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面部护理 > 面部耳轮在什么位置

面部耳轮在什么位置

发布时间:2022-08-26 08:17:41

❶ 什么是耳轮耳廓

耳轮:弯折的皮肤边缘,耳廓周围的软骨
解剖学中,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
外耳包括:
耳廓:耳廓具有聚集和反射波的作用。
外耳道:长约2.5-3.5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软骨部约占其外1/3,外耳道有两处狭窄,一为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为骨部距离鼓膜约0。5CM处,后者称外耳道峡,外耳道呈S形弯曲。外耳道皮下组织甚少,皮肤几与软骨膜和骨膜相贴,故当感染肿胀时易致神经末梢受压而引起剧痛,软骨部皮肤含有类似汗腺构造的耵聍腺能分泌耵聍,并富有毛囊和皮脂腺。
外耳道神经和血管:一为下颌神经的耳颞支,分布于外耳道等到的前半部,故当牙病等疼痛时可传至外耳道;一为迷走神经的耳支,分布于外耳道等的后半部,故当来刺激外耳道皮肤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另有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以及来自面神经和舌咽神经的分支。
中耳包括:
鼓室:鼓室为含气腔,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鼓室内有听骨、肌肉及韧带等,腔内均为粘膜所覆盖。鼓室外壁即为鼓膜。
咽鼓管:为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成人全长约35MM。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其内侧端的咽口位于鼻咽侧壁,适在下鼻甲后端的后下方成人咽鼓管的鼓室口约高于咽口2-2.5CM,小儿则接近水平,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故小儿的咽部感染较易经此管传入鼓室。
鼓窦
乳突
内耳包括:
前庭
半规管
耳蜗
内耳道
颅中窝
颞骨岩部
听觉和平衡觉的受器皆位于耳内,人耳可分外耳、中耳及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壳和听管。人的耳壳不能转动,放在辨别声音的方向以及收集音波等方面,皆不若其他哺乳动物者有效(哺乳动物通常能转动耳壳以收集声音)。听管内有脂腺的分泌物,管壁内层有毛,两者皆可阻止异物入耳。
中耳与听管交界处有一薄膜,称为鼓膜,由外耳传来的音波,可以振动鼓膜。中耳为一小空腔,横越中耳腔有三块小骨,该三骨依序为槌骨、砧骨和镫骨,彼此前后衔接。由外耳传来的音波振动鼓膜后,便可经由该三小骨而向内耳传递。中耳腔内有空气,其下方有一耳咽管与咽腔相通,该管与咽腔相通处平时关闭,但在咀嚼或吞咽时便会打开,容空气进入中耳;以平衡鼓膜内外两侧的气压。耳咽管的关闭,可以阻断自己的声音由咽喉部直接经耳咽管进入耳,否则声音仓太大。假若病菌自耳咽管进入中耳,便会引起中耳炎。
内耳与中耳相接处亦有薄膜,中耳内的镫骨便与此薄膜相接。内耳为复杂而曲折的管道,故亦称此管道为迷路。该管道分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管内充满淋巴。耳蜗和听觉有关,前庭和半规营则与平衡觉有关。耳蜗内有听觉受器,由中耳传来音波之振动,会振动耳蜗内的淋巴,于是刺激听觉受器而产生冲动,再出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听觉。
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且位于三个不同的平面上,不论头部向任何方向转动,至少其中一个半规管会受淋巴振动的刺激而产生冲动,由听神经传到大脑,就会有头部转动的感觉,此即为平衡觉。人类习惯放在平面活动,假若身体上下移动时,例如在颠簸的海上航行,半规管受到不寻常的刺激,便有晕船的感觉。
前述的半规管是在头部转动时产生平衡觉,此为动的平衡觉;而前庭则在头部静止时产生头部位置的感觉,是为静的平衡觉,例如人若将头部朝下倒立,即刺激前庭,其冲动传到大脑,便会有头部位置和平时不同的感觉。

❷ 耳廓的解剖特点是什么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1.耳廓
耳廓形似贝壳,分成前外侧面和后内侧面。前外侧面凹陷且不平,后内侧面凸起。左右各一,与头颅约成30°夹角,除耳垂部分为脂肪与结缔组织构成外,其余均由软骨组成,外覆盖软骨膜和皮肤。耳廓借韧带、肌肉、软骨和皮肤附丽于头颅侧面。耳廓的皮肤与软骨粘连较紧,皮下组织少,前外侧面更紧。耳廓血管位置表浅、皮肤薄。
2.外耳道
外耳道外侧端为耳甲腔底的外耳道口,内侧端为鼓膜,成人外耳道约长2.5~3.5 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
咽鼓管又称欧氏管,在鼓室前壁的偏上部有一很重要的暗通道。它的一端由前壁进入鼓室,另一端则进入鼻咽部,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所以被称为咽鼓管。咽鼓管呈弓状弯曲,整个管道长约35~39毫米,由软骨部与骨部两部分所组成。它的外1/3为骨部,内则有颈内动脉,在鼓室前壁的偏上部是鼓室口;内2/3为软骨部,内侧端的咽口位于鼻咽部的侧壁,具体位置是在下鼻甲后端的后下方。骨性部是管的外侧较短的部分,其鼓室端开口于鼓室的前壁;软骨部经咽鼓管咽口,开口于鼻咽部的侧壁。软骨部平时闭合,仅在吞咽或呵欠时开放,以平衡中耳和外耳的气压,有利于鼓膜的正常振动。由于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故咽部感染易沿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咽鼓管从鼓室口向内、向前、向下直到咽口,与水平面约成40度角倾斜。鼓室口高出咽口2~2.5厘米,呈漏斗状,是骨部内径最宽的地方,约4.5毫米,以后越向内越狭窄。在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最窄,内径仅1~2毫米。由此向咽口管道又逐渐增宽,达咽口处为最宽,上、下径可达9毫米。 咽鼓管的位置隐蔽,在学习解剖时不太容易示教。在门诊只能通过鼻咽镜才能看到咽鼓管咽口。而要看清鼓室口就更加困难,只有在翻起鼓膜作鼓室探查时,方能一见它呈喇叭状的管口。咽鼓管的管道部分更是一个潜在的肌性管子,只有当剔去相当部分的头颅解剖标本中,才能显出其“庐山真面目”。 咽鼓管黏膜与鼻咽部鼓室黏膜相廷续,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组成,有相当多的分泌细胞。这些细胞分泌的液体,维持恰当的咽鼓管张力,使之既不完全开放,却又能在适当的机会,如张口、吞咽、打呵欠或咀嚼时偶尔开放一下,以此来调节鼓室内压力,从而保持鼓室内外压力的平衡。 咽鼓管是中耳通气引流的惟一通道。主要功能是引导鼻咽部气体进入鼓室,以维持鼓膜两侧压力平衡,从而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如果咽鼓管闭塞或鼻咽部炎症造成咽口闭合都可致鼓室压力降低,外界压力相对增高,从而使鼓膜内陷而影响听力。此时,易行咽鼓管导管吹张术。

❸ 耳穴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耳穴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整体来看犹如一个倒置的胎儿。一般的说,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上,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耳穴的主治一般也以各点同名部位的疾病为主。

❹ 耳朵面颊穴位主治什么病

人体面部穴位取穴及主治疾病 太阳穴 取穴方法:取此穴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以便于实施者能够准确取穴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此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此穴道按摩疗法举例:穴道指压法治疗初期白内障。 下关穴取穴方法:取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下关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耳前一横指,颧弓下陷处,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详见此面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牙痛、三叉神经痛、张嘴困难、口眼歪斜、颞颌关节炎等。 客主穴取穴方法:寻找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靠的取穴姿势,位于头部侧面,在戴眼镜脸侧中央骨洼处即是此穴(又名上关穴)。(详见此脸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只要指压此处视神经,就能消除眼睛的疲劳。经常按摩此穴对于矫正青少年的假性近视效果显着。 耳门穴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道时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取穴姿势,以

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耳门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耳前部,耳珠上方稍前缺口陷中,微张口时取穴。在听宫的稍上方。(详见此耳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耳鸣、聋哑、牙痛、以及其他常见的耳部疾病等,该穴是治疗多种耳疾重要的首选穴位之一。 听宫穴取穴方法:取该穴道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姿势,听宫穴位于头部侧面耳屏前部,耳珠平行缺口凹陷中,耳门穴的稍下方即是。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耳鸣、三叉神经痛、头痛、目眩头昏。 翳风穴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者仰卧的取穴姿势,翳风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耳朵下方耳垂后遮住之处(当耳后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详见此耳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该穴对去除慵懒感、产生活力非常有效。 颊车穴取穴方法:定位该穴道时一般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姿势,以方便实施者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各种按摩手法。颊

车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下颌骨边角上,向鼻子斜方向约一厘米处的凹陷中。(详见此人体头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对于速止下齿牙痛非常有效。此外,还可以配合下关、阳白、合谷穴来缓解三叉神经痛。 大迎穴取穴方法:寻找此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大迎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下颌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处。(详见此人体头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该穴,有增进脸部血液循环和使皮肤紧缩的功能,可以消除双下巴。 人迎穴取穴方法:取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靠的姿势,人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前颈喉结外侧大约三厘米处。(详见此颈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症状: 此穴的主治症状为:指压该穴,有利于增进面部血液循环和使脸部皮肤紧缩的功能,可以去除双下巴。
1.提拉耳尖

用双手拇、食指捏住耳朵上部,先揉捏此处,直至该处感到发热为止,然后再往上提揪15?20次。

此处主要有神门、盆腔、内外生殖器、足部、踩、膝、胯关节的反射区以及肝阳穴、风溪穴等。

2、上下按摩耳轮,并向外拉

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按压和揉捏,使之发热发烫,然后再向外拉耳朵15?20次。

耳轮处主要有颈椎、腰椎、胸椎、腰椎、肩、肘等部位的反射区。

3、下拉耳垂法

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再向下拉耳垂15-20次,使之发热发烫。

耳垂处的穴位主要对应头、额、眼、舌、牙、面颊等处。

4.按压耳窝

先按压外耳道开口边的凹陷处,此部位有心、肺、气管、三焦等穴,按压至此处明显的发热、发烫。然后再按压上边凹陷处,同样来回摩擦按压至感觉发热、发烫为止。

此处主要有脾、胃、肝、胆、大肠、小肠、肾、膀胱等部位的反射区。

5.推上下耳根

中指放耳前,食指放耳后,沿着下耳根向上耳根推,要用劲推40?50次左石,推后不但耳部发热,面部、头部都会有明显的发热感觉,

这对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病都有非常好的疗效,而且还有明显的美容效果,爱美的女士们不妨试试看。

一套操做下来,最多10分钟的时间,你的面部血液循环就会明显改善,同时也促进了面部代谢物的排出。坚持做2个月,你的面部就会富有光泽、弹性十足。

做完这套操后,再用十指梳头100次,可以刺激头部的经络,增加脑部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有效的治疗和预防脑动脉硬化、脑血栓的发生。

这套简单的耳部按摩操,可以在睡觉前和起床后各做一次。除了上述好处,它还能起到强壮内脏的效果,特别是坚持下去可以以补肾、固肾及治疗气虚,对肾虚、尿频、夜尿多、前

列腺炎及阳痿的人有明显的效果。对遗尿、哮喘及体弱多病的孩子,家长每天睡觉前给他按摩双耳5分钟,坚持下去,就可以根治这些疾病和增强孩子的体质。

❺ 谁知道耳朵穴位的功能

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是,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这些将在“经络美容常用方法”一讲中介绍。
图45、耳穴图
1、耳中(膈) HX1定位:耳轮角处,即耳轮1区。应用:血虚、血瘀、血热引起的皮肤疾患,顽固性的皮肤瘙痒、荨麻疹。2、直肠 HX2定位: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应用:便秘。3、耳尖 HX6、7定位: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应用:头面五官科各种急性炎症,如麦粒肿,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面神经炎,荨麻疹,湿疹,痤疮,皮肤瘙痒等。4、风溪 SF1、Zi定位:耳轮结节前方,指与腕之间,耳舟1、2处交界处。应用:皮肤过敏,皮肤瘙痒;荨麻疹,湿疹;指掌角化症;痤疮。5、交感 AH6a定位: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交界处。应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诸证,失眠,多汗,颜面潮红等。6、子宫(内生殖) TF2定位:在三角窝前1/3的凹陷处。应用: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白带过多,盆腔炎;黄褐斑,痤疮;肥胖。7、神门 TF4定位: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应用:失眠,多梦,心烦,疲惫;头痛、面痛、齿痛;荨麻疹,湿疹,瘙痒;戒断综合征。8、盆腔 TF5定位:在三角窝后3/1的下部。应用:带下病,盆腔炎、附件炎。9、肾上腺 TG2P定位: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应用:低血压,气血不足,面色晄白,头晕眼花。过敏性皮肤病。10、皮质下 AT4定位:对耳屏内侧面。应用: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性头痛;身体虚弱。11、对屏间 AT1、2、4i定位:对耳屏游离缘的尖端。应用:皮肤过敏、皮肤瘙痒。12、口 CO1定位:耳轮脚下方前1/3。应用:面瘫。口腔炎,口角炎,口周痤疮。13、胃 CO4定位:耳轮脚消失处。应用:消化不良,腹胀;失眠、口臭;痤疮,酒糟鼻;肥胖。14、大肠 CO7定位:耳轮脚上方的前1/3处。应用:便秘;肥胖;痤疮。15、肾 CO10定位:对耳轮下脚下方的后部。应用:早衰,脱发;神经衰弱;月经不调。16、肝 CO12定位:耳甲艇的后下部。应用:月经不调,痛经,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征,癔病;黄褐斑,痤疮。17、脾 CO13定位:耳甲腔的后下方。应用: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形容失养枯萎;便秘,腹泻,食欲不振;白带过多,崩漏。18、心 CO15定位:耳甲腔正中凹陷处。应用:神经衰弱;口舌生疮,声音嘶哑;癔病。19、肺 CO14定位:耳甲腔中央周围。应用:声音嘶哑,咽喉炎;皮肤瘙痒,荨麻疹,痤疮,扁平疣;便秘。20、三焦 CO17定位:耳甲腔底部,内分泌内侧,耳孔外。应用:便秘,腹胀;单纯性肥胖。21、内分泌 CO18定位: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应用: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肥胖;黄褐斑,痤疮。22、面颊 LO5、6i定位:耳垂第5、6区交界线周围区。应用:面部保健美容按摩;面瘫,面痛;痤疮,黄褐斑,扁平疣。。

❻ 耳朵上有多少穴位

你的同学说每天戴耳环可以按摩穴位,这是正确的,但是打耳洞打不好也会有危险的。 全息医学认为,耳朵可被视为“缩小了的人体身形”,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各部分与耳朵通过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耳朵上分布了许多的穴位。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确定标准耳朵为七十九个穴位,通过耳穴能诊治许多疾病。下面给你介绍耳穴相关的内容: 常用耳穴 耳廓表面解剖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规律 --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具有调整全身多个系统功能的穴位 1 耳廓表面解剖 为了便于掌握耳针穴位的部位,必须熟悉耳廓解剖名称 耳轮:耳廓最外缘的卷曲部分;其深入至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叫"耳轮脚";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叫"耳轮结节";耳轮与耳垂的交界处叫"耳轮尾"。 对耳轮:在耳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又叫对耳轮体;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 三角窝: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册沟,又称舟状窝。 耳屏:指耳廓前面瓣状突起部,又叫耳珠。 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屏轮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 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 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的孔窍。 2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规律 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反应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点,又称耳穴。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来说耳廓好象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邻近;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骨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耳穴分布规律表 身体部位耳穴分布区域 头面部 耳垂 或附近 上肢耳舟 下肢 对耳轮上下脚 躯干对耳轮 胸腔脏器耳甲腔 腹腔脏器耳甲艇 盆腔脏器三角窝 消化道 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身体部位 耳穴分布 穴名 定位 主治 头面五官 眼 耳垂5区的中央 青光眼、近视、麦粒肿等 齿1 垂1区的外下角 拔牙 牙痛 齿2 耳垂4区的中央 拔牙 牙痛 上颌 耳垂3区中央 上牙痛、下颌关节痛 下颌 耳垂3区上部横线之中点 下牙痛、下颌关节痛 面颊 耳垂 5、6区交界线周围 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料、痤疮 内耳 耳垂6区中央稍上方 耳鸣、耳聋、中耳炎、目源性眩晕 扁桃体 耳垂8区中央 扁桃体炎 外鼻 耳屏外侧面的中央 鼻病、鼻炎、鼻疖等 内鼻 耳屏内侧面的下1/2处 鼻炎、上颌窦炎、感冒 咽喉 耳屏内侧面的上1/2处 咽喉肿痛 目1 屏间切迹前下 青光眼、近视、麦粒肿 目2 屏间切迹后下 青光眼、近视、麦粒肿 外耳 屏上切迹微前凹陷中 耳鸣、耳聋、眩晕 对耳屏 额 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 前头痛、眩晕、失眠 枕 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后头痛、失眠、昏厥、皮肤病 颞 额穴与枕穴连线的中点 偏头痛 躯干 对耳轮 脊椎 对耳轮的耳腔缘 (颈椎、胸椎、腰骶椎) (以直肠下段同水平与肩关 节同水平分界线将脊椎分为 三段,自下而上分别为 下1/3为颈椎 中1/3为胸椎 下1/3为腰骶椎) 相应部位疾病 胸 对耳轮上,与屏上切迹同水平 胸胁痛、乳腺炎 腹 对耳轮上,与对耳轮下脚同水平 腹空疾病、消化妇科病 上肢 耳舟 锁骨 与轮屏切迹同水平线处 相应部位疼痛、肩周炎 肩关节 在肩与屏轮切迹平线之间 肩周炎 肩 与屏上切迹同水平 肩周炎 肘 在腕穴与肩穴之间 肘痛 腕 平耳轮、结节突起处的耳舟部 腕痛 指 耳舟的顶部、耳轮结节上方 手指麻木疼痛 下肢 对耳轮上脚 臀 对耳轮下脚处1/2处 从骨神经痛 坐骨 对耳轮下脚内1/2处 从骨神经痛 膝 对耳轮上脚的起始部与 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 膝痛 踝 对耳轮上脚的内上角 踝痛 趾 对耳轮上脚角的外上角 足趾麻木疼痛 胸腔脏器 耳甲腔心 耳甲腔正中 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暑、急惊风 肺 心穴的上、下、外三面 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 气管 在口与心穴之间 咳嗽、哮喘 三焦 屏间穴的上方 便秘、浮肿 消化道 耳轮角周围 口 外耳道口的上缘和后缘 口腔炎、面瘫 食道 耳轮脚下方内2/3处 恶心、呕吐、吞咽困难 贲门 耳轮脚下方外1/3处 恶心、呕吐、贲门痉挛 胃 耳轮脚消失处 胃病 十二指肠 耳轮脚上方外1/3处 十二指肠溃疡、幽门痉挛、胆疾 小肠 耳轮脚上方中1/3处 消化不良、心悸 大肠 耳轮脚上方内1/3处 痢疾、腹泻、便秘 耳轮角 阑尾 在大小肠穴之间 阑尾炎、腹泻 直肠下端 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便秘、泄泻、脱肛、痔疾 腹腔脏器 耳甲艇肾 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 直上方 生殖、泌尿、妇科疾病 腰痛、耳鸣、失眠、眩晕 膀胱 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大肠穴直 膀胱疾病、尿闭、遗尿 输尿管 直上方 在膀胱与肾穴之间 输尿管结石酸痛 耳甲腔 胰(胆) 在肝肾穴之间 左耳为胰,右耳为胆 胰腺炎、糖尿病 胆道疾病、偏头痛 肝胃、十二指肠穴的后方 肝穴下方、耳甲腔的外上方 肝郁胁痛、眼病、月经不调 消化不良、胃痛胀、崩漏等 盆腔 三角 窝 子宫(精宫) 三角窝耳轮内侧缘的中点 女子:月经不调、带下、分腔炎 男子:遗精、阳萎 具有调整全身多个系统功能的穴位 穴名 部位 主治 神门 在三角窝的1/3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之前 失眠、多梦、烦躁、眩晕、咳嗽、哮喘、荨麻疹、炎症。 交感(下脚端) 在对耳轮下脚端与耳轮内侧交界处。 消化、循环系统功能失调、哮喘、急惊风、痛经等。 肾上腺(下屏尖) 在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 低血压、昏厥、无脉症;呼吸系疾患:感冒、咳嗽、哮喘;中暑、疟疾、乳腺炎。 脑点(缘中) 在对耳屏尖与轮屏切迹间的中点 遗尿、崩漏、急惊风。 皮质下(脑) 在对耳屏的内侧面 失眠、多梦、疼痛性病症、智能发育不全、哮喘、眩晕、耳鸣 内分泌(屏间) 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底部 生殖系统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等 升压点 在屏间切迹下方 低血压、虚脱 降压沟 在耳廓背部,由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凹沟处 高血压 上耳根 在耳根的最上缘 头痛、腹痛、哮喘 上耳背 在耳背上方的软骨隆起处 皮肤病、头痛、坐骨神经痛、腰痛 中耳背 在上耳背与下耳背之间最高处 皮肤病、背痛、腹胀、腹泻、消化不良 下耳背 在耳背下方的软骨隆起处 皮肤病、背痛、咳嗽、气喘 耳迷根 在耳廓背与乳突交界处(相当于耳轮脚同水平)的耳根部 胃痛、胆道蛔虫症、腹泻、气喘、鼻塞 下耳根 耳垂与面颊相交的下缘。 头痛、牙痛、咽喉痛、哮喘 耳尖 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上尖端处 发热、高血压、目赤肿痛、麦粒肿 轮1-6 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正中下缘分成五等分,共6点,自上而下依次为轮 1、轮 2、轮 3、轮 4、轮5、轮6 发热、扁桃体炎、高血压。

❼ 耳轮在耳朵上哪个部位

耳轮是耳廓的最外面向前卷曲的部分,从正面看,耳轮的前内方是一个凹陷,再向前就是一个突起,这个突起叫做对耳轮,对耳轮的最前端分成上下两部分,其间又是一个凹陷,这个凹陷就叫脚间窝。

耳郭的外面有一个大孔,叫外耳门,与外耳道相接。耳郭呈漏斗状,有收集外来声波的作用。它的大部分由位于皮下的弹性软骨作支架,下方的小部分在皮下只含有结缔组织和脂肪,这部分叫耳垂。耳郭在临床应用上是耳穴治疗和耳针麻醉的部位,而耳垂还常作临床采血的部位。

(7)面部耳轮在什么位置扩展阅读

中医学的有关资料中,几乎均将耳鸣耳聋作为肾虚辨证的重要指标。国内外不少学者对肾与耳的关系作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人们发现晚期肾功能不全患者每有耳鸣耳聋症状。作肾透析和肾移植治疗的病人常有听力损失。

临床和动物实验均证实,耳毒性抗菌素对肾脏有毒性作用,而抑制肾功能的利尿剂也可引起耳蜗损伤。有人在实验动物中比较卡那霉素对肾、耳、肝、脑等器官的毒性作用,发现该药对肾与耳蜗具有共同的特异性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耳

阅读全文

与面部耳轮在什么位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次燕窝要多少克 浏览:1098
面部血管瘤怎么治不留疤 浏览:1926
yamii胶原蛋白怎么吃 浏览:1351
贵阳祛斑哪个好先荐利美康 浏览:1283
和田玉戈壁料没油性怎么办 浏览:896
鹅耳朵冻疮涂什么精油 浏览:1913
燕窝有什么不好的副作用吗 浏览:885
皮肤使用爽肤水有什么好处 浏览:1257
漂白燕窝炖不烂怎么办 浏览:1428
燕窝跟什么吃最好 浏览:1666
容易长痘痘油皮怎么可以做美白 浏览:1493
医院和美容院哪个祛斑好 浏览:1655
山羊奶面膜与龙血精华面膜哪个好 浏览:1707
学生干皮适合什么面霜 浏览:1481
生姜和什么一起煮能祛斑 浏览:1335
两三个月的宝宝选面霜怎么选 浏览:1552
嘴巴上和下面长痘怎么治 浏览:1655
南京医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钱 浏览:989
燕窝每天多少毫升合适 浏览:1592
胶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于吸收 浏览: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