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脚掌上有块像鸡眼的硬物,拿刀割去表面角质层时在无痛觉的情况下就出血了,而且可以看出一个个针孔似的
你长的是疣
病毒
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 简称 HPV
与免疫力疣关
身体免疫力差的情况下 传染的快点
身体免疫力强的情况下 传染的慢点
尽量不要采用强腐蚀性的 强刺激性的物质 处理
比如 激光 冷冻 鸡眼膏 鸦胆子 甚至一些配料中 含有 石灰 冰醋酸
乌梅 东丹 硝酸银 石碳酸。。。。强腐蚀性的物质 处理
为什么呢
你用这些处理的时候 能造成 局部免疫力更低
疣 本身就是免疫力低 形成的
局部免疫力低了 两个结果
一 能治愈 但 可能过短时间 还会 出来
二 你根本不能治愈 有可能越治疗 越多 越治疗越大
治疗的时候 方法很重要
2. 历史上切走“灵魂”的黑暗科学可怕手术脑叶白质切除术
在上个世纪上半叶,战争频发,尤其是一战、二战的爆发,整个社会都笼罩在一片黑色的乌云下。许多人遭受到了巨大痛苦后患上了如抑郁症、狂躁症、精神分裂等的精神障碍疾病,开始病急乱投医,相关机构人满为患,而治疗精神疾病又非常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奇怪的治疗方式相继研发而出,比如泡水治疗术、病人血糖降零治疗术等,一些激进的治疗方式开始受到很多人的欢迎,而本文就来聊聊一种能将人变成弱智的手术————脑叶白质切除术(Lobotomy)。
溯源
戈特利布·伯克哈特
脑白质切除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瑞士当时有一位精神科医生名叫戈特利布·伯克哈特(Gottlieb Burckhardt),他经过研究后认为人之所以产生精神问题是因为大脑的感官区域不正常的过度刺激传输到运动区域导致,但是移除这两个区域的物质会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于是他决定切断这两个区域的连接桥梁以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目的。
伯克哈特手术使用相似的工具
1888年,伯克哈特开始了他的手术实验,他先后对六名病人做了手术。经过他自己的说法,在手术后两名病人无改变、两名病人安静了一些,一名病人术后出现癫痫性抽搐几天后死亡,只有一名病人的病情有所好转。经过这个手术的人可能会产生并发症包括运动无力、癫痫、感觉性失语和言语失聪,但是他还是宣称手术成功率为50%。他将手术结果进行发表后,因为遭到了行业人员的反对,之后便没有在进行这类手术。
别克捷列夫,普斯瑟普
时间来到1912年,伯克哈特的手术遭到了俄罗斯精神科医生别克捷列夫和他的同事神经外科医生普斯瑟普的讽刺:“这种手术毫无依据而且很危险,我们无法想象他是怎么拿到医药学位的...”尽管两人讽刺伯克哈特,不过在讽刺之前的1910年普斯瑟谱也做过类似的手术:在患者大脑额叶和顶叶之间切皮层,可惜没有达到满意的结果。普斯瑟谱在后来还极力说服人们精神障碍是可以通过手术来治疗的,而且与一些相关研究人员来往密切。
聚焦脑额叶
红色区域为大脑额叶
渐渐地对人大脑做手术来治疗精神疾病占据了上风,但是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切除大脑的那个部分可以达到治疗效果又不影响人的智力?人们开始将焦点聚焦到了大脑的额叶。
早在1922年的时候,就有一名意大利精神科医生发表文章表示,大脑的额叶包含有人的智力的功能,如果移除了将会导致一个人的特征解体。然而这篇文章没有实验的指定证据,没有被人们重视。
一些人开始对脑额叶进行各种各样的手术研究或实验,甚至有手术直接切除整个大脑右前额叶。1932年一名精神病医生引用一名病人的表现发表自己的结论,他认为脑额叶不是大脑智力的中心。
富尔顿
1935年,精神科专家们在伦敦举行了一场国际会议,重点研究讨论了脑额叶。在会议上,神经生理学研究专家富尔顿和他的朋友向人们展示他们的发现:两名大猩猩Becky和Lucy可能是因为实验表现糟糕没有得到奖励而开始发脾气比如在地上打滚、排便,在移除了他们的脑额叶后,他们的行为变得非常和平,仿佛进入了一个幸福的国度。经过会议后,人们越来越相信脑额叶不是大脑的智力中心。
参加伦敦会议的还有葡萄牙的神经科医生莫尼兹(Egas Moniz),他曾询问富尔顿对大猩猩的手术能否用到人身上,富尔顿事后表示他当时回复的是:“太可怕了”。
白切术
莫尼兹,1944
莫尼兹在会议三个月后开始了他在人身上的实验手术,发明出了脑叶白质切除术(1949年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不少人都认为是富尔顿的大猩猩实验启发了他,但他自己表示不是,因为之前就有这样的手术想法。
莫尼兹和诺贝尔奖
根据莫尼兹的理论,他认为大脑内的神经通道都或多或少有些固定了,导致患者出现了固执的想法而出现了精神问题,要治愈这些患者,就要破坏这些连接到脑额叶的固定的神经通道,移除这些大脑神经组织。他还相信在破坏了这些组织后,大脑自己会适应过来且正常运转。
1935年11月12日,莫尼兹开始了他第一个手术,由于他自己缺乏手术训练和痛风导致手部损伤,手术是由佩德罗·阿尔梅达·利马(Pedro Almeida Lima)进行。手术主要目的就是破坏连接大脑额叶和其他大脑中心的脑组织。
莫尼兹和他发明的脑白质切除术
利马先在患者的头部打一个洞,然后将乙醇注射到额叶的皮层下白质,以破坏神经连接组织。莫尼兹认为这个手术很成功,患者没有了压抑的情绪。接着他们又对七名病人进行了这样的手术。
从对第九名患者手术开始,他们改用了一种工具,使用一种长11厘米直径2厘米末端有一个可伸缩线环的工具进行手术替代乙醇,当工具旋转时,在额叶的白质会出现直径1厘米的破坏旋转圆圈破坏脑白质。
到了1936年2月份,莫尼兹他们就对20名病人使用了白切术,9名是抑郁症、6名是精神分裂症、2名是恐慌症、1名躁狂症、1名卡塔尼亚病、1名躁狂抑郁症。在手术后,这些病人分别出现了如体温升高、呕吐、膀胱失禁、腹泻、眼球震颤和眼皮下垂、运动障碍、迷失方向、不正常的饥饿感等并发症问题,不过莫尼兹表示这些并发问题都是暂时的。莫尼兹表示有7名病人病情显着好转,7名病人有好转迹象、6名病人没有改变,所有病人都没有死亡,病情也没有恶化。
莫尼兹,1949
尽管有一些医学家强烈谴责,但因为20名病人中有14名手术成功,他的手术开始被一些临床医生采用。而其中一位美国精神病医生还将其“发扬光大”,他就是沃尔特·弗里曼(Walter Freeman)。
最出名的失败案例
弗里曼和沃茨,1941.5.24
弗里曼在1924年被委任为美国政府疯人院实验研究主任,至此开始对精神病学产生兴趣。在1935年他也参加了伦敦会议,并与莫尼兹挨得很近。莫尼兹进行白切术后,两人也有初步交流。在1936年9月14日,弗里曼和他的好友兼同事詹姆斯·沃茨(James W.Watts,神经外科医生)做了美国的第一个脑叶白质切除术。1937年开始他们还对莫尼兹的白切术进行了一些调整,并向世人宣传他们的手术。
肯尼迪的姐姐罗斯玛丽
在1941年11月,弗里曼和沃茨对后来在1961年当选美国总统的肯尼迪(1963年被刺客枪杀)的姐姐罗斯玛丽(Rosemary Kennedy)做了白切术。罗斯玛丽因为精神出现问题,非常容易暴怒,他的父亲将听说了这个白切术后将其送来治疗,希望能得到好转。
右一:罗斯玛丽
但手术后的结果非常糟糕,罗斯玛丽四肢基本瘫痪、不能清晰的说话、大小便失禁。因为手术失败肯尼迪的父亲将罗斯玛丽隔离到了一个机构(1969年其父亲去世后与家人团聚),并对人们隐瞒这项手术,而肯尼迪在当选总统后也隐瞒表示姐姐有精神问题,表示她是中风所以不能说话,直到1987年这项手术内幕才公之于众。
右四:罗斯玛丽
尽管有不少人和肯尼迪姐姐一样遭遇失败手术,但是由于手术失败的隐瞒、产生的并发症溯源困难,以及当时媒体杂志如纽约时报、生活杂志、时代周刊等对白切术的“爱”,加上二战的爆发,出现抑郁症等精神问题的人与日俱增,包括精神病院的各种相关机构人满为患,白切术治疗在当时依然异常红火。
莫尼兹的白切术看起来已经很可怕了,但更可怕的手术即将应运而生。
真·冰锥插入之术
如果说莫尼兹的白切术还稍微细致科学的话,那么弗里曼改进的冰锥术才是真真的简单粗暴。
由于莫里兹的方式需要经过训练的神经外科医生在手术室进行操作,并需要在头皮打一个洞。弗里曼认为在精神病院没有手术室、外科医生、麻醉剂、经济预算,希望能简化这个程序。
在之前的1937年,意大利瓦雷泽的一名精神病院主任阿玛罗·菲安伯蒂(Amarro Fiamberti)从莫尼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治疗方式,从人眼窝的上边插入,刺穿眼眶骨薄层,然后注射乙醇或者福尔马林到额叶的白质,以达到杀死连接额叶的神经组织的目的。
在听说了阿玛罗的眼眶注射治疗方式后,弗里曼开始构想实践自己的医疗方法。
弗里曼使用的冰锥术细长工具
1945年的一天,弗里曼从家中拿出一个冰锥,开始在葡萄柚以及尸体上做实验测试。在不断练习后,弗里曼研究出了一套方法:拨开患者的眼皮,将一个细长的工具(外形像冰锥的锥子)从眼眶插入,在用槌敲打锥子,经过不同的角度调整深入后到达连接额叶的位置,旋转破坏大脑额叶到丘脑间的白质组织。
正在进行冰锥术的弗里曼
感觉到时机成熟,弗里曼在1946年开始了他的冰锥术,由于精神病院缺乏手术设施,连麻醉剂都没有,他直接使用电击将患者击晕。因为这个方法在任何一个简陋的地方都能进行,连口罩手套都不带,方式粗鲁,搭档沃茨被弗里曼恶心到了,没过多久便与其分道扬镳。
尽管如此,弗里曼仍然坚信他发明的方式有革新意义,并四处宣扬他发明的手术简单方便、价格低廉,为此他做这种手术只收取25美元,甚至直接在宣传过程中的巴士车上进行手术。由于他的宣传,这种方式被不少医生采纳,做这个手术的人也与日俱增。据说高峰期弗里曼本人一天就对25个人使用了冰锥术。
冰锥术在当时可以说是掀起了一股热潮,但也因此而逐渐走向消亡。
手术的终结
冰锥术前后对比
在1967年2月,弗里曼使用了最后一次冰锥术(因为后来遭到禁止),最后一位病人没过多久死亡了。
经过弗里曼手术的人大概有15%死亡,其中有一个病人甚至是因为弗里曼手术进行中突然停下拍照而直接导致死亡。活下来的病人在伴随并发症的同时,不少人仿佛失去灵魂一般,成为了行尸走肉,再也没有了炯炯有神的目光。
在脑叶白质切除术流行期间,进行了手术的人在美国约有4万、英国1.7万、瑞典4.5千、丹麦4.5千、挪威2千,在日本甚至有孩子调皮就送去手术的案例。
据估计几十年间弗里曼个人做手术就有3500至5000例,而其中通过冰锥术治疗的病人就达到了约2500例,甚至有19名未成年(一名只有4岁)。
在越来越多的手术失败案例,以及一直以来不少学者强烈的谴责批评,苏联在1950年率先禁止了这种手术,根据苏联医生的说法:这种手术侵犯人权,而且还会把疯人变成白痴。到了19世纪70年代,大多数国家都禁止了这种手术,美国的一些州也禁止了。在1977年,美国还成立了一个机构调查和指控那些伤害弱势群体和抑制个人权利的神经手术。
进行脑刺激治疗抑郁症的病人
到了现今,精神问题治疗方法依然在探索中,现主要采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脑刺激疗法、中医等方式治疗,再也看不到脑叶白质切除术的踪影。而莫尼兹和弗里曼的名字也因为他们的发明永远记录在人类发展历史中。
3. 我刚刚做了肿瘤切割手术,请问康复期间有没有应该注意
不知道是哪种肿瘤切割手术,和手术部位,癌症分期。但是总体来说,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 有胃肠减压的患者,需确认胃管是否通畅,是否插入胃内,抽出胃液的性状、量、颜色; (2) 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的症状,呕吐物的性状如何。 观察刀口 刀口的观察不容忽略,患者经常会感到刀口处疼痛。观察内容包括: (1) 刀口的位置、刀口有无出血、感染等; (2) 手术留置引流管是否通畅; (3) 引流是否固定牢固,排出的液体颜色、性状、量等如何。 观察皮肤、黏膜 (1) 观察皮肤的颜色是否正常及体温是否正常,有无浮肿、冷热感如何。如有四肢发凉、颜色发紫、感觉湿冷等,一般是有效循环血液量不足的表现,应警惕发生休克; (2) 观察眼结膜、口唇、指甲的颜色,是否苍白。如有,提示贫血或休克; (3) 口腔内黏膜反应,如有无口干、舌燥、舌苔的形成等。 观察疼痛 术后疼痛是患者最痛苦的事情,会增加患者各种各样的负担。术后引起患者疼痛的原因很多,有头痛、咽喉痛(插入胃管所致)、刀口痛、导尿管所致的下腹痛、静脉输液处的血管痛、插入引流管部位的疼痛、腰痛、背部痛等,仔细观察全身,清楚致痛的原因后,要及时有效地止痛。 应当指出,在观察护理中,有些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如术后前两天的刀口疼痛,尤其在术后第一天,疼痛较剧烈,3天后就会明显减轻,患者及家属不必紧张。但3天以后又出现刀口疼痛明显,就是异常现象,最常见的就是刀口感染。如果患者体温明显升高,说明可能发生感染。术后3天内,体温可能轻度升高(术后吸收热),以后无异常发生,体温会恢复正常。 肿瘤患者手术后的护理: (1) 体位:全麻患者应采用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以便口腔内分泌物或呕吐物流出,避免发生吸入性肺炎。腰麻者术后平卧6小时,清醒后如血压平稳可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和血液循环,以减轻腹壁张力,防止形成膈下脓肿。颅脑手术头部抬高150~200,减轻脑水肿。 (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15~30分钟测量一次呼吸、血压、脉搏、体温并记录于体温单上,尤其血压、脉搏能够反应内出血及早期休克现象。观察局部伤口有无渗出,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量、颜色并详细记录。若疼痛剧烈,可给予哌替啶50mg肌内注射以使患者安静休息,但不可连续使用,术后48小时停用。 (3) 加强安全防护:全麻清醒前常有躁动不安,应加床档,防止坠床。酌情使用牙垫,防止舌咬伤。冬季使用暖水袋,水温不得超过50。C,以防烫伤。 (4) 补液抗感染:术后患者早期饮食受到限制,为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及感染,必须补足水、电解质,预防性给予抗生素,及时检查血常规,钾、钠、氯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情况,及时调节补液成分及抗生素种类。 (5) 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及褥疮:用0.2%呋喃西林液定期冲洗膀胱,经常做好皮肤护理工作,做到七勤。 (6) 腹胀及便秘的处理:术后48~72小时,患者常有腹胀可行胃肠减压,或肛管排气。另外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便秘者可用缓泻剂或小剂量低压灌肠,避免用力大便导致继发性出血。 不同手术部位患者的膳食安排: (1) 非胸腹部手术的患者,一般在麻醉反应消失后或小手术后进食,可最先给冷流食,次日给流食,第三天改为半流食。口腔部位肿瘤手术后要酌情允许进食,以半流食和软膳为好。膳食要营养充足,食物细、软、烂,如牛奶、酸奶、豆浆、豆腐脑、藕粉、面糊、菜泥、肉泥等,忌硬食物或辛辣刺激食物。 (2) 腹部手术的患者,胃肠手术后,患者在术后3~4天排气,然后可少量清流食,再改为全流食;几天后改为少渣半流食,需经一段时间后过渡到软食,适应前不能用普通膳食。 (3) 头部肿瘤手术的患者,对于术后昏迷的患者,合理的饮食护理能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并减少合并症发生。昏迷患者一般可采用鼻饲的方法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的流食。 积极处理好癌症术后出现的问题: (1) 发热:发热是癌症患者易发生的症状,发热与出汗都会使人体内水分减少,因而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且此类患者由于病久伤及阴血,故多于下午及入夜后出现低热,我们采取青蒿50g加水300ml煎30min,每日下午及入夜前服50ml。 (2) 疼痛:疼痛也是癌症患者易出现的症状,要适时给予止痛剂,但止痛剂反复多次使用易致成瘾,我们在运用止痛剂的同时加服元胡白芍等份研末制成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这样大大减少止痛剂的量,且止痛效果好避免成瘾。 (3) 恶心:化疗后的患者往往均伴有恶心、厌食等症状,为此嘱患者在饭前及服药前少量多次饮用姜竹茹(生姜30g,竹茹30g)熬成汤,往往能止呕,增加食欲。 (4) 其他:对于下肢浮肿者,除了要求睡觉时抬高下肢,限制钠盐的摄入外,嘱其服用赤豆冬瓜汤(赤小豆50g,冬瓜300g)每次30ml,日6~8次,经过一段时间后水肿往往能消退。对于长期卧床者,每2~3h翻身1次,并用正红花油外涂按摩受压部位预防褥疮发生。对于结肠、直肠癌术后大便干者嘱天天晨服蜂蜜20ml,防止大便干结。 癌症肿瘤术后的护理工作需要严密细致地观察患者的病情,还需要处理好癌症肿瘤术后出现的问题。做好术后护理工作,对患者病情的康复有着一定的作用。
4. (剪头发) 换成动手术的话说, 我做了个什么手术
颅外角质蛋白分离手术。
1、颅外:就是头颅之外,也就是头顶,医学上头部手术成为颅内、开颅等,所以使用颅外就能表示头顶的区域。
2、角质蛋白:头发的主要构成成分是角质蛋白,约占97%。
3、分离手术:这其实是一种剥离操作,但是在医学上称为分离术,也就是把两个同属于一个组织的成分进行切断操作。
在生活中幽默与玩笑的作用:
用幽默,轻松的方式逗别人,双方都能接受为宜。也表示骄傲,肯定语气,也用不严肃的态度对待,当作儿戏。
在生活中适当地开一些玩笑能够拉近与他人的距离,化解尴尬的氛围,赢得别人的好感。但是当开玩笑的对象、场合、尺度不当时,都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是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和情感。
5. 如何把事说的高大上
摘要 比如,李宁的广告语是——
6. 谁知道那个剪指甲理发的搞笑说法好像是说这是体外微创什么什么手术的,应该是幽默段子里的,具体我忘记
人体无用副组织群体切除术。
正确剪指甲的方法:指甲长了容易藏污纳垢、滋生细菌。因此,很多人习惯于把指甲剪得很短。殊不知,这样不但不能保护手指,还会起反作用。指甲剪得太短,在工作或做家务的过程中很容易使甲床受伤。指头前段的软组织没有指甲覆盖,指甲的尖端就会向里生长,严重时会诱发甲沟炎,还易受到真菌的侵害。
修剪间隔
人的手指甲以平均每星期0.7毫米的速度生长,建议一周剪一次为好;脚指甲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可1个月剪1~2次。剪指甲的合适长度是指甲顶端与指顶齐平或稍长一些,留出一小条白边即可。剪指甲的同时,还可以做些简单的手部和指部按摩,帮助促进手指的血液循环,供给指甲充足的养分。
也可以选择一些护甲的营养油,使指甲保持光亮、坚韧。此外,还应勤洗手,单靠剪短指甲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个人卫生。
7. 肌肤表皮层分几层
肌肤表皮层分几层
肌肤表皮层分几层,对于我们的身体,很多的人都不太了解,因为身体里的组织是非常的多的,如果没有仔细的去研究和理解,一般大大多数人都不太了解自己,以下是关于肌肤表皮层分几层。
皮肤从外到内分为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脂肪层,而表皮层又从外到内可以看到最外层是角质层,角质层下面是颗粒层,颗粒层下面是表皮最厚的棘细胞层,棘细胞层的下面则是基底细胞层,而基底细胞层是表皮的生发组织,表皮的细胞都是从基底细胞层慢慢地发育而来的。
在基底细胞层和真皮之间,如果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又有特殊的结构叫做基底膜带,基底膜带从最靠表皮这一侧开始,有浆膜层、透明板、致密板以及致密板下带,致密板下带连接真皮层。
皮肤的表皮共分5层,从上到下(即由外往内)依次是:
1、最外层的角质层;
2、角质层下的透明层(掌跖部位可见,其它部位的皮肤一般看不到);
3、透明层再往下是颗粒层,这层的细胞含有透明角质颗粒;
4、第四层,也是表皮最厚的一层,是棘细胞层;
5、表皮最下面、紧挨真皮的是基底层,也是表皮的生发层,表皮各层的细胞都是从这里产生的。基底层再往下就是真皮了。
皮肤的表皮共分5层,表皮由外至内可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有棘层和基底层。
基底层:位于表皮的最深层,基底层是一层矮柱状上皮细胞。细胞较小、排列整齐,核呈卵圆形胞质中常含有黑色素颗粒。矮柱状上皮细胞之间有黑色素细胞。
黑色素细胞略呈圆形,有树枝状突起,胞核较小,能产生黑色素颗粒。黑色素颗粒的多少与皮肤颜色的深浅有关。黑色素颗粒能够吸收紫外线,使深层组织免受紫外线辐射的损害。基底层的细胞分裂比较活跃,不断产生新细胞并向浅层推移,以补充衰老、脱落的角质细胞。
棘层:位于基底层的浅面,由4-10层多边形细胞组成,细胞较大,由许多棘状突起,胞核呈圆形。
颗粒层:位于棘层的浅面,由2-3层梭形细胞组成。胞质中有大小不等的透明角质颗粒。普通染色呈强嗜碱性,胞核较小,染色较淡。
透明层:位于颗粒层的浅面,由2-3层无核的扁平细胞组成。胞质中含有嗜酸性透明角质,它由颗粒层细胞的透明角质颗粒变性而成。
角质层:位于表皮的最浅层,由几层到几十层扁平无核角质细胞组成,细胞质内充满嗜酸性的角蛋白,对酸、碱,摩擦等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角质层的表面细胞常呈小片脱落,形成皮屑
皮肤
(人体{器}官)
包在身体表面,直接同外界环境接触,具有保护、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的一种器官,是人的身体器官中最大的器官
基本信息
皮肤分表皮和真皮两层,表皮在皮肤表面,又可分成角质层和生发层两部分。已经角质化的细胞组成角质层,脱落后就成为皮屑。生发层细胞不断分裂,能补充脱落的角质层。生发层有黑色素细胞,产生的黑色素可以防止紫外线损伤内部组织。
表皮属复层扁平上皮,真皮则是致密结缔组织,有许多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故有弹性和韧性。真皮比表皮厚,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皮肤下面有皮下组织,属疏松结缔组织,有大量脂肪细胞。皮肤还有毛发、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许多附属物。
解剖学解释
指披覆在人体的表层,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组织。具有保护、感觉、分泌、排泄、呼吸等功能。由表皮和真皮紧密结合而成。
①表皮。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由浅入深依次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由多层角化上皮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细胞膜较厚)构成,无生命,不透水,具有防止组织液外流,抗磨擦和防感染等功能。
生发层的细胞不断增生,逐渐向外移行,以补充不断脱落的角质层。生发层内含有一种黑色素细胞,能产生黑色素。皮肤的颜色与黑色素的多少有关。
②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由浅入深依次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两层之间无明显界限。真皮厚度约0.07~0.12毫米;手掌和脚掌的.真皮层较厚,约1.4毫米;
眼睑和鼓膜等处较薄,约0.05毫米。乳头层与表皮的生发层相连,其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和触觉小体等感受器。网状层与皮下组织相连,其内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它们互相交织成网,使皮肤具有较大弹性和韧性。网状层内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末梢等。
皮肤覆盖全身表面,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约占体重的16%。成人皮肤面积约为1.2—2.0平方米。全身各处皮肤的厚度不同,背部、项部、手掌和足底等处最厚,腋窝和面部最薄,平均厚度为0.5—4.0毫米。尽管各处皮肤厚度不同,但都可分为表皮与真皮两层,并借皮下组织与深层组织连接。皮肤的颜色因人种、年龄和健康状况不同而有差异。
皮肤上有很密的各种走向的凹下沟汶,称为皮沟。皮沟间大小不等的菱形或多角形的隆起部分为皮嵴,它们在指腹构成指纹。个体之间的指纹形态是不同的,因而指纹具有个体差异。皮肤上有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毛发。四肢末端有指甲和趾甲。皮肤可分泌汗液和皮脂,是由汗腺和皮脂腺分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