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面神经麻痹用按摩穴位法对病症有没有帮助
问题分析:
你好,你这个情况平时多自己按揉一下患侧的翳风穴、太阳穴及颊车穴对症状改善都是有帮助的
意见建议:
你这个情况还是体虚受风寒所致的,最好还是配合着去中医院针灸来舒筋活络调治,并且配合着服用甲钴胺营养神经来治疗,面部情况就能逐渐改善了
‘贰’ 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穴位
您好,治疗面瘫的针灸穴位有很多,如风池、合谷、阳白等等。具体治疗方案依个人情况决定。
‘叁’ 扎针三泉穴对面瘫有效果吗
在医学上,面瘫被称为是一种精神麻痹从而导致的一种面部肌肉无法正常运行的疾病,它的主要表现症状为,眼睛、嘴巴出现歪斜,而且在任何的季节都有可能会发病,一般常见的人群为青壮年,而发病的原因却是复杂多样的。
面瘫的发病原因有外伤、病毒感染、炎症、受凉受热等。面瘫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影响正常的社会交往。那么如何治疗面瘫呢?在这里提供几条治疗方法。
1.针灸疗法
中医认为面瘫是因为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入阳明、少阳经络,从而导致经脉受阻,经气运行迟缓,于是肌肉运动缓滞。所以通过针灸来疏通经脉、活血祛风,可以治疗面瘫。面瘫治疗初期,针用泻法;治疗后期,针用补法。穴位以手、足阳明经为主,足太阳经穴为辅。针灸疗法需要多个疗程的治疗。
2.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的面瘫是因为外伤导致的面部神经断裂而引起的,可以进行神经移植手术来治疗。这种治疗方法适合面部神经外伤早期的时候,此时面部神经比较容易吻合,到了后期由于疤痕组织生长,会影响面部神经吻合,治疗效果欠佳。
3.表情训练疗法
这种治疗方法比较适合刚刚患有面瘫的患者,通过各种面部表情如吹气、咬牙、皱眉、嘟嘴、皱鼻等来训练面部神经与肌肉,每天坚持,长此以往,会达到治疗面瘫的效果。
4.热敷治疗法
有的面瘫患者是由发炎而引起的局部面瘫,此类患者可以用热敷患处的方法来消除炎症,活血通经,每天热敷3-4次,每次20分钟。
虽然说面瘫会给患者的生活带去许多的不便和麻烦,但是,面瘫并不是难以治愈的疾病,因此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当您出现面部僵硬、头晕乏力、口眼歪斜、吐字不清的情况时,就要注意去医院进行诊断,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面瘫后遗症
1、面肌联合运动:有的患者出现张口、示齿、鼓腮、吸吮时眼也跟着闭合变小,相反闭眼时,口角也牵拉闭合,这就是面肌联合运动,是面神经受损后,其髓鞘恢复不良所致。通过赋用百年牵正汤,神经完全修复后,症状可以消失。
2、面肌痉挛:是一种无痛性、有规则的阵孪性面部肌肉抽动,常局限于眼睑或口角,痉挛可因说话、吃饭、精神紧张、疲劳而加重,每次痉挛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3、面肌纤维性痉挛:患侧出现小而快速的、部位不恒定的肌肉抽搐性收缩,常伴有瞬目运动增多。
4、鳄鱼泪症候群:此现象多出现在面瘫后数周或数月,患者吃食物时,患侧即有眼泪流下,甚至只是看到或想到可口的食物时,也
‘肆’ 眉头是什么经络,一按就痛
眉头是什么经络,一按就痛
眉头是什么经络,一按就痛,在中医上讲上眼的眉骨属于胃经行走的地方。按压眉骨穴位也都会有疼痛反应,这些反应可以表示眼睛局部的病变。那么眉头是什么经络,一按就痛是怎么回事呢?
眉头一按就疼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额窦炎,主要表现为头痛以及眉头按压疼痛,还会伴随鼻塞、脓涕、食欲不振、发热等其他症状,可以通过鼻窦CT或者鼻镜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面主要是积极消炎治疗。
2、神经性疼痛,疼痛表现为阵发性跳痛,多由熬夜、作息不规律、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受凉等情况诱发,治疗方面主要是应用营养神经类的药物以及缓解疼痛症状的药物,比如正天丸、甲钴胺等。
3、脑血管痉挛,日常生活中经常受冷风刺激后导致血管痉挛,出现眉头按压性疼痛的症状。这要考虑是脑血管痉挛所致,可以服用氟桂利嗪胶囊、尼莫地平片等药物缓解症状。
眉毛上有三个穴位,即攒竹穴、鱼腰穴、丝竹空穴,一般用手轻按上述穴位时,局部会有麻、胀、痛等感觉,部分敏感人群会有小电流经过的酥麻感。
1、攒竹穴:又名眉头,在眼内角上方,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穴位,主要用于治疗面瘫、呃逆、面痛、三叉神经痛等。此穴有额肌、皱眉肌、额动脉、额静脉、额神经内侧支经过,不宜艾灸;
2、鱼腰穴:为经外奇穴,在瞳孔直上、眉毛中间的位置,有镇惊安神、疏风通络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眉棱骨痛、面神经麻痹、眼睑下垂等,此穴有眼轮匝肌、枕额肌、眶上神经外侧支、面神经等经过,常以平刺针法刺灸该穴位;
3、丝竹空穴:又名巨窌穴,在眉毛的`尾端,即眉梢尾端与眶缘之间的位置,能触摸到一处凹陷,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寒湿水气由此汇入三焦经,有止痛、止晕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头疼、面神经麻痹、目赤肿痛、眼睑瞬动、癫痫、齿痛等,此处有眼轮匝肌、眶上神经、面神经颞支和颧支经过,可以平刺该穴位。
以上三个穴位临床经常用到,建议在专业中医师辨证论治下使用该穴位。平常做眼保健操时,经常会按摩到以上三处穴位,对促进眼睛明亮、缓解视力疲劳有一定好处。
眉心就是中医经络穴位印堂穴的驻地,养生者将印堂穴称为“上丹田”,中医认为,刺激这个部位,勤加耕耘,就能够获取长生延年的“内丹”。
印堂出现问题属于虚弱的病症。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时,只要按摩一下眉心,疲劳症状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缓解。
印堂穴很好找,位于脸部正面,左右眉间正中央就是印堂穴。
刺激印堂还有醒脑通窍明目的功效。每天用拇指和食指捏起两眉间的皮肤稍向上拉100次,就能感觉到一种胀胀的感觉向两侧发散,那是阳气在冲击,之后您就能感觉到脑子特别清醒,眼睛也特别明亮。
经常按摩这个印堂穴位,还可以使头脑反应敏锐,增强记忆力、改善视力减退。
此穴对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和与伴随而来的头昏、头痛、嗅觉功能减退等,也具有明显的调理和改善作用。
按摩手法
1.右手的中指伸直,其他手指弯曲;
2.将中指的指腹放眉中心处,用指腹揉按穴位,用力适度;
3.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每次大约2至3分钟;
4.也可采用右手拇指、食指捏起两眉间的皮肤稍向上拉的方法,每日早晚各提拉50至100次。(也可如图直接用拇指按摩)
打通了这个控制点,脑供血问题就会有改善,对头痛、头晕等高血压引起的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眼眉有什么穴位
1、阳白穴位
取穴位置:该穴位于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功能:生气壮阳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目痛,外字、外眦疼痛,雀目。
2、印堂穴位
取穴位置: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降眉间肌。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
功用: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主治疾病:头痛,头晕;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
3、攒竹穴位
取穴位置:该穴位于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解剖:有额肌及皱眉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功能:对黑眼圈有所缓解
主治疾病: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颤动,眼睑下垂。
4、睛明穴位
取穴位置:人体睛明穴位于面部,眉头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上方为鼻睫神经。
功能:降温除浊
主治疾病: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
5、瞳子髎穴位(别名:太阳穴)
取穴位置:眉尾后侧
解剖: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功能:降浊去湿。
主治疾病: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伍’ 面部神经麻痹可以按摩哪些穴位
面部神经麻痹发病后,往往口眼歪斜,偏向一侧,即一边面痉挛较甚,症状较重,对侧面部却较轻。治疗重点应在症状重的一边,针灸手法采用深刺、重捻。
取穴:合谷、太冲、颊车、地仓、迎香、风池、承浆、阳白、攒竹、印堂、四白。
其中合谷、太冲为循经远取法,两穴对头面的疾患最为有效,《百症赋》说得好:“太冲泻唇歪以速愈。”
风池、翳风同属少阳,有疏解风邪之效,并能祛风止痛;阳白、攒竹、四白、地仓、印堂、迎香、承浆,均有疏经调气的作用。
采用透穴法,还可以加强经气的通调,如攒竹穿鱼腰、地仓透颊车。《玉龙歌》说得清楚:“口眼歪斜最可嗟,地仓妙穴透颊车。”
视情况需要,有时选择一些阿是穴配合治疗疗效更佳。对侧面部的症状较轻,其处理方法是:选取几个必要的对应穴位,进针较浅,并采用轻针轻捻。总的来说,一般留针半小时为宜,拔出针后必须用艾条点燃温灸,再进行局部按摩,使局部肌肉松弛,达到理顺经络的目的。每天针灸一次,10天为一疗程。
一般来说,按上述步骤进行针灸处理,一个疗程左右可逐步治愈。
‘陆’ 面瘫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按5穴,叩刺治疗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又称为“口眼 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患者常在一觉醒来时感觉一侧面部发硬、麻木,不能皱眉、抬额、闭眼、咧嘴、鼓腮。照镜子时看到自己发病一侧额头的皱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一侧。
部分患者初期时感觉耳后疼痛,有的出现患侧的舌头前2/3的味觉消失,有的听觉过敏。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医认为,劳累过度,机体正气不足,导致脉络空虚,卫气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气血瘀阻,筋脉肌肉失去约束而发病。
维生素B族元素,如维生素B1、B6、B12等对面神经疾病的恢复都有帮助。钙不仅能对骨骼和智力有益,补充钙还能促进肌肉及神经功能正常,由于面神经疾病患者主要是面神经传导障碍而导致肌肉萎缩,所以补钙很重要。
治疗面瘫的特效穴位有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合谷穴。
【阳白】按摩阳白穴可以疏通眼睛局部经络,眼周经络通畅了,瘀阻的气血得以通行,则面瘫导致的眼睑闭合不全症状可以得到改善。
【四白】按摩阳白穴可以通过强健脾胃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的作用驱逐病邪,同样四白穴也具有疏通眼周经络的功效,配合阳白穴,一上一下,共同治疗面瘫所致眼睑闭合障碍。
【地仓】按揉地仓穴可以疏通口部经络,放松局部肌肉,从而改善口歪、流口水的症状。
【颊车】与地仓穴配合,可共奏疏通局部经络、强健脾胃之效,使面瘫所致的口角歪斜、流口水等症状改善。
【合谷】有很好的疏通头面部经络气血的作用。自古就有“面口合谷收”的说法,也就是与颜面部、口部相关的疾病都可以选合谷穴来治疗,手阳明大肠经止于头面部,因此面瘫的自我按摩也少不了这个穴位。
1.按揉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合谷穴
面神经麻痹患者可自行按摩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合谷穴,操作时,可依次用大拇指指腹按揉,每穴按揉3 5分钟,至局部有酸胀或酸麻感。按揉完上述特效穴,还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相并,在患侧前额、脸颊、口唇四周等部位做缓慢而均匀有力的摩揉,即边揉边做环旋移动,时间约3分钟,以局部发热为宜。再四指张开,在面部做广泛、无规律的叩击。叩击的力量适中,面部有感觉即可,时间约2分钟。此法可以疏通面部经络气血,从而改善症状。(见图6-17,图6-18,图6-19,图6-20,图6-21)
2.皮肤针叩刺
如果有人员陪护,可以让陪护人用皮肤针(即梅花针)沿患者背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叩刺,可以调动机体的抗邪能力,从而驱赶病邪外出,督脉在背部位于脊柱上,足太阳经在脊柱两旁1.5寸(即脊柱与肩胛骨内侧连线的一半就是背部的1.5寸),用皮肤针对这两条经络轻轻叩刺,以皮肤发红为度,每天2次。
如果没有人陪护,患者可以用梅花针对着镜子轻微地叩刺上述的面部的特效穴,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不要用力以免伤及面部皮肤,留下疤痕。
3.穴位敷贴
将马钱子湿润后,切成薄片,敷贴于面瘫处,2 3日1换;或将马钱子锉成粉末1 2分,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下关、太阳、阳白等穴。5 7日换药1次。马钱子,味苦、性寒、有毒,历代医家取其毒性治疗面瘫,临床见效快,效果好。因其有毒,故多外用贴敷。
4.外敷鳝鱼血
一般认为,鳝鱼血活血搜风通络,涂于局部,干燥后,能牵引面部肌群,刺激神经,促进瘫痪肌恢复功能。
鳝鱼血治疗面瘫,早在元代《世医得效方》中便有记载:“大鳝鱼一条,以针刺头上血,左斜涂右,右斜涂左,以平正即洗去”。取鳝鱼血涂于患侧,30分钟后洗去,3天后再行第二次治疗。需注意的是:复原后立即停止,切不可矫枉过正。
‘柒’ 面神经麻痹按哪个穴位能好的快 急、 我老公今天早上起来就嘴歪眼斜了。 求助
耳垂下方半寸处细盐炒热敷之
‘捌’ 面部神经麻辟
面部神经麻痹又叫面瘫,该病起病急骤,其表现为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口角流涎等,中医称之为中风。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脑血管阻塞、面部血液循环不畅、患部神经传导失调所致。
面部神经麻痹发病后,往往口眼歪斜,偏向一侧,即一边面痉挛较甚,症状较重,对侧面部却较轻。治疗重点应在症状重的一边,针灸手法采用深刺、重捻。
取穴:合谷、太冲、颊车、地仓、迎香、风池、承浆、阳白、攒竹、印堂、四白。
其中合谷、太冲为循经远取法,两穴对头面的疾患最为有效,《百症赋》说得好:“太冲泻唇歪以速愈。”
风池、翳风同属少阳,有疏解风邪之效,并能祛风止痛;阳白、攒竹、四白、地仓、印堂、迎香、承浆,均有疏经调气的作用。
采用透穴法,还可以加强经气的通调,如攒竹穿鱼腰、地仓透颊车。《玉龙歌》说得清楚:“口眼歪斜最可嗟,地仓妙穴透颊车。”
视情况需要,有时选择一些阿是穴配合治疗疗效更佳。对侧面部的症状较轻,其处理方法是:选取几个必要的对应穴位,进针较浅,并采用轻针轻捻。总的来说,一般留针半小时为宜,拔出针后必须用艾条点燃温灸,再进行局部按摩,使局部肌肉松弛,达到理顺经络的目的。每天针灸一次,10天为一疗程。
一般来说,按上述步骤进行针灸处理,一个疗程左右可逐步治愈。
‘玖’ 刮痧哪些穴位可以治疗面瘫
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瘫。可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两类。周围性多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内的面神经炎所致。
【刮痧部位】
刮风池;点揉阳白、四白、地仓、颊车、翳风;点揉或刮合谷、内庭。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是一侧面肌出现阵发性、无痛性、不规则的抽搐。开始仅有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动),以后可逐渐发展至面部其他肌肉,甚至和嘴角一起抽动,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
【刮痧部位】
点揉攒竹、四白、地仓、颊车、翳风、合谷。
‘拾’ 面神经麻痹针灸什么穴位
针灸推拿配以中药治疗本病取得较满意效果。 现介绍如下 瘫即面部神经麻痹,有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两种,本文所述为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素体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加之起居不慎,风邪乘虚入侵脉络,致使该侧气血痹阻,脉络失于濡养,导致该侧肌肉弛缓无力,受对侧牵拉而歪斜,病因以风为主,次为风寒、风热或风邪与痰瘀相杂。 1.3 治疗方法 1.3.1 针灸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针灸可使肌纤维重新得到神经支配,使受障碍的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改善局部新陈代谢,加速面部的肌肉神经功能恢复[2]。治则:祛风通络,取穴:合谷、太冲、牵正、颊车透地仓、风池、下关、迎香、承浆,每次选3或4穴,加减法:眼睑不能闭合,露眼流泪者加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透鱼腰;耳后痛者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濂泉。手法:平补平泻抽针法。操作: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下关、牵正、迎香、平刺,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患侧抽动,留针20 min,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在针刺的同时可加用电针,频率为60次/min,时间一般为15 min,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休息3~5天可以进行下个疗程。 1.3.2 推拿按摩 一般宜在发病后3天开始进行,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头枕部垫一薄枕,患者坐于床头椅子上,一手固定其头部,另一手用指掌摩揉法施术于颜面部3~5次,然后以手指的掌面和大鱼际肌从额正中线开始向外至双侧太阳穴,再向前下至颊部掌揉至下颌,手法宜轻,放松于耳部,施术2~3 min,然后用中指指腹点按于太阳、阳明、攒竹、迎香、颊车、地仓、承浆穴约3~4 min。以一指推法施于对侧风池、翳风及颈项部,约3 min,以局部出现酸、麻、胀、痛感为度,再拿肩井穴1 min,用拿法施术对侧合谷约1 min,上述治疗每日1次,每次约20~30 min。 1.3.3 中药治疗 因本病形成以虚、风、痰、瘀四者为其基本病理基础,正气虚为病之本,风、痰、瘀为病之标。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祛风化痰常选胆南星、僵蚕、全蝎、蜈蚣、防风、荆芥、葛根、白芷、天麻、白附子、乌梢蛇等药;活血通络宜用当归、川芎、丹参、牛膝、地龙、赤芍、桃仁、红花、水蛭等药;补虚益气宜选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等。临证时,可根据不同的证型,有所侧重,或以祛风化痰为主,兼以活血益气,或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祛风化痰补虚,或以补虚扶正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祛风。又根据病邪性质不同,偏寒者予以散寒,偏热者予以清热;热重者清热解毒,肝郁者疏肝解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