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角质是怎么形成的
角质层(stratum corneum)由5~1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角质细胞组成,其细胞核和细胞器已经完全消失。电镜下,角质层细胞内充满密集平行的角蛋白张力细丝浸埋在无定形物质中,其中主要为透明角质所含的富有组氨酸的蛋白质。细胞膜内面附有一层厚约12nm的不溶性蛋白质,故细胞膜增厚而坚固。细胞膜表面折皱不平,细胞相互嵌合,细胞间隙中充满角质小体颗粒释放的脂类物质。靠近透明层的角质层细胞间尚可见桥粒,而角质层表层细胞的桥粒消失,因而容易脱落形成皮屑。 角质在皮肤中不容易明显看到,是和肤色差不多的,摸起来会有一些坑坑凸凸的感觉。一般到了三十岁以上,比较容易长明显的角质,皮肤肤质不好会早一些,好则晚一些。
‘贰’ 组织学与胚胎学:角质形成细胞是什么
表皮组成编辑
表皮由两大类细胞组成,即角质形成细胞和树枝状细胞。
2角质形成细胞详述编辑
角质形成细胞最终产生角质蛋白,在其向角质细胞演变过程中,一般可以分为四层,即基底层、棘层、颗粒层以及角质层。有人把前三层或前二层称为生发层或马尔匹基层。此外,在某些部位,特别在掌跖部位,角质层下方还可见到透明层。
(1)基底层 仅一层基底细胞,呈长柱状或立方形,核较大,卵圆形,细胞质深嗜碱性。基底细胞呈栅栏状排列于其下的基底膜上。它是未分化细胞,代谢活跃,不断有丝状分裂,产生子细胞以更新表皮。基底细胞内尚含有多少不等的黑素,其含量多少与皮肤的颜色是一致的。
(2)棘层 由4~8 层多角形细胞组成,由于胞浆有多个棘状突起故称为棘细胞。胞体比较透明,核染色质比基底细胞染色质少。在棘细胞间可散有朗格汉斯细胞。
(3)颗粒层 由1~3层扁平或菱形细胞组成,胞浆内充满粗大,深嗜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其厚度与角质层厚度一般成正比。
(4)透明层 在掌跖皮肤角质层厚的部位,在HE染色切片中,角质层下有时可见一薄层均匀一致的嗜酸性带,称为透明带或透明层。
(5)角质层 为扁平、无核、嗜酸性染色的角质化细胞。角质层内有时呈网状与切片有关。
(6)表皮下基底膜带 位于基底细胞层下方,起着连结表皮与真皮的作用。在PAS染色时,在表皮真皮连接处可见一条均匀一致的紫红色带,称为表皮下基底膜带。PAS反应阳性,说明其中含有相当多量的中性黏多糖。
‘叁’ HaCAT细胞和人正常角质形成细胞有什么区别
1、形态特性不同。HaCAT细胞的形态特性呈上皮细胞样,角质形成细胞则是呈叠瓦状。
2、成分不同。角质形成的细胞一般由5~2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细胞组成,HaCAT细胞是非肿瘤来源的人正常皮肤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
3、生长特性不同。HaCAT细胞贴壁生长,角质形成细胞则是蜂窝状生长。
(3)角质形成细胞有什么特点扩展阅读:
角质形成细胞根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可分为五层,由内至外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1、基底层
位于表皮底层,由一层立方形或圆柱状细胞构成。其长轴与表皮和真皮之间的交界线垂直。胞质内含有较丰富的游离核糖体,苏木紫伊红染色切片中呈嗜碱性。核偏下,卵圆形,核仁明显,核分裂相常见。
2、棘层
位于基底层上方,由4~8层多角形细胞构成,核较大呈圆形,细胞间有许多短小的胞质突起如棘状,故称为棘细胞。越向外细胞分化越好,趋向扁平。
3、颗粒层
位于棘层上方,在角质层薄的部位由1~3层梭形或扁平细胞构成。其特征为细胞内可见透明角质颗粒,在苏木紫伊红染色中显示强嗜碱性。颗粒层细胞胞质内板层颗粒增多,且向细胞边缘迁移。
4、透明层
位于颗粒层与角质层之间,仅见于掌跖等部位的较厚表皮中,由2~3层较扁平的细胞构成。
5、角质层
位于表皮最上层,细胞正常结构消失,胞质中充满由张力细丝与均质状物质结合而形成的角蛋白。细胞膜增厚,并皱褶不平。相邻细胞边缘互相重叠,细胞间充满板层颗粒释放的脂类物质。
网络-角质形成细胞
网络学术-以HaCaT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新型人组织工程皮肤
‘肆’ 角质受损肌肤如何修复
好皮肤的标准,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湿、滑、紧、弹、净。角质层就影响其中三方面,湿、紧、弹。很多人都知道角质层的重要性,却对它不甚了解,这里就对照应该补充的营养,来介绍一下角质层到底是个什么鬼。
需要补充的物质:
1.高级蛋白质
角质层其实不止一层,通常所说的“角质层”其实有5层,由内至外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角质形成细胞的特点是可以产生“角蛋白”。角蛋白是细胞的结构物质,而生成这些细胞的,则角质层里被称为“基底层”,基底细胞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并不断向表层演变,产生新的表皮细胞,所以此层又称“生发层”。
既然它的结构物质就是蛋白质,那人自然需要摄入蛋白质。除了普通的蛋白质以外,还需要胶原蛋白,但是,不是所有的胶原蛋白都适合,最适合的是鱼胶原蛋白,补充这东西,可以令细胞充实。
2.碱类物质
现在很多洗化产品中,绝大部分都添加了一定浓度的果酸或BHA,它们能软化角质,帮助老废角质剥脱,当然也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对于有需要的人,这些东西有点小用,但对于想修复角质层的人来说,用一次这玩意,角质层就得需要1周左右的时间来恢复。
这是因为,俗称的角质层里还有一层细胞,称为“颗粒层”,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有着“强嗜碱性”,痛恨一切酸类。
如果说其他细胞是砖头的话,颗粒层细胞就是水泥,它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出酸性黏多糖和疏水磷脂,形成多层膜状结构,加强细胞间的黏结,并阻止棘层细胞间隙内的组织液外溢。
所以需要修复角质层的人,就要使用偏碱性的洗化品,使颗粒层有足够的释放量。
3.角鲨烯
角鲨烯是皮脂的主要物质,它不是一般的油脂,除了保水以外,它能使角质层更坚韧,更有抵抗力。而且它可以改善人体免疫功能,也从另一个角度帮助保护肌肤。
角鲨烯的补充,目前来讲,除了服用相关药物外没有其他办法。
4.氨基酸、乳酸钠
氨基酸就不用多说了,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摄取到。
乳酸钠是肌肤的天然组分之一,作用除了保湿,主要是能够抗氧化,帮助消除皮肤炎症,是维护角质层健康的物质。角质层之所以脆弱,也跟乳酸钠不足有关。
乳酸钠的补充,主要来自发酵食品。
综上,只要对照补充以上四种营养元素,角质层就可以很快修复了。
‘伍’ 从角质形成的细胞有多少
从角质形成细胞的发展阶段和特点来看,从内向外可分为五层:基底细胞层、棘细胞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基底细胞层由一层排列呈栅状的圆柱细胞组成。经常有3%~5%的基底层细胞进行分裂,并逐渐向上推移、角化、变形,形成表皮其他各层,产生新的表皮细胞,直至最后角化脱落;棘细胞层主要由4~8层多角形的棘细胞组成,从下向上渐趋扁平;颗粒层,在棘细胞层上部,一般为2~4层梭形细胞,为角质层细胞的分化细胞。颗粒层会随着角质层的增厚而相应地增厚,其中大多是透明角质细胞。透明角质颗粒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呈嗜碱性。透明角质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器在颗粒层中溶解;透明层为2~3层扁平、无核、紧密相连的细胞,仅生于手掌和足跖表皮,是角质层的前期;最上面一层是角质层,它是由4~8层已经死亡的扁平无核细胞所组成的,也是人体皮肤的保护层。
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成熟是由基底层到向角质层的分化移行开始的。新生的基底细胞进入棘细胞层,然后上移到颗粒层的最上层,约需14天;通过角质层而脱落下来同样需要14天,共28天,生物学上将此称作表皮细胞通过时间。基底细胞的分裂周期为13~19天,加上表皮细胞通过时间28天,共约41~47天,生物学上将此称为表皮更替时间。
了解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动力学特性对研究某些皮肤疾病的发病机制十分重要。在患了银屑病的患者身上,基底细胞分裂周期缩短为37.5小时,表皮更替时间更是缩短到8~10天。因此,若出现角化不全,临床表现为皮肤表层出现大量鳞屑。
‘陆’ 什么是角质形成细胞
角化的鳞状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构成,由表层至深层共分为四层。 1.角化层:上皮的最表浅层,由角化或不全角化的扁平细胞组成。 2.粒层: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 3.棘细胞层:细胞体积大,多边形,由增生的基底细胞发育而来,胞浆常伸出许多小的刺状突起,称细胞间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间桥的突起相连乃是桥粒。 4.基底层:位于上皮层的最深面,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的细胞。借基底膜与其下方的结缔组织相连。有分裂繁殖能力。 基底细胞和深部棘层细胞亦称生发层,能不断分裂增殖,可补充表层脱落的细胞。
‘柒’ 什么是角质形成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是一种能合成角质蛋白的上皮细胞。此类细胞为表皮的主体,由表皮深层始逐渐增殖、分化,并在成为角化的角质细胞中,细胞核与细胞器完全消失,细胞亦失去生理功能而脱落。未脱落部分对机体尚有保护作用,故不必在洗擦身体时用力搓擦,使其过早脱失。
‘捌’ 皮肤分几层各有哪些特点
皮肤分:表皮和真皮两层。
1、表皮。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由浅入深依次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由多层角化上皮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细胞膜较厚)构成,无生命,不透水,具有防止组织液外流,抗磨擦和防感染等功能。
2、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由浅入深依次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两层之间无明显界限。真皮厚度约0.07~0.12毫米;手掌和脚掌的真皮层较厚,约1.4毫米;眼睑和鼓膜等处较薄,约0.05毫米。
(8)角质形成细胞有什么特点扩展阅读:
皮肤的重要性
皮肤覆盖全身表面,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约占体重的16%。成人皮肤面积约为1.2—2.0平方米。全身各处皮肤的厚度不同,背部、项部、手掌和足底等处最厚,腋窝和面部最薄,平均厚度为0.5—4.0毫米。
尽管各处皮肤厚度不同,但都可分为表皮与真皮两层,并借皮下组织与深层组织连接。皮肤的颜色因人种、年龄和健康状况不同而有差异。
个体之间的指纹形态是不同的,因而指纹具有个体差异。皮肤上有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毛发。四肢末端有指甲和趾甲。皮肤可分泌汗液和皮脂,是由汗腺和皮脂腺分泌的。
‘玖’ 试述表皮有哪几层细胞构成各层镜下特征
表皮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组成,并含有三种散在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的非角质形成细胞,即黑素细胞(melanocyte),郎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和梅克尔细胞(Merkel's cell) 表皮是皮肤的浅层结构,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从基底层到表面可分为五层,即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1、基底层:基底层是一层矮柱状上皮细胞。细胞较小、排列整齐,核呈卵圆形胞质中常含有黑色素颗粒。矮柱状上皮细胞之间有黑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略呈圆形,有树枝状突起,胞核较小,能产生黑色素颗粒。2、棘层(棘细胞层):位于基底层的浅面,由4-10层多边形细胞组成,细胞较大,由许多棘状突起,胞核呈圆形。3、颗粒层:位于棘层的浅面,由3-5层梭形细胞组成。胞质中有大小不等的透明角质颗粒。普通染色呈强嗜碱性,胞核较小,染色较淡。4、透明层:位于颗粒层的浅面,由2-3层无核的扁平细胞组成。胞质中含有嗜酸性透明角质,它由颗粒层细胞的透明角质颗粒变性而成。5、角质层:位于表皮的最浅层,由几层到几十层扁平无核角质细胞组成,细胞质内充满嗜酸性的角蛋白,对酸、碱,摩擦等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非角质形成细胞:
1,黑素细胞(melanocyte)是一种生成黑色素并有突起的细胞。胞体较圆,大多散在于基底层,突起穿插在基底层和棘层的细胞之间。黑素细胞分布不均,头面部和颈部多于手臂和大腿。电镜下可见细胞内富含核糖体,小囊状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还含有特征性的黑素体。与肤色有关(主要因素)。
2,郎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主要散在于上皮的棘层浅部。有特征性的伯贝克颗粒。是一种抗原呈递细胞,在对抗侵入皮肤的病原生物,监视癌变细胞及异体移植排斥中起重要作用。
3,梅克尔细胞(Merkel's cell) 主要位于基底层,呈扁平型,有短指状突起伸入角质形成细胞之间。梅克尔细胞数量很少,但于指尖较多,可能为接受机械刺激的感觉细胞。其他证据显示,可能属于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