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么说相声有什么技巧
一、要知词意
相声演员在学说一段相声之前,要知道这段相声作品的意义。要知道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思想。主题思想就是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说明的问题。人物思想是指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的思想,作者在作品里塑造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是有思想、有性格的。演员不仅要知道主题思想和人物思想,还要知道每句台词的意义。这是说好一段相声的首要问题。
二、要吐字真
作为一个相声演员,要有伶俐的口齿。相声是笑的艺术,也是语言艺术。什么段子也离不了说唱哏、学哏,也离不了说,因此它要求演员吐字要真,字字要送到观众耳朵里去,观众听得清楚,才能发笑。观众听不清楚,就笑不了啦。不能叫观众一边听,一边问别人:“他说的是什么?”那位回答:“我也没听真。”这样就影响效果了。吐字不真,如“钝刀割肉”。有人主张“咬字要狠”。我觉得咬字不能狠,咬字过狠,也使人听着不舒服。相声演员为什么练习《绕口令》?就是为锻炼唇、齿、牙、舌、喉,要把平、上、去、入四声字说准确。
三、要发音准
相声演员发音要准确。发音主要指的是唇、齿、牙、舌、喉五音要准。相声演员是用丹田发音,虽不象戏曲演员那样要求好嗓子,但也得能说能唱,丹田气足,声音要美,说出来好听,唱出来够味儿。过去有好嗓子的不多,因为唱是竖音,说是横音,再加上那时生活所迫,一天要说七、八段,这样就把嗓子说横了,也就是累坏了。在三、四十年代只有几位有好嗓子的,学戏曲、学唱大鼓、杂曲,学唱歌曲,唱哏并不多。现在很多段子是又说又唱,它就更要求演员有好嗓子。学说相声不但要锻炼吐字,还要练习发音。声音要美,要注意轻重音儿、高矮音儿,尽量要把语气说对,把话说得悦耳动听,避免怪声、怪调儿、尖音儿、炸音儿,别使观众听着不舒服。说唱出来,要使观众爱听。
四、要气口匀
说贯口段子,更要气口均匀,象《地理图》一段一百多个地名,要连续不断说完,主要得会用气,偷气,换气,把气口掌握均匀,说出来如断线珍珠,珠落玉盘,这样观众才能叫好。一段贯口有一段贯口的内容。如《维生素》这段相声有三段贯口,第一段是服务员报菜名,说的是鸡、鸭、鱼、肉的菜名,这段是按照《报菜名》来说。第二段是二哥想吃的家庭炒菜,这段必须说得要美,让大家听着想听、爱吃。第三段是说这些菜有什么营养,介绍给观众。观众觉得说这些吃的很有学问,听着又顺耳,这样就叫起好来了。这三段贯口是根据内容设计气口。贯口是如此,不是贯口的活也要把气口设计好。气口不匀,说得快了,使观众心忙,说得慢了,使观众截气。吐字要真,发音要准,气口要匀,三者都要给观众以美的感受。
五、要语气对
语气是表达感情的,分为高低、快慢、轻重。同样一句话,语气不对,意思就变了。比如:乙摔碎一个茶碗。甲问:“这茶碗是你摔的吗?”乙答的音调低,说得慢,重音在我字上;“是我摔的。”这茶碗是他摔的。如果乙音调高,说得快,重音在摔字上,就成了反问语气“是我摔的?”这茶碗就不是他摔的了。
相声演员各有各的语气,但说相声时必须是说相声的语气,不然说出来就不象相声了。相声里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人物的感情也多种多样。相声演员模拟人物说话,要把语气说对,也就是要把人物的感情表达准确。语气不对,人物的感情就变了,包袱儿也就响不了啦。 比如《一贯道》的结尾:
甲:幸亏老太太死啦,要再病俩月,儿媳妇非剐了不可!老太太死了,儿媳妇这个哭哇! 乙:还哭她哪? 甲:哪儿呀,她(指腿)疼啊!
最后这句疼字重音一改轻音,语气一慢,包袱儿就抖不响了。所以说演员必须要把语气表达准确。
六、要动作稳
相声是表演艺术,它要求演员动作沉稳准确。相声表演人物,动作是辅助面部表情的。用手势动作,是为把听众的眼神,引导到演员的面部表情上来,让听众看见演员面部表情的神儿(眼神)和像儿。演员的两只手不能乱动,不能乱比划,使观众眼花缭乱,那样就影响表情了。演员拿着扇子乱扇,乱比划,也影响表情。初学相声,还是学《倭瓜镖》为好,可以练习手势动作,好使两只手有地方放。手势动作,是根据内容设计的,千变万化。形体姿势要使人看着美。两只脚站立要稳,站立不稳,形同踩藕,使观众心忙意乱,听众就不爱听了。可见相声表演动作,无论大小,都要求沉稳准确。
七、要工模拟
模拟就是“学”。相声表演艺术是叙述中穿插着人物对话,人物对话中穿插着叙述。这一艺术特点,决定了相声表演离不开模拟表演。一段相声有几个人物,相声演员不化装,恁着语言和神儿、像儿,要把人物说活。怎样把人物说活呢?就是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夸张表演的方法,模拟人物的说话、神情、动作,将人物活生生地摆在观众面前。观众从演员的说话,神儿,像儿,就可以感觉到人物的神情,辨别出人物的性格,觉得真象,从而引起笑声。这就如同一位漫画家给人画漫画像,也是先抓住特征,用夸张的手法,几笔就画成了。然后叫人家一看,还真象,其实就是特征突出。
唱哏,是说中有唱,唱中有说,也离不开模拟。学京剧演员表演,主要学的是流派唱腔、表情、动作,最主要的也是模拟戏曲中的人物性格。
是倒口哏,学方言语音,学哪省人说话要象哪省人。不仅方言语音要学,还要根据内容细腻刻画人物的性格待征。
相声要表演出人物性格特征,是很难的,所以说要工模拟,就是在模拟上下苦工夫,这里说苦工夫,确实很苦。只要在生活中细致观察各种人的性格特征,然后再去苦练,是能表演好的。离开了生活,又不下苦工夫,那很就难表演得好了。
八、要包袱儿寸
包袱儿寸,是说相声演员用艺术技巧抖包袱儿时,要掌握好寸劲儿。相声表演艺术要掌握迟疾顿寸,迟是慢,疾是快,顿是停顿,寸是寸劲儿。前辈艺人时常提醒说:“到底了,寸住了。”底是结尾,寸住了就是掌握好寸劲儿。一段相声有若干包袱儿,结尾是个大包袱儿。结尾的包袱儿抖不响,这段相声就算白说了。因此要求演员说到底的时候要掌握寸劲儿。这个寸劲儿,快了不行,慢了不行,高矮音不对也不行,必须是恰如其分。不仅到底时要掌握好寸劲儿,使其它包袱儿也要求这样。不但要求包袱儿寸,它还要求包袱儿准。这回说到这儿把包袱儿科响,到下回说到这儿的时候,还得把包袱儿科响。这次抖响,下次抖不响,那就叫包袱儿不准。
九、要捧逗合
捧逗合是捧逗合作。甲为逗哏,乙为捧哏。甲乙二人要配合好,才能说好一段相声。过去学说相声,先学逗哏,老师给捧哏。由于段子是老师教,当然就配合得好。学会逗哏后,自然就知道什么地方需要捧哏说话了。抖包袱儿的迟疾顿寸,甲乙二人都要掌握好,才能抖响。抖包袱儿不能是光在逗哏这边,捧哏也很重要。捧哏掌握不好高矮音儿,逗哏的抖不响包袱儿,听众就不能哄堂大笑。捧哏的掌握好迟疾顿寸了,逗哏的没有掌握好快、慢,该慢说的,他快说了、抢话了,或者该快说的他慢说了、断气了,这样包袱儿都抖不响。所以说甲乙二人互相配合好,这是说好一段相声的关键。前辈艺人说:“搭伙三年,不火自赚。”这句话就是强调甲乙二人长期合作,即使不响大名,也能挣钱。甲乙二人长期合作,共同学习和钻研艺术,互相取长补短,演出后不断地总结艺术经验,就会配合得越来越好,就能在艺术上取得成就。
十、要风格新
相声表演艺术的风格、流派多种多样。不论哪种风格、流派,都要给观众清新之感。有成就的艺术家们,他们所说的段子和表演艺术,尽量与众不同,从而创立自己的独特风格艺术流派。初学者,先是按老师教的学习,学哪一种风格、流派的艺术,他使出活来就是哪一种风格、流派的艺术。然而他不应停留在所学的风格、流派艺术上,要继承流派,发展流派,要将所学的段子和表演风格加以改进创新,尽量与众不同,创立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流派。创立艺术风格、流派,不是一学就行,也不是说一两个新段子就成了。那要经名师指教,勤学苦练,勇于实践,刻苦钻研。更重要的是他绝不能离开时代的观众,因为相声是说给观众听的,观众对于艺术风格、流派欣赏不欣赏,起着决定的作用。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的建设取得很大的成就,十一亿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有了物质生活享受以后,还要求精神上美的享受。人们所要求的美的享受是多种多样的。男、女、老、幼各有各的美的需求,你爱好这个,他爱好那个,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情趣。有些青年艺术家就是适应当今时代观众的美的需求,创立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这才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贰’ 说相声有什么技巧
一、要知词意。 相声演员在学说一段相声之前,要知道这段相声作品的意义。要知道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思想。
二、要吐字真 。作为一个相声演员,要有伶俐的口齿。相声是笑的艺术,也是语言艺术。什么段子也离不了说唱哏、学哏,也离不了说,因此它要求演员吐字要真,字字要送到观众耳朵里去。
三、要发音准。 相声演员发音要准确。发音主要指的是唇、齿、牙、舌、喉五音要准。
相声演员是用丹田发音,虽不象戏曲演员那样要求好嗓子,但也得能说能唱,丹田气足,声音要美,说出来好听,唱出来够味儿。
四、要气口匀 。相声表演艺术,没有鼓板伴奏,看起来好象没有节奏。其实不然,相声表演艺术无论是说什么哏,都有节奏。相声是以气口为节奏,气口要均匀,使观众听着顺耳爱听。
五、要语气对。 语气是表达感情的,分为高低、快慢、轻重。同样一句话,语气不对,意思就变了。
六、要动作稳 。相声是表演艺术,它要求演员动作沉稳准确。相声表演人物,动作是辅助面部表情的。
用手势动作,是为把听众的眼神,引导到演员的面部表情上来,让听众看见演员面部表情的神儿(眼神)和像儿。
七、要工模拟。 模拟就是“学”。相声表演艺术是叙述中穿插着人物对话,人物对话中穿插着叙述。这一艺术特点,决定了相声表演离不开模拟表演。
一段相声有几个人物,相声演员不化装,恁着语言和神儿、像儿,要把人物说活。
八、要包袱儿寸。 包袱儿寸,是说相声演员用艺术技巧抖包袱儿时,要掌握好寸劲儿。相声表演艺术要掌握迟疾顿寸,迟是慢,疾是快,顿是停顿,寸是寸劲儿。
九、要捧逗合。 捧逗合是捧逗合作。甲为逗哏,乙为捧哏。甲乙二人要配合好,才能说好一段相声。
十、要风格新。 相声表演艺术的风格、流派多种多样。不论哪种风格、流派,都要给观众清新之感。
(2)相声演员的面部表情叫什么扩展阅读:
相声的四大基本功
基本功-说
讲故事,说话和铺垫的方式。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
说,指吟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轶事等。
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国》、《批聊斋》等。
念,指”贯口”,曲目主要有《菜单子》、《地理图》、《洋药方》等。
讲,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扦儿》等。
基本功-学
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声音,学唱戏曲的名家名段,现代也有学唱歌跳舞。各种口技、双簧,摹拟方言、市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仪。
摹拟方言,又叫“倒口”,过去也叫“怯口”,是为表现人物的愚昧憨厚。
基本功-逗
制造笑料,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宾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贬评论,讽刺嘲谑。
基本功-唱
“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是相声的本功唱。演唱”发四喜”、”弦子书”、”太平歌词”以及”农家乐”等以间小调,还有学唱各种戏曲、曲艺,统称之为”柳活”。
‘叁’ 相声有哪些术语如题 谢谢了
说学逗唱 曲艺术语。 相声传统的四种基本艺术手段。“说”是叙说笑话和打灯谜、绕口令等;“学”是模仿各种鸟兽叫声、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风貌、语言等;“逗”是互相抓哏逗笑;“唱”相声的本工唱是指太平歌词。由于某些关系,过去电视上表演的相声都把所有的歌唱类归于唱中,这是不对的。只要太平歌词是唱,其他的都为学。相声中,常有偏重运用其中一、二种手段的节目,比如《改行》、《戏剧与方言》偏重于“学”和“唱”,《八扇屏》、《春灯谜》以“说、逗”为主。演员也往往以其善于运用某一些手段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垫话 曲艺名词。 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入活 曲艺术语。 指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包袱 曲艺术语。 指相声、独脚戏、山东快书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一个笑料在酝酿、组织时称“系包袱”,迸发时称“抖包袱”。习惯上也将笑料称为“包袱”。 三翻四抖 曲艺术语。 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段之一。指相声表演时,经过再三铺垫、衬托,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制造气氛,然后将包袱抖开以产生笑料。 一头沉 曲艺术语。 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两个演员在表演时,一个为主要叙述者,即逗哏; 另一个用对话形式铺助叙述,即捧哏。由于叙述故事情节以逗哏为主,故称。 子母哏 曲艺术语。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相声表演时,两个演员(逗哏和捧哏)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 抓哏 曲艺术语。 相声、评书等曲种演出时,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的可笑内容,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演员往往现场抓取插话题材,并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逗哏 曲艺名词。 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甲”。对口相声中,逗哏与捧哏合作,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群口相声增加“泥缝”,其作用与“捧哏”基本相同。 捧哏 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 泥缝 曲艺名词。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丙”。 腿子活 腿子活--相声里头为了学唱或者表演一段情节,两人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这种相声段子行内叫“腿子活”。 砸挂 砸挂是相声里的行话,相声大部分都是在讲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得有个主人公,用讲这个人的笑话来达到抖包袱的目的。 贯口 又称“趟子”,为将一段篇幅较长的说词节奏明快地一气道出,似一串珠玉一贯到底,演员事先把词背得熟练拱口,以起到渲染抒情、展示技巧乃至产生笑料的作用。 增加一部分相声术语: "活"———段子 一块"活"———一个段子 使"活"———表演段子 量活——捧哏者,有尊重突出捧哏演员之意 "包袱"——笑料 "倒口"———模拟方言 下挂———重新整理 皮厚———不容易懂 皮薄———容易懂 码前———快一点 码后———慢一点 格念———别说了 杵头———钱 抛杵———给钱 杵门子———要钱 对托———正合适 黄调———不搭调 念嘬———不好 使相———面部表情 夯头———嗓子 圆粘———招徕观众 "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泥啦———效果不好 出蛊———发生问题 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攒儿亮———心里明白 对儿春———对口相声 单春———单口相声 "柳活"———学唱的段子 海———大,多 蹶———小,少 硬买卖———挣钱多 册子———台词本子 醒攒儿———觉悟了 稀溜纲———逗趣的话 疃春———相声 咧瓢———笑啦 瘟———平淡,效果不好 起堂———观众走了 盘儿尖———面孔漂亮 撇苏儿———哭 瓤———饿 念啃———没吃饭 “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 “荤口”——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抠溜——专用术语,即数来宝。 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 念年儿——旧相声术语。 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 火年儿——旧相声术语,指听众很多 掌旋——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 挑笼子——相声界行话, 说相声“挑笼子”的,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
‘肆’ 相声术语的相声术语
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
意思是说: 听评书要听没听过的;听戏要听熟悉的, 边听边哼哼是很有味道的; 曲艺总是听不腻的,越听越有意思。
调侃儿 Diào Kǎnr 春典 唇典
江湖黑话,相声业内的一种秘密联系方式,就是“调侃儿”、“春典”“唇典” 。说文言叫“转文”,说韵文叫“上口”,说黑话就叫“调侃儿”。
活、这块活、使活
就是相声段子,说相声就叫使活,一段相声就是“一块活”,块是个量词。
量活 Liáng Huó
量活,捧哏的意思。别小看这个捧哏,在使活的时候捧哏是掌舵的,讲究“不把一个包袱扔在地上”,一般都是老艺人给新手量活,帮助掌握尺寸。
在旧社会的茶馆里,经常是老相声艺人坐在太师椅上在桌案后边量活,新演员挨个上台逗哏,老先生就一个一个的捧过来,在台上量一个晌午。
腻缝儿 Nì Fèngr
群口相声里边也有捧哏和逗哏,同时还有一种角色叫“腻缝”,就是穿插在捧逗之间,将笑料进行传递的,比如《扒马褂》里面扮演正直中间人的角色。
在两段相声之间的换场,也有演员上台来继续前面相声的包袱,也叫腻缝儿。比如在说《夸住宅》的时候,最后描述捧哏演员的爸爸戴表“什么金壳套银壳套欧米伽.....左手拿着八音盒,右手抱着大座钟.....”捧哏:“这是我爸爸戴表?”逗哏:“这是给钟表铺搬家”包袱响了,观众笑了,演员正要下台来,突然又有一位演员戴着很多手表抱着座钟上台来说:“我给钟表铺搬家呢”(相当于抄了一个)于是观众又继续大笑,这也叫“腻缝儿”。
活———段子
一块活———一个段子
使活———表演段子
包袱———笑料 倒口———模拟方言
下挂———重新整理 皮厚———不容易懂
皮薄———容易懂 码前———快一点
码后———慢一点 格念———别说了
杵头———钱 抛杵———给钱
杵门子———要钱 对托———正合适
黄调———不搭调
念嘬———不好
使相———面部表情 夯头———嗓子
圆粘———招徕观众
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泥啦———效果不好
出蛊———发生问题
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攒儿亮———心里明白
对儿春———对口相声
单春———单口相声
柳活———学唱的段子
海———大,多
蹶———小,少
硬买卖———挣钱多
册子———台词本子
醒攒儿———觉悟了
稀溜纲———逗趣的话
疃春———相声
咧瓢———笑啦
瘟———平淡,效果不好
起堂———观众走了
盘儿尖———面孔漂亮
撇苏儿———哭
瓤———饿
念啃———没吃饭
‘伍’ 相声的专业术语
说学逗唱
曲艺术语。 相声传统的四种基本艺术手段。“说”是叙说笑话和打灯谜、绕口令等;“学”是模仿各种鸟兽叫声、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风貌、语言等;“逗”是互相抓哏逗笑;“唱”相声的本工唱是指太平歌词。由于某些关系,过去电视上表演的相声都把所有的歌唱类归于唱中,这是不对的。只要太平歌词是唱,其他的都为学。相声中,常有偏重运用其中一、二种手段的节目,比如《改行》、《戏剧与方言》偏重于“学”和“唱”,《八扇屏》、《春灯谜》以“说、逗”为主。演员也往往以其善于运用某一些手段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垫话
曲艺名词。 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入活
曲艺术语。 指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包袱
曲艺术语。 指相声、独脚戏、山东快书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一个笑料在酝酿、组织时称“系包袱”,迸发时称“抖包袱”。习惯上也将笑料称为“包袱”。
三翻四抖
曲艺术语。 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段之一。指相声表演时,经过再三铺垫、衬托,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制造气氛,然后将包袱抖开以产生笑料。
一头沉
曲艺术语。 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两个演员在表演时,一个为主要叙述者,即逗哏; 另一个用对话形式铺助叙述,即捧哏。由于叙述故事情节以逗哏为主,故称。
子母哏
曲艺术语。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相声表演时,两个演员(逗哏和捧哏)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
抓哏
曲艺术语。 相声、评书等曲种演出时,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的可笑内容,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演员往往现场抓取插话题材,并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逗哏
曲艺名词。 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甲”。对口相声中,逗哏与捧哏合作,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群口相声增加“泥缝”,其作用与“捧哏”基本相同。
捧哏
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
泥缝
曲艺名词。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丙”。
腿子活
腿子活--相声里头为了学唱或者表演一段情节,两人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这种相声段子行内叫“腿子活”。
砸挂
砸挂是相声里的行话,相声大部分都是在讲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得有个主人公,用讲这个人的笑话来达到抖包袱的目的。
贯口
又称“趟子”,为将一段篇幅较长的说词节奏明快地一气道出,似一串珠玉一贯到底,演员事先把词背得熟练拱口,以起到渲染抒情、展示技巧乃至产生笑料的作用。
增加一部分相声术语:
"活"———段子
一块"活"———一个段子 使"活"———表演段子
量活——捧哏者,有尊重突出捧哏演员之意
"包袱"——笑料
"倒口"———模拟方言
下挂———重新整理
皮厚———不容易懂
皮薄———容易懂
码前———快一点
码后———慢一点
格念———别说了
杵头———钱
抛杵———给钱
杵门子———要钱
对托———正合适
黄调———不搭调
念嘬———不好
使相———面部表情
夯头———嗓子
圆粘———招徕观众
"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泥啦———效果不好
出蛊———发生问题
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攒儿亮———心里明白
对儿春———对口相声
单春———单口相声
"柳活"———学唱的段子
海———大,多
蹶———小,少
硬买卖———挣钱多
册子———台词本子
醒攒儿———觉悟了
稀溜纲———逗趣的话
疃春———相声
咧瓢———笑啦
瘟———平淡,效果不好
起堂———观众走了
盘儿尖———面孔漂亮
撇苏儿———哭
瓤———饿
念啃———没吃饭
“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
“荤口”——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抠溜——专用术语,即数来宝。
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
念年儿——旧相声术语。 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
火年儿——旧相声术语,指听众很多
掌旋——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
挑笼子——相声界行话, 说相声“挑笼子”的,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
‘陆’ 相声中的“包袱”是什么
“包袱”是相声的术语,包袱是由相声演员经过思考之后 运用到相声表演之中 包袱是逗笑观众的主要部分。
“包袱”是相声的术语,指的是经过细密组织、铺垫,达到的喜剧效果。比如马三立说的《逗你玩》,前面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这个贼怎么跟小虎做游戏,怎么教他念自己的名字,经过这么多的铺垫,三番四抖,最后贼来了;
把小虎妈晾在外面的被单偷走了,达到让观众开怀大笑的效果。而笑料就是非常简单的通过语言动作即时达到让观众发笑的目的,比如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一个男服务生把蛋糕扣到客人头上,这是属于浅层次的幽默手法,称之为“包袱”。
(6)相声演员的面部表情叫什么扩展阅读:
艺术手段——
演员向观众递送笑料。为相声的主要艺术手段,评书、双簧、数来宝、山东快书、快板书等曲种也经常使用。通常于刻画人物、评析世态时,冷嘲热讽以制造喜剧情境,借此调剂演出气氛,提升观众的欣赏兴致。
演员们普遍认为,“包袱儿”能否抖响,灵活运用语言的技巧很重要,艺谚中素有“铺平垫稳”之说,即指明只有悉心揣摩观众的心理状况,适时适地耐心巧妙地用语言一层层系好“包袱儿”,才能取得蓦然抖开、满堂皆响的效果。北京曲艺界对此有着“时衣古画当令的笑”的说法。
对此,许多曲艺家强调指出,抖“包袱儿”,送笑料,既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又要把握好分寸,谑而不虐者方为上乘。
‘柒’ 相声的有关术语有哪些
活"———段子
一块"活"———一个段子 使"活"———表演段子
"包袱"——笑料
"倒口"———模拟方言
下挂———重新整理
皮厚———不容易懂
皮薄———容易懂
码前———快一点
码后———慢一点
格念———别说了
杵头———钱
抛杵———给钱
杵门子———要钱
对托———正合适
黄调———不搭调
念嘬———不好
使相———面部表情
夯头———嗓子
圆粘———招徕观众
"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泥啦———效果不好
出蛊———发生问题
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攒儿亮———心里明白
对儿春———对口相声
单春———单口相声
"柳活"———学唱的段子
海———大,多
蹶———小,少
硬买卖———挣钱多
册子———台词本子
醒攒儿———觉悟了
稀溜纲———逗趣的话
疃春———相声
咧瓢———笑啦
瘟———平淡,效果不好
起堂———观众走了
盘儿尖———面孔漂亮
撇苏儿———哭
瓤———饿
念啃———没吃饭
“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
“荤口”——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撂地”
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
“念年儿”:
旧相声术语。 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
火年儿”:
旧相声术语,指听众很多
“挑笼子”
相声界行话, 说相声“挑笼子”的,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
“掌旋”
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
“抠溜”:专用术语,即数来宝。
铺垫
顾名思义,不用多说了吧?
刨底
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贯口
就是麻利的,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演.经典段子很多,如《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粥场》等.
"使活儿的"相声行话,即逗哏者.
"量活儿的"相声行话,即捧哏者.
"一头沉"即捧逗之间是主次关系.
"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关系.
怯口活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
泥(ni四音)缝儿"
群口相声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员的中间.
"泥(ni)缝儿",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 ,顾名思义,来往于甲乙之间,起着连接作用.
柳活儿
分歌柳儿和戏柳儿,简单说就是学唱
扑盲子
意思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马三爷曾经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过得让人家看不出破绽罢了.
吊坎儿
吊坎儿又叫春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说几句春点,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呢,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
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好记也不能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空码儿
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
皮儿薄
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
一头沉
甲台词较多,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解,摹拟为主.乙听见叙述的同时,有时与甲议论发表看法,有时提出问题请甲解释,更多的是为甲的论点作补充.通过乙严丝合缝的衬托,点出问题,加深矛盾,揭示主题,抖响"包袱".
“信史”始于咸丰年
相声源于民间,在溯源的研究上,常攀扯《史记·滑稽列传》、变文的讲唱、唐参军戏、隔壁戏等剧曲种或史料,以显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事实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来自北京城天桥的一大帮民间艺人齐聚颐和园宫门外,西太后看了表演,封赏其中杰出者八人为“天桥八大怪”;穷不怕、醋溺高、弦子李、赵瘸子、傻王、万人迷、胡胡周、愣李三。民间艺人得执政者封赏,是封建时代“出头”的契机,这些人的事迹这才有了记述。
“八大怪”之首穷不怕,本名朱绍文,是说相声的,也是相声行共尊的“祖师爷”。关于穷不怕的出身,有说是咸丰年间的秀才;比较确定的资料,说是戏班的丑角演员,因戏班解散流落街头,他手执响板,在街头、市场、庙会“撂地摆摊”,说唱故事,越来越受欢迎。穷不怕的行为在如今看来,是“街头艺人”,在当时,是“吃张口饭的”。
并没有人随着相声的发展历程写书立传,相声源流及原理的研究是1980年以后才发生的。相声的“信史”,从咸丰元年(1850)算起,至今才短短一个半世纪。所依据的资料,一则来自田野调查,老艺人口述;其他则是从有限的笔记、杂说中推敲出来的。推敲中,又为穷不怕找到一位“师父”张三禄,从此相声行有所谓的“师承八代”之说,在此简录八代的代表性人物:
张三禄——朱绍文(穷不怕)——徐有禄——焦德海、李德锡(小万人迷)——张寿臣、常连安、郭启儒、马三立——刘宝瑞、赵佩如、常宝�(小蘑菇)、侯宝林——马季、牛群、唐杰忠、侯跃文——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
师徒最初的形成,是生命依存的关系。知名度高的艺人,在演出时,围观者众,得赏较多,依附在现场的小乞丐也多,大乞丐与其全部驱赶,不如收纳心腹,结为势力。后来出现心仪者,愿随侍在侧,从学技艺;所谓“从学”,行话叫“偷”,师父并不传授一招半式,而是从学者朝夕跟随,耳濡目染,再凭自身的天赋领会。当代的师徒关系多为带艺投师,年轻的演员已具备条件,甚至有不错的知名度,再投名师门下,结成一家,浪漫的意味远大过实务的学习。
相声从街头艺人或高或低的谋生技艺,成为大众娱乐,进而精致化,成为表演艺术的一门。从“表演空间”的变化来看,可以说相声的发展历经“地摊期”、“茶馆期”和“剧场期”。
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前辈相声演员魏龙豪、吴兆南,年轻的时候都是“少爷”,当年都是观众。来台后凭借表演相声,联络袍泽感情,以解乡愁,日后随媒体的发达,将相声推向全面的娱乐,这是时代给予的契机。魏龙豪本名魏苏,为了寻找战时失去联络的弟弟,以其名为艺名;魏先生终身不曾拜师。吴兆南在香港拜侯宝林为师,是1982年的事,吴先生当时已年近六十,且早就名震天下,拜师,是浪漫,是尊重传统之意。
“柳活儿”张嘴唱
相声不像传统戏曲,有所谓“手、眼、身、步、法”的固定身体程序可依循,相声表演的走位,尤其是引用戏曲表演入段的肢体动作,传统术语称之为“腿子活儿”。“唱戏的腿儿,说相声的嘴儿。”说相声的要唱戏了,岂不得动动腿吗?
“柳活儿”的技术与“腿子活儿”常相提并论,指“张嘴唱”。中国地方戏曲有所谓“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柳活儿”的“柳”字未必指的便是山东柳子戏,它广义地被指涉为唱的技术。京剧表演的唱、念、做、打,是一套完整、成熟的技术模式;而发源自北京的相声,一玩“柳活儿”、“腿子活儿”,很自然地会附庸于京剧,或拖它下水,因而产生了为数众多,以仿真、讽刺京剧作品、名角儿为内容的段子。
“柳活儿”、“腿子活儿”的练习与表演,牵涉演员对多重剧种、曲种的造诣,有跨行的难度,这对从前的演员来说,不太构成麻烦,因为戏曲是从前的流行音乐,大家都朗朗上口。对现代人,尤其是业余爱好者而言,就成了相当的困扰,很多人干脆就不碰这个部分,把这两门技术给偏废掉了。
也有人以现代流行歌曲入活儿,来解读“柳活儿”,其中也有仿真名歌星的嗓音⒍�骶�钫摺5�蠹胰允恰把瓢统蕴涝玻�睦镉惺�保���娴亓私庀嗌��酥帘硌菹嗌��蝗谌胍坏阆肺抖�刹怀伞?/p>
太平歌词是一种说中带唱、击板为节的有韵说书,原是“丐歌”的一种,相声这行共尊的祖师爷穷不怕,当年演出“沙书”,便是手里握沙撒字,口中太平歌词。“太平歌词”四字,还是西太后老佛爷御赐的呢。祖师爷的绝活儿,后来被相声演员视为练习“柳活儿”的基本功。根据我实习后的心得:练唱的目的,除了声带的锻炼和戏曲形式的体验外,更要紧的,是在节奏感、韵律感方面作广义的理解,演员不可以不具备这些条件。太平歌词的口诀是“千斤念白四两唱”,这句话值得玩味,要心领神会。
贯口怯口逗笑之功
语言是相声表演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辈们提及“语言艺术”时,我想他们是在强调勤练嘴上功夫的必要,并非在下定义。所谓“狗掀门帘子,全凭一张嘴”,这是外界对相声演员最无情无义的误解,好像只要两片嘴皮,劈里啪啦很能说,就能说相声了?实乃大谬。可惜的是,也有业余爱好者以此错误观念糟蹋自己,这就无怪乎遭人轻视了。
传统相声强调了几项嘴上技术:一是“贯口活儿”。从字面上我们不难理解,“贯”就是一贯,将很多字符串起来,经过技巧加工,说出来产生快、脆的效果及旋律与韵味,相当于绕口令、俏皮话、数来宝是也。传统相声或偶一为之,也有整段都建立在“贯口”的基础上,如《报菜名》、《倭瓜镖》、《八扇屏》都是大贯口的经典,字句精准、完全落实,表演者强记词语,呼吸合拍,一捧一逗,句句高叠,像是二重唱一般。
再者是“怯口活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幅员辽阔、地理区隔是形成中国方言多变的主因,口音的差别,造成的心理隔阂也与山竞高。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南腔北调》、《戏剧与方言》是最成功的段子。
“相声”一词,指北京一地所形成的逗笑曲艺,但并非他处没有;上海有“滑稽戏”、“独脚戏”,福建、台湾有“答嘴鼓”。它们并非完全相同,但之间的差异确实也不大,都是以各自的本地母语发展出来,以说为基本形式的逗趣表演。另有一门与相声同步发展的表演艺术双簧:一人在桌前对嘴,比画作状,称为“撒头卖相”或“发头卖相”;另一人躲在桌后,仿真各种说话、声音,称为“横竖嗓音”。我们可以将这视为“相”、“声”的拆解与重组再现。
“说”“学”“逗”“唱”的“学”字诀,在狭隘的解释下,可说是对声音或语言形式的模仿,或口技。这是技术面,是硬功、外功;但对相声的认知若是到此为止,则是画地自限。广义的学,指对性格及人生的仿真,是内功,练的是“气”、“质”。怪声怪调也许好笑,但永远比不上发乎于内的幽默。
哼哈二将捧与逗
中国人看重成双成对的关系,在文化及小说、戏曲的传统中,常有成对的搭档:《封神榜》里的哼哈二将,《杨家将》的焦赞、孟良,《包公案》的王朝、马汉,乃至千里眼顺风耳、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皆是天生一对。或许正是此种潜在心理原因,使得二人搭档的对口相声成为相声艺术的代表形式。
对口相声“使活儿的”又称为“逗哏的”,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就是指主讲的那个人;相对的,帮腔的人称为“量活儿的”,又叫“捧哏的”。在“一头沉”的表演形式下,捧逗之间是主次关系;而在“子母哏”形式下,二人便成了等重。
传统理解捧、逗二人,常视为一智一愚,且将主讲人视为智者,帮腔的视为愚者。智者口出惊人之语,玩弄愚者。但我们不妨检查一下:所谓智者,其实常发谬论,愚者虽有正确知识,却在脑筋反应太慢的情况下被耍得团团转。所以,一智一愚的说法,在观念中已包含了讽刺意味。想想看,若智者舌灿莲花,传述的又是正确观念,那么他就成了一位成功的老师,不是相声演员。
又有一句口诀说“三分逗,七分捧”,与戏分轻重的认知恰好背道而驰,从台词多寡来看,主讲的占掉大多数,帮腔的只是在一旁嗯嗯哎哎地搭话,顶多再问个问题,何以说他“七分”呢?
相声表演的节奏感至为重要,聊天是平常事,人人都会,凭什么有两个人能站出来,在众人面前表演聊天?因为他们聊得好听。说穿了,相声艺术就是经过精密加工的聊天,加工手段便是语言的音乐化。简单点说:逗哏的像是一首歌,语言是音符,捧哏的便是小节。连串的音符没有限制,就没有“呼吸”,不但残害听者的耳朵,迟早也得自乱阵脚。捧哏的搭腔,为逗哏美妙的串串音符做好了规划,使得轻重缓急恰如其分,平述与高潮的对比增强,不再只是寻常聊天。更何况还有“相”——肢体、表情、定位、情绪的展演——没有节奏加工,岂不是要乱了套?
捧哏的所掌握的不只是逗哏的节奏,更是舞台与观众之间产生呼应关系的桥梁。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说:捧哏的即观众派上台去的代表,他为观众发问,也为观众拿捏出呼吸与笑声的尺寸;所以“量活儿”的“量”,是度量,表演的度量者所须具备的条件是冷静与直觉,而此种条件,惟经验中可以探得。传统的相声艺人,逗哏者往往较捧哏者年轻,捧哏者是资深前辈,甚至是逗哏者的师父。
除了资历的深浅,执行捧或逗的演员的基本条件也各有差异,如面型、胖瘦、身高、嗓音,乃至态度、个性,一个原本捧的演员,换个搭档或许就得逗,而相声演员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或依赖最适合的“另一半”,能达到“砣不离秤”的境界,实为难得。
传统相声,演员在舞台上所站的位置,有一定的规律;舞台以桌子为中心,捧哏的站在桌子的正后方,逗哏的站在桌子的右侧。根据对口相声捧逗关系位置,我们看见逗哏演员的全身,而捧哏演员的下半身被桌子遮掉了。什么原因使然?相声原本只有户外演出,进入剧场后,话题常绕着“戏”打转,名作如《戏剧杂谈》、《关公战秦琼》等,说到哪儿,演到哪儿。捧哏的站稳不动,逗哏的满场飞,这样,两人所站位置的原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除了捧、逗,加入第三个演员就成了群口相声,这位介入捧逗之间的第三者,叫“泥(ni)缝儿的”,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当群口相声的表演人数超过三人以上,往往是一群逗哏的,绕着一位泥缝儿的打转,他的功能也相当于捧哏。
‘捌’ 相声中有很多专业术语,其中的“包袱”是什么意思
相声里引人发笑的艺术语言叫"包袱"。它是相声演员沿用的术语,实际上它和笑料、噱头的意思完全一样。运用中有"系包袱"和"抖包袱"的过程。
一般说一段笑话,有一两个"包袱"就可以了。一段相声则至少得有四五个"包袱",否则容易一温到底,影响演出效果。从笑话发展成相声的过程,是不断丰富内容、增加"包袱"的过程。如侯宝林整理、表演的《关公战秦琼》,有将近三千字,而原来的笑话仅有三百多字。传统相声中有不少曲目都是由小"垫话"铺衍成的。
相声的主要艺术手段就是逗笑。因此没有"包袱"就不成其为相声。笑,应该是有褒贬的笑,有爱憎的笑。要使笑者有所感奋,有所启发,有所醒悟,有所警惕。不能只是哈哈一笑,开开心而已。说笑话贵在自然。应该做到"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写相声、说相声也是这样。除了要端正创作态度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不断探索"包袱"产生的规律,用自然、健康的笑声,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包袱"应从相声中一些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中产生。它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运用精练、概括的语言,巧妙安排的结构和前后呼应的情节等各种手段,产生艺术上的效果。 "包袱"必须风趣而不粗俗,幽默而不油滑,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脱颖而出,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演员也要善于标新立异,不拘泥于老一套。
组成"包袱"的十种手法
在相声中安排"包袱",要善于借鉴传统技巧,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需要。组成"包袱"的手法很多,最主要的有重复、否定、反常、错觉、双关、夸张、打岔、曲解、谐音、争辩等十种。
(1)重复法
把矛盾的假象重复三遍,第四遍时巧妙地加以突变,揭示事物的真象。例如《友谊颂》: 甲:外国能听懂相声吗? 乙:听不懂没关系,有翻译呀!(为制造假象铺垫) 甲:噢!一个演员旁边站一个翻译,说一句,翻一句?乙:那多好哇! (继续铺垫) 甲:现在我们开始说段相声。 乙:威诺比根,柯劳斯套克。(第一遍) 甲:相声是中国的民间艺术。 乙:柯劳斯套克,耶包克阿特齐洽纳。(第二遍) 甲:相声这形式,形式活泼,战斗性强。 乙:伊太斯来夫,力安密勒腾特。(第三遍) 甲:这个形式是绱鞋不使锥子--真(针)好!狗撵鸭子--呱呱叫。乙:这…… 甲:翻哪! 乙:我翻不过来了,俏皮话怎么翻哪?!(第四遍抖"包袱") 这种手法演员称它"三番四抖"。
(2)否定法
表里不一的人,说一套,做一套,经常自我否定,不能自圆其说。例如《买佛龛》: 乙:年轻人说什么? 甲:"大娘,上街了,买佛龛了啊!"这不是句好话吗? 乙:啊! 甲:老太太不愿意听啦!"年轻人说话没规矩。这是佛龛,能说买吗?得说请!" 乙:请。 甲:"大娘,我不懂,您那个多少钱请的?"“就这么个破东西他妈的八毛!” 乙:怎么…… 甲:一心疼钱骂上啦!
(3)反常法
把违反常规的事物,按照符合常规来讲。例如《爱优点》: 甲:两个人谈恋爱都是爱对方的优点。 乙:那是啊! 甲:男方向女方征求意见都这么说:"小张,我们俩接触这么长时间了,你谈谈还有什么意见吗?" 乙:征求意见。女方怎么说?甲:"我没什么意见了,我很喜欢你,我感觉你有很多优点值得我学习,你品行端正,办事认真,尤其喜欢你的是你肯帮助人,能做到舍己救人,大公无私。" 乙:这多好哇! 甲:有专爱对方缺点的吗? 乙:没听说过。 甲:男方征求意见:"小张,你究竟爱我哪点呢?" 乙:小张说什么? 甲:"爱你那点儿?第一,我爱你会说谎话,我们认识这么长时间,你一句真的没有!" 乙:嚯! 甲:"第二,我爱你胆子大,谁的钱你都敢偷。" 乙:瞎! 甲:"尤其最爱你的是你不讲卫生,三个月不洗一回脚。" 乙:没听说过。
(4)错觉法
由于错觉而造成误认为正确的假象。例如《女队长》: 甲:我领着记者出了村,老远就看见戴红边草帽的了。 乙:那就是你爱人。 甲:我赶紧跑过去:"桂英!记者找你说说,桂……大爷!" 乙:为什么叫大爷? 甲:留着两撇胡子哪!
(5)双关法
一语双关,产生误解。例如《老站长》: 乙:你家住哪? 甲:河北上海。 乙:河北上海? 甲:啊!河北省上游公社海子大队。河北上海。 乙:这谁听得懂啊!
(6)夸张法
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予以夸张分析。例如《哭笑论》: 甲:常言说笑一笑少一少。 乙:不,应该是笑一笑十年少。 甲:一笑就年轻十岁,那谁还敢听相声。 乙:怎么不敢听啊?甲:你今年多大岁数? 乙:四十。 甲:笑一回剩三十,笑两回剩二十,笑三回剩十岁,说什么也不敢再笑了。 乙:怎么? 甲:再一笑没啦!来的时候骑着自行车,走时候抱走啦!剧场改托儿所啦!("包袱")
(7)打岔法
用打岔的手法,故意岔说,使人发笑。例如《赛足球》: 乙:这场我来表演。 甲:表演赛,那可精采呀!是单打还是双打?乙:谁打呀? 甲:我跟你对付一盘儿,让你先开球。 乙:开球?!我会弹球儿。 甲:弹,你弹过来我给你挡回去。 乙:我得接的着啊!甲:接不着,那算出界,你先输一分。("包袱") 乙:这就一分呀?你先等等吧!甲:等等,出去了,又输一分。("包袱") 乙:嘿!怎么叫我碰上啦! 甲:碰上啦?!那叫不过网,又输一分。("包袱")
(8)曲解法
把人们熟悉的一些普通知识,故意加以曲解歪讲。例如《诗歌与爱情》: 乙:诗经上"君子好逑"这句还真听懂了。 甲:怎么讲? 乙:凡是君子人都好踢足球。("包袱") 甲:那……"窈窕淑女"呢? 乙:那时候他们踢的不好,净输(淑)给女的。("包袱") 甲:你这都什么呀?
(9)谐音法
对同音词巧妙运用,可以妙趣横生。例如《棒打与溺爱》: 乙:小孩儿们住哪儿啦? 甲:都在河边"公馆"里住着呢。 乙:公馆? 甲:……嚯,还真不错,一排四间,上下两层。乙:简易楼房? 甲:洋灰管子。 乙;那叫公馆哪? 甲:管子是谁的? 乙:公家的。 甲:公管(馆)嘛!("包袱") 乙:嘿!
(10)争辩法
固执己见,强词夺理,穷追猛问,振振有词。例如《小抬杠》: 乙:听相声好处大啦! 甲:噢!能免三灾去八难,虱子不叮,虼蚤不咬,耗子不来,没钱来钱,没面来面,不渴不饿,不病不愁。("包袱") 乙:没有那么大好处,有点小好处。 甲:给我买双鞋?乙;不管买东西。 甲:那还有什么好处啊? 乙:比如您,心里有点不痛快。 甲:我干嘛不痛快呀! 乙:比方说您心里有点烦。 甲:我不烦哪! 乙:您有点儿别扭。 甲:我跟谁别扭哇? 乙:我哪儿知道哇!("包袱")您来到这儿进了门一听相声,把这碴儿可就忘了。 甲:噢!是这么回事,那我听完了一出门儿,又想起别扭事儿来了怎么办?! 乙:那……你就别走啦!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笑是一把火,它可以把一切肮脏污秽的东西烧掉。"相声"包袱"的作用正是这样。
‘玖’ 相声中什么叫使相
“使相”是相声术语,指演员做面部表情,以丑相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