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脾肿大有什么表现呢
建议:脾肿大腹部有肿块,且在左侧明显时,多提示为脾脏肿大。正常情况下脾脏在肋缘下不能 扪及。因此,不论何种体位,凡在肋缘下可扪及脾脏时,均表示为脾肿大。 引起脾脏肿大的原因,以慢性、急性反复发作的感染为多见。急性感染,可见于急 性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此类脾脏肿大以轻 度至中度肿大为主,多数伴有压痛,感染控制后短期内一般可恢复正常。慢性感染 的疾病,包括血吸虫病、感性性心内膜炎、梅毒、结核病等,此类脾肿大可呈中度 至重度,质地坚硬,多有久居流行病区史,一般治疗后不易恢复正常,特别是反复 发作的感染,可引起脾脏的显着肿大。 当出现脾肿大并伴有其它症状时,要仔细观察后再下结论。如伴有发热时,且热型 为长期间歇型或驰张热型,可考虑为急性血吸虫病。如果出现脾脏肿大,伴发热、 贫血和出血倾向时,多考虑急生白血病。若伴不规则的周期性发热且淋巴结和肝脏 肿大的患者,多考虑为何杰金病。脾肿大伴发黄疸,考虑是否为溶血性贫血或病毒 性肝炎。如果同时出现贫血、胸骨后压痛,皮肤粘膜有出血现象时,可能为白血病 或造血系统疾病。如脾肿大明显,多昌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一般说来,脾肿大的发生多提示病情变化复杂,疾病较重,所以发现脾肿大后,最 好去内科先进行常规检查和血液涂片、血清学检查、肝功能试验及其它各项化验、 检查,尽早进行诊断,尽早进行病因治疗。
‘贰’ 脾大的症状有哪些
脾脏肿大主要依靠触诊检查。用触诊法未能确诊时可用叩诊法检查脾的浊音界有无扩大。(正常脾浊音界在左腋中线第9~11肋之间;宽4~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必要时可用超声、X线、CT等检查,以明确脾脏的大小和形态。触诊发现脾大时,要注意脾大的程度、质度,同时注意有无其他伴随体征。 1.脾脏肿大的程度脾脏肿大的程度与疾病有关。 (1)轻度脾大:深吸气时脾下缘在肋缘下2~3cm为轻度脾大。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立克次体感染、早期血吸虫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霍奇金病、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火,系统性红斑狼疮、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中等度脾大:下缘超出肋缘下3cm至平脐为中等度肿大。可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维生素D缺乏病、脾淀粉样变性、恶性淋巴瘤、尼曼-匹克病等。 (3)极度脾大:下缘超出脐水平以下为极度脾大或称巨脾。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疟疾、晚期血吸虫病、斑替病、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戈谢病等。 2.脾脏的质度不同病因引起脾大其质度可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一般急性感染引起的脾大质度软;慢性感染、白血病细胞、肿瘤细胞浸润引起的脾大质地硬,表面不平;肝硬化的脾脏质度中等硬;淤血性脾大质度因淤血程度和淤血时间的长短而不同,时间短,淤血轻,质度软,时间长或淤血重质度硬,但一般有充实感。囊性肿大有囊性感表面不平。必须指出,脾脏肿大的程度及质度不仅因病因不同而不同,还可因病程、治疗情况及个体反应性不同而有差异,在判断时要注意这些因素。 3.伴随体征各种不同病因引起脾大外尚有不同的伴随体征。 (1)贫血、出血点或淤斑:见于血液病性脾大,如各种类型的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贫血、黄疸:见于溶血性贫血、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恶性组织细胞病、败血症等。 (3)肝及淋巴结肿大:见于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结缔组织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节病及某些传染性疾病等。 (4)肝病面容、肝掌及蜘蛛痣: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5)各种类型的皮疹:多见于各种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如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败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6)水肿和腹水:见于慢性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下腔静脉梗阻等。 (7)心脏扩大:见于各种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心包积液。 1.病史详细了解病史,对脾脏肿大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病史中注意起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既往史、流行病史、家族史、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脾大的伴随症状等均可给诊断提供一定的线索。急性感染通常起病急、病程短,脾大程度轻。慢性感染、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则起病缓、病程长、随病程迁延肿大程度加剧。恶性肿瘤则有发展迅速倾向、且可明显增大。既往史对疾病的诊断也有很大帮助,如:既往有病毒性肝炎史、长期饮酒史或有输血及血制品史,现有脾脏肿大,提示可能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流行病及地方性疾病常有流行病史;某些疾病可有家族史,如:地中海性贫血、代谢性疾病等;某些疾病的发病与不同年龄和性别有关,如:组织细胞增生症和脂质沉积症多发生在婴幼儿;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的传染病常发生于青少年;恶性组织细胞病、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见于女性;多发性骨髓瘤,多发生于老年男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结缔组织病多发生于青年女性等等。脾脏肿大的伴随症状和体征,是寻找脾脏肿大原因的重要线索。如:脾大伴发热、可见于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脾大伴贫血、发热、出血倾向常常提示白血病性脾大;脾大伴贫血、黄染提示溶血性贫血;脾大黄染常提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脾大伴消化道症状或呕血黑便可能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心脏病或心包积液引起的淤血性脾大往往有呼吸困难、心悸、气短等症状。如此等等各种疾病引起的脾大的同时,均有各自疾病的特点,在病史中均应逐一询问。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叁’ 脾肿大什么症状
您好,正常人的脾脏从肋下不能触摸到。肝硬化时因门静脉高压,脾脏血液回流受阻,脾脏逐渐肿大,同时脾脏也发生增生性肿大。脾脏肿大,多为正常的2~3倍,肿大明显者,脾脏下缘可达到平脐或脐下水平,一般脾肿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增大。如果上消化道大出血或通过手术后门静脉压下降,则脾脏可缩小。肿大的脾脏质地较硬、无压痛。但也有少部分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始终无脾肿大。 脾功能亢进是指肿大的脾脏对血细胞产生破坏和隔离作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一般血小在正常状态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果仰卧或右侧卧位可能触摸到脾脏边缘即可认为是脾大,近年来B超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发现了一大批用手摸不到的“脾大”,在健康体检中B超显示脾大者约占15%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用手摸不到的,B超显示脾大是经过实际测量的,即是真正的大,能较早地显示脾增大,当用手能触及脾脏时,脾脏已增大到一倍以上。 引起脾大的原因有: (1)感染性脾大。各种急、慢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晚期梅毒等. (2)郁血性脾肿大。斑替氏综合征、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致心原性肝硬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 (3)增生性脾大。见于某些血液病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恶性淋巴瘤等。 (4)其它。脾脏恶性肿瘤较罕见、脾脏囊肿、播散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高雪氏病等。 因脾脏大原因较复杂,除少数人为生理性外,都应在医生指导下寻找病因,并要定期复查。板减少最明显。 最好你到医院治疗一下.
‘肆’ 脾肿大有什么症状表现
脾大可见于急性感染、溶血性贫血、淤血性心衰、白血症、淋巴瘤、肝硬化、风湿症、寄生虫感染等疾病导致, 建议可以到正规医院外科就诊检查,明确诊断后对症治疗。 建议,你可以用热水进行热敷腹部,禁忌辛辣食物,多吃流质食物
‘伍’ 脾大会出现什么症状
脾大,本身不是一种疾病,分为先天性和疾病导致,很多种疾病可以引起脾肿大,最常见的就是见于肝炎患者出现的脾大,脾功能亢进,也见于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我说的很吓人,但你先不用担心,去一家你认可的医院,最好是肝胆胰外科,普通外科也行,查血常规,目的是看看有没有血液系统疾病,查乙肝三对和丙肝抗体,确定有无肝炎,如果上述检查结果都无异常,那么考虑你脾大是先天来的,无需担心,安心工作和学习吧!分享给你的朋友吧:i贴吧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空间人人网豆瓣MSN
对我有帮助
2
‘陆’ 脾大的症状
呵呵,脾大是不会有明显感觉的,控制饭量后感觉消失可能是胃饱食后膨胀的感觉,脾大不是单纯的,会有其他因素影响,如果脾大到能感觉出来的话会有相应的造血系统症状,比如身上有出血点之类的,自己摸的话因为你没有相应的医学知识可能摸不好,你可以去医院门诊让医生给你摸一下马上就知道了,如果没有其他不适的感觉可以放心。
‘柒’ 脾脏肿大有哪些症状
病情分析:
脾脏肿大,单纯的,并没有特别的症状,就是腹部膨隆,
指导意见:
这个脾脏是在左侧的腹部下面,脾脏肿大是可以伸入到腹腔内的,严重的,是可以看到腹部肿胀的,因为大部分的脾脏增大都是可以伴随有脾脏功能亢进的,所以会有贫血,容易出血等情况。
‘捌’ 脾大的临床表现
1.脾大的程度
脾大的程度与疾病有关。
(1)轻度脾大 深吸气时脾下缘在肋缘下2~3cm为轻度脾大。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立克次体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霍奇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中等度脾大 下缘超出肋缘下3cm至平脐为中等度肿大。可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症、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脾淀粉样变性、恶性淋巴瘤、尼曼-匹克病等。
(3)极度脾大 下缘超出脐水平以下为极度脾大或称巨脾。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疟疾、晚期血吸虫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
2.脾的质地
不同病因引起脾大其质地可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一般急性感染引起的脾大质地软;慢性感染、白血病细胞、肿瘤细胞浸润引起的脾大质地硬,表面不平;肝硬化的脾质地中等硬;淤血性脾大质地因淤血程度和淤血时间的长短而不同,时间短,淤血轻,质地软,时间长或淤血重质地硬,但一般有充实感。囊性肿大有囊性感表面不平。
3.伴随体征
(1)贫血、出血点或淤斑 见于血液病性脾大,如各种类型的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贫血、黄疸 见于溶血性贫血、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恶性组织细胞病、败血症等。
(3)肝及淋巴结肿大 见于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结缔组织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4)肝病面容、肝掌及蜘蛛痣 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5)各种类型的皮疹 多见于各种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如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败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6)水肿和腹腔积液 见于慢性右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下腔静脉梗阻等。
(7)心脏扩大 见于各种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心包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