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面部护理 > 颌面部肿瘤是怎么形成的

颌面部肿瘤是怎么形成的

发布时间:2023-05-30 15:42:02

❶ 腮腺血管瘤是什么

腮腺血管瘤临床上多见,是由腮腺内血管异常增生所引起。往往与颈部海绵状血管瘤同时发生。按病理组织学形态及临床表现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3种类型。多发生于婴幼儿,大多数在出生不久被发现。随着患儿生长,血管瘤逐渐增大,侵犯周围正常腮腺组织。耳下及藏下腮腺肿大引起面部隆起肿物、无痛、质软,有时在肿大的腮腺可触及结节状柔软肿块,界限不清,有压缩感,压迫肿块可缩小,解除压力后肿块恢复原状(灌注征阳性),血管瘤继续增大扩展,破坏腮腺组织使腮腺缩小,耳下包块肿大造成面部畸形,有时进食时包块增大,血管瘤肿块压迫腮腺导管,引起唾液分泌排出受到阻塞,而使唾液暂时满留使腮腺增大。

❷ 脸上为什么会长血管瘤

血管瘤属于良性病变,很少发生恶化。如无症状,动态观察,如有症状,以手术切除或局部微创(激光)治疗为主,可临床治愈。良性肿瘤的特征不是过度增殖。部分良性肿瘤经局部刺激后可能变为恶性,需要动态观察。如果生长速度较快,建议活检或手术切除。

❸ [口腔颌面部肿瘤]口腔内壁长了个肉凸起

口腔颌面部肿瘤

口腔颌面部肿瘤包括良性、恶性肿瘤和瘤样病变,良恶性肿瘤发生率之比约为2:1.其中恶性肿瘤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4.7%-20.5 %,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5%-73.65%. 男女性发病率之比为2:1.40-60 岁为发病高峰,发生于,60 岁以前者占73.65%。肉瘤发生于40 岁以下。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病因尚不明确,研究表明长期烟酒嗜好,咀嚼某些刺激性物品如槟榔与口腔肿瘤的发生有关,某些病毒感染、口腔卫生不良、营养缺乏也与之有关。某些口腔颌面部肿瘤如骨肉瘤、神经纤维瘤病、涎腺瘤存在着染色体异常;某些原癌基因ras.myc.erbB. 某些细胞因子如EGF 、TGF 和某些抗癌基因如p53 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而nm23基因功能抑制与口腔癌转移的发生有关。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检查应重视患者的病史,有时可以提供正确诊断的线索。如鼻阻塞和涕血史,应考虑到上颌窦癌的可能。常用检查方法如下:

(1)影像学检查:X 线片可以显示颌骨肿瘤的部位、范围、性质、判断为原发瘤还是邻近组织肿瘤对颌骨的侵犯。颈动脉造影、瘤(窦)腔造影、涎腺造影可有助于确定某些肿瘤的范围、性质。CT 和MRI 常用于显示颌面深部的肿瘤。

(2)穿刺检查:通过穿刺取得标本,观察其物理性状和光镜下的细胞学诊断对肿瘤做出初步诊断。有颌面部肿块的粗针吸和涎腺肿块的细针吸检查。

(3)活组织检查:是较可靠的诊断方法,但不宜用于涎腺肿瘤、恶性黑色素瘤。活检取材后应尽快对肿瘤进行治疗。

(4)B 型超声:对囊性、深在的肿物和涎腺肿物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5)放射性核素扫描:如99m 锝、67镓等扫描对颌骨中央癌涎腺淋巴瘤等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

(6)化验检查:某些项目对嗜伊红淋巴肉芽肿、骨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和瘤样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

口腔颌面部肿瘤多位置较表浅,易于早期发现,瘤细胞对放疗和化疗多不甚敏感,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一、软组织囊肿

包括涎腺囊肿(粘液囊肿、颌下腺囊肿、舌下囊肿、腮腺囊肿)、皮脂腺囊肿、皮样和表皮样囊肿、甲状舌管囊肿和腮裂囊肿。

涎腺囊肿

粘液囊肿

【流行病】多见于青少年,小涎腺囊肿发生于小涎腺分布的口腔粘膜任何部位,但以下唇、口底多发。

【病因】系因小涎腺排泌通道损伤致涎液外溢到邻近结缔组织内潴留而成,或因小涎腺排泌通道阻塞致涎液潴留小涎腺内而成。

【症状与体征】囊肿位于粘膜下,直径从数毫米至2cm ,圆形,淡蓝色,软,破溃流出无色透明的粘液后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复又出现,多次破溃可变硬韧呈白色。

【治疗】切除囊肿及其邻近腺体组织,也可吸出囊肿内粘液后注入2%碘酊或20%NaCl 液,或少量三氯醋酸。

【亩兄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否则易复发。

舌下囊肿

【流行病】俗称蛤蟆肿,好发于青少年之一侧口底,较常见。

【病因】系因舌下腺导管狭窄或阻塞,涎液潴留所致,也可因导管破裂,涎液渗入邻近结缔组织内形成迅并袭。

【症状与体征】囊肿呈淡蓝色突出于口底,穿刺抽出粘液后缩小或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复又出现,囊肿长大可上抬舌,延伸到对侧口底或穿过口底肌肉间隙达颌下、颏下,影响吞咽、语言和呼吸,继发感染可有疼痛。

【检查】B 超显示囊壁清楚,内部无回声或有散在光点,后方回声增强。

【治疗】切除囊肿和舌下腺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不宜手术者可行囊肿袋形切除术;或用银丝或钢丝穿囊壁结成小环使囊液引流以减轻症状。

【预后】彻底切除无复发,袋形切除术若囊壁切除过少,可因周缘封闭会有复发。

颌下腺囊肿

【流行病】少见,多单发。

【病因】因炎症、结石使颌下腺导管狭窄或阻塞,涎液潴留于腺管内蔽缓形成。

【症状与体征】因颌下腺导管狭窄或阻塞时发生的部位不同,囊肿的部位也不同。阻塞发生于导管前部时,囊肿可突向口底颇似舌下囊肿,阻塞发生于导管后部时,囊肿突出于颌下,触之软,囊性感。囊肿常位于口底肌肉的深面,无任何症状,合并感染可有疼痛。

【检查】X 线片有时可见患侧颌下腺导管结石。B 超示囊壁清晰,内部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治疗】切除囊肿和颌下腺。

【预后】切除后不复发。如将突向颌下的舌下囊肿误认为颌下腺囊肿,术后必复发。鉴别点有:舌下囊肿先出现于一侧口底,后才累及颌下,颌下腺囊肿恰好相反;自颌下推压囊肿,口底出现肿物者为舌下囊肿;囊肿穿刺液稀薄者为颌下腺囊肿;术中见囊肿与颌下腺关系密切,则为颌下腺囊肿。

腮腺囊肿

【流行病】很少见,单侧发生。

【病因】系因腮腺导管阻塞,涎液潴留所致。

【症状与体征】囊腮腺区缓慢增大之无痛性肿块,软,有囊性感,边界不甚清,与表面皮肤无粘连,基底部活动差。

【检查】囊肿穿刺可抽出含淀粉酶的无色透明液,腮腺造影见良性占位病变,B 超示囊性边界清晰,内部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治疗】囊肿及邻近部分腮腺切除,慎勿伤及面神经和腮腺总导管,严密缝扎腮腺残端。

【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

皮样、表皮样囊肿

【流行病】常见于青少年,表皮样囊肿多见。

【病因】由胚胎发育时期残留于组织中的上皮发育而来,表皮样囊肿也可由外伤、手术等使上皮细胞种植组织内发育而成。

【症状与体征】表皮样囊肿好发于头皮、腮腺区和颌下区,圆形,直径多小于3cm ,与表面皮肤粘连,增长缓慢,压之有揉面感,继发感染可红肿,骤然增大,疼痛。皮样囊肿多见于眶周和面、颈中线部,圆形,直径可达4-5cm ,活动、无粘连,压之有揉面感,增长缓慢,压迫骨质可致骨缺损。

【检查】囊肿穿刺可抽出乳白色豆渣样物。

【治疗】切除囊肿。

【预后】切除后不复发,皮样囊肿偶见恶变,其恶变率为1.5 % -9.2%。

甲状舌管囊肿

【流行病】较少见,多见于青少年男性,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2:1。

【病因】囊肿由胚胎发育期中形成的甲状舌管残留发育而来。

【症状与体征】囊肿呈球形,较小,增长缓慢,质地软而韧,边界清楚,位于颈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上切迹间的任何部位,以舌骨上下多见,偶见偏于颈侧者。伸舌时囊肿缩向上方深面,位于舌骨以下者在囊肿与舌骨间可扪及一坚韧的条索状物,一般无症状,继发感染可有疼痛和囊肿增大。如囊肿因感染或损伤破溃,可形成甲状舌管瘘,时有粘液排出。

【检查】B 超示囊性,内部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病理】囊肿呈球形,包膜完整,内壁光滑,内含清亮的液体或粘液。光镜下囊肿和瘘管均衬有复层柱状上皮,纤毛柱状上皮或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常见甲状腺滤泡及淋巴细胞浸润。

【治疗】切除囊肿,术中应咬除与之相连的部分舌骨。甲状舌管瘘应切除瘘口周围皮肤。

【预后】切除彻底不复发,甲状舌管瘘长期不治疗可发生癌变。

鳃裂囊肿,

【流行病】较少见,多发于中年以前,单侧,以右侧多见。

【病因】由胚胎发育期鳃裂上皮残余发展而来。

【症状与体征】囊肿位于面、颈部侧方之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因来源的鳃裂不同,其发生的部位也不同,第一鳃裂瘘多于囊肿,位于耳垂下方至舌骨小角连线上的任何部位,囊肿则位于腮腺区,耳垂后和颌下区;以舌骨和下颌角做标志将颈部分为上、中、下三份,第二鳃裂囊肿多于瘘,位于颈上份,瘘之外口位于颈中下份之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其内口通向咽侧壁;第三、四鳃裂囊肿甚少见,偶见瘘,第三鳃瘘外口位于颈中,下份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内口通咽侧壁;第四鳃瘘外口位于颈下份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内口通向梨状窝或食管。诸鳃裂中,以第二鳃裂囊肿最多见。囊肿球形或分叶状,表面光滑,生长缓慢,无疼痛,上呼吸道感染时可骤然增大、疼痛,而后又回缩,触诊囊肿柔软,有波动感,边界不十分清楚。

【检查】囊肿穿刺可抽出黄绿色或棕色清亮液体,鳃瘘可行瘘管造影以明了瘘管走向。

【病理】囊肿大小不一,壁厚或薄,内含清亮含或不含胆固醇结晶液体。光镜见囊肿衬以复层鳞状上皮或假复层柱状上皮,囊壁纤维性,含大量淋巴样组织。

【治疗】切除囊肿和瘘管,婴幼儿宜2 岁后手术,术中既要彻底切除病变,又要保护颈部大血管和神经。

【预后】彻底切除不复发,否则易复发。

颌骨囊肿分为牙源性囊肿和非牙源性囊肿。

牙源性囊肿 二、颌骨囊肿

包括根端囊肿、始基囊肿、含齿囊肿、角化囊肿。

【病因】根据囊肿来自于病灶牙根类肉芽肿内剩余上皮的增生、坏死、液化,始基囊肿等在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前造釉器星网状层变性,加之周围组织液渗入蓄积而成,含齿囊肿又称滤泡囊肿系在牙冠或牙根形成后缩余釉上皮与牙面之间发生液体渗出而形成的囊肿,角化囊肿来自牙胚或牙根残余。

【症状与体征】根端囊肿多见于病损前牙区,含齿囊肿好发于上颌尖牙和下颌第三磨牙区,始基囊肿和角化囊肿多见于下颌磨牙区和升支。囊肿无症状缓慢增大,致颌骨膨隆、面部变形,扪之有乒乓球样感觉。除角化囊肿可突向并穿破舌侧骨极外,其余囊肿多向唇颊侧膨出,骨破坏严重可有病理骨折,囊肿可突向鼻腔、上颌窦,引起复视。囊肿压迫致槽骨吸收,邻牙松动移位,角化囊肿可致牙根吸收。

【检查】X 线片见一清晰圆形、卵圆形透光阴影,围以白色骨反应线。角化囊肿穿刺可抽出奶油样物或淡黄色囊液,其他囊肿穿刺液均清亮。

【治疗】摘除囊肿,除去病源牙,角化囊肿须同时去除部分正常骨质。

【预后】角化囊肿单纯摘除易复发(40%-50%),极少数可癌变,其他囊肿术后多不复发。

非牙源性囊肿

包括鼻腭囊肿、腭正囊肿、球上颌囊肿、下颌正中囊肿、鼻唇囊肿。

【流行病】较少见,多发生于年轻人。

【病因】系因胚胎发育期面突融合处残留上皮发育而来。

【症状与体征】诸囊肿除发生的部位不同外,均为缓慢增大的囊性病变,多无症状,囊肿长大致局部膨隆,发生鼻堵塞、牙齿移位,检查见球形的囊性肿物。鼻腭囊肿位于腭前部上颌骨中线上,腭正中囊肿位于硬腭中线处,球上颌囊肿位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之间,下颌正中囊肿位于颌正中联合处,鼻唇囊肿则位于鼻前庭与上颌骨之间的软组织内。

【检查】同牙源性囊肿。

【治疗】同牙源性囊肿。

【预后】摘除后不复发。

三、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和类瘤病变

血管瘤

【流行病】较常见,占全身血管瘤的60%,多发生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内,少见于颌骨。占小儿良性肿瘤的36%,女性多发,约73%的患者出生时即有血管瘤存在。

【病因】系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在血管系统发育的不同阶段,异常增生的血管构成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在丛状期形成毛细血管瘤,网状期形成海绵状血管瘤,管状期形成蔓状血管瘤。

【症状与体征】血管瘤可随机体发育而增大,但增长速度减慢,偶见静止或自然消退者。

1. 毛细血管瘤

最多见,多见于颜面皮肤,偶见于口腔粘膜,鲜红或紫红色,边界清楚,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小者呈斑点状,大者可达一侧面部至对侧,不隆出皮面者为葡萄酒斑毛细血管瘤,突出皮面者称杨梅状毛细血管瘤。偶见于咬肌、腮腺、胸锁乳突肌内,可与淋巴管瘤、纤维瘤共存。

2. 海绵状血管瘤

好发于唇颊、舌、口底,发生于下颌骨内称颌骨中央性血管瘤。位置浅者呈蓝、紫色,边界不甚清楚;柔软,偶可触及静脉石,体位移动试验阳性。瘤长大可致颜面、唇、舌等畸形和功能障碍继发感染发生疼痛、破溃出血。

3. 蔓状血管瘤

常见于颞浅动脉分布的颞部或头皮下,偶见于口腔粘膜下,呈多处球状隆起,表面皮温升高,提高有搏动和震颤,听诊可闻及与脉搏一致的吹风样杂音,压迫供血动脉则搏动和杂音消失。肿瘤压迫可有骨吸收表现,也可累及表面皮肤粘膜、破溃、出血和坏死。

【检查】穿刺海绵状和蔓状血管瘤可抽出静脉血和动脉血,动脉造影可见蔓状血管瘤输入动脉扩大、弯曲,瘤体内有团状分布的造影剂。B 超示杨梅状血管瘤边界不整齐,呈中低回声,海绵状血管瘤边界清楚,内部低回声区中有多处小无回声,如有静脉石则为伴后方声影的较强回声,蔓状血管瘤为低回声中有多处纵横交错、粗细不一的管状结构,内为无回声。X 线片颌骨中央性血管瘤呈肥皂泡样颌骨破坏,皮质膨隆,邻近牙根吸收,下颌管增粗或受压移位,管口扩大呈喇叭样。

【治疗】根据血管瘤类型、部位和患者年龄选择手术切除、冷冻、激光、药物或栓塞治疗。

1. 表浅局限的血管瘤可手术、激光、冷冻治疗。

2. 婴幼儿血管瘤可予激素治疗。口服强的松2-4mg/kg,隔日1 次,1 个月后若有效,休息4-6 周后可重复,也可予去炎松瘤内注射,以防发生柯兴综合征,每1-2 周1次,10-12 周为一疗程。

3. 手术切除是血管瘤主要治疗方法,如瘤过大,宜分期切除或对剩余的瘤灶再予以冷冻、激光、药物注射。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宜先行贯穿缝扎后再切除,蔓状血管瘤宜先阻断其供血动脉后再切除,以减少术中出血。颌骨中心性血管瘤一般先行颈外动脉结扎或颈骨开窗下齿槽动脉结扎,也可切除部分领骨后再切除肿瘤,以防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可止血的同时须补足血容量。

4. 较小的或残剩的海绵状血管瘤和杨梅状血管瘤可予平阳霉素或硬化剂瘤腔多点注入(平阳霉素8mg+2ml 生理盐水,多点注入,0.6-2ml ,间隔7-10 天重复,总量不应超过平阳霉素40mg ;5%鱼甘油酸钠或10%明矾,

用量不应超过5ml )。

5. 蔓状血管瘤和颌骨中央性血管瘤也可栓塞治疗,栓塞剂有固体的如明胶海绵、聚乙烯醇泡沫微粒、Ethibloc ,也有液体的如无水乙醇、5%鱼肝油酸钠。

【预后】

完全切除后不复发,其他疗法也可治愈。

淋巴管瘤

【流行病】较少见,多见于年轻人,囊性淋巴管瘤多见于婴幼儿的颈侧。

【病因】

系因淋巴管发育畸形而成。

【症状与体征】

淋巴管瘤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性淋巴管瘤。

1. 毛细淋巴管瘤

常见于口腔粘膜,偶见于皮肤,如针头大小孤立的或多发散在的圆形囊状或点状,稍隆出,无色透明,质稍硬,如与毛细血管瘤并存则呈黄色小疱状突起混杂存在。

2. 海绵状淋巴管瘤

常见于唇颊、舌、腮腺嚼肌区,可长大致巨唇、巨舌,易因损伤发生感染溃烂。

3, 囊性淋巴管瘤又称囊状水瘤,多见于婴幼儿颈侧锁骨上方和颌下,也可见于口底、腮腺嚼肌区、颞下窝,多房囊性,柔软有波动感,与表面皮肤粘膜无粘连,继发感染可致突然增大、疼痛,炎症消退后又可缩小,体位移动试验阴性。

【检查】穿刺囊性淋巴管瘤可抽出浅黄色淋巴液,涂片可见淋巴细胞,B 超海绵状淋巴管瘤示低回声隔和多处无回声区,壁光滑,后方回声增强,囊性淋巴管瘤呈整齐的细线样回声,内部为隔的无回声伴后壁回声增强。

【治疗】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肿瘤较大者宜分次或姑息性切除,残留的部分可予平阳霉素瘤内注射、冷冻、5%鱼肝油纱条填塞。病变广泛或位于口腔后部,咽部干应预防性气管切开。

【预后】彻底治疗后不复发。

神经鞘瘤

【流行病】又称雪旺细胞瘤,不少见,好发于成年人V 、VI 、VII 、VIII 、IX 、X 颅神经。

【病因】来源于神经鞘雪旺细胞的异常增殖。

【症状与体征】肿物多单发,增长缓慢,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质地中等或硬韧,发生于感觉神经者可有压痛,发生于颈交感干者可有霍纳综合征,发生于迷走神经者可有声嘶、干咳、进食呛咳,肿物可沿神经长轴左右移动,不能上下移动,肿物过大要有粘液变而软如囊肿。少数恶性神经鞘瘤生长快速,破坏邻近骨和其它组织,术后极易复发和远处转移。

【检查】该瘤粘液变时可抽出不凝结之血性液,B 超示肿物内部均匀低回声,瘤体大者可为低、无回声区或伴有中等回声,分布不均匀。

【病理】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质硬或软韧,切面乳白色,瘤体大者常有分叶,若有出血、坏死或囊性变则呈棕紫色。光镜下瘤细胞呈细红梭形或多边形,据其排列不同分为束状型、网状型和上皮样型,常混合存在。

【治疗】切除肿物,须平行神经长轴层层切开肿瘤外包膜达真包膜后将瘤剜出,切开的神经干纤维不予缝合,多次复发的神经鞘瘤应术中冰冻检查,如系恶性或恶变,按恶性肿瘤处理。

【预后】切除后不复发,易发生受累神经功能受损症状,但多能恢复,恶性神经鞘瘤预后不良。

神经纤维瘤

【流行病】较常见,多发于青年人V 、VIII 颅神经,单发,多发者称神经纤维瘤病。

【病因】来源于神经内膜、外膜、束膜及神经鞘细胞的异常增殖。

【症状和体征】

肿物位于神经分布的皮内或皮下,增长缓慢,初硬韧,后变柔软,边界不清,活动差,其表面皮肤和躯干四肢皮肤可有大小不一的棕色或黑色斑点,病程久者病变区皮肤极度松弛下垂致面部变形,来自感觉神经者有明显触痛,肿物压迫可致骨吸收,缺损。肿物多发者可有家族史。

【检查】B 超示肿块边界不甚清,内部低回声,分布不均匀,如瘤内有坏死、液化,可有小无回声区。

【病理】瘤呈边界不清的结节状,无包膜,硬韧,切面灰白色。光镜下瘤细胞少,间质疏松,瘤组织由梭形或星形神经鞘细胞和穿插于其间的胶原纤维束组成。

【治疗】肿物切除,切除前须明确有无颅骨缺损,肿物与窦腔是否相通,应对切除程度和术后缺损修复有所估计,做输血准备,切除前沿肿物周边缝扎可减少出血,较大者须分次切除。神经纤维瘤病原则上不适宜手术。

【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

角化棘皮瘤

【流行病】不少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的外露处皮肤如面部、耳、手背,偶见于唇部。

【病因】病因不清,日光暴晒可能是重要病因,病毒感染、炎症、外伤、变态反应和酸类刺激也与本病有关。

【症状和体征】初呈坚硬丘疹,单发或多发,迅即发展成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皮肤或粘膜下肿块,边界清楚,中心凹陷呈“火山口”样,质硬,表面有棕黑色痂皮,此过程约为3-5 周,后病变静止约4-8 周,再后肿物消退缩小,排出角化栓,遗留一轻度凹陷之瘢痕。

【检查】活组织检查可确定诊断。

【病理】光镜下见鳞状上皮增生突入真皮层,有角化珠形成,但界限清楚,棘细胞增生仅限真皮层内,基底膜完整,细胞分化好,无间变。

【治疗】肿物冷冻或手术切除。

【预后】治疗后极少复发,复发者应反复复习病理排除鳞癌,不能排除者予广泛切除后放疗。

纤维瘤

【流行病】不多见,多见于皮肤,也可见于口腔内颊、舌、牙槽突。

【病因】系由皮下、粘膜下或骨膜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殖而来。

【症状与体征】肿物圆形或不规则形,无疼痛,质地中等,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发生于口腔内者有蒂或无蒂,可有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移位,肿物可因损伤破溃,继发感染而疼痛。

【检查】发生于龈者( 线片可有槽骨吸收。

【病理】肿物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有蒂或无蒂,质地较硬。光镜下瘤组织由大量纤维组织组成,少见血管和细胞,如有大量成纤维细胞,血管丰富则可能为低度恶性的纤维肉瘤。

【治疗】肿物切除,发生于龈、牙槽突者须除去受累牙槽骨及骨膜,拔除有关牙齿。

【预后】切除彻底不复发,多次复发易恶变。

骨化性纤维瘤

根据骨化性纤维所含纤维组织之多少和骨化程度之不同分别称之为纤维骨瘤和骨纤维瘤。

【流行病】较常见,多发生于青少年女性,多见于上颌骨。

【病因】病因不明,曾认为系伴有显着骨生成之纤维结构不良。

【症状与体征】早期无症状,长大致颌骨膨隆,颜面变形,牙齿移位,波及颧骨,上颌窦、腭、眶使眼球移位、复视、鼻堵塞,继发感染可发生骨髓炎,多为单发,多发者常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家族性颌骨肥大常有家族史。

【检查】X 线片病变为单发圆形骨缺损,初呈毛玻璃样,继则骨小梁似骨瘤样密度增高,瘤灶内由边缘不齐的骨间隔分成多房,各房外形不规则,病变区牙齿受挤移位、脱落。

【病理】

肿物多为实性,偶为囊性,有包膜,边界清楚,切面可见骨质被灰白色瘤组织代替。光镜下见瘤组织由致密的束状或漩涡状排列的纤维组织组成,其间有不规则的骨样组织、骨小梁或钙化团块。

【治疗】彻底切除肿物,如病变较大或多发,宜在青春期后再切除,所遗骨缺损植骨等修复。

【预后】切除彻底不复发。

粘液瘤

【流行病】少见,发生于软、硬组织,常见于青少年,属有低度恶性倾向的肿瘤。

【病因】病因不清,有认为系由纤维组织基质粘液变而来,或由胚胎细胞残余而来,也有认为其来源于成牙组织。

【症状与体征】多见于颌骨,尤为下颌骨前磨牙和磨牙区,软组织极少见,增长缓慢,局部浸润性生长,早期无症状,肿瘤长大可致颌骨畸形,肿瘤可突破骨皮质侵入软组织。

【检查】X 线片示病变区颌骨膨隆伴蜂房状破坏,细房隔呈直线穿过密度减低区如线网状。

【病理】肿瘤无包膜,切面呈胶冻状,有粘液样物,质脆。光镜下见星形和梭形瘤细胞疏散分布于疏松的粘液基质内,以细长的胞突相连。

【治疗】在正常组织内完整切除肿物,矩形甚至一侧颌骨切除,可即刻植骨。

【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否则易复发。

造釉细胞瘤

【流行病】最常见的颌骨肿瘤,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3.05%,好发于青壮年,无性别差,极少数为恶性。多见于下颌体和升支交界处。

【病因】病因不清,有认为其由始基囊肿、含齿囊肿转化而来,目前多认为其由造釉器或牙板上皮异常增

殖而来。

【症状与体征】初期无症状,缓慢增大致颌骨膨隆,面部变形,颌骨骨壁变薄,触诊有“乒乓球”感,肿瘤可穿破骨质侵入软组织,侵犯牙槽骨骨吸收,牙齿松动、移位、脱落,压迫下齿槽神经致唇麻木,肿瘤过大可致张口受限、吞咽、咀嚼和呼吸困难,也可发生病理性骨折,上颌骨造釉细胞瘤可致鼻塞,侵入上颌窦致眶变形、眼球移位和复视,继发感染可溃烂疼痛。

恶性造釉细胞瘤生长快速,疼痛,唇麻木,易穿出颌骨侵入软组织,较少区域淋巴结转移,偶见远处转移。

【检查】X 线片见颌骨内蜂窝状或多房性囊肿样阴影,边缘不齐呈半月形切迹,边缘分叶或不分叶,有或无半月形切迹。瘤穿刺液蛋白总含量超过48g/L,IgG 超过150g/L。内镜见囊壁凹凸不平,B 超见肿物呈实性低回声,分布不均匀,或无回声。

【病理】肿瘤无包膜,切面实性或囊性,常共存于同一个瘤体内,实性部分灰白或灰黄色,囊性部分含草绿色或棕色囊液。光镜下见类似于造釉器排列的瘤细胞团块分散于结缔组织间质内,团块中央可有变性、液化或囊腔。恶性造釉细胞瘤类似基底细胞癌、鳞癌或肉瘤。

【治疗】手术切除,应距瘤0.5cm 以上整块截骨。也可彻底刮除囊壁,去除可疑骨壁后液氮冷冻瘤腔骨壁,密切随访,一旦复发再行整块截骨术。恶性造釉细胞瘤按恶性肿瘤处理。

【预后】切除彻底多不复发,单纯刮除易复发,多次复发可恶变。恶性造釉细胞瘤虽已有远处转移,仍可带瘤生存多年。

占位性病变

什么是占位性病变?

“占位性病变”是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专用名词,通常出现在X 射线、B 超、CT 、MRI(磁共振) 、DSA(数字减影动脉造影) 等检查结果中。它的意思是:被检查的部位有一个“多出来的东西”。这个“多出来的东西”可使周围组织受压、移位。占位性病变通常泛指肿瘤(良性的、恶性的) 、寄生虫、结石、血肿等,而不涉及疾病的病因。 正确看待占位性病变

占位性病变并不等于是癌症。 临床工作中,有经验的医生结合患者的病史,一般都可做出较明确的诊断。只有在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才使用这个名词。此时,医生会要求患者提供更详细的病史,以及参考其他检查,或做一些特殊的CT 扫描进一步明确。

占位性病变分类

占位性病变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恶性占位性病变和良性占位性病变。恶性占位性

病变主要包括癌、肉瘤等,其中常见的是癌。肉瘤是一种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但一般不会到处转移,生存期比癌时间长,。

良性占位性病变从大体上可分为囊性占位和实质性占位两种类型,囊性占位性病变主要包括囊肿、脓肿、等,其中囊肿较常见; 实质性占位主要包括血管瘤、细胞腺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局灶性脂肪肝、炎性假瘤、瘤样增生等,其中以血管瘤最为常见。发现有占位病变后,首先要定性论断,即确定病人占位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各种影像学检查不但可以配合定性论断,还可以进行定位论断,也就是进一步确定占位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定位诊断最常用的是CT 、核磁共振扫描成像、B 超,必要时可应用动脉血管造影,为能否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❹ 小血管瘤究竟是什么来的

血管瘤是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和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血管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约占全身血管瘤的60%,血管瘤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一比三到一比四。目前关于血管瘤是怎么形成的,原因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妊娠期应用黄体酮和接受绒毛膜穿刺,妊娠期高血压及婴儿出生时的体重可能与血管瘤的形成有关,有认为血管瘤是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组织分化阶段由于其控制基因段出现小范围的错构而导致其特定部位组织分化异常,发展成为血管瘤,在胚胎早期胚胎组织遭受机械性损伤,局部组织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干细胞分布到其它胚胎特性细胞中,一部分分化成为血管,血管样组织,并且最终可以形成血管瘤。

❺ 血管瘤是什么

定义

血管瘤(Angiomas)是血管、淋巴管管壁,或其周围组织的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粘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从本质上可分为两种:一种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失常,血管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一种系因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产生的真性肿瘤。

形成原因

血管瘤血管瘤是比较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多为先天性的,一般出生时就有。它的原因比较复杂,目前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普遍被认可的原因的还分为两类如下:

一、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血管性组织分化阶段,由于其控制基因段出现小范围错构而导致其特定部位组织分化异常,并发展成血管瘤。

二、 也有学者认为在胚胎早期(8~12月)胚胎组织遭受机械性损伤,局部组织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干细胞分布到其它胚胎特性细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为血管样组织并最终形成血管瘤。

血管瘤的形成原因每位患者是不同的,虽都为先天性,但并不是所有的血管瘤都是一个原因造成的,只有到正规的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后方可得知。

分类:

一、按照发病部位分类

1.毛细血管瘤

毛细血管型血管瘤又称葡萄酒色斑,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畸形。后天获得性发病者极少。因常发生于颜面部或口腔粘膜及颌骨,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红斑或组织增生样红色斑块。影响容貌或伴随出汗,组织温度升高或长期反复失血。

2.海绵状血管瘤

一般由小静脉和脂肪组织构成。它的形态和质地均像海绵,故而得名。多数生长在皮下组织内,也可生长在肌肉内,少数可在骨或内脏等部位。皮下海绵状血管瘤可使局部轻微隆起,皮肤颜色正常或呈青紫色,肿块质地柔软而境界清楚。

3.蔓状血管瘤

多见于四肢,口腔颌面部的常见于颞浅动脉所在的颞部或头皮下组织,表面及周围有许多树枝状扩张的血管,迂回曲折呈蔓状,局部皮肤呈暗红或是蓝紫色,有时可摸到血管搏动或听到血管杂音。

4.淋巴血管瘤

是扩张的、内皮细胞增生的淋巴管和结缔组织所共同构成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内含淋巴液、淋巴细胞或混有血液。按照构成组织的淋巴管腔隙的大小不同,可以基本上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状淋巴管瘤。淋巴管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好发部位为舌、唇、颊、颈。大多数在出生时或1岁以内发病,但也有迟发者或老年发病。

(1)毛细淋巴管瘤

表现为群集,深在,张力性水疱,组成斑片状,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常见于颈部、上胸部、肢体近端等处。单个水疱大小在1-3mm,一般不超过1mm,内容物似黏液。有时带有血性水疱,呈淡紫或暗红色。水疱下方的皮下组织有轻度的弥散性水肿,偶见整个肢体肿胀。有些水疱间甚至顶部皮肤可呈疣状外观,破后可流出浆液性液体,损害的范围变异很大。

(2)海绵状淋巴管瘤

这是淋巴管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可以很小,但也可以很大,甚至侵及一个肢体。病损为境界不清、海绵状皮下组织肿块或弥漫性肿胀,质软,硬度如脂肪瘤。除非伴有血管瘤,一般表面无颜色改变。发生在颊部及舌部者多为单纯海绵状淋巴管瘤,而发生在颈、腋、口腔底部及纵隔者以合并囊性者为多见。淋巴管瘤对人体并无害,可以生长得很大造成畸形,甚至死亡。如侵及舌部,可以大得口腔都不能容纳,以至舌尖只能突出口腔之外,牙齿及下颌骨水平外移,口腔不能闭合。如发生周期感染、溃疡、肿胀,结果纤维化而进一步使肿瘤增大。如发生于头颈部,侵犯口腔底部、气管或纵隔,可引起呼吸道阻塞而致死。继发感染,特别是上呼吸道的损害,可使病损增大而威胁生命,其特点如下。

(3)囊性淋巴管瘤

囊性淋巴管瘤通常为多房性、张力性皮。下组织肿块,但不能压缩,大多发生于颈部,尤其是颈后三角,偶有发生于腋下、腹股沟及腹膜后区者。通常进行性增大,膨胀性扩大,但也可不变大,很少病例还可自然消退。起源于颈后三角者有向颊、耳下腺区域发展倾向,或下达纵隔。在颈前三角者,则倾向于侵犯舌部及口腔底部。如有感染及出血,可使肿瘤迅速增大,以致呼吸障碍,发生喘鸣声、吞咽困难或死亡。继发感染后常伴随上呼吸道感染,最后引起败血症。

5.草莓状血管瘤

又称单纯性血管瘤,一般出生后3-5周出现,好发于面、颈和头皮,随婴儿成长而增大,数月内增长迅速,直径可达数厘米,在1年内长到最大限度,以后数年内可逐渐自行消退。损害为一个或数个,高出皮肤表面,表面呈草莓状分叶,直径为2-4cm,边界清楚,质软,呈鲜红或紫红色,压之可退色。广泛损害的深部常并发海绵状血管瘤。

此瘤内毛细血管增生,内皮细胞也明显增生,包体较大,呈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胞质染淡伊红色,胞核呈不规则椭圆形。增生内皮细胞排列不止一层,呈实性条索状或团块状,有的仅见少数很小而不清楚的官腔。以后发生纤维化。

6.鲜红斑痣

又称葡萄酒样痣或毛细血管扩张痣,大多数发生于幼儿期,可能的发生率为0.3%-0.5%。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好发于面、颈和头皮,大多为单侧性,偶见于双侧性,有时累及粘膜,损害初起为大小不一的、一个或数个淡红、暗红或紫红的斑片,呈不规则,边界清楚,不高出皮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压之部分或完全退色,表面平滑,偶呈疣状或结节状。发生于前额、脑脊膜鲜红斑痣除有面部单侧损害外,还有同侧视网膜和脑脊膜血管瘤,可引起青光眼和对侧轻度偏瘫和癫痫。骨肥大性鲜红斑痣伴软组织和骨肥大,常见静脉曲张和动脉瘘。发生于眼睑或颊部者常波及附近粘膜。发生于小腿和足部的可出现痛性紫蓝色结节或斑块,并可破溃。

7.混合型血管瘤

初起时大多为皮肤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红斑,与单纯的草莓状血管瘤并无异样,但随着表面血管瘤的发展,同时侵入真皮和皮下组织,皮下侵犯的范围可超过表面病损面积,形成隆起的包块,形态不规则,多见于面部及四肢。侵犯范围有时非常广,以至于眼睛、口唇、鼻或耳等组织器官都被这种不断扩展的血管组织所覆盖,可引起呼吸、饮食、视觉和听觉等功能障碍。

二、依人体的结构分

体表血管瘤和体内血管瘤。体表血管瘤分为口腔血管瘤、面部血管瘤、四肢血管瘤、躯干血管瘤、头部血管瘤、颈部血管瘤。

1、体表血管瘤

(1)影响美观:体表血管瘤可发生于人体表面各部位,但以颌面、颈、躯干、四肢等部位多为常见,因其颜色多为红、黑、青且形状不规则或外凸,或曲张,或蜿蜒等,严重影响美观,对患者身心造成巨大伤害。

(2)受外力撞击、压迫影响,引起大出血致使血流不止。

(3)破坏周围的组织,引起畸形,影响功能。

(4)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异常。

(5)瘤体发生溃疡。

(6)肢体严重畸形。

2、肝内血管瘤

肝内血管瘤实际上是先天性发育异常,由于肝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或继发性血管扩张所致,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根据其含纤维的多少,可分为硬化型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外皮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其中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多见。

本病多见于女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可单发,也可多发,左右肝时均可发生,肿瘤大小不一,小者仅在显微镜下才能确诊,大者可重达20余公斤,本病发展缓慢病程可达数十年之久。

主要危害有:

(1)当肿瘤逐渐增大或压迫胃肠时,引起上腹部不适,出现腹胀、腹痛、恶心等症状,严重时导致患者内脾胃等正常器官发生变形,破坏其功能形态。

(2)位于肝表面的巨大血管瘤自行破裂,可造成腹腔大出血,危及生命。

(3)可转变恶性血管瘤。

(4)肝区疼痛和心理压力。

临床表现

一、毛细血管型血管瘤,由发育异常的扩张的毛细血管构成。

1.多发于颜面部及口腔粘膜。

2.不高出皮肤者为鲜红或紫红色,周界清,外形不规则,呈葡萄酒斑状;高出皮肤者表面高低不平,似杨梅状。

3.压迫瘤体时由于血液流出瘤体,表面颜色退去,解除压力后,血液立即充满瘤体,恢复原有的大小及色泽。

二、海绵状血管瘤,由发育畸形的无数血窦组成。

1.蓝紫色、柔软的包块。

2.可压缩。

3.体位元移动试验阳性,即瘤体低于心脏平面时瘤内血液回流受阻,瘤体增大,瘤体高于心脏平面时血液回流通畅,瘤体缩小。

4.在柔软的瘤体内有时可扪及静脉石。

5.穿刺抽出可凝固全血。

三、蔓状血管瘤,由血管壁显着扩张的动脉与静脉直接吻合而成。

1.肿瘤高起呈串珠状,表面温度较高。

2.扪诊有搏动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

3.压闭供血动脉则搏动及杂音消失。

并发症

血管瘤的并发症有溃疡、出血、感染、重要器官功能损害、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骨骼肌肉损害而造成的肢畸形等。血管瘤的综合症有:

1.骨肥大性静脉曲张症

2.血小板减少血管瘤综合症

3.脑颜面管瘤综合症

4.软骨发育异常血管瘤综合症

5.Lindon-Von-Hippel综合症

6.Steiner-Vorner综合症7血管瘤球瘤。

治疗

用药原则

血管瘤一般不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时除选用基本药物中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

一般性手术的预防性抗感染选用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或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红酶素、青酶素等)。体质差或并发感染者常联合用药,较常用为: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青酶素)+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庆大酶素)+作用于厌氧菌的药物(如灭滴灵)。手术前后感染严重或有并发症者可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治疗方法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很多,应根据肿瘤的类型、部位、深浅及病员的年龄等因素而定。常用的方法有: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冷冻外科、硬化剂注射及激光照射等。



❻ 皮下血管瘤是怎样形成的

病情分析:由血管组织发生的肿瘤称为血管瘤,其中80%属先天性的。血管瘤属于良性,生长缓慢,很少恶变。 毛细血管瘤:为表浅的毛细血管扩张、曲折、迂回而成。血陪备喊管瘤多见于婴儿出生时(约1/3)或出生后不久(1个月之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滚散胎成血管细胞。其组织病理学特点是瘤内富含增生活跃的血管内皮细胞,并有成血管现象和肥大细胞的聚集。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约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面颈部皮肤、皮下组织,极少数见于口腔黏膜。深部及颌骨内的学血管瘤目前认为应属血管畸形。 出生时即可发现皮肤有红点或小红斑,逐渐长大,红色加深并且隆起。毛细血管瘤的增大速度常比婴儿发育更快。瘤体境界分明,压之可稍退色,放松后恢复红色。可用冷冻疗法或手术切除,也可用X线照射治疗。 海绵状血管瘤:一般由小静脉和脂肪组织构成。它的形态和质地均象海绵,故称为海绵状血管瘤。多数生长在皮下组织内,也可在肌肉内,少数可在骨或内脏等部位。皮下海绵状血管瘤可使局部轻微隆起,皮肤正常,或呈青紫色,肿块质地软而境界清楚。治疗应及早施行血管切除术。小的海绵状血管瘤也可在局部注射血管硬化剂(如5%鱼肝油酸钠)。
意见建议:血管瘤是比较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多为先天性的,一般出生时就有。它的原因比较复杂,目前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普遍被认可的原因的还分为两类如下: 一、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血管性组织分化阶段,由于其控制基因段出现小范围错构而导致其特定部位组织分化异常,并发展成血管瘤。 二、 也有学者认为在胚胎早期(8~12月)胚胎组织遭受机械性损伤,局部组织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干细胞分布到其它胚胎特性细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为血管样组织并最终形成血管瘤。 血管瘤的形成原因每位患者是不同的,虽都为先天性,但并不是所有的血管瘤都是一个原因造成的,只有到正规的整形医院进芦野行全面的检查后方可得知。
治疗方法:①手术切除;②冷冻治疗;③放射与同位素治疗;④硬化剂治疗;⑤激光治疗;⑥血管瘤铜针疗法。

❼ 医生说是血管瘤,请问血管瘤是怎么形成的

血管瘤的形成原因包括以下两方面:
1、在胚胎发育期间及产后,由于先天因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导致血管瘤形成,如草莓状血管瘤、鲜红斑痣(葡萄酒色斑)等,通常在一岁以内逐渐加重,一岁以后部分患者的血管瘤会自发性消退,或者经过药物治疗,也可以加速其消退;
2、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中胚层血管分化出现停滞,导致分化不良,血管壁结构异常,引起血管发生囊状或团状的迂曲、扩张畸形,从而形成血管瘤,如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等,往往会持续存在,并随着身体增长逐渐加重,需要通过包括手术在内的综合治疗,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❽ 血管瘤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血管瘤它是先天性的么

血管瘤(hemangioma)是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锋宴塌管相连。血管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次是躯干(25%)和四肢(15%)。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祥雀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舌、唇银圆、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3~1∶4。

❾ 血管瘤是怎么行成的

我们常讲的血管瘤一般包括真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真性血管瘤是因为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而形成的,而血管畸形则是因为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淋巴管过度增长导致的,它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良性肿瘤。那么,血管瘤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了?
1.激素摄取过多
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吃一些营养品来补充营养,一些植物及动物性的雌激素及类似物的摄入量更相对增多,进而导致机体的一部分器官的内分泌发生紊乱,对身体造成影响,并可能是引起血管瘤的病因。
2.环境污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等都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给人们的健康生活也带来极大的危害,会给人类带来很多的疾病,其中血管瘤胎记就是其中一种。
3.性腺肿瘤
由于癌变组织及肿瘤细胞会分泌较多的雌激素,进而导致肝脏功能的异常,雌激素的生成与降解发生失衡,从而导致雌激素过多,进而引发该病。同时,由于脂肪细胞中也会蓄积较多的雌激素,因此在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疾病的侵害。

❿ 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如何区别

口腔颌面部肿瘤按其生物学特性和对人体的危害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在临床上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般生长缓慢,存在时间由几年至几十年不等,重量可达数公斤,如腮腺混合瘤。良性肿瘤多为膨胀性生长,体积逐渐增大并挤开和压迫周围组织,外表形态多为球形或分叶状。肿瘤有包膜,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一般能移动。病员一般无自觉症状,但当压迫邻近神经、发生继发感染或恶变时,也可发生疼痛。不发生淋巴转移。一般对机体无影响,但如肿瘤生长在一些重要部位,如舌根、软腭等处,也可发生呼吸、吞咽困难而危及生命。病理检查可发现良性肿瘤的细胞分化较好,细胞形态和结构与正常组织相似。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有:纤维瘤、脂肪瘤、造釉细胞瘤、神经纤维瘤、血管瘤等。恶性肿瘤的特点与良性肿瘤有很大区别。一般生长较快,呈浸润性生长,癌多发生于老人,肉瘤多见于青壮年。恶性肿瘤可侵犯、破坏周围组织,故肿块界限不清、活动受限。当恶性肿瘤向周围浸润生长时,可以破坏邻近组织器官而发生功能障碍。例如,损害面神经可造成面瘫;侵犯感觉神经,可引起疼痛或麻木;涉及颌骨时,可引起牙松动和病理性骨折;侵犯翼腭凹、咬肌、翼内肌时,可发生开口困难。随肿瘤增长,癌细胞可逐渐侵入附近淋巴管和血管中发生转移。肿瘤迅速生长破坏而产生的毒性物质,可使病员在肿瘤晚期发生“恶病质”。病员常因肿瘤迅速生长、转移、侵及重要脏器及发生恶病质而死亡。病理检查可发现恶性肿瘤的细胞分化差,细胞形态和结构呈异型性,有异常核分裂出现。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有:口腔鳞癌、纤维肉瘤、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混合瘤恶变等。

阅读全文

与颌面部肿瘤是怎么形成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次燕窝要多少克 浏览:1048
面部血管瘤怎么治不留疤 浏览:1866
yamii胶原蛋白怎么吃 浏览:1303
贵阳祛斑哪个好先荐利美康 浏览:1234
和田玉戈壁料没油性怎么办 浏览:841
鹅耳朵冻疮涂什么精油 浏览:1855
燕窝有什么不好的副作用吗 浏览:831
皮肤使用爽肤水有什么好处 浏览:1199
漂白燕窝炖不烂怎么办 浏览:1381
燕窝跟什么吃最好 浏览:1623
容易长痘痘油皮怎么可以做美白 浏览:1443
医院和美容院哪个祛斑好 浏览:1611
山羊奶面膜与龙血精华面膜哪个好 浏览:1649
学生干皮适合什么面霜 浏览:1433
生姜和什么一起煮能祛斑 浏览:1287
两三个月的宝宝选面霜怎么选 浏览:1505
嘴巴上和下面长痘怎么治 浏览:1608
南京医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钱 浏览:937
燕窝每天多少毫升合适 浏览:1546
胶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于吸收 浏览: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