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面部护理 > 面部的触觉较差应该定位什么

面部的触觉较差应该定位什么

发布时间:2022-05-21 14:34:19

① 脸部不出汗不疼,出汗就沙疼,摸沙疼的位置皮肤很粗,跟暴皮的触觉差不多,是脸上长癣了吗

指导意见:
你好,其考虑是皮炎引起的。应该用一些不含激素 有润肤作用的外用药、如鱼肝油软膏、尿素软膏等。

② 嗅觉和触觉的想象力差怎么办

不需要想象,只要记住这感觉,到时候这种感觉再现,你的脑海里也就会有形象了,那是记忆,形象就是想象的记忆

③ 机械刺激作用与皮肤时,我们可以分辨出-----

无论是上肢还是下肢,部位越是远离躯干,其定位准确性也越高

④ 学前阶段有哪些感知觉的问题和障碍

(一)视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视觉系统(包括眼睛和视神经系统)还没有完全发展和成熟,他们的视觉功能不能同婴儿后期相比。需要补充的是,他们能看到东西,只是他们所看到的东西比较模糊,视神经和其他皮层细胞一切传送信息的通路需要几年才能发育到成人水平(Banks & Bennett,1988)。不过,婴儿视力功能中有一些的发展是很快的,比如视敏度、颜色辨别,这些功能在很多方面已接近成人。随着年龄提高,视觉系统的生理机能逐步成熟,视觉系统更加接近成人的发展水平。

1.视觉集中

视觉集中是指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由于新生儿的眼肌不能很好地协调运动,出生后2~3周内,表现为一只眼睛偏右,一只眼睛偏左,或者两眼对合在一起。遇到光线,眼睛就会眯成一条缝或完全闭合。所以,这段时期的婴儿不能长期放在光源的同一侧,避免眼肌的平衡失调,造成斜视。出生后3周的婴儿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出生2个月的婴儿能够追随在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3个月时能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随后,视觉集中的时间和距离逐渐增加,3~5周的婴儿能够对1~1.5米处的物体注视5秒,3个月就能对4~7米的物体注视7~10分钟。半岁大的婴儿能够注视距离较远的物体,此时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更具主动性。

2.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物体在形体上最小差异的能力,俗称“视力”。通常人们认为小孩的“眼尖”,而他们的视敏度却比正常成人低。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范茨(R.Fantz)在特制的观测室里采用注视时间为指标,研究婴儿的视敏度。通过呈现不同等宽度黑白条纹的图形,可以测量婴儿和成人的视敏度。所能看清的条纹越窄(较高的空间频率),则视敏度越好。新生儿的视敏度在20/200到20/600(Courage & Adams,1990;Held,1993)的范围内,只有正常成人视敏度的十分之一。6个月时,婴儿的视敏度已发展到大约20/70左右,1岁时与成人相当接近。儿童视敏度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7岁左右,学龄中期增长速度又有些加快。由于学龄期阅读量的增加,眼睛疲劳容易让儿童的视敏度下降。

3.颜色视觉

婴儿对颜色的辨别能力发展的相当快,以至于有人认为颜色视觉是儿童早期心理装置中的重要成分(Teller & Bornstein,1987)。新生儿能够区分红与白,对其他颜色的辨别缺乏足够的证据。出生后2个月,婴儿能够区分那些视觉正常的成人所能区分的颜色中的大部分(Brown,1990)。4个月时,哪怕在光照条件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婴儿仍能保持颜色识别的正确(Dannemiller,1989)。所以4~5个月以后,婴儿的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水平(Haith,1990)。学前期儿童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辨别正确率最高,对其他颜色的辨认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步提高。学前期儿童一般能很好辨别各种主要颜色,也能知道各种色调的细微差别(比如红和紫、青和蓝)。更多的颜色辨别困难已不再是视觉系统的感知问题,而是颜色的表征是否成熟的问题。

4.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在视觉系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有段比较关键的时期,直接影响到视觉的将来发展走向。韦塞尔等(Weisel & Hubel,1963)将刚出生的小猫的一只眼睛遮盖,就会发现皮质细胞只能对呈现给另一只眼的刺激作出反应。班克斯(Banks,1975)及同事认为,那些出生就是斜视的婴儿如果双眼注视的方向不同,必定会影响皮质中反应双眼视觉信息的细胞同时接受来自两眼的信息的输入能力。如果儿童在3岁前进行治疗,那么他们可以正常发育。人类双眼视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前三年。

(二)视知觉发展

1.客体知觉和恒常性

(1)客体知觉。斯佩尔克(Spelke,1982)对3个月大的婴儿进行实验,通过他们对客体的惊奇程度确定他们是否察觉出对象违背了客体整体的一般规则。被试先对蓝色平面前的橙色圆柱体形成习惯化,然后分别让整个圆柱体朝向他们运动和让一半的圆柱体与它的相邻背景一起朝向他们运动。结果后面的那些情况下被试表现出明显的惊奇和迷惑(即产生去习惯化)。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如果实验中的对象和背景一开始就是同一平面的某个部分时,即它们没有深度上的差异时,被试不论在前后哪种运动情况下都没有显着的惊奇差异。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婴儿能从深度上清楚物体的边界,并确定对象整体。

斯佩尔克等(Kellman & Spelke,1985)测验4个月大的婴儿,看他们是否能对被物体遮挡的直杆知觉为一个整体(如图4-1)。通过注视习惯化,让婴儿习惯于开始的视觉呈现──一根直杆被一长方体木块遮挡在中间,只有留在外面的两端在木块后左右移动。取走遮挡物体,然后分别给他们呈现单一直杆的运动和先前露在遮挡物外面长度相等的两根直杆的运动。结果,他们对任何一种都没有表现出更长的注视时间。这似乎表明他们没有检测出哪个刺激等同于先前看到的对象,即年幼婴儿不能将中间看不到的物体感知为一个整体。但如果物体各部分前后摆动,则婴儿感知是同一整体。新生儿来说,即使被遮盖物体的各部分一起运动,仍不能判断为一根直杆。因此,有限的几种运动线索作为整体性知觉的能力出现在婴儿最初4个月的某时期(Eizenman & Bertenthal,1998)。最近的研究表明(Craton,1996),6个月时,婴儿不需要运动线索来判断被遮盖物体的整体性。在后面的半年时间里,婴儿逐渐对更多事物的熟悉,他们开始依靠静止线索来将它们作为整体单元进行辨别(Johnson,1997;Spelke,Gutheil & Van de Walle,1995)。
(2)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视觉恒常性对于只有半岁大小的婴儿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一时期的婴儿通过它来稳定地认识世界。如果恒常性不存在,看到任何物体都会去重新认识,婴儿将会生活在惊慌之中。客体的位置发生变化,投影在视网膜上的影像也会发生变化,而对客体属性的感知却没有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视觉的恒常性主要包括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从远到近的客体或从近到远的客体,它们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在发生变化,但在知觉中仍然保持原有大小,这就是大小恒常性的现象。有研究者(Aslin,1987)指出3个月前的婴儿不具有大小恒常性,但到5~7个月大时,他们有一些知觉大小恒常性的能力。而4个月大小的婴儿是否具备这种能力要看他们双眼线索是否成熟。但是必须要认识到,婴儿表现出的只是近似的大小恒常性,真正成熟的这种能力需要10岁以后才具备(Day,1987)。

客体常处在光线亮度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色泽暗淡的衣服不论在太阳下还是昏暗的灯光下总是让人感觉到它的暗淡,这就是我们称为亮度恒常性的现象。只要物体不是特别小,这种现象可以出现在7周大小的婴儿身上(Dannemiller,1985)。3~11岁是这种能力的增长期,然后出现微小的衰退。

颜色恒常性是指颜色的知觉不随光照颜色改变而改变。比如国旗不论用什么光去照,我们总把它知觉为红色。有人(Dannemiller & Hanko,1987)认为这种能力的部分出现在大约婴儿4个月大的时候。

形状恒常性是指对象在一定范围内的形状变化后,知觉结果还是没有改变,依然是原来的那个对象。最常见于面部知觉上面,不论对象用任何表情、脸部怎么扭曲,我们对它仍然知觉为原先的个人面部。虽然早期婴儿的形状恒常性的能力无法用于不规则对象(Cook & Birch,1984),但是部分能力出现在他们3个月大小的时候(Day & MckKenzie,1973)。“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看来都是天生的感知能力,它们有助于婴儿出生以后立即对他们的感知经历进行组织和整理。”

2.空间知觉

(1)双眼视觉。研究(Granrud,1989)发现,新生儿没有产生双眼视觉的时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辨别物体方向。也就是说,单眼线索是婴儿早期产生方位知觉的主要原因。班克(Bank,1980)认为1个月前的婴儿是根据物体在视网膜上的运动来感知物体的方向的。

因为在我们两眼的不同位置,同一刺激在我们视网膜上的成像有所区别,协调这些差异就产生双眼视觉。针对同一对象,两眼提供不同的视觉图像给大脑,然后根据经验产生空间性的对象信息。双眼的深度知觉具有突发式的特点,在开始的一到两周内完全不具有这种知觉,而两周后的就有明显出现。可以被认为这是视觉神经通路上的生理变化(Held,1985;Shimojo,Bauer,O Connell & Held,1986)。虽然在1个月左右的婴儿能够用两眼同时注视同一对象,但是研究表明,双眼视觉的出现在婴儿3到5个月大的时候(Aslin & Smith,1988)。

(2)方位知觉。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包括对其方向和同主体之间距离的信息认识。其他感觉器官同样能产生方位知觉,这里我们只集中讨论由视觉所产生的这种知觉。

一般来说,儿童5岁时才能以自我为中心的进行上下左右的辨别,7~8岁才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左右概念的理解要到11岁前后(朱智贤,1964)。还有研究指出,6~7岁是儿童左右方位概念发展的飞跃期,到8岁左右已经能够灵活掌握左右概念(陈敦淳,1982)。“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左右概念的掌握反映出该年龄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

(3)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是判断不同对象之间距离的一种能力。直接影响我们理解环境,掌握自己的运动的状态。生命的开始时,新生儿通过运动深度线索(kinetic depth cues)对深度进行感知;五六个月时,他们通过图示深度线索(pictorial depth cues)感知深度;随着双眼线索的有效应用,深度知觉的精细程度增加。

吉布森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初设计的视崖实验表明(见第二章图2-4),大部分会爬的婴儿都拒绝从深渊的一侧爬向母亲。结果不难发现,这个时期的婴儿已经有了深度知觉,至少在第一年的最后4个月起就成为他的能力之一。后来的研究者(Campos,1978)通过对婴儿在视崖前心率的监测,得出他们能从知觉上区分深度的结论。还有研究(Bertenthal & Kermoian,1992)结论指出,深度知觉的能力可能出现在最早的那几个月中,但是对深度的害怕要到第一年的后半期才开始出现。

研究者(Bertenthal & Campos)认为,爬行经验和视崖上的成功回避存在正相关,就是那些爬行更多的婴儿能够在视崖实验中取得更大成功率。1990年和1992年他们在实验前增加婴儿扶车走动的时间,结果发现这些试验组的婴儿更能回避视崖的一侧,并且当他们从视崖上方缓慢放下时,更可能表现明显的心率加快。婴儿能控制自己运动时产生了对深度的害怕(Flavell,Mill & Scott,2001)。

3.视觉偏好

新生儿已经表现出某些注意的偏好,可能存在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视觉皮层的正常发展需要相应的视觉输入,婴儿运用视觉能力的先天倾向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其二是婴儿所倾向注意的对象正是那些对他们的发展重要的刺激,如母亲的面孔。

(1)对象的状态。研究(Haith,1966;Gibson,1966)表明,新生儿对运动物体表现出明显的偏爱。虽然无法有效控制两眼的运动,但他们的注视点常在物体运动估计上停留1~2秒后跳向下一运动点。2~3个月的婴儿能够协调眼球追随运动物体。

婴儿对物体的轮廓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在眼动仪的帮助下,研究者可以对婴儿的视线走动进行观测,发现他们更喜欢注视物体的边缘部分,较少注视中心。早在1966年,研究者(Salapatek & Kessen)对新生儿的研究发现,这个时期的婴儿更倾向注视三角形的周边和顶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对图案的偏好的复杂程度逐步增加。研究人员发现,3周大的婴儿注视6×6方格图形的时间长于12×12和24×24的复杂图形;6周大的孩子更喜欢稍微复杂点儿的图形;3个月大的婴儿表现出更喜欢注视最复杂的图形(Karmel & Maisel,1975)。对此,有观点(Banks & Salapatek,1983;Karmel & Maisel,1975)认为是由于图形复杂时包含轮廓线更多的缘故(即“轮廓密度理论”)。

(2)面孔。通过视觉线索,对面孔知觉的再认帮助早期的婴儿辨认自己的母亲。他们面孔的知觉能力不断发展,帮助他们建立早期的社会性关系,有助于他们对环境的适应。新生儿只通过视觉线索就能够辨认出自己的母亲(Bushrell,et al.,1989)。他们控制其他的运动感觉线索,对两张面孔注视时间的差异,得出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小时内就学会识别母亲面孔的视觉特征。

早在1961年,范茨就揭示出婴儿对有图形结构的对象更感兴趣的结论(即图形视觉理论)。对面孔的注意远高于其他对象(如图4-2)。其他研究者以微笑为指标对各种面孔图形和真实面孔进行了实验。大约6周的婴儿对着黑色背景的两只眼睛就会微笑,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6个月大时他们才会只对完整的面孔发出微笑(如图4-3)。3个月大时婴儿能够对不同的面孔特征作出辨别;在7到10个月间,婴儿开始对情感表达作出有序而有意义的整体反应(Ludemann,1991)。他们对待高兴的表情不同于悲伤或恐惧的表情,甚至对待采用模型所表现的差异细微的表情也有所不同。

眼动仪的有效运用帮助我们了解了孩子注意的整个过程。大约5周的婴儿更多注视到面孔的边缘,在那些对比较为明显的强刺激处;两个月大的孩子就会把更多的视线集中到面孔的内部特征上来,尤其是对眼睛的注视。对面孔有选择的注视让孩子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的面部知觉。有实验(Hainline,1978;Haith,Bergman & Moore,1977)给了我们一个有趣的实验结果,婴儿在他人说话时关注的是眼睛,而不是嘴巴。成人喜欢用眼交流,而婴儿更喜欢用这种方法接受,这有助于父母和婴儿间的良性互动。
(三)听觉的发展

1.听觉的发生

研究(Lecanuet,1998)发现,婴儿在出生前就有了听觉能力。正常产期的胎儿,怀孕第二十周就已具备这种能力,他们对声音可能出现生理变化和身体反应。到第二十八周时,胎儿对呈现在靠近母亲腹部的声响出现紧闭眼睑的反应。研究发现,如果不能以这种方式作出反应的胎儿,在出生后可能出现听觉障碍。

新生儿的听觉阈限在最好的情况下要比成人高出10~20分贝,最差的时候要高出40~50分贝。所以婴儿的听觉阈限不容易测量。但随着他们成长,听觉敏感性越来越接近成人,对高频声音的听觉接近最佳水平的时间要早于对低频声音的听觉,6个月时他们对高频声音的敏感已经接近成人水平。4~7岁的儿童对纯音的听觉阈限要比成人高2~7分贝。对声音敏感性的增长要一直持续到10岁左右(Trehub,et al.,1988)。

2.辨别

在婴儿早期,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声强进行辨别。6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对近前的声音转移到3英尺以外觉察(Moffitt,1973)。1岁的婴儿能够辨别出非常微小的声强变化(Trehub & Schneider,1983)。频率方面,5~8个月的婴儿能够区分以2%增加或减弱的音频变化,而成人能够做到1%的辨别(Olsho,School,Sakai,Turpin & Sperto,1982)。新生儿能辨别持续时间不同的声音,即便声音具有相同的频率和强度,他们也能辨别出那些声音到达最大强度的过程差异。5个月大时,婴儿能够像成人一样分辨出高频音中的细微变化(Werner & Bargones,1992)。

3.定位

新生儿表现出一种原始的定位能力,他们能把耳朵正确转向声源方向。然而在2~3个月中,这种反应几乎消失,只有4个月后才再次出现。一般6个月的婴儿的听觉定位能力才能达到视觉定位能力的同等水平。这种现象被认为这是行为系统发展的U形过程,原因是由在个体不同的发展时间内支配其声音定位的生理基础不同所造成的。有专家(Kellman & Arterberry,1998)认为,开始的声音定位是婴儿皮层下的反射性事件,和条件反射相类似;当年龄增长后,大约2~3个月大时定位行为更多的是一种皮层事件;直到4个月大的时候,由皮层部位所支配的声音定位才能准确,这样的定位就更精确。能够预测生理成熟带来婴儿的定位能力更加精确。

(四)听知觉的发展

1.语音知觉

出生只有1天的新生儿对成人的语音和磁带播放的语音都表现出明显的同步动作反应。研究(E.Siqueland,Jusczyd & Vigorito,1971)发现,一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分辨“pah”和“bah”的差别,于是有人推测人类在语言方面的某些能力具有先天成分。婴儿可以完成成人所不能的某些语言的音素辨别(Trehub,1976)。可以看出,随着婴儿的年龄增长,他们逐渐失去过去拥有的某些语音的辨别能力,而随着他们经验的增加又形成了某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下降大概在青春期前后,语言的灵活性也同时下降(Lenneberg,1976)。元音的敏感性接近6个月大时就开始下降,而辅音在12个月后下降(Jusczyk,1997;Werker & Tees,1999)。

婴儿对人类言语特别关注(Cooper & Aslin,1990),他们表现出对“妈妈语”的偏好。这种语言形式具有语速慢、声音高和音调夸张的特点,具有强烈的起伏性,特别能引起婴儿注意。由于听觉系统形成于胎儿期,婴儿对母亲声音有特别的偏好,这有助于语言学习和形成对母亲的依恋。3个月的婴儿能够区分成人悲伤的声音和快乐的声音(Walker-Andrews & Grolnick,1983)。

2. 音乐知觉

婴儿对不同的乐音能够予以辨别。两个月的婴儿就能辨别出由小提琴演奏出的不同乐音。他们对乐音的辨别是以类别划分为基础的。人脑的右半球分管对音乐的感知,这种分化开始于新生儿时期。有研究(Unyk & Schellenberg,1991)表明,4~7个月的婴儿能够对摇篮曲和一般的成人乐曲进行辨别,哪怕这些曲调来自于不同语言、文化。5个月大他们可以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24个月大时他们表现出随音乐节拍的身体运动。

音乐知觉的发展受文化环境的影响。针对西方国家和日本的6个月大的婴儿和成人,研究者让他们分别听不同地区的主流音乐(Lynch,et al.,1990)。被试反复听一首旋律时偶然被7个音阶打断,这7个音阶中的第五个音律轻微变化,要求被试如果发现走调时给予报告。结果发现,那些非音乐专长的成年人更容易在西方旋律中发现走调;婴儿能发现走调,但是没有表现出对西方旋律和日本旋律的判断的明显差异。这表明了人类出生时的音乐知觉能力无文化差异,但它的发展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三、其他感知觉的发展

(一)触觉、嗅觉和味觉

婴儿的触觉在他们的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生儿明显的表现出对触摸的敏感,他们表现的第一个感觉现象就是通过触摸去反应。触觉的敏感性在他们出生的开始几天内就快速增长。他们的手掌(抓握反射)、脚掌(巴宾斯基反射)和面颊(根部反射)相当敏锐,大多数对早期婴儿的研究都集中在这些简单的条件反射上。触觉作为联系成人和孩子的有效手段显得十分重要。把手放在哭泣的新生儿胸部轻轻的抚摸可以让他们平息下来,哪怕对那些早产儿也同样有效。在同成人的交流过程中,那些较大的婴儿可以通过对成人的触觉感知产生积极的视觉注意。婴儿通过触觉对外界的积极感知帮助他们形成触知觉。在婴儿1岁时,他们已经能够只用手的摸索认识规则物体;学前期的儿童趋向于用手指摸索物体的外形。这种知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稳步提高,他们越来越熟练地用手指探索物体、认识物体。

哺乳动物在没有睁开眼睛的时候靠气味同母亲产生联系,所以嗅觉在婴儿的知觉中相当重要。1976年,拉塞尔(M.Russell)分别用“母亲垫子(测试前在婴儿母亲的乳罩内放置3小时)”、“非母亲垫子(测试前在其他哺乳期女性乳罩内放置3小时)”和“控制垫子(干净湿润的垫子)”对婴儿进行测试。出生6周以前的婴儿对前两种垫子都表现出吮吸反应;6周以后,他们对自己母亲的垫子作出更明显的反应,表明这时他们偏好母亲的气味。这一实验表明,对母亲气味的偏好在6周前形成。婴儿对气味的辨认能够帮助他们对母亲的辨认。

婴儿从出生起就对味觉敏感。研究人员发现,甚至出生两个小时的婴儿也能对不同的味道表现出不同的反应(Rosenstein & Oster,1988)。当婴儿4个月大时,他们开始对过去不喜欢的盐味感兴趣(Beauchamp,et al.,1994)。能够发现婴儿通过吮吸甜的流体能使他们从哭泣中平静下来,这时他们的吮吸速度和吮吸量都比平静时大(Blass & Smith,1992;Nowlis & Kessen,1976)。婴儿在饥饿状态下进食一些平时不喜欢的食物可以使他们形成条件性的味觉倾向(Harris,1997)。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白昼和黑夜的交替物理变化,让4~5岁儿童首先使用标志时间的一些简单词汇,如“早上”、“晚上”、“今天”。6岁儿童能掌握一些时间间隔较长的名词,如“周”、“年”等,但不意味着他们就具有相应的时间知觉。这个时期的儿童能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掌握时间关系的逻辑,有时还是会把时间和空间混淆,用空间概念来代替时间概念。有研究(黄希庭,1980)表明,5~9岁的儿童中,年龄越小,Kappa效应(时间知觉受空间事件影响称为Kappa效应)越明显。5~8岁儿童估计时间间隔的研究发现,5岁儿童时间知觉不准确、不稳定,根本不会用时间标尺;6岁儿童的时间间隔判断变化不大,只是在短时距(3秒、5秒)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上略有提高;7岁儿童大多能利用时间标尺,长时距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所提高。各年龄段儿童再现短时距都表现为“错后”多于“提前”,再现长时距则表现为“提前”多于“错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提前”的趋势下降,“错后”趋势上升(黄希庭,1979)。在小学一年级末,儿童具有了时间观念,即在时间顺序的认知上有明显提高(方格,1984)。可以认为,7岁是时间观念发展的“质变阶段”。

(三)跨通道知觉

实际生活中,通过各种感觉通道同时接受并加工信息所产生的知觉为跨通道知觉。婴儿出生时已具有跨通道知觉的能力,至少他们拥有某种能迅速通过经验获得这种能力的先天倾向。研究者通常应用两种方法去了解早期婴儿是否能够运用不同的知觉方式形成对象的抽象表征。第一种方式是研究婴儿是否能够在不同的知觉方式转换中获得经验积累,检测先前的知觉结果能否让婴儿对接下来的检测中得到知觉认识的提高。第二种就是了解婴儿是否知道同一对象的不同刺激方式,婴儿分别用不同的知觉方式去感受同一个对象,然后让他们判断先前的对象是否是同一个。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去研究视觉—触觉和听觉—视觉的关系。

研究(Meltzoff & Borton,1979)认为,视觉和触觉之间的转换发生在1个月以后的婴儿身上,而在此之前的婴儿的这种能力很差。实验者先将一个特殊的橡皮奶头给出生1个月的婴儿吮吸(一半用光滑奶头,一半用上面有八个小硬块的奶头),然后让他们看两个塑料球体20秒,这些球体在视觉上分别和先前吮吸过的奶头相似。结果发现,婴儿更多地注视那些和他们嘴里吮吸过的奶头相似的球体。还有研究(Rose & Orlian,1991)发现,6~12个月大小的婴儿已经能比较清楚的分辨手中的物体和所见对象的匹配。那些更大的婴儿已清楚表现出他们能够将视觉和触觉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觉能力。

斯佩尔克(1997)发现,3~4个月的婴儿已经表现出将当前的视觉景象和源自特定面孔的声音匹配的能力。沃克等人(1991)发现,4个月左右大小的婴儿能够通过面孔对不同情绪、性别、年龄的语音进行匹配。更有最近的研究(Aldridge,Braga,Walton & Bower,1999)表明,新生儿似乎出现了某种类似的读唇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能力的精细程度会得到提高。

⑤ 孩子触觉失调,本体感差,有哪些训练方法!

孩子触觉失调,触觉刺激可选用毛巾、丝绸、天鹅绒,手等,轻擦儿童的手、脚皮肤,要尊重儿童的反应。刺激皮肤的位置可从手、脚等部位依次进行。

⑥ 机械刺激作用于皮肤时,我们还可以分辨出刺激的位置,即进行触觉定位。在触觉定位实验中,用钝针刺激皮肤

部位越是远离躯干,其定位性准确性也越高。 文章中有写

⑦ 心理学在自我定位以及判定自己是谁的时候以什么样

这是人的自我意识。《知觉生长模型》认为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关于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认识。根据自我意识的定义,它包括自我知觉单元(即自己认识自己的知觉单元)以及自我与他人、与周围事物、环境关系的知觉单元。然而,没有对他人的知觉单元,对周围环境事物的知觉单元,又何来对它们关系的知觉单元呢?所以,自我意识实质上是上述复杂众多知觉单元的汇总,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互相渗透、共同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的核心是自我知觉单元。自我知觉单元包括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知觉、对自己独立于他人、独立于外界环境的知觉。下面是自我知觉单元的发展历程。

1、从“内外有别”开始:人类的感觉系统具有遗传的辨别“内外有别”信息的能力,躲避来物反射、角膜反射、眨眼反射和多种防御反射都是例证。其实,人类遗传的辨别“内外有别”信息的能力也是从动物界进化来的。刚出生几分钟的小象就可以站立起来;破卵而出的小鸡马上可以走动,寻找食物,躲避敌害。许多生物新生命都比人类婴儿强。这说明辨别“内外有别”信息的能力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人类自我知觉应该是从它开始的。

2、早期的发展:经过一个月的发展,婴儿脑内“未来自我知觉单元”的区域,已经有许多连结在一起的表象,各种表象构成了未来自我知觉单元的区域。

3、发展与分化:(1)对自己生理特性的知觉发展;(2)对外界环境事物知觉的发展;(3)原始情绪的发展;

(4)自我躯壳知觉的发展:从“内外有别”到发展出自我躯壳知觉单元,是自我知觉单元建立的标志。许多来源于体内的生理性刺激信息及情绪的信息都以个体躯壳为界,不能超越体外的现象逐渐分化,清晰起来,同时,许多来源于体外的接触或不接触婴儿躯壳的刺激信息也逐渐分化。形成了各个刺激物的知觉单元,它们的独立为自我躯壳的知觉单元确立进一步创造了条件。例如,婴儿从母亲的乳头及奶瓶中吸取乳汁、开水,然而,它们都是随时可以离开他的视线、离开他的嘴唇、舌头和肌肤的。随着母亲及奶瓶知觉单元的建立,婴儿肌肤躯壳的自我独立性也得到了加强,结合其他触觉的、自己观察自己肢体的、听见自己发出哭声等等信息,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于他人、独立于外界环境事物的自我躯壳知觉逐渐成熟,并建立起来。它的建立,明确地分隔了内、外刺激信息,里程碑式的标志着自我知觉单元已经建立。随后的发展,例如外界刺激物知觉单元的继续不断建立,躯壳知觉与体内各种刺激信息的有机联系的不断发展等等,都是自我知觉单元的继续发展完善,但远远不及它建立的意义重大。自我躯壳知觉单元的核心结构就是自己躯壳的各个表象及其联络通路,例如婴儿肢体运动的动觉表象与自己肢体运动的视觉表象,啼哭的声音表象与呼吸器官、发音器官的运动的表象之间的有机联系等。核心结构中最重要的是自己躯体的视觉的形象表象,这个表象十分有趣,有关别人的形象表象中,以面部头部的印象为最清晰,而自己的这个表象最不清晰的地方恰恰是自己的面部特征,尤其是男性,这个现象更突出。追究原因,就是由于人总是十分轻易地获得了自己躯体的视觉信息(除了背部),而只有在照镜,在平静的湖面观看倒影、观看照片时才可以看到自己的面容,在婴儿没有照镜之前,他的躯体视觉形象表象中没有自己面貌的内容。

婴儿在三至四个月还不能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但三个月左右已经认识母亲,证明母亲的知觉单元已经建立。婴儿已经知道母亲是可以离开自己存在,同时,也是自我躯体知觉单元建立的时间,所以,可以说,只要三个月左右,婴儿就建立了自己的最简单的自我知觉单元,然后,逐渐发展出越来越复杂的自我知觉单元。

⑧ 面部表情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引起面神经麻痹的体征有哪些?
引起面神经损害的病因甚多,例如各种肿瘤、炎症、血管性病变、外伤、颅骨骨折等侵及面神经皮质中枢、皮质脑干束、面神经核及其通路时均可使面神经受损。引起周围性面瘫最常见的病因有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桥小脑角肿瘤、脑干肿瘤及炎症等;引起中枢性面瘫最常见的病因为脑卒中及大脑半球肿瘤及脑疝。
面神经麻痹位于颞骨骨管内的部分最易遭受损伤。完全性面神经麻痹病人95%是因骨管内病变引起,其中贝尔氏麻痹最常见,外伤次之,另外有带状疱疹、中耳炎、肿瘤等。

引起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有哪些?
面神经麻痹只是一种症状或体征,必须仔细寻找病因,如果能找出病因并及时进行处理,如重症肌无力、结节病、肿瘤或颞骨感染,可以改变原发病及面瘫的进程。面神经麻痹又可能是一些危及生命的神经科疾患的早期症状,如脊髓灰白质炎或Guillian-Barre综合征,如能早期诊断,可以挽救生命。下表显示面神经不同部位的体征及可能的病因。
病例1 患者男性,60岁 因生气后突然双眼闭合不全,伴头晕、言语欠流利,无头痛及二便障碍。查体:内科系统未见异常。双侧周围性面瘫,四肢腱反射活跃,左指鼻试验欠准,右巴彬斯基征阳性。血、尿常规、肝功、血糖、血沉均正常,心电图示,多发性房性期前收缩、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头部CT扫描:未见异常。头部磁共振(MRI)检查:T1 加权象见双侧桥脑基底部有低信号,T2加权象则呈高信号,诊断为双侧桥脑梗塞。经用神经细胞活化剂、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凝聚等药物治疗1个月,症状体征好转出院。
病例2 患者女性,28岁。以口角歪斜、头晕、头痛、复视、右肢麻木乏力3天入院。既往史、个人史、月经史、婚育史、家族史均正常。体验:BP14/8kpa,神志清楚,发育正常,内科查体正常。神经系统:眼球运动正常,瞳孔右侧0.3cm,左侧0.4cm,对光反射正常,左鼻唇沟稍浅,伸舌轻偏右,右半身痛、触觉减退。右侧肌力Ⅳ级、腱反射(+),右巴氏征(+),头颅CT平扫见:左侧大脑脚片状密度不均、边界不清的高度影,内部散在钙化点。增强见不规则强化,边界仍不清,周围可见增粗的条状血管影像,延迟5分钟扫描见: 强化区密度减弱考虑左大脑脚脑血管畸形。8年后,上述症状再发复入院。MRI扫描见:左大脑脚及桥脑中下部有一不规则异常信号,约1.5cm×1.5cm×2.8cm大小,T1加权相呈高低混杂信号,T2加权相呈中心高信号,周边部位低信号,未见明显占位效应,动静脉血管显影良好,病灶区未见明显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示中脑及桥脑海绵状血管瘤。
病例3 患者男性,8岁。家人发现,双眼发呆,左右转动不动,次日发现口角左斜并流口水。第三天进食发呛,行走不稳呈蹒跚状,易跌倒,第五天检查发现双眼水平性和垂直性眼球震颤,双眼外展力弱,右侧面肌、斜方肌无力,双侧软腭提举力弱,吞咽发呛,构音困难,发音不清,伸舌偏右,无肌萎缩。双下肢腱反射活跃,双巴彬斯基氏征阳性,四肢主动运动困难,右侧为着,无感觉障碍和脑膜刺激征。二个月后症状逐渐加重,双侧面瘫和四肢瘫更明显。无明显颅内压增高体征。头颅正侧位及颅底平片无异常。脑脊液正常,三月后死亡。本例后经尸检,病理诊断脑干髓内多形成胶质细胞瘤,病变以桥脑为主,累及两侧,延脑上部受累,并波及小脑上蚓部。

面瘫后如何自我锻炼、按摩和理疗?
面瘫后自我锻炼、按摩、理疗非常重要,主要为防止麻痹肌的萎缩及促进康复,一般认为,在发病10天到2周时进行为好。具体做法如下:
(1)温湿毛巾热敷面部,以改善血循环,每天可进行2~3次。
(2)表情动作训练:对着镜子进行皱额、闭眼、吹口哨、示齿等运动,训练时按体操节奏进行,每个动作做二八呼或四八呼,每天进行2~3次。
(3)自我按摩:可按照健侧肌运动方向按摩患侧,因面肌非常薄,按摩用力应柔软、适度、持续、稳重,每日早晚各进行一次为宜。
(4)低频电疗:因电刺激能引起麻痹的面肌收缩,改善血循环,刺激血管运动神经,防止麻痹肌萎缩,故可购买各种电理疗机(仪)进行自我电疗,在前额、眼、鼻的周围用时强时弱的电流刺激,时间为700-1000毫秒,停止3000毫秒,每次通电5~10分钟。每天进行1次为宜。
注意,早期进行电疗法能引起面肌痉挛,最好于发病2周后进行;同时,注意一旦麻痹恢复运动,即应终止电理疗,否则也可引起面肌痉挛。
嘱患者勿用冷水洗脸,风、雨、寒冷天外出应加强防护。

如何进行面神经麻痹患者心理护理?
(1)劝解安慰,稳定患者的情绪。
颜面神经麻痹大多数患者突然起病,主要症状是:表情肌松缓不收,前额及眉间皱纹消失,眼裂闭合不全,迎风流泪,鼻唇沟变平,口角向健侧歪斜,鼓腮时患侧口角漏气,咀嚼咬腮,唇颊沟积食,口角流涎。个别女性患者照镜时,发现自己的面容变丑陋,害怕见人。多数前来就诊的患者有情绪的变化,有的产生焦虑、恐惧、忧郁的情感,有的心情紧张、激动,有的患者担心治不好而留下后遗症而唉声叹气,内心充满苦恼。根据患者不良的心理特征,对患者耐心解释、安慰、同情、关心,缓解患者紧张的心理状态,稳定患者的情绪,克服焦虚、忧郁感。并告知患者,如在患病期间心理上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可以导致体内病理生理的变化,促使病情发展。中医学认为,良好的心理状态能提高针刺的疗效,在针刺治疗时要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使患者能保持镇定的情绪,密切配合治疗,获得适宜的针感,提高针刺的疗效。如果患者在焦虑、消极、紧张和不配合的情况下,就不能充分地发挥针刺的作用,影响针刺的疗效。
(2)启发疏导患者,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患者,对颜面神经麻痹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表现,有的对治疗充满信心,有的对治疗失去信心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有的怀疑自己患了此病是中了邪,用针刺不能治好病,甚至想放弃治疗。针对患者不良的心理表现,耐心向病人解释,颜面神经麻痹是由于筋脉空虚,经脉受阻,血气运行不通畅而致,也是面部经脉失去濡养所致,用针刺治疗可疏通经络及配用中西药物治疗,只要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稳定的情绪,坚持治疗,面部的功能会恢复正常,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并正确运用“语言”对患者进行启发疏导,使患者消除顾虑,克服内心忧郁、苦闷和紧张,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的康复。
(3)鼓励患者提高自护的能力
治疗期间,鼓励患者合理安排好工作、学习、生活、休息,调整饮食,避免情志的激动和不良因素的刺激。指导患者掌握一些家庭康复自护的常识。如按摩面部松弛的皮肤,叩齿 ,鼓腮,皱眉,用中药煎水热敷面部,避免直接吹风,寒冷天气出门带眼镜、口罩,避免感冒,对年龄较小的患者,还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以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
在急性期,应注意休息,不可过度劳累。

如何选择面瘫最佳治疗方案?
如前所述,面瘫是许多复杂疾病的表现的症状,在某些时候(如贝尔氏麻痹)也可以作为一种疾病诊断(如西医诊为面神经炎,中医诊为面瘫病证)。大多数情况下,不能作为一种病来诊断,只能是反映这种疾病的症状来提示疾病本质,因此,治疗面瘫的最佳方案只能是在进一步确诊疾病后确立;另外,各位医家有自己专长,各涉及面瘫的临床学科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因此,最佳方案也只能相对而言。
这里所说的最佳方案,仅凭作者的经验与教训,给就诊患者提个建议,与临床医者商讨一下诊治思路,尽量使患者恢复其本来面目。
(1)面瘫发生后如何就医
患了面瘫的患者,发病后不必着急,但应积极、尽早就医,以便为医生诊治创造良好时机,就诊是否及时直接关系到面瘫之预后好坏。
面瘫后就医,如当地医疗条件较好,则不应盲目就医,建议尽量选择较大医院、专科医院及有经验医生就医,推荐医生是中医(神经—针灸科医生,既懂神经科又专针灸科的医生)、神经科医生、耳鼻喉科医生。如没有以上专科医生,可以在内科、针灸科就诊。但应注意,如一个月治疗无显效者,应立即转为上面专科医生诊治。
(2)面瘫治疗专科的选择
面瘫治疗方案的选择,首先要做出明确定位诊断,然后定性,分专科治疗。
A 如属中枢性面瘫,应在神经科就诊,做神经科查体、光、电、化、CT、MRI诊断,属于脑血管病或肿瘤或其它疾病,治疗其原发疾病为中心任务,面瘫的预后由其原发病决定。当然可以对症应用中医针灸疗法:①头针取面运动区;②体针取地仓、颊车、合谷、太冲等。
B 如属周围性面瘫,也不能简单地称为面神经炎,亦当由神经科查体,及其它光、电、化、CT、MRI检查。
a 因为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脑炎、进行性球麻痹、先天性面神经核形成不全,可以引起面神经核病变出现周围性面瘫,其鉴别诊断见前面的论述。
b 因为脑血管病(出血、梗塞)、肿瘤、炎症、多发性硬化症可以引起面神经髓内根段的病变,出现周围性面瘫,其要点是伴有病侧外展神经瘫,眼球运动障碍,或对侧偏瘫。
c 因为颅底动脉瘤、脑膜炎、颅底脑膜瘤及其他肿瘤、小脑桥脑角蛛网膜炎、听神经瘤,均可引起面神经髓外根段病变,引起周围性面瘫,其特点尚有其原发病的症状及舌前2/3味觉、泪、唾腺分泌减少症状。
以上多种疾病产生的周围性面瘫,均应到神经内科、脑外科、耳鼻喉科保守或手术治疗,在明确诊断基础上,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急性期可配合针灸与中药,后遗证期可继续针灸、中药治疗,配合理疗。
d 因为岩骨骨折、面神经鞘瘤、颞骨肿瘤、中耳炎、胆脂瘤、膝状神经节疱疹、腮腺肿瘤、腮腺炎、面神经炎、产钳拉伤等,分别可以引起岩骨内段或茎乳突下段面神经病变,出现周围性面瘫。
其中除膝状神经节疱疹、面神经炎、面神经产钳损伤可以作为中医面瘫病证诊断,在中医科、针灸科用针灸、中西药物治疗外,其余的疾病均应在专科治疗,有些必须手术。
对以上各种情况的周围性面瘫,尤其是久治不愈,多方求医的难治面瘫,医生应重新耐心、细致地询问病史与检查,才有利于鉴别诊断,更正误诊。本书作者近年经历过两例半年以上面瘫病人,一例由于重新询问发病历史及发病情况,疑是耳部疾患,转至耳科诊为胆质瘤,更正了面神经炎(面瘫)的诊断;另一例年龄在60岁的女患者,由于忽视了其瘫痪侧面肌水肿症状,没有深究其病因,贻误了其鼻咽癌本病的诊断时机,最终患者死亡。

⑨ 面部危险三角的具体定位

鼻子两面和上嘴唇上面连成的三角就叫面部危险三角
!这里有粉刺千万不要
挤压!

阅读全文

与面部的触觉较差应该定位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次燕窝要多少克 浏览:1177
面部血管瘤怎么治不留疤 浏览:2032
yamii胶原蛋白怎么吃 浏览:1429
贵阳祛斑哪个好先荐利美康 浏览:1356
和田玉戈壁料没油性怎么办 浏览:969
鹅耳朵冻疮涂什么精油 浏览:1987
燕窝有什么不好的副作用吗 浏览:956
皮肤使用爽肤水有什么好处 浏览:1332
漂白燕窝炖不烂怎么办 浏览:1500
燕窝跟什么吃最好 浏览:1736
容易长痘痘油皮怎么可以做美白 浏览:1562
医院和美容院哪个祛斑好 浏览:1724
山羊奶面膜与龙血精华面膜哪个好 浏览:1781
学生干皮适合什么面霜 浏览:1548
生姜和什么一起煮能祛斑 浏览:1403
两三个月的宝宝选面霜怎么选 浏览:1617
嘴巴上和下面长痘怎么治 浏览:1722
南京医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钱 浏览:1068
燕窝每天多少毫升合适 浏览:1658
胶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于吸收 浏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