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面部神经挛是什么回事
你好,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半面痉挛,是指一侧面部阵发性、不自主、不规则的肌肉抽搐,无神经系统损害的其他阳性体征。病因不清楚。
发病以中年女性为多,起病常为下眼睑的轮匝肌阵发性轻微抽搐,以后逐渐向一一侧面部扩展,以口角肌肉抽搐最明显。抽搐程度不一,在紧张、情绪激动或疲劳时抽搐加重,安静或睡眠时消失。少数严重者,面肌抽搐可累及整个一侧面肌。抽搐多限于一侧,双侧者甚罕见。
本病是慢性进行性发展,一般不自发缓解,部分患者在晚期出现患侧面肌瘫痪和萎缩,抽搐也停止。病程初期,面肌抽搐仅限于眼轮匝肌时,应与功能性眼睑肌痉挛鉴别,后者不向下面部扩展,且常为双侧性。当面肌抽搐伴有其他颅神经损害,或肢体功能障碍,或件有肢体不自主动作时,应考虑颅内病变,需去医院诊治。
面肌痉挛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可选用苯妥英钠、利眠宁、安定、鲁米那等。并配合理疗。轻症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可略有减轻。重症者,药物治疗无效时,可采用面神经封闭式手术治疗。
“半面痉挛”是怎样发生的?
半面痉挛又称面肌阵挛,为半侧面部肌肉阵发性的不自主抽搐,中年以上的女性较为多见。其痉挛常自一侧眼部或口角开始,随之扩展到同侧半面肌肉,但额肌较少受累。呈间歇性不自主节律性抽搐,自控不能。每次抽搐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间隔时间长短不定。人体疲劳、情绪激动、谈笑瞬目等可诱发或使之加重。虽然抽搐时面部无疼痛,但频繁发作可影响视力、言语或咀嚼功能,患者亦难以忍受。
关于本病发生的原因迄今不明。大多学者和临床医师认为系面神经在内耳门附近受小脑后下动脉分支压迫所致;当血管过度迂曲、伸长拉紧或硬化时始显症状。推测受压处面神经髓鞘萎缩,传入感觉纤维与传出运动纤维发生“短路”,激活运动纤维引起面肌痉挛。另外一种说法是:从面神经发出的运动抑制纤维,也分布于肌肉中,当某种因素使抑制纤维兴奋消失时,面肌就痉挛。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诊断较易,但应进行临床、耳鼻咽喉及神经科检查,力求追查可能的病因。检查要包括X线体层照相及CT检查,以排除面神经受肿瘤(主要小脑脑桥角或颞骨岩部的肿瘤)压迫的可能性。例如,颞骨岩部内的胆脂瘤最初表现即为面肌痉挛,另外面神经鞘瘤及较少见的听神经瘤亦可如此。仅当上述检查为阴性时,方能诊断为特发性半面痉挛。
半面痉挛的治疗应如何进行?
对半面痉挛的治疗,因病因不明,多缺乏特效疗法。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有:
(1)常在初期联合应用镇静药、弱安定药及抗癫痫药。可选用安定、颠茄、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和痛定宁等药物。同时配合针刺(选穴:地仓、颊车、翳风、合谷等,强刺激,留针20分钟),可用红外线、紫外线、超短波理疗等,有望缓解轻度患者的症状。
(2)面神经阻滞:用80%的酒精0.5ml注入茎乳孔以下面神经干周围以阻断其传导功能,解除痉挛。可能2~3年后复发,但程度会明显减轻,且可重复注射。阻滞疗法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的优点,其缺点是不能避免复发,不能预测面瘫或痉挛的持续时间和程度。复发后虽可反复采用,但由于瘢痕的影响,疗效较差。
(3)手术治疗:多采用面神经电凝术,颞骨内面神经减压术,神经切断术,面神经减压与神经切断及电凝术并用等。
(4)中医认为本病属风痰入络,痹阻气血而致。治宜镇肝熄风,疏风通络,佐以豁痰宁神。可用镇肝熄风汤合涤痰汤加减:代赭石20g,熟地黄20g,当归12g,白芍20g,煅龙骨15g ,煅牡蛎15g,胆南星10g,半夏15g,僵蚕15g,茯神15g,全虫10g,远志10g。在急性期过后,可长期服用大活络丹等中成药。
面肌痉挛有哪些病因?
面肌痉挛(Hemi facial 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龄报道为两岁。以往认为女性好发,近几年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HSF发展到最后,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的面瘫。
⑴血管因素 1875年Schulitze等报道了一例HFS病人行尸检时,发现其面神经部位存在有“樱桃”大小的基底动脉瘤。目前已知大约有80%~90%的HFS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存在血管压迫所致。临床资料表明:在导致HFS的血管因素中以小脑前下动脉(AICA)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为主,而小脑上动脉SCA)次之。已知SCA发自于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交界处,走行最为恒定,而PICA和AICA则相对变异较大,因而易形成血管襻或异位压迫到面神经;另外迷路上动脉及其他变异的大动脉如椎动脉、基底动脉亦可能对面神经形成压迫导致HFS。以往认为:HFS是由于动脉的搏动性压迫所致,近几年研究表明:单一静脉血管压迫面神经时亦可导致HFS,且上述血管可两者或多者对面神经形成联合压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HFS手术的预后。
⑵非血管因素 桥脑小脑角(CPA)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HFS。其原因可能是由于:①占位导致正常血管移位。Singh等报道了一例CPA表皮样囊肿使AICA移位压迫到面神经导致HFS;②占位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③占位本身异常血管的影响如动静脉畸形、脑膜瘤、动脉瘤等。另外后颅窝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HFS。如罕见的中间神经的雪旺氏细胞瘤压迫面神经导致的HFS。Hirano报道一例小脑血肿的患者其首发症状为HFS。在年轻患者中,局部的蛛网膜增厚可能是产生HFS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先天性疾病如Arnold-Chiari畸形及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偶可发生HFS。
⑶其他因素 面神经的出脑干区存在压迫因素是HFS产生的主要原因,且大多数学者在进行桥脑小脑角手术时观察到:面神经出脑干区以外区域存在血管压迫并不产生HFS。而Kuroki等在动物模型中观察到:面神经出脑干区以外区域的面神经脱髓鞘病变,其肌电图可表现为类似 HFS的改变。Mar-tinelli也报道了一例面神经周围支损伤后可出现HFS。关于面神经出脑干区以外的部位存在压迫因素是否导致HFS,尚需进一步的探讨。
此外,HFS也可见于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家族性HFS迄今仅有几例报道,其机理尚不明了,推测可能与遗传有关。
面肌痉挛(HFS)如何治疗?
(1)药物治疗
传统的药物治疗多采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和安定等,其他药物,如卡巴酚酊、非氨酯等,据报道对某些HFS有特效,但尚不足以推广应用。
(2)封闭治疗
以往药物治疗HFS效果不佳时,临床可采用酒精进行局部封闭,但往往导致面瘫,且易复发。
近几年,肉毒杆菌毒素A(Botuline Toxin A,BTA)被广泛应用于HFS的封闭治疗。与酒精封闭相比,完全性面瘫发生的比例小,作用持久。90%以上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药效可维持3~4个月。其副作用为眼球发干、上睑下垂及轻度面瘫等。其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可产生称为“燃点现象”的精神过敏。另外,对于植物神经系统也有影响。可导致心慌、心悸和血压升高等。当与其他损害神经肌肉接头的药物合用时,毒性作用增大,治疗HFS时推荐使用小剂量(12.5u)、多次(3~4次/年)、间歇性应用BTA。
(3)手术治疗
自1944年Campbell和Kendy开始利用手术治疗基底动脉瘤压迫导致的HFS以来,经Carden(19 58),Maroon(1960)等对手术的进一步完善,Jannetta于1976年正式提出了微血管减压(microv as cular decompression,MVD)的概念。MVD已成为治疗HFS的首选方法。其术式为:枕下开颅,暴露面神经,于面神经出脑干区找到压迫血管,在其间隔以明胶海绵,肌片或Teflon片,达到减压的目的。这一术式曾被认为是能够治愈HFS的唯一不留后遗症的方法。
很多学者在长期随访中发现,MVD治疗HFS其远期有效率可达60%~70%,且部分病人在随访期间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乃至痊愈,少数病人症状于术后5月方完全消失。Barker等在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中表明,病人的年龄、痉挛部位、病程及术前有无面瘫与远期疗效无关。而检测到性别及疾病的典型程度是预后评估的主要指标。随访表明:MDV治疗HFS仍存在4%~12%的复发率,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置入的材料:明胶海绵及肌片置入后有可能被吸收导致复发,而Teflon片用于减压后有报道可形成胆脂瘤重新又对面神经形成压迫;(2)置入物脱落:如垫片放置欠妥贴,术者关颅前的不精细操作都可造成垫片漂移;(3)术后蛛网膜粘连包裹面神经产生压迫;(4)减压不充分:因各种原因,如术者的技术,术中的意外情况及压迫血管较隐匿使减压不充分;另外,血管联合压迫仅行单一血管减压术均可导致术后复发。Jannetta认为:大多数复发病例是由于减压不充分引起的。有学者提出,对于这些病人的再次手术仍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而对由于粘连引起的复发再次手术的意义不大。HFS复发大都在术后2年内(1月~5年),2年以后的复发率可低于1%。
MDV手术死亡率极低,但术后大多数病人会出现短暂的恶心、呕吐、听力下降、面部感觉障碍及眩晕等症状,绝大多数病人可在术后两周内消失;仅少数病人可遗有永久性的后遗症如听力下降乃至耳聋(2.6%),面瘫(0.9%),面部感觉障碍(0.4%)和脑干梗塞(0.3%),且这些后遗症随再次手术而相对升高。
原发性面肌痉挛有什么特点?
面肌痉挛为阵发性不规则半侧面部肌的不自主抽搐或痉挛。常发生于一侧面部,双侧发病者极少见。原发性面肌痉挛多发生于中年以后,女性多于男性,面肌抽搐多从眼轮匝肌开始,呈间歇性,以后逐渐扩展至同侧其他颜面肌,以口角肌的抽搐最为明显。面肌抽搐当精神紧张或疲倦时加重,在睡眠时停止发作。神经系统检查无其他阳性体征。在肌电图上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本病一般不会自愈,治疗尚不理想,目前多是对症治疗。
❷ 面部肌无力
患上面部肌无力这种疾病后,患者一定要进行相关的治疗,只要患者积极治疗,这种疾病是能治愈的,治疗方法如下:
1、患上面部肌无力这种疾病后,患者可以采用皮肤针疗法来治疗这种疾病,这时只要经常叩刺背部肺俞、脾俞、胃俞、膈俞、手、足阳明经循行线部位即可,但这种治疗方法需要隔一天进行一次。
2、电针疗法也是一种不错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在面部瘫痪肌肉处找到一些穴位,这时需要针扎后加脉冲电刺激,刺激的范围在患者能耐受之间为好,每次需要二十分钟。
3、还有一种治疗方法就是穴位注射疗法,这时需要找到人体学位扎针,可以选择维生素B1、B12或者当归注射液,每次取三到四个穴位,需要隔一天进行一次。
4、耳针疗法,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这时选患者肺、胃、大肠、肝、肾、脾、神门等相应的部位,然后强刺激,每次选需要选三到四个穴,扎针十分钟,需要隔一天进行一次,一个疗程需要进行十次。
面部肌无力患者的饮食调护也是很重要,一定要增加营养,这样才能增强体质。在主食方面,可以加一些补益、脾肾的八宝粥、山药粥、海参粥和补益精血的肉食。患者日常还要多吃一些豆芽菜、菠菜、白菜、西红柿、萝卜等蔬菜,患者还要多喝一些甘泉水、柠檬汁之类的饮料,其实还是牛乳、丰乳是最好的饮品。
水果方面患者多吃一些山楂、大枣、橘柑之类的水果。同时患者还要饮食可口,一定要吃一些好消化、吸收的,对于一些吞咽比较困难的人,要少吃一点,多吃几回,可以吃半流质的饮食,这样有利于吞咽还有助于消化、和吸收,还能避免流质饮食引起的呛咽。
关于面部肌无力能治好吗的内容就是上面介绍的这些,患上面部肌无力这种疾病后,患者一定要进行治疗,只有这样患者才能远离这种疾病,同时患者还要做好关于这种疾病的护理工作。患上面部肌无力这种疾病后,患者一定要进行相关的治疗,只要患者积极治疗,这种疾病是能治愈的,治疗方法如下:
1、患上面部肌无力这种疾病后,患者可以采用皮肤针疗法来治疗这种疾病,这时只要经常叩刺背部肺俞、脾俞、胃俞、膈俞、手、足阳明经循行线部位即可,但这种治疗方法需要隔一天进行一次。
2、电针疗法也是一种不错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在面部瘫痪肌肉处找到一些穴位,这时需要针扎后加脉冲电刺激,刺激的范围在患者能耐受之间为好,每次需要二十分钟。
3、还有一种治疗方法就是穴位注射疗法,这时需要找到人体学位扎针,可以选择维生素B1、B12或
❸ 面神经症挛怎么治疗
面神经痉挛在医学上的称呼是面肌痉挛,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和面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治疗上有以下几种方法:1、口服药物治疗,可以使用硫必利、氯硝安定、卡马西平,这些药物都能够减轻痉挛的症状,但是一般不能将疾病彻底治愈,可以同时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甲钴胺、胞磷胆碱钠胶囊或者艾地苯醌,能够营养神经、改善线粒体能量供应,可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2、肉毒素注射,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使用肉毒素皮下注射,疗效一般能够维持3-6个月,但是反复注射可能会引起面瘫;3、手术治疗,手术进行神经节阻滞或者神经切断术能够彻底治愈面肌痉挛,但同时会引起严重的面瘫,副作用较大,只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选择。
❹ 各对脑神经损伤后会出现的症状
第Ⅰ对脑神经损伤
见于眶顶、筛板骨折,或额底脑挫(裂)伤时,表现为嗅球或嗅束损伤。轻者嗅觉丧失可部分或全部恢复,重者将永久性丧失嗅觉。
第Ⅱ对脑神经损伤
视神经损伤较为常见,因视神经分为球内段、眶内段、骨管段和颅内段四部分,因此所经部分的颅脑损伤均可能损伤视神经,并且不同部分的损伤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1.颅内段损伤 见于颅骨骨折或视神经管附近眶壁骨折,有时也可因颅内压突然升高,压迫视神经鞘膜的血管致血液漏出,或破裂出血。其损伤以视神经鞘下出血多见,又可再分为硬脑膜下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视神经鞘膜硬脑膜下出血,可见于很轻的头部外伤时,视野改变多不规则,有向心性缩小、象限性缺损、中心暗点,甚至全盲。视野缺损的边缘一般很陡。视神经鞘膜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轻者表现为阵发性头痛,重者可突然昏迷,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谵妄及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的体征。约50%以上的病例可死于伤后6周内,也有更长时间后才死亡者。还可表现为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复视及视力减退。
视交叉损伤可见于多种原因,如颅底骨折(蝶鞍骨折)、视交叉附近的颅内血肿压迫、供应视交叉的大脑前交通动脉及分支的损伤致使视交叉缺血、软化、脑挫(裂)伤合并视交叉挫伤及撕裂伤,以及脑水肿或脑内血肿致颅内压升高时。视交叉损伤的典型体征是双眼周边视野发生颞侧偏盲和黄斑分裂(视野边缘垂直通过注视点),或一眼全盲,一眼颞侧偏盲,严重者双眼全盲。损伤经过数周后可继发视神经萎缩,致视力减退。有的可合并嗅神经损伤的嗅觉减退、癫痫发作;合并垂体损伤时发生尿崩症、病理性肥胖、巨人症;合并蝶骨和筛板骨折时,发生脑脊液鼻漏等;如颅底骨折合并视交叉损伤,并波及附近有重要机能的脑组织时,大多导致死亡。
视束和外侧膝状体也可能受损伤,多继发于颅内血肿或继发脑肿胀的压迫,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周边视野的同侧偏盲。如同时合并深部脑组织损伤,则很少存活。
2.骨管段损伤
指视神经走行于视神经管内一段的损伤。见于视神经管骨折时骨折片刺伤或压迫,致此段视神经挫伤;视神经鞘内或视神经纤维间出血压迫视神经;骨管内视神经水肿和循环障碍;重度眼钝挫伤使视神经受牵拉,致使其营养血管断裂等。按损伤发生早迟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两种。原发性损伤如此段视神经撕裂和挫伤性坏死,患者在伤后立即失明;继发性损伤是因局部水肿或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该段视神经坏死或软化,其视力减退发生较晚。
视神经骨管的壁是后筛窦的组成部分,因此当视神经骨管段损伤出血时,65%病例血流流经筛窦而发生鼻出血。视神经骨管段损伤的诊断要点如下:①眶额部,尤眉弓外缘创伤史;②伤侧视力减退和瞳孔反应异常(直接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间接对光反应正常);③鼻出血。一般X线拍照多数呈阴性表现,仅约6%~23%可见视神经骨管骨折。高分辨率的CT扫描阳性诊断率可提高到67%。
3.眶内段损伤
视神经眶内段约长25mm,其内含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视神经中央动脉。当眶前部或颅前窝骨折时可合并视神经眶内段损伤,及视网膜中央动脉和视神经中央动脉损伤。主要临床表现为视力减退。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中央动脉痉挛或血栓形成,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可发现视盘周边毛细血管减少或不显。也有病例在伤后数天检见视神经萎缩征象。
4.球内段损伤
因视神经球内段长约1mm,除非微小异物嵌入视盘或视乳头撕脱,单纯视神经球内段损伤,一般较少见。颅脑损伤合并的球内段损伤常超出此范围,因此更多的发生视神经前端损伤。它不仅见于开放性或贯通性眼球损伤时,也能见于眼球钝挫伤。此时眼球受外力作用后,与视神经之间发生急剧扭转、牵拉,而造成视神经挫伤。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减退,眼底检查可见视盘附近出血。重者伤后数周可见视神经萎缩。视野检查可见盲点和以盲点为中心的弓形暗点。
第Ⅲ、Ⅳ、Ⅵ对脑神经损伤
该3对脑神经均经颅底的眶上裂进入眶内,分别支配眼球运动的眼肌。当损伤导致颅前窝骨折时,骨折和/或合并发生的血肿可损伤这些神经,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由于它们相距很近,常表现为同时损伤。动眼神经(第Ⅲ)损伤时表现为眼睑下垂、外斜视、复视、瞳孔扩大、眼球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以及瞳孔对光反应减弱或消失;滑车神经(第Ⅳ)损伤时伤眼向下运动可减弱,或出现复视;外展神经(第Ⅵ)损伤时表现为内斜视,眼球不能向外转动,并有复视。
第Ⅴ对脑神经损伤
三叉神经是包括感觉和运动的混合神经,管理头面部包括眶、鼻腔、口腔的感觉及咀嚼肌的运动,其中枢在桥脑,因此当颜面损伤或脑干损伤时,如眼眶上缘骨折、上颌骨骨折、岩骨嵴骨折时,可导致其机能障碍,出现其分支供应范围的剧烈疼痛、或感觉的减退或消失、角膜反射的减弱或消失、咀嚼运动障碍等。
第Ⅶ对脑神经损伤
面神经亦为混合神经,其中枢在桥脑,经颞骨岩部的面神经管,自茎乳孔出颅,在腮腺深面分支呈放射状分布于面部表情肌和运动肌。由于其在岩部面神经管行程较长,因此当岩部骨折时易伤及面神经干,表现为伤侧额纹消失,不能闭眼,口角向健侧歪斜(周围性面瘫)。若其皮质或脑干的中枢损伤,则为对侧下半部面肌瘫痪,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但皱眉、蹙额、闭眼无障碍(中枢性面瘫)。
第Ⅷ对脑神经损伤
听神经自内耳孔入颅,终止于桥脑延脑沟外侧部的耳蜗神经核,传导听觉。而且其中还有司职位置感觉的神经纤维。因此当颅底岩部骨折时可被累及,且常与上述面神经同时受伤,而出现听力丧失,平衡失调并周围性面瘫。
其他脑神经损伤包括舌咽(Ⅸ)、迷走(Ⅹ)、副(Ⅺ)和舌下(Ⅻ)神经损伤,均是颅底骨折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且常同时受累。表现为舌的感觉和运动障碍,舌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
❺ 面神经核上瘫和面神经核下瘫的形成原因
面神经核上瘫是指损伤发生在面神经核以上节段,属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如一侧皮质核束或其起始区锥体细胞受损,可产生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瘫痪,表现为患侧额纹消失,皱眉不能,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低垂、嘴歪向病灶侧、流口水、不能做鼓颊、露齿和吹哨等动作,此即为面神经核上瘫。这种情况多数还有对侧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对侧。
面神经核下瘫是指脑干内的面神经核或其轴突组成的面神经根纤维损伤引起的瘫痪,属下运动神经元损伤。面神经核下瘫的特点是损伤同侧所有面肌瘫痪,表现为同侧额横纹消失、眼不能闭、口角下垂、鼻唇沟消失、嘴歪向病灶对侧,与核上瘫一样流口水,不能做鼓颊、露齿和吹哨等动作。
❻ 面神经痉挛出现原因是什么呢
很高兴为你回答问题,面肌痉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血管压迫,也就是颅内先天性生长的小血管,比如PICA、AICA等小血管,压迫面神经从脑干的起始部位,从而异常刺激到神经,会异常放电,导致面肌痉挛。第二种是肿瘤的原因,比如长了听神经瘤、面神经瘤、胆脂瘤或者颅内其他肿瘤等,压迫刺激神经导致异常放电。第三种是炎症类的疾病,炎症会导致蛛网膜增厚、粘连,压迫影响到神经的正常功能,也可以导致面神经的异常放电,产生面肌痉挛。此外,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多发性系统性的神经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导致神经的脱髓鞘病变,或者代谢异常,神经的功能受损就会导致电活动的异常,也会引起面部肌肉痉挛的活动。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❼ 面神经损伤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面神经发自于脑干,面神经损伤有中枢性和周围性之分。要做磁共振检查定性才能正确诊治早日康复,否则过了治疗期会迟发缺血性神经变性导致永久性痉挛性面瘫后再治疗等于亡羊补牢。需助发来磁共振照片为你指导。
❽ 面神经核属于周围神经还是中枢神经为什么
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间的病损所引起的面肌瘫痪为核上性面瘫,即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特点是:1、病损对侧眼眶以下的面肌瘫痪;2、常伴有面瘫同侧的肢体偏瘫;3、无味觉和涎液分泌障碍。
面神经核及面神经病损所引起的面瘫称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的特点是:1、病变同侧所有的面肌均瘫痪;2、如有肢体瘫痪,常为面瘫对侧的肢体受累,例如,脑干病变而引起的交叉性瘫痪;
3、可有病侧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涎液泌障碍。
❾ 面神经萎缩是怎么回事
面部肌肉萎缩可见于多种疾病,面瘫肌肉萎缩疾病可分为神经源性面肌萎缩、肌源性面肌萎缩和废用性面肌萎缩三类。
神经源性面肌萎缩是由脑干面神经核或面神经的损伤导致,首先出现面肌瘫痪,如不能完全恢复后期会继发不同程度的面肌萎缩,此类疾病中最常见的面神经炎的早期症状可以表现为单侧耳后疼痛、瞬目减少、闭目无力、鼻唇沟不对称、一侧嘴角偏低等,多有疲劳、熬夜、长途旅行、天气突然转冷、吹风等诱因。肌源性面肌萎缩如面肩肱肌营养不良,该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大多数患者在20岁之前症状,早期症状可表现为表情减少,笑容不自然,口角处凹陷,闭目、噘嘴无力。
❿ 面部神经跳动要怎么治疗
要想治疗一个疾病,首先要知道这个疾病的发病原理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才能治好,那么面肌痉挛的发病原因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按照目前大家公认的看法认为,面肌痉挛是由于血管压迫了神经,使神经的面神经在出脑干的位置发生了脱髓鞘的病变。发生脱髓鞘的病变以后,造成神经短路。这个时候血流波动的冲击对神经根部的神经造成刺激,引起面神经的刺激症状,所以想治疗这个疾病,我们就要从病因入手,不让血管压迫神经就可以了,那么很显然药物治疗,以及传统的针灸治疗是没办法的。这时候就要让外科手术来介入治疗了,民航总医院的于炎冰专家采用微血管减压术,在显微镜下操作用垫片讲血管和神经分开。从而达到彻底治疗面肌痉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