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天冷手脚冰凉容易口腔溃疡中医教你分4种体质
天气转成寒冷,有些人到了晚上就会感到手脚冷冰冰,晚上睡觉就算穿厚袜、盖棉被许久都不能暖和起来,严重还会影响到自身与枕边人的睡眠品质。
大多数人会认为自己是因为寒性体质才会导致这种情形,因而开始进补,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属于寒性体质,若属于热性或是郁性体质,吃再多补也不会改善手脚冰冷,反而会导致长痘痘或是口腔溃疡等上火情形先发生。
中医表示: 中医将手脚冰冷的现象好哪此称为“ 厥逆 ”,其中又可细分为 寒厥 、 热厥 、 气郁 及 痰厥 四大类型。
中医指出: 第一种寒厥比较接近一般人所认为的阳虚,通常还会伴随着面色苍白、腰膝冷痛,容易腹泻等症状,其手脚冰冷的范围也会较大。
不只是手掌脚掌,冷感还可友迅能会往上延伸至手肘跟膝盖,像这类型的就很适合进补温热的药物及食材,或是使用腹部和足部艾灸的方式,补充体内阳气。
对于寒厥型的手脚冰冷,会建议内外一同调理,改善速度更快。由外的调养建议可以在起床做甩手加抖脚操,以及睡前用姜汁泡脚,以达到活络筋骨,促进气血循环的作用。
中医提到:热厥 、 痰厥 及气郁这三类属于实症而非虚症,主要是由于邪气积累体内阻碍气机的分布,导致阳气无法顺利地温煦末梢肢体,会感觉到躯干燥热但四肢冰冷这样特别的情况。
除了 手脚冰冷 , 热厥型 还会伴随着 口干眼干 、 胸腹灼热 , 便秘 等热象的表现, 痰厥型 则会有 食欲低落 、 咽喉卡痰 、 胸闷 等症状。
而气郁型也是现代人最为常见的类型,这类型的人通常久坐会带来巨大的情绪压力,同时会有 头痛 、 胸闷腹痛 、 心悸 等不适表征。
临床对于后面三种类型的患者处理方式要个别以清热、祛痰及理气为优先,否则一味地进补只是会使得气机阻塞得更厉害,越补越上火、越烦躁,不但可能长痘痘及口腔溃疡,还可能进一步导致严重便秘和口臭。
若人发现自己的手脚除了冰冷以外,甚至末梢指头已经有肿胀或是变色的情况,就要小心可能有心脏疾病或是缓锋风湿免疫疾病,建议一定要就医做进一步判断处理,不要只是食补或泡脚,免得耽误了治疗的黄金时间。
⑵ 厥阴病的病机与病候表现有哪些
在外感病的后期,出现了以寒热错杂,四肢厥逆为主要临床特点的证候,是为厥阴病。
厥阴的病变,主要和肝失条达、心包功能失常引起的病理变化有关。病邪侵入厥阴,肝失疏泄,心包之火炎上,不能下温肾水以通养肝木,气机郁而不畅,则脏腑机能活动失调,阴阳不能平衡而为病。
厥阴居于三阴之末,其 阴寒之气盛到了极点,所谓“两阴交尽”,“厥者,阴之极也。”其又含有阳气始生的机转,故厥阴本身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 厥阴的病理变化,就有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两极转化的特点,临床表现也较为复杂。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候类型:
1.寒证 ——邪从寒化,可见巅顶痛,干呕,吐涎沫等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证候;或见以四逆厥冷,脉细欲绝为主的血虚寒凝证候。
2.热证 ——邪从热化,可见一系列热盛拍羡春之候,如热利下重之肝热迫肠下利的证候。
3.寒热错杂证 ——可见消渴,气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或呕吐,下利等上热下寒的证候,如蛔厥证,寒热吐利证,唾脓血泄利证。
4.气郁证 ——邪入厥阴,肝失疏泄,气郁不舒,而见胸胁满闷,手足不温的证候。
5.厥热胜复证 ——表现为厥热交替出现,或厥热相等,或热多厥少,或厥多热少,或发热不止。本证是属于厥阴病的邪正交争,阴阳消长的临床表现之 一,不是一个单独的袭耐病证。
厥逆证即厥证的病机,见《伤寒论》原文第337条。仲景在此明确指出,厥逆证的病机在于“ 阴阳气不相顺接 ”所为,但对阴阳气概念的理解,前人则有不同看法,或从阳经阴经的经脉言之,或以肝脏、脾胃病理变化解释,诸说均觉惑然,而陈平伯的说明反觉精当,他认为“ 盖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阴阳之气相贯,如环无端。若寒厥则阳不与阴相顺接,热厥则阴不与阳相顺接也。”这就是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基本道理。
具体言之,人体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表里之气是相随相贯,如环无端的运行,维持、协调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此谓顺接。在病理状态下,凡阴阳失去平衡、表里之气不能衔接、贯通,便会出现厥证。或阳虚不能温达派者四末,或蚘虫、痰饮、食滞、肝郁、邪热等实邪遏阻,致使阳气不能透达四末,这就是阴阳气不相顺接。 可见,阴阳气不相顺接是各种厥证的共同病机,而手足逆冷则是厥证的典型症状 ,这是《伤寒论》有别于《内经》的一种独特理论,在临床上是有指导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