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面部护理 > 面部骨头疼中医怎么治

面部骨头疼中医怎么治

发布时间:2022-11-19 18:20:11

A. 我一张嘴右脸颊骨头就疼,怎么办要就医吗

下颌关节炎,嘴不要张太大,不要吃太硬的东西,外用扶他林,过段时间就好了,自己揉不了的话可以找中医按摩

B. 我得了右侧下颌骨关节炎怎么办针灸没有用,有没有什么效果显着的资料方法,除了动手术哦

你的病医学上称"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应该属于口腔科治疗范畴,也可以到中医的按摩科治疗.
颞下颌关节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咀嚼、发音、吞咽和表情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青壮年,以20~35岁患病率最高。一般发生在一侧,但有的可逐渐累及两侧。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一般病程较长,并经常反复发作,多属功能紊乱,也可有关节结构紊乱或器质破坏,所以应引起重视,及早治疗。
1.病因
(1)精神因素:临床上,患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病员,常常有情绪焦急、易怒、精神紧张、好激动以及失眠等症状。
(2)咬合关系:患者多有�关系明显紊乱的情况,如�干扰、牙尖早接触,严重的锁�、深覆�,多数后牙缺失,�面过度磨耗等。
(3)关节负荷过重:经常咬坚硬食物、夜间磨牙、紧张时咬牙习惯,使颞颌关节负荷过重,会导致本病的发生。
(4)偏咀习惯:单侧咀嚼习惯会引起两侧关节不均衡运动,并影响两侧颌骨的发育和肌力量的平衡。长期的偏咀习惯易致颞颌关节功能紊乱。
(5)外伤、打哈欠张口过度、突然的寒冷刺激、不良坐姿及牙齿疾病等,也可造成颞颌关节、周围肌群和韧带的损伤而致发病。
(6)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等也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2.临床表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发展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功能紊乱阶段、结构紊乱阶段、关节器质性破坏阶段。
其临床表现一般有以下三个主要症状:
(1)下颌运动异常:正常成人自然开口度平均约3.7厘米,开口型不偏斜,呈“↓”。本病患者则会出现开口度异常(过大或者过小),开口型异常(偏斜或者歪曲),开闭口时关节出现绞锁等。
(2)疼痛:主要表现为开口和咀嚼运动时关节区或关节周围肌群的疼痛。如关节有器质性破坏或肌痉挛时,相应的关节区和肌组织会有压痛。
(3)关节弹响和杂音:正常颞颌关节在下颌运动时无明显的弹响和杂音。本病常见的异常声音有①弹响音,即开口运动中有“卡、卡”的声音;②破碎声:即开口运动中有“卡叭、卡叭”的破碎声音;③磨擦音,在开口运动中有连续的似揉玻璃纸样的磨擦音。
(4)此外,还常伴有许多其它症状,如各种耳症,各种眼症,以及吞咽困难、语言困难、慢性全身疲劳等。
3.分类
(1)咀嚼肌群功能紊乱类:主要为各咀嚼肌的功能不协调、功能亢进和痉挛,实际上是关节外疾患。关节的结构和组织正常,以开口度异常和开口型异常以及受累肌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关节结构紊乱类:是关节紊乱综合征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类。为关节盘、髁状突和关节窝之间的正常结构紊乱,以在开口运动中各种不同时期的弹响为主要特征,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开口度、开口型异常。
(3)关节器质性改变类:通过X线片、造影和关节内窥镜等检查可发现关节骨、软骨和关节盘有器质性改变,除了出现以上两类的症状外,关节运动时可闻连续的磨擦音或破碎音。
4.自我诊断
(1)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见。
(2)一般都有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征的病史。
(3)有关节弹响、疼痛的主诉症状,疼痛与下颌运动、咀嚼有关。
(4)检查时发现颞颌关节运动异常(开口度过大过小,开口型偏斜歪曲)。
(5)X线片检查:X线片可发现有关节间隙改变和骨质的改变,关节造影可发现关节盘移位、穿孔及关节周围组织的变化。
(6)关节内窥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关节腔内的病变,根据观察到的结果直接作出诊断,还可以在镜下取材做活检。
【家庭治疗】
1.防治原则
(1)以保守治疗为主,采用对症治疗和消除或减弱致病因素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2)治疗关节局部症状的同时应改进全身状况和病员的精神状态。
(3)对患者进行医疗知识教育,使病人了解疾病的性质、发病因素,使患者增强信心,配合医生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自我治疗、自我保护关节。
(4)循序渐进,确定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
2.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法有:
(1)服药:常用的有消炎痛,片剂,每片25毫克,每次25毫克,1日3次,连续5天为一个疗程;安定,片剂,每片2.5毫克,每次2.5~5毫克,1日3次,连续5天为一个疗程。
(2)理疗:可选用局部红外线照射、氦氖激光照射,每次20分钟,1日1次,连续照射1周为1个疗程。
(3)磁铁疗法:适合于家庭治疗用,患者可以用磁铁片敷贴在痛点最明显的部位,使用方便,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常用于治疗本病中的疼痛和张口受限,对关节弹响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还可以采用封闭疗法、调�、正畸矫正等方法。如果有明显手术适应症的,也可采用手术疗法。
3.治疗要点
(1)翼外肌功能亢进:主要是调整翼外肌功能,可用0.5%或1%普鲁卡因5毫升作翼外肌封闭,每日一次,5~7次为一疗程。
(2)翼外肌痉挛:主要是解除肌痉挛。①理疗:可用15%氯化钙溶液作两侧关节区及咀嚼区钙离子导入,每日一次,7~10次为一疗程;②封闭疗法:用2%普鲁卡因2~3毫升行翼外肌封闭,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如疼痛无明显改善,则应放弃封闭疗法。③中药局部热敷、药罐、推拿等亦均有一定疗效。
(3)咀嚼肌群痉挛:治疗同翼外肌痉挛,但以温和的物理治疗为宜。同时可服用镇静、肌松驰剂,如安定、肠溶阿司匹林。
(4)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弹响初期患者,可戴用复位�板进行治疗,如关节盘前移明显无法进行�板治疗的,则可行关节盘复位术。
(5)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首先可使用手法复位,方法同关节急性前脱位手法复位法,复位成功,可听到一弹响声,然后再按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治疗。手法不能复位的,可戴用枢轴�板,严重的则行关节盘复位术。
(6)关节盘穿孔、破裂:应遵循合乎程序的以保守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无效的,则根据病情考虑关节盘修复术或摘除关节盘。
【注意事项】
(1)饮食原则上不予限制,但应避免咬嚼生冷坚硬的食物。
(2)消除精神紧张的心理状态,保持精神乐观、放松、心胸开阔的精神状态。注意劳逸结合,积极参加文体活动。
(3)工作紧张时不要养成咬牙的习惯。
(4)勿大张口,打哈欠时要注意保护下颌关节。
(5)冬季时注意面部防寒保暖。
(6)拔除阻生牙时,注意保护下颌关节;其它口腔内治疗时,应注意不让病人长时间地大张口。

C. 如何合理用体恒健骨藿苷素治疗骨质疼痛

身上7把止痛的“钥匙”。

1头痛:揉两眉间

无论感冒还是心烦,头疼总是紧紧相连。

紧锁眉头时,不妨轻轻舒展,可有助于舒缓头疼。头疼时,不妨用屈曲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揪揉这个部位皮肤,以局部感觉微麻、发胀为宜,如果真有疾患,这个地方会出现一个红或深紫的印子,像被刮出的痧一样。

一般揪揉2分钟即可。动作宜慢不宜快,但要稍微有点力度。一般的头痛立刻能见效。

这儿有个穴位叫“印堂穴”,位于督脉之上,按摩印堂穴所在的这个部位有助于推动督脉气血运行,缓解头痛、鼻部不适等症状。

2背痛:手助后腰暖

如果你腰酸背痛,不妨尝试一下,双手搓搓后腰,会惊喜发现,腰酸背痛的症状会有立竿见影改善。先将两手对搓发热,紧贴后背脊柱两侧的腰眼处,稍停片刻,用力向下搓到尾闾部位(长强穴)。

腰部是中医所指的“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

3牙痛:按虎口下关

牙痛让人坐卧不安,这时不妨按压一下这两个部位:一个是在百姓常说的“虎口”附近,中医的合谷穴也在这个位置。

但要注意,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刺激。另一个是在面部,耳朵前方,颧骨下方的凹陷处。

中医认为手阳明经的脉络入下排牙齿,足阳明经的脉络入上排牙齿,合谷、下关两个穴位都是阳明经穴,按摩这两个地方能有助止牙痛。

4肩痛:提揉肩上“井”

很多儿女经常帮感觉肩痛的父母揉肩,但很少有人知道揉肩止痛的原因及标准动作是什么。揉肩止痛除了舒活了肩部气血,还有一个原因是揉到了肩上的一口“井”——肩井穴。

具体操作方法是,被按摩者坐直,按摩者立于被按摩者身后,双手虎口张开,四指并拢,搭在被按摩者双肩井部位,四指与拇指相对用力做有节律的拿捏动作。如果再用空心拳帮老人捶捶后背,效果会更好。

5心痛:手腕上“玄关”

手腕横纹往上约三指宽处,有一把解除心痛的“钥匙”,是内关穴所在。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络”穴,是中医用来治疗心脏疾病的核心用穴,几乎所有与心脏异常有关的症状均可使用。

心脏不好者若突发心绞痛,可按内关穴,对其行点、按能活血通络,止痛。一般需按5分钟。仅作辅助治疗以及急救使用。

6胃痛:点按足三里

气血虚或消化不良的人,稍吃多一点就会引起肠胃胀痛。中医认为,通过穴位按摩,可起到调整胃的机能、镇痛、降逆气化浊气的养生功效,进而缓解胃痛胃胀等不适症状。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7痛经:脚背对点按

痛经让许多女孩子痛苦。按摩哪个部分能缓解痛经?答案就在脚背上,在大足趾和第二个足趾之间的缝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这是太冲穴的位置。按揉这个点,具有明显疏肝止痛作用,有助治疗痛经。

具体按摩方法如下: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

D. 脸颊右侧的骨头疼~~

你确认是牙齿过敏吗?会不会是牙齿侧面或者隐秘的地方有洞?看你的症状像是牙髓炎了,估计可能是一跳一跳的痛,有时候还会伴有同侧头痛吧。
建议最好是去医院看看,牙疼光靠吃药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就算这次控制住了,以后也会再犯的。

E. 面瘫已经5天了,问了中医,脸部没什么变化,但是瘫痪的半边脸出现了骨头痛,肉也痛的现象,连耳朵后的骨

病情分析:是面瘫需要局部做按摩、热敷、封闭、针灸等治疗,口服活 血化瘀中药治疗。
意见建议:平时禁吃辛辣酒、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效果不 好到医院做微创手术治疗(神经切断术)。

F. 面部颌骨疼痛怎么治疗

你好,这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症,颞下颌关节(耳朵和下巴之间突出部分)功能紊乱是由于外伤,劳损以及无菌性炎症等原因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组织之间的功能失常,患者常出现单侧或双侧颞下颌关节处慢性疼痛,疼痛可向耳后放射,张口活动受限,并出现局部牵拉性疼痛,颞下颌关节运动时常出现关节脆响,而且常因嚼硬物,打呵欠,受寒而加重.
1.可做翼外肌封闭
2,可做针刺疗法
3.可做钙离子导入
4.可口服镇静及解痉药物
5.红外线.超短波.激光.腊疗.按摩及局部热敷等,也有一定疗效
6.避免开口过大造成关节扭伤,如打哈欠.大笑:受寒冷刺激后,防止突然进行咀嚼运动,以免引起肌痉挛.关节韧带的损伤:纠正不良咀嚼习惯,如单侧咀嚼,夜间咬牙:
7.治疗间勿进行过度开闭口运动.前伸运动侧方运动以及实验有无弹响或疼痛的存在:勿咀嚼坚硬食物.

G. 中医辨治三叉神经痛(面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中老年人常发病,患者以40岁以上女性居多,单侧发病,右侧多见。临床症状为在颊部、上唇、上牙龈和下唇、下牙龈等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无任何先兆,突然出现闪电式、短暂而剧烈的撕裂样、电灼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的反复疼痛,常伴有面部肌肉抽搐、流泪、流涎、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症状。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钟至数分钟多则半小时不等,症状骤然停止后无任何不适感。

该病呈周期性发作。随着病情的加重,间歇期愈来愈短,发作愈加频繁,久不得愈。由于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诱发痛作,经过一次次强烈的疼痛刺激,使患者精神异常紧张,使其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使用中药治疗该病,常可取得良好疗效。

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偏头痛”、“面痛”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灵枢·经脉》篇提到颔痛、颊痛、目外眦痛;《素问·缪刺论》有“齿唇寒痛”之症等。后世医家对本病的征候特点有较细致的描绘和较深入的认识。如《医林绳墨》谓:“亦有浮游之火,上攻头目或齿异不定而作痛者。”阐述了其病机与症状。《张氏医通》中云:“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证治准绳》还进一步加以分类曰:“面痛……暴痛多实,久痛多虚。”《医学纲目》和《普济本事方》尚有面痛治验的记述,以上表明我国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证治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中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是三阳经筋受邪所致。古云:“巅顶之上,惟风可到。”据本病疼痛发作的特点,与风邪者善行而数变的特性相似,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明《景岳全书》曰:”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瓣表里.盖暂病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廉元气.以暂病言之,有表邪者,此风寒外邪于经也,治宜弥散,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

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需遵循以下原则:新病,由外邪引起者,以疏风为主;久病,由痰火淤血所致者,以清热、涤痰、活血为主;疼痛既然是闭阻不通所致,因而在治疗上应以通经活络为主,并以此为原则;如因风邪引起者,宜疏风通络:因寒邪引起者,宜散寒温经:因热邪引起者,宜清热通络;因湿邪引起者,宜除湿通络;因气滞引起者,宜理气活血;因血瘀引起者,宜活血化淤等。

【病因病机 】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一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二是内伤七情、饮食或劳倦。其病机可归纳如下:

1、风寒外袭

风寒侵犯阳明,风阳升发,易犯头面,而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致血脉收引,气血闭塞,而产生疼痛。

2、胃热上攻

过食炙赙辛热之物,胃热偏盛,或外感风热,邪热犯胃,胃火熏蒸,循经上攻头面。

3、肝火上炎

多因内伤七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因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肝胆之火升腾。肝火循胃络上扰面颊而发病。

4、痰瘀阻络

多因病程长久,脾虚运化失常,痰浊内盛,阻塞脉络;或久病入络人血,瘀血内阻,络脉不通,不通则痛。

【辨证分型】

1、风寒外袭

常因冷天或感风寒而发作或加重,痛时面肌有紧缩感,呈阵发性短暂抽搐样剧痛,局部喜热敷,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沉迟。

2、胃火上攻

面颊呈阵发性剧痛。遇热诱发,痛如火燎肉裂,龈肿口臭,烦躁不安,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赤黄,或有胃脘隐痛。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

3、肝火上炎

患侧频发电击样疼痛,痛时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怒则发作,胁肋作胀,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弦。如为虚火上炎,则抽搐剧痛,午后加重,颧红烦热,失眠健忘。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4、痰瘀阻络

经久不愈,时作时止,剧痛时如锥刺刀割;如为痰阻,胸睦满闷,呕吐痰涎,便溏面晦,舌质暗淡,苔滑腻,脉沉滑;如为血瘀,痛处固定不移,午后加剧,舌质偏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

【分型治疗】

(1)风寒外袭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处方:川芎、白芷各30克,制川乌、藁本各9克,细辛3克,荜拨12克,甘草6克。

加减:疼痛剧烈加麻黄、制附子;久治不愈,配合外治,其法为:细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干姜6克,白酒15 30毫升,加水适量,置于锅内煎煮,煮沸后用一喇叭形纸筒,一端罩在药锅上,另一端对准鼻孔,令病人吸入药气,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常用成方:川芎荼调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等。

(2)胃火上攻

治法:清胃泻火祛痛。

处方:川芎10克,生大黄12克(后下),芒硝10克(分冲),板蓝根10克,银花10克,枳壳10克,僵蚕6克,全蝎粉3克(分冲)。

加减:火烙样痛加石膏、黄芩;第一、二支痛为主加葛根,第三支痛为主加升麻、丹皮。

常用成方:清胃散、白虎汤合泻心汤。

(3)肝火上炎

治法:泻肝降火止痛。

处方:川芎30克,龙胆草15克,生地10克,当归、白芍、丹参各12克,黄芩、白芷、全蝎、蝉蜕、地龙各9克。

加减:便秘加大黄;血压高加钩藤、夏枯草;阴虚加女贞子、石决明、知母。

常用成方:清肝散加减。

(4)痰瘀阻络

治法:化痰祛瘀通络。

处方:川芎、羌活、僵蚕、秦艽各10克,细辛5克,鸡血藤30克,蜈蚣2条,全蝎、甘草各6克,桃仁9克,红花10克,姜半厦6克,胆南星5克。

加减:瘀重加赤芍、丹参;寒重加制川乌。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单方验方】

1

七叶莲制剂

组成:以七叶莲配制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9相当于原生药5 10克)或片剂(每片含干浸膏0.4克,相当于生药5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2 4毫升,每日1 2次;口服片剂,每次3片,每日4次。

2

桑椹煎剂

组成:桑椹子150克。

用法:将桑椹子清洗后水煎,分3次口服。

3

蓝根僵蚕丸

组成:板蓝根60克,僵蚕60克。

用法:将二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瓶装60克。日服2次,每服10克。温开水送服。

4

川芎止痛汤

组成:川芎20 30克,荆芥、防风、全蝎各10 12克,地龙15 25克,细辛3 6克。

加减:寒重加炙附子(先煎1小时至无辣味,再纳人余药)、荜拨;热重加生石膏、黄芩、黄连;瘀重加赤芍、丹参、五灵脂;阴虚加生地、天麻、龟版、黄柏、知母。

用法:每日1剂,水煎,重者每日2剂。

5

止痛汤

组成:生地30克,玄参20克,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细辛3克,没药15克,麦冬15克,牛膝6克,白芷10克,当归10克,川芎12克。

加减:寒重加赤芍、红花;便秘加大黄或火麻仁;痛剧加珍珠母;反射性抽搐加钩藤、蜈蚣。

用法:每日1剂,水煎,剧痛可日服2剂,分4次服。

6

三叉Ⅰ号片

组成:川芎、桃仁、红花、蔓荆子各9克,菊花、地龙、白芍各12克,细辛9克。

用法:先将细辛、菊花提取挥发油备用,再将已提过挥发油的细辛、菊花同余药(白芍用半量)煎制成膏状,加等量的95%乙醇过滤,再浓缩至膏状,再以半量白芍细粉与煎膏制成颗粒,喷入挥发油,加润滑剂压片。每片重0.35克(含生药8.2克)。每次服8片,每日3次。大剂量,每次可服16 20片。

7

颅痛宁

组成:川芎2份,荜拨1份。

用法:上药用水醇法提取,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2克。每次肌肉注射4毫升,每日3次,缓解后减半量。

8

龙蝎饼

组成:地龙5克,全蝎20个,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细辛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加一半面粉,用酒调成饼,摊贴太阳穴,以敷料固定,每天1次。

9

生草乌30克,生白附子30克,天南星30克共研为细面备用。约3厘米长的葱白节7个,生姜40克共捣烂如泥与生草乌、生白附子、天南星药面调和混匀后用一层纱布包好,放入碗中上笼隔水蒸约20分钟,将蒸好的药纱布趁热熨患处。每日3次,每次20分钟 30分钟。勿熨眼部,切勿口服。

10

细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干姜6克。共浸于15毫升 30毫升高度白酒中4个小时后加入适量凉水置于锅内文火煎煮。煎沸时用一喇叭形纸筒一端罩在药锅上,另一端对准患侧鼻孔,让患者吸入蒸气。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11

大枣1枚,红矾0.9克。将红矾研为细面放入除去枣核的大枣内,用镊子夹枣放木炭火或蜡烛火上烧烤,待烤出味即用患侧鼻孔吸。反复烧烤,反复吸,直至大枣烤焦不出药味为止。

12

荜拨30克,木鳖子30克,藿香18克,冰片6克。荜拨、藿香漂洗烘干,木鳖子去壳存仁共研为细面并过180目筛贮瓶备用。将火柴头大小体积的药面(约0.5克)置于纸折中,痛侧鼻孔对准药面将药粉吸入。首次应在痛时吸入,隔10分钟后再吸,以后每隔4小时1次,每日4次。

13

鹅不食草适量,牙皂3克,细辛3克,青黛1.5克。将上药共研为细面并过180目筛贮瓶备用。将火柴头大小体积的药面(约0.5克)置于纸折中,痛侧鼻孔对准药面将药粉吸入。首次应在痛时吸入,隔10分钟后再吸,以后每隔4小时1次,每日4次。

14

白芷6克,川芎6克,天南星6克,葱白约12厘米共研为细面用蜂蜜15毫升调成糊状。每次取药5克外敷于患侧太阳穴、印堂穴上30分钟。每日换药1次。

15

马钱子30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生川乌15克,生草乌15克共研为细面,香油、清凉油适量调成膏状。每次取药15克外敷于患侧下关穴、太阳穴、颊车穴和扳机点上30分钟。隔日换药1次。切忌入口。

16

蜈蚣1条,地龙10克,蝼蛄10克,五倍子10克,生天南星15克,白附子10克,木香10克共研为细面。每次取适量药面用食醋调成糊状外敷于患侧太阳穴上30分钟。每日换药1次。

17

蔓荆子60克炒至焦黄后研为粗末浸泡于高度白酒500毫升中3天 7天,加入凉开水至700毫升时充分摇匀后滤出药液。每日2次,每次内服50毫升。

18

板蓝根600克,白僵蚕60克共研为细面。每日2次,每次取药面10克开水送服。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作者蔡晓刚。

【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鱼腰、四白、下关。配穴:夹承浆。夹承浆穴位置:前正中线左右各旁开2.5厘米,口角下一横指凹陷处。

操作:Ⅰ支痛,取鱼腰。从鱼腰斜向下方刺人0.3 0.5寸,待有触电感传至眼及前额时,提插20 50次。Ⅱ支痛,取四白。从四白斜向上方约45度角进针,刺人0.5 0.8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时,反复提插20 50下。Ⅱ与Ⅲ支或Ⅲ支痛,取下关。针法:直刺进针1.5寸深左右,当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颔等处时,提插20 50次。效果不显加取夹承浆。针法:从夹承浆斜向前下方约30度角进针,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提插20 50次。均针患侧,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症情重者每日1次。

②穴住注射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Ⅰ支痛加鱼腰、阳白;Ⅱ支痛加四白、迎香、翳风;Ⅲ支痛加地仓、颊车、迎香。

阿是穴位置:扳机点。

操作:用654-2注射液或注射用水。每次取阿是穴及2 3个配穴。以4号针头刺入皮内,注人0.1毫升注射用水或5 10毫克654-2注射液。每日1次,发作不频繁者,隔日1次。

③电针

取穴:主穴:Ⅰ支痛:鱼腰,Ⅱ支痛:四白、下关,Ⅲ支痛:地仓;配穴:阳白、水沟、承浆、迎香。

操作:据疼痛之神经支选穴,加取1 2个配穴,均取患侧。针刺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仪,采用可调波,频率150 600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通电10 20分钟。留针期间,根据病人感应,略增大电流量1 2次。每日治疗1次,重者每日2次。

④耳针法

选穴 肝阳 神门 面颊 颌 胃 肾

方法 每次选2 3穴,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其他措施】

疼痛剧烈者,可适当配合某些止痛镇静的西药(痛痉宁、苯妥英钠等)。久治无效者,可试用纯酒精注于疼痛的神经支或其分支上,但本法有一定并发症。对顽固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三叉神经痛名家验方】

(一)

【辨证】肝阳上亢,风火上扰。

【治法】清热泻火,平肝止痉。

【方名】三叉汤。

【组成】生石膏24克,葛根18克,赤芍12克,钩藤12克,苍耳子12克,柴胡12克,蔓荆子12克,黄芩9克,荆芥9克,薄荷9克,甘草9克,全蝎6克,蜈蚣3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锡武方。

(二)

【辨证】肝阳上亢,上扰清窍。

【治法】柔肝潜阳,和络熄风。

【方名】四味芍药汤。

【组成】白芍30克,生牡蛎30克,丹参1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夏度衡方。

(三)

【辨证】气滞血瘀,风痰阻络。

【治法】活血通络,平肝祛风,止痛。

【方名】散偏定痛饮。

【组成】生地30克,当归15克,川芎20克,赤芍20克,白芍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白蒺藜15克,天麻10克,石决明30克,牛子20克,升麻10克,地骨皮30克,白芥子15克,细辛6克,白芷10克,甘草10克,止痉散(分冲)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靳文清方。

(三)

【辨证】风邪内侵,瘀阻血脉。

【治法】祛风止痛,活血化瘀。

【方名】川芎止痛汤。

【组成】川芎20-30克,荆芥10-12克,防风10-12克,全蝎10-12克,地龙15-25克,细辛3-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重者可每日2剂。

【出处】蒋森方。

H. 脸上骨头疼怎么回事

面部疼痛系指部分或整个颜面部肌肤、骨骼及其他组织疼痛的症状。临床上以半侧面部疼痛最为常见。
《内经》一书有"两颔痛"、"颊痛"的记述。《医学纲目》、《薛己医案》、《普济本事方》中皆有面部疼痛的治验医案。
另外,如痄腮、骨槽风、齿痛、眼疾、鼻疾均可引致面部疼痛,但这些病症往往局部焮红肿胀,与面部单纯之痛症不同

风热挟痰阻络面痛:多呈发作性、烧灼性或刀割样疼痛而难忍,有时鼻旁或唇旁有引痛点,偶有触犯,则突然疼痛发作,颜面之中,下部疼痛者较多,亦可为半面上下皆痛,左右均疼痛者少见,痛时面红、出汗,遇热加重,得凉稍舒,并伴有发热、口干、溲赤、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等症状。痰火阻络则可兼见头晕、胸闷、肢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风寒挟痰阻络面痛:亦多为发作性、抽掣样疼痛,剧烈难忍,痛时面色苍白,遇冷加重,得温则减,舌质淡,苔薄白,脉紧。如为寒痰阻络可兼见面虚浮,首如裹,舌淡胖,苔白厚腻,脉濡滑。

风热挟痰阻络面痛与风寒挟痰阻络面痛:头面部乃一身阳经所会,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頄(面颧部),手三阳经筋则会于角(侧头部)。若素体脾虚,痰湿内盛,复受风热或风寒侵袭,风邪挟痰闭阻经络,脉络不通,"不通则痛"。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风邪挟痰,忽聚忽散,因而疼痛乍作乍间。如系风热挟痰则兼见外感风热之象(面红目赤,喜冷,舌红苔黄,脉数,或伴有发热微恶风寒),治宜疏风散热,涤痰活络,用自拟"面痛I号方。如系风寒挟痰则兼见外感风寒之象(面不红,喜温,舌淡,苔薄白而润,脉紧或伴有发热及较重之恶寒)。治宜疏风散寒,涤痰通络,用自拟"面痛II号方"。

I. 面部骨折怎样恢复的快

骨折之后注意饮食,合理的饮食对于骨折的恢复时非
常有好处的。钙是骨的主要成分,所以要充分摄取。
成长期自不必说,成年以后骨也要不断进行新陈代谢。
另外,钙还有使精神安定的作用可以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钙含量多的食品有:鱼、牛奶、酸
奶、芝麻、浓绿蔬菜、海藻类。维生素B含量多的食品:粗
米、精米、大豆、花生米、芝麻、浓绿蔬菜。

J. 张的嘴太大脸颊骨头疼怎么办吃布洛芬管用吗

吃布洛芬有用,这种病叫颌骨疼痛,一般跟牙齿问题,或者口腔炎症引起,也可能是下颌关节的慢性炎症引起,不要恐慌,这个恢复起来很快。

阅读全文

与面部骨头疼中医怎么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次燕窝要多少克 浏览:1094
面部血管瘤怎么治不留疤 浏览:1920
yamii胶原蛋白怎么吃 浏览:1348
贵阳祛斑哪个好先荐利美康 浏览:1280
和田玉戈壁料没油性怎么办 浏览:891
鹅耳朵冻疮涂什么精油 浏览:1909
燕窝有什么不好的副作用吗 浏览:879
皮肤使用爽肤水有什么好处 浏览:1252
漂白燕窝炖不烂怎么办 浏览:1424
燕窝跟什么吃最好 浏览:1663
容易长痘痘油皮怎么可以做美白 浏览:1489
医院和美容院哪个祛斑好 浏览:1652
山羊奶面膜与龙血精华面膜哪个好 浏览:1701
学生干皮适合什么面霜 浏览:1477
生姜和什么一起煮能祛斑 浏览:1331
两三个月的宝宝选面霜怎么选 浏览:1547
嘴巴上和下面长痘怎么治 浏览:1652
南京医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钱 浏览:985
燕窝每天多少毫升合适 浏览:1589
胶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于吸收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