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体的周围神经系统有哪些
人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是在神经和体液(主要是激素)的调节下进行的,从而使人体各部分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神经系统可分成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小脑、脑干、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神经)两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外表呈圆形;有两处膨大(颈膨大、腰膨大),是上下肢神经发出的地方在脊髓横切面上,中央灰色蝶形结构叫做灰质,是神经细胞体集中的地方。位于前面的灰质叫前角,发出运动神经;后面的灰质叫后角,是接受感觉神经传入的部位;灰质周围的白色组织叫做白质,是神经纤维集中处。
脊神经:由脊髓两旁的前、后两个神经根所合成。前根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支配四肢和躯干的肌肉运动。后根的功能是传导各种感觉,后根的脊神经节是感觉神经元所在部位。脊神经共有31对,即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脊神经发出后,除胸神经单独形成肋间神经支配胸腰部皮肤肌肉外,其他的脊神经相互结合起来形成神经丛,颈神经1~4形成颈神经丛,颈神经5~8与胸神经1形成臂神经丛。腰、骶神经则形成腰神经丛和骶神经丛。各神经丛又分出许多周围神经,分别支配颈、上肢、上胸、下肢和会阴部的皮肤肌肉等。
脑干:由延脑、桥脑、中脑和间脑组成。延脑下接脊髓,间脑上接大脑,脑干背部与小脑连接。脑干中有上下通达的神经纤维和许多神经核(神经元集中处),部分神经核发出脑神经。在延脑和桥脑中有许多重要神经中枢,调节呼吸、心血管、消化等生理功能,这些中枢如受损伤则可危及生命。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感觉活动中枢,许多感觉传入冲动都先抵达丘脑再转送到大脑皮层。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例如摄食、饮水、体温、内分泌等活动都受下丘脑的调节。
小脑:形如栗子,位于脑干背侧,大脑后下方,有3对小脑脚与脑干连接。小脑与躯体运动的反射调节有密切关系。小脑病变时,可产生姿势平衡障碍,肢体肌张力增强或减退,运动过程中动作不协调。动作不协调表现为把握不住动作的方向,行走摇晃,醉汉样步态,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表面有许多凹凸不平的沟和回,所以总面积很大,功能复杂,是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分。大脑半球表面为灰质,即大脑皮质;皮质之下为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联系各区皮质,并把皮层与皮层下各中枢联系起来。内囊就是皮层与皮层下各中枢联系的“交通要道”,属于白质结构。内囊受损则出现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瘫;脑溢血(中风)时,常导致内囊损伤。大脑半球表面可分为颞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额叶的前中央回管理对侧躯体肌肉的随意运动,顶叶的后中央回管理对侧躯体的体表感觉,颞叶的上部与听觉功能有关,枕叶的后部与视觉功能有关。人类两侧大脑半球的功能有一定的分工,绝大多数的人左侧半球管理语言功能,右侧半球管理非语词性认识功能(如空间的辨认、音乐欣赏分辨等)。在大脑半球深部还有一灰质块,称为基底神经节,它由尾核和豆状核组成,发生病变时可出现不自主的动作(如上肢抖动、上肢舞蹈样动作等)。
周围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内脏器官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它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交感神经来自脊髓的胸腰段,经前根进入交感神经节,再由神经节发出神经到内脏器官。副交感神经来自脑干和脊髓骶段,经第三、七、九、十对脑神经和前根进入副交感神经节,再分布到眼内肌、唾液腺、胸腹腔和盆腔脏器。多数脏器既有交感神经支配,又有副交感神经支配,两者的作用往往相反。
脑神经:共有12对。第1对(嗅神经)、第2对(视神经)和第8对(听视经),分别与嗅觉、视觉和听觉功能有关。第3对(动眼神经)、第4对(滑车神经)和第6对(外展神经)管理眼球运动。第5对(三叉神经)接受面部感觉和支配咀嚼肌运动。第7对(面神经)支配面部表情肌的运动和味觉,如发生病变损伤就产生面瘫。第9对(舌咽神经)与咽部感觉运动及味觉有关。第10对(迷走神经)与吞咽。发音、呼吸、心脏、消化等活动有密切关系。第11对(副神经)与头颈转动和耸肩动作有关。第12对(舌下神经)支配舌肌的运动。
脑膜和脑脊液:脑和脊髓表面有脑(脊)膜包裹。脑膜外层(硬脑膜)紧贴颅骨,对脑起固定和保护作用;内层(软脑膜)紧贴脑表面;中层为蛛网膜,它和内层之间的腔隙充满脑脊液。脑膜炎就是指中层和内层脑膜发炎。脑和脊髓实质中间的腔隙是脑室和脊髓中央管,也充满脑脊液。
B. 面神经的走行及其分支
面神经是以运动神经为主的混合神经,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传导舌前2/3的味觉及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是第7对脑神经,面神经出脑桥后,与听神经在内耳道一起行走,出内耳道后进入面神经管,再由茎乳孔出颅,然后在与外耳道软骨向前越过茎突、面后静脉和颈外静脉进入腮腺峡部,进入腮腺后先分上、下主干,再分出5个分支,即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颊支又分为上下颊支。
C. 支配皮脂腺的神经是什么神经
皮脂腺无神经。
皮肤的神经支配来源于神经纤维。一种是躯体神经中的感觉神经,即知觉神经纤维,对温度(热 冷)、触摸、压力和疼痛这四种基本知觉有反应;另一种是内脏运动神经,即交感神经,它包括运动神经纤维和分泌神经纤维,前者支配竖毛肌的运动,后者支配皮肤的汗腺及皮脂腺分泌。
皮脂腺皮脂腺位于真皮浅层,.与毛囊相连,为囊状腺体,由腺体和导管组织。主要功能为分泌油脂。它通过导管,开口与皮肤下0.2-0.5毫米处的毛囊颈部相连,从毛孔分泌皮脂润泽皮肤和毛发的作用,若腺体开口堵塞,则 皮脂滞留形成皮脂腺囊肿,即粉刺,影响美容,还会导致疖肿发生。性激素有促进皮脂发育和分 泌的作用,故年轻人易生粉刺;雄激素的促进更强,故男性皮脂分泌比女性的多。皮脂腺的活动随年龄而异,在青春期其活动最旺盛,皮脂分泌通常是遗传的结果,其多寡决定皮肤的肤质,但有效的皮肤护理可改善皮肤的肤质。在人体的表面除手掌及足底外,各处的皮肤均有皮脂腺。腺体为囊泡状。
D. 面神经的分支有哪些
有很多的。类型和分之在这个领悟。需要清楚他们的区别和用途才是可以的。加油吧。
E. 面部皮肤和肌肉由那些神经支配
上睑、鼻背、额部的皮肤受三叉神经的眼神经管理;睑裂与口裂之间的皮肤受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管理;颞部、耳前以及口裂以下的皮肤受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管理。 面肌受面神经支配;咀嚼肌受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支配。
F. 面神经分几支
面神经由两个根组成,一个是较大的运动根,另一个是较小的中间神经(感觉和副交感纤维);自小脑中脚下缘出脑后,进入内耳门,两根合成一干,穿过内耳道底进入面神经管,由茎乳孔出颅,向前穿过腮腺到达面部。在面神经管始部,有膨大的膝神经节。
(1)在面神经管内的分支
①鼓索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约6mm处发出,行向前上进入鼓室,然后,穿岩鼓裂出鼓室,至颞下窝,行向前下并入舌神经。鼓索含有两种纤维:味觉纤维,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司味觉;副交感纤维进入下颌神经节,在节内交换神经元后,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支配腺体分泌。
②岩大神经含有副交感性的分泌纤维,自膝神经节处分出,出岩大神经管裂孔前行,与来自颈内动脉交感丛的岩深神经合成翼管神经,穿翼管至翼腭窝,进入翼腭神经节;副交感纤维在节内交换神经元后,支配泪腺、腭及鼻腔黏膜的腺体分泌。
③镫骨肌神经支配镫骨肌。
(2)在颅外的分支
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即发出三个小分支,支配枕肌、耳周围肌、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面神经主干进入腮腺实质,在腺内分支组成腮腺内丛,丛发分支从腮腺前缘呈辐射状分布,支配面肌。
①颞支离腮腺上缘,斜越颧弓,常为3支,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上部。
②颧支由腮腺前端穿出。为3~4支,至眼轮匝肌、至颧肌。
③颊支出腮腺前缘,为3~4支,至颊肌、口轮匝肌及其他口周围肌。
④下颌缘支从腮腺下端穿出后,行于颈阔肌深面,越过面动、静脉的浅面,沿下颌下缘向前,至下唇诸肌及颏肌。
⑤颈支由腮腺下端穿出,在下颌角附近至颈部,在颈阔肌深面向前下,支配该肌。
G. 面神经在管外的重要5个分支是什么,支配哪些肌肉
面神经是以运动神经为主的混合神经,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传导舌前2/3的味觉及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面神经核位于脑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受双侧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支配,并发出运动纤维支配同侧颜面上半部的肌肉,核的下半部分仅受对侧大脑皮质的支配,并发出运动纤维支配同侧颜面下半部的肌肉.
纤维成分
面神经为混合性脑神经,含有4种纤维成分:
①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脑桥被盖部的面神经核,主要支配面肌的运动;
②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脑桥的上泌涎核,属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在有关副交感神经节换元后的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鼻、腭的粘膜腺,控制上述腺体的分泌;
③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即味觉纤维,其胞体位于颞骨岩部内,面神经管弯曲处的膝神经节,周围突分布于舌前2/3粘膜的味蕾,中枢突终止于脑干内的孤束核;
④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传导耳部皮肤的躯体感觉和表情肌的本体感觉.
解剖
面神经由两个根组成,一是较大的运动根,自脑桥小脑角区,脑桥延髓沟外侧部出脑;一是较小的混合跟,称中间神经,自运动根的外侧出脑,两根进入内耳门合成一干,穿内耳道底进入与中耳鼓室相邻的面神经管,先水平走行,后垂直下行由茎乳孔出颅,向前穿过腮腺到达面部,在面神经管内有膨大的膝神经节.面神经穿经面神经管及最后穿出腮腺时都发出许多分支.
面神经管内的分支:
① 鼓索:传导味觉冲动及支配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
② 岩大神经,也称岩浅大神经,含副交感分泌纤维,支配泪腺、腭及鼻粘膜的腺体分泌;
③ 镫骨肌神经:支配鼓室内的镫骨肌.
颅外分支: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即发出3小支,支配枕肌、耳周围肌、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面神经主干前行进入腮腺实质,在腺内分支组成腮腺内丛发分支至腮腺前缘,分布于面部诸表情肌.
① 颞支: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
② 颧支:3-4支,支配眼轮匝肌及颧肌;
③ 颊支:3-4支,支配颊肌,口轮匝肌及其他口周围肌,
④下颌缘支:分布于下唇诸肌,
⑤ 颈支:支配颈阔肌. 面神经的全长可分为9段:
H. 头面部有哪些腺体
面神经出脑桥时,于脑桥小脑三角处与前庭蜗神经伴行,图中黄线即为面神经颅内段,为内听道段。后由内听道进入面神经管,续为迷路段(紫线)。迷路段为最狭窄的一段,但含有面神经所有四大纤维,“路窄车多”,非常容易因肿瘤、神经炎症等发生面神经压迫。迷路段的末端为膝状神经节(绿色)。膝状神经节后即分出岩浅大神经(蓝线)和面神经运动纤维。面神经运动纤维先后通过鼓室段(又称水平段,红线)和乳突段(垂直段,黄色),其转弯处分出鼓索(感觉纤维)和镫骨肌神经。
面神经出茎突孔后会经过腮腺,最终分为五支,支配面部所有表情肌;岩浅大神经内含一般内脏感觉纤维,走行于翼腭管,至翼腭神经节(上后窦后上方,图2中蓝色标记),最终至泪腺、唾液腺,支配其分泌;关于翼腭神经节,在《三叉神经解剖——被四大核团掌控的一双胖子手》一文中提及,这个结构还是很重要的。
图2用不同颜色标注了面神经的走行及分段。关于动图面神经后下方有一条有两个花瓣、像花一样的神经,那是前庭蜗神经。
再从图3巩固一下,图3黄线表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司头面部肌肉运动),紫线为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腺体分泌),蓝、绿线表示感觉纤维。
图4
a是向外前走的颅内段(内听道段)。b所在冠状位是a向前一个冠状位,b是突然变瘦的部分,也就是迷路段。再向前的冠状位可见,c、d小孔里的是膝状神经节,其中c里貌似有两个孔,内侧的那个就是分出来的岩浅大神经。e所在冠状位是a向后的冠状位,e是水平走行的鼓室段,所以冠位上是一个点。f是乳突段,垂直走行,冠状位成向下垂直线。面神经走行就是这么蛇一样弯弯曲曲。
根据面神经走行,在不同部位损伤面神经后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 1. 茎突孔后损伤:周围性面瘫(仅累及茎突孔后的运动纤维),镫骨肌神经、鼓索(感觉纤维:舌前2/3味觉)、腺体分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和前庭蜗神经不影响;
➤ 2. 鼓室/乳突段损伤:除1以外,因累及鼓索引起舌前2/3味觉减退(感觉纤维);此外,镫骨肌神经受累引起听觉过敏。
➤ 3. 膝状神经节受累:除1、2以外,因岩浅大神经受累引起腺体分泌障碍。
➤ 4. 迷路段、颅内段受累:除1、2、3外,因前庭窝神经常同时受累,引起听力下降。
I. 不受面神经支配的腺体是什么
舌下腺,下颌下腺由面神经支配。腮腺由舌咽神经支配。
J. 面神经的起止点及作用
面神经是以运动神经为主的混合神经,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传导舌前2/3的味觉及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面神经核位于脑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受双侧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支配,并发出运动纤维支配同侧颜面上半部的肌肉,核的下半部分仅受对侧大脑皮质的支配,并发出运动纤维支配同侧颜面下半部的肌肉。
面神经为混合性脑神经,含有4种纤维成分:①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起于脑桥被盖部的面神经核,主要支配面肌的运动;
②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起于脑桥的上泌涎核,属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在有关副交感神经节换元后的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鼻、腭的粘膜腺,控制上述腺体的分泌;
③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即味觉纤维,
其胞体位于颞骨岩部内,面神经管弯曲处的膝神经节,周围突分布于舌前2/3粘膜的味蕾,中枢突终止于脑干内的孤束核;
④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传导耳部皮肤的躯体感觉和表情肌的本体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