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胃底部间质瘤会癌变吗一定要开刀切除吗
您好!
间质瘤也有良性、恶性之分。
胃肠道间质瘤现在全世界的正规治疗方案是:
1、早期的可以做切除手术,成功率很高;
2、癌细胞已经转移扩散、不适合做手术的,现在全世界的主要治疗方法
就是:
①吃格列卫(甲磺酸伊马替尼,瑞士诺华格列卫24000元,印度NATCO格
列卫不到1000元,成分、药效一样的)
②或吃索坦(苹果酸舒尼替尼,美国辉瑞公司的或印度NATCO都行,成分、药效一样的),索坦药效更好、更贵。
完全可以使用印度产的格列卫代替瑞士产的格列卫治疗,成份、药效、耐药性完全一样的。
细节情况,欢迎QQ上交流!
B. 胃间质瘤照加强CT照出来胃未充盈,是什么意思
ct检查仅能作为胃部肿瘤的辅助诊断方法,而胃镜(或超声胃镜)并镜下活检才是胃部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也就是说,仅凭ct检查基本无法准确诊断胃部肿瘤,也就谈不到什么误诊率。
C. 胃间质瘤如何确诊,注意什么
您好,胃间质瘤确诊有很多的,确诊检查项目有:(1)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2)CT检查;(3)18FDG-PET和18FDG-PET/CT;(4)其他辅助检查:X线钡餐示边缘整齐、园形充盈缺损,中央可有“脐样”溃疡龛影,或表现为受压、移位。肠系膜上动脉DSA对于小肠GIST诊断、肿瘤定位具有重要意义。饮食调养。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平时也需要结合相关中药和亚克今幸等加强提高体质,缓解病情。忌嘴保养。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导致病情恶化
D. 胃肠间质瘤术后做CT是看什么
患者胃肠间质瘤术后,为了防止复发,因此,患者是需要给予做强化CT进行预后复查的。
E. 胃肠间质瘤能治吗做CT,有10cm大啦,是往胃
应该可以做手术的,但是瘤体确实不小了,如果风险很大话建议先用药缩小,在考虑手术。
F. 胃间质瘤2.0*3.0cm,去年的检查结果,本来大夫说过几个月再做个胃镜查一下,长了就直接胃镜割掉
如果超声胃镜检查发现有一些危险因素,比如超声回声不均匀、形态不规则等,可以早切除,否则不必预防性切除,特别是在老年病例。需要注意的是,生长在胃以外的胃肠间质瘤,一旦发现,是建议切除的。临床研究证据认为 2c m以上胃GIST必需要手术,2cm-5cm的胃间质瘤,可以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手术方式是切除部分胃。对于直径超过10CM的胃间质瘤,因为即使腹腔镜下完整切除了肿瘤,也需要做较大的切口以完整地取出标本,所以一般采用开腹手术,配合中药Rh2加快伤口愈合,预防复发转移(胃癌与此不同,肿块为扁平,可装袋后经小切口取出)。
G. 有胃底间质瘤但强化ct做不出来
CT检查仅能作为胃部肿瘤的辅助诊断方法,而胃镜(或超声胃镜)并镜下活检才是胃部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也就是说,仅凭CT检查基本无法准确诊断胃部肿瘤,也就谈不到什么误诊率。
间质瘤,强化,ct
CT检查仅能作为胃部肿瘤的辅助诊断方法,而胃镜(或超声胃镜)并镜下活检才是胃部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也就是说,仅凭CT检查基本无法准确诊断胃部肿瘤,也就谈不到什么误诊率。
H. 引发胃间质瘤的四个原因,你知道几个
饮食没有规律,成为诱发胃癌的首要原因。
1.吃得过饱
我们的先辈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吃得过饱会对身体造成危害,《黄帝内经》里面说了句非常经典的话:“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一次吃很多东西,首先损伤的是我们自己的肠胃。从古人的经验看,饮食过量就会使肠胃功能失调,时间久了,生病得癌也无法避免。
2.蔬果吃得少
膳食讲究平衡,蔬菜水果是我们日常膳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如果平时只爱吃肉,不爱吃蔬菜和水果,就增加了患癌的风险性。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摄入红肉和熟肉制品分别使结肠癌危险增加29%和50%。
3.吃得过快
吃东西狼吞虎咽仿佛成为这个时代上班族的一个通病,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上班族处于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吃饭好像只是为了简单的身体需要,所以,吃饭速度非常快。实际上这样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吃饭快,食物的咀嚼不细,易损伤消化道黏膜,产生慢性炎症;另外,吃饭快,食物团块的体积大,易对食道和贲门等消化道产生较强的机械刺激,久之会引起消化道损伤甚至癌变。
4.吃滚烫的食物
临床中,医生发现很多消化系统癌症患者,特别是食管癌、胃癌患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吃非常热的食物,每顿饭都恨不得吃那些刚出锅的东西。咨询一位被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饮食情况,发现他平日不但喜欢吃烫嘴的饭菜,还非常喜欢喝热茶,就是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他中年发病。
I. 胃间质瘤这病是恶性还是良性
胃肠道的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其恶性程度目前较经典的是根据肿瘤大小以及有丝分裂指数(MI)来评估.如肿瘤直径<2cm,MI<5/50高倍视野则认为是良性的.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一种独立的肿瘤,临床并非十分罕见。对GIST的组织发生、病理特征、临床特点、诊断依据,以及分子靶向药物Imatinib治疗进展做一简要叙述,对临床肿瘤学工作者会有一定帮助。1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基础研究1.1 GIST的概念 肿瘤位于胃肠道,组织学形态有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免疫组化表达KIT蛋白(CD117)阳性。遗传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起源于间叶源性肿瘤。肿瘤还可发生于腹腔软组织如网膜、肠系膜或腹膜后,均具有与GIST形态学、免疫表达及分子遗传学的相同特征。但发生于胃肠道及腹腔以外者有以上特征的间质瘤则十分罕见。1.2 GIST研究历史 1960~1980年发现来自胃肠道间质来源的梭形及上皮样细胞肿瘤,被认为是平滑肌肿瘤或平滑肌母细胞瘤,并被WHO分类列为上皮样平滑肌肉瘤。至80年代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开展以后,发现免疫表型desimin多为阴性,smooth muscle actin(SMA)阴性或灶性阳性,S-100蛋白常为阴性或局部弱阳性。电子显微镜发现不显示典型的肌性和神经性的特点。1983年Mazur和Clark研究确定以胃肠道间质瘤(GIST)命名这类肿瘤。[1]1993年将CD34做为 GIST相对特异的免疫组化标记物。[2]1998年Hirota发现GIST c-kit基因功能获得突变。KIT蛋白产物(CD117)是GIST的高特异性的标记物。这些研究成果对确切判定GIST临床诊断有十分重要价值。1.3 GIST的组织起源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光镜从组织形态学观察GIST与胃肠道平滑肌瘤和神经源肿瘤相似,认为是起源于平滑肌或神经组织。90年代以后免疫组化以及电镜技术发现GIST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非定向多潜能间质干细胞,是具有c-kit基因突变和KIT蛋白(CD117)表达为生物学特征的独立的间质瘤。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 GIMT)与GIST概念与所含肿瘤范围不同,GIMT中约73%为 GIST,其他GIMT有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脂肪瘤、神经鞘瘤和胃肠道自主神经肿瘤(gastrointestinal autonomic nerve tumor, GANT)等。1.4 大体形态特征 肿瘤大小不等,直径 0.8cm~20cm,可单发或多发。肿瘤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30%)和肌壁层(10%)。境界清楚,无包膜,向腔内生长呈息肉样肿块常伴发溃疡形成,向浆膜外生长形成浆膜下肿块。临床上消化道出血与触及肿块是常见病征。位于腹腔内的间质瘤,肿块体积常较大。肿瘤大体形态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呈灰白色、红色,均匀一致,质地硬韧,粘膜面溃疡形成,可见出血、坏死、粘液变及囊性变。[6]1.5 组织形态特征 GIST包括发生在消化道外者组织学形态相同。基本有两种细胞类型即:多数(70%)由梭形细胞,少数(15%)由上皮样细胞组成,二种细胞混合型(15%)。从两种细胞成分占有比例多少不同,分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和两种细胞混合型。三种类型以梭形细胞型居多(60%~80%),上皮样细胞型次之(10%~30%),混合型最少。不同细胞类型与肿瘤恶性程度无相关关系[6]。1.6 分子遗传学特征 GIST中原癌基因c-kit功能突变是普遍存在的(80%),c-kit基因可发生多个位点突变,发生在外显子11、9、13及17,另外不显示c-kit基因突变者还有PDGFRA突变(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c-kit原癌基因突变使酪氨酸激酶活化,引发细胞无序的增殖失控和凋亡抑制,这是GIST发病机理的关键,与GIST恶性程度及预后不良相关。采用PCR检测肿瘤组织中c-kit及PDGFRA突变情况与分子靶向药物Imatinib疗效、疾病进展时间与总生存率相关。
J. 增强ct没发现胃间质瘤可胃镜说有是怎么回事
ct对空心的器官 检查不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