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银屑病和体癣怎么区分啊 好像都有白色的碎屑。我的脊背上一些白色的碎屑,还痒,到底是什么呢
银屑病为一种慢性疾病,此病的初起皮损往往是红包或棕红色小点或斑丘疹,有干燥的鳞屑,以后逐渐扩展而成棕红色斑块,边界清楚,相邻的可以互相融合。 鳞屑是银白色,逐渐加厚。搔抓时,鳞屑呈碎末纷纷飞落,露出红色光滑基面,剥去薄膜有针头大的小点状出血,这种薄膜状鲜红表面有点状出血的情况,有些病人的鳞屑又厚又硬,可以妨碍皮肤伸缩,尤其关节等处厚硬鳞屑很容易破裂并使皮肤发生裂口而疼痛。
那么银屑病与体癣的区别有哪些呢?
银屑病又叫牛皮癣,由于疾病的名称中带了个癣字,很多就认为牛皮癣也是一种癣类疾病,因此往往导致用药不当,耽误了疾病的治疗,甚至使病情更加严重,因此认识体癣和牛皮癣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
体癣是发生在光华皮肤上的浅表部真菌感染,中医称其为“钱癣”“圈癣”等,临床上应与牛皮癣(银屑病)相鉴别诊断,以免误诊。
体癣致病菌为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或表皮癣菌属,可因直接接触病人或间接通过病人带菌的衣服,用具而传染。多汗,潮湿以及皮肤浅表外伤常是此病传染的有利条件,长期应用皮质素类激素也有利于此病的传染。
体癣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圈癣与股癣,圈癣是光华皮肤上出现瘙痒性丘疹与水疱性皮疹。有少量鳞屑渐渐向周围扩大,中央部呈干性鳞屑或苔癣样肥厚,而周围呈隆起的鳞屑丘疹水疱结痂性皮疹,形成环状故叫“圈癣”或“钱癣”。往往是单片或因自家传染而渐渐发生多片,以青少年常见,但无年龄限制,成年人也可发生。
股癣是体癣的一型,多数发生在男性成年人,主要发生在腹股沟内端阴囊相接触的大腿内上侧部位,严重时可蔓延至股部,甚至后下背部。皮疹与体癣相同,但往往由自家足癣传染而对称发生,病人肥胖,多汗或有手足癣等。皮疹有剧痒,所以皮疹可以呈灰鹤色苔癣样肥厚改变,症状夏季重冬季轻应与牛皮癣鉴别。
体癣的鳞屑做真菌镜检可见致病的真菌孢子一真菌,做真菌培养有致病的真菌生长。
‘贰’ 真菌孢子可见是什么意思
你好,根据你的问题,就是说明了在检查中发现了真菌的孢子,提示有可能是真菌感染了。
‘叁’ 真菌细菌侵入植物的途径
A:据估计真菌中约有8000种可引起10万种的植物病害,
是所有造成植物病害的病原之冠呢!!因为大多数的病原性真菌只能感染活的植物组织,所以是属于绝对寄生真菌,像露菌病菌〈Downy mildews〉及白粉病菌〈Powdery mildews〉就是如此。真菌侵入植物可经由直接穿透、自然开口及伤口三种方法。(1)直接侵入性的真菌会由附着器长出感染钉穿透植物组织的表皮层,白粉病菌就是以这种方式入侵的。(2) 从自然开口,像是气孔处,侵入的真菌当其孢子发芽后的发芽管伸展到气孔处时即形成附着器,接着以生长的菌丝侵入植物组织内,像葡萄露菌病就是用此种方式。(3)伤口是病原菌侵入植物最容易的途径,因为保护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已经破坏了,而且伤口不但提供了直接入侵植物的途径,同时也立即提供营养物质,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加速其对植物组织的破坏。
侵染过程
1.解释下列名词和术语:病原物的侵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接触期、侵入期、发病期、活体营养寄生物、死体营养寄生物、局部侵染和系统侵染。
侵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过程,可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四个时期。
接触期(contact period): 指病原物从休眠状态转变为活跃的侵染状态,或者从休眠场所向寄主生长的场所移动以准备侵染寄主。
侵入期(penetration period):从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建立起寄生关系的时期称为侵入期.
潜育期(incubation period):从寄生关系的建立到症状的开始出现称为潜育期。
发病期 (symptom appearance):植物外表出现病害症状的时期称为发病期。
活体营养(biotrophe):寄生物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专性寄生物,其营养方式为活体营养型。
死体营养(necrotroph):有的寄生物除寄生生活外,还可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非专性寄生物,这种以死亡的有机体作为营养来源的称为死体营养型。
局部侵染:病原物局限在侵入点附近,形成局部的或点发性的感染,也称作局部侵染;
系统侵染:病原物从侵入点向各个部位蔓延,甚至引起全株性的感染,也称作系统侵染。
2.请介绍在接触期病原物有哪些活动,环境条件对病原物的活动有何影响。
病原物在侵入前的活动,大致还可以分为与寄主植物接触以前和接触以后。大多数病原物都是被动地被携带或传播,随机地落在寄主植物和其它任何物体上的,病原物的休眠体大多是随着气流或雨水的飞溅落到植物上,还可随昆虫等媒介或田间操作工具等传到植物上。一般只有很少部分的病原物能被传到寄主植物表面,大部分都落在不能侵染的植物或其它物体上。当然有些昆虫传带病原物到植物体上的效率是很高的。病原物在接触期间与寄主植物的相互关系,直接影响以后的侵染。有关这方面的了解还是初步的,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生产上都极为重要。例如,对于植物病害的防治,以往多半着眼于侵入期。事实上,侵入前病原物处于寄主体外的复杂环境中,受到各种生物竞争因素的影响,它们必须克服各种对其不利的因素才能进一步侵染。病原物的种类繁多,侵入前的病原物的形态不同,有休眠状态的,有随时可以萌发侵入的。病原物是休眠状态的,遇到合适的条件萌发成活动状态,它们在成功侵入寄主前都在寄主体外暴露一段时间,有的仅几个小时,有的长达数月。病原物在侵入前阶段是处于比较脆弱的阶段,决定着它们能否成功侵入或中途死亡,所以这一阶段是防止病原物侵入的有利阶段。近年来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有了一定进展,就是由于注意到病原物在侵入前这一阶段的活动。
3.病原物侵入寄主有哪些途径和方式?描述真菌直接从寄主表皮侵入的机制。
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和方式有所不同,真菌大都是以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者以菌丝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有的真菌还能从角质层或者表皮直接侵入,高等担子菌还能以侵入能力很强的根状菌索侵入。植物病原细菌主要是通过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有的只能从伤口侵入,但也有一些特殊的事例,如豆科植物的根瘤细菌可以侵入表面没有角质化的根毛细胞,而一般植物病原细菌是不能从角质层或表皮细胞直接侵入的。植物病毒主要从各种方式造成的微伤口侵入。虫媒传染的病毒是通过虫媒口器取食时侵入寄主植物。汁液和嫁接传染的病毒通过其它媒介造成的伤口侵入寄主植物。
真菌直接侵入的典型过程如下:落在植物表面的真菌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芽管的顶端可以膨大而形成附着胞(Appressorium),附着胞以它分泌的粘液将芽管固定在植物的表面,然后从附着胞上产生较细的侵染丝。直接侵入的真菌就是以侵染丝穿过植物的角质层。有的真菌穿过角质层后就在角质层下扩展,有的穿过角质层后,随即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也有的真菌穿过角质层后先在细胞间扩展,然后再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一般来说,直接侵入的真菌都要穿过细胞壁和角质层。至于非直接侵入的真菌除去在细胞间寄生的以外,到一定时期也是要穿过细胞壁而进入细胞内。侵染丝穿过角质层和细胞壁以后,就变粗而恢复原来的菌丝状。
4.影响病原物侵入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病原物的侵入和环境条件有关,其中以湿度和温度的关系最大。湿度是病原物侵入的必要条件,细菌侵入需要有水滴和水膜存在;绝大多数气传真菌,湿度越高,对侵入越有利,最好有水膜存在;线虫的侵入也与湿度有关;病毒的侵入方式比较特殊,与湿度关系较小。温度则影响萌发和侵入的速度。各种病原物在其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一般侵入快,侵入率高。温、湿度对一些病原真菌的影响往往具有综合作用,如小麦叶锈病的夏孢子萌发侵入的最适宜温度为15~200C,在此适温下叶面只要保持6小时左右的水膜,病菌即侵入叶片;如果温度为120C,叶面结水则需保持16小时才能侵入;低于10○C, 即使叶面长期结水,也不能或极少侵入。
‘肆’ 什么是真菌感染,怎么引起的
真菌(Fungus)是一种真核生物。最常见的真菌是各类蕈类,另外真菌也包括霉菌和酵母。现在已经发现了七万多种真菌,估计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大多真菌原先被分入动物或植物。
真菌感染性疾病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4类:浅表真菌病、皮肤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前二者合称为浅部真菌病,后二者又称为深部真菌病。 (一)浅表真菌病 感染仅仅局限于皮肤角质层的最外层,极少甚至完全没有组织反应,感染毛发时也只累及毛发表面,很少损伤毛发。主要包括:花斑癣、掌黑癣和毛结节菌病。 (二)皮肤真菌病 感染累及皮肤角质层和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甲板等,能广泛破坏这些组织的结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应;这类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病,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还包括皮肤念珠菌病等。 皮肤癣菌病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足癣(俗称“脚气”)、手癣、体癣、股癣、甲癣以及头癣等各类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疾病,发病率高。 (三)皮下真菌病 感染皮肤、皮下组织,包括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不会经血液流向重要脏器播散;但有些感染可以由病灶向周围组织缓慢扩散蔓延,如足菌肿等;也有些则沿淋巴管扩散,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免疫受损患者的皮下真菌具有潜在的播散全身的危险。 (四)系统性真菌病 除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累及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技术以及外科其他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特别是AIDS的出现,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真菌病日益增多,新的致病菌不断出现,病情也日趋严重。主要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隐球菌病、接合菌病和马内菲青霉病等。 后二者为 深部真菌病,其感染危害最大,也是院内感染类型之一,其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缺乏有效诊断工具,病程进展快,预后差,预防性治疗和经验性治疗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伍’ 什么是真菌孢子呢
真菌孢子-----真菌的主要繁殖器官。分为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大类,前者通过两个细胞融合和基因组交换后形成,后者无此阶段而经菌丝分裂等形成。孢子在适宜条件下发芽,形成菌丝而进行分裂繁殖; 当外界环境不适宜时可以呈休眠状态而生存很长时间。
1无性孢子编辑
包括:节孢子,游动孢子,厚垣孢子,胞囊孢子,分生孢子。有性孢子分为: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叶绿素,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估计全世界已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其中绝多数对人类无害,只有少数真菌(约200余种)与人类疾病有关.真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22℃~36℃,湿度95%~100%,pH 5~6.5.真菌不耐热,100℃时大部分真菌在短时间内死亡,但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紫外线可以杀死真菌,甲醛,石炭酸,碘酊和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需要一定达到一定浓度后均能迅速杀灭真菌.
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和霉菌两大类,前者菌落呈奶酪样,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后者菌落呈毛样,由菌丝组成,故又称为丝状真菌.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
真菌
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
2节孢子编辑
节孢子(arthrospore)又称粉孢子(oidium),其形成过程是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菌丝上生出许多横隔,然后从分隔出断裂,产生许多形状如短柱状、筒状或两端呈钝圆形的节孢子。
3游动孢子编辑
游动孢子(zoospore)产生在由菌丝膨大而成的游动孢子囊内。孢子通常为圆形、洋梨形或肾形,具一根或两根鞭毛,能够游动。产生游动孢子的真菌多为鞭毛菌门的水生真菌。
4厚垣孢子编辑
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又称厚壁孢子。它是由菌丝中间的个别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和细胞壁变厚而形成的变态菌丝,既不是无性孢子,也不是有性孢子。厚垣孢子呈圆形、纺锤形或长方形,它是霉菌度过不良环境的一种休眠细胞,寿命较长,菌丝体死亡后,上面厚垣孢子还活着,一旦环境条件好转,又能萌发成菌丝体。
5胞囊孢子编辑
生在孢子囊内的孢子称胞囊孢子(sporangiospore)。这是一种内生孢子,在孢子形成时,气生菌丝或孢囊梗(sporangiophore)顶端膨大,并在下方生出横隔与菌丝分开而形成的孢子囊(sporangium)。孢子囊逐渐长大。,然后在囊肿形成许多核,每一个核包以原生质并产生孢子壁,即形成包囊孢子。原来膨大的细胞壁就成为孢囊壁。伸入到孢子囊中的包囊梗部分称为囊轴。孢子囊成熟后破裂,孢子囊孢子跨散出来,与适宜条件即可萌发成新的个体。
6分生孢子编辑
分生孢子(conidiospore)是霉菌中常见的一类无性孢子,是生于细胞外的孢子,所以称为外生孢子。分生孢子着生与已分化的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或具有一定形状的小梗上,也有些真菌的分生孢子就着生在菌丝的顶端。
7卵孢子编辑
卵孢子(oosrore)是由两个大小不同的配子囊结合发育而成的。小型配子囊称为雄器(antherdium)。大型的配子囊称为藏卵器(oogonium)。藏卵器中的原生质与雄器配合以前,收缩成一个或数个原生质团,称卵球。当雄器与藏卵器配合时,雄器中的细胞质与细胞核通过受精管而进入藏卵器与卵球结合,此后卵球生出外壁即成为卵孢子。卵孢子的数量取决于卵球的数量。
8子囊孢子编辑
子囊孢子 (ascospore) 指产生在子囊菌子囊内的孢子。在即将形成孢子之前,子囊内进行核融合和减数分裂,一般一个子囊内产生8个孢子,普通为椭圆形,有的是针状态体或带有隔壁。在表面上可以看到纹、刺、网眼等。不同的特征,其颜色也各种各样:有的无色,有的淡黄色、淡红色、橙色、褐色及黑色等。普通在子囊内并列成一排,其一半与另一半性别各 。(例如脉孢菌属、麻孢壳属、Pleurage)。孢子一般在子囊内排成一列,其中半数与其他半数各为不同的性属(例如Neurospora,Gelasinospora,Pleurage)。
9接合孢子编辑
接合孢子是由菌丝生出的结构基本相似,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的两个配子囊接合而成。首先,两个化学诱发,各自向对方伸出极短的特殊菌丝,称为接合子梗 (zyophore)。性质协调的两个接合子梗成对地相互吸引,并在它们的顶部融合形成融合膜。两个接合子梗的顶端膨大,形成原配子囊。而后,在靠近每个配子囊的顶端形成一个隔膜--配子囊隔膜,使二者都分隔成两个细胞,即一个顶生的配子囊柄细胞,随后融合膜消解,两个配子囊发生质配,最后核配。由两个配子囊融合而成的细胞,起初叫原接合配子囊。原接合配子囊再膨大发育成厚而多层的壁,变成颜色很深、体积较大的接合孢子囊,在它的内部产生一个接合孢子。应该强调的是,接合孢子囊和接合孢子在结构上是不相同的。接合孢子经过一定的休眠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成新的菌丝。
10担孢子编辑
真菌界,担子菌门的有性孢子。由担子经核配、减数分裂形成的单倍体细胞。生长在担子的前端,有小梗与担子相连。成熟的担孢子由小梗弹射散出,萌发后形成初级菌丝。
在蕈菌的发育过程中,其菌丝的分化可明显地分成5个阶段:①形成一级菌丝:担孢子萌发,形成由许多单核细胞构成的菌丝,称一级菌丝;②形成二级菌丝:不同性别的一级菌丝发生接合后,通过质配形成了由双核细胞构成的二级菌丝,它通过独特的“锁状联合”(lamp connection),即成喙状突起而连合两个细胞的方式不断使双核细胞分裂,从而使菌丝尖端不断向前延伸;③形成三级菌丝:到条件合适时,大量的二级菌丝分化为多种菌丝束,即为三级菌丝;④形成子实体:菌丝束在适宜条件下会形成菌蕾,然后再分化、膨大成大型子实体;⑤产生担孢子:子实体成熟后,双核菌丝的顶端膨大,其中的两个核融合成一个新核,此过程称为核配,新核经两次分裂(其中有一次为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单倍体子核,最后在担子细胞的顶端形成4个独特的有性孢子,即为担孢子。
‘陆’ 皮肤真菌有哪几种
真菌性皮肤病也是常见的一种皮肤的真菌病,主要是因为各类的病菌粘附在人体的皮肤上,从而引起的一类感染性疾病,真菌性皮肤病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下面为大家介绍以下常见的真菌性皮肤病的主要几种方式,对于真菌性皮肤病的患者来说也有很好的了解。
真菌性皮肤病,亦称皮肤真菌病,是指由病原真菌所引起的人类皮肤以及黏膜、毛发和甲等皮肤附属器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常见的真菌性皮肤病有:
一、花斑癣 亦称汗斑,是由马拉色菌引起的常见的常反复发作的角质层感染,表现为细碎脱屑的斑片,伴色素沉着和或色素脱失。
二、马拉色菌毛囊炎 又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的痤疮样丘疹。热带地区较为常见。以青少年发病为主,16~40岁为高发年龄。人体上半部毛囊皮脂腺丰富,为本病的好发部位。
三、皮肤癣菌病
1、头癣:头癣是一种头皮毛囊的皮肤癣菌病,通常可导致炎症性或非炎症性脱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前儿童。头癣在显微镜下有三种类型:发外型、发内型和黄癣。临床表现为脱发和鳞屑并常伴炎症反应。
2、体股癣:体癣和股癣是指光滑皮肤表皮的皮肤癣菌感染,股癣系专指发生于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臀部的体癣。发病率的高低受气候条件、患者职业或生活习惯、卫生状况、机体抵抗力等诸多因素影响。
3、手足癣:手癣和足癣是指发生在手足皮肤且除其背面以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尤以足癣常见,人群患病率高达30%~70%。易感因素为气候湿热、足部多汗少脂以及局部欠透气、患糖尿病等。
4、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霉菌引起的甲板和甲下组织的真菌感染。为一常见病,多发病。年龄愈大,愈易感染。肥胖和糖尿病、HIV感染、滥用抗生素及肾功能受损的患者易发生此病。
四、着色芽生菌病 或称着色真菌病,是由多种棕色(暗色)真菌引起的一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局灶性感染,最常累及部位是四肢,特征表现为逐渐增多的疣状增生和结痂性损害。常见于户外活动人群及赤足者。
五、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病是由双相型真菌申克孢子丝菌所致的亚急性或慢性感染。通常表现为淋巴管性传播,偶可引起肺、关节、骨或其他部位的感染。温带及热带地区常见,成人比儿童常见,尤其在经常接触土壤、植物或植物性物质的职业个体中更为普遍。
六、暗色丝孢霉病 暗色丝孢霉病是指由多种条件致病性棕色(暗色)真菌引起的皮下和深部组织感染。这种真菌不同于皮肤着色真菌病的病原菌,这些真菌的特征性表现为在组织中形成有隔菌丝相,培养物中或多数病例组织中生长的真菌细胞壁中有色素形成。
七、皮肤粘膜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是指念珠菌属所引起的感染。30~50%的正常人的口腔和消化道中可以分离出念珠菌。正常妇女生殖道念珠菌带菌率也高达20%。念珠菌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为条件致病菌,易引起粘膜、皮肤和甲的感染,常见的有阴道念珠菌病、 阴茎念珠菌病、 皮肤念珠菌病、 甲念珠菌感染、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5种。
以上十种都是真菌性皮肤病的具体表现,也是最常见的几种方式,真菌性皮肤病发病率每年都呈大幅度的上涨,每十个人群中就有八个患病的机率。给患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赢下,总希望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治疗。
‘柒’ 哪些途径,真菌,细菌,病毒侵染途径有
1.真菌、细菌和病毒各通过什么途径侵染植物?
答:真菌大都具有主动性,是以孢子萌发形成的牙管或者以菌丝从伤口、自然孔口或直接侵入,高等担子菌还能以侵入能力很强的根状菌索侵入。(1)真菌直接侵入的典型过程为:落在植物表面的真菌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牙管,牙管的顶端可以膨大而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以分泌的黏液和机械压力将牙管固定在植物的表面。然后从附着胞与植物接触的 产生纤细的侵染丝,借助机械压力和化学物质的作用穿过植物的角质层。真菌穿过角质层后或在角质层下扩展,或随即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或穿过角质层后先在细胞间扩展,然后再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一般来说,直接侵入的真菌都要穿过细胞壁和角质层。侵染丝是菌丝的一种变态,穿过角质层和细胞壁以后,就变粗而恢复为原来的菌丝状。(2)许多真菌是从自然口入侵的,真菌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形成牙管,再形成附着胞和侵染丝,尔后以侵染丝从气孔侵入,如小麦锈病夏孢子萌发的牙管遇到气孔后,顶端形成附着胞,其下方长出侵入丝,侵入丝进入气孔,在气孔下室膨大形成孢囊再长出侵染丝进入寄主细胞。
植物病原细菌主要以菌体随着水滴或植物表面的水膜从伤口或自然伤口侵入,存在于气孔上水膜内的细菌通过气孔游入气孔下室,再繁殖侵染。细菌还可利用水孔作为进入叶片的途径。而有的只能从伤口侵入。
植物病毒没有主动侵染能力,一般都是从各种方式造成的微伤或者介体直接注入而被动地侵入植物。植物病毒、类病毒必须在活的寄主植物组织上生存。故需要以活的寄主细胞上极轻微的伤口作物侵入细胞的部位。
2.在田间如何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答:对病害的诊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判断:
(一)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生物侵染所致的病害,有一个发生传播为害的过程。许多病害具有发病中心,病害总是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植株间病害有轻有重,在病株间常可观察健康植株。而水、肥、气象因子和有毒气体等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发生分布普遍而均匀,面积较大,没有明显的发病中心。病害出现不规则的分布,往往与地势、地形和风向有一定的关系.
(二)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以及所有的寄生植物病害,可以在病部表面观察到病征。有些真菌和原核生物病害及所有的病毒、类病毒病害,在植株表面虽然没有病征,但所表现的病状具有明显的特点。非侵染性病害只有病状没有病征,但是病组织上可能存在非致病性的腐生物。侵染性病害的初期病征也不明显,病毒等病害也没有病征,可以通过田间有中心病株或发病中心、病状分布不均、病状往往是复合的等特点与非侵染性病害相区别。
(三)根据田间症状的表现,拟定最可能的非侵染性病害治疗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施药处理,或改变环境条件,观察病害的发展情况。
‘捌’ 真菌的孢子是什么结构层次
半知菌载孢体的类型:
1孢梗束:一束基部排列较紧密、顶部分散的分生孢子梗,顶端或侧面产生分生孢子。
2分生孢子座:是一个垫状的由拟薄壁组织构成的子座,分生孢子梗从其上生出并聚集在一起,一般比形成孢梗束的分生孢子梗短。
3分生孢子盘:由菌组织构成的垫状或浅盘状、上面着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产孢结构。
4分生孢子器:由拟薄壁组织形成的球形或烧瓶形的结构,内部着生分生孢子梗。
子囊菌的产孢结构:
1闭囊壳:呈球形,无孔口的封闭状。常具有多种多样的包被。
2子囊壳:子囊壳呈球形、卵形或梨形,顶端有突起部分,内部为空腔,着生子实层,成熟时子囊孢子从子囊壳突出部分的顶端口孔散出。
3子囊盘:呈盘状或杯状。在盘的上面遍布子实层,下部为菌丝层,称为囊基层,它们由囊盘被所支持。
大多数担子菌在形态各异的子实体里产生担子,这类子实体称为担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