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面部痉挛是梅杰综合征吗
梅杰综合征和面肌痉挛的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导致许多医生和患者诊断不清,从而给治疗带来困惑。
面肌痉挛亦称面肌抽搐或面抽,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是一侧面神经受刺激而产生的功能紊乱症。
面肌痉挛往往仅单侧,双侧受累者罕见。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多在中年后发病,女性常见多于男性。
患者抽搐发作时,同样表现为有先有后的抽搐发作,不同时间出现。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
梅杰综合征也会出现眼皮跳,主要表现为双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面部肌张力失调样不自主运动。多以双眼睑痉挛为首发症状,睑下垂和睑无力也很多见。
部分由单眼起病,渐及双眼,其余首发症状有眨眼频度增加、精神疾患、牙科疾患、其它部位的张力障碍。
症状在睡眠、讲话、唱歌、打呵欠、张口时改善,也可在强光下、疲劳、紧张、行走、注视、阅读和看电视时诱发或加重。
面肌痉挛大多数是因为面神经发炎所致,而梅杰综合症是一种节段性性肌张力障碍性疾病。
同是眼皮跳,面肌痉挛与梅杰综合症的有何不同?
面肌痉挛与梅杰综合症症状很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面肌痉挛的病因99%是颅内血管压迫面神经所致。而梅杰综合症的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发病机制可能与脑基底节部损害有关。
对于面肌痉挛,并没有特效的药物。内科治疗的唯一有效办法是采用肉毒素,但是控制时间不长。
㈡ 面肌痉挛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它会使患者的面部扭曲
面肌痉挛在中医口僻、筋惕肉目闰等病证中有相应的描述和论治。一般认为本病系外风侵袭,或阳亢、血亏引动肝风所致。其病位主要在面部经络及肝,其病性以实证居多。辨证施治方法如下:1、风寒阻络 主症:面肌抽搐、因受风寒而诱发,伴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法:疏风通络,活血止痉方药:大秦艽汤合牵正散加减:秦艽,防风,羌活,白芷,川芎,蝉衣,地龙,白芍,白附子,僵蚕,全蝎末(冲),当归加减法:抽搐频繁加蜈蚣、白花蛇;心神不宁加龙齿、珍珠母。2、风阳上扰 主症:面肌抽搐,常因恼怒或精神紧张而加剧,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平素急躁多怒,舌偏红,苔薄黄,脉弦数。治法:平肝熄风,通络止痉。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羚羊角,钩藤,菊花,生地,白芍,茯神,竹茹,石决明,生龙骨,牡蛎,僵蚕,全蝎加减法:口歪明显加蜈蚣、地龙;大便秘结加龙胆草、草决明;阴虚水亏加枸杞、龟板 。3、血虚风动主症:面肌抽搐,面色无华,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甲色淡,舌淡,苔薄,脉细弦治法:养血育阴,熄风止痉方药:阿胶鸡子黄汤加减:阿胶(另烊),当归,生地,白芍,龟板,麦冬,天冬10g,鸡子黄1枚,生牡蛎30g,僵蚕10g,全蝎5g 。加减法:兼挟虚热加丹皮、地骨皮;失眠多梦,加酸枣仁、夜交藤;大便燥结加火麻仁、玄叁;脘胀食少加佛手片、炒麦芽,鸡内金。
㈢ 面部抽动是梅杰综合征吗
梅杰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以双眼睑痉挛、面部肌张力失调样不自主运动为主要特征。其中双眼睑痉挛多为首发症状,眼睑下垂和眼睑无力也很多见。眼睑痉挛在睡眠、讲话、唱歌、打呵欠、张口等活动时可有所改善,在强光下、疲劳、紧张、行走、注视、阅读和看电视时诱发或有症状加重。
㈣ 面肌抽搐简介
miàn jī chōu chù
Bell&apos
s spa ***
mimetic convulsion
facial tic
convulsive tic
偏侧面肌痉挛,阵挛性面肌痉挛,偏侧颜面痉挛,半侧颜面痉挛,间隙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 *** ,clonic facial spa ***
ICD:G51.4
神经内科
面肌痉挛亦称面肌抽搐或偏侧面肌痉挛症,是一侧面神经受激惹而产生的功能紊乱症候群。多是一侧,双侧罹患者很少,约占4%。患者多是40岁以上成人,男女性别之比为2∶3。
临床表现:开始为一侧眼睑跳动,逐渐由上向下可扩展到半侧面肌,严重才可累及颈及肩部肌群。这种不自主痉挛,自己不能控制,情绪紧张、过度疲劳可诱发或使病情加重。据测试,这种面肌同步放电为每秒350次,表现为眼睑紧闭,口角歪斜,一次抽搐时程者数秒,长者数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发作时患者心烦意乱,视物不清,偶有面部酸痛、鼻塞和头痛者。一般睡眠中不发作,但也有11%的病人于睡中仍照常抽动,影响睡觉。发作越来越频繁,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病久后肌力逐渐减弱,到晚期可发展到半侧面瘫而告终。
面肌抽搐或称阵挛性面肌痉挛(clonicfacialspa *** ),以一侧面肌抽搐样收缩为特点。发病可在任何年龄,儿童也可发病,但以中年妇女为多。特发性病例多见,或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暂时或永久性后遗症。目前尚未查到权威性的较全面的发病率统计学资料。
面肌抽搐是指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作性无痛性收缩,首发症状常从下睑眼轮匝肌的轻微颤搐开始,逐渐向上扩展至全部眼轮匝肌,进而向下半部面肌扩展,尤以口角抽搐较多。严重者整个面肌及同侧颈阔肌均可发生痉挛,眼轮匝肌严重痉挛时使眼不能睁开,从而影响行走和工作,并可伴轻度无力和肌萎缩。精神紧张、疲劳、自主运动时加剧,睡眠时消失。面肌抽搐不伴疼痛,面肌随意性收缩在非面肌抽搐时一般不受影响。
肌电图发现 *** 下颌缘支(marginalmandibularbranch)诱发眼轮匝肌(musculusorbicularoculi,MOO)肌电位,此称为MDOC反应。正常人无此反应,而面肌抽搐患者MDOC反应均存在。
面肌抽搐的病因并不清楚,可能为面神经的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引起。近年来国内外都有报道,手术及尸检材料已证实面肌抽搐是由于某种压迫使面神经的传导发生病理性干扰所致,绝大部分患者是由于正常的血管交叉压迫,如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动脉的压迫。
偶尔由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脑瘤等对面神经根部的压迫所致。极少数患者为外伤、肿瘤或外科手术后出现患侧面肌抽搐。
血管交叉导致的机械性压迫,能把神经纤维挤压在一起,使其髓鞘脱失,导致神经轴突间的动作电流短路现象,这就是引起半侧面肌抽搐的病理机制。有报道用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脑干薄层扫描检查面肌抽搐的患者,发现90%的患者为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压迫。少数病例可由脑桥小脑角肿瘤或椎动脉瘤所引起。
另外一部分患者为特发性面神经瘫痪恢复后出现继发性的患侧面肌抽搐。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为面神经炎导致神经脱髓鞘的病理改变在治疗后未能恢复正常,仍存在部分的髓鞘脱失,使面神经的电传导易受泛化所致。或面神经炎累及脑干内神经核团,形成类似的癫痫病灶而产生面部肌肉的发作性抽动。
外伤、肿瘤或外科手术后出现患侧面肌抽搐,可能为面神经的恢复过程中与其他脑神经出现短路,当其他神经兴奋时也出现一侧面部肌肉抽动。
诊断:根据临床特征性表现:多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开始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轻微颤搐,逐渐扩散至同侧其他面肌,如口角肌肉,严重者累及颈阔肌。抽动逐渐加重,可因精神紧张、疲劳和自主运动加剧,入睡后停止。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诊断不难。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病因学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可选择脑电图、SPECT扫描和PET扫描。
颅内占位性病变可通过头颅X线摄片、脑CT和MRI检查进行定位及定性诊断;脑血管病变可选择脑血管功能检测仪、经颅多普勒以及造影(气脑、脑室、脑血管造影)。
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可以比较清楚地显示面神经周围血管异常扩张或增生,使我们了解面神经的受压情况,故此方法为目前面肌抽搐病因诊断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体感诱发电位、脑干诱发电位(听觉、视觉诱发电位)对脑神经及肌肉病变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功能性眼睑痉挛发生于老年妇女,常双侧性,无下半部面肌抽搐。
2.习惯性抽动症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年,常为较明显的肌肉收缩,与精神因素有关。
3.Meige综合征也称为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表现两侧睑痉挛,伴口舌、面肌、下颌、喉和颈肌肌张力障碍,老年妇女多发。
4.神经精神抑制剂引起面肌运动障碍(facialdyscinesia)者有新近服用奋乃静、叁氟拉嗪、氟哌啶醇等强安定剂或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的病史,表现为口的强迫性张大或闭合,不随意舌外伸或卷缩等。
1.镇静药物治疗
(1)卡马西平:一般400~600mg/d口服时症状开始改善,600~1000mg/d时发作完全消失。但停药后可迅速复发,因而需长期维持治疗。持续好转率为35%,完全控制率为22%。因此可用卡马西平治疗面肌抽搐有肯定疗效,但需较大剂量,长期服用。长期服用较大剂量的卡马西平常可出现头晕、嗜睡、共济失调、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其有效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面神经核的兴奋性,从而减少其异常放电有关。
(2)氯硝西泮(氯硝安定)每次0.5~1mg,3次/d服用,可使症状减轻,剂量加大后常有乏力、嗜睡等副作用。
(3)巴氯芬(氯苯氨丁酸):首次用5~10mg/d,分1~2次服用,每2~3天增加5~10mg,直至每天30mg。48h后症状可明显改善,3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2.肉毒杆菌毒素A(BTXA)治疗BTXA的注射部位为:
(1)下眼睑:从内眦至外眦之间,均分为4等份,在每1等份中点,距下睑缘5mm处注射BTXA5~5.5U。如睑痉挛程度较轻,BTXA的注射剂量可适当减少。
(2)上眼睑:从内眦至外眦之间的中点,各向两侧外移5~8mm,距上睑缘5mm处注射BTXA5~5.5U,一般选择1~2个点注射即可。上眼睑注射BTXA时,应注意一定要避免直接注射到上眼睑的正中央部位。因为,此部位是提上睑肌的附着部位,将BTXA直接注射于此,可使提上睑肌麻痹,导致上眼睑下垂。
(3)眼外角:眼外眦的外侧部分眼轮匝肌的肌肉较多,所以在原发性眼睑痉挛的患者中有许多人主诉他们此处的肌肉痉挛是非常严重,故此处的注射部位相对较为集中。一般在外眦外侧5~8mm处注射3~4点,每点的间距为5mm左右,呈叁角形或四边形排列。
在患侧的颞部及颧部抽动的肌肉上多增加注射部位。在鼻翼的外侧及鼻唇沟上,相应地注射2~3个部位。上唇注射部位应当尽量地减少,因为上唇及外侧口角部位如果注射较多的BTXA,将势必导致相应口角的下坠,严重者可有口角流涎及口内存饭等表现。下唇及腮部注射部位也需据病情而定,其注射部位可以选择较多。注射计量多采用每点最多5~6UBTXA。每点的剂量过大易产生较多的副作用。
患者在治疗之后的4~7个月内,效果一般较为满意。由于BTXA的作用逐渐地减弱,面积痉挛的表现逐渐复发,大多数患者需要在第一次治疗半年之后再进行重复治疗。但是,由于面肌抽搐的程度已较前有明显的减轻,故所需要的BTXA的治疗剂量将大大减少。该治疗可持续应用数年,但达到痊愈的患者较少。少数患者由于在治疗后产生的BTXA抗体较多,影响了治疗效果,可换用F型肉毒杆菌毒素(BTXF)进行治疗。
3.阻滞疗法与手术治疗神经干阻滞疗法是从茎乳孔刺入进行药物性神经阻滞可获满意效果,重症可试用50%酒精1ml行皮下面神经分支阻滞,或茎乳孔处面神经干注射0.3~0.4ml阻滞。但在制止痉挛同时,可产生不同程度的面肌瘫痪。
病情严重者眼轮匝肌重度痉挛,使眼不能睁开,整个面肌及同侧颈阔肌均可发生痉挛,从而影响行走和工作,并可伴轻度无力和肌萎缩。
预后:患者在BTXA治疗之后的4~7个月内,效果一般较为满意。但大多数患者需要在第一次治疗半年之后再进行重复治疗,达到痊愈的患者较少。
近有人试用颅后窝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痊愈率达60%。但仍有许多患者在6~18个月期间复发患侧的面肌抽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所致,或可为永久性后遗症。
预防:
1.本病病程长,反复发作,易影响日常生活,因而病人易产生焦虑、紧张、自卑等心理。要鼓励病人保持乐观的态度,消除紧张不良情绪,树立治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情绪,避免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诱发。
4.积极寻找病因,确定手术或药物治疗方案。
手术后注意
1、术后要嘱咐病人放松头部,避免头部活动过多,自然呼吸,避免用力憋气;
2、避免剧烈活动,不要用力挤眼,有咳嗽或呕吐者,要给予镇咳或止吐药;
3、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各1次,发热者每日测量体温4次,查明原因并作适当处理。疼痛较重者,适当给止痛药口服;
4、术后前3天,进半流质饮食,不吃难以咀嚼的硬性食物或 *** 性食物,忌烟酒;
5、术眼最好加盖金属保护眼罩,以避免碰撞伤口。每日换药1次,注意术眼有无分泌物,缝线有无松脱,伤口有无渗出等;
6、养成每日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鼻衄,黄疸,失眠,中风,小儿惊厥,喉痹,麦粒肿,面肌痉挛,荨麻疹,精神分裂症,扁桃体炎,疥疮等。出处...
,目赤,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口眼?斜,颊肿,面肌痉挛,鼻炎,鼻窦炎,牙痛等。别名:兑骨(《针灸甲...
肌痉挛,腮腺炎,口噤不语,牙关紧闭,流涎,项强,面肌痉挛,痄腮,口疮,癫狂等。别名:曲牙(《黄帝内经...
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等。别名:鼷穴、面窌(《针灸甲乙...
㈤ 面肌痉挛是什么有什么病症
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面肌痉挛,一种是继发性面肌痉挛,即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上区分出来。是原发性面肌痉挛,一种是继发性面肌痉挛,包括颅内肿瘤或者脑血管病压迫面神经引起的、以及即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原发性面肌痉挛是从脑干发出的面神经根部,受到迂曲血管的压迫,导致这个地方的神经根脱髓鞘,里面的这个神经之间发生短路。
㈥ 眼睑痉挛,面部抽搐是梅杰综合征的表现吗
梅杰综合征,实际上这个词来源于一个英语,它叫Meige,这个病最早是由一个法国人发明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眼睑、口周的肌肉、下颌的肌肉及吞咽的肌肉,甚至是颈部肌肉不自主的抽动。属于一种退行性病变,早期表现与面肌痉挛相似,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眼睛难以睁开、面部抽搐、舌头震颤。因此眼睑痉挛,面部抽搐是梅杰综合征的表现。不过还要注意鉴别。
希望能帮助到你。
㈦ 面肌痉挛原因和调理方法
冬季是一年四季当中最为寒冷的季节,很多的人都非常注重冬季的保暖工作!其实冬季保暖不仅是为了身体的健康,还能够有效的预防一些疾病,面肌痉挛是冬季常见的一种疾病,你们知道面肌痉挛是什么吗?面肌痉挛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来看看面肌痉挛的治疗吧!
目录
1、面肌痉挛病症的介绍 2、面肌痉挛的两大病因
3、面肌痉挛临床表现是什么 4、面肌痉挛需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5、面肌痉挛患者治疗的“四大误区 6、治疗面肌痉挛有哪些偏方
7、面肌痉挛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8、预防面肌痉挛“五大习惯
面肌痉挛病症的介绍
面肌痉挛(HFS),又称面肌抽搐。为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对此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均欠理想。西医治疗多采用伽马刀,中医治疗一般建议采用三位一体综合疗法。
病因
面肌痉挛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龄报道为两岁。以往认为女性好发,近几年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HFS发展到最后,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的面瘫。
临床表现
面肌痉挛即面部一侧抽搐(个别人出现双侧痉挛),精神越紧张、激动痉挛越严重。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病灶形成,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型面肌痉挛,一种是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表现上区分出来。原发型的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
检查
应常规进行脑电图,肌电图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乳突,颅骨X线摄片,头颅CT及MRI检查,以排除乳突及颅骨疾患。
治疗
1.药物治疗
除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药对一些轻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枢镇静药、抑制剂和激素等均无显着疗效。过去常用普鲁卡因、无水酒精或5%酚甘油等做茎乳孔处注射,以造成一时性神经纤维坏死变性,减少异常兴奋的传导,一次注射量为0.3~0.5ml,以达以出现轻度面瘫为度。剂量过大将产生永久性面瘫,剂量过少3~5个月后仍要复发。现已很少采用。
2.射频温控热凝疗法
用射频套管针依上法刺入茎乳孔内,利用电偶原理,通过射电使神经纤维间产生热能,温度在65℃~70℃,在面神经功能监测仪监护下,控制温度使神经热凝变性,以减少传导异常冲动的神经纤维。术后同样要发生面瘫,在1~2年内的面瘫逐渐恢复过程中又会旧病复发,否则电热过度,痉挛虽可长期不发作,但取而代之的`是永久性面瘫。
3.手术疗法
(1)面神经干压榨和分支切断术
在局麻下,于茎乳孔下切口,找出神经主干,用血管钳压榨神经干,压榨力量应适当控制,轻则将于短期内复发,重则遗留永久性面瘫。如将远侧分支找出,在电刺激下找出主要产生痉挛的责任神经支,进行选择性切断,效果虽较压榨术好,但术后仍要发生轻度面瘫,1~2年后亦有复发。
(2)面神经减压术
即将面神经出颅之骨管磨开减压,系1953年首先由Proud所采用。在局麻下凿开乳突,用电钻将面神经的水平垂直段骨管完全磨去,纵行切开神经鞘膜,使神经纤维得以减压。
(3)面神经钢丝绞扎术
用直径1mm钢丝将面神经干绞扎,做永久性压榨,绞扎程度可以随意调整,方法简便可靠,适用于年老体弱、不宜进行开颅探查者,更适用于一般基层医疗单位。局麻,于耳垂后下,沿下颌角做弧形切口,分离腮腺后缘,找出面神经主干,取不锈钢丝贯穿于乳突前方骨衣上,扭紧固定以作为支点,然后绕穿神经干绞扎之,一面绞扎一面观察面肌活动,直到痉挛停止而呈轻度面瘫为止。一般以眼裂闭不上达1~2mm为宜。钢丝留置切口外,暂不剪断,俟次晨观察痉挛有无复发,再做最后一次压力调整,剪去多余的钢丝,埋入皮下。术后如有复发,可打开切口,找出钢丝尾段现进行绞扎。如长期面瘫不恢复,亦可进行钢丝松解。本法的缺点是术后肯定要有3~6个月的面瘫,复发率较高,达30%。
(4)颅内显微血管减压术
Jannetta于1966年倡用,是目前国际上神经外科常用的方法。全麻,采用枕下或乙状窦后径路,切除枕骨做3×4cm骨窗,切开脑膜,进入桥小脑角,找出Ⅶ、Ⅷ颅神经,如发现有占位性病变或蛛网膜粘连即进行切除和分解,如有压迫性血管,可在显微镜下利用显微器械给以分离开,如果分不开,可用Silicone或Teflon片隔垫开,亦可用肌肉片填塞在血管与神经之间。这些血管多是小脑前下动脉绊,是脑干的主要供血者,手术中如有损伤出血或诱发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都将引起脑干缺血水肿,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即使内听动脉痉挛或血栓形成,也可致全聋。临床上观察到,1/3的病人动脉穿行在Ⅶ、Ⅷ神经之间,或绊顶有内听动脉支进入内听道,进行血管减压术操作都会遇到困难,或者根本不可能进行分离和垫隔,还有不少病人查不到可压迫的血管,因此血管减压术也无法应用。为此,设计出一套新的手术方法,叫颅内段面神经干梳理术,取得满意效果。
(5)颅内面神经干梳理术(神经纵行劈裂术)
按血管减压术操作,进入桥小脑角,找到Ⅶ、Ⅷ颅神经,游离出面神经干,于脑干根部与内听道口之间,用纤刀顺其长轴进行多层次劈开,按痉挛的程度确定劈开的层次,一般劈开10~20次,多者可劈开数十次,将原来压迫的血管梳理后,恢复原位。经2~5年随访,手术有效率可提高到98%以上,而复发率减低到6%。本法主要优点是适应证比血管减压术广,复发率少而治愈率高,特别是减少了耳聋并发症,现已取代了血管减压术。其所以有效,可能是神经纤维梳理后,破坏了神经根区的异常电位蓄积,阻止了异常冲动的电位发放。
面肌痉挛的两大病因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一种面部的肌肉不由自主的抽搐症状,发病时,多以中年女性为主。那么为什么会面部抽搐?下面将为大家揭开面肌痉挛的原因。
1、为七情所伤,阴血暗耗,经脉失养,阴阳之脉不能协调所致。也常见于劳累日久、耗伤气血,气血不荣面部,或口?虽愈但风寒之邪未尽,滞留脉中,引动筋脉收涩所致。
2、由于面神经炎后遗症、三叉神经痛后遗症,局限性癫痫发作、桥脑肿瘤、中毒以及疲劳性和心因性痉挛等原因造成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的症状体征
面肌痉挛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
①在病情初期的时候,多表现为一侧的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并且逐渐缓慢的扩展到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会更加的引人注意,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累及到同侧的颈阔肌。
②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可表现为快速、不规律、阵发性的抽搐。在病情初期的时候,抽搐比较轻,之后会延长到数分钟或是更长,间歇时间逐渐的缩短,抽搐会逐渐的频繁。
③双侧面肌痉挛者甚少见,如果发生的话常常是两侧先后起病,多数为在一侧抽搐停止后,另一侧再发作,而且抽搐一侧轻另一侧较重,双侧同时发病、同时抽搐者未见报道。
④一次抽搐短则数秒,长至十余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面肌痉挛患者常常会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学习或是工作,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大多数患者在入眠后抽搐停止。
⑤病情严重者,表现为强直性,可导致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同侧眼不能睁开。经常因为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疲倦,不能作自行控制其发作。
⑥多数面肌痉挛的患者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
⑦极少数面肌痉挛患者在出现抽搐时伴有面部的轻度疼痛,极个别的病人可以伴有同侧耳鸣和疼痛。
面肌痉挛临床表现是什么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动为特点,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的周围神经病。
(1)发病多在中年以后,女性较多。
(2)起病从眼轮匝肌的轻微抽动开始,逐渐向口角,整个面肌扩展,重者眼轮匝肌抽动致使睁眼困难。
(3)抽搐的轻重程度不等,可因精神紧张,疲劳和自主运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不伴有疼痛。
(4)神经系统检查无其他阳性体征。
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
(1)应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
(2)其他药物治疗,如卡马西平,氯硝西洋等。
(3)面神经阻滞和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如何诊断
典型抽搐状态,不伴其他阳性神经体征,一般诊断不难。应常规进行脑电图、肌电图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乳突、颅骨X线摄片,头颅CT及MRI检查,以排除乳突及颅骨疾患。用电刺激患侧眶上神经,患侧眼轮匝肌及其他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同步发生收缩是其特点。正常者或其他疾病刺激单侧眶上神经,仅引起单侧眶上神经支配的眼轮匝肌收缩。
Jannetta提出,面神经出桥脑根处(REZ)被走行的小动脉压迫,是构成面肌痉挛的主要诱因,这些血管有小脑前下和后下动脉,也有曲张的粗大静脉。人到中年以后,这些正常和神经交叉压迫的血管开始硬化,血压升高,长期压迫神经可引起脱髓鞘变性,使神经轴索间发生串电现象,兴奋由传出而变成传入,可有大量异常电位蓄积和发放,可引起面肌痉挛发作。此论点还可用以解释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的病因。
但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持否定意见,因为有很多人面神经被血管压迫并不发生面肌痉挛,而面肌痉挛病人有20%~30%查不到神经受血管压迫。作者等近年曾对30例病人进行血清和脑脊液微量素测定,发现所有病人血清内钙、镁离子均明显减少,可见血管压迫性神经脱髓鞘,必须在钙、镁离子减少的环境中才能激惹发病。
【临床表现】
开始为一侧眼睑跳动,逐渐由上向下可扩展到半侧面肌,严重才可累及颈及肩部肌群。这种不自主痉挛,自己不能控制,情绪紧张、过度疲劳可诱发或使病情加重。据测试,这种面肌同步放电为每秒350次,表现为眼睑紧闭,口角歪斜,一次抽搐时程者数秒,长者数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发作时患者心烦意乱,视物不清,偶有面部酸痛、鼻塞和头痛者。一般睡眠中不发作,但也有11%的病人于睡中仍照常抽动,影响睡觉。发作越来越频繁,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病久后肌力逐渐减弱,到晚期可发展到半侧面瘫而告终。
面瘫面肌痉挛患者的饮食
1、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粗粮,豆类,鱼类。
2、平时心情保持愉悦,轻松,劳逸适度,充足睡眠。
3、减少外界刺激,如:电视、电脑、紫外线等。
4、患者应注意勿用冷水洗脸,遇风、雨寒冷时,注意头面部保暖。
5、适当增加维生素B族的摄入。
面肌痉挛需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依据面肌痉挛的患病年龄及典型的一侧面肌痉挛症状,诊断不难。脑电图检查正常,肌电图检查显示肌纤维震颐和肌束震额波。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继发性面肌座孪
脑桥小脑角肿瘤或炎症、脑桥肿瘤、脑于脑炎也可出现面肌痉挛,早期临床症状相似,但多伴有相邻其他脑神经及长束损害的定位征。部分性运动性颇痫也可有面部痉挛,但痉挛的幅度较大,常累及同侧上肢,乃至下肢,脑电团上可见癫痫波发放,仅仅局限于面部的癫痫罕见。
(二)Meige综合征
又称特发性眼险痉挛—口下颊肌张力异常综合征,常见于老年女性,双侧眼轮匝肌痉挛为主,伴有口面部肌群对称性、阵挛性、强直性痉挛,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一般连续lo—20次后突然停止,间隔数秒种至数分钟又重复,重者可长时间持续性痉挛。口服氟呢吱碎片及盐酸苯海索片治疗有效。
(三)Tourette综合征
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童年起病,表现为头面部、肢体或躯干部多发性肌肉抽动,常见快速眨眼、点头动作及不自主发声(包括秽语),治疗用药同上述Meige综合征。
(四)舞蹈病
可有面部不自主抽动.但均为双侧性,民伴有四肢类似不自主运动。
合适的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
(一)药物治疗
除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药对一些轻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枢镇静药、抑制剂和激素等均无显着疗效。
面肌痉挛的注射方法:患者侧卧,常规碘酒酒精消毒患侧耳下乳突周围,于外耳道底软骨与乳突前缘交界处,用20~21号针头,接2ml注射器,针尖指向前内上方,与颅底水平线呈30度角,刺入3厘米即进入一凹陷内,先注射1%普鲁卡因1ml,不拨出针头,观察1~2分钟有无出现面瘫,如出现面瘫表示刺中神经干,然后接上有水酒精空针,注入0.3~0.5ml酒精或酚甘油,将发生明显面瘫而痉挛消失。
㈧ 面肌痉挛都有什么症状
面肌痉挛的症状其实很简单,就是半个脸的不自主的这个肌肉的抽搐,从医学术语讲,就是说一边单侧脸的表情肌和肌肉无规律的抽搐,不协调的抽搐,这就是面肌痉挛。它的症状一定是半个脸的,第二个它不会像其他毛病,眼睛眨,有些人光是眼睛眨,还有整个脸左右同步的抽搐,这个就要鉴别了,因为这个病很难治,这个病叫梅杰综合症。你看这些病人到后来整个脸都是皱纹,年纪不大但是脸上全是皱纹,为什么,他不停的这个面部肌肉在抽搐导致的。所以面肌痉挛是半个脸的抽搐,这个病能治愈的。做完手术以后完全能治好的,耳朵两边一起抽,那就难说了,有时候有些人光是眼睛周围一点跳,而且是时间不长,你不要着急 也就是眼疲劳过段时间就好了。如果一个月以上几个月以后还不好,而且这个跳慢慢往下扩展,整个嘴巴周围半个脸都在抽了,那就是面肌痉挛,面肌痉挛一旦这个诊断成立,明确这个诊断了,最好的治疗还是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因为它自己不可能好,自己不会自愈的。专家提示:面肌痉挛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的抽搐,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明确诊断后,可通过显微血管减压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