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鞘翅目昆虫的鞘翅下面的翅膀的学名是什么
[经济意义] 鞘翅目通称甲虫,前翅角质化为鞘翅,体躯坚硬,铠甲似的体壁保护着虫体,使它们能抵御自然界中的各种伤害。精巧的身体结构与广泛的适应性有利于它们成功地占领陆地、空中和水中的各种生境,成为昆虫纲中最大的一个目。其中一些种类是农业、林业、果树和园艺的重要害虫和益虫,或由于商业运输等原因而成为各类仓储物和人类居室中的世界性害虫。 [识别要点] 复眼发达,常无单眼。触角形状多变。口器咀嚼式。前翅鞘翅,后翅膜质,有时退化。休息时鞘翅置于胸、腹部背面,盖住后翅。 书上是这样说的,那后翅就应该叫膜质吧!我想。
❷ 这是什么虫子
从你的图片上看,这个是窃蠹科蛀虫。
窃蠹科, 鞘翅目长蠹总科的1科。小型卵圆型;跗5节;前足基节球形,基节窝开放;后足基节板状,有沟可容纳腿节,幼虫蛴螬型的甲虫。分布世界各地。
窃囊为小型种类,卵圆与长椭圆形,红褐与褐色。触角10~11节,少数8~9节,锯齿状、栉齿状与棒状。
❸ 这是什么虫
是甲虫
甲虫和其它的昆虫一样,身体分头、胸、腹三部,有六只脚。它们最大的特征是前翅变成坚硬的翅鞘,已经没有飞行的功能,只是保护后翅和身体。飞行时,先举起翅鞘,然后张开薄薄的后翅,飞到空中。翅鞘的颜色花样多变化,有发金光的,有带条子像虎纹的,有带斑点像豹皮的,也有的是杂色图案。有些甲虫的翅鞘连在一起,后翅退化,不能飞了,如步行虫。
甲虫的大小差别很大,小的像尨毛蕈虫只有零点二五公厘长。最大的像天牛,有二十公分长。雄的甲虫通常较雌的小。甲虫的头部有一对触角,触角的形状,长短不一,大都分为十到十一节。有棍棒状,锯齿状,念珠状,丝状,腮叶状,膝状等。雄的触角比雌的发达。口器的构造适合咀嚼,也有的适合吸食汁液。腹部通常有十节,身体外部有硬壳,前翅是角质,厚而硬,后翅是膜质,但有的节退化或变形,所以只能看到八或九节。
形态特征
体小至大形。体壁坚硬,前翅质地坚硬,角质化,形成鞘翅,静止时在背中央相遇成一直线,后翅膜质,通常纵横叠于鞘翅下。成、幼虫均为咀嚼式口器。幼虫多为寡足型,胸足通常发达,腹足退化。蛹为离蛹。卵多为圆形或圆球形。
头部
头壳坚硬,头式一般为前口式或下口式。象甲类的额与头顶向前极度延伸,形成象鼻状的“喙”,口器生于喙端。触角有丝状、棒状、锯齿状、彬齿状、念珠状、鳃叶状和膝状等,一般11节,少数1—6节。
复眼通常发达,圆形、椭圆形或肾形,有的退化或消失,很少种类具单眼。上唇发达,有的隐藏于唇基下或消失,上颚多发达,有的种类非常强大,几与身体等长;下领显着,肉食亚目的下颚分为外叶和内叶,外叶分2节,呈须状,内, 叶发达呈叶状;下唇的颏颇发达,亚颏存在,或与外咽片愈合,下唇须通常3节,少数2节,个别种类不分节。
胸部
前胸发达,能活动,前胸背板自成一骨片,背板与侧板间在肉食亚目中有明显的缝分开,而多食亚目则两者愈合。前胸腹板为一骨片,其上有l对前足基节窝,该基节窝后缘若被骨片环绕,即称为“闭式”,反之则称为“开式”,此特征常用于分类。中、后胸愈合,中胸小盾片三角形,常露出鞘翅基部之间,中、后胸背板的其余部分为鞘翅所覆盖。中、后胸基节窝的形式,也常作为分类依据。
前翅由于角质化,翅脉已不可见,静止时合拢于胸腹部背面,主要司保护虫体和后翅的作用。后翅膜质、宽大、少翅脉,平时纵横折叠于前翅之下,是飞翔的主要器官。足一般适于步行或奔走,但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在功能和形态上也常发生相应的变化。
如地下活动种类的前足适于开掘,水生种类的中;后足适于游泳,某些行动活泼的种类其后足适于跳跃等。3对足跗节的数目按前、中、后足顺序排列,称为跗节式,通常是分类的重要特征。如5—5—5则表示前、中、后足跗节均为5 节;5—5—4则表示前、中足跗节为5节,后足为4节等。跗节的着生情况通常有两类,一种是跗节5节时,第4跗节甚小并隐于第3跗节之间,称为隐5节或伪 4节;另一种是跗节4节时,第3跗节甚小并隐于第2跗节中间,则称为隐4节或伪3节。
腹部
腹部变化较大,一般10节,第l腹节退化,第3—9腹节明显。由于腹板多有愈合或退化现象,可见腹板通常为5—8节。雌虫腹部末端数节变细而延长,形成可伸缩的伪产卵器,平时缩于体内,产卵时伸出。雄性外生殖器也多不外露,而是缩在第9或第10腹板之间。
幼虫
头部通常发达,坚硬,胸部3节,腹部10节。头部每侧有单眼1—6个,触角3节,口器咀嚼式。胸部一般有胸足3对,具全部分节,包括明显的跗节和1 对爪。腹部无腹足,但有的在第9节背板上有l对骨化的尾突。气门共9对,第1对着生在前胸与中胸之间,其余8对着生于第1—8腹基本类型。蠋型幼虫体表坚硬,体形扁长;胸足发达,5节,具跗节和成对的爪;触角和口器发达,腹末有能活动的尾须;行动非常活泼,营自由生活。
❹ 翼鞘是什么意思
翼鞘即鞘翅。某些昆虫的前翅,此种翅型见于甲虫类(鞘翅目)的昆虫,其前翅角质化为肥厚的鞘状构造,就如同刀鞘保护宝刀一般。是胸节背板的侧板的延伸所形成的膜状物。表里都具有表皮层,其内腔与血体腔贯通。
翼鞘上面连接着背板,下面连接着侧板。由于附着在腹面至背板和翅基下面的翼肌的伸缩,使翅间接或直接地振动,产生飞翔的上浮力及推动力。
(4)前翅角质化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翼鞘的振动次数可因昆虫种类而异,一般低等昆虫的振动次数较少。如鞘翅目几乎是不振动的,但也有由于连锁结构使翼鞘得以同时振动的昆虫。翼鞘的运动是复杂的,在改变方向时,有借助腹部运动的,如蝶类。翼鞘表面有毛及鳞片的种类很多,周围边缘往往有缘毛。
由翼鞘表的毛、鳞片及缘毛所形成斑纹,除了起到隐蔽色及标记色的作用之外,这些毛及鳞片,尤其是许多昆虫类群的斑纹。
❺ 关于昆虫的几个问题,急急急!十万火急,在线等!!
1 昆虫学习行为具有的特征?
学习行为具有3个特征:重复的经历会导致行为的改变;学习反应是可以被遗忘的;学习致使行为反应的改变会随着经历的增加而达到渐进线。
2 根据取食的食物性质阐述昆虫的食性并举例说明?
(一)根据食物的性质分
1)植食性:以植物活体的各部分为食料, 占昆虫总数的48.2% (40~50%),农业害虫即属此类,取食方式或咀嚼,或吸收,十分复杂。
2)肉食性:以动物活体为食料,害虫防治上有重要意义(生物防治)
①捕食性 ②寄生性
3)腐食性:取食已死亡或腐烂的动物性或植物性物质。
①粪食性:以人及动物粪便为食料,e.g. 肉蝇及舍蝇等。
②尸食性:以动物尸体为食料,e.g. 埋葬虫。
③腐食性:以植物的残余物质为食料,e.g. 果蝇等。
4)杂食性:以各种植物和(或)动物为食料,e.g. 蜚蠊,蚂蚁、蟋蟀等。
(二)据取食范围分
1)单食性:只以一种植物为食料,e.g. 三化螟,豌豆象,松毛虫等。
2)寡食性:以一个科或个别近似科的植物为食料,e.g. 菜粉蝶(十字花科),
小菜蛾(十字花科),棉大卷叶虫(锦葵科)。
3)多食性:以各种不同科的很多种植物为食料,e.g. 小地老虎(禾本科,豆科,十字花科,锦葵科等74科285种)。
3 昆虫的觅食行为一般分为几个步骤?
昆虫的觅食行为包括7个明显动作,即搜寻、捕捉、嚼食、梳理、静止、展翅和排泄。
4 昆虫的会集与聚集的区别?
据我所知,好像没有这两个名词,所以不知道有什么区别了。
5 试迁飞与扩散的区别?
迁飞:昆虫通过飞行而大量、持续地远距离迁移。
扩散:昆虫因密度效应或因觅食、求偶、寻找产卵场所等由原发地向周边转移、分散的过程,是昆虫种群行为之一。
6 简述昆虫转移行为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
有利于昆虫的觅食,捕敌;有利于昆虫的繁衍生殖;扩大昆虫的生存空间;有利于保护昆虫的内部器官
7 临时性群集和永久性群集的区别
临时性群集 是指昆虫仅在某一虫态或某一阶段时间内行群集生活,然后分散。e.g. 苹果天社蛾的低龄幼虫行群集生活,老龄后即行分散生活;多种瓢虫越冬时,其成虫常群集在一起,当度过寒冬后即行分散生活。
永久性群集 往往出现在昆虫个体的整个生育期,一旦形成群集后,很久不会分散,趋向于群居型生活。e.g. 东亚飞蝗卵孵化后,蝗蛹可聚集成群,集体行动或迁移,蝗蝻变成虫后仍不分散,往往成群远距离迁飞。
8 试举例说明昆虫的防御行为
一、行为防御与防御物利用
行为防御:昆虫通过各种具体的行为方式进行防御。
利用防御物:利用自然防御物和自身建造防御物。
二、结构防御与群体防御
1. 结构防御:是指昆虫利用身体某些特化的部位来防御天敌捕食或侵袭的防御行为。
昆虫用于防御的特化结构很多,如硬化的表皮、特化的头部、特化的口器、发达如钳的尾须、有毒腺的刚毛、带刺的足等。
2. 群体防御:是指昆虫以群体出击的方式进行防御的行为。e.g. 蜂类、蚁类的护巢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群体防御。群体防御多见于真正的社会性昆虫。
三、化学防御
化学防御:是指昆虫利用各种化学物质进行的防御行为。1.使用非毒性物质的防御行;2.使用毒性物质的防御行为
四、色彩防御
色彩防御:指昆虫利用身体的颜色来进行防御的行为。
9 昆虫的色彩防御包括哪几类?
1)混隐色或保护色:指体色断裂成几部分镶嵌在背景中,起躲避捕食性天敌的作用的色彩。e.g. 绿色蚱蜢,枯叶蝶(同时又是拟态)。
2)瞬彩:是指平时隐而不露,当受到威胁时才突然显露的色彩。瞬彩能对天敌或骚扰者起惊吓作用。e.g. 天蛾科中的一些种类的后翅具眼状斑纹。平时隐藏起来,当受惊扰时突然亮出用以惊吓侵扰者。
3)警戒色:有些昆虫既是具有同背景相似的保护色,又具有同背景鲜明对照的警戒色,e.g. 天蛾科中的蓝目天蛾前翅似褐色树皮,后翅鲜明蓝眼状斑纹。又如蚱蜢,前翅草绿色,后翅红色。
4)拟态:指昆虫在外形、姿势、颜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它种生物或非生物体,以躲避天敌,获得保护自己的好处的现象。拟态昆虫与被“模拟”昆虫有相同生境,但数量却比后者少,否则不利二者。
10 什么是警戒色与拟态,试举例说明
警戒色:有些昆虫既是具有同背景相似的保护色,又具有同背景鲜明对照的警戒色,e.g. 天蛾科中的蓝目天蛾前翅似褐色树皮,后翅鲜明蓝眼状斑纹。又如蚱蜢,前翅草绿色,后翅红色。
拟态:指昆虫在外形、姿势、颜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它种生物或非生物体,以躲避天敌,获得保护自己的好处的现象。拟态昆虫与被“模拟”昆虫有相同生境,但数量却比后者少,否则不利二者。
①贝氏拟态:被“模拟”者对捕食性动物是不可食的,而拟态昆虫则是可食的,对拟态昆虫有利,对被“模拟”者不利。e.g. 红斑蝶拟萝靡草斑蝶。
② 缪氏拟态:拟态昆虫和被“模拟”昆虫,都是不可食的,对二者均有利。e.g. 食蚜蝇拟蜜蜂。
11 举例说明什么昆虫贝氏拟态,试举例说明?
贝氏拟态:被“模拟”者对捕食性动物是不可食的,而拟态昆虫则是可食的,对拟态昆虫有利,对被“模拟”者不利。e.g. 红斑蝶拟萝靡草斑蝶。
❻ insecticide什么意思
insecticide意思是杀虫剂。字根insect是昆虫的意思。
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直到21世纪初,人类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昆虫是节肢动物中最多的一类动物,最常见的有蝗虫、蝴蝶、蜜蜂、蜻蜓、苍蝇、草蜢.、蟑螂.等。
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昆虫的分布面之广,没有其他纲的动物可以与之相比,几乎遍及整个地球。分有不同的种类。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成虫通常有2对翅和6条腿,翅和足都位于胸部,身体由一系列体节构成,进一步集合成3个体段(头、胸和腹)。一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种。
昆虫的构造有异于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层由几丁质(英文 Chitin)构成的壳。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犹如骑士的甲胄。
昆虫在生物圈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虫媒花需要得到昆虫的帮助,才能传播花粉。而蜜蜂采集的蜂蜜,也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之一。在非洲、东南亚和南美的一些地方,昆虫本身就是当地人的食品。
但昆虫也可能对人类产生威胁,如蝗虫和白蚁。而有一些昆虫,例如蚊子,还是疾病的传播者。
有一些昆虫能够借由毒液或是叮咬对人类造成伤害。例如胡蜂会以螫针向入侵者注入毒液。
鞘翅目是昆虫纲中的第一大目,通称“甲虫”。种类有33万种以上,占昆虫总数的40%。在中国记载7000余种。它们的前翅呈角质化,坚硬,无翅脉,称为“鞘翅”,因此而得名。外骨骼发达,身体坚硬,因此能够保护内脏器官。体型的变化甚大。此类昆虫的适应性很强。有咀嚼式口器,食性很广:分为植食性--各种叶甲、花金龟;肉食性--步甲、虎甲;腐食性--阎甲;尸食性--葬甲;粪食性--粪金龟。
鳞翅目是昆虫纲中仅次于鞘翅目的第二大的目,由于身体和翅膀上被有大量鳞片而得名。主要分蛾类和蝶类,共同识别特征是虹吸式口器,由下颚的外颚叶特化形成,上颚退化或消失;完全变态;体和翅密被鳞片和毛;翅二对,膜质,各有一个封闭的中室,翅上被有鳞毛,组成特殊的斑纹,在分类上常用到;少数无翅或短翅型;跗节6节;无尾须;全变态。幼虫多足型,除三对胸足外,一般在第3~6及第10腹节各有腹足一对,但有减少及特化情况,腹足端部有趾钩;幼虫体上条纹在分类上很重要;蛹为被蛹。成虫一般取食花蜜、水等物,不为害(除少数外,如吸果夜蛾类为害近成熟的果实)。幼虫绝大多数陆生,植食性,为害各种植物;少数水生。
双翅目包括蚊、蠓、蚋、虻、蝇等,是昆虫纲中较大的目。由于成虫前翅为膜质,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而得名。双翅目分为长角、短角和环裂三个亚目。长角亚目的触角在6节以上,包括蚊、蜢、蚋,是比较低等的类群;短角亚目触角在5节以下,一般3节,通称“虻”;环裂亚目就是我们通称的“蝇”。
膜翅目包括各种蚁类蜂类。膜翅目昆虫特征明显,包括嚼吸式口器,前后翅连接靠翅钩完成等。本类群分布很广,已知种类100000多种,估计至少250000种,。根据腹部基部是否缢缩变细,分为广腰亚目和细腰亚目。广腰亚目是低等植食性类群,包括叶蜂、树蜂、茎蜂等类群;细腰亚目包括了膜翅目的大部分种类,包括蚁、黄蜂和各种寄生蜂等。
半翅目,由异翅亚目和同翅亚目两个亚目所组成,有133科、超过6万种。异翅亚目即椿象。是昆虫纲中的主要类群之一。半翅目昆虫的前翅在静止时覆盖在身体背面,后翅藏于其下。由于一些类群前翅基部骨化加厚,成为“半鞘翅状”而得名。有刺吸式口器,以植物或其它动物的体内汁液为食。属不完全变态昆虫。其腹部有臭腺,遇到敌害会喷射出挥发性臭液。同翅亚目包括蝉、蚜虫等。的半翅目分类仍有争议,同翅目原先被视为独立的目,许多地方也仍将半翅目和同翅目视为不同目。
直翅目是一类较常见的昆虫,包括螽斯、蟋蟀、蝼蛄、蝗虫等,全世界已知20000种以上,分布很广。成虫前翅稍硬化,称为“覆翅”,后翅膜质。本类群为不完全变态,若虫和成虫多以植物为食,对农、林、经济作物都有为害;少数种类为杂食性或肉食性。直翅目是较原始的昆虫类群,起源于原直翅目,在上石炭时期已经分成了触角较长的螽斯类,和触角较短的蝗虫类。其中很多种类由于鸣叫或争斗的习性,成为传统的观赏昆虫,比如斗蟋和螽斯。
广翅目是一个较小的类群,仅有泥蛉科和齿蛉科两科。世界范围分布,记载约300种。中国已知有40多种,常见种类有古北泥蛉、东方巨齿蛉、中华斑鱼蛉等。有些学者把它列为脉翅目的1个亚目。广翅目昆虫的成虫中至大型,体长8~65毫米,展翅24-175毫米,前后翅相似,翅脉呈网状,翅成屋脊状置背上,前缘部脉不分叉;后翅臀区宽广,可以折叠;翅脉较多,但到外缘不再分成小叉,可区别于脉翅目;前缘横脉成列,简单或端部分叉。
蜻蜓目在昆虫纲中是比较原始的类群,也是较小的一个目。蜻蜓目分为三个亚目:差翅亚目统称“蜻蜓”;均翅亚目统称“蟌”以及发现于日本和印度的两种间翅亚目昆虫。全世界约有5000种,中国有300多种。蜻蜓身体粗壮,休息时翅膀平展于身体两侧;蟌身体细长,休息时翅膀束置于背上。间翅亚目则拥有粗壮的身体和 束置于背上的翅膀。蜻蜓目属不完全变态昆虫,稚虫“水虿”在水中营捕食性生活。成虫也为肉食性种类,捕食小型昆虫,飞行迅速,性情凶猛。
昆虫纲除了上述的7个目以外还有其它27个目,共计34个目。昆虫纲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是拥有外骨骼、三对足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其中许多种类是我们熟识的:“朝生暮死”的蜉蝣目--蜉蝣, 凶猛的螳螂目--螳螂;无所不在的蜚蠊目--蟑螂;令人讨厌的虱目--体虱,昆虫的适应能力很强,不管你喜欢与否,它们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杀虫剂(英文: Pesticide. Insecticide ), 主要用于防治农业害虫和城市卫生害虫的药品.使用历史长远、用量大、品种多。在二十世纪,农业的迅速发展,杀虫剂令农业产量大升。但是,几乎所有杀虫剂都会严重地改变生态系统,大部分对人体有害,其它的会被集中在食物链中。我们必须在农业发展与环境及健康中取得平衡。
元音字母e在重读闭音节里发短元音/ɛ/的音,发音时,舌端靠近下齿,舌前部抬高,舌位适中,不接触上颚,没有摩擦,牙床介于半合半开之间,唇形扁平,这个音一般出现在字首、字中位置,但很少出现在字尾的位置。如:
egg 鸡蛋
well 井
red 红的
pen 钢笔
hen 母鸡
bed 床
bell 铃铛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