
除方剂中的应用外,茯苓历来还被当做珍贵的滋补食品为人们所喜爱。据说慈禧在晚年就喜食一种叫茯苓夹饼的小点心。《红楼梦》第60回中还详细介绍了茯苓霜(碾碎的白茯苓末)的服法:即用牛奶或滚开水将茯苓霜冲化、调匀,于每日晨起吃上一盅(净含量约20克),其滋补效力最好。茯苓中含有大量人体极易吸收的多糖物质,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对久病、体弱、老年人均有帮助。其中的某些成分如茯苓次聚糖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长期服用可促进癌症患者化疗、手术后的康复。
历史
茯苓别名白茯苓、茯露、松苓等,在我国作为药用保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把茯苓列为上品,谓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有营养学家针对慈禧太后的长寿补益药方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她常用的补益中药共六十四种,使用率最高的一味中药就是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肾三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效。如果将茯苓与牛奶搭配食用,可以增强彼此的食疗功效,牛奶可使茯苓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茯苓也能促进牛奶中蛋白质等营养元素的吸收,两者“相辅相成”。
首先,白茯苓可健脾。对久病瘦弱、食欲不振或兼有体倦乏力、腹泻的气虚脾弱病人来说,有扶脾益气的作用,与牛奶同食,更具养心、安神的食疗功效(用牛奶或滚开水将茯苓霜冲化,调匀,于每日晨起吃上一盅--净含量约30克)。其次,茯苓可利水。它能促进钠、氯、钾等电解质的排出,抑制肾小管的重复吸收,具有利尿作用,对健肾有利。再次,茯苓一向被认为是美容上品,可以净面、养颜,能除去黑色素,再加上牛奶的滋润保养,美容效果自然不言而喻。最后,茯苓中含有大量人体极易吸收的多糖物质,能增强免疫力,非常适合久病、体弱的人食用。
日常烹饪方法
◆莲子茯苓糕材料:茯苓、莲子、麦冬各等份
做法:茯苓、莲子、麦冬共研细末,加入白糖、桂花适量拌匀,用水和面蒸糕食用。
功效:宁心健脾,适宜于因心阴不足,脾气虚弱而引起的干渴、心悸、少食、神疲者。
◆栗子茯苓粥材料:茯苓15克,栗子10枚,糯米30克
做法:将茯苓洗净入锅,加冷水,用小火煎半小时,弃渣留汤,加入栗子肉、糯米,再煮成粥食用。
功效:健脾益肾,利湿止泻,适宜于小便不利、慢性肾炎者。
◆山药茯苓肚材料:猪肚1只,茯苓100克,淮山100克
做法:将猪肚洗净,茯苓、淮山装入肚内,淋上黄酒2匙,撒细盐适量,扎紧口,入锅内加水慢炖至肚子酥烂;将猪肚捞出剖开,倒出茯苓、山药,冷却 后
烘干,研末装瓶,每次服6-10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取猪肚切片,适当调味后食用。
功效:补肾益胃,健脾渗湿,适宜于糖尿病患者
◆荷叶茯苓粥荷叶1张(干鲜均可),茯苓50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将荷叶煎汤后去渣,再加入茯苓、粳米煮成粥,分早晚两次食用。
功效:对感受暑热所致的脑胀、胸闷、小便黄、湿热泻痢有较好的疗效,对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神经衰弱都有一定的疗效。
◆祛湿解乏芡苓粥 芡实、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白扁豆、党参、白术各6g,加水适量,同煎40分钟后捞出党参和白术药渣,再加入洗净粳米
150g,继续煮至米烂粥稠,即可分次调糖食用,连吃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