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对于面部表情的研究都有什么样的观点
三种理论争论:
1、神经文化理论(Neuroeultural Theory)
神经文化理论主要由Ekman和Friesen (1969)提出,这一理论认为,面部表情主要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在情感系统的控制下,人们体验到的情绪和表现出来的表情通常是一致的。文化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呈现规则”和“解码规则”的不一致造成的,因为不同文化的解码规则可能存在差异。一些文化可能存在潜规则,这会造成某些表情不能被来自其他文化群体的人们正确识别。在非社会情景中,人们表达情绪和识别情绪的方式是一致的。在社会情景中,人们可能有意识地使用“社交管理技巧”,即“表现规则”,来控制或掩饰自己的面部表情。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呈现规则,这些规则会加强、减弱、中性化或掩饰实际情绪。简而言之,情绪的沟通模式是普遍的、天生的,情绪面部表情沟通中存在着普遍的面部情感系统(刘红艳,张积家,2008)。
2、方言理论(Dialect Theory)
在语言学中,方言是某种语言的变体,这种差异是基于地域性或社会性分离产生的。同样地,面部表情识别中的方言理论也试图解释“情绪的语言”是否具有普遍性。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文化可以用不同的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同时使得该文化以外的人们对其内部表情识别的准确性降低。不同的文化群体共享一个“普遍情感系统”,包含相同的情绪模式,但是,各个文化群体还拥有自己的“独特情感系统”,独立地执行相应的功能(Elfenbein&Ambady,2003)。后者是人们通过学习掌握的,受到文化、教育、环境等后天因素的影响。情绪面部表情表达和识别中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即使很小,也会造成组外群体的困惑(Burquest&Payne,1993)。这种“组内优势”可能只对于非标准化的表情有效,尤其是地域性或社会性差异非常显着的某些表情(Elfenbein-Beaupr6,L6vesque,&Hess,2007)。
3、功能模型fFunctional Model for FaceRecognition)
Bruce和Young(1986)基于前人有关人脸识别的研究,提出了面孑L识别的经典功能模型。该模型从信息加工角度区分出7类面部识别的信息编码:图形码、结构码、身份码、视觉语义码、姓名码、表情码和面部言语码。从功能上将面部认知划分为两平行路线,一个对面孔特征信息编码,一个对面孔表情信息加工,两者功能相对独立。因此,表情对面孔身份识别是不重要的,只是以观察者为中心的描述。然而,新近的一些研究却发现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存在交互作用(Endo,N.,Endo,M.,Kirita,&Maruyama,1992;Kaufmann&Schweinberger.2004;Sansone&Tiberghien,1994)。Haxby,Hoffman和Gobbini(2000)提出的分布神经模型则更强调面部识别中神经系统的协同工作,淡化了面孔身份和面部表情的双通道分离加工方式。在此基础上,汪亚珉和傅小兰(2005)提出了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的多级整合模型,把面孔身份与表情的知觉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知觉阶段,表征阶段,分析识别阶段,强调了人脸知觉加工中的阶段性。
B. 面部表情居然也能遗传,都有哪些科学依据呢
因为这与遗传基因是有很大关系的,要看他遗传到了父亲,还是母亲的基因相对应的就会出现,与其一样且相似的面部表情,而且不止面部表情会遗传,还有很多生活习惯以及习性都会遗传。
C. 人脸识别是识别的什么
直白说就是通过摄像头会采集很明显的面部表情,采集人脸特点,鼻子、眼睛、嘴巴等能够量化的几何信息。
D. 怎样从面部表情来看人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1:厌恶:
注意别和生气类的情绪混淆,比如恼怒。识别的基本线索在于肌肉轻微收缩而导致鼻子和眼睛周围起皱。
2:轻微悲伤:
这一次的表现是嘴唇轻微下拉到唇角,请对比图1中的嘴唇,那是放松的正常状态。悲伤可通过上眼睑或嘴唇,或两者共同表现出来。
3:轻微的快乐:
高兴、很好、感觉不错等等统统适用。请对比本图和图1中的嘴唇。
4:克制的愤怒或烦恼:
线索是下巴,它向前伸了。下眼睑也有轻微的紧张。
5:厌恶:
同样是厌恶,这一次要看的不是眼睛和鼻子,而是轻微提升的上嘴唇。这样的表情也可表达轻蔑。
6:心烦、不快、痛苦、困惑:
皆有可能,所有这些都和不能达到目的所引发的生气情绪相关。这种表情背后还可能是高度克制的愤怒。降低的眉毛和拉紧的下眼睑是生气的信号。
7:恐惧、惊讶,或仅仅是注意力集中:
单靠上眼睑提升这一线索很难确定。如果是害怕或者惊讶,这既可能是感觉轻微也可能是强烈情绪的高度克制。
8:苦恼、忧虑或克制的恐惧:
眉毛的形状是这些情绪最可信的标志。
9:轻微或高度克制的恐惧:
最常见的错误是把它看成厌恶的信号。识别恐惧的线索是嘴唇的轻微伸展。有时候,在一个人并未感到害怕,而仅仅是描述或想到了他的恐惧时刻,也会表现出这种微妙的恐惧表情。
10:轻蔑、得意或倨傲:
一侧嘴角收紧表明了这些相关的情绪
E. 人脸识别主要识别的是什么
人脸识别是采集人脸的生物信息特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物ID,将其存储在数据库中。在识别时,将人脸和数据库中的生物ID进行比对、识别。
F. 什么会影响人脸识别的准确性
1、机器学习的样本集数量与分步,数量要足够大,特征分布要均匀
2、样本的质量,即图片的内容,要包含各种场景,因为实际应用的时候需要将你的人脸信息从场景中扣出来
3、好的计算模型,这个基本个人很难解决,大家用的都是工作室出来的,个人可能会优化一下
4、开发设备的性能了,高配置处理计算能力就高
G. 怎样知道每一个脸表达能意思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工作生活中自己说了好多好多话,可是别人一脸懵逼,茫茫然不知道你要表达的什么意思,或是你有很多很多想法,要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像是茶壶里的饺子。这种状况的产生源自于我们讲之前没有整理好自己的思路以及用清晰的方式传递给对方,就是两个人不在一个频道上,get不到对方的点。如果说我们要讲一个内容之前自己脑子是混乱的,想到哪说到哪,感觉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还真不错,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只是你自己的感觉,自嗨而已,跟别人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可能别人认为你这人是个话唠,讲的什么呀,脑子是不是有点问题。如果说我们平时自己多注意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啦。逻辑思维我感觉也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自身所具备的一些知识,将我们遇到的一个个问题给解决掉。就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一个过程。这个技能如果说没有经过刻意练习,相信会很难发挥它的作用的,即便是说你在这方面很有天赋,如果没有主动的有意识的刻苦训练,也不会有太多的成就。世界上从来不缺乏聪明人,然而又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聪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工作和生活呢。虽然说逻辑思维能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然而我们平时可能也忽略掉对它的关注,没有运用适合的方法去锻炼这种技能,把它运用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我们总是羡慕别人会举一反三,对特定事情的反应速度特别快,很快给出解决方案,优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自己却反应特别迟钝,一件事情来了好些天直到它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或者会另外一些事情刺激了自己才会想起来这件事该怎么处理了。这就是思维的一些延后处理症状。当然了有的人即便是事情已经到了水深火热的状况任然不去处理,忽视它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只是你喜欢欺骗自己而已,待在所谓的舒适区不肯出去,保持了一种所谓的习惯而已。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呢。那我想很好的一个方法就是平时多思考,多总结。我们的大脑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多多开发,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自己,只有当自己技能提升了,效果产生了,你才会具备一种自内而外的自信,而绝不仅仅是自我欺骗或被别人欺骗出来的自信。主动思考是一种很好的习惯,有助于我们透过重重迷雾,看清食物的本质,不会被万花筒状的表象所迷惑,不会被别人的甜言蜜语所欺骗。就像之前看到一个段子,有人在朋友圈发了一篇求助贴,文字如下,请教各位大侠如何在朋友圈发纯文字信息?也许有的人看了之后感觉跟自己的经历挺像的,自己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困惑,感同身受,于是提笔赶紧告诉别人操作方法。然而,如果我们稍微仔细查看一下,过下脑子,这不就是纯文字信息嘛,这不是逗我们玩嘛,这是作者一种自娱自乐心态,当然还有的是调侃自嘲类型的语言,如果我们不进一步仔细分析,就很容易进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怪圈。读一本书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我们要看作者持有的什么类型的观点,他是怎么论证的,这个论证过程是否严谨。首先这是作者的观点,跟我们没有关系,这个要分清楚,立场要坚定。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好的方面是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写,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感觉,还能再换一种方法表达嘛,换了之后又会是什么印象。如果写的不好又不好在哪里,应该怎么修改才能更好解决这个问题。这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所以无论工作生活当中我们都应该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思考如何有步骤有条理有重点的把自己的观点传达出去。表达的时候注意一次不要表达太多观点,只要表达一个特定的观点就可以了,然后从两个维度进行展开或者说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这样就更加有条理,有层次,有重点。别人也能明白你讲的是什么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