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麻风病知识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麻风病的临床主要特征之一是侵犯周围神经,导致周围神经的功能损伤,往往表现为肢体畸形,畸形的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畸形是由于麻风杆菌感染直接导致组织反应而引起的,如手、足及角膜保护性感觉丧失,脱眉、和睫毛脱落,爪型指、垂腕等。继发性畸形是由于身体麻木部位的损伤而引起的,如手足皱裂和溃疡,手足指趾缺损、角膜溃疡和足骨破坏的等。
麻风病的治疗:要早期、及时、足量、足程、规则治疗,可使健康恢复较快,减少畸形残废及出现复发。为了减少耐药性的产生,现在主张数种有效的抗麻风化学药物联合治疗。
麻风病传播的途径是什么呢?麻风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皮肤病,它对患者的健康的损害是很大的,而且很容易发生传染,那么麻风病传播的途径是什么呢?
1、间接接触:如果健康者的皮肤受到了损伤,而此时又接触了麻风病患者使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带有麻风杆菌的物品,则很容易因感染麻风杆菌而致病。
2、直接接触:健康者如果与传染性麻风患者进行直接接触,也容易使麻风杆菌入侵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中,从而被传染麻风病。
3、其它传染:麻风杆菌还容易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方式侵入人体,这些也是常见的麻风病传染的途径。
B. 麻风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情况
1.结核样型麻风
病人的免疫力较强,麻风杆菌被局限于皮肤和神经。皮肤损害有斑疹和斑块,数目常一、二块,边缘整齐、清楚、有浅感觉障碍,分布不对称,损害处毳毛脱落,为很重要的特征。斑疹颜色有浅色和淡红色,表面常无鳞屑。斑块的颜色常为暗红色,轮廓清楚,损害的附近可摸到粗大的皮神经。有时损害附近的淋巴结也变大。头发,眉毛一般不脱落好发于四肢、面部、臀部,除头皮,腹股沟,腋窝外,其他部位均可出现。周围神经受累后,神经杆变粗大呈梭状、结节状或串珠状,质硬有触痛,多为单侧性,严重时因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可形成脓疡或瘘管。部分病人中人神经症状而无皮肤损害,称为纯神经炎。临床上表现神经粗大,相应部位的皮肤感觉障碍和肌无力。神经受累严重时,神经营养、运动等功能发生障碍,则出现大小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形成“爪手”、“猿手”、“垂腕”、“溃疡”、“兔眼”、“指(趾)骨吸收”等多种表现。畸形发生比较早。本型查菌一般为阴性。麻风菌素实验晚期反应为阳性。
2.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
本型发生与结核样型相似,为斑疹和斑块,颜色淡红、紫红或褐黄,部分边界整齐清楚,有的斑块中央出现“空白区”或“打洞区”,形成内外边缘都清楚的环状损害,洞区以内的皮肤似乎正常。损害表面大多光滑,有的上附少许鳞屑。损害数目多发,大小不一,有的散在,以躯干、四肢、面部为多,分布较广泛,但不对称。除面部外,一般皮损浅感觉障碍明显,但较TT轻而稍迟。除非局部有皮损,头发、眉睫一般不脱落。神经受累粗大而不对称,不如TT粗硬而不规则。黏膜、淋巴结、睾丸、眼及内脏受累较少而轻。
3.中间界线类麻风
本型皮损的特点为多形性和多色性。疹型有斑疹、斑块、浸润等。颜色有葡萄酒色、枯黄色、棕黄色、红色、棕褐色等。有时在一块皮损上呈现两种颜色。边缘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损害的形态有带状、蛇行状或不规则形,若为条片状,则一侧清楚,一侧浸润不清。若为斑块,中央有“打洞区”,其内环清楚高起,渐向外体面斜,外缘浸润而不清,呈倒碟状外观。有的损害呈红白的环状或多环状,形似靶子或徽章,称为“靶形斑”“徽章样斑”。有的病人面部皮损呈展翅的蝙蝠状,颜色灰褐,称为“蝙蝠状面孔”。常见一个病人不同部位的皮肤上存在似瘤型和结核样型的损害。有时可见到“卫星状”损害。有的病人在肘、膝的伸面和髋部可风由结节组成的厚垫状块片。损害表面滑、触之较软。损害数目较多,大小不一,分布广泛,多不对称。神经受损后,轻度麻木,比结核样型轻,比瘤型重,中度粗大,质较软,较均匀。眉睫稀疏脱落,常不对称。
4.界线类偏瘤型麻风
本型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和弥漫性浸润等。损害大多似瘤型损害,数目较多,形态较小,边界不清,表面光亮,颜色为红或桔红色。分布较广泛,有对称的倾向。损害内的感觉障碍较轻,出现较迟。有的损害较大,中央呈“打洞区”,内缘清楚,外界浸润模糊。眉、睫、发可以脱落,常不对称。在晚期,面部的深在性弥漫性浸润也可形成“狮面”。中晚期病人黏膜充血、浸润、肿胀、淋巴结和睾丸肿大有触痛。神经受累倾向多发双侧性,较均匀一致,触之较软,畸形出现较晚且不完全对称。
5.瘤型麻风
本型病人对麻风杆菌缺乏免疫力,麻风杆菌经淋巴、血液散布全身。因此组织器官受侵的范围比较广泛。皮肤损害的特点是数目多,分布广泛而对称,边缘模糊不清,倾向融合,表面油腻光滑。皮肤的颜色除浅色斑外,大多由红色向红黄色、棕黄色发展。感觉障碍很轻。在较早期就有眉睫毛稀落的表现,先由眉的外侧开始脱落,以后睫毛也稀落,这是瘤型麻风的一个临床特点。麻风杆菌检查强阳性,皮肤损害有斑疹、浸润、结节及弥漫性损害等。早期斑状损害分布于全身各状,以面部、胸部、背部多见,颜色淡红色或浅色,边界不清,须在良好的光线下仔细检视,方可辩认。稍晚,除斑损继续增多外,陆续形成浅在性、弥漫性润和结节。在面部由于浸润弥漫增厚,外观轻度肿胀,眉睫常有脱落。稍晚,斑损融合成大片浸润,或在斑损和弥漫性浸润上出现结节,弥漫性浸润向深部发展,更增明显而严重。往往遍及全身。在面部弥漫增厚,皮纹加深,鼻唇肥厚,耳垂变大,眉睫脱光,头发稀脱或大片脱落,结节和深在性浸润混融在一起,眼结膜充血,形成“狮面”样外观。四肢伸侧、肩、背、臀部、阴囊等处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结节。更晚,由于弥漫性损害部分吸收,并有明显感觉障碍和闭汗。在小腿,皮肤轻度变硬,光滑发亮,出现鱼鳞样或蛇皮样损害,长久不退,有的头发几乎脱光,可见残发多沿血管存留分布。
神经干虽然受累,但感觉障碍较轻,表现较晚。神经干轻度粗大,对称而软,到晚期也可出现肌肉萎缩、畸形和残废。
鼻黏膜损害出现较早,先充血肿胀,以后随着病情加重,发生结节、浸润和溃疡。严重者可有鼻中隔穿孔,当鼻梁塌陷即见鞍鼻。淋巴结在早期即已受累,轻度肿大,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到中晚期则肿大明显,并有触痛。睾丸受累,先肿大后萎缩,并有触痛,出现乳房肿大等。
眼部受累,可发生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内脏组织器官也同时受累,如肝脾肿大等。
6.未定类麻风
本类为麻风的早期表现,是原发的,未列入五级分类中,性质不稳定,可自行消退或向其他类型转变,可自愈。皮损单纯,上有淡红斑或浅色斑,表面平无浸润,不萎缩。毳毛可脱落。皮损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楚或部分不清楚,分布不对称,皮损可有轻度感觉障碍。一般无神经损害。毛发一般不脱落。一般不累及内脏。查菌多为阴性。麻风菌素试验可为阳性也可为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有的正常或接近正常,有的明显缺陷。麻风菌素试验阳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正常者预后良好。其发展有的可以自愈,有的向其他类型演变。
C. 什么是麻风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长期以来,麻风病给流行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病原学
麻风杆菌属分支杆菌,菌体呈短小棒状或稍弯曲,长约2 ̄6μm,宽约0.2 ̄0.6μm,抗酸染色呈红色,革兰氏染色阳性。麻风杆菌在0℃可活3 ̄4周,强阳光照射2 ̄3小时便丧失繁殖能力,煮沸8分钟可灭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麻风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其中瘤型和界线类病人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
麻风杆菌主要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
(三)、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麻风杆菌的易感性很不一致,一般儿童较成人易感,而病例多为20岁以上的成人,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病例。
临床表现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
麻风病按五级分类法分为:结核样型麻风(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中间界线类麻风(BB)、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瘤型麻风(LL)。各类麻风病的早期阶段为未定类麻风(I)。
1、结核样型麻风(TT)
临床上本型较多见,损害常局限于外周神经和皮肤。皮损为红色斑疹、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表面干燥无毛,有时有鳞屑,局部感觉障碍出现早且明显。
2、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
常见皮损为斑疹、斑块和浸润性损害,基本特点似结核样型,但损害多发。典型皮损中央有明显的"空白区",周围常有小的卫星状损害,周围神经损害多发,皮损感觉障碍明显。
3、中间界线类麻风(BB)
典型皮损为斑疹与浸润性的双型损害,基本皮损呈多形性和多色性。可见有特征性的倒碟状、靶状或卫星状损害。面部皮损呈蝙蝠状者,称"双型面孔"。皮损大小不一,数量较多;神经损害多发,但不对称。皮肤与神经的损害和功能障碍介于结核样型和瘤型之间。中间界线类麻风可向结核样型或瘤型麻风转化。
4、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
皮损有斑疹、斑块、结节和弥漫性浸润等,分布广泛,不完全对称,少数皮损边缘可见。有的弥漫性浸润中央可见空白区。浅神经肿大,多发但不对称。晚期患者皮损融合成片,面部深在性浸润可形成"狮面",鼻中隔溃疡或鞍鼻。病变还可以侵犯内脏。
5、瘤型麻风(LL)
早期瘤型皮损多为斑疹,呈淡红色或浅色,边缘模糊,形小数多,分布对称。无明显感觉障碍和闭汗,可有痒和蚁行感等感觉异常。病程长者可出现温觉、痛觉迟钝。
中期瘤型可出现斑疹、弥漫性浸润和结节等损害,边缘不清,表面光亮呈多汁感,分布广泛,局部可出现轻度浅感觉障碍。
晚期瘤型麻风弥漫性浸润更加明显且向深层发展,体表皮肤绝大部分都有浸润。面部皮肤弥漫增厚,额、颞部皮纹加深,鼻唇肥厚,耳垂肥大。四肢和躯干广泛深在性浸润,有明显的感觉障碍与闭汗。
神经损害早期不明显,摸不到神经粗大。中、晚期可出现广泛而对称的神经干粗大,可导致严重的残废畸形。
早期眉毛外侧对称性稀疏。随着病程的进展,眉毛睫毛都可全部脱光。头发等也可逐渐脱落。
粘膜损害出现早而明显,中晚期常有淋巴结、睾丸、眼球及内脏损害。
6、未定类麻风(I)
为麻风病的早期阶段,常见少量斑疹,多为浅色,少数淡红色,边缘清楚或不清楚,有不同程度的浅感觉障碍。
7、麻风反应
在麻风病的慢性过程中,麻风病人可突发症状活跃,出现新皮损,伴恶寒、发热等急性或亚急性症状,这种变态反应性现象称为麻风反应。
(二)、 治疗
目前,已有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方法治疗麻风病。一般选用氨苯砜、利福平、苯丙砜和丙硫异烟胺等对麻风病患者进行联合化疗,或采用免疫疗法对病人进行治疗。对麻风反应,可选用酞咪哌啶酮、肾上腺皮质素等进行治疗。
检疫监测
(一)、随时掌握国内外麻风病流行的最新疫情动态,有重点地对出入境人群进行监测。
(二)、当在来自疫区的交通员工和旅客中发现有斑疹、眉发脱落、歪嘴兔眼、虎口无肉、勾手吊脚、足底溃疡、"马鞍鼻"或"狮面"等麻风病体征者,应立即检诊,并及时做出诊断。
(三)、对来自疫区人员,在入境时应填报"旅客健康申明卡",凡曾患过麻风病者,应立即实施体检,以检出麻风病复发者。
疫情管理
(一)、在国境口岸发现的外国人患有麻风病时,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应立即阻止其入境。入境后发现患有麻风病也应令其出境。
(二)、凡在国境口岸或交通工具上发现的外国人为麻风疑似患者时,应立即隔离检查。征得疑似患者同意后,进行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麻风病诊断标准者,应立即劝告其离境。对不愿接受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者,也应立即劝告其离境。
(三)、出入境的中国公民患有麻风病时,不能签发健康证明书,应立即实施隔离,并通过有关部门,将其送往当地麻风院(村)隔离治疗。必要时取得公安部门协助,对麻风病患者采取强制性隔离治疗措施。
对麻风疑似患者,也要立即隔离,并实施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当诊断明确后作出相应处理。
(四)、对密切接触者(尤其家庭成员),应立即实施健康检查,以判断是否患有麻风病,然后作出相应处理。
(五)、对麻风患者或疑似患者用过的什物、用具等应进行消毒。
(六)、当旅途中因患有麻风病而死亡的尸体到达国境口岸时,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应按规定令其就近火化处理。
(七)、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应阻止移运因患麻风病而
D. 麻风病为什么会导致残疾
麻风病是通过麻风杆菌传染的乙类传染病。是一种既传染又很吓人的疾病,人们曾把麻风病人称为:“鹰爪、垂足、狮子面”,由于麻风杆菌可侵袭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骨质吸收、肌肉萎缩,麻风病人的致残率相当高。不少麻风病残疾人无手指、脚趾,面目可怕像狮子。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 ,给流行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要控制和消灭麻风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行“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积极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染途径,同时提高周围自然人群的免疫力,对流行地区的儿童、患者家属以及麻风菌素及结核菌素反应均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给予卡介苗接种,或给予有效的化学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参考资料:http://www.e23.com.cn/inc/end.jsp?ArticleID=200571500105
E. 麻风的症状有哪些
1.分类麻风分类在麻风病防治和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根据临床学、免疫学、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等四方面以及多年的实践,分类不断得到改进,渐臻合理。
(1)马德里分类:1953年马德里第六次国际麻风会议提出两型分类法(又称马德里分类法),经临床和现场20多年的实践,虽比较实用但不理想。马德里分类将麻风分为两型和两类。两型比较稳定,即结核样型(tuberculoid,T)和瘤型(lepromatous,L),两类不稳定,即未定类(indeterminate,I)和界线类(borderline,B)。
(2)五级分类法:根据麻风菌素试验由强阳性渐次移行为阴性,麻风杆菌由少到多,组织病理表现由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移行为泡沫细胞肉芽肿,很象光谱中不同波长序列一样。因此,借用物理学的光谱现象,形成麻风病免疫光谱概念。1966年Ridley和Jopling提出以光谱概念为基础的麻风五级分类法(又称光谱免疫分类法),并经1973年第十届国际麻风会议讨论后推荐采用,将麻风分为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leprosy,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orderlineTuberculoidleprosy,BT)、中间界线类麻风(midborde1ineleprosy,BB)、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orderlinelepromatousleprosy,BL)、瘤型麻风(1epromatousleprosy,LL)。未定类麻风(indeterminateleprosy,IL)被看做麻风病的早期阶段,不列入分类。这是一个连续的病谱,病人可因宿主反应和治疗向任一方面移动。TT端细胞免疫最强,组织中一般查不到麻风杆菌;LL端缺乏对麻风杆菌抗原的细胞免疫,无巨噬细胞激活,组织中可检出大量麻风杆菌。TT和LL最稳定,前者可自愈,后者若未经适当的治疗将继续加重感染。BT若未经治疗,常降级至BL。BB最不稳定,若未经治疗,多数降级至LL。未定类虽未列入光谱分类,以后有的自愈,有的向临床各型发展。此分类法比较实用,能反映麻风病的整个过程,已被世界各地普遍采用。
(3)现场管理分类:1981年WHO麻风化疗研究组根据麻风现场管理的需要,并便于流行病学调查和联合化疗的观察,以麻风菌检查为主要依据,将麻风病归属为多菌型和少菌型两类。少菌型(paucidacillary)为任何一个部位的皮肤涂片查菌,细菌密度在“”以下者,包括未定类、结核样型和界线类偏结核样型;多菌型麻风(multibacillary,MB)为任何一个部位的细菌密度在“”或以上者,包括中间界线类、界线类偏瘤型、瘤型。1988年又规定,凡皮肤查菌阳性的病例均按多菌型联合化疗。
2.麻风杆菌侵入机体后,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潜伏期方可发病,一般认为潜伏期平均2~5年,短者数月,长者10年以上。如果发病,多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典型症状开始之前,可有全身不适,肌肉、关节酸痛,肢体感觉异常等前驱症状,这些表现没有特异性。随着病情的进行,按照免疫力的强弱向临床各型发展,典型症状逐渐明显。免疫力较强者向结核样型一端发展,免疫力较弱者向瘤型一端发展,或向免疫力不稳定的界线类发展。现将各型麻风的临床表现分述如下。
(1)结核样型麻风(TT):本型免疫力较强,局部组织的免疫病理反应强烈,损害局限于周围神经和皮肤。皮肤损害有斑疹和斑块,斑块比斑疹多见(系免疫反应增强之故)。常呈圆形或椭圆形,数目1~3个,皮损边缘整齐清楚,这是结核样型麻风的一个临床特点。皮损除面部外,常有明显的感觉障碍,但不痒,分布不对称,皮损内的毳毛脱落,好发于四肢、颜面、肩、臀等易受摩擦的部位。斑疹呈浅色、淡红色或红色,表面光滑。斑块常为暗红或紫红色,轮廓清楚,边缘高起,有的向内倾斜,渐移行到变平或萎缩的中心,表面多干燥有鳞屑,有时可见多数小丘疹堆积而成的皮损,在皮损的下面或附近可能摸到粗大的皮神经,有时附近的淋巴结也变大。眉毛一般不脱落。本型的周围神经(如耳大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胫神经等)受累后变粗变硬,呈梭状、结节状或串珠状,仅1~2条,有触痛,多为单侧性,严重时因发生迟发超敏反应可形成脓疡或瘘管。部分病人只有神经受累的症状无皮肤损害,称为纯神经炎,临床上表现为神经粗大、相应部位的皮肤感觉障碍和肌无力。这种病人作麻风菌素试验,有助于分类,若晚期反应强阳性者,为TT或BT,余者为阴性。神经受累后,神经的营养、运动等功能发生不等程度的障碍,表现为大、小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形成“爪手”(尺神经)、“猿手”(正中神经)、“垂腕”(桡神经)、“垂足”(腓神经)、“兔眼”(面神经)、“溃疡”、“指趾骨吸收”等各种表现。畸残发生较早。本型一般不累及黏膜、眼及内脏器官。皮损查菌细菌密度指数(对数分级法)为“0”~1个“”。麻风菌素试验为阳性。细胞免疫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本型比较稳定,进展缓慢,有的可自愈。发生麻风反应机会少,若有发生则为第Ⅰ型麻风反应。治疗期短,预后良好。
(2)界线类偏结核型麻风(BT):本型发生的皮损为斑疹和斑块,与结核样型相似,颜色淡红、紫红或褐黄,边缘整齐清楚,有的斑块中央出现“空白区”或“打洞区”(又称无浸润区、免疫区),形成内外都清楚的环状损害,洞区以内的皮肤形似正常,损害表面大多光滑,有的上附少许鳞屑。损害数目多于3个,大小不一,有的散在,以躯干、四肢、面部为多,分布较广泛,但不对称,常见卫星状损害。虽有感觉障碍,但较TT轻而稍迟。眉睫毛一般不脱落。神经受累粗大而且不对称,不如TT粗硬。黏膜、淋巴结、睾丸、眼及内脏器官受累较少而轻。皮损细菌检查一般为阴性,皮损查菌细菌密度指数为1个“”~3个“”。麻风菌素试验为弱阳性或疑似阳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较正常人低下。本型不稳定,不治疗时可以“降级”,即免疫力减弱而移向BB或BL。发生麻风反应时为第Ⅰ型反应,通过反应病情好转,免疫力增强时可以“升级”,向结核样型转化,但有时因反应使神经破坏加重,可以产生严重的畸形。
(3)中间界线类麻风(BB):本型皮损的特点为多形性和多色性。皮损有斑疹、斑块和浸润等疹形,数目较多,大小不一,分布较广泛,多不对称。表面光滑,触之较软。颜色有葡萄酒色、桔黄色、棕黄色、红色、棕褐色等,有时在一块皮损上呈两种颜色。皮损边缘部分清楚,部分不清。其形态有带状、蛇行状或不规则形,若为条带状,则一侧清楚,一侧浸润不清;若为斑块,有的中央为“打洞区”,内环清楚高起,渐向外倾斜,使外缘浸润逐渐不清,呈“倒碟状”外观。有的皮损为红白相间的环状或多环状,形似靶子或徽章样,称为“靶形斑”或“徽章样斑”,发生在面部的皮损有时呈展翅的蝙蝠状,颜色灰褐,称为“蝙蝠状面孔”。有时可见到“卫星状”损害。常见一个病人不同部位的皮肤上存在有近似瘤型和结核样型的损害,有时在肘、膝关节的伸面和髋部由结节组成厚垫状块片。神经受累为多发性,但不对称,其粗细介于两极型之间,中等质软。眉睫常不脱落,或脱落而不对称。黏膜、淋巴结、眼、睾丸及内脏可以受累。皮损查菌细菌密度指数为2个“”~4个“”。麻风菌素试验为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介于两极型之间。本型最不稳定,发生第Ⅰ型麻风反应时,“升级反应”向BT变化,“降级反应”向BL或LL转变。
(4)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本型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和弥漫性浸润等,损害大多似瘤型皮损,数目较多,大的少,小的多,边界多半不清,表面光亮,颜色为淡红、红或桔红色,皮损倾向黄色。分布较广泛,但不对称。皮损感觉障碍较轻,出现较晚。在大的损害内尚可见“打洞区”,内缘清楚,外缘模糊。有时可见散在的结节性损害,面部及四肢等处可发生大片弥漫性浸润,部分皮损有感觉障碍。眉、睫、发可脱落,常不对称。较晚期者面部的弥漫性浸润亦可形成“狮面”。中晚期病人黏膜充血、浸润、肿胀,淋巴结、附睾和睾丸可见肿大有触痛。眼部可发生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炎等。神经受累倾向多发双侧性,较均匀一致,触之质软,畸形出现较晚。皮损查菌细菌密度指数为4个“”~5个“”。麻风菌素试验晚期反应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显示有缺陷。当其免疫力增强时,向BB、BT升级,当其免疫力减低时,向LL转变。本型可发生Ⅱ型麻风反应。
(5)瘤型麻风(LL):本型病人对麻风杆菌无反应性,其组织有利于麻风杆菌繁殖。麻风杆菌经血液淋巴散布全身,大部分机体组织内都可发现麻风杆菌,呈持续性菌血症。因此,组织器官受损范围较广泛。皮肤损害有斑疹、浸润、结节及弥漫性损害等特点是数目多,分布广泛而对称,边缘模糊不清,倾向融合,表面油腻光滑,皮损的颜色除浅色斑外,大多由淡红色、红色向黄红色、桔黄色发展,感觉障碍发生较晚较轻。在较早期就有眉毛、睫毛稀落现象,先由眉的外侧开始脱落,睫毛亦同时脱落,这是瘤型麻风的一个临床特点。斑状损害在早期即分布于全身各处,以面部、胸部、背部及腹部多见,但温暖部位如腋窝、腹股沟、会阴及背中部很少受累,颜色淡红或浅色,边界不清,倾向融合,须在良好的光线下仔细检视,始可辨认。稍晚,除斑疹继续增多外,相继形成浅在性弥漫性浸润等。结节性损害在斑疹和浸润性损害的基础上发生,开始很少,以后渐增多,大小不等,分布的特点在四肢以伸侧较多,其他部位多见于面部、肩部、臀部、阴囊等突出部位。在面部由于血管比较丰富,潜在性浸润在较早期即可发生,面部外观轻度红肿,以后浸润向深部发展,使皮肤弥漫增厚,皮纹加深,鼻唇肥厚,耳垂变大,眉睫脱光,头发稀落或大片脱落,结节和深在性浸润混融在一起,眼结膜充血,形成“狮面”样外观。更晚,由于弥漫性浸润部分吸收,并有明显的感觉障碍在四肢形成“手套”或“袜套”状麻木和闭汗,在小腿可见皮肤轻度变硬,光滑发亮,出现鱼鳞样或蛇皮样损害,长久不退。有的病人头发几乎脱光,残余的头发沿血管分布或成片残存。本型周围神经在早期即被侵犯,神经干多半变粗,均匀一致,对称发生,触之较软,有触痛,但感觉障碍在较晚期比较明显,可见肌肉萎缩、畸形和残疾。鼻黏膜损害出现较早,可见黏膜充血肿胀,鼻分泌物带血或鼻道堵塞,以后发生结节、浸润和溃疡,严重时有的鼻中隔穿孔,若鼻梁塌陷时,可形成“鞍鼻”,口腔和咽喉黏膜可见充血、浸润、结节,软腭穿孔,悬雍垂歪斜或脱落。舌部多有肥厚,沟纹加深和结节。淋巴结肿大明显,一般不红、不热、不粘连、无疼痛,多见于腹股沟、股部、颈部、肘部、腋下淋巴结,且在早期即已受侵,轻度肿大,到晚期肿大明显,并有触痛。附睾和睾丸先肿大后萎缩,并有触痛,到晚期可见乳房肿大和阳痿。眼球前半部受累可发生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其他内部脏器同时受累,可见肝、脾肿大等。在肺部除上呼吸道外,尚未见肺受累后的表现。麻风杆菌虽然可直接侵犯肌肉,但临床上骨骼肌的萎缩、瘫痪等症状常继发于周围神经的损害。皮损细菌检查细菌密度指数为5个“”~6个“”,有大量菌球。麻风菌素试验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有明显缺陷。本型甚为稳定,不能自愈,只有极少数当免疫力增强时,可向BL转变,但极少见。本型常发生第Ⅱ型麻风反应。
(6)未定类麻风(IL):被认为是各型麻风病的早期表现,未列入五级分类中,是原发的,不是继发的。临床表现较轻,仅有皮肤损害或轻微的神经症状,不脱眉睫,黏膜、淋巴结、睾丸、眼及内脏不受累及,临床上常易忽视。皮损单纯,仅有斑疹,好发于四肢伸侧、胸、背及臀部等部位,少见于腋窝、腹股、会阴及头皮,色淡红或浅色,数目1个或几个,表面平滑无浸润,不萎缩,一般无鳞屑。斑内毳毛可稀落,斑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边缘不清或部分清楚,分布不对称。斑内感觉正常或轻度障碍,有的伴有出汗障碍。神经干受累较轻,轻度变粗,硬度较低。皮损查菌多为阴性,少数可发现少量抗酸杆菌。麻风菌素试验多为阳性,少数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正常或接近正常,有的则缺陷。本型不稳定,可自愈,亦可向其他类型转变(约30%),演变为何种类型以病人机体免疫力的状态而定。多数演变为结核样型,少数转化为瘤型和界线类。
组织样麻风瘤(histoidleproma,HL):亦名组织样麻风(histoidleprosy),发生于瘤型和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皮肤组织的病理图像比较特殊。皮损可以原发,亦可继发于砜类药治疗恶化或复发的耐药病例。其临床特点是在弥漫性浸润的基础上发生大小不一的结节,多见于面部、四肢及躯干等处,触之坚韧或柔软,颜色棕褐,表面光滑,可以破溃形成溃疡。在受压迫的部位也可形成厚垫状损害。组织病理检查其有大量致密的梭形或多角形组织细胞浸润,排列成旋涡状,类似皮肤纤维瘤或神经纤维瘤的组织像,内含大量细长的麻风杆菌,排列成簇,其周围由结缔组织构成假包膜,特称之为“组织样麻风瘤”。
(7)麻风病的后遗症状:麻风病经过药物治愈或自愈后,原有的活动性皮肤症状已完全消失,但可遗留下一些后遗症状,长期不变。或由于神经损伤,造成一些长期不能恢复的畸形,熟悉这些症状,对于麻风病治愈时的判定、治愈后的监测以及鉴别诊断均有实际意义。这些后遗症状在皮肤上可有固定的浅色斑、白斑、萎缩斑及色素沉着斑,眉、睫、须及发的脱落,继发的鱼鳞病、瘢痕、溃疡等;在神经方面可有局限性感觉障碍或不出汗、爪手、垂腕、垂足、兔眼、歪嘴、肌肉萎缩、指趾缺如等。其他如鼻中隔穿孔、鞍状鼻、眼盲、男性乳房肿大、睾丸萎缩等。病人虽有以上这些后遗症状,但不能认为麻风病没有治愈或者复发,应当加以区别,无残疾者,按正常人对待,有残疾者,按正常残疾人对待,不能歧视。
(8)麻风反应:麻风反应(leprareaction)是在麻风病慢性过程中,不论活动与否,对麻风菌抗原的一种免疫反应,使病情突然活跃,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加剧现象,使原有的皮肤损害和神经损害炎症加剧,或出现新的皮肤损害或神经损害。可伴有关节炎和结节性红斑等,其诱因可由药物、继发感染、贫血、精神、气候、外伤、预防注射或接种、营养不良、酗酒、过度疲劳、月经不调、妊娠、分娩、哺乳等许多因素诱发。Ⅰ型反应与致敏淋巴细胞有关,属迟发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免疫型变态反应,一般抗体和补体不参加反应,反应的发生和消失比较慢,故称迟发型变态反应。Ⅰ型反应常见于界线类麻风,分为升级(逆向)和降级反应。升级反应多发生在抗麻风药物治疗的病人,其临床表现为原有的皮损全部或部分加剧扩大,出现急性炎症,疼痛、充血、水肿、潮红,外观类似丹毒,严重时可以破溃。手足及面部可见水肿,眼部可发生虹膜炎。并出现新的红斑、斑块和结节;原有的皮损更加清楚,皮损查菌减少或转阴;若转型则向结核样型端演变。皮损消退时可见脱屑;神经干肿胀变粗,伴有疼痛及触痛,疼痛尤以夜间为甚,严重时少数病人可形成神经脓疡。皮肤上原有麻木区扩大,又出现新的麻木区,原有畸形加重,并可发生新的畸形和残疾。降级反应多发生于未治疗的病人,临床表现与升级反应大体相同,只是原有皮损边缘变得更加模糊不清,可出现许多与瘤型相似的新皮损,皮损查菌增多,或原为阴性者变为阳性。若转型可向瘤型端演变;血像检查无明显变化;本型反应发生较慢,消失也慢。Ⅱ型反应是抗原、抗体复合物变态反应,属体液免疫反应,又称血管炎型反应,主要发生于已治或未治的多菌型病人。反应发生较快,组织损伤亦较严重。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结节性红斑(ENL),数目不定,颜色鲜红,黄豆至花生米大小,好发于面部及四肢,压之褪色,并有触痛。面部及手足常有水肿。ENL容易自行消退,但此起彼伏,反复发作,延续时间较久。消退后局部遗留色素沉着,若有坏死,愈合后留有瘢痕。少数病人发生ENL时常伴有发热、全身不适、虹膜睫状体炎、鼻炎、神经炎、关节炎、淋巴结炎、骨膜炎、肌痛、附睾或睾丸炎、肾炎及肝、脾肿大等多种器官症状。神经反应比Ⅰ型轻。在ENL发作时可有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含量增高。反应后皮损查菌无明显变化,主要为颗粒菌。
麻风患者出现典型皮损伴神经症状时,结合明确的流行病学历史,诊断较为容易。当早期症状不典型和较轻时,常易误诊或漏诊。麻风的诊断主要根据:①特殊的临床皮疹、外周神经肿大及感觉障碍表现;②皮肤刮片查找抗酸菌;③活检组织病理检查;④确切的麻风接触史等方面资料,综合分析后作出判断。诊断要求具备上述四项中的两项才能确诊,而以皮肤中查见麻风杆菌为最可靠的依据。在收集病史时,患者可能因畏惧心理而隐瞒病情。医生应充分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重点了解其症状发生经过及家庭传染接触史。检查身体时应着重注意具有诊断价值的局部感觉障碍和神经粗大。如感觉障碍出现在皮损部位和麻木闭汗区域,则更具诊断价值。从皮肤组织中检查麻风杆菌(查菌)对诊断虽很重要,但查菌阴性时不能排除麻风,尤其在结核样型麻风多为阴性。查菌阳性时,还应注意与其他抗酸杆菌的鉴别。临床常用细菌指数BI和形态指数MI来表示麻风杆菌在组织中的存在状态。细菌指数或称细菌密度指数,是按照Ridely对数分级法检查各部位细菌密度之总和,再除以检查的部位数。Ridely计数法每一级度之间呈10倍之差。形态指数是表示完整的麻风杆菌(活菌)在总菌量中的比例。实际应用时较难标准化,故只报道描述细菌的形态。两种指数除反映麻风杆菌的含量和形态外,还可作为药物疗效评价的指标。
F. 麻风病有什么症状
由于麻风起病极为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又不易查清其确切接触史,故对麻风的潜伏期仅能由流行病学史结合临床推断,平均为3~5 年,最短者仅数十天,长者可超过10 年。麻风的早期症状为非特异低热、全身不适、肌肉酸痛、皮肤有异样感觉等。典型的麻风症状因机体的免疫状态不同,表现为有明显差异的临床各型麻风,如前述的两极端类型的结核样型和瘤型麻风,以及其间的几种连续变化类型。麻风的基本临床表现为各种皮肤损害和外周神经受累症状。上述症状出现亦早,为诊断、鉴别诊断、分型的依据。皮损具有不同形态和数量,包括原发性的斑疹、丘疹、结节、疱疹和继发性的皮肤萎缩、瘢痕、鳞屑和溃疡。红斑为各型麻风所共有,为病情活动的标志之一。周围神经炎为麻风的另一个主要临床表现,常为麻风的初发症状。少数患者临床可仅有周围神经炎损害而无皮肤损害,称为单纯神经炎麻风,但罕有仅具皮损而无周围神经炎者。外周神经损害的特点和程度,亦因机体的免疫状态而异。麻风一般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各型麻风的临床表现如下。 1.结核样型麻风 皮肤红斑数量少但较大,边界清楚,呈淡红色,反映其免疫力相对较强,能使感染局限化。累及外周神经亦较少但反应强,造成较明显的浸润破坏和功能障碍,神经肿胀疼痛明显,伴有明显局部感觉障碍和闭汗。常见受累神经为尺神经、腓总神经、耳大神经等。神经功能障碍可进一步引起肌肉萎缩、运动障碍和畸形。本型麻风显示患者的免疫反应强,有较强的自愈倾向,惟累及周围神经干而组织反应剧烈时,亦可由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不可逆的严重畸残。2.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 皮肤红斑数量增多,颜色变淡,大的红斑周围可出现卫星状小斑块。皮损边缘清楚,分布较广,好发于面部、躯干和四肢。神经损害如结核样型麻风,粗大而硬。受累神经较前者多发,感觉障碍和闭汗出现较晚,且程度较轻。神经鞘内炎性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使神经肿胀增粗数倍至十几倍。外周神经多为混合神经,故常伴感觉障碍和营养障碍,通常温度觉最早受累,痛觉次之,触觉最后。如神经干受累则以触觉障碍最先,再依次为痛觉和温度觉受累。此型麻风患者常因免疫力恢复和增强后出现I 型麻风反应,表现为严重的受累神经痛,多在夜间出现,患者常难以忍受,并可进一步加剧原有神经营养障碍,出现局部肌肉萎缩而致临床的畸残。如面瘫和手足功能障碍形成的“爪手”“猿手”“垂腕”等。3.中间界线类麻风 皮肤损害多而形态复杂,呈现多形性及多色性,形态不规则,边缘部分清楚部分不清。皮损大小不一,分布广泛,多不对称。神经损害呈多发性,但仅为中度肿大,质地较软。本型可伴有黏膜、淋巴结、睾丸和内脏病变。免疫反应显示不稳定,易于发生麻风反应和型别演变。在抗麻风药物治疗下,可发生“升级反应”,向结核样型麻风端演变。有的病例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又未用抗麻风药物治疗,则可发生“降级反应”向瘤型麻风端发展。4.界线类偏瘤型麻风 此型临床表现近似瘤型麻风,惟程度较轻。皮肤损害已具有瘤型麻风的斑疹、斑块、浸润、结节等,分布广泛,常呈弥漫性浸润损害。晚期病例因面部的弥漫性浸润,可形成特殊的“狮面”。神经损害广泛,但肿大较轻,质软。感觉障碍及肢体畸残亦出现较晚,且程度较轻。本型患者具有瘤型麻风患者特有的眉毛及头发脱落,亦常表现鼻黏膜病变、淋巴结肿大、睾丸及内脏麻风损害。本型免疫稳定性亦差,常在抗麻风药物治疗下发生“升级反应”,向结核样型麻风端演变,而未经抗麻风治疗下,受某些因素影响,降级向瘤型麻风发展。5.瘤型麻风 为临床麻风免疫力低下的另一极端。表现为病变广泛弥散,但组织反应损害相对较轻。皮损小而多,分布广泛对称,颜色浅淡。神经受累粗大虽不明显,但在中、晚期病例,因广泛对称的神经干受累,可发展为严重的肌肉萎缩和畸残。皮肤浸润损害的加深,常形成较大的结节和斑块。发生于面部时表现口唇肥厚、耳垂肿大、整个面部呈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斑块突起,形成令人望而生畏的“狮面”。四肢因皮损和血循障碍,肢端常有水肿,皮肤萎缩,感觉障碍,常见有难于愈合的溃疡。眉毛对称性脱落,继之明显脱发。眉毛脱落为瘤型麻风的重要临床特征。鼻黏膜早期即受侵犯,因浸润肥厚而进一步糜烂溃疡,产生严重的鼻中隔穿孔塌陷,最终形成“鞍鼻”。眼部受累以角膜及虹膜受损最常见,可致永久性视力减退或失明。主要由麻风杆菌直接侵犯或由Ⅱ型麻风反应引起。肝脾可因麻风肉芽肿形成而肿大,但常无临床症状,肝功能显示正常。睾丸受累萎缩常致不育、阳痿和乳房肿大。骨质损害主要见于手足部位的短骨,因血循受累和营养障碍而发生骨质破坏和吸收。上述内脏器官损害多在晚期瘤型麻风病例发生,特别是未经治疗的患者,一般很少直接造成死亡。6.未定类麻风 为各型麻风的共同早期临床表现。根据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病变可自愈或分别向其他各临床类型发展。其临床表现症状轻微,皮疹少,呈淡红色,受累浅神经呈轻度肿大,但无感觉障碍或仅有轻度异常。无畸形及内脏器官损害。
G. 麻风病是什么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着下降。
病因
病原菌是麻风杆菌。离体后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可丧失其活力。一般应用煮沸、高压蒸气、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黏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
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在皮肤主要分布于神经末梢、巨噬细胞、平滑肌、毛带及血管壁等处。在黏膜甚为常见。此外骨髓、睾丸、肾上腺、眼前半部等处也是麻风
杆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围血液及横纹肌中也能发现少量的麻风杆菌。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黏膜排出体外,其他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
中,也有麻风杆菌,但菌量很少。
麻风病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其中多菌型患者皮肤黏膜含有大量麻风杆菌,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传染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
1.直接接触传染
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黏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黏膜的接触所致,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这是传统认为麻风传播的重要方式。目前认为带菌者咳嗽和喷嚏时的飞沫和悬滴通过健康人的上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是麻风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2.间接接触传染
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很小。
必须指出,机体的抵抗力无疑是在传染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的过程和表现,
主要取决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机体的免疫状态。近年来不少人认为,麻风病也和其他许多传染病一样,存在有亚临床感染,绝大多数接触者在感染后建立了
对麻风菌特异性免疫力,以亚临床感染的方式而终止感染。
2临床表现
麻
风杆菌侵入机体后,一般认为潜伏期平均为2~5年,短者数月,长者超过十年。在典型症状开始之前,有的往往有全身不适,肌肉和关节酸痛,四肢感觉异常等全
身前躯症状。免疫力较强者,向结核样型麻风一端发展,免疫力低下或缺陷者,向瘤型一端发展。现根据五级分类法,对各型麻风症状特点分述:
1.结核样型麻风
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较强,麻风杆菌被局限于皮肤和神经。皮肤损害有斑疹和斑块,数目常一、二块,边缘整齐、清楚、有浅
感觉障碍,分布不对称,损害处毳毛脱落,为很重要的特征。斑疹颜色有浅色和淡红色,表面常无鳞屑。斑块的颜色常为暗红色,轮廓清楚,损害的附近可摸到粗大
的皮神经。有时损害附近的淋巴结也变大。头发,眉毛一般不脱落好发于四肢、面部、臀部,除头皮,腹股沟,腋窝外,其他部位均可出现。
本型的周围神经受累后,神经杆变粗大呈梭状、结节状或串珠状,质硬有触痛,多为单侧性,严重时因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
可形成脓疡或瘘管。部分病人中人神经症状而无皮肤损害,称为纯神经炎。临床上表现神经粗大,相应部位的皮肤感觉障碍和肌无力。神经受累严重时,神经营养、
运动等功能发生障碍,则出现大小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形成“爪手”、“猿手”、“垂腕”、“溃疡”、“兔眼”、“指(趾)骨吸收”等多种表现。畸形发生比
较早。本型查菌一般为阴性。麻风菌素实验晚期反应为阳性。
2.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
本型发生与结核样型相似,为斑疹和斑块,颜色淡红、紫红或褐黄,部分边界整齐清楚,有的斑块中央出现“空白区”或
“打洞区”,形成内外边缘都清楚的环状损害,洞区以内的皮肤似乎正常。损害表面大多光滑,有的上附少许鳞屑。损害数目多发,大小不一,有的散在,以躯干、
四肢、面部为多,分布较广泛,但不对称。除面部外,一般皮损浅感觉障碍明显,但较TT轻而稍迟。除非局部有皮损,头发、眉睫一般不脱落。神经受累粗大而不
对称,不如TT粗硬而不规则。黏膜、淋巴结、睾丸、眼及内脏受累较少而轻。
本型查菌一般为阳性,细胞密度指数2~3+。麻风菌素试验晚期反应为弱阳性、可疑。细胞免疫功能试验较正常人低下。预后一般较好。“升级反应”可变TT,“降级反应”可变为BB。麻风反应后易致畸形和残废。
3.中间界线类麻风
本型皮损的特点为多形性和多色性。疹型有斑疹、斑块、浸润等。颜色有葡萄酒色、枯黄色、棕黄色、红色、棕褐色等。有
时在一块皮损上呈现两种颜色。边缘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损害的形态有带状、蛇行状或不规则形,若为条片状,则一侧清楚,一侧浸润不清。若为斑块,中央有
“打洞区”,其内环清楚高起,渐向外体面斜,外缘浸润而不清,呈倒碟状外观。有的损害呈红白的环状或多环状,形似靶子或徽章,称为“靶形斑”“徽章样
斑”。有的病人面部皮损呈展翅的蝙蝠状,颜色灰褐,称为“蝙蝠状面孔”。常见一个病人不同部位的皮肤上存在似瘤型和结核样型的损害。有时可见到“卫星状”
损害。有的病人在肘、膝的伸面和髋部可风由结节组成的厚垫状块片。损害表面滑、触之较软。损害数目较多,大小不一,分布广泛,多不对称。神经受损后,轻度
麻木,比结核样型轻,比瘤型重,中度粗大,质较软,较均匀。眉睫稀疏脱落,常不对称。黏膜、淋巴结、眼、睾丸及内脏可以受累。
本型查菌为阳性,细菌密度指数3~4+。麻风菌素试验晚期反应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界于两极型之间。本型最不稳定,“升级反应”向BT发展,“降级反应”向BL发展。
4.界线类偏瘤型麻风
本型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和弥漫性浸润等。损害大多似瘤型损害,数目较多,形态较小,边界不清,表面光
亮,颜色为红或桔红色。分布较广泛,有对称的倾向。损害内的感觉障碍较轻,出现较迟。有的损害较大,中央呈“打洞区”,内缘清楚,外界浸润模糊。眉、睫、
发可以脱落,常不对称。在晚期,面部的深在性弥漫性浸润也可形成“狮面”。中晚期病人黏膜充血、浸润、肿胀、淋巴结和睾丸肿大有触痛。神经受累倾向多发双
侧性,较均匀一致,触之较软,畸形出现较晚且不完全对称。
本型查菌强阳性,细菌密度指数为4~5+。麻风菌素晚期反应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显示有缺陷。预后多数演变为LL,也可演变为BB型麻风。
5.瘤型麻风
本型病人对麻风杆菌缺乏免疫力,麻风杆菌经淋巴、血液散布全身。因此组织器官受侵的范围比较广泛。皮肤损害的特点是
数目多,分布广泛而对称,边缘模糊不清,倾向融合,表面油腻光滑。皮肤的颜色除浅色斑外,大多由红色向红黄色、棕黄色发展。感觉障碍很轻。在较早期就有眉
睫毛稀落的表现,先由眉的外侧开始脱落,以后睫毛也稀落,这是瘤型麻风的一个临床特点。麻风杆菌检查强阳性,皮肤损害有斑疹、浸润、结节及弥漫性损害等。
早期斑状损害分布于全身各状,以面部、胸部、背部多见,颜色淡红色或浅色,边界不清,须在良好的光线下仔细检视,方可辩认。稍晚,除斑损继续增多外,陆续
形成浅在性、弥漫性润和结节。在面部由于浸润弥漫增厚,外观轻度肿胀,眉睫常有脱落。稍晚,斑损融合成大片浸润,或在斑损和弥漫性浸润上出现结节,弥漫性
浸润向深部发展,更增明显而严重。往往遍及全身。在面部弥漫增厚,皮纹加深,鼻唇肥厚,耳垂变大,眉睫脱光,头发稀脱或大片脱落,结节和深在性浸润混融在
一起,眼结膜充血,形成“狮面”样外观。四肢伸侧、肩、背、臀部、阴囊等处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结节。更晚,由于弥漫性损害部分吸收,并有明显感觉障碍和闭
汗。在小腿,皮肤轻度变硬,光滑发亮,出现鱼鳞样或蛇皮样损害,长久不退,有的头发几乎脱光,可见残发多沿血管存留分布。
神经干虽然受累,但感觉障碍较轻,表现较晚。神经干轻度粗大,对称而软,到晚期也可出现肌肉萎缩、畸形和残废。
鼻黏膜损害出现较早,先充血肿胀,以后随着病情加重,发生结节、浸润和溃疡。严重者可有鼻中隔穿孔,当鼻梁塌陷即见鞍鼻。淋巴结在早期即已受累,轻度肿大,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到中晚期则肿大明显,并有触痛。睾丸受累,先肿大后萎缩,并有触痛,出现乳房肿大等。
眼部受累,可发生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内脏组织器官也同时受累,如肝脾肿大等。
本型查菌强阳性,5~6+。麻风菌素试验晚期反应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显示有明显缺陷。早期治疗,预后良好,畸形较少,晚期可致残废。本型比较稳定,只有极少数在一定条件下可向BL转变。
6.未定类麻风
本类为麻风的早期表现,是原发的,未列入五级分类中,性质不稳定,可自行消退或向其他类型转变,可自愈。皮损单纯,
上有淡红斑或浅色斑,表面平无浸润,不萎缩。毳毛可脱落。皮损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楚或部分不清楚,分布不对称,皮损可有轻度感觉障碍。一般
无神经损害。毛发一般不脱落。一般不累及内脏。查菌多为阴性。麻风菌素试验可为阳性也可为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有的正常或接近正常,有的明显缺陷。麻风
菌素试验阳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正常者预后良好。其发展有的可以自愈,有的向其他类型演变。
H. 麻风病详情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麻风杆菌是由挪威学者韩森于1874年首先发现,所以麻风病也叫韩森氏病。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是唯一的已知传染源。
麻风的潜伏期可长达几年,一般3至5年,有的甚至更长;麻风病在全世界均有分布,最重的有25个国家,仅有一千二百多万登记病人;全世界每年新发现病人约有50万;我国目前仅有5000多现症病人,但治愈留有残疾的病人有12万之多,这些病人主要分布在云、贵、川和广东等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
什么是麻风病
麻风病(Leprosy)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本病的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亚洲与非洲,其次是中部以及美洲南部和大洋洲。
流行病学
[传染源] 麻风患者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临床表现有结核性与瘤型之分,其中瘤型麻风病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近年来有人提出,麻风还是一种动物传染病且黑猩猩及黑白脸猴等不同的动物身上证明自然界有麻风存在。因而人类如密切接触这些野生动物,也很可能感染麻风。当然这种说法有待进一步实践的证实。
[传播途径] 麻风杆菌进入人体的途径是破损的皮肤、鼻咽或口腔的黏膜。主要传播方式是与麻风病人的皮肤或黏膜损害直接接触,特别是与瘤型麻风患者密切接触而传染,其次是接触麻风病人用过的生活用品或器具而间接传染。此外,也有报道说昆虫叮咬可能是另一种途径(有待证实)。
[易感性] 不论什么年龄、地区和种族的人都可能感染麻风。人对麻风的感受性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儿童相对而言对麻风杆菌的抵抗力较弱,易受感染。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发病于不知不觉中。主要是麻风杆菌侵犯皮肤、外周神经、眼及上呼吸道黏膜。少数病例可累及深部组织及内脏器官。本病很少引起死亡,但可导致肢体残疾和畸形。
预防措施
·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早发现,早治疗,预防传播。
· 向国际旅行者展开卫生宣传。
· 保护易感者,对患者家属及密切接触者进行监测,从最后的接触日算起,每年体检1-2次,至少5年,以排除染病的可能。
· 对多菌型患者口鼻、口腔分泌物等可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
I. 麻风病是怎样的一种疾病
什么是麻风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本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甚广,据估计全世界现有麻风病人约一千万人左右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 什么原因引起麻风病 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粘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粘膜排出体外,其它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风杆菌,但菌量很少。 麻风病有什么症状 麻风杆菌侵入机体后,一般认为潜伏期平均为2~5年,短者数月,长者超过十年。 (一)结核样型麻风: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较强,麻风杆菌被局限于皮肤和神经。 (二)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本型发生的与结核样型相似,为斑疹和斑块,颜色淡红、紫红或褐黄,边界整齐清楚,有的斑块中央出现“空白区”或“打洞区”,形成内外边缘都清楚的环状损害,洞区以内的皮肤似乎正常。 (三)中间界线类麻风:本型皮损的特点为多形性和多色性。 (四)界线类偏瘤型麻风:本型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和弥漫性浸润等。 (五)瘤型麻风:本型病人对麻风杆菌缺乏免疫力,麻风杆菌经淋巴、血液散布全身。 (六)未定类麻风:本类为麻风的早期表现,是原发的,未列入五级分类中,性质不稳定,可自行消退或向其它类型转变。 麻风病需要做哪些检查 试验方法和结果判断在前臂屈侧皮内注射粗制麻风菌素0.1毫升,形成一个直径约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后观察反应结果。早期反应:注射后48小时观察判断结果,注射处有浸润性红斑直径大于20毫米者为强阳性(+++),15~20毫米者为中等阳性(++),10~15毫米者为弱阳性(+),5~10毫米者为可疑(±),5毫米以下或无反应者为阴性(-);晚期反应:注射21天观察判断结果,注射处发生红色浸润性结节并有破溃者为强阳性(+++),结节浸润直径大于5毫米者为中等阳性,结节浸润直径3~5毫米者为弱阳性(+),轻度结节浸润或在3毫米以下者为可疑(±),局部无反应者为阴性(一)。 如何治疗 1、化学药物。 (1)氨苯矾(DDS)为首选药物。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风杆菌,且可抗Ⅱ型麻风反应。100--200mg/日,口服。 (3)利福平对麻风杆菌有快速杀灭作用。 2、免疫疗法。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风菌的特异免疫治疗可与联合化疗同时进行。 麻风病的病理改变 由于患者对麻风杆菌感染的细胞免疫力不同,病变组织乃有不同的组织反应。据此而将麻风病变分为下述两型和两类: 1.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 leprosy) 本型最常见,约占麻风患者的70%,因其病变与结核性肉芽肿相似,故称为结核样麻风。本型特点是患者有较强的细胞免疫力,因此病变局限化,病灶内含菌极少甚至难以发现。病变发展缓慢,传染性低。主要侵犯皮肤及神经,绝少侵入内脏。 (1) 皮肤:病变多发生于面、四肢、肩、背和臀部皮肤,呈境界清晰、形状不规则的斑疹或中央略下陷、边缘略高起的丘疹。镜下,病灶为类似结核病的肉芽肿,散在于真皮浅层,有时病灶和表皮接触。肉芽肿成分主要为类上皮细胞,偶有Langhans巨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图1)。病灶中央极少有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一般不见抗酸菌。因病灶多围绕真皮小神经和皮肤附件,故引起局部感觉减退和闭汗。病变消退时,局部仅残留少许淋巴细胞或纤维化,最后,炎性细胞可完全消失。 图1 结核样型麻风 真皮内有主由类上皮细胞构成的结节状病灶,其中可见Langhans细胞,颇似结核结节,但中央无干酪样坏死 (2)周围神经:最常侵犯耳大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腓神经及胫神经,多同时伴有皮肤病变,纯神经麻风而无皮肤病损者较少见。神经变粗,镜下有结核样病灶及淋巴细胞浸润。和皮肤病变不同的是神经的结核样病灶往往有干酪样坏死,坏死可液化形成所谓“神经脓肿”。病变愈复时类上皮细胞消失,病灶纤维化,神经的质地因而变硬。神经的病变除引起浅感觉障碍外,还伴有运动及营养障碍。严重时出现鹰爪手(尺神经病变使掌蚓状肌麻痹,使指关节过度弯曲、掌指关节过度伸直所致)、垂腕、垂足、肌肉萎缩、足底溃疡以至指趾萎缩或吸收、消失。在有效的防治措施下,上述肢体改变已不复见到。 2.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 本型约占麻风患者的20%,因皮肤病变常隆起于皮肤表面,故称瘤型。本型的特点是患者对麻风杆菌的细胞免疫缺陷,病灶内有大量的麻风杆菌,传染性强,除侵犯皮肤和神经外,还常侵及鼻粘膜、淋巴结、肝、脾以及睾丸。病变发展较快。 (1)皮肤:初起的病变为红色斑疹,以后发展为高起于皮肤的结节状病灶,结节境界不清楚,可散在或聚集成团块,常溃破形成溃疡。多发生于面部、四肢及背部。面部结节呈对称性,耳垂、鼻、眉弓的皮肤结节使面容改观,形成狮容(facies leontina)。 镜下,病灶为由多量泡沫细胞(foamy cell)组成的肉芽肿,夹杂有少量淋巴细胞。泡沫细胞来源于巨噬细胞,在吞噬麻风杆菌后,麻风杆菌的脂质聚集于巨噬细胞浆内,乃使后者呈泡沫状。抗酸染色可见泡沫细胞内含多量麻风杆菌,甚至聚集成堆,形成所谓麻风球(globus leprosus)。病灶围绕小血管和附件,以后随病变发展而融合成片,但表皮与浸润灶之间有一层无细胞浸润的区域(图2),这是结核样型麻风所没有的。由于患者对麻风杆菌的细胞免疫缺陷,病灶内不出现类上皮细胞,淋巴细胞也很少。经治疗病变消退时,麻风杆菌数量减少,形态也由杆状变为颗粒状,泡沫细胞减少或融合成空泡,纤维组织增生。最后病灶消退仅留瘢痕。 图2 瘤型麻风 表皮萎缩变薄,真皮内有泡沫细胞的弥漫浸润,后者与表皮层间有一薄层无细胞浸润区相隔 (2)周围神经:受累神经也变粗,镜下,神经纤维间的神经束衣内有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抗酸染色可在泡沫细胞和Schwann细胞内查得多量麻风杆菌。晚期,神经纤维消失而被纤维瘢痕所代替。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和结核样型相似。 (3)粘膜:鼻、口腔,甚至喉和阴道粘膜均可受累,尤以鼻粘膜最常发生病变。 (4)脏器:肝、脾、淋巴结和睾丸等脏器常被瘤型麻风波及,可伴有肝、脾和淋巴结的肿大。镜下皆见泡沫细胞浸润。睾丸的曲细精管如有泡沫细胞浸润,可使精液含有麻风菌而通过性交传染他人。 3.界限类麻风(borderline leprosy) 本型患者免疫反应介于瘤型和结核样型之间,病灶中同时有瘤型和结核样型病变,由于不同患者的免疫反应强弱不同,有时病变更偏向结核型或更偏向瘤型。在瘤型病变内有泡沫细胞和麻风菌。 4.未定类麻风 本类是麻风病的早期改变,病变非特异性,只在皮肤血管周围或小神经周围有灶性淋巴细胞浸润。抗酸染色不易找到麻风菌。多数病例日后转变为结核样型。少数转变为瘤型。 1954年世界卫生组织为了广泛宣传麻风知识,消除人们对麻风的误解,改善麻风病人的生活待遇,促进消灭麻风病的伟大事业的发展,为人民造福,决定将每年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国际防治麻风病日”。希望使公众想到麻风病人,对他们就象对待其它一般疾病一样。同时,也使整个社会尊重、关心、支持麻防工作,了解麻防工作是一个伟大的文明的事业。 1. 什么是麻风病?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麻风杆菌是由挪威学者韩森于1874年首先发现,所以麻风病也叫韩森氏病。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是唯一的已知传染源。麻风的潜伏期可长达几年,一般3至5年,有的甚至更长;麻风病在全世界均有分布,最重的有25个国家,仅有一千二百多万登记病人;全世界每年新发现病人约有50万;我国目前仅有5000多现症病人,但治愈留有残疾的病人有12万之多,这些病人主要分布在云、贵、川和广东等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 2. 麻风杆菌:一般为小直棒壮或两端有微弯曲的细菌,长度一般在1至8微米,宽0.2至0.5微米,经抗酸染色,可见杆状、鼓锤状、哑铃状、串珠状、颗粒状等形态。染色完整的杆菌一般认为是活菌,不完整的是死菌。麻风杆菌离开人体不易生存,因此培养现还未获得成功。麻风杆菌在0℃可活2周,60℃以上立即死亡,一般消毒既可杀灭。 3. 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和主要体征有哪些?麻风病的临床表现是多样性的,为描述方便可以分为三部分: A.“原发”性损害是指由麻风菌直接导致的各种各样的皮损和周围神经损伤。皮损可以是一处或多处,通常其颜色均较周围的正常皮肤浅一些,有时这些损害也可以是淡红或铜色的。以斑诊、丘诊、斑块、弥漫浸润、结节、溃疡为常见。神经损伤如爪形手、腕下垂、足下垂等。麻风皮损大多数缓慢发生、发展,但以反应形式为首发症状者也因麻风病人机体免疫力不一,发病后临床表现各异,一般分为结核样型麻风、界线类麻风。多数皮损麻木无汗,但少数有痒感或奇痒。并伴有感觉障碍:感觉丧失是麻风病的典型特点,皮肤损害处可显示不同程度的温觉、痛觉等感觉障碍。 B.麻风菌抗原诱导的免疫反应性损害是指麻风菌在体内死亡后会释放抗原,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和组织损伤,如麻风结节性红斑、虹膜睫状体炎和神经炎等。这些表现一般出现在皮肤和周围神经损害之前,但有时也可发生较早,成为首发和突出表现,常引起误诊。请您注意对皮肤和周围神经检查,可疑时请转有关专科医生协助诊断。 C.神经损伤主要见于周围神经干,表现为皮肤的感觉障碍和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变的软弱无力。周围神经损害后的并发症:如手足麻木、无汗,晚期可出现皲裂、溃疡,甚至骨和组织吸收。以上表现可相互重叠和交叉,一般病期越短,神经损害的可能性越小,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防畸残有重要意义。 4. 麻风病是如何传播的?目前对麻风菌在体外的生存情况和传播途径尚不十分清楚,但有证据表明,除直接密切接触外,呼吸道是麻风菌传播的重要途径。麻风菌感染后会不会发病取决于机体自然免疫力,科学证明绝大多数健康人(95%-99%以上)对麻风菌都有自然免疫力,即使感染了麻风菌也不发病,只有易感者才会发病。它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但它的传染性很小,也不会遗传。而且夫妻间也极少相互传染。 5. 怀疑自己患了麻风病怎么办?现在麻风的分类是:查到有菌或未查到菌,但皮损超过5块的属于多菌型(MB);未查到菌,皮损少于5块的归属少菌型(PB)。如果你怀疑自己的症状象麻风,主要及早去当地的皮防站(所)或防疫站就诊,千万不要讳疾忌医,以免贻误病情,失去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机会。麻风病一般不致命,但它会损害神经而且是不可逆的。如果耽误了治疗会给自己留下终身的残疾! 6. 麻风病能治愈吗?麻风病是“不治之症”的年代早已成为历史,麻风和其它慢性病一样,完全能治好。随科学的发展,治疗麻风病的药物越来越多。四十年代,氨苯砜治疗麻风收到很好的效果,相继研制出利福平、利福定、氯苯吩嗪等多种强杀伤和抑制麻风杆菌的药物。现使用联合化疗,疗效更为显着,只要服上一个星期的药,体内的细菌就可杀死95%以上。只要坚持服药,少菌型麻风服半年的药,多菌型服两年的药,麻风病就治愈了,就是一个健康的人。联合化疗就是用两种以上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联合使用治疗麻风。对联合化疗的效果,目前各国麻风专家及有关学者一致认为治疗麻风的最佳方案。联合化疗的药物现在使用的是利福平、氨苯砜和氯苯吩嗪。 7. 麻风病人需要隔离治疗吗?麻风病人不应与家人和社会隔离,治疗就在家进行,病人只要服一周药后,基本上就失去传染性。病人在家治疗不但可和家人一起生活,而且可以从事他应从事的工作。 8. 那些医疗部门负责麻风防治?当怀疑患有麻风病时,首先和当地皮防机构取得联系,在我国各地情况不同有的县市有麻风防治专业机构(通常称皮肤病防治站或皮防所),没有专业机构的地区,可与当地卫生防疫站或卫生局联,基层卫生所与乡镇医院联系。也可以同各省的皮肤病研究所联系或与我协会直接取得联系。相信我们一定可以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9. 麻风病的特征: 长期生疮、不痛不痒;红斑白斑、麻木闭汗;眉毛稀落、貌似醉酒;耳垂肥大、面有虫爬;皮肤干燥、肢端麻木;四肢筋粗、疼痛难忍;虎口无皮、手指变曲;小腿变细、吊脚跛行;嘴歪眼翻、口角下垂;足底溃烂、长期不愈。如果你有以上症状者,请到当地皮防(所)或防疫站慢病科就诊。
J. 麻风病是什么病症有什么危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