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心里学家艾克曼说人有哪六种基本情绪
艾克曼在1972年提出的基本情感:愤怒、厌恶、恐惧、快乐、悲伤、惊讶。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艾克曼又扩充了一些不只是由面部肌肉表现的或积极或消极的情感。这些新添加的情感包括:愉悦、轻蔑、满足、窘迫、兴奋、内疚、成就感、安慰、满意、感官愉悦、羞愧。
艾克曼通过一项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福勒人的跨文化研究设计出一套基本情感列表。
他指出,一个孤立文化中的成员可以明确的辨别出照片中与福勒文化完全不同的其他文化成员表情表达的情感。他们也可以用面部表情来描述情形。他推断,与某些情感相关的表情对所有人类来说是很基本的,或者说在生物学上是很普遍的。
保罗·艾克曼 [Paul Ekman 1934.02.15],美国心理学家,出生于华盛顿。主要研究脸部表情辨识、情绪与人际欺骗。
1991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他在芝加哥大学和纽约大学接受本科教育,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兰利波特精神病研究所临床实习一年;
1958 年获纽约市阿德菲大学博士学位。1958-1960 年任职于新泽西州迪克斯堡美国陆军参谋部,1972 年任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心理学教授至 2004 年退休。
(1)面部表情反馈假设来源于什么研究扩展阅读:
事业
艾克曼关于面部表情的研究工作是基于Silvan Tomkins的研究成果。 他在1965年认识Tomkins,他在一篇1986年写的自传文章内形容对方是他的“导师、同事和亲密朋友”。
艾克曼证明,同以 Margaret Mead为代表的人类学家所认为的正好相反,面部表情表达的情感不是由不同文化决定的,而是自生物起源时,就普遍贯穿在人类文明中。
他认为这些非言际动作是演化的结果。他发现,那些表示愤怒,厌恶,恐惧,欢乐,悲伤和惊奇的表情都具有普遍性。对蔑视的研究成果则不太明确,但至少有一些初步的证据证明,这些情感和表情是被普遍认可的。
在同 Maureen O'Sullivan 博士共同研究的“Wizards计划”中,艾克曼提出微表情可以被用于测谎中。在测试过两万位各行各业的人士后,他发现只有50位在未接受任何正式训练的情况下有能力识别出别人撒谎。这些未受训者是检测欺骗行为的奇才。
他开发了一套“面部动作组织系统”(FACS)来将每个人的表情分类。艾克曼指导和发行了关于一般非语言行为领域各式各样主题的研究。例如,他关于谎言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面部,还包含身体其他的部分。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也利用口语迹象判别谎言。当受访于有关莱温斯基的丑闻案时,他曾表示,他察觉到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在说谎,因为他在使用逃避语言。
艾克曼在对谎言在社会层面的研究有突出贡献,包括我们为什么撒谎,我们为什么常无意识的判断谎言。艾克曼还同计算机视觉研究员 Dimitris Metaxas 设计了一个视觉测谎仪。
艾克曼细致谨慎的实验是其他心理学家的优秀典范,也使他被美国心理学会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
2004年,他从旧金山加州大学精神病学系心理学教授职位上退休。
他现在在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出版的《Greater Good》杂志编辑委员会。他的贡献包括在同情、无私、平和的人际关系从根源上给出科学研究解释。2008年,他和达赖喇嘛合着了一本关于情绪的书。
B. 完美孕旅开始,注意面部表情,为什么面部表情会遗传
面部表情会遗传的原因是基因遗传的作用。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中心专门对一组盲人进行了测试。因为盲人看不到父母的面部表情,所以他们不能模仿父母的面部表情。他们从不同家庭中挑选了21名生来失明、从未见过家人的盲人志愿者,其中30名亲属也参加了实验。
事实上,早在1872年,达尔文就提出了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的理论。根据对盲人面部表情测试结果的分析,盲人及其亲属的面部特征非常相似,这与遗传相似性密切相关。
C. 面部表情的秘密是什么
面部表情的秘密 (点击:4155)
我很很很怕黑 2005-03-08 00:19:59 发表于焦点重庆房地产网-谈房论市-骏逸江南论坛
人的面部可以表现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又十分微妙的表情,而且表情的变化十分迅速、敏捷和细致,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情感,传递信息。面部所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情感,最能吸引对方的注意。在你未开口之前对方就从你的面部表情上得到了一定的信息,对你的气质、情绪、性格、态度等有所了解了。所以有句话说得好,看人先看脸,脸是人的价值与性格的外观。所谓脸面不仅是指人的长相,主要是指面部表情。
脸上泛红晕,一般是羞涩或激动的表示。在与性爱有关的场合,人们时常会脸红,它是人类显示童贞的信号。脸色发青发白是生气、愤怒或受了惊吓异常紧张的表示。脸上的眉毛、眼睛、鼻子和嘴更能表示极为丰富细致而又微妙多变的神情。皱眉--不同意、烦恼,甚至是盛怒;扬眉--兴奋、庄重等多种感情;眉毛闪动--欢迎或加强语气;耸眉的动作比闪动慢,眉毛扬起后短暂停留再降下,表示惊讶或悲伤。
人的眼睛最能袒露人的内心的隐秘和激情了。正如一首小诗所写:“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不会隐瞒更不会说谎。愤怒飞溅火花,哀伤倾泻泪雨,它给笑声增一层明亮的闪光。“眼睛的直径约为2.5厘米,不仅是人体中最小的器官,而且也是生长变化最少的,但它的表情达意却是极为复杂而维妙的,有时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所以从来就有眼睛会说话之说。一般来说,眼睛正视表示庄重,仰视表示思索,斜视表示轻蔑,俯视表示羞涩。但它有个显着特点:看到很喜欢的人或事物,瞳孔会异常增大;看到不喜欢的人或事物,瞳孔则会缩小,甚至会缩到针眼那么细小。一个正常的男人在看到裸体女人的图象时,他的眼睛会瞪得比平时大一倍。某些打牌的人当他发现对手的瞳孔放大时,他就会知道对手得了一手好牌。因为瞳孔不会撒谎,聪明的赌徒总是先用小金额下赌注,随后密切注视庄家的眼神反应。庄家屡次输钱却还不知秘密是怎么泄露的。这类情况表明人们很早就注意到心理活动和眼神、瞳孔的关系。古今文学家都爱用眼神来描述人的感情,如含笑的瞳仁、贪婪的眼光等都体现了眼睛与心灵的关系特别密切。
科学研究表明:瞳孔变化最能反映内心世界的变化。凡在出现强烈兴趣或追求动机时,瞳孔会迅速扩大。据说,古代波斯的珠宝商人出售首饰时,总是根据顾客瞳孔的大小来要价的。如果一只钻戒的熠熠光泽能使顾客的瞳孔扩张,商人就将价钱要得多一些。
呈现在眼前的美味食品也会使人的瞳孔扩张,饥肠辘辘的人的瞳孔扩张得更大些,如果加上吞咽的动作,就构成了人们常说的那种“馋相“了。除了视觉刺激,其他感官接受的刺激也可以引起瞳孔的变化。当人聆听心爱的音乐时,或用舌头品尝美味食品时,另外恐怖、紧张、愤怒、喜爱、疼痛时瞳孔同样会出现扩大反应。厌恶、疲倦、烦恼时瞳孔则会缩小。可见瞳孔与心理关系十分密切。
总之,我们利用瞳孔变化的规律,就可测定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兴趣、爱好、动机及其对异性的爱慕与否等心理变化。瞳孔的放大或缩小完全是无意识的,也是难以掩饰的,所以眼神会透露内心的秘密。相爱的恋人彼此看到一泓黑而闪射光亮的深潭,就会直觉地感到爱情有了回报,或对方有求爱之意;倘若看到瞳孔缩小如针尖一般,就会感到彼此的关系出了问题。
眼睛的这个特点又引出了第二个特点,就是最强烈的眼神与一般的眼神有很大的区别。最强烈的眼刘有两种:一种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一种是情侣相见,格外激动。这两种眼对眼的长久凝视和撞击出火花的目光交流只发生于强烈的爱或恨之时,而在一般的关系和一般的场合之中,人们大都不习惯被人长久直视,也不去长久直视对方,时间一长就会很不自在地移开目光。所以,在一般的交谈中,眼神要亲切自然:既不能不看对方,也不能死死盯住对方的眼睛不动;既不能目光东移西转,也不能不吸引对方的注意。当一个人演讲时,更要善于利用眼神来吸引听众的注意。
眼神不对头,必然影响人际交流。有一个很诚实的人,常常为别人所怀疑,因为他过分拘谨、羞涩,当他向别人申述什么事情的时候,他的眼睛总是左顾右盼,而不注视在听他申述的人的脸上。于是,人家便对他怀疑,认为他说的话是虚假的。这说明,你同别人说话时,眼神应当注视对方的脸上;忽略了这一点,或是具有不好的习惯,会使人对你难以信任。
在面部表情上,对于嘴的作用不可轻视。
嘴唇闭拢,表示和谐宁静、端庄自然;
嘴唇半开,表示疑问、奇怪、有点惊讶,如果全开就表示惊骇;
嘴唇向上,表示善意、礼貌、喜悦;
嘴唇向下,表示痛苦悲伤、无可奈何;
嘴唇撅着,表示生气、不满意;
嘴唇绷紧,表示愤怒、对抗或决心已定。
嘴的表情达意一般如此,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大都懂得眼睛很会说话,而对于嘴的作用有点轻视。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比较眼和嘴表情的作用,他将许多表现某种情绪的照片横切之后再综合复制,比如把表现痛苦的眼睛和一张表现欢乐的嘴配合在一起。实验结果,他发现观看照片者受嘴的表情的影响远甚于受眼的影响,也就是说,嘴比眼能表现出更多的情绪。问题倒不在于嘴与眼相比,谁的表现力更强。而在于我们的嘴不出声出会“说话“。可见,面部表情能够传达多么复杂而微妙的信息。
欢迎访问:我很很很怕黑的博客 (焦点提示:抢注你的博客个性网址)
--------------------------------------------------------------------------------
2005-03-08 00:19:59 [引用] [回复] 发给朋友 加入IE收藏 复制本贴地址
我很很很怕黑
个人积分:0
个人官职:论坛乞丐
★访问博客★
帖子总数:19
图片总数:0
个人累计积分:24,571
历史最高官职:八品县丞
社区榜 论坛榜 个人榜
[1楼]
看穿对方的图谋 (点击:361)
我很很很怕黑 2005-03-08 00:21:03 发表于焦点重庆房地产网-谈房论市-骏逸江南论坛
动不动就说“知道了”,这样的人,显然是存心拒绝你的意见。
闻一知十的人,恐怕世上难得。谈话时如果对方装得像闻一知十的样子,动不动说说:“知道了”,你就应该小心对方或许根本无意听你的讲话。这时候,你就应该把他当作所知不多的人,把你的论点说得更详细、更动听。
对方态度不恭谨,甚至举止粗野,表示他可能有不安或有弱点。
有时候,有必要在言辞上与对方针锋相对地辩论,但彼此还是要有个分寸,一般的礼节仍然不能免除。可是,假如一见面或是一开始交谈时,对方就态度不谨不敬,甚至有颇多失礼之处,则表示对方心理不安,另一个可能是他故意做出这样的举动,扰乱你的精神和思路。所以,你务必冷静对待切莫发火,以免上对方的当。
对方如有掌握你弱点的企图,即使是初次见面,也会对你的私生活问个不停。对初次见面就毫不客气地问你的私生活之事的人,别单纯地认为他对你有好感,你应该给自己敲警钟:也许他是在探求我有什么弱点,以便作为他谈话的武器。
对面无表情的谈话者,要小心为妙。
对方出语如连珠炮,不曾稍加喘息,用意在于封住你的嘴巴,不让你说话,或至少不让你多说,企图一鼓作气,占尽优势。
对方不断地把手放进自己的裤袋,表示他在缓解自己的紧张。口袋是最接近自己身体的部分之一,把手插进去,借此以增加与自己“亲切性”,是缓和紧张的一种方法。所以情绪紧张的人,往往不自觉地把手伸进口袋里。这是心理学家研究出的一项小成果,值得参考。
对方说出狂妄的甚至伤害你自尊心的话,用意在于激怒你,使你失去理智。
对方讲话时语音颤抖,眼睛不敢正视你,例如望天花板或空中的某一点,则表示他紧张或胆怯。
在谈话中,忽然停止你的话,让对方接下去,可以猜到对方的心意。
对形状不全的图形或半截话所做的解释,可以显示出人的性格和他内心的状态。利用这个办法所做的心理实验,叫做“投影法”。有一种运用“投影法”所做的测验,叫做“文章完成法”(类似联句或造句)。例如,给应试者类似下面不成句的题目:“儿童时代,我……”或“我的父亲是……”,省略号的部分,由应试者填成完整的一句话,分析那句完整的话就可以测知对方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投影法的目的。对措辞慎重、使你看不透他的心思的对手,你就可以搬出这一招试探他的态度。
例如,像下边这个例子,你故意把话说到一半打住,让他接下去:“这么说,你的意思是……”“如此说来,这个论点……”“照你的说法,它的意思是……”当你用这种“投影法”去诱使对方暴露思想的时候,对方十有八九会像这种方法所要求的那样,不加考虑地把这句话按他的意思讲完,这样就无异于增加了你对他的了解。对把话题岔开时,你不必去打断他。任其说下去,你就知道他的用心何在。
把话题岔开了,通常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一时不慎而岔开;第二种情况是忽然想到某一事情而岔开;第三种情况是有意把话题引入另一个方向。
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对方当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所岔开的那个论题上。你可任其说下去,不要打岔。让他说了一段时间后,你可根据下述方法判断对方的用意何在。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不一会对方就会发觉自己已经离了题,因此显出尴尬的表情;如果是第二种情况,他一旦发觉,就很快地回到原来的话题上来;如果是第三种情况,他会一直朝着岔开的方向说下去,毫无回原来话题的迹象,这样你就可知道他的用心是扭转谈话的方向。
当你一时摸不清对下一步棋怎么走的时候,你自己不妨故意离题,谈一些无关宏旨的“闲话”。如果对方也兴致勃勃地和你一起谈闲话,表示他对你的观点已有接受的意向。他要是不参与你的“闲话”,你得另设方法说服他。
对方若有所思时,你不妨直接问他:“你在想什么?”从他的回答中你便可了解他的心理的动向。
交谈中出现了模棱两可、意义暧味的话,一定要反复询问的清楚,了解对方模糊语言背后的真实用意。有关这一点,下面的事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心理学家A,是日本某电视台“人生问题”节目的主持人,他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对听众当场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合情合理的解答,这实在不是易事。但这位心理学家,对“逮住对方真意”很有一手,他的要诀是:“如果出现意思暧昧的话,就要反复追问。”例如,一位有夫之妇M,向他提了她的烦恼,“丈夫每天都晚归,似乎在外有风流之事,不知有何对策?”她先列举了丈夫可能在外拈花惹草的种种疑点,最后她说了一句话,“只有丈夫在外可以胡来,实在令人气炸了肺,我绝不能原谅他……”A立刻逮住了这一句话,问她,“您刚才说的‘只有丈夫’这一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M夫人答道,“我的意思是,大伙都说,风流是男人的本性,我觉得这是过去的观念。瞒着我在外面风流,是对爱情的一种背叛……”A紧接着问,“您说,那是过去的观念,照您的意思,是说现代的女性也可以风流吗?”M夫人立即辩道,“我可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这不是风流对还是不对的问题,而是螨着我在外面风流,这才是令人生气的事。”A又紧盯住问,“这么说,只要不瞒您,明目张胆地风流,您就可允许吗?这就是说,只要彼此坦白,双方都可以风流?更清楚地说,您的意思是既然丈夫可以风流,做太太的也可以风流,是不是?”
M夫人不得不勉强承认自己有这种意思。开头那句脱口而出的话,一不小心道出了她内心深处的一种欲望--可能的话,她也想风流。A的说话艺术的高明之处是巧妙地从“只有丈夫”那句话,套出了M夫人潜在的欲望。由此可知,反复追究的效力有多大了。
D. 人为表现的面部表情对什么具有反馈效果
人为表现的面部表情对情绪体验具有反馈效果。
面部反馈假设(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简称FFH):人为地表现某种面部表情,能导致与其相应的情绪体验的产生或增强。这种认为人为表现的面部表情对情绪体验具有反馈效果的观点,被称为“面部反馈假设”。
面部反馈对微表情识别的作用
通过资源整合与实验分析发现,面部反馈对微表情识别具有一定的作用,增强面部反馈对高强度微表情识别没有影响作用,但是对低强度的微表情识别的准确率起到了消极作用。而这一实验结果与吴奇、申寻兵(2015)的论证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与此同时,在一般情况下,随着微表情持续的时间越长,其面部反馈呈现的识别准确率也高,不同类别的微表情,面部反馈给予的影响作用也不同。实验证明,增强面部反馈,对具有悲伤与快乐(短时间持续)情绪的微表情识别具有促进作用,而对愤怒、恐惧、惊讶以及厌恶情绪体现的微表情识别准确性相对较低。
E. 面部表情居然也能遗传,都有哪些科学依据呢
因为这与遗传基因是有很大关系的,要看他遗传到了父亲,还是母亲的基因相对应的就会出现,与其一样且相似的面部表情,而且不止面部表情会遗传,还有很多生活习惯以及习性都会遗传。
F. 心理学中,什么叫面部反馈假设(FFH)
面部反馈假设FFH:
该研究让被试做人为表现的面部表情并填写情绪分化量表,对“面部反馈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
(1)愤怒表情显着地增强了被试怒体验的强度
(2)面部表情的反馈具有两重性:即既有分化性的反馈效果,它能增强与其相应的情绪体验的强度,而且又有加强或减弱“愉快—不愉快”维度上相反极的情绪体验
(3)面部表情反馈的发生无需以“自我知觉”作为中介
G. 如何使自己快乐呢
幸福不是您为未来推迟的事情,而是您为当下设计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一直快乐,但是一些艰难的时期使这项任务艰巨。我们对此的解决方案是停止依赖其他人。保持下巴,自我帮助。
20.与您爱的人共度时光。
与您最好的朋友或一个学校的朋友追赶正在恢复活力。与家人和密友一起度过美好时光是减轻压力的好方法。如果您不在,打个电话也有帮助。
H. 面部表情的作用啊,定义啊,影响
面部表情可以清楚地表明一个人的情绪,一般是非随意的、自发的,但也是可以控制的。在人际沟通中,有时人们有意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以加强沟通效果。
研究表明,人类的面部表情基本上是遗传决定的,与文化的关系不大。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是真情的流露还是故意装出来的则很难分辨。
同一种表情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微笑可以是幸福和喜悦的表示,也可以是友好的表示,有时甚至可以表达歉意。某种表情的具体含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沟通情境和沟通者的习惯特征。
面部表情,是指头部(主要是脸部)各部位对于情感体验的反应动作。它与说话内容的配合最便当,因而使用频率比手势高得多。达尔文在《人类与动物的表情》一书中指出,现代人类的表情动作是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因而人类的原始表情具有全人类性。这种全人类性使得表情成了当今社交活动中少数能够超越文化和地域的交际手段之一。
笑与无表情是面部表情的核心,任何其他面部表情都发生在笑与无表情两极之间。发生在此两极之间的其他面部表情都体现为这样两类情感活动表现形式:愉快(如喜爱、幸福、快乐、兴奋、激动)和不愉快(如愤怒、恐惧、果敢、痛苦、厌弃、蔑视、惊讶)。愉快时,面部肌肉横位,眉毛轻扬、瞳孔放大,嘴角向上,面孔显短,所谓“眉毛胡子笑成一堆”;不愉快时,面部肌肉纵伸,面孔显长,所谓“拉得像个马脸”。无表情的面孔,平视,脸几乎不动。无表情的面孔最令人窒息,它将一切感情隐藏起来,叫人不可捉摸,而实际上它往往比露骨的愤怒或厌恶更深刻地传达出拒绝的信息。
微笑,真诚的微笑是社交的通行证。它向对方表白自己没有敌意,并可进一步表示欢迎和友善。因此微笑如春风,使人感到温暖、亲切和愉快,它能给谈话带来融洽平和的气氛。
常用面部表情的含义: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昂首表示骄傲,低头表示屈服,垂头表示沮丧,侧首表示不服,咬唇表示坚决,撇嘴表示藐视,鼻孔张大表示愤怒,鼻孔朝人表示高兴,咬牙切齿表示愤怒,神色飞扬表示得意,目瞪口呆表示惊讶,等等。
I. 对于面部表情的研究都有什么样的观点
三种理论争论:
1、神经文化理论(Neuroeultural Theory)
神经文化理论主要由Ekman和Friesen (1969)提出,这一理论认为,面部表情主要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在情感系统的控制下,人们体验到的情绪和表现出来的表情通常是一致的。文化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呈现规则”和“解码规则”的不一致造成的,因为不同文化的解码规则可能存在差异。一些文化可能存在潜规则,这会造成某些表情不能被来自其他文化群体的人们正确识别。在非社会情景中,人们表达情绪和识别情绪的方式是一致的。在社会情景中,人们可能有意识地使用“社交管理技巧”,即“表现规则”,来控制或掩饰自己的面部表情。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呈现规则,这些规则会加强、减弱、中性化或掩饰实际情绪。简而言之,情绪的沟通模式是普遍的、天生的,情绪面部表情沟通中存在着普遍的面部情感系统(刘红艳,张积家,2008)。
2、方言理论(Dialect Theory)
在语言学中,方言是某种语言的变体,这种差异是基于地域性或社会性分离产生的。同样地,面部表情识别中的方言理论也试图解释“情绪的语言”是否具有普遍性。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文化可以用不同的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同时使得该文化以外的人们对其内部表情识别的准确性降低。不同的文化群体共享一个“普遍情感系统”,包含相同的情绪模式,但是,各个文化群体还拥有自己的“独特情感系统”,独立地执行相应的功能(Elfenbein&Ambady,2003)。后者是人们通过学习掌握的,受到文化、教育、环境等后天因素的影响。情绪面部表情表达和识别中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即使很小,也会造成组外群体的困惑(Burquest&Payne,1993)。这种“组内优势”可能只对于非标准化的表情有效,尤其是地域性或社会性差异非常显着的某些表情(Elfenbein-Beaupr6,L6vesque,&Hess,2007)。
3、功能模型fFunctional Model for FaceRecognition)
Bruce和Young(1986)基于前人有关人脸识别的研究,提出了面孑L识别的经典功能模型。该模型从信息加工角度区分出7类面部识别的信息编码:图形码、结构码、身份码、视觉语义码、姓名码、表情码和面部言语码。从功能上将面部认知划分为两平行路线,一个对面孔特征信息编码,一个对面孔表情信息加工,两者功能相对独立。因此,表情对面孔身份识别是不重要的,只是以观察者为中心的描述。然而,新近的一些研究却发现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存在交互作用(Endo,N.,Endo,M.,Kirita,&Maruyama,1992;Kaufmann&Schweinberger.2004;Sansone&Tiberghien,1994)。Haxby,Hoffman和Gobbini(2000)提出的分布神经模型则更强调面部识别中神经系统的协同工作,淡化了面孔身份和面部表情的双通道分离加工方式。在此基础上,汪亚珉和傅小兰(2005)提出了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的多级整合模型,把面孔身份与表情的知觉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知觉阶段,表征阶段,分析识别阶段,强调了人脸知觉加工中的阶段性。
J. 网上说面部表情可以遗传,有什么科学依据
大家都知道外貌是可以遗传的,相信很多宝妈会经常听到别人说:“宝宝笑起来像妈妈,皱皱眉头像爸爸。”其实这些真的是命中注定的,那么网上所说的面无表情可以遗传有什么科学依据吗?一起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