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古代通缉令上犯人画像如此模糊,却还能成功捉凶
现在有很多影视古装剧,大家都看过。在古装剧中,会有很多官府捉拿逃犯的画面场景出现,而官府往往采取的手段都是在闹市街口粘贴告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通缉令。在通缉令上会有犯人的样貌,但是古代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不像我们现在有照片,古代的告示上画的人像都是用毛笔画出的简单人物画像。而且画的都异常的模糊,风吹雨淋后简直就更不能看。那么古代通缉令上犯人画像如此模糊,为何却成功捉拿兇手呢?原因其实就在它身上。
现在因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在网络上就可以发布通缉令。全国范围内的人都会注意,搜寻范围有所扩大,照片也变得更加清晰,人们更能准确记住。这样也可以大大降低犯罪率,减少追踪成本。
‘贰’ 犯罪嫌疑人为啥面部打马赛克应该给他们曝光才对啊
所谓犯罪嫌疑人就有可能不是罪犯,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权。
《刑诉法》第十二条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叁’ 为什么《今日说法》这些节目里,犯罪嫌疑人面部都打上马赛克不让观众看到呢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未经法院宣判前,原则上被新闻曝光,应该打上马赛克。因为,未经法院判决不得确定任何人有罪原则。
看今日说法,总结个规律,凡是最后嫌疑人有罪了,都不打码,凡是最后证明无罪,都被打上马赛克。
经过法院审判后的罪犯,在被新闻曝光的时候,原则上不应打码,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我国实行的审判公开原则,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未成年人、以及部分个人隐私案件,可以不公开审判,由此,只要不涉及上述的都应公开。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的资料。
而侵犯个人隐私的案件比如强奸案件等,其目的是保护被害人或者其他人的名誉,防止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如果是罪犯,只要不是未成年人犯罪,在新闻报道时候不应该打上马赛克。
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既是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监视、窥视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计刺探他人的秘密,都属于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当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则不属于侵权行为。
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明确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破除我国传统文化中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这类宣扬人格依附的陈旧观念;不干涉他人私人空间,不搬弄是非、揭人短处、扰人安宁;不因好奇而热衷于打听别人私事、传播别人的秘密。我们要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若干陋习。
‘肆’ 为什么新闻里的罪犯脸打马赛克,好人露脸
因为那时罪犯还未被审判。
被抓获而未审判的以法律意义上讲叫犯罪嫌疑人,还不能称之为罪犯。所以这时侯要打马赛克,是怕未审先判,被舆论影响,只有经过审判才能定罪,法官不能受舆论影响。
另外如果好人也打马赛克的话,岂不是满屏马赛克,这新闻就没法看了。毕竟还是好人多。
‘伍’ 为什么犯罪嫌疑人的面部出镜时被折挡
为了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所以,要将犯罪嫌疑人的面部遮挡。
犯罪嫌疑人在没有经法院宣判之前,仍然享受公民的正常权利,包括肖像权和隐私权,所以,不可以将其真实面孔公布于众。
犯罪嫌疑人经过审判后定罪才是罪人,如果在后期侦查过程发现的证据不足,就要无罪释放,如果将嫌疑人的面总部公布与众,嫌疑人可以起诉司法机关侵犯公民隐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