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非洲非洲人的一些问题
非洲人讲究发型,尤其是妇女,她们除了穿着艳丽多彩的服饰外,还喜欢梳新颖、雅致的发型。
非洲妇女的头发生来卷曲,自己无法梳理,需要别人帮助。所以在非洲各国城乡,到处可看到专门为妇女梳头的流动摊位。非洲理发师心灵手巧,能根据不同年龄、身份和职业,设计、梳理出各式各样美观大方、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型。小姑娘的发型大都轻巧活泼,有的是冲天小辫,直立头顶,有的以头顶为中心,从上往下紧贴头皮梳成排列匀称的多条发辫;青年妇女喜欢圆型发式,由向四周竖起的无数根辫子组成,或用青丝黑线缠绕编成各种图案;中年妇女则用丝线与头发一起编成辫子,或挽在头顶,或披在肩上,有的将短发拉成紧贴头皮的一条条小辫,形如西瓜,有的将头发分成大小相同的小块,扎紧后相连,状似菠萝。此外,因形状而得名的还有“鱼鳞型”、“螺丝型”、“贝壳花纹型”。有的妇女还在发型上装饰贝壳和珠子,显得光彩照人。近年来,非洲理发师又设计出一种新发型,即在头顶和脖根之间,梳起两排高低一致,相间有序的多孔小桥,恰似“小桥流水”,异常别致。非洲妇女梳一次头很费时间,短则一二小时,长则三四小时。
非洲人讲究发型不仅是爱美的表现,而且还表明非洲各国人民的民族属性、传统观念和性格特点,乃至人的不同处境。例如,妇女剃了光头,通常是寡妇标志,说明她已失去了丈夫;尼日尔爾尔小孩头上分别留有一绺、两绺或三绺头发,这表明孩子已失去了父亲、母亲或双亲;几内亚富尔贝族人不论男女,只要头发蓬松散乱,便是告诉人们,他们正在服丧。
在非洲,男人的发型并不比妇女的逊色。如有的祖卢族男人,把辫子理成缨络垂额的造型。几内亚的科尼亚克族男人有个传统观念:公鸡是宝贵品质的化身。因此,他们常在剃得精光的头顶上,梳一个高高的鸡冠式发型,引以为自豪和骄傲。
马里人喜欢把发型做得很高,就像羊犄角一样竖在头上。摩尔族人的发式像驼峰,有时干脆模仿骆驼,以表明自己具有骆驼那样吃苦耐劳的精神。人们在东非发现,一些军人常把头发集中到脑后,梳成一条辫子,好像尖尖的蛇信子拖在背上,并用油脂和其它粘合物把发型固定,这是马萨伊族的传统习惯和爱好。乌干达的迪迪族人把头发梳成蘑菇伞型,据说是为了保护眼睛,防止耀眼阳光的直接照射。
非洲人梳辫子的数量也因习俗不同而有差别。譬如多贡族人,他们用头发捻成整整80条小辫,以示“民族团结”之意。
位于乌干达—肯尼亚边境的游牧民族南迪人外出参战时,家乡任何人都不能提出征战士的名字,而必须用飞鸟的名字来称呼他们。假如哪个孩子忘记这一禁忌,脱口说出远方战士的名字,妈妈便训斥道:“不要说那些天上的飞鸟!”
刚果的班加拉人如果正在打鱼或者打鱼回来时,他的名字便暂时不用,任何人都不得提起。无论这位打鱼人的真名叫什么,人们都不加区别地称之为“姆威尔”。其原因是河里到处有精灵,如果听到渔人的真名,就会捉弄渔人,使之一无所获或所获甚微。即使渔人捕到鱼带上岸来,出售时,买主也不能呼其真名,因为此刻,若精灵听到渔人的真名,便会记在心里,日后惩罚他或损坏他捕到的鱼,使其卖不了好价钱。因此,渔人若受到任何叫他名字的人的严重危害,他都可以要求那位无意中喊出他名字的人,以较好的价钱买下他的鱼,作为补偿。
乌干达部落的卢格巴拉人,很讲究由母亲给新生儿取名,所取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常常表示父母双方或一方的行为及性格,如:“犯懒”,指父母懒惰;“在啤酒杯里”,父亲是个酒鬼;“不给”,母亲为丈夫准备的饭菜太差。此类名字,大多对父母都是非赞美性的,甚至常常暗示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疏忽、品行不端或社会地位低下以及物质的匮乏。像“恶巫女”、“养汉老婆”、“无亲无友”、“穷丁当”、“挨饿”等,都是人名,当地巴尼欧罗人的名字,则常与死亡、忧伤、贫穷、邻里仇怨等主题有关。
非洲有个家喻户晓的童话,记述了一则取名的故事:有位母亲接连生了6个儿子。他们长大后,结伴外出旅行,很久都没回来,母亲又着急又担心,却毫无办法。后来母亲生下第七个儿子,因为他生下来时恰好落在母亲大拇指旁,便起名叫“大拇指”。
我有一位远亲,曾在坦桑尼亚工作。据他讲,那儿的人喜欢用官职“少校”、“部长”等取名。有一次他问一个小伙子叫什么名字,小伙子却说:“再见。”他愣住了。他在路上遇到一位姑娘,问她的名字,她说:“您好。”他便答道:“谢谢,你叫什么名字?”姑娘又说:“您好。”这样重复了好几遍,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再见”、“您好”都是人名。
我的一位朋友在刚果任过教,他的学生中有许多人的名字很怪。有一个叫“痛苦”,他是母亲难产生下来的;另有一个叫“声音”,他落地时母亲刚好听到远方火车的汽笛声;还有一位因为是双胞胎,名字叫“珍珠鸡”。
1.打招呼的方式
非洲流行的招招呼方式——举起右手、手掌向着对方、目的是表示“我的手并没有握石头。”显然,它是在表明:“没有武器”这个习俗,自古在世界各地普遍地被采用,只不过样式稍微不同而已。它可以说是友好的象征。
2.negro和black是禁句
美国黑人对Black一词并没有抗拒心理。可是,一听到有人呼他Negro(黑人之意,尤其指原藉非洲,被贩卖到美国做奴隶的黑人及其子孙),就勃然大怒。非洲人对Negro、Black二词不但有抗拒心理,而且不承认它的含意。强调肤色不同,在非洲是最大的禁忌。
称呼非洲人,最好照他们的国籍来称呼。非洲人一般说来国家意识相当强烈,直呼其国名,他们听来就很受用。
3.African的称呼有特定对象
称非洲黑人为African可犯了严重的错误。在非洲,所谓的African并非泛指所有非洲人,而是指特定的一群人,那就是:南非共和国荷裔白人。因此,那些非洲土着,碰到别人称他们为African,就露骨地表示厌恶。
4.莫拍落后镜头
任何国家都有肮脏透顶、穷人群集的地区,世界首富的美国,亦不例外。你若在那些脏乱地区兴致淋漓的拍照,跟你同行的当地人就会提出抗议,甚至不肯当你的向导。
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最不喜欢自尊心受损,这是身为观光客务必认清的事实。一见落后的景象就想拍照留念,这无异在找人家的渣儿,如此欠考虑的行为,还是不做为妙。
5.莫瞪眼看对方
古时候的埃塞俄比亚,侍者是背对主人(或客人)来服务的。埃塞俄比亚有个迷信,那就是:有人瞪你看时,被瞪看的人不是灾祸必至,就是死神要找上他。在这个国家,跟当地人交谈或碰面的时候,可不能目不转睛地瞪看对方,这么做,对方一定大感不悦。
在非洲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因气候、文化等因素,形成了独特的饮食特色,在非洲,原产的香料与蔬菜、水果较多,且品种多样,所以自古就形成了将许多种食品混在一起烹饪的方法,对于肉食大多采用烤制之后,再用咖喱、奶昔、番茄汁等淋拌的制作方法,对于面食则采用与其他水果相拌过油微炸的方法。
由于历史的因素,非洲菜式在保留传统的烹制方法外,也吸纳了很多法国菜式的做法,另外还受来自意大利和中东阿拉伯国家的许多影响,从而形成了风味独特的食物结构。从北非到南非,由于种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其饮食的主要风格在于以烤煮烩炖等方式下的各种食物的“杂烩”。
非洲食物向来以调味的艺术而闻名,将各种香料与调味料,如辣椒、豆蔻、肉桂、丁香等,运用得淋漓尽致。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饭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饭。吃饭时,大家围坐一圈,一个饭盒和一个菜盒放在中间。每个人用左手按住饭盒或菜盒的边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饭和菜,送入口中。此时,你会无所适从,甚至抓得满手沾饭,而非洲人自己抓饭、吃饭时个个动作干净利落。
客人吃饭时应注意的是,切勿将饭菜撒在地上,这是主人所忌讳的。饭毕,长者未离席时,晚辈要静坐等候;子女离席时,须向父母行礼致谢;客人则应等主人吃完后一道离开。
在非洲的不少地方,吃饭时有着严格的礼仪,甚至连牛羊鸡鸭的每个部位归谁吃都有规定。如在马里,鸡大腿当年长的男人吃,鸡胸脯肉归年长妇女吃;当家的人吃鸡脖、胃和肝;鸡的头、爪和翅膀由孩子们分食。又如在博茨瓦纳,在公众大型宴会上,宾客和男人吃牛肉,已婚的妇女吃杂碎,两者分开煮,分开食,不得混淆。随乡入俗,须了解为宜。
2. 非洲人,黑人,野人脸上的那三条颜色是什么
那是彩绘,非洲地区人们自古以来就有在脸上涂抹颜料画出各种色彩艳丽图案的传统,非洲的部落文化认为,妇女将脸上涂抹出彩色图案是美丽的象征,因此在出席许多重要场合时,妇女除了佩戴各种装饰品外,还把自己的脸上画出色彩鲜艳的彩绘图案。非洲人脸彩绘没有统一的样式要求,不过追求色彩艳丽是人脸彩绘的共同特点.非洲儿童从很小的年龄起就可以参与脸部彩绘活动,儿童们在进行各种文艺表演时通常学成年人的样子在脸上涂抹出色彩艳丽的彩绘图案。有时非洲人在进行传统舞蹈表演时会将身体和脸部全部涂上彩绘。非洲艺术家们表示,在身体上进行彩绘和演出前化妆一样,都是为了使表演者看上去更加美丽。根据部分非洲地区的传统,一些土着部落的武士也在自己的脸上图上彩绘,这些彩色图案象征着部落武士的勇敢和威严,在各种军事操练中武士们都会“盛妆”列队。
3. 非洲面具的图形之美
非洲面具的世界是想象的世界。其艺术造型奇异诡谲、千姿百态,真实的模仿和神奇的夸张并行不悖,理想的面部形象和夸张的面部表情同时存在。刻画的形象有动物、人物、用具或非人非兽的东西,既有写实也有抽象的风格。
例如在穆明克维和汤入的部落里,面具上的人像已经理想化,有时出于讥讽的动机,面具上还有年轻女郎或外国人,在达荷美或尼日尔爾利亚的一些面具中很明显借鉴了西方文明,有的造型像摩托车。
面具的创作材料主要是木料,其雕刻手法与木质雕像相同,以巴克维莱人的面具雕刻为例:他们在面具中心轻轻刻出花纹,显露出人面图形。面具有时取桃形,面具上部伸出两只兽角,沿桃形人面弯曲至面具下部,然后汇合在一起,很像面具的外环。
4. 为什么有的民族喜欢纹身
在全世界各个民族里,普遍存在着一种古老的习俗—纹身。
在非洲西部的塞拉利昂,不论男女老少,都在自己脸上刺刻着条条外露的花纹。已婚妇女则在胸前和背部,刻着密密麻麻的内藏花纹。
非洲马孔德的妇女喜欢在自己嘴唇上穿一个小孔,挂上一串金属坠子,面部也刻有各式各样的花纹。
非洲的女子一般从八九岁开始,就在嘴唇周围、手腕、胸前等地方剌上花纹,如此这般每年刺上一点儿,到出嫁前,全身都刺上了花纹。
非洲式的纹身图案花样繁多,往往标志着不同人的不同身份。互不相识的人,只要一看对方脸上的刺痕,就能判别出对方的社会地位。纹身也可以用来区别不同民族、籍贯,内行的人一看刺痕的形状,就知道对方属于哪一族哪一支,有的甚至能知道他们多少年前是一家人。
纹身习俗的这种功能实际上已经告诉我们它的起源,那就是原始人的图腾崇拜。
“图腾”这个词的最初含义是“亲属”。人们把某种动植物或其他东西当做自己氏族的标志或象征,认为这种东西同自己有某种血缘联系,那么这种东西就叫图腾。
人类各个民族都曾经有过自己的图腾崇拜,有的把鸟作为本民族的图腾崇拜,有的则把蛇作为本民族的图腾崇拜。中国人经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这也是图腾崇拜留下的痕迹,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还有过狗的图腾崇拜。
5. 非洲面具上花纹具有什么意义
一般来说,出于佩戴方便的考虑,非洲面具雕刻多采用软质木料,往往先刻成圆雕,再从中间剖开挖空。有的面具完成后还会用植物或矿物颜料染色。染色后的面具,不但能对人造成更大的视觉冲击,而且也有利于长期保存。在有些部族中,色彩也是显示面具功能的一个标志,如用于丧葬仪式的面具往往被涂成象征死亡和阴曹冥府的白色等。
虽然众多部族之间的具体信仰千差万别,但大多数部族都信奉逗万物有灵论地的拜物教,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有灵魂,尤其是很多常见的动物形象如羚羊、大鸟、牛头、象首、蝴蝶、鳄鱼、蛇等,被很多部族视为神灵偶像或是力量、权力、才智的象征而雕刻在各式各样的面具上。如科特迪瓦塞奴佛族面子中的大鸟形象是塞奴佛部族先祖的精神象征,具有神秘和超能的力量。鲍勒族面具常取动物身上最强有力的部分——双角来造型。他们相信佩戴这样的面具在激情的鼓乐声中夸张模仿该动物的表演,就会获得相应的神力。当鼓点、舞蹈节奏逐步加快,全场情绪升至最高点时,这种力量便会神奇地传递给部落中的每一个成员。
非洲面具的种类、雕刻样式、风格极为丰富,即使同一部族、同一题材的面具,形象上也绝无雷同,这反映了非洲雕刻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大胆的创新精神。但雕 刻家最先强调的还是面具的社会功能,注重共同体的、非个性化的情感流露,而且多是围绕着祈雨仪式、婚丧嫁娶仪式、播种丰收仪式、成年仪式、巫术仪式等各种神秘的宗教活动进行创作。其中不同造型的面具还有着不同的功用。如在科特迪瓦、马里等地区有着一种双面造型的面具,是通常用来见证部落青年男女相爱,象征浓烈爱情的结婚面具。
6. 为什么非洲的面具和雕刻被人称为“非洲式照片”
因为:常见的非洲木雕有面具木雕和动物木雕,由于非洲大多数居民没有文字,面具和木雕上也像照片一样没有文字。所以非洲面具和雕刻又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工具,许多非洲古老神话就是用非洲木雕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所以这些面具和雕刻又被称之为“非洲式照片”。
7. 原始人绘身或文身的目的是什么
在原始人的心目中,绘身和文身是一件非常重大神圣的事。如澳洲土着平时总是随身带着红、白、黄各种颜料,不时地在颊、肩、胸、腹等处点上几点颜色,到了重大庆典时则要把全身涂得五彩缤纷。北美温哥华的努特卡印第安人在他们的节日里喜欢用动物油脂配制成各色颜料在脸上绘制出五花八门的图形,还要撒上些闪闪发光的云母碎片以渲染喜庆气氛。与绘身相比,文身就多少要忍受一点痛苦。如澳大利亚某些土着是用锐利的贝壳片或石片在胸部和腹部制作瘢文的,为了使纹路更深、更大,不少人还用泥土揉擦伤口,以减慢愈合的速度。伊利安岛上的巴布亚人更是用火在皮肤上烫制瘢文。尽管要经历这种种的痛苦,但人们在施行文身时的隆重热烈并不下于绘身。太平洋中马绍尔群岛上的土着居民不仅在文身之前要唱祈祷歌,而且要奉上供品并跳起舞蹈,以献给他们崇拜的两位文身之神——里奥第和兰尼第,据说文身术就是由他们发明并传授给人类的。
那么,原始人究竟为什么要这样费尽心机地去绘身或文身呢?有人推测可能是出于图腾或祖先崇拜。据现有的人类学调查资料,在有关绘身和文身的实例中,最常见的就是把本部落的图腾绘制或文刺到自己身上。由于在原始人的心目中,本部族的图腾不是象征着自己的祖先,就是象征着最受崇拜的主神,因而身上绘有或文有这些图案能够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帮助。据记载,在文身的巴布亚人中,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独特的专用图案,一旦有人抄袭了其他部族的花纹,轻则引起口角纠纷,重则触发械斗甚至战争。
绘身和文身的另一个原因是出于某种巫术或宗教的目的,如澳大利亚的土人在打仗时全身绘红,为死者举行丧礼时全身绘白,以此求得天神的庇护。生活在澳洲中部的阿兰达部还把他们的图腾绘在自己身上,再用山鹰的羽毛沾上自己胳膊的血贴在那些图案四周,并且跳一种“图腾舞”以与神灵交流。几乎所有的澳洲土着部落的巫师在作法时都要绘上花纹,否则会被认为法术不灵,而失去人们的信任。
此外,绘身和文身也往往反映出各人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如巴布亚人年轻时一般用红色绘身并黥刺面部,老年人则用黑色绘身并加刺手臂、腿部或胸部。在日本的阿伊努人中,花纹大而直的社会地位较高,小而曲者社会地位较低;而新西兰的毛利人也是面部黥文越复杂精细的人社会地位越高。加洛林群岛的土人甚至明确规定,只有贵族阶级才有权在背部、手臂、腿部黥刺精美的花纹,非自由的人只能在手、足部刺一些简单的线条。
8. 非洲土着民族为什么要纹身纹面!
为了保护女孩子不被外族抢走,后来形成了文化
9. 印第安人脸上的油彩有含义吗
印第安人脸上的油彩是有图腾的含义。
印第安人原来属于原住民文化的一种,原住民文化主要强调的是有纹身,标准的应该是全身彩绘,纹身越多越全,代表的地位越高。
一般绘的都是图腾或者原教萨满文化的一些符号,代表着通神,也就是借神附体。
(9)为什么非洲土着人面部花纹那么多扩展阅读:
印第安人这一称呼本是欧洲人对美洲土着的统称,后来通行于世界。
印第安人,除对因纽特人的所有美洲土着的统称,并非单指某一个民族或种族。印第安人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国。他们所说的语言有上百种,一般统称为印第安语或美洲原住民语言。印第安人的族群及其语言的划分情况至今均没有公认的分类。
玛雅人
玛雅人是古代印第安人的一支,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他们构成了多样的美洲土着人民族,生活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北部。
“玛雅”是为了方便而起的他们的一个集体的称号,这包括为该地区贡献某种程度的文化和语言遗产的人。但这之中也包括许多不同的人口、社会和种族群体,他们中谁都有自己特殊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特征。
21世纪初,玛雅人约有七百万。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伯利兹、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还存在着大量遗留的古代文化遗产。一些玛雅人已经相当地融入了现代文化,另一些人还在继续着更传统的习俗,这些人以玛雅语作为主要语言。
当代玛雅人大多数生活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州、坎佩切州、金塔纳罗奥州、塔巴斯科州和恰帕斯,和中美洲国家伯利兹,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的西部和萨尔瓦多。
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玉米、蚕豆、南瓜、可可、甘薯、辣椒、烟草、棉花。
土地公有,分配给每个家庭使用,每3年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西元后,出现了自由人和奴隶的划分,统治者称为“大人”,职位世袭,掌握军政大权。
阿兹特克人
阿兹特克人又译阿兹台克人,阿兹特卡人,是墨西哥人数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中心在墨西哥的特诺奇,故又称墨西哥人或特诺奇人。主要分布在韦拉克鲁斯、莫雷洛斯、格雷罗等州。属蒙古人种美洲支。使用纳瓦特尔语。
阿兹台克人最先居住在墨西哥西部的海岛上,11世纪开始迁移。根据传说,他们得到神的启示,如果一只鹰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条蛇,那就是定居的地方。1325年,他们在首领特诺克带领下,在特斯科科湖的两个岛上建立了特诺奇提特兰城(Tenochtitlán,今墨西哥城) 。
印加人
印加人,或译印卡人,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使用克丘亚语。“印加”的意思是“太阳的子孙”。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脉中段,中心在秘鲁的库斯科城。
印加人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克丘亚族的一支,讲克丘亚语,他们的“王”称为“印加”,早期西班牙殖民者与其接触时,错误的把他们“王”的称号来称呼这个部族。
因此,印加人这个名字就延续了下来。与阿兹特克人一样,印加人也是一支相当年轻的部族,他们在13世纪起开始向外扩张,并建立起历史上习称的“印加帝国”。
10. 非洲人为什么在身上涂各种颜色,挂装饰物,
撒哈拉南部的非洲地区,人们自古以来就有在脸上涂抹颜料画出各种色彩艳丽图案的传统,非洲的部落文化认为,妇女将脸上涂抹出彩色图案是美丽的象征,因此在出席许多重要场合时,妇女除了佩戴各种装饰品外,还把自己的脸上画出色彩鲜艳的彩绘图案。非洲人脸彩绘没有统一的样式要求,不过追求色彩艳丽是人脸彩绘的共同特点.非洲儿童从很小的年龄起就可以参与脸部彩绘活动,儿童们在进行各种文艺表演时通常学成年人的样子在脸上涂抹出色彩艳丽的彩绘图案。有时非洲人在进行传统舞蹈表演时会将身体和脸部全部涂上彩绘。非洲艺术家们表示,在身体上进行彩绘和演出前化妆一样,都是为了使表演者看上去更加美丽。根据部分非洲地区的传统,一些土着部落的武士也在自己的脸上图上彩绘,这些彩色图案象征着部落武士的勇敢和威严,在各种军事操练中武士们都会“盛妆”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