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面部穴位图
面部穴位图如下图: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面为五脏之华”,按摩美容即运用一定手法,作用于面部的穴位,使面部气血流畅,达到美化容颜的目的。
面部穴位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祛病养生,还能有效去除角质和废弃物,并补充营养及水分,从而改善肤色,使皮肤得到完全的放松和恢复。面部按摩要求手法要稳定,部位要准确,力度要适中,快而有序。
(1)面部穴位图代表什么扩展阅读:
大致穴位列表: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2. 脸部面颊的穴位有多少个分别是哪些
脸部的穴位有:印堂穴、太阳穴、攒竹穴、球后穴、承浆穴、四百穴、精明穴、大迎穴、颊车穴 、迎香穴、鼻通穴、颧寥穴、巨寥穴、上关、下关、承泣、地仓、人中、听门、听宫、听会等
要说面颊的穴位就是:颧寥穴、巨寥穴、素寥穴、鼻通穴、迎香穴、大迎穴、颊车穴 、上关、下关
3. 求助面部穴位图
一、头面部经络穴位分布 部 位 穴 名 取 穴 主 治 头部 百会 位于两耳尖联机的中点,头顶中央 应用范围很广,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头晕、失眠,及中风、脱肛等病症。 四神聪 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个穴位。 有健脑,延缓衰老的功能。治疗头痛、头昏、健忘、秃发等。 头维 额角发际上一小指。 头痛、偏头痛、头晕、中风、三叉神经痛、视疲劳等。 面颊部 下关 颧骨弓下缘凹陷处,张口则凹陷消失,闭口则出现,此处便是穴 三叉神经痛、牙痛、中风、面瘫、口角歪斜等。 颧髎 眼睛外角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牙痛、面瘫、面肌痉挛、黄褐斑、中风、口眼歪斜、视力减退。 颊车? 下颔角骨前方凹陷中,咬牙时有肉隆起处。 牙痛、面瘫、口角歪斜、流口水。 眼 部 睛明 眼睛内角旁开0.1分 视力减退、视疲劳、近视、白内障、青光眼等各种眼疾。及黑眼圈、鱼尾纹、眼袋等。 攒行 眉头尽处 竹丝空 眉尾尽处 瞳子髎 眼睛外角旁开0.1分 阳白 眉正中直上一横指 四白 直视,瞳孔直下一横指 鼻 部 迎香 鼻翼旁开一小指 感冒鼻塞、流鼻涕、鼻炎、鼻过敏、嗅觉失灵等鼻子疾病 口 部 人中 人中上三分之一处 急救穴,用于昏迷、晕厥、中风、神志不清等,及腰扭伤。 地仓 口角旁开一小指 牙痛、口角歪斜、流口水。 承浆 嘴唇下方中央凹陷处 牙痛、口角歪斜、流口水,落枕。
4. 风池穴在什么位置有什么作用
人体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两凹陷处。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落枕。
5. 脸部穴位图
印堂穴
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睛明穴
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攒竹穴
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百会穴预防过量饮食、便秘
左右两耳洞向上升,在头部连结后的那条线的顶点,即是百会穴。它可以起到安定精神预防饮食过量。
攒竹穴缓和眼睛的疲劳和浮肿
眉头下方凹陷之处即是。眼睛疲劳以及头痛,都会引起眼部四周的浮肿。此穴位可以缓和不适。
太阳穴消除眼睛疲劳、浮肿
眼睛与眉毛间的侧面,向后约1横指处,快接近发际处。此穴位可促进新陈代谢。
承泣穴眼袋松弛
位于眼球正下方,约在眼廓骨附近。由于有胃下垂的人眼袋容易松弛,所以此穴能提高胃部机能,从而防止眼袋松弛。
球后穴提高小肠的机能
眼尾正下方,脸颊头下处。能调整小肠机能,帮助吸收。
迎香穴减轻肩膀酸痛及鼻塞
眼球正下方,鼻翼的旁边即是。此穴位不仅可以消除眼部浮肿、预防肌肤松弛,还能减轻肩膀酸痛。
颊车穴消除脸颊的浮肿
沿脸部下颚轮廓向上滑,就可发现一凹陷处,即为此穴位。它可以有效消除因摄取过多的糖分所造成的肥胖。
地仓穴抑制食欲
嘴角旁约0.5cm处即是。胃部如果持续处于高温状态,就会促进食欲,所以此穴的功能是降低胃温、抑制食欲。
承浆穴消除胸部浮肿
下唇与下颚的正中间凹陷处即是。它能控制荷尔蒙的分泌,保持肌肤的张力,预防脸部松弛。
天突穴促进水分的排除
位于喉斜下方肌肤
有些女性看上去苗条,可能并不是她的身材果然细瘦,而是她拥有了一张小小的瓜子脸,因此,小脸美人一直是女性的追求。现在,你不用再去羡慕,只要你有一份执着的心,你也能心想事
6. 印堂穴位置图解及功效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身上有很多的穴位,比如在脚底,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有着不一样的穴位,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哪些穴位主治什么样的疾病,当然, 印堂 穴也是一个穴位。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印堂穴位置图解以及功效吧!
印堂穴位置图解及功效?
印堂穴功用: 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主治疾病:
1、头痛,头晕
2、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
3、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
〖刺灸法〗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放血,可灸。
印堂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印堂穴位于面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即是,印堂穴是经外奇穴。
7. 耳朵面颊穴位主治什么病
人体面部穴位取穴及主治疾病 太阳穴 取穴方法:取此穴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以便于实施者能够准确取穴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此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此穴道按摩疗法举例:穴道指压法治疗初期白内障。 下关穴取穴方法:取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下关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耳前一横指,颧弓下陷处,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详见此面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牙痛、三叉神经痛、张嘴困难、口眼歪斜、颞颌关节炎等。 客主穴取穴方法:寻找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靠的取穴姿势,位于头部侧面,在戴眼镜脸侧中央骨洼处即是此穴(又名上关穴)。(详见此脸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只要指压此处视神经,就能消除眼睛的疲劳。经常按摩此穴对于矫正青少年的假性近视效果显着。 耳门穴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道时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取穴姿势,以
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耳门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耳前部,耳珠上方稍前缺口陷中,微张口时取穴。在听宫的稍上方。(详见此耳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耳鸣、聋哑、牙痛、以及其他常见的耳部疾病等,该穴是治疗多种耳疾重要的首选穴位之一。 听宫穴取穴方法:取该穴道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姿势,听宫穴位于头部侧面耳屏前部,耳珠平行缺口凹陷中,耳门穴的稍下方即是。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耳鸣、三叉神经痛、头痛、目眩头昏。 翳风穴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者仰卧的取穴姿势,翳风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耳朵下方耳垂后遮住之处(当耳后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详见此耳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该穴对去除慵懒感、产生活力非常有效。 颊车穴取穴方法:定位该穴道时一般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姿势,以方便实施者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各种按摩手法。颊
车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下颌骨边角上,向鼻子斜方向约一厘米处的凹陷中。(详见此人体头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对于速止下齿牙痛非常有效。此外,还可以配合下关、阳白、合谷穴来缓解三叉神经痛。 大迎穴取穴方法:寻找此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大迎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下颌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处。(详见此人体头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该穴,有增进脸部血液循环和使皮肤紧缩的功能,可以消除双下巴。 人迎穴取穴方法:取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靠的姿势,人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前颈喉结外侧大约三厘米处。(详见此颈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症状: 此穴的主治症状为:指压该穴,有利于增进面部血液循环和使脸部皮肤紧缩的功能,可以去除双下巴。
1.提拉耳尖
用双手拇、食指捏住耳朵上部,先揉捏此处,直至该处感到发热为止,然后再往上提揪15?20次。
此处主要有神门、盆腔、内外生殖器、足部、踩、膝、胯关节的反射区以及肝阳穴、风溪穴等。
2、上下按摩耳轮,并向外拉
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按压和揉捏,使之发热发烫,然后再向外拉耳朵15?20次。
耳轮处主要有颈椎、腰椎、胸椎、腰椎、肩、肘等部位的反射区。
3、下拉耳垂法
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再向下拉耳垂15-20次,使之发热发烫。
耳垂处的穴位主要对应头、额、眼、舌、牙、面颊等处。
4.按压耳窝
先按压外耳道开口边的凹陷处,此部位有心、肺、气管、三焦等穴,按压至此处明显的发热、发烫。然后再按压上边凹陷处,同样来回摩擦按压至感觉发热、发烫为止。
此处主要有脾、胃、肝、胆、大肠、小肠、肾、膀胱等部位的反射区。
5.推上下耳根
中指放耳前,食指放耳后,沿着下耳根向上耳根推,要用劲推40?50次左石,推后不但耳部发热,面部、头部都会有明显的发热感觉,
这对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病都有非常好的疗效,而且还有明显的美容效果,爱美的女士们不妨试试看。
一套操做下来,最多10分钟的时间,你的面部血液循环就会明显改善,同时也促进了面部代谢物的排出。坚持做2个月,你的面部就会富有光泽、弹性十足。
做完这套操后,再用十指梳头100次,可以刺激头部的经络,增加脑部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有效的治疗和预防脑动脉硬化、脑血栓的发生。
这套简单的耳部按摩操,可以在睡觉前和起床后各做一次。除了上述好处,它还能起到强壮内脏的效果,特别是坚持下去可以以补肾、固肾及治疗气虚,对肾虚、尿频、夜尿多、前
列腺炎及阳痿的人有明显的效果。对遗尿、哮喘及体弱多病的孩子,家长每天睡觉前给他按摩双耳5分钟,坚持下去,就可以根治这些疾病和增强孩子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