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面部护理 > 面部疼痛中医又什么症候

面部疼痛中医又什么症候

发布时间:2022-09-12 11:43:30

① 左脸疼痛是怎么回事

面部疼痛通常由局部组织感染或炎症引起,肌肉发炎是最为人所熟悉的脸痛原因,也叫颞颌关节异常。其次三叉神经炎,带状疱疹。

② 半边脸痛,是什么病的症状(急急)

从症状上看, 很象三叉神经痛, 建议看神经科

“三叉神经痛”有时也被称为“脸痛”,是在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也是国际公认的疑难杂症之一。多数三叉神经痛于40岁起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其发病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生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导致阵痛,三叉神经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有人称此痛为“天下第一痛”。
分类
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大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常见。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找不到确切病因的三叉神经痛。可能是由于供应血管的硬化并压迫神经造成,也可能是因为脑膜增厚、神经通过的骨孔狭窄造成压迫引起疼痛。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由于肿瘤压迫、炎症、血管畸形引起的三叉神经痛。此型有别于原发性的特点,疼痛常呈持续性,并可查出三叉神经邻近结构的病变体征。
病因和临床诊断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认为其病变在三叉神经的周围部分,即在三叉神经半月节感觉根内。根据显微外科和电镜观察,可能与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有关,而引起疼痛发作。
临床特点:骤然发作,无任何先兆,多为一侧。发作时,疼痛剧烈如刀割、电击一样 ,持续数秒至 1- 2分钟,常伴有面肌抽搐、流泪、流涎、面潮红、结膜充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间歇期愈来愈短,发作愈加频繁,经过一次强烈的疼痛刺激,使病人精神异常紧张,终生难忘,造成极大的痛苦。
由于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学和病理学至今还不清楚,所以,治疗的目的应是长期镇痛。镇痛的方法至今仍是多种多样。可大概分为无创和有创治疗方法。无创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中医中药针灸疗法、理疗等。适用于病程短、疼痛较轻的患者。也可作为有创治疗方法的补充治疗。有创治疗方法包括手术疗法、注射疗法和射频热凝疗法。
编辑本段治疗方法

编辑本段一、一般疗法
(一) 药物疗法
1.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 开始每日2次,以后可每日3次。每日0.2~0.6g,分2~3次服用,每日极量1.2g。服药24~48h后即有镇痛效果。
2.苯妥英钠(sodium phenytoin) 别名大仑丁(dilantin),为白色粉末,无臭,味微苦。易溶于水,几乎不溶于乙醚或氯仿,在空气中易潮解。
(二)中药治疗
中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属“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古医书中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记载,如《素问.风论》:“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1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有些三叉神经痛患者,经服用中药后可收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使疼痛发作停止或减轻。有的临床医师采用内服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中医对于本病主张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类型,给与针对性的治疗。
对于风邪外袭型,主张治宜活血化瘀,祛风止痛。可采用加味吴茱萸汤(党参、川芎各25g,吴茱萸、白芷、天麻各18g,干姜、薄荷、防风各12g,丹参、香附各20g,赤芍15g,钩藤30g,细辛3g),或可采用白附子10g,僵蚕10g,天麻10g,防风10g,白芷10g,细辛10g,胆南星10g,地龙10g,川芎10g,全蝎3g。
对于肝火上炎型,采用滋阴潜阳,降火熄风。可采用全蝎5g,蜈蚣2条,僵蚕、地龙、川芎、牛膝、生地、白芍、白术各15g,制川乌10g,白芷、天麻、制半夏各10g,细辛4g,钩藤20g,石决明30g(先煎)。也可采用白僵蚕、蔓荆子、炒没药、龙胆草、白蒺藜各9g,白芷12g,白芍、生地黄各15g,石决明(先煎)30g,全蝎6g,甘草3g。
(三)针灸治疗
1.普通针刺疗法 针灸治疗在临床上应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用小。主穴:风池、翳风、下关、手三里、合谷。配穴:第1支疼痛者加太阳,阳白,捞竹,头维。第2、3支疼痛者加太阳、四白、下关、听 会、地仓、承浆、迎香。行重刺激法,并留针,也可用电刺激治疗机作电针治疗。
2.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 针刺眶上孔,眶下孔、后上齿槽孔及颏孔,直接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待出现同侧分支的分布区疼痛及麻胀反应,而获迅速的镇痛效果。所持针刺手法,系提插捻转强刺激,不论阴阳补泻,对初针患者采用卧位,手法宜轻,以免引起晕针,或产生惧怕情绪。
3.利用蜜蜂针刺疗法:蜜蜂蜇针中含有的蜂针液,对神经系统有明显作用。结合针灸原理取穴治疗,往往收到良好效果。
编辑本段二、三叉神经周围支封闭疗法
三叉神经周围支封闭是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用方法。注射的部位主要是三叉神经分支通过的骨孔,如眶上孔、眶下孔、下齿槽孔、颏孔、翼腭孔等。所用药物包括无水乙醇、苯酚溶液、多柔比星、链霉素等。三叉神经周围支封闭治疗止痛范围局限,其效果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患者的病情程度也关系密切,因此,多数病人在半年至2年内复发。
三叉神经周围支阻滞根据注射部位分为:眶上神经阻滞术,眶下神经阻滞术,后上齿槽神经阻滞术,上颌神经阻滞术,颏神经阻滞,下齿糟神经阻滞和下颌神经阻滞术。
编辑本段三、半月神经节阻滞疗法
采用半月神经节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目前己在国内外广泛使用,多年来,这一注射疗法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它的确能恒久地治愈三叉神经痛。但因其注射技术较难掌握,主要是穿刺操作的准确性难以把握,因此,治疗效果随着各人的技术不同而大有出入。经卵圆孔刺入颅腔内的半月神经节,注入甘油、无水乙醇、苯酚溶液、多柔比星、阿霉素等神经毁损药物,以阻滞三叉神经第2、3支甚至全部的三支,可获得长时间的阻滞效果。用于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颌面部癌痛及带状疱疹后遗痛。
治疗适应证 1、本注射疗法适用于一切较严重而顽固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尤其是具有开颅手术禁忌的老弱及慢性病患者。2、三叉神经痛同时累及第2、3支,1、2支或全部3支,并经各周围支阻滞无效者。3、顽固的面部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
并发症 半月神经节阻滞可能引起的一些并发症,大多是由于穿刺(无仪器定位的徒手穿刺)方向不准或进针过深损伤附近的血管、脑神经和组织,或乙醇(我院使用安全性高的药物——医用高纯度甘油)剂量较大并流入蛛网膜下隙引起损害。并发症的发生率是非常低的。半月神经节阻滞的并发症经过努力大多可以避免。
并发症主要有: 阻滞范围内感觉丧失或异常;眩晕综合征;咀嚼困难 ;脑神经损害;.同侧角膜炎、角膜溃疡等。
注射疗法和开颅手术的关系是可以互相补充的。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近年来已很少。适用于开颅手术的患者,都应先行注射治疗,凡行开颅手术未能成功者,或手术治疗效果不好,或手术后复发的患者,注射疗法也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编辑本段四、射频热凝疗法
射频热凝疗法是利用高温作用于神经节、神经干和神经根等部位,使其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目前,射频热凝疗法在临床较广泛,热凝术的治疗效果良好,但并发症较多,目前尚无死亡的病例报道。虽然复发率较高,由于操作方便,可重复实施,最终达到镇痛的目的。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1、操作中疼痛:本方法需取得患者配合。治疗前应讲清楚,在局部麻醉下施行此种治疗具有一定的痛苦,必须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并注意从60℃开始缓慢加热,可减少突然高温所带来的痛苦。
2、颅内出血:半月神经节内侧邻近海绵窦和颈内动脉,穿刺不慎或进入卵圆孔过深易损伤而出血,严重者可形成颅内血肿。(仪器定位穿刺可完全避免)
3、脑神经损害:如面部轻瘫等。
4、颅内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可防止颅内继发感染。特别需要注意防止反复穿刺时穿刺针穿破颊黏膜将口腔内细菌带入颅内。
5、带状疱疹:可在手术后数日出现在患区,其机理尚不清楚。局部可涂甲紫或可的松软膏,数日即可愈合。
6、角膜炎 半月神经节热凝术的一个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即是角膜反射消失,严重者可引起麻痹性角膜炎,最终可导致患者失明。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加热的温度和时间,并随时查看角膜反射的变化。已发生角膜反射丧失者,要嘱患者带眼镜,使用眼膏保护角膜,防止角膜炎。有的角膜反射消失后需数个月才逐渐恢复。
7、 面部感觉障碍 大多数患者治疗后可有不同程度的面部感觉障碍。在Menzel总结的315例中,治疗后大约93.1%患者面部有不同程度的麻木感或烧灼感。
因此,在治疗前,患者及家属有权向主治医生了解治疗可能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编辑本段五、周围神经撕脱术
有的专家认为供养三叉神经的动脉发生硬化、缺血,以致神经纤维营养代谢紊乱而发生变性。远心端神经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对血管的压迫使血供进一步减少,加重神经变性,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而发生“短路串电”现象。因此,在临床上出现了周围神经撕脱术,进行该手术时,应尽可能多地向近心端撕脱,以防止手术后三叉神经痛复发。由于该方法对多支痛或深部痛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捉襟见肘,效果不佳,因此应用不多。
编辑本段六、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法
球囊压迫法是国际上八十年年代开始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技术。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和控制呼吸。由于穿刺操作者的熟练程度不同,麻醉时间在20分钟~160分钟。所以要求麻醉随时终止,患者尽快清醒。在X线屏幕下进行半月神经节穿刺术。将有针芯的14号穿刺针经面部皮肤穿刺。穿刺针停在卵圆孔,并拔出针芯,经穿刺针将Fogarty球囊放入半月神经节。用注射器接球囊外的导管接头,注入1~2ml液体,使球囊胀大,形成大约为1×1.5cm的梨形囊(X线屏幕下所见),并维持数分钟。在压迫结束后抽出液体,胀大的球囊复原。把球囊与穿刺针一起拔出,压迫穿刺点止血。整个操作过程均在X线屏幕下进行。手术成功率在90%左右,但半年后复发再次治疗有效,远期效果待观察。
编辑本段七、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
自从Dandy 1934年首先提出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能导致三叉神经痛的论点以后,一些临床资料也表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是三叉神经痛的原因之一。许多学者因此采用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一) 常用方法
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常用的开颅手术有:经颅中窝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三叉神经脊束切断术、三叉神经根解压术和颅后窝三叉神经根微血管解压术。
(二)手术操作技术
常规消毒后,采用2%利多卡因作耳后标记线内浸润麻醉或全麻。沿标记线作切口,用颅骨钻紧靠乙状窦后缘钻开一直径大约为2cm大的骨窗(将骨屑收集备用)。在手术显微镜下将小脑向后上方轻轻牵开,用2~3mm宽带吸引管的微型脑压板由此放入达三叉神经根部,自神经出脑桥处向远端探查血管压迫及其他病灶情况。在神经与血管之间夹放一块自体小肌片。将受血管压迫的神经包绕起来与血管隔开。此时嘱患者自己用手撞击扳机点及做平时易诱发疼痛的某些动作,若无疼痛则达到减压目的。逐层缝合关闭切口。
(三)影响手术效果主观满意度的因素
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治疗,虽长期疗效各报道不一,但仍可作为一种可行方法应用。以往远期疗效随访多偏重客观因素,缺乏了解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主观满意度,而后者对于从整体判断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效果也是重要的。影响主观满意度的一些因素包括:
1、三叉神经痛是一个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而各种治疗方法又均无十分理想效果的一种疾患。因而随访中发现,尽管客观上患者手术后疼痛未彻底消失,留有轻微疼痛或疼痛复发,但疼痛程度轻,又改变了手术前疼痛不能为药物所控制的状况,或伴有轻度并发症者,主观上患者仍对本手术的效果表示满意。对于这种客观和主观上不一致性,患者自我对比手术前那种难以忍受的疼痛与手术后的情况,得出正确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这也为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增强了信心。随访中患者较高的满意度表明,此手术仍不失为三叉神经痛治疗的较好方法。
2、 手术后早期治愈率并不可靠。随访中发现,手术后疼痛未缓解或未完全缓解者大多数表示不满意。这些患者均为开展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早期的病例。近年来由于注重了受累血管的识别,尤其是那些无名小动脉与三叉神经相交叉或在脑干处相接触,或多根侵犯血管存在或动脉环隐蔽的情况,对静脉压迫电凝切断,也采用完全切开神经周围增厚的蛛网膜,以伸直三叉神经根的方法,皆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3、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后,尽管疼痛缓解,如果仍遗留有面部感觉障碍或听力障碍等并发症,患者是不会满意的。行血管减压不仅仅为了缓解疼痛,还必须注意保留神经功能,这是有别于三叉神经痛其他外科方法的重要一点。
编辑本段八、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
伽玛刀问世30多年来,已成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领域最重要的手段。伽玛刀镇痛的原理就是将伽玛射线聚焦于预选的与疼痛有关的脑部神经核团或痛觉传导通路上,一次大剂量照射毁损痛觉的传导通路、阻断痛觉的传导而达到镇痛的效果。应用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也取得了一定疗效。
应用伽玛刀治疗是先通过影像学定位,计算出三叉神经根的三维坐标,再将聚焦的伽玛射线会聚在靶点,治疗医师通过对剂量大小的控制,可阻断痛觉的传导。治疗过程简单,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但一次治疗费用昂贵,约在2万元左右。根据从事伽玛刀工作的业内专家透露,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成功率在60%左右,且有复发可能。来我院治疗的病人中就有很多做过伽玛刀治疗没有治愈的,其中新加坡病人杜某就是例证之一。
根据目前的经验,适合伽玛刀治疗的条件为:
①其他治疗无效的顽固型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
②诊断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经影像学检查颅内有较小的肿瘤或血管畸形,可应用伽玛刀治疗其原发病变。一般随原发病变的好转,疼痛也会缓解。
编辑本段预防
1、饮食要有规律,宜选择质软、易嚼食物,因咀嚼诱发疼痛的患者,则要进食流食,切不可吃油炸物,刺激性食物,海鲜产品以及热性食物等;饮食要营养丰富,平时应多吃些含维生素丰富及有清火解毒作用的食品;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类,少食肥肉多食瘦肉,食品以清淡为宜。
2、吃饭漱口,说话,刷牙,洗脸动作宜轻柔,不宜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免诱发板机点而引起三叉神经痛。
3、注意头、面部保暖,避免局部受冻、受潮,不用太冷、太热的水洗面;平时应保持情绪稳定,不宜激动,常听柔和音乐,心情平和,保持充足睡眠。
4、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尽量避免触及“触发点”;起居规律,室内环境应安静,整洁,空气新鲜。适当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③ 为什么脸会疼

面部疼痛通常由局部组织感染或炎症引起,有的是隐隐的跳痛,有的是剧烈的刺痛,表现出的病症不太一样。看你描述的,有可能是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有三支,第三支在下颌支,疼痛发作的时候,会让人感觉是牙疼,其实是三叉神经疼,需要积极的治疗。

④ 脸部疼痛是怎么回事

1、不善待疼痛触发点:在面部都有一个或多个特别敏感的“触发点”,稍不留意就会触动引发疼痛,并放射到全身。人们“触发点”的位置、大小各不相同,甚至小到一个点或一根胡须,大多分在嘴唇、鼻翼、脸颊、口角、舌头和眼睛等处。同时,气候变化也是三叉神经痛(有时也称“脸痛”)的易发因素,或被风吹着,或是乍热乍寒,都可使疼痛加剧。
2、精神刺激:精神刺激是诱发三叉神经痛(有时也称“脸痛”)的重要因素。有少数患者因为情绪和心情上放不开,整天眉头紧锁,为可能要到来的头痛提心吊胆,结果是造成肝郁气滞,郁久化火,上扰脑窍,而导致疼痛发作。在同样疼痛刺激作用下,情绪镇静者比情绪紧张者对疼的感觉要小,疼痛反应轻。
3、刺激性食物所致:过冷过热,或是刺激性的食物也会成为三叉神经痛(有时也称“脸痛”)的诱因,如香烟的尼古丁会使血管收缩,喝浓茶增强神经兴奋性引发小动脉痉挛,干奶酪、腌鱼和咸菜等含有较多的酪氨酸,火腿中含有亚硝酸盐等,这些食物都能引起脑血管扩张,刺激神经引起疼痛。此外,海产品、蛋类、、巧克力、啤酒、咖啡、橘子和西红柿也会导致颅脑血管舒缩功能的失调。
以上就是容易引起脸痛的疾病介绍了,对其多了解,避免疏忽给自身的健康带来危害,祝患者早日康复。

⑤ 中医辨治三叉神经痛(面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中老年人常发病,患者以40岁以上女性居多,单侧发病,右侧多见。临床症状为在颊部、上唇、上牙龈和下唇、下牙龈等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无任何先兆,突然出现闪电式、短暂而剧烈的撕裂样、电灼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的反复疼痛,常伴有面部肌肉抽搐、流泪、流涎、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症状。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钟至数分钟多则半小时不等,症状骤然停止后无任何不适感。

该病呈周期性发作。随着病情的加重,间歇期愈来愈短,发作愈加频繁,久不得愈。由于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诱发痛作,经过一次次强烈的疼痛刺激,使患者精神异常紧张,使其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使用中药治疗该病,常可取得良好疗效。

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偏头痛”、“面痛”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灵枢·经脉》篇提到颔痛、颊痛、目外眦痛;《素问·缪刺论》有“齿唇寒痛”之症等。后世医家对本病的征候特点有较细致的描绘和较深入的认识。如《医林绳墨》谓:“亦有浮游之火,上攻头目或齿异不定而作痛者。”阐述了其病机与症状。《张氏医通》中云:“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证治准绳》还进一步加以分类曰:“面痛……暴痛多实,久痛多虚。”《医学纲目》和《普济本事方》尚有面痛治验的记述,以上表明我国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证治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中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是三阳经筋受邪所致。古云:“巅顶之上,惟风可到。”据本病疼痛发作的特点,与风邪者善行而数变的特性相似,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明《景岳全书》曰:”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瓣表里.盖暂病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廉元气.以暂病言之,有表邪者,此风寒外邪于经也,治宜弥散,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

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需遵循以下原则:新病,由外邪引起者,以疏风为主;久病,由痰火淤血所致者,以清热、涤痰、活血为主;疼痛既然是闭阻不通所致,因而在治疗上应以通经活络为主,并以此为原则;如因风邪引起者,宜疏风通络:因寒邪引起者,宜散寒温经:因热邪引起者,宜清热通络;因湿邪引起者,宜除湿通络;因气滞引起者,宜理气活血;因血瘀引起者,宜活血化淤等。

【病因病机 】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一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二是内伤七情、饮食或劳倦。其病机可归纳如下:

1、风寒外袭

风寒侵犯阳明,风阳升发,易犯头面,而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致血脉收引,气血闭塞,而产生疼痛。

2、胃热上攻

过食炙赙辛热之物,胃热偏盛,或外感风热,邪热犯胃,胃火熏蒸,循经上攻头面。

3、肝火上炎

多因内伤七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因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肝胆之火升腾。肝火循胃络上扰面颊而发病。

4、痰瘀阻络

多因病程长久,脾虚运化失常,痰浊内盛,阻塞脉络;或久病入络人血,瘀血内阻,络脉不通,不通则痛。

【辨证分型】

1、风寒外袭

常因冷天或感风寒而发作或加重,痛时面肌有紧缩感,呈阵发性短暂抽搐样剧痛,局部喜热敷,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沉迟。

2、胃火上攻

面颊呈阵发性剧痛。遇热诱发,痛如火燎肉裂,龈肿口臭,烦躁不安,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赤黄,或有胃脘隐痛。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

3、肝火上炎

患侧频发电击样疼痛,痛时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怒则发作,胁肋作胀,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弦。如为虚火上炎,则抽搐剧痛,午后加重,颧红烦热,失眠健忘。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4、痰瘀阻络

经久不愈,时作时止,剧痛时如锥刺刀割;如为痰阻,胸睦满闷,呕吐痰涎,便溏面晦,舌质暗淡,苔滑腻,脉沉滑;如为血瘀,痛处固定不移,午后加剧,舌质偏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

【分型治疗】

(1)风寒外袭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处方:川芎、白芷各30克,制川乌、藁本各9克,细辛3克,荜拨12克,甘草6克。

加减:疼痛剧烈加麻黄、制附子;久治不愈,配合外治,其法为:细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干姜6克,白酒15 30毫升,加水适量,置于锅内煎煮,煮沸后用一喇叭形纸筒,一端罩在药锅上,另一端对准鼻孔,令病人吸入药气,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常用成方:川芎荼调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等。

(2)胃火上攻

治法:清胃泻火祛痛。

处方:川芎10克,生大黄12克(后下),芒硝10克(分冲),板蓝根10克,银花10克,枳壳10克,僵蚕6克,全蝎粉3克(分冲)。

加减:火烙样痛加石膏、黄芩;第一、二支痛为主加葛根,第三支痛为主加升麻、丹皮。

常用成方:清胃散、白虎汤合泻心汤。

(3)肝火上炎

治法:泻肝降火止痛。

处方:川芎30克,龙胆草15克,生地10克,当归、白芍、丹参各12克,黄芩、白芷、全蝎、蝉蜕、地龙各9克。

加减:便秘加大黄;血压高加钩藤、夏枯草;阴虚加女贞子、石决明、知母。

常用成方:清肝散加减。

(4)痰瘀阻络

治法:化痰祛瘀通络。

处方:川芎、羌活、僵蚕、秦艽各10克,细辛5克,鸡血藤30克,蜈蚣2条,全蝎、甘草各6克,桃仁9克,红花10克,姜半厦6克,胆南星5克。

加减:瘀重加赤芍、丹参;寒重加制川乌。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单方验方】

1

七叶莲制剂

组成:以七叶莲配制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9相当于原生药5 10克)或片剂(每片含干浸膏0.4克,相当于生药5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2 4毫升,每日1 2次;口服片剂,每次3片,每日4次。

2

桑椹煎剂

组成:桑椹子150克。

用法:将桑椹子清洗后水煎,分3次口服。

3

蓝根僵蚕丸

组成:板蓝根60克,僵蚕60克。

用法:将二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瓶装60克。日服2次,每服10克。温开水送服。

4

川芎止痛汤

组成:川芎20 30克,荆芥、防风、全蝎各10 12克,地龙15 25克,细辛3 6克。

加减:寒重加炙附子(先煎1小时至无辣味,再纳人余药)、荜拨;热重加生石膏、黄芩、黄连;瘀重加赤芍、丹参、五灵脂;阴虚加生地、天麻、龟版、黄柏、知母。

用法:每日1剂,水煎,重者每日2剂。

5

止痛汤

组成:生地30克,玄参20克,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细辛3克,没药15克,麦冬15克,牛膝6克,白芷10克,当归10克,川芎12克。

加减:寒重加赤芍、红花;便秘加大黄或火麻仁;痛剧加珍珠母;反射性抽搐加钩藤、蜈蚣。

用法:每日1剂,水煎,剧痛可日服2剂,分4次服。

6

三叉Ⅰ号片

组成:川芎、桃仁、红花、蔓荆子各9克,菊花、地龙、白芍各12克,细辛9克。

用法:先将细辛、菊花提取挥发油备用,再将已提过挥发油的细辛、菊花同余药(白芍用半量)煎制成膏状,加等量的95%乙醇过滤,再浓缩至膏状,再以半量白芍细粉与煎膏制成颗粒,喷入挥发油,加润滑剂压片。每片重0.35克(含生药8.2克)。每次服8片,每日3次。大剂量,每次可服16 20片。

7

颅痛宁

组成:川芎2份,荜拨1份。

用法:上药用水醇法提取,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2克。每次肌肉注射4毫升,每日3次,缓解后减半量。

8

龙蝎饼

组成:地龙5克,全蝎20个,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细辛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加一半面粉,用酒调成饼,摊贴太阳穴,以敷料固定,每天1次。

9

生草乌30克,生白附子30克,天南星30克共研为细面备用。约3厘米长的葱白节7个,生姜40克共捣烂如泥与生草乌、生白附子、天南星药面调和混匀后用一层纱布包好,放入碗中上笼隔水蒸约20分钟,将蒸好的药纱布趁热熨患处。每日3次,每次20分钟 30分钟。勿熨眼部,切勿口服。

10

细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干姜6克。共浸于15毫升 30毫升高度白酒中4个小时后加入适量凉水置于锅内文火煎煮。煎沸时用一喇叭形纸筒一端罩在药锅上,另一端对准患侧鼻孔,让患者吸入蒸气。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11

大枣1枚,红矾0.9克。将红矾研为细面放入除去枣核的大枣内,用镊子夹枣放木炭火或蜡烛火上烧烤,待烤出味即用患侧鼻孔吸。反复烧烤,反复吸,直至大枣烤焦不出药味为止。

12

荜拨30克,木鳖子30克,藿香18克,冰片6克。荜拨、藿香漂洗烘干,木鳖子去壳存仁共研为细面并过180目筛贮瓶备用。将火柴头大小体积的药面(约0.5克)置于纸折中,痛侧鼻孔对准药面将药粉吸入。首次应在痛时吸入,隔10分钟后再吸,以后每隔4小时1次,每日4次。

13

鹅不食草适量,牙皂3克,细辛3克,青黛1.5克。将上药共研为细面并过180目筛贮瓶备用。将火柴头大小体积的药面(约0.5克)置于纸折中,痛侧鼻孔对准药面将药粉吸入。首次应在痛时吸入,隔10分钟后再吸,以后每隔4小时1次,每日4次。

14

白芷6克,川芎6克,天南星6克,葱白约12厘米共研为细面用蜂蜜15毫升调成糊状。每次取药5克外敷于患侧太阳穴、印堂穴上30分钟。每日换药1次。

15

马钱子30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生川乌15克,生草乌15克共研为细面,香油、清凉油适量调成膏状。每次取药15克外敷于患侧下关穴、太阳穴、颊车穴和扳机点上30分钟。隔日换药1次。切忌入口。

16

蜈蚣1条,地龙10克,蝼蛄10克,五倍子10克,生天南星15克,白附子10克,木香10克共研为细面。每次取适量药面用食醋调成糊状外敷于患侧太阳穴上30分钟。每日换药1次。

17

蔓荆子60克炒至焦黄后研为粗末浸泡于高度白酒500毫升中3天 7天,加入凉开水至700毫升时充分摇匀后滤出药液。每日2次,每次内服50毫升。

18

板蓝根600克,白僵蚕60克共研为细面。每日2次,每次取药面10克开水送服。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作者蔡晓刚。

【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鱼腰、四白、下关。配穴:夹承浆。夹承浆穴位置:前正中线左右各旁开2.5厘米,口角下一横指凹陷处。

操作:Ⅰ支痛,取鱼腰。从鱼腰斜向下方刺人0.3 0.5寸,待有触电感传至眼及前额时,提插20 50次。Ⅱ支痛,取四白。从四白斜向上方约45度角进针,刺人0.5 0.8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时,反复提插20 50下。Ⅱ与Ⅲ支或Ⅲ支痛,取下关。针法:直刺进针1.5寸深左右,当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颔等处时,提插20 50次。效果不显加取夹承浆。针法:从夹承浆斜向前下方约30度角进针,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提插20 50次。均针患侧,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症情重者每日1次。

②穴住注射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Ⅰ支痛加鱼腰、阳白;Ⅱ支痛加四白、迎香、翳风;Ⅲ支痛加地仓、颊车、迎香。

阿是穴位置:扳机点。

操作:用654-2注射液或注射用水。每次取阿是穴及2 3个配穴。以4号针头刺入皮内,注人0.1毫升注射用水或5 10毫克654-2注射液。每日1次,发作不频繁者,隔日1次。

③电针

取穴:主穴:Ⅰ支痛:鱼腰,Ⅱ支痛:四白、下关,Ⅲ支痛:地仓;配穴:阳白、水沟、承浆、迎香。

操作:据疼痛之神经支选穴,加取1 2个配穴,均取患侧。针刺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仪,采用可调波,频率150 600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通电10 20分钟。留针期间,根据病人感应,略增大电流量1 2次。每日治疗1次,重者每日2次。

④耳针法

选穴 肝阳 神门 面颊 颌 胃 肾

方法 每次选2 3穴,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其他措施】

疼痛剧烈者,可适当配合某些止痛镇静的西药(痛痉宁、苯妥英钠等)。久治无效者,可试用纯酒精注于疼痛的神经支或其分支上,但本法有一定并发症。对顽固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三叉神经痛名家验方】

(一)

【辨证】肝阳上亢,风火上扰。

【治法】清热泻火,平肝止痉。

【方名】三叉汤。

【组成】生石膏24克,葛根18克,赤芍12克,钩藤12克,苍耳子12克,柴胡12克,蔓荆子12克,黄芩9克,荆芥9克,薄荷9克,甘草9克,全蝎6克,蜈蚣3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锡武方。

(二)

【辨证】肝阳上亢,上扰清窍。

【治法】柔肝潜阳,和络熄风。

【方名】四味芍药汤。

【组成】白芍30克,生牡蛎30克,丹参1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夏度衡方。

(三)

【辨证】气滞血瘀,风痰阻络。

【治法】活血通络,平肝祛风,止痛。

【方名】散偏定痛饮。

【组成】生地30克,当归15克,川芎20克,赤芍20克,白芍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白蒺藜15克,天麻10克,石决明30克,牛子20克,升麻10克,地骨皮30克,白芥子15克,细辛6克,白芷10克,甘草10克,止痉散(分冲)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靳文清方。

(三)

【辨证】风邪内侵,瘀阻血脉。

【治法】祛风止痛,活血化瘀。

【方名】川芎止痛汤。

【组成】川芎20-30克,荆芥10-12克,防风10-12克,全蝎10-12克,地龙15-25克,细辛3-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重者可每日2剂。

【出处】蒋森方。

⑥ 面部疼痛

可能是牙疼?腮腺炎?三叉神经痛?肿瘤?
从你的描述来看……真的不知道。去医院吧。

⑦ 左脸面部有疼感是什么回事

面部疼痛通常由局部组织感染或炎症引起,有的是隐隐的跳痛,有的是剧烈的刺痛,表现出的病症不太一样。
肌肉发炎是最为人所熟悉的脸痛原因,也叫颞颌关节异常。其次三叉神经炎,带状疱疹。

面部的疼痛主要有三种

1、牙痛。

2、关节痛、

3、三叉神经痛。

在牙齿的治疗过程中,主要是针对牙齿内部的神经的治疗,比如根管治疗术,目的是清除牙齿内部的神经,或者是已经坏死的神经,不会损伤牙齿以外的神经。

另外,神经损伤所出现的后遗症是运动麻痹(运动神经)和感觉麻木(感觉神经,如三叉神经)

。面部管感觉的神经主要是三叉神经,在下颌骨中行走的神经叫下齿槽神经,从你的片子上看,这跟神经距离牙根还很远,损伤的可能性很小。在拔牙的后边有一个阻生的智齿,好像没没有萌出。根据你的情况,我分析:在前期做牙齿的治疗过程中的疼痛应该是牙神经的疼痛和治疗的反应性疼痛。而拔牙后的面部疼痛,有可能是颞合关节的疼痛,原因可能与拔牙或治疗牙齿时的过度张口有关。

颞合关节疼痛也叫“颞合关节功能紊乱症”,是一种因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和关节囊的损伤而导致的协调紊乱性的疼痛,一般在大张口、咀嚼硬物等关节运动时疼痛加重。因为是组织的损伤,所以不需要服用消炎药物,主要是使关节适当休息,避免大张口和尽量软食。

当然,因为没有对你作面对面的检查,以上分析只能参考,一方面你还要让口腔科医生排除其它牙齿的问题,包括后面那颗智齿。另外,你可以张嘴的时候的疼痛点是不是在面部的关节和肌肉处,疼痛与张闭口有没有关系。

⑧ 面部疼痛

你好!
如果不伴随其他症状,或者仅仅头面恶风,以前你曾经生气受风或者汗出当风,单单中医角度给你治疗这种顽固性头面痛:
用用陈士铎的散偏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川芎21 郁李仁60 白芷15 香附20
元胡20 麻黄10 白芥子15 熟地24
生地24 赤芍18 当归15 炮附子25(开水泡1小时再同煎)
黄芪25 防风10 炒白术15 细辛15
连续服用5剂,瘥些,再继续巩固
祝好运

⑨ 脸颊刺痛是怎么回事

有很多种可能,1,换季的原因
2,饮食方面的问题,注意饮食均匀
3,睡眠不足,昼夜颠倒,作息不正常
4,可能你的皮肤在向敏感肌肤转变了,如果是这样就要多注意了:
可能是使用过多护理用品,是该部分皮肤变薄了,敏感而易过敏
建议减少使用洗面奶的次数,用一些比较温和的东西,有洋甘菊,芦荟,薰衣草等精华成分的东东········

⑩ 三叉神经痛和面瘫属于中医哪个系统疾病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记载,三叉神经痛是三阳经筋受邪。古云:“巅顶之上,惟风可到”。据本病疼痛发作的特点,与风者善行而数变的特性相似。因此可以认定,三叉神经痛是三阳经受邪,手三阳经筋结合于“角”(侧头部);足三阳经筋合于“鸠”(面颊部),三叉神经痛和面瘫中医认为:风寒、湿热、外邪、肾虚火旺、肝火上炎、脾胃虚弱、久痛入络等内外因造成五脏六腑功能失调,三阳筋经受邪受阻,经络阻塞,气血不痛,三叉神经功能失常所致。因此中医药强调:治疗、保养结合,标本兼治,真定堂的中药酊剂,采用滴耳疗法,内病外治,遵从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强调个性化治疗,养治结合,治疗各种三叉神经痛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阅读全文

与面部疼痛中医又什么症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次燕窝要多少克 浏览:1095
面部血管瘤怎么治不留疤 浏览:1921
yamii胶原蛋白怎么吃 浏览:1349
贵阳祛斑哪个好先荐利美康 浏览:1281
和田玉戈壁料没油性怎么办 浏览:892
鹅耳朵冻疮涂什么精油 浏览:1910
燕窝有什么不好的副作用吗 浏览:880
皮肤使用爽肤水有什么好处 浏览:1253
漂白燕窝炖不烂怎么办 浏览:1425
燕窝跟什么吃最好 浏览:1664
容易长痘痘油皮怎么可以做美白 浏览:1490
医院和美容院哪个祛斑好 浏览:1653
山羊奶面膜与龙血精华面膜哪个好 浏览:1703
学生干皮适合什么面霜 浏览:1478
生姜和什么一起煮能祛斑 浏览:1332
两三个月的宝宝选面霜怎么选 浏览:1548
嘴巴上和下面长痘怎么治 浏览:1653
南京医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钱 浏览:987
燕窝每天多少毫升合适 浏览:1590
胶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于吸收 浏览: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