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面部护理 > 颌面部的肿瘤和囊肿怎么判断

颌面部的肿瘤和囊肿怎么判断

发布时间:2023-02-05 18:20:51

Ⅰ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颌面部发育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颌面部发育

口腔颌面部发育

人体发育的三个阶段

1.增殖期:自受孕至受孕后2周,包括受精、植入和三胚层的形成。

2.胚胎期:受孕后3-8周,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组织并构成器官和系统,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此期完成。

3.胎儿期:受孕第九周至出生。腭部的发育在此期的开始阶段完成。

第一节 神经嵴、鳃弓和咽囊

一.神经嵴的分化

胚胎发育的第三周,三胚层胚盘已经形成,发育中的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neural plate) 。

神经板发育中,其柱状细胞变为上窄下宽的楔形,使神经板外侧缘隆起,神经板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neural groove) ,隆起处称神经褶(neural fold) 。神经褶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neural crest) 。

胚胎第四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嵴细胞,是特殊的多潜能干细胞,位于神经管和表面外胚层之间,形成沿胚胎头尾走向的细胞带,以后分为两条细胞索,列于神经管背外侧。

胚胎第四周,神经嵴细胞发生广泛迁移,分化成头面部的外胚间充质细胞,形成神经系统组织、内分泌组织、皮肤组织、结蹄组织;头面部的结蹄组织大部分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他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蹄组织又称为外胚间叶组织 或外间充质 。

神经嵴细胞的迁移和分化受多种信号分子和基因调控,如:FGF、HOX 基因等。在此过程中,染色体异常、过量的维甲酸、酒精及头部神经始基发生异常等因素都可引起神经嵴细胞在原位或迁移过程中发生死亡而产生头面部畸形。

二.鳃弓及咽囊的发育

鳃弓(branchial arch) :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第l对最大称为下颌弓;第2对称舌弓;第3对称舌咽弓;

相邻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称鳃沟 ;与之对应的鳃弓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对应的浅沟称在咽侧称咽囊(pharyngeal pouch) 。

第二鳃弓生长速度较快,向尾端生长覆盖了第二、三、四鳃沟和三、四、五对鳃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被覆盖的鳃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腔称颈窦 。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如残留可形成颈部囊肿、窦道或瘘管。

第二节 面部的发育

一.面部发育过程

面突的分化:3—5周末。

面突的联合:5周末—第8周

联合后发育:9周—3个月

①胚胎第3周 ,发育中的前脑下端出现了一个 突起称额鼻突 。额鼻突下方两侧的下颌突 迅速生长并在中线联合

②胚胎 3周中,长出两个上颌突,此时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一个凹陷叫原口,口凹与前肠之间有口咽膜在4周时破裂

③胚胎第3周末,在口咽膜前方口凹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内陷,称 拉特克囊 , 拉斯克囊此后退化消失。此囊的残余可发生颅咽管瘤。

④胚胎的第4周额鼻突的末端两侧 形成两个浅凹称鼻凹,将额鼻突分为 1个中鼻突、2个测鼻突

⑤胚胎第5周中鼻突末端出现两个球形突起称球状突

鼻凹将来发育成鼻孔;鼻板细胞形成鼻粘膜及嗅神经上皮。

2.面突的联合(merge)和融合(fuse)

联合(merge) :面突突起之间为沟样凹陷,随着面部的进一步发育,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

融合(fuse) :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外胚层互相接触、破裂、退化、消失,两个突起的间充质相互融合。

二.面部的发育异常

1.唇裂(cleft lip) :

多见于上唇,是由于球状突与上颌突未能联合或联合不全。单侧或双侧均可发生。少见情况下可发生上唇正中裂或下唇裂。

2.面裂:facial cleft

横面裂,巨口或小口畸形: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全

斜面裂: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

侧鼻裂:侧鼻突与中鼻突之间发育不全

第三节 腭的发育

一.腭发育过程

①第 4 周末 鼻凹形成

②第 5.6周 嗅囊与口腔相通球状突形成了前腭突,前腭突联合形成前额骨 上切牙

③第7周两个上颌突的口腔侧中部长出侧腭突 测腭突垂直生长

④第8周测腭突发生水平方向生长

⑤9-12周前腭突向后 测腭突向内联合(切牙管)左右测腭突在中缝处与鼻中隔融合——硬腭中后部、软腭、悬雍垂

腭的发育是从第六周开始的。由一对前腭突、一对侧腭突发育而来。

前腭突(frontal palatal process) :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同侧上颌突联合过程中向口腔面增生形成。

侧腭突(lateral palatal process) :左右两个上颌突的口腔面长出的一对突起。

前腭突与侧腭突联合处在切牙管(鼻腭管),口腔侧为切牙孔。

二.腭发育异常

1.腭裂(cleft palate):

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

2.颌裂(cleft jaw)

上颌裂: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下颌裂:两侧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第四节 舌的发育

一.舌发育过程

舌的组织来源:第一、二、三鳃弓的内侧面隆起。

①胚胎第4周,两侧第一、二腮弓在中线处联合 。此时下颌突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三个膨隆的突起 。其中两侧两个 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 ;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 小突起,称奇结节 。

②约在第6周,侧舌隆突生长迅速,很快越过奇结节,并在中线联合,形成舌的前2/3即舌体 。奇结节由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在第二、三、四腮弓的口咽侧 、奇结节的后方,间充质增生形成一个突起称联合突 ,主要由第三腮弓形成 。联合突向前生长并越过第二腮弓与舌的前2/3联合,形成舌的后1/3即舌根 。联合线处形成一个浅沟称界沟。舌体表面被覆外胚层上皮,舌根表面被覆内胚层上皮。界沟所在部位就是口咽膜所在的位置。

甲状舌管的发生

胚胎第四周,奇结节和联合突之间的内胚层上皮增生形成管状上皮条索,称甲状舌管(thyroglossal ct) 。

胚胎第七周,甲状舌管增生下行至甲状软骨处发育形成甲状腺。以后甲状舌管退化在其发生处的舌面留一浅凹,为舌盲孔。

下降过程中发生停滞—异位甲状腺

甲状舌管未退化—甲状舌管囊肿

舌肌及舌乳头的发生

舌肌的发生:

横行、纵行及垂直方向走行的舌肌来源于鳃弓中胚层,枕部肌节。

舌乳头的发生:胎儿11周左右,菌状乳头开始分化,稍后丝状乳头发生,14周味蕾开始发育。

二.舌发育异常

1.分叉舌:侧舌隆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全。

2.正中菱形舌:奇结节未消失形成的残留。

拓展: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预习资料

成人牙周炎

本病可开始于青年时期,病程进展缓慢,可长达十余年甚至数十年。

检查:患者通常有中等到大量的牙石,菌斑,在后牙邻面、舌侧面常见,牙龈呈现暗红或鲜红,质地松软,点彩消失,牙龈水肿,边缘圆钝。

成人牙周袋分轻、中、重度。

轻度: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牙周袋≤4mm.附着丧失1~2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3.

中度:牙周袋≤6mm,附着丧失3~5mm,X线片显示牙槽骨水平或角型吸收超过根长1/3,但不超过1/2.牙齿有轻度松动,多根牙根分叉区有轻度病变,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也可有脓。

重度:牙周袋>6mm,附着丧失>5mm,X线片示牙槽骨水平或角型吸收超过根长的1/2,根分叉区有病变,牙多有松动,炎症明显或可发生牙周脓肿。

牙周炎患者除有牙周袋形成,牙龈炎症,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外,晚期还可出现牙齿移位,食物嵌塞,继发性牙合创伤,牙龈萎缩发生根面龋,或急性牙周脓肿,逆行性牙髓炎,口臭。

成人牙周炎治疗鉴别诊断:牙龈炎。

成人牙周炎治疗:

①牙周洁治;②口腔卫生宣教;③定期复查。

复发性口腔溃疡:

居口腔粘膜病的首位,本病周期性复发,有自限性,为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同义名有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复发性口疮,复发性阿弗他口炎。

⒈轻型阿弗他溃疡:

占该病80%,直径2~4mm,圆形或椭形,周界清晰,孤立散在,一般1~5个不等,好发于唇、颊粘膜,溃疡有“凹、红、黄、痛”特征(溃疡中央凹陷,基底不硬,周围有约1mm的充血红晕带,表面有浅黄色假膜,灼痛感明显),发作期1~2周,愈合后不留瘢痕。

⒉重型阿弗他溃疡:又称复发性坏死性粘膜腺周围炎,腺周口疮,溃疡大而深,直径10~30mm左右,“似弹坑”,周边红肿隆起,扪之基底较硬,但边缘整齐清晰。溃疡常单个发生,或在周围有数个小溃疡,好发于口角、咽旁、软腭、腭垂等,发作期可长达数月,疼痛较重,尤其位于咽旁的溃疡,愈后留瘢痕,甚至造成舌尖、腭垂缺损。

⒊疱疹样阿弗他溃疡:

又称阿弗他口炎,溃疡小而多,散在分布于粘膜任何部位,直径小于2mm,似满天星感觉,邻近溃疡可融合成片,粘膜充血发红,疼痛较轻型重,唾液分泌增加,可伴头痛,低热,全身不适,局部淋巴结肿大等,愈后不留瘢痕。

釉质的特性

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由占总重量96%~97%的无机物以及少量有机物和水所组成。按体积计,其无机物占总体积的86%,有机物占2%,水占12%.釉质的无机物主要由含钙、磷离子的磷灰石晶体和少量的其他磷酸盐晶体等组成,是含有较多HC03-根的生物磷灰石晶体。这些晶体内往往还含有一些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有的可使晶体具有耐龋潜能如氟,其他具有耐龋潜能的元素有硼、钡、锂、镁、钼、锶和钒;另外的一些元素和分子可以使牙釉质对龋更敏感,它们包括碳酸盐、氯化镉、铁、铅、锰、硒、锌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牙釉质晶体形成时,最初形成的矿化物是碳磷灰石。而且牙釉质晶体的核心较外周区含有较多的碳酸盐,晶体核心部位较多的碳磷灰石使晶体容易自晶体一端的中心开始溶解。

釉质中的有机物约占总重量的1%,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所组成。基质蛋白主要有釉原蛋白(amelogenins)、非釉原蛋白和蛋白酶等三大类。

釉原蛋白在釉质晶体的成核及晶体的生长方向和速度调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成熟釉质中则基本消失;非釉原蛋白包括釉蛋白(enamelin)、成釉蛋白(ameloblastin)和釉丛蛋白(tuftelin)等,具有较广泛的促进晶体成核和影响晶体生长形态的作用;釉基质蛋白酶包括金属蛋白酶和丝氨酸蛋白酶等。目前认为金属蛋白酶主要参与釉原蛋白和非釉原蛋白分泌后的修饰与剪接,而丝氨酸蛋白酶则主要在釉质成熟期分解晶体之间的釉原蛋白等基质蛋白,为釉质晶体的进一步生长提供空间。

口腔白斑病表现

口腔白斑是指仅仅发生在粘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变的斑块状损害,口腔粘膜上的各种斑块是不能被擦掉的,口腔白斑在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又不能列入其它疾病分类之中者。口腔白斑是常见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口腔各部粘膜均可发生,但以颊、舌部最多。

白斑的色泽除了白色以外,还可表现为红白间杂的损害。应该明确,白斑是肉眼所见的临床术语,在组织病理上的变化,应该符合癌前损害的特征——上皮异常增生,而不是单纯的上皮增生。

Ⅱ 牙齿超颌会影响健康吗如何治理它要详细回答

颌面部囊肿有软组织囊肿和颌骨囊肿两大类。软组织囊肿主要有涎腺囊肿(如舌下囊肿、粘液囊肿和颌下腺囊肿等),和发育性囊肿(如口底表皮囊肿、甲状舌管囊肿、鳃裂囊肿等)。颌骨囊肿则分为牙源性囊肿,(如根端囊肿、含牙囊肿、始基囊肿和角化囊肿等)和发育性囊肿(如球上颌囊肿、正中囊肿、鼻腭囊肿等)。 (一)粘液囊肿 又称粘液腺囊肿,在口腔粘膜下组织内,分布着数以百计,能分泌无色粘液的小涎腺,称为粘液腺,以下唇、软腭、舌尖腹面分布最多。其排泄管开口于口腔内,由于排泄管受到创伤,粘液外漏而形成囊肿。常见于下唇,且多发生有咬唇习惯者。囊肿位于粘膜下,呈半透明状小泡,表面覆盖正常粘膜,出现数日后可因食物等磨擦,囊膜破裂而消失,但不久又可出现,多次复发后粘膜产生疤痕组织,使半透明水泡变成白色硬结。主要治疗为切除囊肿及周围粘液腺组织,也可用激光或冷冻治疗。 (二)舌下腺囊肿 舌下腺是大涎腺中最小的一对,位于舌下间隙内,有导管约8~20个,直接开口于口腔内,少数集合成一个导管,开口于颌下腺导管、分泌较为粘稠的粘液。囊肿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分泌导管的创伤,使粘液外漏,逐渐为周围的结缔组织所包绕而形成的。所以,舌下囊肿的囊壁有上皮衬里者极为少数,有上皮衬里的舌下囊肿,仍可能为导管排出受阻,粘液潴留而形成的。 舌下囊肿多见于青少年,先发生在口底的一侧,位于粘膜与口底肌肉之间,表面覆盖很薄的正常粘膜,透过粘膜可见淡蓝色、柔软、有波动感的囊性肿物,缓慢增大,可逐渐扩展到对侧口底,将舌上抬,形成重舌,影响说话、进食甚至呼吸。囊肿也可沿颌舌肌后缘向颌下区伸展,呈哑铃状,在口底和颌下区同时出现。少数舌下囊肿主要向颌下三角及颈上部隆起,口底症状不明显,而被误认为颌下腺囊肿。舌下囊肿可有继发感染,出现疼痛及感染症状。也可因损伤破裂,流出粘液而暂时消失,数日后又逐渐增大。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需与口底表皮囊肿、口底局限性血管瘤等相鉴别。治疗主要为外科手术,过去采用囊肿摘除或袋形手术,复发率很高。目前多作舌下腺切除术,即使遗留部分囊壁,亦少有复发者。手术中要防止误伤颌下腺导管、舌动脉、舌深静脉和舌神经。 (三)口底表皮囊肿 胚胎发育时期,两侧胚胎组织在口底中线融合过程中,上皮细胞遗留在口底组织中,日后发展而形成为口底表皮囊肿。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囊肿位于口底正中,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上方,表面覆盖口底粘膜并向口内隆起,将舌抬高,影响说话、进食,甚至影响呼吸。少数囊肿位于下颌舌骨肌下方,向颏下部隆起。囊壁较厚,表面粘膜色泽正常,压迫囊肿似有橡皮样感,软而有弹性,穿刺抽出豆渣样内容,以此与舌下囊肿相鉴别。治疗为手术切除,一般可在口内摘除,如囊肿主要位于颏下部,则在口外作切口。囊壁较厚、分离囊肿完整摘除并不困难。手术中应注意仔细止血,防止术后口底血肿,造成呼吸困难。 (四)颌骨滤泡囊肿 牙齿胚胎发育过程中,牙滤泡的星形网状层发生变性,渗出的液体可潴留形成滤泡囊肿,如多个牙滤泡同时发生病变,则可形成多房性囊肿,但多数为单房性,病变发生在牙齿硬组织形成之前,所形成的囊肿,不含有牙齿者称为始基囊肿。在牙齿硬组织形成之后发生的囊肿,由于其病变是在残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故在X线片上可见囊肿的囊膜部分附着在一个牙齿的牙颈部,此牙齿的牙冠已经形成,并突向囊内,称为含牙囊肿。无论是始基囊肿或含牙囊肿,囊壁的衬里上皮具有角化层结构,囊腔内含有角化物质者,称为牙源性角化囊肿。近年来,诊断为角化囊肿者逐渐增多,由于术后易于复发,且有恶变可能,因而具有潜在的肿瘤性质,应受到特别注意,目前已单独列出,以与一般始基囊肿相区别。 颌骨牙源性囊肿多见于青壮年,囊肿在颌骨内呈膨胀性生长,缓慢增大,早期多无自觉症状,增大后可向面颊部隆起,骨皮质变薄,触诊时有乒乓球样感,当骨皮质完全消失后,肿块质地变软有波动感,并可发生病理骨折。上颌骨囊肿增大后,可侵入鼻腔或上颌窦,也可将眶底上抬,眼球移位,产生复视,囊肿穿刺可获淡褐色或棕黄色,含有胆固醇晶体的囊液,如有继发感染,可形成瘘管,有的因反复感染,经X线摄片才被发现。滤泡囊肿往往有先天性缺牙或有多余牙。 牙源性角化囊肿可为单发或多发,囊膜薄而脆,与口腔粘膜紧粘,不易刮除,囊腔内含有白色油脂样角化物,多见于下颌骨升支和角部,有1/3囊肿是向舌侧膨隆,囊肿内含牙率可高达25~43%,临床主要表现为肿胀,有继发感染时,可在面部形成瘘管,约有15%左右的病例诉有疼痛,可侵犯神经出现下唇麻木感,如穿破骨皮质,则可向周围软组织如牙龈、肌肉、涎腺等组织扩展并与之粘连。多发性角化囊肿约占所有角化囊肿的7~8%,多发性角化囊肿中,又大约有1/2左右可同时伴有身体其它部位的症状,如皮肤基底细胞痣或基底细胞癌,肋骨分叉,大脑镰钙化,掌跖面的凹陷等,组成所谓多发性角化囊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可有家族史,且发病年龄较单发者年轻。 根据上述的临床表现及其特点作出临床诊断,X线片可显示囊肿大小,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颌骨囊肿需与其它牙源性肿瘤,特别是颌骨造釉细胞瘤相鉴别,但从临床及X线摄片上,有时尚难作出鉴别。因此,在手术时应常规作冰冻切片检查,手术摘除囊肿是治疗颌骨囊肿的主要方法,应彻底刮除囊壁组织。角化囊肿术后复发率为5~62%,其复发原因除囊膜薄,与牙龈周围软组织紧贴,不易刮净外,尚与其囊壁上有子囊及上皮岛,囊外正常骨内有星状小囊,在刮治时易被遗留等因素有关。而且角化囊肿的恶变率比非角化囊肿要高。因此,手术刮治时更应注意其彻底性,复发的或较大的角化囊肿,需在正常骨组织内切除囊肿,或作颌骨的方块切除并保持颌骨的连续性。囊肿摘除后留下的骨腔,可用自体骨松质填充。近年来,使用多孔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填塞,亦获得较为满意效果。其孔径以200μ/mm,孔率以40~70%较好。有应用林格溶液,20%葡萄糖液,抗生素、类固醇依次行囊腔冲洗,每周1次。通过数次冲洗,可控制炎症,减慢氧化,进而抑制脂肪酸氧化并促进前列腺素E的产生。囊壁释放过氧化脂前列腺素E是造成骨质吸收,囊腔扩大的主要因素。 (五)面裂囊肿 是一种发育性囊肿,在胚胎发育时,各个面突的融合过程中,残留在接合处的上皮组织可演化而成囊肿。根据发生的部位有不同的称呼,如发生在两侧腭突融合处,位于腭中缝的正中囊肿;发生在中鼻突的球状突和两侧上颌突融合处,位于腭前部的鼻腭囊肿,也是面裂囊肿中最为常见;发生在鼻突的球状突与一侧上颌突融合处,位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牙根之间的球上颌囊肿等。临床上可根据其部位和X线表现作出诊断。治疗为囊肿摘除或刮治术。

Ⅲ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牙源性肿瘤

牙 源 性 肿 瘤 Odontogenic Tumor

概 念

牙源性肿瘤是由成牙组织:

①牙源性上皮;

②牙源性间充质;

③牙源性上皮和间充质共同发生的一组肿瘤,包括真性肿瘤和发育异常。

分 类

一、良性

1.牙源性上皮来源的肿瘤

(1)成釉细胞瘤

(2)牙源性钙化上皮瘤

(3)牙源性鳞状细胞瘤

(4)牙源性透明细胞瘤

2.牙源性间充质组织来源的肿瘤

(1)牙源性纤维瘤

(2)牙源性粘液瘤

(3)良性成牙骨质细胞瘤

3. 牙源性上皮及牙源性间充质组织共同发生的肿瘤

(1)牙源性腺样瘤

(2)牙源性钙化囊肿

(3)成釉细胞纤维瘤

(4)组合性牙瘤

(5)混合性牙瘤

(6)成釉细胞纤维牙瘤

(7)牙成釉细胞瘤

二、恶性

1.牙源性癌

2.牙源性肉瘤

3.牙源性癌肉瘤

成 釉 细 胞 瘤ameloblastoma

良性牙源性上皮多行性肿瘤,有局部侵袭性

分类:

1.实性或多囊性成釉细胞瘤(骨内)

2.单囊型成釉细胞瘤(囊肿生成性)

3.周边型成釉细胞瘤(骨外)

一、 实性或多囊性 成釉细胞瘤

生物学特点:

1.生长缓慢,局部侵袭性:沿松质骨的骨小梁间浸润生长;

2.摘除术后复发率高(50-90%);

3.发生的部位影响预后:特别是在下颌升支和上颌磨牙区,可直接扩展到眼眶、上颌窦或颅底而危及生命。

临床表现:

年龄 :30-49岁

部位 :下颌多见,多在下颌磨牙区或下颌升支部位

症状 :无痛性、渐进性颌骨膨大

X线 :单囊或多囊的溶骨性破坏

病 理

肉眼:

大小不一的实性或囊性

镜下:

1.主要类型: 滤泡型

丛状型

2.变异型: 棘皮瘤型

颗粒细胞型

促结缔组织增生型

基底细胞型

角化型

1、滤 泡 型 follicular pattern

孤立性上皮岛

中心: 多角形细胞,彼此连接疏松,似星网状层

周围 :一层立方状或柱状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极性倒置,似内釉上皮

星网状区常发生囊性变,囊腔增大时周边细胞可被压为扁平

滤泡之间的肿瘤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

2、丛 状 型plexiform pattern

肿瘤上皮增殖呈网状上皮条索

周边为立方或柱状细胞,中心细胞类似于星网状层,但含量较少

间质囊性变

3、棘皮瘤型acanthomatous type

上皮岛内呈现广泛的鳞状化生,有时有角化珠形成

常出现于滤泡型中

4、颗粒细胞型granular cell type

上皮细胞发生颗粒样变性,颗粒细胞可部分或全部取代肿瘤的`星网状细胞

颗粒细胞大,呈立方状、柱状或圆形;胞浆丰富,充满嗜酸性颗粒

5、促结缔组织增生型desmoplastic type

结缔组织显着增生,胶原丰富,排列成扭曲的束状,可见玻璃样变

肿瘤性上皮岛或条索位于纤维束之间,其周边细胞呈扁平状、排列紧密

6、基底细胞型 basal cell type

肿瘤上皮密集成团或呈树枝状,细胞小而一致,缺乏星网状细胞分化,较少见

需与基底细胞癌和颌骨内腺样囊性癌相鉴别

7、角化成釉细胞瘤 keratoameloblastoma

罕见;肿瘤内出现广泛角化

肿瘤由多个充满角化物的微小囊肿构成,衬里上皮不全角化为主,并伴有乳头状增生,--乳头状角化成釉细胞瘤papilliferous keratoameloblastoma

二、单囊型成釉细胞瘤

临床和X线表现单囊性颌骨改变,类似于含牙囊肿

组织学 :其囊腔衬里上皮可表现成釉细胞瘤样改变,增生的瘤结节可突入囊腔内和或浸润纤维组织囊壁

组织学分型:三型

Ⅰ型(单纯囊性型): 囊壁仅见上皮衬里,表现成釉细胞瘤的典型形态特点----V-G标准

Ⅱ型(丛状型) :囊腔内瘤结节增生,多呈丛状

Ⅲ型(壁成釉细胞瘤) :肿瘤的纤维囊壁内有肿瘤浸润岛,可伴或不伴囊腔内瘤结节增殖

生物学特点:

良性肿瘤,摘除术治疗者复发率比一般型成釉细胞瘤低,约10%。

三、周边型成釉细胞瘤

发生于牙龈或牙槽粘膜而未侵犯颌骨的一类亚型,极为少见

病理学特点同一般型

易早期发现,术后无复发

四、组织来源:

1.牙源性上皮或牙源性上皮剩余:

成釉器、牙周膜上皮剩余、牙板上皮剩余、缩余釉上皮或牙源性囊肿的衬里上皮

2. 口腔粘膜上皮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 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omr

Pindborg瘤

生物学特点 :良性,但有局部浸润性生长

临床表现:

年龄 :20-60岁,平均40岁

性别 :无明显差异

部位 :下颌磨牙区多见,

症状 :颌骨渐进性膨大

X 线 :不规则透影区,内有大小不等的阻射团块

Ⅳ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牙源性肿瘤(2)

病 理

1.肿瘤性上皮细胞:

常排列成岛状或片状,偶见筛孔状;呈多边形,常见清晰的细胞间桥,胞浆微嗜酸性,有时核较大,可见双核或多核,核多行性明显;

2.细胞间常见一种特征性圆形嗜酸性均质性物质,特殊染色证实是淀粉样物质。其常发生钙化,钙化物呈同心圆状沉积

生物学行为:

良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切除不彻底易复发。

组织来源:

缩余釉上皮、成釉器中间层

牙源性鳞状细胞瘤 squamous odontogenic tumor

临床表现:

年龄 :20-29岁

性别 :无明显差异

部位 :上颌切牙-尖牙区、下颌前磨牙区多见

X 线 :三角形或半圆型边界清楚的透光区

病理:

高分化鳞状上皮岛位于成熟结缔组织中,周边细胞扁平或立方,中心缺乏星网状改变。

生物学行为:

良性肿瘤,有些病例具有局部浸润性生长能力,但术后很少复发。

组织来源:

牙周膜上皮剩余、牙板剩余

成釉细胞纤维瘤 ameloblastic fibroma

一种真性混合性牙源性肿瘤:牙源性上皮和间质均为肿瘤,但不伴牙本质和牙釉质形成,

临床表现:

年龄: 平均12岁

性别: 男>女

部位: 下颌前磨牙区、磨牙区多见

症状: 颌骨膨大

X 线: 境界清楚的透影区

病理

肉眼:

有包膜,切面灰白色,似纤维瘤

镜下 :

由上皮和间充质组成。

1.上皮(成釉细胞瘤样) :成条索状或团块状排列;周边层为立方或柱状细胞,中心类似星网状层,与成釉细胞类似,但星网状层量少,且囊变少见。

有些病例,上皮主要为圆形或立方状,呈细长条索排列,类似于牙板结构

2.间叶成分由较幼稚的结缔组织组成,细胞丰富,呈圆形或多角形,类似牙乳头细胞。

3.上皮和结缔组织的界面:可见狭窄的无细胞带,有时为玻璃样变的透明带

生物学行为:

良性肿瘤,膨胀性生长,无骨小梁间浸润,复发少见。

牙 瘤 odontoma

不是真性肿瘤,成牙组织的发育异常或畸形;肿物内含高分化的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

依这些组织排列不同,可分为混合性牙瘤、组合性牙瘤

混合性牙瘤 complex tumor

临床表现:

年龄 :儿童、青少年

部位 :上下颌骨均可发生,以前磨牙区和磨牙区多见

症状 :颌骨膨大

X 线 :境界清楚的放射透光区,其中可见阻射性结节状钙化物

镜下:

肿物内牙体组织成分排列紊乱,混杂,无典型牙结构

生物学行为:

肿物生长有自限性,预后良好。

组合性牙瘤compound odontoma

患者年龄较小,好发于上颌切牙尖牙区

X线 :形态及数目不一的牙样物堆积在一起

镜下:

牙齿样结构,结构异常但排列如同正常

牙源性腺样瘤 adenomatoid odontogenic tumor

临床表现:

年龄 :10-19岁

性别 :女>男

部位 :上颌多见,多见于上颌单尖牙区 可位于骨内(中心型)或骨外(周边型)

症状 :颌骨膨大

X 线 :境界清楚的透光区内可见阻射的钙化颗粒。周边型可见牙槽骨轻度吸收。

病 理

肉眼 :包膜完整,实性或囊性,囊腔内可含牙

镜下 :间质少,上皮成分多

1.结节状实性细胞巢: 由梭形或立方状上皮细胞组成,形成玫瑰花样结构;上皮细胞之间及玫瑰花样结构中心可见嗜酸性物质沉积

2.腺管样结构 :立方状或柱状细胞形成环状的腺管样结构,胞核远离腔面;管腔内可含有嗜酸性物质和细胞碎屑

3.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样区 :多边形嗜酸性鳞状细胞组成的小结节,鳞状细胞呈轻度多形性,可见细胞间桥和钙化团块及淀粉样物质沉积

4.梁状或筛状结构: 见于肿瘤周边或实性细胞巢之间;细胞圆形或梭形,核深染;常常是1-2层的细胞条索形成筛状。

生物学行为:

良性,易摘除而不复发,预后良好。

牙源性钙化囊肿 calcifying odontogenic cyst

临床表现:

年龄 :较广,10-19岁

部位 :上颌较下颌多见,可发生在颌骨外的软组织

X 线 :境界清楚的透影区,单囊或多囊,内含大小不等的钙化物

病 理

囊性型

牙源性影细胞瘤

牙源性影细胞癌

1. 囊性型

衬里上皮基底层与早期成釉细胞瘤V-G标准一致

基底层上方细胞呈星网状

基底层下方可见发育不良的牙本质。

基底层上方细胞或纤维囊壁内可见影细胞(异常角化的结果)

Gost cell :圆形或卵圆形,细胞界清,胞浆红染,胞核消失而不着色,在胞核部位出现阴影。

2.牙源性影细胞瘤

以实性为主:具有成釉细胞瘤、影细胞和牙本质样结构,有时可伴有成釉细胞纤维瘤或牙源性腺样瘤病变。

3.牙源性影细胞癌

既有牙源性钙化囊肿的特征,又有恶性细胞特点。

生物学行为:

1.囊性型 :良性病损。

2.牙源性影细胞瘤 :良性,浸润性生长,术后易复发。

3.牙源性影细胞癌 :恶性,术后复发率高。

良性成牙骨质细胞瘤benign cementoblastoma

又称真性牙骨质细胞瘤 是来源于成牙骨质的良性肿瘤

临床表现:

年龄 :10-29岁

性别 :男>女

部位 :下颌多见,前磨牙区、磨牙区多见

X 线 :围绕牙根见界限清楚的致密钙化团块,周围有 一带状的放射透影区

镜 下:

牙骨质呈圆或卵圆钙化团块,成熟部分含有少量埋入细胞及许多强嗜碱性反折线,周边为牙骨质样组织和成牙骨质细胞。

未矿化的组织在钙化的周边呈放射状

软组织 :血管性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大深染细胞,单核或多核。

生物学行为: 良性,易摘除,术后很少复发。

恶性牙源性肿瘤

1. 牙源性癌

(1)恶性成釉细胞瘤

(2)原发性骨内癌

(3)其他牙源性上皮性肿瘤恶变

(4)牙源性囊肿恶变

2.牙源性肉瘤

(1)成釉细胞纤维肉瘤

(2)成釉细胞纤维牙肉瘤

3.牙源性癌肉瘤

Ⅳ 口腔执业医师考点:口腔颌面外科病史记录及检查

导语:口腔颌面外科基本知识及基本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是正确进行临床医疗实践的重要基础和科学依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基本操作正确、熟练与否,是保证疾病治疗质量和成败的关键。

病案是指病人在门诊、急诊、留观及住院期间全部医疗资料的总称。病案是病人病情及医师进行医疗过程的如实反映,是医师进行医疗工作的依据,是医、教、研、防工作的重要医学信息资源,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医疗文件。高质量的病案乃是训练有素的标志,不仅体现撰写医师的学术水平和工作态度,而且代表科室、医院科学管理的水平。

一、门诊病案

口腔颌面外科门诊病员占绝大多数,因此应写好门诊病案。力求内容完整、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文字清晰易辨、药名拼写无误、撰写门诊病案记录应注意以下各点:

(一)门诊病案项目要求

姓名、性别、年龄、婚姻、职业、出生地、民族(国籍)、户口/居住地址、电话、工作单位与电话、过敏药物名称及就诊日期与诊断。

1.门诊病案封面必须逐项填写。

2.每次应诊必须完整填明就诊日期(危急病人更须加注时、分)和就诊科室,若病人先后就诊两个以上科室,则各科分别填写就诊日期和科别。

3.完整的门诊病史均应包括以下各项内容:①主诉;②病史;③体格检查;④实验室检查;⑤初步诊断;⑥处理意见;⑦医师完整签名等部分,可不必逐项列题。

(二)撰写基本要求

1.初诊病史

(1)主诉:为患者就诊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字数应精简,但应包括时间、性质、部位及程度,但对某些疾病,例如要求行整复术者则不一定强求以上形式,直述其要求即可。病员如有两种以上的主诉,应记录其最主要者,其他次要的主诉,可以选择性地简单记述。

(2)病史:要突出主诉、发病过程、相关阳性症状及有鉴别诊断价值的症状表现。同住院病史要求。

(3)体格检查:以口腔颌面部检查为主。如有全身性疾病,应做必要的体检,如心脏听诊、血压测量等,并记录检查结果。基本同住院病史中的专科检查。

(4)实验室检查:要详细摘录以往及近期的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结果,以资比较或引用。

(5)诊断:应按主次排列,力求完整全面,要严格区分确定的/不确定的或尚待证实的诊断。

(6)处理意见:包括下列内容之一或数项。①提出进一步检查的项目(及其理由);②治疗用药(药名、剂型、剂量规格、总量、给药方法、给药途径);③随即(立即)会诊或约定会诊申请或建议;④其他医疗性嘱咐;⑤病休医嘱。

(7)医师签名要求签署与处方权留迹相一致的全名。实习医师应有上级医师签名,以示负责。

2.复诊病史

(1)复诊病史的必需项目与撰写要求原则上与初诊病史一致。

(2)同一疾病相隔3个月以上复诊者原则上按初诊病人处理,但可适当简化(例如:可在一开始即提明原先确定的诊断)。

(3)一般复诊病史须写明:①经上次处理后,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情变化情况及疗效;②初诊时各种实验室或特殊检查结果的反馈(转录);③记载新出现的症状或体征(包括治疗后的不良反应);④根据新近情况提出进一步的诊疗步骤和处理意见;⑤补充诊断、修正诊断或维持原有的诊断;⑥医师签名。

(4)对于诊断已十分明确,治疗已相对固定,病情已基本稳定的慢性病患者,门诊复诊病史内容包括:①前已明确的主要诊断;②本次就诊的主要临床情况(症状、体征、治疗不良反应等),简述重要实验室检查结果;③处方记录及医师签名。

二、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检查

对于口腔颌面外科病员,除应作全身系统的检查外,还需作全面的专科检查。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全面、正确的检查,多数疾病可获得正确的诊断。

(一)一般检查

1.口腔检查

(1)口腔前庭检查依次检查唇、颊、牙龈粘膜、唇颊沟以及唇颊系带情况。注患有无颜色异常、瘘管、溃疡或新生物,腮腺导管乳头有无异常(红肿、溢脓等)。

(2)牙齿及咬合检查检查时常需结合探诊和叩诊以检查牙体硬组织、牙周和根尖周等情况,如有无龋坏、缺损、探痛、叩痛及牙齿松动等。

检查张口度情况,以确定其是否张口受限,并分析影响张口运动的因素。

(3)固有口腔及口咽检查依次检查舌、腭、口咽、口底等部位的颜色、质地、形态和大小。注意有无溃疡、新生物和缺损畸形。注意观察舌质和舌苔变化。舌、软腭、腭垂(悬雍垂)、舌腭弓、咽腭弓的运动更具临床意义;必要时还应检查舌的'味觉功能,咽侧壁、咽后壁以及腭咽闭合情况是否异常。检查口底时应注意舌系带和下颌下腺导管开口等情况。

对唇、颊、舌、口底、颌下区的病变,可行双手口内外合诊进行检查,以便准确地了解病变的范围和性质。双合诊可用一手的拇、示指,或双手置于病变部位的上下或两侧进行。前者适用于唇、舌部的检查,后者则在口底、颌下检查时常用。双合诊应按“由后往前走”的顺序进行。

2.颌面部检查

(1)表情与意识神态检查

(2)外形与色泽检查观察与比较颌面部的外形,左右是否对称,比例是否协调,有无突出和凹陷。颌面部皮肤的色泽、质地和弹性变化对诊断某些疾病有重要意义。

(3)面部器官检查面部器官(眼、耳、鼻等)与颌面部某些疾病关系密切,应同时检查。

(4)病变部位和性质

(5)语音及听诊检查

3.颈部检查

(1)一般检查观察颈部外形、色泽、轮廓、活动度是否异常,有无肿胀、畸形、斜颈、溃疡及瘘管。

(2)淋巴结检查检查颌面、颈部淋巴结,对口腔颌面部炎症及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检查时患者取坐位,检查者应站在其右方(前或后),患者头稍低,略偏向检查侧,以使皮肤、肌肉松弛便于触诊。检查者手指紧贴检查部位,按一定顺序,由浅入深,滑动触诊。一般的顺序为:枕部、耳后、耳前、腮腺、颊、颌下、颏下;顺胸锁乳突肌前后缘、颈前后三角、直至锁骨上凹,仔细检查颈深、浅淋巴结,颈部淋巴结的所在部位和引流方向。触诊检查淋巴结时应注意肿大淋巴结所在的部位、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有无压痛或波动感及与皮肤或基底部有无粘连等情况。

4.颞颌关节检查

(1)外形与关节动度检查

(2)咀嚼肌检查

(3)下颌运动检查

(4)关系检查:检查病员咬合关系是否正常、有无紊乱;覆盖程度及曲线是否正常;磨耗情况是否均匀一致,程度如何。此外,还应检查牙齿情况,龋病、牙周病、牙缺失和牙倾斜、移位等,以助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5.涎腺检查

(1)一般检查涎腺检查的重点是三对大涎腺,但对某些疾病来说,不能忽视对小涎腺的检查。临床上常依据涎腺和病变所处的解剖位置及相互关系,考虑病变来自某涎腺的可能性。涎腺检查应采用两侧对比的方法,对两侧均有病变者,应与正常解剖形态、大小相比较。除形态以外,还应注意导管口分泌物的情况;必要时可按摩、推压腺体,以增加分泌。对分泌液的色、量、质进行观察和分析,必要时应进行实验室检查。腮腺和下颌下腺的触诊应包括腺体和导管。腮腺触诊一般以示、中、无名三指平触为宜,忌用手指提拉触摸。下颌下腺及舌下腺的触诊则常用双手合诊法检查。

(2)分泌功能检查

①定性检查:给患者以酸性物质(临床上常以2%枸橼酸、维生素C和1%柠檬酸等置于舌背或舌缘),使腺体分泌反射性增加;根据腺体本身变化和分泌情况,判断腺体的分泌功能和导管的通畅程度。

②定量检查:正常人每日涎液总量为1000~1500ml,其中90%为腮腺和下颌下腺所分泌,而舌下腺仅占3%~5%,小涎腺则分泌更少.

(二)辅助检查

1.化验检查化验检查包括临床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和细菌及血清学检验等。对颌面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对全身情况的监测有重要意义,应按常规进行。

2.穿刺检查通过穿刺抽吸肿块内容物,了解内容物的颜色、透明度、粘稠度等性质,可以进一步协助诊断,例如:血管瘤可有血液抽出;舌下腺囊肿有蛋清样粘液抽出;脓肿可以抽出 脓液。必要时抽出物还应送病理或涂片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其性质。

3.活体组织检查取局部组织作组织病理检查可确定病变的性质、类型及分化程度,对诊断和治疗常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病变的部位、大小、深浅及性质可分别采用穿刺抽吸、钳取和切取活检。

4.涂片检查取脓液或溃疡、创面分泌物进行涂片检查,可观察、确定分泌物的性质及感染菌种,必要时还可作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5.超声波检查B型超声波准确性更高,它还能确定深部肿物和邻近重要血管的关系。

6.X线检查

7.放射性核素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主要用于肿瘤的检查和诊断,亦可用于涎腺、骨组织疾病的诊断以及作为某些临床和科研示踪的手段。例如:通过131Ⅰ扫描可以确定舌根肿物是不是异位甲状腺。近年来,常用99mTc作涎腺与颌骨肿瘤的闪烁扫描检查。

8.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omputerizedtomography,CT)

9.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检查MRI属于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是利用收集磁共振现象所产生的信号而重建图像的成像技术。它是一种非创伤性检查,其特点是显示的解剖结构逼真,病变同解剖结构的关系明确,能使血管显影,且具有三维图像,因而有利于病变定位。凡能被CT检出的肿瘤,亦都能被MRI检出,其软组缘的对比度还优于CT。在颌面外科可用于炎症、囊肿及良、恶性肿瘤,特别是颅内和舌根部肿瘤的诊断和定位。

Ⅵ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口腔颌面必背考点

1、普鲁卡因属于脂类麻药,利多卡因属于酰胺类麻药。

2、局麻药作用时间从长到短依次为:布比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3、牙挺原理包括楔原理、轮轴原理、杠杆原理。

4、舌系带最佳手术时间为1~2 岁。

5、牙槽骨最佳修整时间是拔牙后一个月。

6、糖尿病患者拔牙血糖最好控制在8. 88mmol/L 以下。

7、高血压患者拔牙血压最好控制在180/100mmHg 以下。

8、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关系密切。

9、拔牙后15~30 分钟形成血凝块,24 小时后开始机化。

10、牙种植体的愈合方式是骨愈合。

11、妊娠妇女最好在妊娠第4、5、6 月治疗牙病。

12、外科手术最常用的止血方法是钳夹、结扎止血法。

13、单一毛囊发生感染叫疖,多个发生感染叫痈。

14、干槽症拔牙后2---3 天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拔牙窝内空虚、骨面暴露、牙槽壁触痛、对冷热敏感。有时拔牙窝内有腐变性血块。

15、儿童颌下间隙感染最多来源于淋巴腺源性感染。

16、颌面部淋巴结炎感染主要来源于牙源性感染。

17、唇、舌、耳、鼻等离体组织如伤后不超过6 小时应设法缝回原处。

18、对于鳞癌的单药化疗中,平阳霉素是首选。

19、颌面部鳞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是肺转移。

20、甲状舌管囊肿常发生于颈中线位置。

21、神经鞘瘤穿刺可吸出血性液体。

22、舌癌是最常见的口腔癌之一,好发于舌中1/3 侧缘。

23、腺淋巴瘤可有锝99 同位素浓集现象。

24、颌面部癌和肉瘤最根本的区别是组织学来源不同。

25、口腔癌中首选的治疗方案是外科手术。

26、有下唇麻木症状的肿瘤有恶性成釉细胞瘤、颌骨中心性恶性肿瘤。

27、成釉细胞瘤最易引起牙根吸收。

28、下唇癌不易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

29、淋巴管瘤好发于唇、颊、舌、颈部,腭部少见。

30、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致病菌主要是金葡菌。

31、玫瑰红染色又称为四碘四氯荧光素染色,此检查适用于舍各伦综合征。

32、黏液表皮样癌大腺体常见于腮腺,小腺体常见于腭腺。

33、关节盘从前到后分为四个带,即前带、中间带、后带、双板区。中间带最薄,后带最厚。

34、双板区分上、下层,充满神经血管,好发穿孔和破裂。

35、颞下颌关节手术于术后7~10 天开始练习开口。

36、人体钙化程度最高的组织是釉质。

37、皮片越薄,移植成活力越强。

38、牙槽突裂植骨术多在9~11 岁,尖牙未萌出前。

39、局麻药中可加入肾上腺素或新福林或渥克他加压素,以减少术中出

40、血、延长时间、术野清楚、延缓吸收、降低毒性。

41、表面麻醉临床上常用2%~5%的利多卡因。

42、引流时24 小时内引流液不超过20~30m1 即可拔出引流条。

43、创口分为无菌、污染和感染创口。

44、甲亢病人拔牙时基础代谢率控制在+20 以下脉搏不超过100 次/分。

45、牙拔出30 分钟后,仍有明显出血称为拔牙后出血。

46、种植体之间和自然牙之间不能小于2mm,末端距下颌神经管不小于2mm。

47、慢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死骨和周围组织分离时间是发病后3~4 周。

48、颌面部放线菌病脓液中有硫磺样颗粒。

49、三凹征是指锁骨上窝、胸骨上窝、肋间隙凹陷。

50、颌骨骨折最常见的体征是咬合错乱。

51、口腔颌面部临界瘤有成釉细胞瘤、多形性腺瘤等。

52、鳞癌最常见,约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80%以上。

53、第一腮裂囊肿位于下颌角以上及腮腺区。

54、第二腮裂囊肿常位于颈上部,大多在舌骨水平,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附近。

55、静脉畸形可注射3%鱼肝油酸钠硬化剂。

56、成釉细胞瘤好发于下颌体和下颌角。

57、涎石病85%左右发生于下颌下腺。

58、唾液流量测定白蜡5g,咀嚼3 分钟,全唾液量低于3m1 为分泌减少。

59、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主要症状为下颌运动异常、疼痛、弹响和杂音。

60、颞下颌关节脱位的.治疗原则是复位和限制下颌运动。

61、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是卡马西平。

62、周围神经麻痹最为多见的是贝尔麻痹。

63、治疗舌咽神经痛的原则是循序渐进,首先采用药物治疗。

64、口腔颌面部发育始于胚胎发育的第3周。

65、胚胎发育的第8 周,胎儿的面部初步形成。

66、单侧唇裂整复术宜在出生后3~6 个月内进行。

67、双侧唇裂整复术宜在出生后6~12 个月内进行。

68、国内常用的造影剂是40%的碘化油和60%泛影葡胺。

69、显微外科术指2mm 以下的血管外科手术。

70、显微外科术后室温最好在25℃左右。

71、表层皮片厚度为约0.2~0. 25mm。

72、中层皮片厚度为约0. 38~0. 8mm。

73、随意皮瓣血供特别丰富的部位长宽比可达4:1。

74、Z 字成形术侧切口和中切口所成角度为60°,可增加轴长度的75%。

75、我国创用的前臂皮瓣属于动脉干网状血管皮瓣。

76、带蒂皮瓣的断蒂时间是在术后14~21 天。

77、术后72 小时内是游离皮瓣最容易发生血管危象的时候。

78、下颌骨移植常取第7、8、9 肋骨。

79、正常唾液每日分泌1000~1500ml。

80、煮沸消毒法加入2%碳酸氢钠,沸点可达105℃。

81、醇类中最常用的消毒剂是乙醇,浓度为70%一80%。

82、三角形皮瓣前尖角在90°以上时可以直接缝合

83、拔牙的禁忌证是6 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不稳定的或最近才开始的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未控制的心律不齐、未控制的高血压。

84、下颌下腺炎的术式有下颌下腺导管取石术、下颌下腺切除术。

85、在牙拔除术中,病人的头部应稍后仰,使上颌牙的平面约与地面成45”角,并使患者张口时下颌牙平面与地平面平行,下颌与术者的肘关节在同一高度或下颌较低。

86、固定义齿所.承受的牙合力,全部由基牙的牙周组织承担。

87、腺源性感染最常见于下颌下间隙。

88、牙龈切除术是切除肥大增生的牙龈组织或病理性牙周袋的手术方法。

89、牙龈切除术的适应证有牙龈肥大或增生,牙冠矮短,有假性牙周袋存在者;或跟边缘肥厚,龈乳头圆钝,跟边缘不整齐,经基础治疗后,未能恢复正常形态者。

90、导致胎儿发生唇、腭裂畸形的药物有抗肿瘤药物、抗惊厥药物、抗组胺药物、治疗妊娠性呕吐的敏克静和某些镇静催眠药物。

91、上颌骨水平骨折采用颌间固定法。

92、上颌骨锥行骨折与上颌骨横行骨折采用颅颌固定法。

93、下颌骨骨折采用颌间牵引复位法。

94、牙槽突骨折用金属丝牙弓夹板将骨折片上的牙结化固定。

95、负压引流主要用于颌面颈部大手术的术后引流。

96、颞下颌关节脱位以前脱位最常见。

97、典型翼颌间隙感染的表现是拔除下颌牙齿后渐进性张口受限和颌后区丰满、压痛。

98、面颈部感染出现水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颌面部软组织疏松,不利于水肿消散。

99、腭大孔麻醉时,针刺部位靠后,会引起恶心干呕。

100、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由于注射针偏向外后不能触及骨面,或偏上越过乙状切迹,而至局麻药注入腮腺内麻醉面神经而发生暂时性面瘫。

Ⅶ 什么是血管瘤

问题一:血管瘤都是什么样的? 血管瘤有很多类型,也称为脉管畸形,可以去鄂州血管瘤官网看看症状分类。

问题二:血管瘤的三大危害是什么呢 尹好先医生说血管瘤危害不能小视危害1:长在关节处影响正常生活,会对生活造成很大不便,长在脚底会影响走路。
危害2:长在面部会影响外观,对心理也有很大伤害。
危害3:长在脑部或者内脏会直接影响生命健康,需谨慎。

问题三:什么血管瘤是什么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的、血管性疾病,约80%都属于先天性的,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的发病率占全身的60%,其中大部分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唇、舌扣底。它不仅给人们的容貌上带来了影响,而且对人们的健康也造成了威胁,所以得了血管瘤,一定要及时治疗。
血管瘤是指发生于血管组织的一种良性肿瘤,是由于血管组织的错构,瘤样增生而形成。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占75%,继发性25%左右。继发性多数在婴儿期出现,少数在成年期发现,病因尚不清楚。原发性即先天性胎生性是由人体胚胎期血管网增生而形成,出生时即有,血管瘤较小时可无症状。血管瘤可发生于身体各部位,长在颜面及四肢暴露部位,可以影响容貌。不同程度地压迫、破坏周围组织器官的功能和形态,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有的可以反复出血、感染,极少数人会产生恶变,甚至危及生命。

问题四:血管瘤是什么呢 良性肿瘤,有患血管瘤的抓紧治疗,长峰就行,丰台

问题五:血管瘤是个什么样的病,应该怎么治 您好!血管瘤的发病大多数都是由于先天性的因素所造成的,这种疾病通常在出生前(胎儿期)就已经形成了,在出生后才出现或者逐渐出现的。血管瘤是什么,其病变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血管数目增多(增生)引起的,一种是血管数目不增加,但是血管增宽、增粗导致了病变发生。血管瘤是什么,这是一种混合型血管瘤,早期出现血管增生,时间长了还有淋巴管增生,持续发展下去就会因为淋巴增生 *** 脂肪组织增生,形成这个状态。
,目前我们把血管瘤分为两大类,大部分(80%)都是肿瘤类的,肿瘤类是一种血管增生引起的。另一种就是血管畸形,血管数目并不增加,而是血管变形了,增宽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应该运用相应的治疗方法。畸形类血管瘤一般采取手术治疗,肿瘤类一般采取药物注射,基本上90%以上可以完全治愈。

问题六:血管瘤是什么意思 血管性肿瘤属于囊肿的一种,是会逐渐长大的,可以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改善症状,属于比较好的治疗方法。一般不会发生恶变的,属于比较常见的疾病,良性最常见,如果大面积是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的。

问题七:血管瘤是什么 什么叫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包括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我们一般所谓的肝血管瘤就是指海绵状血管瘤。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数发现于成年人,多见于30~~60岁,女性多于男性。以前认为单个居多,自从超声显像问世以来,所观察到的常为多个。肝左右叶均可发生,以右叶较多见。 肝血管瘤一般有多大? 肝血管瘤大小不一,自针尖大小至人头大,大者可占满腹腔。多数小于4cm。但有报导最大的可达60cm,重20kg。一般来说直径>=10cm者为巨大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病理特征如何? 肝血管瘤外观呈紫红色或蓝紫色。可呈不规则分叶状。质地柔软或富有弹性感。切面示蜂窝或海绵状,有血栓及纤维疤痕区,偶伴钙化或整个血管瘤呈钙化。疾病末期象疤痕,因而称硬化性血管瘤。 肝血管瘤要分为哪几型? 根据纤维组织的多少肝血管瘤可分为以下四型: (1)海绵状血管瘤:其切面呈蜂窝状、充满血液、镜检显示大小不等囊状血窦、其内充满红细胞,时有血栓形成,血窦之间有纤维组织隔,纤维隔内见有小血管及小胆管,偶见被压缩之肝细胞索。纤维隔及血窦内的血栓可见钙化或静脉石。 (2)硬化性血管瘤,其血管腔闭合,纤维间隔组织较多呈退行性改变。 (3)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易致恶性变。 (4)肝毛细血管瘤,血管腔窄,纤维间隔组织多。 肝血管瘤易合并哪些疾病? 本病可同时合并肝硬化,肝癌、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及其它脏器血管瘤或肝、胰囊性变。 肝血管瘤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如何? 本病的发病原因至今还不十分清楚,经我院长期临床研究发现大致有以下几种: (1) 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引起毛细血管扩张。 (2) 肝组织局部坏死后,周围血管充血,扩张,最后形成空泡。 (3) 肝内持久性局限性静脉淤滞,引起静脉血管膨大,形成海绵状扩张。 (4) 肝内出血、血肿机化,血管再通后形成血管扩张。 (5) 先天性血管瘤发育异常,多数有家庭遗传倾向。 肝海绵状血管瘤发病学怎样?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血管瘤中最多见的肝良性肿瘤。可以说发生在肝脏的血管瘤几乎全为海绵状血管瘤。1863年Virchow首次报告。该病遍及全世界,尸检中发现率为 0.4%~7.4%,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30~45岁居多,男女发病率比例为1:0.6~10。其发病部位:据151例资料统计,右肝叶47.20%,左肝叶36.4%,其它如尾、方、副叶11.2%,两肝叶同时受累5.2%。单发性66.4%~90%,多发性10%~33.6%。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有关肝血管瘤的形成发生,一般多认为糸胚芽的错构所致,即中胚层的血管糸组织在胚胎发育时发生障碍和异常。从瘤周肝组织中可见到血管腔扩大,管壁内无平滑肌,结构亦与正常血管不同,类似错构的血管。此外,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肝细胞局灶性坏死后血管发生囊状扩张,肝脏区域血流郁积,也可能使血管形成海绵样扩张。另外,临床资料证实, 肝血管瘤与女性激素关系密切。如女性发病年龄较早,牙龈、皮肤的血管瘤在妊娠期生长快。 肝血管瘤是怎样生长的?会发生癌变吗? 肝血管瘤的生长方式,多数是通过瘤体本身的不断扩张的血管腔而增大。瘤周组织肝窦被动扩张,淤血,肝细胞索受压、萎缩、纤维增生,故瘤周界限清楚,不象恶性肿瘤呈滑润性生去,一般瘤体本身不发生恶变。 肝血管内皮瘤发病如何?有何症状? 本病亦较少见。多发生于新生儿,女性多见。常伴有其它器官的血管瘤,尤其皮肤血管约占50%。临床上主要表现是肝脏肿大,高排出量心衰和多处皮肤血管瘤贫血。肝脏大小与心衰......>>

Ⅷ 口腔囊肿和口腔肿瘤一样吗哪个严重

口腔颌面部囊肿较为常见,根据其发生部位可分为软组织囊肿和颌骨囊肿两大类。其起源有牙源性(如根端囊肿、含牙囊肿)、滞留性(如粘液囊肿、舌下囊肿)及胚胎发育性(如面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皮样囊肿等)。其中以根端囊肿、粘液囊肿、舌下囊肿较多见。
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以癌为常见,肉瘤较少。癌肿中绝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其次为腺性上皮癌,还有基底细胞癌、未分化癌、淋巴上皮癌等。口腔癌大部分发生于暴露部位,且常有癌前病变过程,这对口腔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有利条件。

阅读全文

与颌面部的肿瘤和囊肿怎么判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次燕窝要多少克 浏览:1049
面部血管瘤怎么治不留疤 浏览:1867
yamii胶原蛋白怎么吃 浏览:1305
贵阳祛斑哪个好先荐利美康 浏览:1235
和田玉戈壁料没油性怎么办 浏览:842
鹅耳朵冻疮涂什么精油 浏览:1857
燕窝有什么不好的副作用吗 浏览:834
皮肤使用爽肤水有什么好处 浏览:1199
漂白燕窝炖不烂怎么办 浏览:1382
燕窝跟什么吃最好 浏览:1624
容易长痘痘油皮怎么可以做美白 浏览:1444
医院和美容院哪个祛斑好 浏览:1612
山羊奶面膜与龙血精华面膜哪个好 浏览:1649
学生干皮适合什么面霜 浏览:1434
生姜和什么一起煮能祛斑 浏览:1288
两三个月的宝宝选面霜怎么选 浏览:1506
嘴巴上和下面长痘怎么治 浏览:1609
南京医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钱 浏览:938
燕窝每天多少毫升合适 浏览:1546
胶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于吸收 浏览: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