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脸部反复长疖肿怎么办
疖肿是毛囊被细菌感染后形成的较大块的红色肿物。疖肿多发生在人体受压的部位,如颈部领圈处或臀部。疖肿在形成的过程中往往有剧烈的搏动性跳痛,尤其如果疖肿长在前额或下颌等皮肤组织致密、张力较高的部位,会痛得更加厉害。一般过一两天后,红色肿物的中央会形成脓拴,二三天后会自行破溃。也有的疖肿可能不发生破溃而自行消失。疖肿虽不是很严重的疾病,但是因为毛囊间紧密相邻,若不及时处理已经长出的疖肿,不仅疼痛难忍,而且容易引起周围皮肤的感染,会长出更多的疖肿来。 处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用医用酒精或淡盐水,擦洗干净疖肿,涂上抗感染药膏,并用消毒纱布敷盖在疖肿上,这样可以避免衣服对疖肿的磨擦,还可以防止疖肿的感染扩散。 切不可为了将疖肿的脓液挤出,而用手去挤捏疖肿,因为这样做往往会使感染加重,带来更多的麻烦,一般只有等脓液自行流出。一旦疖肿破溃,要及时用医用酒精或淡盐水清洗干净患处,并继续保持患部的卫生,用消毒敷料再覆盖几天。 为了防止感染的扩散,应当注意患者不要与其他人共用毛巾。如果疖肿长在皮下组织致密区域或淋巴附近,或者疖肿有血性流体流出,应当去医院医治。 疖肿常出长在毛囊处,形成圆锥形凸出皮肤表面,中心有毛发贯穿,周围发红。渐渐表面变亮面坚硬,压痛,顶部形成脓疤,中心有脓栓及坏死部分。破溃后脓栓脱落而排脓,排净后炎症消失形成紫斑及疤痕。有时成批出现或此起彼伏常年不愈。 由于疖肿在化脓部分四周形成薄的泡状壁,如果挤压,排脓就会使薄壁损伤,脓液进入周围地区,使周围再形成疖肿。最危险的部位是鼻周和上唇,称为危险三角,若挤压此处的脓疖,会引起脑海绵窦栓塞及脑脓肿危及生命。挤压也会引起脓液入血引起全身脓毒血症。所以一旦引起发烧及全身症状应马上到医院治疗。 毛囊炎初起可热敷促使炎症消退,局部用龙胆紫红霉素软膏涂敷。已经成疖后要切开引流。可口服红霉素、交沙霉素等消炎药物。 平日注意勤洗澡,保护皮肤清洁,不要抓伤皮肤以防引起感染。夏季防痱子,不要用碱性肥皂以免去脂过多降低皮肤的保护作用。蚊虫叮咬后及时涂上风油精及虫咬水止痒防止抓伤。常患疖肿者要注意营养,多吃维生素目的及胡萝卜素食物,注意锻炼身体以增强抵抗力。 毛囊发炎及皮肤疖肿都可用芦荟治疗。芦荟可促进患处血液循环,抗菌、抗病毒感染,促进组织修复,可有效地消炎消肿止痛,治愈后不留疤痕。 小的化脓性感染,可涂芦荟叶汁或芦荟嗜喱膏于患处,每日3次,便会不知不觉地痊愈。大的皮肤脓肿,应消毒局部皮肤后,在脓肿处敷上用热开水消毒过的芦荟叶肉,再盖上消毒纱布,以胶布固定。一天至少换3次,脓疱就会开口,把里面的脓液排出来,这时,仍要坚持贴芦荟叶肉,5-7天就会痊愈, 而且无明显疤痕。
❷ 脸上长了红肿的硬包,好像是疖肿,怎么治疗呀
疖肿是以细菌感染为突出表现的皮损,从而使毛囊和它周围的软组织发生急性感染性炎症的情况。这种情况在自己处理时,先清洁皮肤表面,然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进行抗菌消炎,从而有助于局部感染的缓解。如果是比较严重的疖肿还是建议及时就医哦。
❸ 脸上为什么老长火疖子
火疖子,是由于皮肤软组织感染了化脓菌而引起的炎症,病因为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或在日光下曝晒,感受暑毒而成;或由暑湿郁蒸肌肤,汗泄不畅,致生痤痹,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多发于头面部。常见的化脓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后人体后表现为红肿热 痛及后期的化脓等症状。
建议中医中药外敷治疗,初期红肿疼痛可以外用同仁堂的拔毒膏,内用牛黄解毒片,三黄片,也可以用银翘败毒丸(散),喝金银花充剂,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化脓后需要手术切开引流,用石炭酸点涂脓点或用针头将脓栓剔出,或作切开引流,禁忌挤压。出脓后辅以呋喃西林、湿纱条或以化腐生肌的中药膏,直至病变消退。
宜食食物: 性质寒凉,具有清胃火、泻肠热作用的食物,如小米、小麦、豆腐、绿豆、绿豆芽、苦瓜、冬瓜、黄瓜、苋莱、白菜、芹菜、茭白、西瓜、香蕉、枇杷、梨、桃子、兔肉等。
只要不挤压,轻轻的洗净患处,使用百多邦(莫匹罗星软膏),涂于疖子上,轻柔片刻。多搽几次,每天5次左右。3至7天消失。有点疼,末期可能会有脓,不要用针挑,这样就不会留下疤痕。
❹ 脸上起火疖子了怎么办
疖子,夏天尤其多见,俗称“暑疖”。中医认为是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所以又称“热疖”。细小如钉而反应较重的疖子,则称为“疔疮”。疖子随处都可发生,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疔疮主要见于颜面及手指、足趾。 疖子初起时如黄豆大或梅子大,发红,发热,又肿又痛,逐渐向四周扩大。数天后,在中...央出现一个黄白色的小脓头,溃破出脓后就逐渐愈合。但是往往这里好了那里又发,顽固难愈;特别是当病人正气虚弱,或挤压疖子,还会引起“疮疡内陷”,“疔毒走黄”,也就是败血症。所以,不能忽视对疖子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疖子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否则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肤腺及皮下组织,就会化脓而发病。 用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绿豆衣各12克、甘草6克,煎水代茶饮用,也有助于预防疖子的发生。在暑天也可以少量服用六神丸。 一旦发生疖子,宜内外兼治。内服清热解毒中药,可用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各15克水煎服用。 外敷清热解毒中药,可用新鲜马齿苋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或用败酱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叶60克,加少许食盐,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2~4次,对尚未化脓的效果较好。已经化脓的,须疖肿成熟溃破,脓液流出,才能逐渐愈合。
❺ 我的脸上老长疖子怎么回事
(一)切忌手挤疖子!!!
疖子是因皮脂腺中有化脓细菌侵入,导致身体的免疫细胞在局部积累从而出现的局部组织炎症反应。由于化脓菌使一部分细胞坏死形成脓液,其外有免疫细胞包裹,加上周围组织液和抗体从血管中渗出参与反应,局部的细菌无法继续扩散到周围组织中,所以化脓都局限在局部。待到疖子自然破裂,脓汁会自然排出以后,皮肤再生并愈合。
如果用手挤疖子,化脓灶周围的保护层被破坏了,细菌便扩散到周围组织中,在更大范围内引发炎症。如果细菌被“挤”进血管,能随血流播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或者在血中生长繁殖,导致败血症。可见,疖子是不能挤的。
如果疖子长在脸上或口唇上,就更不能乱挤。因为从嘴角到鼻根部,在医学上称为“危险三角”,此处的血管与颅内血管相通。如果挤长在危险三角内的疖子时细菌进入血管,就有引起颅内感染、海绵窦栓塞的可能,会危及生命。
(二)少吃油腻,饮食要清淡,多吃绿色蔬菜,大便保持通畅。
(三)多洗脸,用温水。每天3~4次。对疖子很有效的。
❻ 脸上经常疖肿是怎么引起的
与个人卫生,外用护肤品,体内激素水平都有关,主要是少吃辛辣,不要熬夜,可以用硫磺皂洗脸
❼ 脸上长火疖子怎么办
疖子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致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其特点是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厘米左右,易脓、易溃、易敛。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疖子,中医认为是热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所以又称“热疖”。细小如钉而反应较重的疖子,则称为“疔疮”。疖子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疔疮主要见于颜面及手指、足趾。疖子虽小,但也不可忽视对它的预防和治疗。 方法/步骤 1、早期促使炎症消退 红肿阶段可选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措施,也可敷贴加油调成糊状的中药金黄散、玉露散或鱼石脂软膏。 2、局部化脓时急躁排脓 疖顶见脓点或有波动感时用石炭酸点涂脓点或用针头将脓栓剔出,或作切开引流,禁忌挤压。出脓后辅以呋喃西林、湿纱条或以化腐生肌的中药膏,直至病变消退。 3、抗菌治疗 若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面部疖或并发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时,可选用青霉素或复方磺胺甲恶唑等抗菌药物治疗,或用清热解毒中药方剂等。有糖尿病者给予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等相应治疗措施。对顽固性患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自家菌苗或多价葡萄球菌菌苗。 4、对于外耳道、鼻、上唇部的疖子不可切开,更不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蔓延。 5、中药治疗 一旦发生疖子,宜内外兼治。内服清热解毒中药,可用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各15克,水煎服用。外敷清热解毒中药,可用新鲜马齿苋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或用败酱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叶60克,加少许食盐,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2~4次,对尚未化脓的疖子效果较好。已经化脓的,必须让疖子成熟溃破,脓液流出,才能逐渐愈合。也可以用新鲜的柏树叶捣烂,叫鸡蛋清和成糊,敷在患处。
❽ 脸上长了疖子,急解答
火疖子是在毛囊部位发生了细菌感染,在脸上发生火疖子与在其他部位发生,在治疗上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首先患者可以应用抗生素类的软膏进行外涂治疗,常用的有红霉素软膏、百多邦软膏、夫西地酸软膏都可以进行应用。但患者一定要注意,局部发生了细菌感染,一定要避免自行挤压,如果自行挤压,会导致感染的扩散,引起比较严重的后果。如果患者局部的感染通过外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还可以应用口服的抗生素或者是静脉抗生素进一步控制,当局部的细菌感染已经明显成熟的,需要做切开引流排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