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丹毒会有什么症状(图片及文字内容) 该如何防治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 “蒲银散”作为中药散剂,针对丹毒的诸多症状疗效奇特,能活血化瘀、提毒外出、祛腐生肌、清热解毒,清除坏死组织,杀菌消炎,迅速改善患处周围组织的微循环,从根本上切断病机,彻底根治丹毒顽疾。蒲银散的使用方法十分简单,只需取适量药粉以蜂蜜调匀,涂抹于患处即可,具有吸收快、作用迅速等特点,安全、便捷无副作用,适用于不同年龄及不同部位的患者使用,对于治疗丹毒症,效果非常显着。一般患者使用2-3个疗程便可治愈。一疗程大约用药3瓶!
② 什么叫丹毒
丹毒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是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真皮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颜面丹毒多由鼻、咽、耳等处的病灶而引起,下肢丹毒则多由足癣或下肢外伤引起。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伴有高烧、寒战、头痛及呕吐等全身症状。初起的皮疹为一个有灼热感的红斑,迅速向周围蔓延成为一片红色损害。局部红、热、肿有触痛。表面紧张而有光泽,轮廓鲜明可分,严重时患部可发生水疱和大疱,甚至发生坏疽,皮肤由发红变成暗红及青黑色,以后皮肤组织坏死脱落,露出皮下组织;败血病可使病人短期内死亡。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 建议用外用药物治疗,用邱氏邱药堂邱记膏药外敷,可直接作用于病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产生消炎止痛,舒筋活血,祛风通络,活血化淤,去腐生肌和收敛的作用。发生水疱或皮肤破溃,膏药可拔毒排脓,清除异物,化腐生肌,消炎镇痛,促进新陈代谢,消除肿痛,让患者完全康复,不吃药、不打针、不手术,使用方便,无副作用。
③ 小儿丹毒的物理鉴别
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可有皮肤、粘膜破损等病史。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继则局部见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略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压之皮肤红色稍退,放手后立即恢复,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一般预后良好,约经5—6天后消退,皮色由鲜红转暗红或棕黄色,最后脱屑而愈。病情严重者,红肿处可伴发瘀点、紫斑,或大小不等的水疱,偶有化脓或皮肤坏死。亦有一边消退,一边发展,连续不断,缠绵数周者。患处附近署核可发生肿痛。
发于小腿者,愈后容易复发,常因反复发作,皮肤粗糙增厚,下肢肿胀而形成象皮腿。新生儿丹毒常游走不定,多有皮肤坏死,全身症状严重。
本病由四肢或头面走向胸腹者,为逆证。新生儿及年老体弱者,火毒炽盛,易致毒邪内陷,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20X109几以上,中性粒细胞80%一90%。
一、发局部色虽红,但中间隆起而色深,四周较淡,边界不清,胀痛呈持续性,化脓时跳痛,大多可坏死、溃烂;全身症状没有丹毒严重;不会反复发作。
二、接触性皮炎有明显过敏物质接触史;皮损以肿胀、水疱、丘疹为主,伴灼热、瘙痒,但无触痛;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④ 丹毒的症状是什么形成的红肿容不容易跟蚊子咬的大包混淆
丹毒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一般为单侧发生。它起病急剧,典型的皮损为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周围扩大,一般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结肿大。它与虫咬皮炎相进行鉴别主要是看伴随症状,丹毒一般的伴随症状上面提到了全身的中毒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等,且蚊子咬了以后会痒,而丹毒不会,丹毒会有一种患处皮肤紧绷的感觉。所以二者不难鉴别。
麻烦采纳,谢谢!
⑤ 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该如何治疗
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管神经性水肿(angioneurotic edema)亦称巨型荨麻疹(gianturticaria)或Quincke水肿,是变态反应的一种,属第一型变态反应局部反应型。特点是突然发作,局限性水肿,消退也较迅速。 【病因】 引起发作的因素如食物、肠道寄生虫、药物、寒冷刺激、感染、外伤、情绪波动等都是致病诱发因素。某些抗原或半抗原物质第一次进入机体后作用于浆细胞,产生IgE(反应素),这些抗体附着于粘膜下方微血管壁附近肥大细胞表面,当相同抗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时,则立即与附着在肥大细胞表面的IgE相结合并发生反应,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组织胺、迟缓反应物质(SRS-A)、激肽等,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水肿等相应症状。 【临床表现】 多发于面部疏松组织,唇部好发,尤以上唇多见,表现为肥厚翘突,可波及鼻翼和颧部,反复发作则可形成巨唇。可发生于下唇,或上下唇同时受累。可发生于眼睑、耳垂、阴囊、舌、咽等组织疏松部位,手足也可发生。舌部肿胀如巨舌,影响饮食说话及吞咽活动。局部表现广泛弹性水肿,光亮如蜡,扪之有韧性,无可凹性水肿。边界不清,皮肤颜色正常或微红,有灼热微痒或无不适。全身多无明显症状,偶有头晕乏力。肿胀常突然发生,亦可缓慢发作,持续数小时或半日以上,逐渐消退。一般消退较快,不留痕迹,但也可持续较长时间。慢性者往往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持续更长时间,并难以恢复正常状态。 【病理】 血管及淋巴管扩张,充血渗出,形成局限性水肿,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病理改变可波及皮下组织。 【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病突然,好发于面部疏松组织,水肿而有弹性,色泽正常或微红,无压痛。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不难诊断。 本病应与颌面部蜂窝织炎、丹毒鉴别。 1.蜂窝织炎 为牙源性感染,多有牙痛病史,在肿胀部位可找到患牙。局部有红、肿、热、痛炎症特点。有压痛或肿胀形成。抗生素治疗有效。 2.丹毒 局部明显潮红肿胀,边缘清楚,局部有压痛,全身有发热头痛不适等症状。为急性感染性进行性炎症。好发于面唇部。也可呈慢性过程。 【治疗】 寻找过敏原,避免接触,但有相当数量的患者难以找到过敏原。可用肾上腺素、激素、抗组织胺等药物治疗。 咽喉发生水肿而窒息者,则需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手术,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中医辨证】 属于中医的唇风范畴,也有认为属于唇咽。突发于唇面,发痒水肿,又称唇游风。主要由于风热血燥,或阴阳壅热兼挟外感风邪所致。脾经湿热,水湿停滞,壅热于唇。治宜祛风利湿健脾清热。方药如防风通圣散,四物消风散、清营汤等加减。持续不退者,多有气滞血淤,治宜活血祛淤健脾化痰治之。方药如桃红四物汤、二陈汤等加减。可配合针刺或耳针疗法治疗。
⑥ 丹毒的症状和治疗是怎样的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是丹毒链球菌从皮肤、粘膜的细小伤口侵入所致。病变鲜红如丹,故称丹毒。病变蔓延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有接触传染性。
丹毒的好发部位为下肢和面部。起病急,病人常有头痛、寒战、发烧。局部表现为片状皮疹,颜色鲜红,中间淡、边缘清楚并隆起。手指压迫可使红色消退,去除压力后红色即很快恢复。红肿向周围蔓延时,中央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红肿区出现水泡。病变部位灼痛,附近淋巴结肿疼和压痛。足癣或丝虫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反复发作,并可导致淋巴水肿甚而发生象皮肿。
丹毒的治疗主要是非手术疗法,患肢抬高,局部用3%雷佛奴尔或50%硫酸镁湿热敷。全身应用磺胺类药或青霉素等抗生素,直至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再继续用一周后停药。对下肢丹毒应同时治疗足癣,还应注意接触性传染。
⑦ 丹毒是怎么回事一般长在什么地方
丹毒常见于小腿、面部、头皮和婴儿的腹部等处,临床上发生于小腿占多数,而且多见于足癣患者,面部次之,常见于挖鼻者。下肢的丹毒下肢丹毒,我们科常见就是足癣的病人,单独是淋巴管炎,它的基本病变损伤在淋巴管,造成淋巴管的炎症和淋巴管周围组织的炎症。它是比较表浅的,一般在足癣的过程当中,有些人很不经意,实际上抓破了,由于足癣的皮损,加上自身的抓破了,造成细菌炎的淋巴管感染,所以产生小腿这种皮损,就是
丹毒这种损害
。所以这个就是常常发生在下肢,是由于足癣没有控制好引起来。面部的丹毒发生于面部的丹毒住往先从一仍的鼻部或耳部附近开始向同例的颊部蔓延,有时可迅道地跨越鼻部而达到另一例。形成瓣形损害。附近淋巴结肿大疼痛,以后可以扩展到头皮及下颌的边缘而位整个头面部红肿显着,甚至变形,眼皮往往由于明显的肿胀而难以张开,有时也可蔓延至粘膜上。数日以后,皮疹不再扩展而开始消退,体温也逐渐下降。以后皮疹和体温均恢复正常。遗留轻微的色素和脱屑而愈。但是有些严重病人由于细菌的扩散及毒素的作用,可以发生内脏病变及血栓形成,例如肾炎、心肌炎及海绵窦血栓形成。此外。胸膜、腹膜、滑膜以及脑膜皆可有炎症发生,甚至因支气管肺炎、败血症导致死亡。这种情况较常见于手术后的老年人和婴儿。再一个有的习惯不好,挖鼻孔,就造成局部的感染,淋巴管的感染,造成面部的,所以容易产生在局部,挖鼻孔,就是鼻子周围,就是面部,面部就产生一种丹毒的表现。婴儿丹毒易发与腹部,为什么呢?一般婴幼儿发生丹毒
,一般都是往往在出生的时候,要剪掉脐带,在脐带愈合当中,可能没有完全愈合好,还有些正在愈合过程当中,尤其是小孩的尿布,会污染这个部位,造成局部的感染。另外小孩儿、婴幼儿很多孩子,容易得急性湿疹,就是在臀部,湿疹也好,就是尿X的,就是局部潮湿,因为婴儿皮肤比较嫩,也比较薄,皮肤的免疫功能也比较差,所以容易被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这个细菌所感染,造成局部的丹毒。
由此可见,发生在下肢的丹毒多由足癣和下肢外伤引起,而发生在面部的丹毒则多由鼻、咽、耳等处的病灶引起,比如鼻炎患者以及经常用手挖鼻孔的人就容易患丹毒;而婴儿腹部的丹毒多由脐带感染引起。
⑧ 丹毒指什么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其好发部位是下肢和面部,其特点是起病急,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病因主要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的细小伤口入侵所致。病人常有头痛、畏寒、发热,局部表现为红斑,色泽鲜红,中心较淡边界清晰并略隆起,局部有烧灼样痛,回流区淋巴结肿大,疼痛。处理不当可导致淋巴水肿,严重时发展为象皮肿,因此早期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是必要的。
症状:
1.丹毒多发部
位是面部和下肢;
2.起病急,常有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白细胞增高。
3.局部出现肿状红疹,色呈玫瑰,形态不规则,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略隆起,时有水泡,压可褪色,有烧灼感,炎症向四周扩散,中心部逐渐褪色呈棕黄色,有落屑。
4.区域淋巴结肿大,伴疼痛及压痛。
检查血白细胞增高。
治疗
1.卧床休息,加强营养,发生下肢者抬高患肢。
2.大剂量青酶素静滴或肌注,直到局部病变消失后,仍应继续应用5-7天。不能过早停用,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