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面神经萎缩是怎么回事
面部肌肉萎缩可见于多种疾病,面瘫肌肉萎缩疾病可分为神经源性面肌萎缩、肌源性面肌萎缩和废用性面肌萎缩三类。
神经源性面肌萎缩是由脑干面神经核或面神经的损伤导致,首先出现面肌瘫痪,如不能完全恢复后期会继发不同程度的面肌萎缩,此类疾病中最常见的面神经炎的早期症状可以表现为单侧耳后疼痛、瞬目减少、闭目无力、鼻唇沟不对称、一侧嘴角偏低等,多有疲劳、熬夜、长途旅行、天气突然转冷、吹风等诱因。肌源性面肌萎缩如面肩肱肌营养不良,该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大多数患者在20岁之前症状,早期症状可表现为表情减少,笑容不自然,口角处凹陷,闭目、噘嘴无力。
㈡ 面神经综合检查原理
面神经炎在脑神经疾患中较为多见,这与面神经管是一狭长的骨性管道的解剖结构有关,当岩骨发育异常,面神经管可能更为狭窄,这可能是面神经炎发病的内在因素。面神经炎发病的外在原因尚未明了。
有人根据其早期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及轴空有不同程度的变性,推测可能因面部受冷风吹袭,面神经的营养微血管痉挛,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所致。也有的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但一直未分离出病毒。近年来也有认为可能是一种免疫反应。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系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所致。
面神经检查的临床意义在于帮助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面神经检查如果出现面神经麻痹的体征,则帮助定位诊断,首先要区别面神经麻痹是周围性还是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如果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还要区分病变是脑干内还是脑干外病变,这种明确的定位对于疾病的定性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面神经检查包括运动和感觉检查,运动检查主要是指面部表情肌的运动检查,感觉检查是舌前2/3味觉的检查。面神经麻痹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部面肌瘫痪,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为同侧上下部面肌瘫痪。
㈢ 我想做个核磁共振查查面部神经,能查出来么面部有的时候会抽动,只限于笑的时候,平时没事,怎么笑才...
单是查面神经的话,完全不需要做核磁。面神经定位是相当准确的,凭临床表现有经验的人一眼就知道是不是面神经的问题。 对了要去神经内科看。
㈣ 面神经炎的功能评定方法是什么
1.电诊断评定
参阅前文所述
2.电生理检查
面神经MCV减慢,面肌EMG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或消失
3.内听道X线片检查外耳听觉等五官科专科检查
4.面肌肌力检查
面部肌肉均为表情肌,肌肉小而不强,也不引起关节运动,不能对动作给予阻力或助力,以致达到最大面部表情肌的肌力通常按肌力的大小,可分成下列6个级别
0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0%):让患者用力使面部表情肌收缩,检查者肉眼完全看不到收缩,手触表情肌也无紧张感,甚至收到健侧牵拉而致口眼歪斜
I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10%):让患者主动用力时,肌肉微动
Ⅱ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25%):面部表情肌做各种运动时虽有困难,但主动运动时幅度可达健侧的1/4
Ⅲ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50%):活动时幅度约为健侧的1/2
Ⅳ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75%):收缩接近正常,但与健侧仍有差异
Ⅴ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100%):收缩正常,和健侧完全一致
5.严重程度的分级
国际上现行采用的严重程度分级为1984年所制订(见表9-3-1)
表9-3-1面神经麻痹严重程度的分级
㈤ 与面神经有关的头面部反射检查是什么
在临床上,有关面神经的反射应用不多,其中比较常用的如下。
(1)眼轮匝肌反射(或称皮质面反射)
反射弧传入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
中枢:脑桥和中脑的三叉神经中脑核—网状结构—脑桥面神经核。
传出神经:面神经。
方法:检查者以手指向后下方牵扯眼外眦部皮肤,并用叩诊锤叩击检查者手指,正常人出现该侧眼轮匝肌明显收缩(闭目);同时,对侧眼轮匝肌轻度收缩。口角向同侧后上方牵引。应注意,叩击不宜太重,以免引起惊恐反应。
临床意义:周围性面瘫时减弱,中枢性面瘫后面肌痉挛时,此反射亢进,昏迷时,此反射消失。
(2)眉间反射(或称鼻睑反射)
反射弧同眼轮匝肌反射。
方法:以叩诊锤轻轻叩击两眉之间的部位,可见两眼轮匝肌收缩两眼睑闭合。
临床意义:一侧三叉神经及面神经损害均可使该侧眉间反射减低或消失。在面神经炎时,此反射消失,则提示损害比较完全,预后较差。面肌张力增高时(如Parkinson氏症候群),此反射亢进。
如果叩击鼻根部时也出现同样的反射,叫Myarson氏征,在Parkinson氏症候群,此反射很容易引出。
(3)口轮匝肌反射
反射弧传入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
中枢:脑桥和中脑三叉神经中脑核—网状结构—面神经核。
传出神经:面神经。
方法:以叩诊锤轻叩下唇或鼻旁部,可见同侧上唇方肌及口角提肌收缩;如果叩击上唇正中(人中穴处),则见整个口轮匝肌收缩,表现为双唇紧闭并向前撅起,为阳性。
临床意义:两侧皮质脑干束病变,此反射出现,除一岁以下婴儿外,正常人均无此反射。
(4)眼面反射
反射弧传入神经:三叉神经。
中枢:脑桥。
传出神经:面神经。
方法:用手拇指按压眼眶外缘(稍挨眼球,不要用力过大)或眶上切迹,瘫痪侧没有反应,引起病灶侧眼及口轮匝肌收缩(闭眼和口角向上牵拉)。
临床意义:面神经核上瘫痪较轻者,无半身瘫痪的任何根据,为查明究竟有无面神经瘫痪,眼面反射可为一种好的检查方法,借此可查出易被遗漏的病变。
(5)佛斯特(Chvostek)氏征(又名缺钙击面试验)反射弧传入神经:三叉神经第三支。
中枢:脑桥和中脑三叉神经中脑核—网状结构—面神经核。
传出神经:面神经。
方法:以叩诊锤叩击耳前面神经出腮腺处,可引起同侧面肌痉挛样收缩。
临床意义:此反射是手足搐搦症的重要体征之一,也可出现于其他反射性应激性增高的情况。
(6)角膜反射
反射弧传入神经:三叉神经眼支。
中枢:脑桥中部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网状结构—脑桥中下部面神经核。
传出神经:面神经。
方法:以柔软的棉花毛,轻触角膜的外下方部位,引起双眼轮匝肌收缩,反射性瞬目。
临床意义:角膜反射丧失,可见于下列3种情况。
①反射弧传入神经病变,三叉神经眼支的病变,除了面部该支的分布区(前额部皮肤)有感觉障碍以外,同时伴有角膜反射减低或丧失。角膜反射减低常常是三叉神经第一支损害的早期症状,以后可随病变进展而致丧失。由于小脑幕也是由三叉神经第一支分布,故在后颅窝病变时,早期即可有角膜反射减低,如小脑出血的患者,有报道,同侧角膜反射减低和消失为诊断的重要指征。
②角膜反射的传出神经病变,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角膜反射的传出神经为面神经,当周围性面神经病变时,角膜受到刺激后不能瞬目,此种现象从广义来看也属于角膜反射丧失。
③一侧大脑半球病变,可表现对侧角膜反射减低或丧失。有人认为,在顶叶有角膜反射中枢,或许可以得到解释。如果两侧角膜反射均减低或丧失时,说明大脑两侧广泛性损害(如在深昏迷、脑水肿、脑缺氧),侵犯了角膜反射的脑内反射弧。
结合膜反射与角膜反射的临床意义相同。
(7)角膜下颌反射
反射弧传入神经:三叉神经眼支。
中枢:脑桥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网状结构—面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
传出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第三支。
方法:以柔软的棉花毛轻触一眼角膜,不但引起双眼轮匝肌收缩闭目(角膜反射),而且,反射性地引起翼外肌的收缩使下颌偏向对侧。
临床意义:此反射正常人并不存在,仅见于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的假性延髓性麻痹患者。双额叶广泛损害也能引出此反射。
(8)掌颏反射
反射弧传入神经:正中神经。
中枢:颈髓5~8和第1胸髓的后角细胞柱—脊髓丘脑束—脑桥面神经核。
传出神经:面神经。
方法:以钝针轻划,或用针刺手掌大鱼际部皮肤,引起同侧下颌部颏肌收缩。
临床意义:是一种原始的浅反射,2岁以后消失。在皮质脑干束病变时,此反射出现,尤其在双侧皮质脑干束病变时明显亢进。
但同时研究者又指出,此种反射也可见于正常成人,但是正常人出现者与病理性的表现不同:第一,病理性掌颏反射范围比较广泛,不单纯限于大鱼际部,在手背、上肢、躯干,甚至于刺激下肢也有时可以引出;第二,病理性掌颏反射肌肉收缩幅度大,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延髓性麻痹、多神经炎等疾患影响传入或传出神经时,此反射减低或丧失。皮质桥延束(尤其是双侧)损害时亢进,或见于额叶病变。额叶病变对侧掌颏反射亢进。
(9)吸吮反射
反射弧传入神经:三叉神经第三支。
中枢:脑桥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网状结构—面神经核。
传出神经:面神经。
方法:轻划唇部或轻触口唇,立即出现口轮匝肌收缩,上、下唇噘起作“吸吮”动作。
临床意义:与口轮匝肌反射相同,见于额叶病变和假性延髓性麻痹患者。
㈥ 如何治疗面部神经痉挛
面肌痉挛(半面痉挛)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半面痉挛,是指一侧面部阵发性、不自主、不规则的肌肉抽搐,无神经系统损害的其他阳性体征。病因不清楚。
发病以中年女性为多,起病常为下眼睑的轮匝肌阵发性轻微抽搐,以后逐渐向一一侧面部扩展,以口角肌肉抽搐最明显。抽搐程度不一,在紧张、情绪激动或疲劳时抽搐加重,安静或睡眠时消失。少数严重者,面肌抽搐可累及整个一侧面肌。抽搐多限于一侧,双侧者甚罕见。
本病是慢性进行性发展,一般不自发缓解,部分患者在晚期出现患侧面肌瘫痪和萎缩,抽搐也停止。病程初期,面肌抽搐仅限于眼轮匝肌时,应与功能性眼睑肌痉挛鉴别,后者不向下面部扩展,且常为双侧性。当面肌抽搐伴有其他颅神经损害,或肢体功能障碍,或件有肢体不自主动作时,应考虑颅内病变,需去医院诊治。
面肌痉挛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可选用苯妥英钠、利眠宁、安定、鲁米那等。并配合理疗。轻症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可略有减轻。重症者,药物治疗无效时,可采用面神经封闭式手术治疗。
“半面痉挛”是怎样发生的?
半面痉挛又称面肌阵挛,为半侧面部肌肉阵发性的不自主抽搐,中年以上的女性较为多见。其痉挛常自一侧眼部或口角开始,随之扩展到同侧半面肌肉,但额肌较少受累。呈间歇性不自主节律性抽搐,自控不能。每次抽搐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间隔时间长短不定。人体疲劳、情绪激动、谈笑瞬目等可诱发或使之加重。虽然抽搐时面部无疼痛,但频繁发作可影响视力、言语或咀嚼功能,患者亦难以忍受。
关于本病发生的原因迄今不明。大多学者和临床医师认为系面神经在内耳门附近受小脑后下动脉分支压迫所致;当血管过度迂曲、伸长拉紧或硬化时始显症状。推测受压处面神经髓鞘萎缩,传入感觉纤维与传出运动纤维发生“短路”,激活运动纤维引起面肌痉挛。另外一种说法是:从面神经发出的运动抑制纤维,也分布于肌肉中,当某种因素使抑制纤维兴奋消失时,面肌就痉挛。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诊断较易,但应进行临床、耳鼻咽喉及神经科检查,力求追查可能的病因。检查要包括X线体层照相及CT检查,以排除面神经受肿瘤(主要小脑脑桥角或颞骨岩部的肿瘤)压迫的可能性。例如,颞骨岩部内的胆脂瘤最初表现即为面肌痉挛,另外面神经鞘瘤及较少见的听神经瘤亦可如此。仅当上述检查为阴性时,方能诊断为特发性半面痉挛。
半面痉挛的治疗应如何进行?
对半面痉挛的治疗,因病因不明,多缺乏特效疗法。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有:
(1)常在初期联合应用镇静药、弱安定药及抗癫痫药。可选用安定、颠茄、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和痛定宁等药物。同时配合针刺(选穴:地仓、颊车、翳风、合谷等,强刺激,留针20分钟),可用红外线、紫外线、超短波理疗等,有望缓解轻度患者的症状。
(2)面神经阻滞:用80%的酒精0.5ml注入茎乳孔以下面神经干周围以阻断其传导功能,解除痉挛。可能2~3年后复发,但程度会明显减轻,且可重复注射。阻滞疗法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的优点,其缺点是不能避免复发,不能预测面瘫或痉挛的持续时间和程度。复发后虽可反复采用,但由于瘢痕的影响,疗效较差。
(3)手术治疗:多采用面神经电凝术,颞骨内面神经减压术,神经切断术,面神经减压与神经切断及电凝术并用等。
(4)中医认为本病属风痰入络,痹阻气血而致。治宜镇肝熄风,疏风通络,佐以豁痰宁神。可用镇肝熄风汤合涤痰汤加减:代赭石20g,熟地黄20g,当归12g,白芍20g,煅龙骨15g ,煅牡蛎15g,胆南星10g,半夏15g,僵蚕15g,茯神15g,全虫10g,远志10g。在急性期过后,可长期服用大活络丹等中成药。
面肌痉挛有哪些病因?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龄报道为两岁。以往认为女性好发,近几年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HSF发展到最后,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的面瘫。
⑴血管因素 1875年Schulitze等报道了一例HFS病人行尸检时,发现其面神经部位存在有“樱桃”大小的基底动脉瘤。目前已知大约有80%~90%的HFS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存在血管压迫所致。临床资料表明:在导致HFS的血管因素中以小脑前下动脉(AICA)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为主,而小脑上动脉SCA)次之。已知SCA发自于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交界处,走行最为恒定,而PICA和AICA则相对变异较大,因而易形成血管襻或异位压迫到面神经;另外迷路上动脉及其他变异的大动脉如椎动脉、基底动脉亦可能对面神经形成压迫导致HFS。以往认为:HFS是由于动脉的搏动性压迫所致,近几年研究表明:单一静脉血管压迫面神经时亦可导致HFS,且上述血管可两者或多者对面神经形成联合压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HFS手术的预后。
⑵非血管因素 桥脑小脑角(CPA)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HFS。其原因可能是由于:①占位导致正常血管移位。Singh等报道了一例CPA表皮样囊肿使AICA移位压迫到面神经导致HFS;②占位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③占位本身异常血管的影响如动静脉畸形、脑膜瘤、动脉瘤等。另外后颅窝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HFS。如罕见的中间神经的雪旺氏细胞瘤压迫面神经导致的HFS。Hirano报道一例小脑血肿的患者其首发症状为HFS。在年轻患者中,局部的蛛网膜增厚可能是产生HFS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先天性疾病如Arnold-Chiari畸形及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偶可发生HFS。
⑶其他因素 面神经的出脑干区存在压迫因素是HFS产生的主要原因,且大多数学者在进行桥脑小脑角手术时观察到:面神经出脑干区以外区域存在血管压迫并不产生HFS。而Kuroki等在动物模型中观察到:面神经出脑干区以外区域的面神经脱髓鞘病变,其肌电图可表现为类似 HFS的改变。Mar-tinelli也报道了一例面神经周围支损伤后可出现HFS。关于面神经出脑干区以外的部位存在压迫因素是否导致HFS,尚需进一步的探讨。
此外,HFS也可见于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家族性HFS迄今仅有几例报道,其机理尚不明了,推测可能与遗传有关。
面肌痉挛(HFS)如何治疗?
(1)药物治疗
传统的药物治疗多采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和安定等,其他药物,如卡巴酚酊、非氨酯等,据报道对某些HFS有特效,但尚不足以推广应用。
(2)封闭治疗
以往药物治疗HFS效果不佳时,临床可采用酒精进行局部封闭,但往往导致面瘫,且易复发。
近几年,肉毒杆菌毒素A(Botuline Toxin A,BTA)被广泛应用于HFS的封闭治疗。与酒精封闭相比,完全性面瘫发生的比例小,作用持久。90%以上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药效可维持3~4个月。其副作用为眼球发干、上睑下垂及轻度面瘫等。其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可产生称为“燃点现象”的精神过敏。另外,对于植物神经系统也有影响。可导致心慌、心悸和血压升高等。当与其他损害神经肌肉接头的药物合用时,毒性作用增大,治疗HFS时推荐使用小剂量(12.5u)、多次(3~4次/年)、间歇性应用BTA。
(3)手术治疗
自1944年Campbell和Kendy开始利用手术治疗基底动脉瘤压迫导致的HFS以来,经Carden(19 58),Maroon(1960)等对手术的进一步完善,Jannetta于1976年正式提出了微血管减压(microv as cular decompression,MVD)的概念。MVD已成为治疗HFS的首选方法。其术式为:枕下开颅,暴露面神经,于面神经出脑干区找到压迫血管,在其间隔以明胶海绵,肌片或Teflon片,达到减压的目的。这一术式曾被认为是能够治愈HFS的唯一不留后遗症的方法。
很多学者在长期随访中发现,MVD治疗HFS其远期有效率可达60%~70%,且部分病人在随访期间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乃至痊愈,少数病人症状于术后5月方完全消失。Barker等在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中表明,病人的年龄、痉挛部位、病程及术前有无面瘫与远期疗效无关。而检测到性别及疾病的典型程度是预后评估的主要指标。随访表明:MDV治疗HFS仍存在4%~12%的复发率,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置入的材料:明胶海绵及肌片置入后有可能被吸收导致复发,而Teflon片用于减压后有报道可形成胆脂瘤重新又对面神经形成压迫;(2)置入物脱落:如垫片放置欠妥贴,术者关颅前的不精细操作都可造成垫片漂移;(3)术后蛛网膜粘连包裹面神经产生压迫;(4)减压不充分:因各种原因,如术者的技术,术中的意外情况及压迫血管较隐匿使减压不充分;另外,血管联合压迫仅行单一血管减压术均可导致术后复发。Jannetta认为:大多数复发病例是由于减压不充分引起的。有学者提出,对于这些病人的再次手术仍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而对由于粘连引起的复发再次手术的意义不大。HFS复发大都在术后2年内(1月~5年),2年以后的复发率可低于1%。
MDV手术死亡率极低,但术后大多数病人会出现短暂的恶心、呕吐、听力下降、面部感觉障碍及眩晕等症状,绝大多数病人可在术后两周内消失;仅少数病人可遗有永久性的后遗症如听力下降乃至耳聋(2.6%),面瘫(0.9%),面部感觉障碍(0.4%)和脑干梗塞(0.3%),且这些后遗症随再次手术而相对升高。
原发性面肌痉挛有什么特点?
面肌痉挛为阵发性不规则半侧面部肌的不自主抽搐或痉挛。常发生于一侧面部,双侧发病者极少见。原发性面肌痉挛多发生于中年以后,女性多于男性,面肌抽搐多从眼轮匝肌开始,呈间歇性,以后逐渐扩展至同侧其他颜面肌,以口角肌的抽搐最为明显。面肌抽搐当精神紧张或疲倦时加重,在睡眠时停止发作。神经系统检查无其他阳性体征。在肌电图上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本病一般不会自愈,治疗尚不理想,目前多是对症治疗。
http://www.zgxl.net/sljk/ybjb/shenjing/mjjl.htm
㈦ 面部肌肉痉挛的表现,面部肌肉痉挛怎么诊断
面部肌肉痉挛的表现:面部肌肉痉挛有很多不同的症状表现,不同的症状表现有具有不同的分类。面肌痉挛由于症状的不同被分为双侧面肌痉挛和偏侧面肌痉挛,在生活中双侧面肌痉挛患者比较少见,即使是有也是有一边先引起的,病情严重者,表现为强直性,可导致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同侧眼不能睁开。经常因为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疲倦,不能作自行控制其发作。一次抽搐短则数秒,长至十余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面肌痉挛患者常常会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学习或是工作,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大多数患者在入眠后抽搐停止。
面部肌肉痉挛怎么诊断:面肌痉挛指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作性无痛性阵挛性收缩,常始于眼轮匝肌随即波及到口轮匝肌,几个月至几年内逐渐加重。严重者整个面肌及同侧颈阔肌均可发生痉挛,眼轮匝肌严重痉挛时使眼睛不能睁开。安静时减轻,情绪紧张、疲劳激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面肌痉挛表现为电击样、抽搐发作,有间歇期,自己不能控制。发作时,病人半侧面肌强劲地、阵发性抽搐,眼睑紧闭,口角歪斜,抽搐时间短则数秒,长则10余分钟。从而严重影响视力、语言、饮食和工作。有时可和三叉神经痛同时发作。晚期患侧面肌无力萎缩,舌前2/3味觉可能丧失。
㈧ 怎样判读面神经电图测试结果
面神经电图(ENoG)是测量和记录许多同步兴奋的运动单位的复合电位。代表面神经出茎乳孔的情况,如在茎乳孔附近给以足够强的电刺激,将会导致神经支配区内的面肌发生一个“收缩”,并可记录到一个复合电位的波形,其振幅可以测量。ENoG所记录到的复合电位与面神经损伤的病理关系,并无组织形态证明。但临床实践表明,ENoG的振幅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之间极可能是1∶1的关系。当面神经受到某种影响,其神经纤维中的半数(50%)发生生理性阻滞(神经传导阻滞)时,若电刺激施于神经阻滞处的近端,则正常的神经纤维可传导兴奋,而阻滞的神经纤维则不能传导,于是面部肌肉收缩的程度只有正常时的一半,即ENoG振幅只有正常的50%。
与上述情况相同,但刺激施于神经阻滞的远端,此时将会使全部神经纤维兴奋。因而,面肌发生最大收缩,ENoG的振幅将为100%。
50%神经纤维变性,因有一半神经纤维解剖上破坏,故无论在损伤处近端或远端施用最大刺激,其ENoG的振幅都只有正常时的50%。面神经损伤时的实际情况是,有部分神经纤维发生变性,而有部分纤维解剖上并未破坏而是处于神经传导阻滞状态。因此,若在损伤处的近端施用电刺激,其结果将是,变性及阻滞的神经皆不能传导兴奋,ENoG的振幅为0。而在损伤处远端刺激时,变性纤维不能传导,阻滞纤维可以传导,其ENoG的振幅为50%。
ENoG的临床意义如下。
(1)由于面神经损伤后,其远端神经纤维发生变性约需1~2天,因此,茎乳孔外刺激面神经以探寻颞骨内神经损伤程度,必须在伤后48小时测试ENoG。
(2)茎乳孔外刺激所测得的ENoG,不能发现颞骨内的神经传导阻滞。
(3)茎乳孔外刺激所测ENoG的损失表明神经纤维变性的数量。
(4)ENoG只能判读神经纤维变性的量,不能区分是由于轴突断伤,或是由于神经内膜,束膜或外膜断伤所致。由于损伤的原因及程度不同,其变性发生的速度也不相同。
因此,面瘫患者行ENoG测试,需连续观察,以了解神经纤维变性的速度。一般说,若患者发生面瘫后2天即行ENoG测试,即应隔2~3天复查一次,到3周末(21天)为止。连续测试可观察面神经损伤的动态变化,大有利于评估预后和决定治疗方针。
ENoG测试的结果,要靠健侧与患侧比较。健侧与患侧相比,若健侧复合电位为100%,则患侧达到的百分数即代表患侧发生变性的神经纤维数量。
㈨ 面肌痉挛原因和调理方法
冬季是一年四季当中最为寒冷的季节,很多的人都非常注重冬季的保暖工作!其实冬季保暖不仅是为了身体的健康,还能够有效的预防一些疾病,面肌痉挛是冬季常见的一种疾病,你们知道面肌痉挛是什么吗?面肌痉挛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来看看面肌痉挛的治疗吧!
目录
1、面肌痉挛病症的介绍 2、面肌痉挛的两大病因
3、面肌痉挛临床表现是什么 4、面肌痉挛需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5、面肌痉挛患者治疗的“四大误区 6、治疗面肌痉挛有哪些偏方
7、面肌痉挛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8、预防面肌痉挛“五大习惯
面肌痉挛病症的介绍
面肌痉挛(HFS),又称面肌抽搐。为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对此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均欠理想。西医治疗多采用伽马刀,中医治疗一般建议采用三位一体综合疗法。
病因
面肌痉挛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龄报道为两岁。以往认为女性好发,近几年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HFS发展到最后,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的面瘫。
临床表现
面肌痉挛即面部一侧抽搐(个别人出现双侧痉挛),精神越紧张、激动痉挛越严重。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病灶形成,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型面肌痉挛,一种是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表现上区分出来。原发型的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
检查
应常规进行脑电图,肌电图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乳突,颅骨X线摄片,头颅CT及MRI检查,以排除乳突及颅骨疾患。
治疗
1.药物治疗
除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药对一些轻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枢镇静药、抑制剂和激素等均无显着疗效。过去常用普鲁卡因、无水酒精或5%酚甘油等做茎乳孔处注射,以造成一时性神经纤维坏死变性,减少异常兴奋的传导,一次注射量为0.3~0.5ml,以达以出现轻度面瘫为度。剂量过大将产生永久性面瘫,剂量过少3~5个月后仍要复发。现已很少采用。
2.射频温控热凝疗法
用射频套管针依上法刺入茎乳孔内,利用电偶原理,通过射电使神经纤维间产生热能,温度在65℃~70℃,在面神经功能监测仪监护下,控制温度使神经热凝变性,以减少传导异常冲动的神经纤维。术后同样要发生面瘫,在1~2年内的面瘫逐渐恢复过程中又会旧病复发,否则电热过度,痉挛虽可长期不发作,但取而代之的`是永久性面瘫。
3.手术疗法
(1)面神经干压榨和分支切断术
在局麻下,于茎乳孔下切口,找出神经主干,用血管钳压榨神经干,压榨力量应适当控制,轻则将于短期内复发,重则遗留永久性面瘫。如将远侧分支找出,在电刺激下找出主要产生痉挛的责任神经支,进行选择性切断,效果虽较压榨术好,但术后仍要发生轻度面瘫,1~2年后亦有复发。
(2)面神经减压术
即将面神经出颅之骨管磨开减压,系1953年首先由Proud所采用。在局麻下凿开乳突,用电钻将面神经的水平垂直段骨管完全磨去,纵行切开神经鞘膜,使神经纤维得以减压。
(3)面神经钢丝绞扎术
用直径1mm钢丝将面神经干绞扎,做永久性压榨,绞扎程度可以随意调整,方法简便可靠,适用于年老体弱、不宜进行开颅探查者,更适用于一般基层医疗单位。局麻,于耳垂后下,沿下颌角做弧形切口,分离腮腺后缘,找出面神经主干,取不锈钢丝贯穿于乳突前方骨衣上,扭紧固定以作为支点,然后绕穿神经干绞扎之,一面绞扎一面观察面肌活动,直到痉挛停止而呈轻度面瘫为止。一般以眼裂闭不上达1~2mm为宜。钢丝留置切口外,暂不剪断,俟次晨观察痉挛有无复发,再做最后一次压力调整,剪去多余的钢丝,埋入皮下。术后如有复发,可打开切口,找出钢丝尾段现进行绞扎。如长期面瘫不恢复,亦可进行钢丝松解。本法的缺点是术后肯定要有3~6个月的面瘫,复发率较高,达30%。
(4)颅内显微血管减压术
Jannetta于1966年倡用,是目前国际上神经外科常用的方法。全麻,采用枕下或乙状窦后径路,切除枕骨做3×4cm骨窗,切开脑膜,进入桥小脑角,找出Ⅶ、Ⅷ颅神经,如发现有占位性病变或蛛网膜粘连即进行切除和分解,如有压迫性血管,可在显微镜下利用显微器械给以分离开,如果分不开,可用Silicone或Teflon片隔垫开,亦可用肌肉片填塞在血管与神经之间。这些血管多是小脑前下动脉绊,是脑干的主要供血者,手术中如有损伤出血或诱发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都将引起脑干缺血水肿,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即使内听动脉痉挛或血栓形成,也可致全聋。临床上观察到,1/3的病人动脉穿行在Ⅶ、Ⅷ神经之间,或绊顶有内听动脉支进入内听道,进行血管减压术操作都会遇到困难,或者根本不可能进行分离和垫隔,还有不少病人查不到可压迫的血管,因此血管减压术也无法应用。为此,设计出一套新的手术方法,叫颅内段面神经干梳理术,取得满意效果。
(5)颅内面神经干梳理术(神经纵行劈裂术)
按血管减压术操作,进入桥小脑角,找到Ⅶ、Ⅷ颅神经,游离出面神经干,于脑干根部与内听道口之间,用纤刀顺其长轴进行多层次劈开,按痉挛的程度确定劈开的层次,一般劈开10~20次,多者可劈开数十次,将原来压迫的血管梳理后,恢复原位。经2~5年随访,手术有效率可提高到98%以上,而复发率减低到6%。本法主要优点是适应证比血管减压术广,复发率少而治愈率高,特别是减少了耳聋并发症,现已取代了血管减压术。其所以有效,可能是神经纤维梳理后,破坏了神经根区的异常电位蓄积,阻止了异常冲动的电位发放。
面肌痉挛的两大病因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一种面部的肌肉不由自主的抽搐症状,发病时,多以中年女性为主。那么为什么会面部抽搐?下面将为大家揭开面肌痉挛的原因。
1、为七情所伤,阴血暗耗,经脉失养,阴阳之脉不能协调所致。也常见于劳累日久、耗伤气血,气血不荣面部,或口?虽愈但风寒之邪未尽,滞留脉中,引动筋脉收涩所致。
2、由于面神经炎后遗症、三叉神经痛后遗症,局限性癫痫发作、桥脑肿瘤、中毒以及疲劳性和心因性痉挛等原因造成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的症状体征
面肌痉挛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
①在病情初期的时候,多表现为一侧的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并且逐渐缓慢的扩展到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会更加的引人注意,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累及到同侧的颈阔肌。
②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可表现为快速、不规律、阵发性的抽搐。在病情初期的时候,抽搐比较轻,之后会延长到数分钟或是更长,间歇时间逐渐的缩短,抽搐会逐渐的频繁。
③双侧面肌痉挛者甚少见,如果发生的话常常是两侧先后起病,多数为在一侧抽搐停止后,另一侧再发作,而且抽搐一侧轻另一侧较重,双侧同时发病、同时抽搐者未见报道。
④一次抽搐短则数秒,长至十余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面肌痉挛患者常常会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学习或是工作,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大多数患者在入眠后抽搐停止。
⑤病情严重者,表现为强直性,可导致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同侧眼不能睁开。经常因为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疲倦,不能作自行控制其发作。
⑥多数面肌痉挛的患者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
⑦极少数面肌痉挛患者在出现抽搐时伴有面部的轻度疼痛,极个别的病人可以伴有同侧耳鸣和疼痛。
面肌痉挛临床表现是什么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动为特点,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的周围神经病。
(1)发病多在中年以后,女性较多。
(2)起病从眼轮匝肌的轻微抽动开始,逐渐向口角,整个面肌扩展,重者眼轮匝肌抽动致使睁眼困难。
(3)抽搐的轻重程度不等,可因精神紧张,疲劳和自主运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不伴有疼痛。
(4)神经系统检查无其他阳性体征。
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
(1)应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
(2)其他药物治疗,如卡马西平,氯硝西洋等。
(3)面神经阻滞和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如何诊断
典型抽搐状态,不伴其他阳性神经体征,一般诊断不难。应常规进行脑电图、肌电图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乳突、颅骨X线摄片,头颅CT及MRI检查,以排除乳突及颅骨疾患。用电刺激患侧眶上神经,患侧眼轮匝肌及其他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同步发生收缩是其特点。正常者或其他疾病刺激单侧眶上神经,仅引起单侧眶上神经支配的眼轮匝肌收缩。
Jannetta提出,面神经出桥脑根处(REZ)被走行的小动脉压迫,是构成面肌痉挛的主要诱因,这些血管有小脑前下和后下动脉,也有曲张的粗大静脉。人到中年以后,这些正常和神经交叉压迫的血管开始硬化,血压升高,长期压迫神经可引起脱髓鞘变性,使神经轴索间发生串电现象,兴奋由传出而变成传入,可有大量异常电位蓄积和发放,可引起面肌痉挛发作。此论点还可用以解释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的病因。
但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持否定意见,因为有很多人面神经被血管压迫并不发生面肌痉挛,而面肌痉挛病人有20%~30%查不到神经受血管压迫。作者等近年曾对30例病人进行血清和脑脊液微量素测定,发现所有病人血清内钙、镁离子均明显减少,可见血管压迫性神经脱髓鞘,必须在钙、镁离子减少的环境中才能激惹发病。
【临床表现】
开始为一侧眼睑跳动,逐渐由上向下可扩展到半侧面肌,严重才可累及颈及肩部肌群。这种不自主痉挛,自己不能控制,情绪紧张、过度疲劳可诱发或使病情加重。据测试,这种面肌同步放电为每秒350次,表现为眼睑紧闭,口角歪斜,一次抽搐时程者数秒,长者数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发作时患者心烦意乱,视物不清,偶有面部酸痛、鼻塞和头痛者。一般睡眠中不发作,但也有11%的病人于睡中仍照常抽动,影响睡觉。发作越来越频繁,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病久后肌力逐渐减弱,到晚期可发展到半侧面瘫而告终。
面瘫面肌痉挛患者的饮食
1、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粗粮,豆类,鱼类。
2、平时心情保持愉悦,轻松,劳逸适度,充足睡眠。
3、减少外界刺激,如:电视、电脑、紫外线等。
4、患者应注意勿用冷水洗脸,遇风、雨寒冷时,注意头面部保暖。
5、适当增加维生素B族的摄入。
面肌痉挛需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依据面肌痉挛的患病年龄及典型的一侧面肌痉挛症状,诊断不难。脑电图检查正常,肌电图检查显示肌纤维震颐和肌束震额波。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继发性面肌座孪
脑桥小脑角肿瘤或炎症、脑桥肿瘤、脑于脑炎也可出现面肌痉挛,早期临床症状相似,但多伴有相邻其他脑神经及长束损害的定位征。部分性运动性颇痫也可有面部痉挛,但痉挛的幅度较大,常累及同侧上肢,乃至下肢,脑电团上可见癫痫波发放,仅仅局限于面部的癫痫罕见。
(二)Meige综合征
又称特发性眼险痉挛—口下颊肌张力异常综合征,常见于老年女性,双侧眼轮匝肌痉挛为主,伴有口面部肌群对称性、阵挛性、强直性痉挛,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一般连续lo—20次后突然停止,间隔数秒种至数分钟又重复,重者可长时间持续性痉挛。口服氟呢吱碎片及盐酸苯海索片治疗有效。
(三)Tourette综合征
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童年起病,表现为头面部、肢体或躯干部多发性肌肉抽动,常见快速眨眼、点头动作及不自主发声(包括秽语),治疗用药同上述Meige综合征。
(四)舞蹈病
可有面部不自主抽动.但均为双侧性,民伴有四肢类似不自主运动。
合适的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
(一)药物治疗
除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药对一些轻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枢镇静药、抑制剂和激素等均无显着疗效。
面肌痉挛的注射方法:患者侧卧,常规碘酒酒精消毒患侧耳下乳突周围,于外耳道底软骨与乳突前缘交界处,用20~21号针头,接2ml注射器,针尖指向前内上方,与颅底水平线呈30度角,刺入3厘米即进入一凹陷内,先注射1%普鲁卡因1ml,不拨出针头,观察1~2分钟有无出现面瘫,如出现面瘫表示刺中神经干,然后接上有水酒精空针,注入0.3~0.5ml酒精或酚甘油,将发生明显面瘫而痉挛消失。
㈩ 面神经麻痹的检查
1.静止检查
(1)茎乳突 检查茎乳突是否疼痛或一侧颞部、面部是否疼痛。
(2)额部 检查额部皮肤皱纹是否相同、变浅或消失,眉目外侧是否对称、下垂。
(3)眼 检查眼裂的大小,两侧是否对称、变小或变大,上眼睑是否下垂,下眼睑是否外翻,眼睑是否抽搐、肿胀,眼结膜是否充血,是否有流泪、干涩、酸、胀的症状。
(4)耳 检查是否有耳鸣、耳闷、听力下降或过敏。
(5)面颊 检查鼻唇沟是否变浅、消失或加深。面颊部是否对称、平坦、增厚或抽搐。面部是否感觉发紧、僵硬、麻木或萎缩。
(6)口 检查口角是否对称、下垂、上提或抽搐;口唇是否肿胀,人中是否偏斜。
(7)舌 检查味觉是否受累。
2.运动检查
(1)抬眉运动 检查额枕肌运动功能。重度患者额部平坦,皱纹一般消失或明显变浅,眉目外侧明显下垂。
(2)皱眉 检查皱眉肌是否能运动,两侧眉运动幅度是否一致。
(3)闭眼 闭眼时应注意患侧的口角有无提口角运动,患侧能否闭严,及闭合的程度。
(4)耸鼻 观察压鼻肌是否有皱纹,两侧上唇运动幅度是否相同。
(5)示齿 注意观察两侧口角运动幅度,口裂是否变形,上下牙齿暴露的数目及高度。
(6)努嘴 注意观察口角两侧至人中的距离是否相同,努嘴的形状是否对称。
(7)鼓腮 主要检查口轮匝肌的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