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容时脸上的穴位有哪些
养生专题--->经穴养生--->文摘
脸上有8个美容穴
经常按摩能减少皱纹和浮肿,缓解神经衰弱。爱美的女人喜欢在脸上下功夫,花钱买护肤品,其实在我们的脸上,藏着很多个“美容穴”,我们通过按摩这些穴位,能起到很好的保养效果,而且穴位按摩,不需要花一分钱,所以是最超值的美容方法了。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安主任向大家介绍脸上这些美容穴的妙用。其中,缓解眼睛疲劳和眼周浮肿的穴位有攒竹穴、太阳穴、承泣穴;消除脸部浮肿的穴位有颊车穴、天突穴、迎香穴;减少额头皱纹的穴位有鱼腰穴。
安主任指出:按摩最好在洗浴后进行,因为沐浴后,血液循环加快,体温上升,容易产生较好的效果。入睡前,以轻松的心情按摩睑部,对皮肤弹性的恢复很有帮助。早晨起来或是午饭后也可以,一般来说用食指或中指的指尖按摩,没有特别方向,每个穴位2到3分钟,感到穴位酸胀为好。
美容穴怎么找?
攒竹穴:眉头下方凹陷之处。太阳穴:眼睛与眉毛间的侧面,向后约1横指处,快接近发际处。
承泣穴:位于眼球正下方,约在眼廓骨附近。
颊车穴:沿脸部下颚轮廓向上滑,就可发现一凹陷处,即为此穴。
天突穴:位于喉斜下方肌肤的内侧。
迎香穴:在眼球正下方,鼻翼的旁边即是。
承浆穴:下唇与下颚的正中间凹陷处即是。
鱼腰穴:在眉毛的正中间。
2. 面部所有的穴位
一、头面部经络穴位分布
部 位 穴 名 取 穴 主 治
头部 百会 位于两耳尖联机的中点,头顶中央 应用范围很广,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头晕、失眠,及中风、脱肛等病症。
四神聪 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个穴位。 有健脑,延缓衰老的功能。治疗头痛、头昏、健忘、秃发等。
头维 额角发际上一小指。 头痛、偏头痛、头晕、中风、三叉神经痛、视疲劳等。
面颊部 下关 颧骨弓下缘凹陷处,张口则凹陷消失,闭口则出现,此处便是穴 三叉神经痛、牙痛、中风、面瘫、口角歪斜等。
颧髎 眼睛外角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牙痛、面瘫、面肌痉挛、黄褐斑、中风、口眼歪斜、视力减退。
颊车� 下颔角骨前方凹陷中,咬牙时有肉隆起处。 牙痛、面瘫、口角歪斜、流口水。
眼 部 睛明 眼睛内角旁开0.1分 视力减退、视疲劳、近视、白内障、青光眼等各种眼疾。及黑眼圈、鱼尾纹、眼袋等。
攒行 眉头尽处
竹丝空 眉尾尽处
瞳子髎 眼睛外角旁开0.1分
阳白 眉正中直上一横指
四白 直视,瞳孔直下一横指
鼻 部 迎香 鼻翼旁开一小指 感冒鼻塞、流鼻涕、鼻炎、鼻过敏、嗅觉失灵等鼻子疾病
口 部 人中 人中上三分之一处 急救穴,用于昏迷、晕厥、中风、神志不清等,及腰扭伤。
地仓 口角旁开一小指 牙痛、口角歪斜、流口水。
承浆 嘴唇下方中央凹陷处 牙痛、口角歪斜、流口水,落枕。
3. 谁知道脸部所有穴位
印堂穴 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睛明穴 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攒竹穴 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百会穴预防过量饮食、便秘 左右两耳洞向上升,在头部连结后的那条线的顶点,即是百会穴。它可以起到安定精神预防饮食过量。 攒竹穴缓和眼睛的疲劳和浮肿 眉头下方凹陷之处即是。眼睛疲劳以及头痛,都会引起眼部四周的浮肿。此穴位可以缓和不适。 太阳穴消除眼睛疲劳、浮肿 眼睛与眉毛间的侧面,向后约1横指处,快接近发际处。此穴位可促进新陈代谢。 承泣穴眼袋松弛 位于眼球正下方,约在眼廓骨附近。由于有胃下垂的人眼袋容易松弛,所以此穴能提高胃部机能,从而防止眼袋松弛。 球后穴提高小肠的机能 眼尾正下方,脸颊头下处。能调整小肠机能,帮助吸收。 迎香穴减轻肩膀酸痛及鼻塞 眼球正下方,鼻翼的旁边即是。此穴位不仅可以消除眼部浮肿、预防肌肤松弛,还能减轻肩膀酸痛。 颊车穴消除脸颊的浮肿 沿脸部下颚轮廓向上滑,就可发现一凹陷处,即为此穴位。它可以有效消除因摄取过多的糖分所造成的肥胖。 地仓穴抑制食欲 嘴角旁约0.5cm处即是。胃部如果持续处于高温状态,就会促进食欲,所以此穴的功能是降低胃温、抑制食欲。 承浆穴消除胸部浮肿 下唇与下颚的正中间凹陷处即是。它能控制荷尔蒙的分泌,保持肌肤的张力,预防脸部松弛。 天突穴促进水分的排除 位于喉斜下方肌肤 有些女性看上去苗条,可能并不是她的身材果然细瘦,而是她拥有了一张小小的瓜子脸,因此,小脸美人一直是女性的追求。现在,你不用再去羡慕,只要你有一份执着的心,你也能心想事成。
麻烦采纳,谢谢!
4. 谁知道脸部所有穴位
在颜面针灸中,借由刺激脸部及耳部的穴位,让疲劳、浮肿的脸恢复活力。你只需每天1次,每次1个小时,2个星期后,就会看到效果。但要注意,一开始做时慢慢来,适应以后,甚至可以一边敷面,一边做针灸运动。 百会穴———预防过量饮食、便秘。左右两耳洞向上升,在头部连结后的那条线的顶点,即是百会穴。它可以起到安定精神预防饮食过量。 攒竹穴———缓和眼睛的疲劳和浮肿。眉头下方凹陷之处即是。眼睛疲劳以及头痛,都会引起眼部四周的浮肿。此穴位可以缓和不适。 太阳穴———消除眼睛疲劳、浮肿。眼睛与眉毛间的侧面,向后约1横指处,快接近发际处。此穴位可促进新陈代谢。 承泣穴———眼袋松弛。位于眼球正下方,约在眼廓骨附近。由于有胃下垂的人眼袋容易松弛,所以此穴能提高胃部机能,从而防止眼袋松弛。 球后穴———提高小肠的机能。眼尾正下方,脸颊头下处。能调整小肠机能,帮助吸收。 迎香穴———减轻肩膀酸痛及鼻塞。眼球正下方,鼻翼的旁边即是。此穴位不仅可以消除眼部浮肿、预防肌肤松弛,还能减轻肩膀酸痛。 颊车穴———消除脸颊的浮肿。沿脸部下颚轮廓向上滑,就可发现一凹陷处,即为此穴位。它可以有效消除因摄取过多的糖分所造成的肥胖。 地仓穴———抑制食欲。嘴角旁约0.5cm处即是。胃部如果持续处于高温状态,就会促进食欲,所以此穴的功能是降低胃温
5. 针灸美容抗衰的两个穴位
每一种养生的方法都有很好的效果,针对不同的人群,选择的方式和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呢。你知道针灸美容吗,很多人都不条了解,也是根据针灸穴位的方法来起到美容抗衰的作用哦,什么样的穴位有这样的功效呢,下面的这些穴位就能,来看看吧。
委中。
委中穴位置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委中穴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在腓肠肌内、外头之间;布有腘动、静脉;有股后皮神经、胫神经分布。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中暑、腰背痛、急性腰扭伤等。主治腰痛:配肾俞、阳陵泉、腰阳关、志室、太溪;委中穴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能够祛除疲劳感。这个穴位可以起到排毒的作用,对于抗疲劳有好处,同时也可以有美容护肤的作用,对于改善疲劳有好处。
三阴交。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针灸三阴交可以保养子宫、卵巢,紧致面部肌肉,使脸部肌肉不下垂,也可以调月经、祛斑、去皱、祛痘。针灸三阴交等穴,能促进胃肠道更好地吸收微量元素,它们是延年益寿的物质基础。微量元素锌、锰对人体免疫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锌对人体健康和防衰老关系密切。三阴交穴位可以有抗衰的作用,对于延缓衰老有好处,同时也可以提高体质和免疫力的效果呢。
针灸美容抗衰的几个穴位,你都知道了吧,这些穴位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的作用和效果,而且也可以抗衰祛斑美容的哦,对于提高体质祛痘有好处,同时也可以有滋阴的作用,这样的穴位养生方法你不妨利用起来吧。
6. 面部常用的十个穴位
十个面部穴位
承泣穴--眼袋松弛
位于眼球正下方,约在眼廓骨附近。由于有胃下垂的人眼袋容易松弛,所以此穴能提高胃部机能,从而防止眼袋松弛。
攒竹穴--缓和眼睛的疲劳和浮肿
眉头下方凹陷之处即是。眼睛疲劳以及头痛,都会引起眼部四周的浮肿。此穴位可以缓和不适。
太阳穴--消除眼睛疲劳、浮肿
眼睛与眉毛间的侧面,向后约1横指处,快接近发际处。此穴位可促进新陈代谢
颊车穴--消除脸颊的浮肿
沿脸部下颚轮廓向上滑,就可发现一凹陷处,即为此穴位。它可以有效消除因摄取过多的糖分所造成的肥胖。
迎香穴--减轻肩膀酸痛及鼻塞
眼球正下方,鼻翼的旁边即是。此穴位不仅可以消除眼部浮肿、预防肌肤松弛,还能减轻肩膀酸痛。
承浆穴--消除胸颈浮肿
下唇与下颚的正中间凹陷处即是。它能控制荷尔蒙的分泌,保持肌肤的张力,预防脸部松弛。
地仓穴--抑制食欲
嘴角旁约0.5cm处即是。胃部如果持续处于高温状态,就会促进食欲,所以此穴的功能是降低胃温、抑制食欲。
球后穴--提高小肠的机能
眼尾正下方,脸颊头下处。能调整小肠机能,帮助吸收。
百会穴--预防过量饮食、便秘
左右两耳洞向上升,在头部连结后的那条线的顶点,即是百会穴。它可以起到安定精神预防饮食过量。
天突穴--促进水分的排除
位于喉斜下方肌肤的内侧。它能刺激甲状腺,促进新陈代谢,去除脸部多余的水分。
7. 面部针灸美容的方法
爱美又不想整容的朋友们,肯定都想到过面部针灸美容!那么,面部针灸美容的方法是什么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合谷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气汇聚的重要穴位。《四总穴歌》说“面口合谷收”,就是说合谷穴具有治疗面部病症的作用,因为合谷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
背部腧穴
膈俞,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肝俞,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肾俞,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脾俞,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这些穴位,可增强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水肿。
太溪
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艾灸此穴,可滋阴益肾。
水分
脐上1寸处。此穴可助收腹去脂,同时可消除水肿。
三阴交
在内脚踝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艾灸此穴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内分泌。
做美容灸时,用无烟艾灸条温和灸以上穴位,每次艾灸10~15分钟,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每天艾灸一次,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
1、健形养神
针灸美容在生活中也被很多人认可,在您的生活中就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美容方法。神,又称神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特征。一个人的精神容貌则是人体精、气、神的充分体现,而气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神赖气血奉养而精明。根据中医“形神合一”及“形与神俱”的理论,针灸临床历来注重“形与神”而强调以“神”为主。
进行针灸的方法也是有很多种的,您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自己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合理的针灸。针灸就其保健延年、美容美形方面可谓形神兼备,以神养形,以神治形,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积极因素,调理脏腑,运行气血,使肌肤得濡润,毛发获滋养。若出现面色萎黄或苍白,面容憔悴,皮肤苍老晦暗、弹性减弱,皱纹渐增,腹部脂肪堆积等,可以通过针灸调节使其精充气足,容光焕发。
2、通经消斑
进行一些斑块的消除也是很大的作用的,在生活中你就要进行一些合理的针灸措施。黄褐斑,临床上很常见,是指对称性发生于面部的淡褐色或深褐色色素斑,好发于鼻部、额部、颧部、口周和面颊等处,多无自觉症状。
发生褐斑的情况一般就会和患者的自身的身体条件相关,进行针灸也是对身体的一种调节。根据临床观察认为黄褐斑往往与一些妇科疾病相关,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妇女以血为本,其生理特点,则以经血为重点,首重调经。脏腑和调,精气、津血上荣,黄褐斑自然消退。针灸既可以改善局部盆腔的血运,又能通调面部血运,既调整了内在脏腑功能,又可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
3、祛痤疮
在生活中我们始终会被一些疾病缠身,进行针灸也是一种面对痤疮的良方。痤疮,又称“粉刺”,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胸、背等皮脂腺发达的部位,若不及时治疗或防治不当,可遗留终身难愈的瘢痕而影响容貌。现代医学认为痤疮主要与雄激素、毛囊和皮脂腺内微生物有关。
8. 针灸哪些穴位可以美容养颜
针灸美容可分为针刺和艾灸两大类。针刺常用毫针、耳针和梅花针,而艾灸则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是用艾条在离皮肤有一定距离(约1—3cm)处灸,间接灸则多用隔姜灸法。
(1)取穴配穴由于针刺美容的最大特点是在于全身调整,因此,必须局部与全身取穴相结合,方有较好疗效。局部取穴可以通过活络,改善循环,促进表皮细胞新陈代谢以消除斑点、斑疵,并能增强肌肉弹性,而全身取穴则着重于平衡脏腑,调节各系统的功能以达到美容的目的。单穴与组穴:临床证实可选用单穴,亦可用几个穴位为一组进行,若增强某一方面机能者,可用单穴,以突出其效用;与调理整体机能者,可选用一组穴位,以增强效果。
近穴与远穴:近穴,即进端取穴,是指选用带改善皮肤的局部来美容的取穴方法。远端取穴是指选取远离颜面部位的穴位方法,不仅能防治局部病症,而且能防治本经循环所涉及的距离较远的部位的组织器官和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有影响全身的作用。
(2)用针要领美容保健,施针宜和缓,刺激强度宜适中,不宜过力。一般来说,留针不宜过久,得气后即可出针,针刺深度也应因人而异,对年老体衰者,进针不宜过深;形体肥胖者则可适当深刺。
美容穴位禁忌:
禁忌凡遇过饥、过饱、醉酒、大怒、大惊、劳累过度等情况,不宜针刺,孕妇产妇不宜针刺。
除皱防皱的穴位主穴:丝竹空、攒竹、太阳、巨、迎香、颊车、翳风。
配穴:中脘、合谷、曲池、足三里。
9. 针灸这五个穴位,整天拥有自信好气色
好气色往往能带来好心情,也能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长期熬夜加班的人,通常气色不是特别好,出现黑眼圈、眼袋和面部皱纹等情况。怎么办呢?其实可以通过中医针灸来进行调节。
1、合谷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气汇聚的重要穴位。《四总穴歌》说面口合谷收,就是说合谷穴具有治疗面部病症的作用,因为合谷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
2、背部腧穴
膈俞,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肝俞,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肾俞,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脾俞,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这些穴位,可增强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水肿。
3、太溪
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艾灸此穴,可滋阴益肾。
4、水分
脐上1寸处。此穴可助收腹去脂,同时可消除水肿。
5、三阴交
在内脚踝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艾灸此穴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内分泌。
做美容灸时,用无烟艾灸条温和灸以上穴位,每次艾灸10~15分钟,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每天艾灸一次,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
除了穴位调理,平时在生活中,注意饮食清淡,养成早睡早起的规律,相信你一定会拥有好肤色。
10. 中医针灸取穴的四个方法
针灸根据我们人体的穴位来进行取穴,然后对穴位进行刺激,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我们治疗各种疾病。因此,针灸怎么取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那个穴位进行施针,针灸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针灸取穴的四个方法
(一)近部取穴
腧穴在什么部位,就能主治这个部位所发生的内外病证,尤其是头及躯干部的腧穴多以治疗局部病证为主。比如,面部、手部的穴位利于面、手部局部的皮肤美容,单纯性肥胖以腹部肥厚明显者应取腹部的穴位,脘腹部穴位能治疗消化道胃肠疾病,妇女经带病少不了腰骶部、少腹部的穴位,背部腧穴调理相对应内脏。
(二)远部取穴
这是十四经取穴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在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除了主治所在部位的病证外,还可以治疗较远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穴位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既可本经取穴,也可异经取穴。远部取穴的主要依据是:①经脉所过,主治所及;②经脉阴阳表里关系;③脏腑与经络络属关系;④五脏之间的阴阳五行功能关系等。如胃经的足三里用于调整脾胃消化道功能;针刺肝经的太冲治疗肝郁黄褐班;带下多而清稀、子宫脱垂取百会);清降虚火用涌泉风痰阻络,口眼歪斜取丰隆等等。
在临床上常远近取穴相配,如头部前额病变近取印堂、阳白,远取合谷、内庭;口齿病近取地仓、颊车、下关,远取合谷,内庭;胃腑近取中脘、粱门、胃俞,远取内关、足三里、公孙;肝脏近取期门、章门、肝俞,远取太冲、支沟等。
(三)腧穴特异作用
有些穴位还具有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比如,大椎、曲池、合谷泻热;水分、阴陵泉利水消肿;足三里、关元、气海强身健体;百会能升提清阳中气等。
(四)对症取穴
针对具体症状选取穴位,又叫经验取穴。如虚脱灸百会、神阙、关元,针足三里;汗多取合谷、复溜;失眠取神门、三阴交、太溪;多梦取心俞、太冲、神门;便秘取天枢、支沟;皮肤瘙痒取曲池、血海、三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