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面部神经持续痛,什么情况
朋友你好,面部神经痛原因颇多,较常见的是面神经麻痹,大部分可以自愈,可以使用镇痛药物及抗病毒药物或中药调理,有时病程会长达两个月以上.如果是三叉神经痛导致,则需到正规医院详细检查寻找病因解决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早日康复,谢谢.
由于面神经收到刺激引起起支配区域的剧烈疼痛,可呈刀割样,闪电样的疼痛,疼痛难忍,可出现闭眼不全,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等!
答:此病中医叫面神经炎,此病多由风寒湿邪结于经络,用中医药治疗当祛风寒湿邪,温经脉而通络,视患者的具体情况,方可选用牵正散加减来治疗,用中医是可以完全能够治得好的。谢谢
一)药物治疗:①酰胺脒嗪,又称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对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一般自小剂量开始,初服100mg,2/d,以后每日增加100mg,直疼至痛控制或不能耐受时为止.通常有效剂量宜为200mg,3-4/d.(二)理疗:可用间动电(疏密波)疗法或旋磁疗法.也可用激光疗法,采用氮氖激光照射半月神经节三)针刺疗法: ①体针.三叉神经第一支疼痛可针刺患侧太阳,头维等穴;第二支痛可针刺四白,下关,颧髎等穴;第三支痛可针刺颊车,承浆等穴,可配合谷.②耳针.取穴上颌,下颌,神门等.
(四)神经阻滞疗法:当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不良反应时,而疼痛严重者可行神经阻滞疗法.最常用的注射药物为无水酒精.三叉神经半月节或周围支,因感觉神经受破坏而止痛.疗效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但易复发.
(五)射频电流经皮选择性热凝术:该术优点为可选择性破坏三叉神经的痛觉纤维,而基本上不损害触觉纤维.近期疗效尚可,但容易复发.一般做1~2次,间隔1 ~2天.
(六)手术治疗:常用的有三叉神经周围支切断术,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目前较少应用,因手术后可引起患侧面部麻木.
⑵ 面部神经痛用什么药最好
面部神经痛一般是因面部疱疹消失后留下的疼痛感,部分神经痛药物暂时可以起到缓解作用,但时间久了,效果也不明显。
“最好的药物”,其实并没有这种说法,治疗时需根据患者自身病情程度,采取药物治疗的手段或其他治疗方式来辅助恢复,达到临床而愈的目的。
面部神经痛大多是因疱疹消失后产生的,虽然表面症状消失,但根源没有祛除,往往也是因大家治疗不当所致。中医认为这种疼痛是因肝胆湿热引发,肝胆湿热导致气血瘀滞。虽然湿热通过水疱有所排出,但气血瘀滞的问题有所存在,因此疼痛感就不易消失了。
中医在治疗时,常辩证调理,一般分为外治和内治,内外搭配治疗,消除疼痛。那中医常用治法有哪些呢?
一、内治法
1、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常用方药为当归、红花、乳香、没药、桃仁、川芎、丹参、玄胡、白芍、生地黄、磁石、生黄芪、生草等。
2、清热解毒,疏通经络。常用方药为龙胆草、山栀子、黄芩、大青叶、柴胡、生地黄、泽泻、茵陈蒿、田七、瓜蒌皮、降香、丹参、赤芍、丝瓜络、菊花等。
3、疏肝行气。常用方药为当归、白芍药、茯苓、黄芪、地龙、五灵脂、柴胡、炒白术、太子参、北沙参、山药、麦冬、刺蒺藜、僵蚕、生甘草等。
4、健脾利湿,解毒止痛。常用方药为白术、猪苓、茯苓、薏苡仁、黄柏、虎杖、栀子、泽泻、滑石、陈皮、黄芩、菊花、生甘草等。
5、益气养阴。常用方药为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白芍、生地、玄参、麦冬、花粉、乳香、没药、甘草等。
二、外治法
1、常用药物有樟脑、丁香、肉桂、山柰,将这些药物研制成细末,制成膏状,用于贴敷患处,直至疼痛逐渐消失。
2、针灸。常取阿是穴围刺,病发部位的侧边夹脊穴,以及合谷、阳陵泉、曲池,通过捻针、转针以及提插等打通气血经脉,缓解疼痛。
⑶ 面部疼痛
你好!
如果不伴随其他症状,或者仅仅头面恶风,以前你曾经生气受风或者汗出当风,单单中医角度给你治疗这种顽固性头面痛:
用用陈士铎的散偏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川芎21 郁李仁60 白芷15 香附20
元胡20 麻黄10 白芥子15 熟地24
生地24 赤芍18 当归15 炮附子25(开水泡1小时再同煎)
黄芪25 防风10 炒白术15 细辛15
连续服用5剂,瘥些,再继续巩固
祝好运
⑷ 半边脸部有刺痛感原因和缓解方法
半边脸部有刺痛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请跟随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学习一下吧。
面部神经痛,一般也叫"三叉神经痛",也称为"脸痛",容易与牙痛混淆。是一种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多数三叉神经痛于40岁起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其发病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导致阵痛,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三叉神经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被人称此痛为"天下第一痛",又称痛性抽搐。
医学定义
本病是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周期性发作,阵发性剧烈疼痛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是支配颌面部感觉与运动功能的第V对脑神经,在面部有三个分支,即三叉神经眼支(第一支)、上颌支(第二支)和下颌支(第三支),分别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间、口裂以下的感觉和咀嚼肌运动。 在临床上通常将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尚未能发现病因。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常继发于局部感染、外伤、三叉神经所通过的骨孔狭窄、肿瘤、血管畸形、血液循环障碍等。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人查体及其它辅助检查中常有异常。 现代医学对本病诊断是据其疼痛部位、性质、发作次数、时间及诱因等,在排除颅脑占位性病变之后,其诊断并不困难。就其发病学说而言,有诸如病毒感染学说、病灶学说、缺血学说、颈神经学说、遗传学说、变态反应学说等等。国内及国际统计的发病率分别是47.8/10万和62.6/10万,女多于男,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病理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有人认为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感觉性癫痫发作,病变部位可能在三叉神经脊束核。但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广泛展开,多数认为在脑桥入口处,三叉神经后跟被异性扭曲的血管压迫是导致疼痛发作的主要原因。由于致病因素的存在,引起三叉神经脱髓鞘改变,脱失髓鞘的轴突于相邻纤维间发生"短路",轻微的触觉刺激即可通过"短路"传入中枢,而中枢的传出冲动亦可通过"短路"转变成传入冲动,如此达到一定的"总和"从而引起短暂的剧痛。经过一定的间歇期后重复上诉过程,引起反复发作。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病因不明,后者由三叉神经本身或邻近组织病变(如肿瘤等)引起。发病初期发作次数少,大多数患者逐渐加重,发作次数逐渐频繁。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周至数月,缓解后可能几天甚至几年不发,很少有自然痊愈者。
临床表现
面部神经痛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女性略高于男性,多一侧面部反复发作性短暂的疼痛。每次持续数秒至1~2分钟。疼痛呈刀割样、电击样、针刺样或撕裂样剧痛,常固定于三叉神经某一分支区,以低二、三支多见。疼痛以面颊、口角、鼻翼、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即可诱发,好似"触发点"或"叩击点"以致病人精神抑郁,面色憔悴,面部及口腔不洁。严重者可出现发射性面肌抽搐,口角拉向患侧,称痛性抽搐(ticdouloureux),并可伴有流泪、流涕、面部潮红、结膜充血等。
病程可呈周期性,病初发作次数少,以后发作频率进行性增加,很少自愈,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相关信息
三叉神经痛与牙痛的区别:
1.牙痛也是一种非常疼痛的疾病,有时特别是在发病的初期,常常到口腔就诊被误诊为牙痛,许多病人将牙齿拔掉,甚至患侧的牙齿全部拔除,但疼痛仍不能缓解,一般牙痛特点为持续性钝痛或跳痛,局限在齿龈部,不放射到其它部位,无颜面部皮肤过敏区,不因外来的因素加剧,但患者不敢用牙齿咀嚼,但使用X线检查或CT检查可明确牙痛。
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典型症状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大多是40岁以上,女性较多,无遗传性。疼痛发作一般无先兆,突然闪电样、短暂而非常剧烈的疼痛,如电灼、针刺、刀割等,每次持续几秒至1-2分钟,然后骤然停止。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刺激,如说话、吃饭、咀嚼、咳嗽、洗脸、剃须、刷牙或冷风吹面等情况下均可诱发。很多患者非常恐惧,不敢吃饭、说话、洗脸等。
3、性别与年龄
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以中、老年人为多。女性多于男性。
4、疼痛部位
右侧多于左侧,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其疼痛范围绝对不超越面部中线,亦不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偶尔有双侧三叉神经痛者,占3%。
5、疼痛性质
如倒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
6、诱发因素
说话、吃饭、洗脸、剃须、刷牙以及风吹等均可诱发疼痛发作,以致病人惶惶不可终日,精神萎靡不振,行动谨小慎微,甚至不敢洗脸、刷牙、进食,说话也小心,惟恐引起发作。
7、疼痛的规律
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而疼痛发作一般有规律。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仅持续数秒到1~2分钟骤然停止。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夜晚疼痛发作减少。间歇期无任何不适。
8、表情和颜面部变化
约60%患者疼痛发作时拌有同侧眼或双眼流泪及流口水。偶有面部表情肌出现不能控制的抽搐,称为"痛性抽搐"。有的皮肤发红、发热、约2.7%痛时拌有发凉,偶有剧痒者。半数以上患者于痛者按压或揉搓患部以减轻疼痛,偶有不停咀嚼或咂嘴以减痛者。
9、神经系统检查
无异常体征,少数有面部感觉减退。此类病人应进一步询问病史,尤其询问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及进行全面神经系统检查,必要时行腰穿、头颅CT和核磁等辅助检查,以助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鉴别。
以上是我为您整理,欢迎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