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师语态体态怎样做到
所谓体态语言,
是指人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身体态势。
体态语言是人们在交际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明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身体姿态,这种特定的身体姿态既可以支持,修饰或者否定言语行为,又可以部分的代替言语行为,发挥独立的表达功能,同时又能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
作为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教师体态语言,既有人类体态语言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的鲜明个性,教师在校园里始终处于众多学生视线的聚焦之下,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影响学生的情绪,给教学带来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师的体态语言在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关注教师体态语言,研究教师体态语言,提升教师体态语言的素养,是当下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体态语言分为五类,
符号性体态语言,
说明性体态语言,
表露性体态语言,
习惯性体态语言
调节性体态语言。
教师的这五类体态语言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在讲解例题时,解题过程书写在黑板上,结合口授,不断用手来指点板书,所起到的就是强调以引起注意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恰当运用体态语言,可以在有限的时空里,传递更丰富的信息,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常用的符号性体态语言分为三类,
指势语,
掌势臂势语,
头势语。
教师的手指在其职业上有重要的作用,如,板书,制作课件,指引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等等,教师的符号性体态语言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就是手指。
竖拇指,这是一个积极的体态信号,它的基调是肯定,赞扬性的,而伸出食指表示的意义更加丰富,有时表示数字1,有时提示请安静,有时对学生进行指示,引导。
教师的掌势臂语在课堂中应用时,教师提出问题后用抬手的手势要求学生起立回答问题学生会有一种平等感。在教师的抬手动作中,包含了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学生接受这种指示时也常常是非常乐意的,而不会赶到有任何的强制性。鼓掌可以用来提醒,由于鼓掌伴有清脆的声音,因此它可以起到提醒学生注意力,组织课堂教学的目的。乱哄哄的课堂,嘈杂的会场,均可以使用打击一两声掌的办法来请大家安静。
在课堂上,当某一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老师一般总是微侧着头,脸带微笑注视着那个学生,这是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感兴趣的表现,它会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探寻正确答案。
但是,教师的符号性体态语言也并不都是积极的,有一些体态语言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我们要尽量避免,比如,斥责性食指点动,这种食指点动极易造成学生的心理损伤。蔑视性的伸出小指,并配合蔑视性的表情,此动作传达出的是轻视,轻蔑性的信息,教师不应使用。
爱默生认为,人的眼睛传递的信息和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就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心灵世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内心情绪,显示情感倾向时,教师主要是凭借表露性体态语言,表露性体态语言的丰富性是突出而惊人的,尤其是面部表情,可谓人体语言的“稠密区”,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中,无论是与学生交流谈心,还是师生一起游戏,玩耍,教师无时无刻不在运用面部表情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的表露性体态语言主要集中在面部,教师很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借身体的颤抖,捶胸顿足等来表达情感。因此,教师加强表露性体态语言的训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眼睛通过眼睑的开合,眼珠的转动等,组合成多种多样的眼势,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具体来说,教师常用的眼势语有一下两种,环视和注视。环视和注视又根据场合和目的不同在使用上有所选择。比如,在授课中,就要运用注视,这种注视的露点是三角部位,授课注视介于严肃注视与亲密注视之间。授课注视能够形成比较融洽,和谐自然的氛围,使授课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另外,教师的调节性体态语言,适应性体态语言,空间语言,教师的体貌,服饰也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
进入21世纪的教育,其价值追求已经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升华到以人为本的境界。以人为本的要义,就是要呵护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要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而这一切单单靠学科教学能力和知识素养,是很难实现的。要适应“人的教育”,教师还必须在传统的专业素质之外,锤炼自己的体态语言,全方位提升个人魅力,以一种美丽优雅的姿态进入学生的世界,以一种深受欢迎的方式在生命田园里播下情感和真理的种子。
B. 教师如何使用副语言
副语言也称是辅助语言,它包括发声系统的各个要素:音质、音幅、音调、音色等。语言有真有假,副语言如语调、面容等作为思想感情的表现却较为真实,因为往往是不自觉的。随着对语言学诸多方面研究的逐步深入,语言学的许多交叉学科已作为独立的新兴学科应运而生,副语言作为语言的伴随物也有了自己的学科--副语言学。
在人际交往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最为生动,特别是教师打破习惯上的以有声语言为交际载体,恰到好处地使用以表情、动作、体态为主要形式的副语言的时候,那种无声的交流形成的共鸣和默契是极其微妙、奇特。
教师要掌握和应用的副语言很多,其中主要有三种:一是表情语,二是动作语,三是服饰语。现就表情语的功效作详述:
表情,特别是面部表情,是人输送和接受信息的高级中心。心理学家曾经写过这样一个公式:人的情感表达=百分之七的语言词+百分之三十八的声音+百分之五十五的面部表情。在师生的交往中,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感叹都能对学生某种暗示作用,学生会从教师的表情中“读”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指令。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脸部表情能做出大约法25万种不同的表情。据统计,在托尔斯泰笔下就出现过85种不同的眼神和97种不同的笑容。教师的表情语一般是通过眼神和笑容传达的。
我们在收听球赛广播时,尽管看不见播音员的面容和动作,有时也不完全听清说话的内容,但却能从尖锐、短促、乃至声嘶力竭的语调中知觉其兴奋或紧张的心情;而从低沉、叹息声中知觉出惋惜之情。
C. 简述教学活动中,教学表情语言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情语言是指通过人体的表情来表达特定的思想和态度的语言。表情语言大多数是下意识的,是思想的真实反映,往往比口头语言更具有可信度。因为面部表情往往能表达一个人的情绪,教师的面部表情能够向学生传递非常多的信息,通过面部表情也可以完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另外,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位置,使老师的面部成为学生的视觉最容易集中的目标,教师要善于用表情语言给学生一些提示、暗示或是赞许、鼓励,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合理使用表情语言并注意适时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具有重要意义。对教学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D. 教师如何运用肢体语言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一、前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因此我们知道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其实就是一种讯息的传递。讯息的传递通常靠语言及非语言的两种方式进行,一般而言,我们会比较注意言语的讯息,因为它直接、易于表达、思考、分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都不免注意到老师音量的大小、发音的正确、及逻辑的表达等。但除此之外,老师的非语言行为也不容忽视。它是以教师的肢体语言来传达情绪或讯息给学生。透过实际的肢体动作,老师可以做很自然且有效的表达,且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吸引学生专心学习,以提高学习效果一直是老师们教学中最关心的,因此本组将由四个方面---面部表情、手势、眼神接触、身体接近与姿势来说明教师如何在教学上善用肢体语言的技巧。 二、主要肢体语言类型 1.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学生接收到老师最直接的肢体语言,只要老师一个表情不对,学生就知道可能大事不妙了。在教室中,教师脸部表情能传达热诚、欣赏等讯息,可给予学生社会性增强,以增进正向行为;相反的,面部表情也能显露老师的厌恶、烦恼、或放弃的讯息,促使学生做出不良的行为。以下大致提出一些学着们认为的好老师的面部表情: (1) 时时带着微笑: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语言喔! (2) 要专注,用心。 (3) 要真诚、亲切---使学生感到亲和力,而不是压迫感。 (4) 避免皱眉头。 (5) 避免板着张臭脸---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欲望。 (6) 不要常对学生表现灰心、失望的神情:这样会打击学生信心,导致自暴自弃。 以上这些中最明显的就是“笑容”,它可以增进人与人间的和谐,且有鼓励、支持的效果,老师带着笑容和颜悦色的上课,也能带动学生快乐的情绪,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 手势 老师做手势不仅有强调、示范的功用,更能比言语更清楚的表达鼓励及制止学生的行为,例如:食指放于唇上表“安静”,竖起拇指表“很好”、“赞同”等,这些课堂上手势运用有效且不会干扰教学的流程。老师教学上手势的运用也反映教师在工作上的投入程度。一般说来,使用手势的基本原则有: (1) 应展开双臂,手指合拢---能显得大方,有精神。 (2) 手势动作自然,不夸大,不做作。 (3) 依身材决定手势大小。Ex. 身材娇小者宜放大手势。 (4) 手势应多变化、但也不要太过频繁,让学生眼花撩乱。 (5) 不做手势时,双手可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 (6) 教师应避免自己习惯性的小动作。 另外,我们似乎发现中学老师上课时手上不是拿粉笔,就是拿着课本,但这样无异减少了老师使用手势的机会。因此,如果在课前就把教具准备好,上课时就可多了用手势加强说明及管理秩序的机会。 3. 眼神接触 在人类的历史上,眼睛一直对人类行为有很大的影响。眼睛是人与人之间最清楚正确的讯号,因为它们是人身上的焦点,且人类的瞳孔是人不能自主控制的。利用眼神的接触,可以打开沟通、延续沟通或终止沟通。所以,对教师而言,借着眼神的接触拉近师生的距离,是一项特别重要的非语言沟通技巧,很少有其它肢体行为比眼神接触更能传达掌握全局的样子。 在教室里教师直接的眼神接触,可用以改变学生的行为,有效的帮助分心或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拉回注意力,即使仅使用眼光凝视,也有助于学生适当行为的表现。有技巧的老师会持续地扫视整个教室,并与每个学生的眼神接触。固定视线常会使学生不安。当老师长时间注视学生时,学生可能会心生警惕,进而达到警告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室中,应确切地掌握眼神接触的时间以正确传递不同讯息。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情形有: (一) 当走上讲台开口说话前,先用眼光扫描全班,使学生知道老师正看着他,而提醒自己也必须看着老师。 (二) 开始上课后,眼睛要散发自信、活力、愉快的神情。因为如此,学生会得到“一起打起精神吧!”的暗示,学生必会较有意愿和一位有活力的老师进行学习。 (三) 眼睛不可离开学生,而且配合身体的转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接收到老师关爱的眼神。教师也才能时时刻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控制全场。 (四) 在讲授课程时,教师的眼睛必须配合教学内容而改变。当学生有好的表现时,不妨传递出赞赏、嘉勉、期望的眼神,这样会使学生愿意变得更好,也就是所谓的“比马龙效应”。反之,当学生有不良行为时,也可用眼神制止他,传达出老师已经在注意他的讯息。 4. 身体接近与姿势 近体学(prosemics)在教学上则在探讨师生间的远近、学生座位的安排及教师在空间上的运用等对教学的影响。 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或师生间的位置安排为面对面的方式,则会提高学生对教室活动的参与程度;教师的位置停留在教室的前方中央,对传统排排坐的教室而言,会产生“参与的三角地带”(triangle of participation),也就是参与教室活动的学生,会集中在前面几排和靠近中间三分之二列的学生,显然地,后排及两侧的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较少。 所以,教师必须先了解“接近”是如何影响师生沟通,然后能运用它来配合不同的教学活动。当一位老师在有意或无意间,修正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来与学生进行沟通时,会改变学生的参与情形。在教室中,身体的空间传达了师生沟通,教师也具有了应有的角色和地位。许多老师因身体与学生距离较远,而无法与学生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一种阻力。教师经常站在教室前方,或坐在桌子后面,都是明显的例子。学生较喜欢与他们亲近的老师,所以教师置身于学生中进行教学活动,比在学生旁边、后面、或坐在桌后的老师,使人更有温暖、友善的感觉。而在与学生谈话或“一对一”的教学环境下,较接近学生的老师,学生会认为是喜爱他们、善解人意的好老师。相反地,当师生间距离被拉长,教师面临的沟通情境会呈现“单向”的情况。教师能善用与学生间的身体接近,来显露亲和力及真诚心,相信必能延伸自己的影响力。 姿势提供了情感、意图及动机等沟通的讯息。具体而言,姿势虽然不像脸部表情或声音那么容易控制或察觉,但一个人就算脸上没有表现出焦虑的心境,也可能会因不断的变换姿势而显示出内中的焦虑与冲突。教师的身体倾向学生时,被视为是一种接受、加入学生及喜欢学生的表现。较可亲的老师,会表现出轻松、开朗的态度,而且通常会将身体倾向学生。 三、结论 (一) 加强眼光和笑容之使用 若教师不能经常注视或巡视学生,教不易发现学生的问题及察觉学生的非语言讯息,所以教师应保持经常而且平均的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此外,教师的眼光除了看着学生以外,其余时间大多用于注视课本或黑板,所以,若教师能在课前充分准备教材与较具,减少背对学生板书或看书本的时间,自然地,每位学生所分享到的眼神注意与笑容,就会随着增加了,如此一来,教室里不但有和谐的气氛,更能提升教学效果。老师适当运用笑容,较能鼓励学生,也较易增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二) 适度的身体移动及变换位置 教师上课时,多站于讲桌前或黑板附近,即使走入学生座位间,也容易停下来,或依循固定的路线巡走。如此,容易忽略边陲地带的学生,造成老师关爱分配不均的情形。教师应配合教室内容,适度地在教室走动,并经常变换所站的位置,以便与每位学生都有较平均的身体接近机会,使不专心学生及行为不良学生,找回失落的向心力。师生间距离的拉近,也是鼓励学生可以有平等的双向沟通。 (三) 改进教师之手势与姿势 教师的手势是能辅助教学“表演”的工具,手势可以指示人事物,也可以表达形状、大小和动作。教师可借着手势,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时,教师站立或走动的姿势需自信、优美,将内在的精神显露出来,举手投足间应展现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值得信赖的神态,不能给人随便的感觉。此外,与学生交谈时,身体宜稍微前倾,表示尊重学生及愿意倾听的接纳态度,并能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