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面部按摩美容的主要穴位有哪些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面为五脏之华”,按摩美容即运用一定手法,作用于面部的穴位,能使面部气血流畅,达到美化容颜的目的,每个穴位可点、压3-5次。常用的穴位是:攒竹穴定位:眉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功用:疏经活络,明目主治:眼睑下垂,近视,斜视,呃逆,头痛,眼疾鱼腰穴定位:眉峰,归属经外奇穴功用:疏经活络主治:上睑下垂,脱眉,鱼尾纹,近视,斜视丝竹空穴定位:眉尾,归属手少阳三焦经功用:袪风明目,除皱美颜主治:面瘫,眉毛脱落,鱼尾纹,近视,斜视,目赤肿痛,眼睑跳动,眩晕,头痛太阳穴定位:颞骨凹陷处,归属经外奇穴功用:疏风清热,解痉止痛主治:面瘫,鱼尾纹,上睑下垂,湿疹,头痛,牙痛睛明穴定位:内眼角,归属足太阳膀胱经功用:明目消皱
主治:眼睑跳动,各种目疾,浮肿承泣穴定位:眼球正下方的下眼眶上,归属足阳明胃经功用:疏经活络,美目养颜主治:眼睛浮肿,眼袋,面瘫,近视,远视,斜视四白穴定位:眼平视,眼眶下缘承泣穴下,归属足阳明胃经功用:疏经活络,美颜明目,疏肝利胆主治:面瘫,面部色素沉着,三叉神经痛,白内障,近视球后穴定位:眼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归属经外奇穴功用:清热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眼部疾病,调整小肠机能
B. 脸上有多少个穴位
面部主要有27个穴位:
1、四神聪;位于前后左右的各一寸处各四穴,治疗头痛、偏瘫、失眠、健忘。
2、印堂穴;在两眉连线的中点。治疗三叉神经痛、眩晕。
3、鱼腰穴;在眉毛的中点,瞳孔的正上方,对眼睑下垂有很好的提升效果。治疗目赤肿痛,近视;偏头痛;面神经麻痹
4、太阳穴;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一寸的凹陷中,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
5、人中穴;位于人中沟上1/3处治疗昏迷、晕厥、癫狂、急慢性惊风、急性胃痛、急性腰痛。
6、风府;位于颅后发际线正中直上一寸,治疗感冒、头痛、中风、颈项强直。
7、百会;位于颅顶后发际线与两耳中间连线的交点,缓解头痛、头晕、休克高血压、失眠等症状。
8、神庭穴;位于前发际线正中直上0.5寸,治疗头痛、鼻炎、角膜炎、眼疾
9、攒竹;眉头的凹陷中,眶上切迹处。治疗近视、目眩、目视不明。
11、睛明;目内眦梢上方凹陷处,可缓解眼部疲面神经麻痹。
12、风池;位于风府穴两旁约1寸的凹陷处。治疗感冒、头晕、眼疾。
13、瞳子髎;外眼角眶外缘处,有明目、消除眼部疲劳改善视力的功效
14、阳白穴;位于目正视,瞳孔直上,在眉上一寸、治疗头痛、目眩、夜盲症。
15、头临穴;阳白穴直上0.5寸
16、听会穴;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治疗耳聋、耳鸣、压痛、口歪眼斜。
17、四白穴;目正视,瞳孔直下,当颧骨上方凹陷中,可缓解眼部疲劳,改善黑眼圈,预防眼袋。
18、地仓穴;位于口角外侧的0.4寸,瞳孔直下,治疗面瘫、口角歪斜,流延。可以维持肌肤的张力,预防面部下垂。
19、颧髎穴;外眼角直下,颧弓下缘凹陷处,有提升收紧的功效,对于松弛下垂肌肤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20、颊车穴;用力咬牙时,咬肌的最高处。治疗下颌关节炎,面神经痳痹。
21、丝竹空;在眉梢的凹陷中,治疗头痛、目眩、目赤痛、牙痛、缓解眼部疲劳。
22、听宫穴;位于耳屏的正中凹陷中,治疗耳聋、齿痛、中耳炎。
23、医风穴;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缘的凹陷中,治疗耳鸣、耳聋、口歪眼斜、牙关紧闭、颊肿。
24、承泣穴;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于眼球之间。治疗目赤肿痛,夜盲症,迎风流泪,眼袋松弛。
25、下关穴;位于颧髎尾骨凹陷处,治疗面部肿痛,牙痛、耳鸣。
26、迎香穴;鼻翼旁0.5寸,治疗面瘫、鼻塞。
27、承浆穴;在颌唇沟的中央,当下唇的凹陷中,治疗牙痛,面瘫。
C. 人的下巴尖上有什么穴位
承浆穴
承浆穴是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具有生津敛液、舒筋活络的功用,主治口歪,唇紧,齿痛,流涎,口舌生疮;暴喑,面肿,齿,癫痫,面瘫。赤神经痛,癔病性失语,糖尿病
D. 睛明、太阳、四下关、颊车几个穴位在什么地方
睛明穴位于面部。目内眦角稍内1分许(凹陷处)。属膀胱经。
太阳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经外穴。
颊车穴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属胃经。
下关穴在面部耳前方。闭口,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属胃经。
E. 面部所有的穴位
一、头面部经络穴位分布
部 位 穴 名 取 穴 主 治
头部 百会 位于两耳尖联机的中点,头顶中央 应用范围很广,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头晕、失眠,及中风、脱肛等病症。
四神聪 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个穴位。 有健脑,延缓衰老的功能。治疗头痛、头昏、健忘、秃发等。
头维 额角发际上一小指。 头痛、偏头痛、头晕、中风、三叉神经痛、视疲劳等。
面颊部 下关 颧骨弓下缘凹陷处,张口则凹陷消失,闭口则出现,此处便是穴 三叉神经痛、牙痛、中风、面瘫、口角歪斜等。
颧髎 眼睛外角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牙痛、面瘫、面肌痉挛、黄褐斑、中风、口眼歪斜、视力减退。
颊车� 下颔角骨前方凹陷中,咬牙时有肉隆起处。 牙痛、面瘫、口角歪斜、流口水。
眼 部 睛明 眼睛内角旁开0.1分 视力减退、视疲劳、近视、白内障、青光眼等各种眼疾。及黑眼圈、鱼尾纹、眼袋等。
攒行 眉头尽处
竹丝空 眉尾尽处
瞳子髎 眼睛外角旁开0.1分
阳白 眉正中直上一横指
四白 直视,瞳孔直下一横指
鼻 部 迎香 鼻翼旁开一小指 感冒鼻塞、流鼻涕、鼻炎、鼻过敏、嗅觉失灵等鼻子疾病
口 部 人中 人中上三分之一处 急救穴,用于昏迷、晕厥、中风、神志不清等,及腰扭伤。
地仓 口角旁开一小指 牙痛、口角歪斜、流口水。
承浆 嘴唇下方中央凹陷处 牙痛、口角歪斜、流口水,落枕。
F. 谁知道面部穴位
印堂穴
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睛明穴
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攒竹穴
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G. 脸部穴位图
印堂穴
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睛明穴
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攒竹穴
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百会穴预防过量饮食、便秘
左右两耳洞向上升,在头部连结后的那条线的顶点,即是百会穴。它可以起到安定精神预防饮食过量。
攒竹穴缓和眼睛的疲劳和浮肿
眉头下方凹陷之处即是。眼睛疲劳以及头痛,都会引起眼部四周的浮肿。此穴位可以缓和不适。
太阳穴消除眼睛疲劳、浮肿
眼睛与眉毛间的侧面,向后约1横指处,快接近发际处。此穴位可促进新陈代谢。
承泣穴眼袋松弛
位于眼球正下方,约在眼廓骨附近。由于有胃下垂的人眼袋容易松弛,所以此穴能提高胃部机能,从而防止眼袋松弛。
球后穴提高小肠的机能
眼尾正下方,脸颊头下处。能调整小肠机能,帮助吸收。
迎香穴减轻肩膀酸痛及鼻塞
眼球正下方,鼻翼的旁边即是。此穴位不仅可以消除眼部浮肿、预防肌肤松弛,还能减轻肩膀酸痛。
颊车穴消除脸颊的浮肿
沿脸部下颚轮廓向上滑,就可发现一凹陷处,即为此穴位。它可以有效消除因摄取过多的糖分所造成的肥胖。
地仓穴抑制食欲
嘴角旁约0.5cm处即是。胃部如果持续处于高温状态,就会促进食欲,所以此穴的功能是降低胃温、抑制食欲。
承浆穴消除胸部浮肿
下唇与下颚的正中间凹陷处即是。它能控制荷尔蒙的分泌,保持肌肤的张力,预防脸部松弛。
天突穴促进水分的排除
位于喉斜下方肌肤
有些女性看上去苗条,可能并不是她的身材果然细瘦,而是她拥有了一张小小的瓜子脸,因此,小脸美人一直是女性的追求。现在,你不用再去羡慕,只要你有一份执着的心,你也能心想事
H. 求助面部穴位图
印堂穴
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
I. 面部穴位图
面部穴位图如下图: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面为五脏之华”,按摩美容即运用一定手法,作用于面部的穴位,使面部气血流畅,达到美化容颜的目的。
面部穴位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祛病养生,还能有效去除角质和废弃物,并补充营养及水分,从而改善肤色,使皮肤得到完全的放松和恢复。面部按摩要求手法要稳定,部位要准确,力度要适中,快而有序。
(9)面部有什么穴位图片扩展阅读:
大致穴位列表: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J. 人脸有多少个穴位
脸上的穴位共有37个
分为美额、美眼和美颜三大类。
额取头维、阳白、印堂穴。头维位于额角发际上0.5寸;阳白在眉毛正中直上一寸,正对瞳孔中心;而印堂则是额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美眼取攒竹穴、阳白、鱼腰、太阳、承泣穴。攒竹位于内侧眉头凹陷中;鱼腰在眉毛中间,正对瞳孔中心;太阳则是外眼角向后一横指凹陷中;承泣在目眶下缘凹陷中。美颜则取听宫、颧髎、禾髎、颊车、迎香、地仓、人中、夹承浆穴。这些穴位的位置分别是,听宫在耳孔前,张口有凹陷处;颧髎在外眼角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禾髎在瞳孔直下,鼻翼外侧处;颊车是下颌角,张口凹陷处;迎香在鼻翼下沿,外侧0.5寸处;地仓是口角旁0.5寸处;人中则是鼻唇沟(人中沟)上1/3处;夹承浆则在下嘴唇下凹陷两边各一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