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苹果、三星、华为手机新品:硬上面部识别潮流还是无奈
硬上面部识别!三大旗舰手机集体“着魔”
不管库克如何“哭诉”媒体曝光iPhone8的消息打压了iPhone7的销量,iPhone8的相关信息还是不断泄露出来,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而就在近日,有开发者在苹果HomePod 智能音响的开发版固件中,发现了重大信息——iPhone8极有可能采用面部扫描(FaceDetect)功能。
而且“FaceDetect”功能包含多种情境——面部靠得太近、太远、相机中出现多张面孔等都有相应解决方案。甚至还具备多账户功能,能在识别用户面部之后登陆该账户的页面。此外,iPhone 8 正面会使用红外线传感器来拍摄人物脸部,而不是通过传统相机的可视光。这些信息的曝光,意味着iPhone8使用面部识别技术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此外,据称三星Note8和华为Mate10也将会采用面部识别技术。在几乎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三大旗舰手机就集体“着魔”,要硬上面部识别技术。
因无奈而起,有引领潮流之心
之所以对面部识别技术“着魔”,并不是这些手机厂商想推动手机技术的大踏步发展,更像是迫于无奈。这三款手机都将使用全面屏设计,虽然视觉效果和实际体验会较为优秀,但却给正面指纹识别造成极大困扰。而为了能够在9月份左右发布,它们实在是等不了屏下指纹识别技术变成熟,只能是采用其他识别技术。
将指纹识别传感器放在机身背部,千元级等还能用,但对于旗舰级来说却有些掉身价。三星S8虽然采用了背部指纹识别的方式,但就连三星官方都表示此次S8指纹识别传感器确实不太实用,建议用户用屏幕正面的虹膜解锁。而为了能够在使用全面屏的情况下真正达到一定的美感,这些巨头决定采用面部识别技术。总的来看,只是无奈之举。
但是,它们肯定还是抱有引领潮流之心。毕竟手机技术的变革基本都是由上往下传递,最终完成普及。当初高大上的指纹识别技术,就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中,从旗舰机型才能搭载,迅速成为千元级必备,极大地方便了大众生活。如果面部识别也以同样的速度普及,也是一件好事。需要注意的是,届时也必然伴随着全面屏的下放,大屏智能手机的形态也将焕然一新。
靠时间去验证!妹子们会抗拒吗?
前沿技术能否全面普及并落地,还是要靠时间来验证。比如虹膜解锁当发布时,被吹嘘得各种天花乱坠,实际体验却不进入人意,成为鸡肋而不被大多数手机厂商采纳。而面部识别遇到的问题是,如果明年屏下指纹解锁攻破技术难关而变得成熟,还需要面部识别来救场吗?
其实我更想知道的是,爱化妆的妹子会不会遇到解锁困难的问题呢?她们对面部识别会抗拒吗?如果过得了妹子的那一关,才证明面部识别真的有市场。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成熟,面部识别技术还将从手机向其他电子产品和服务行业延伸开来,进而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精彩。(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⑵ 华为、小米都曾学苹果推3D人脸识别,为何后面却没推进了
现在做3D结构光人脸识别的手机厂商确实比较少,除了苹果之外,只有华为的旗舰机在用。小米、OPPO等曾经使用过该项技术的厂商基本上没有再推出支持3D结构光人脸识别的手机了。我个人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还是3D结构光人脸识别的成本,以及在外观设计上的限制。
最后,大部分国内用户已经习惯了指纹识别,而且很多情况下指纹识别也比3D人脸识别更好用。比如最近大家都要佩戴口罩,这种情况下用人脸识别肯定是不行的,但是用指纹识别就没有任何问题。南方很多城市的年轻人日常出行也有佩戴口罩的习惯。所以手机厂商在打造手机的时候也必须考虑实际的需求,3D结构光人脸识别虽然好用,但绝对不是必须的。
⑶ 广东深圳立法禁止强制使用人脸识别,你如何看待这一条例
近日,广东省深圳市发布一条法律新规,规定的内容是不允许强制使用人脸识别,这一规定发出以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小编认为,这样的条例其实是有助于保护公民隐私的,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还是应该给自己留些许隐私,凡是可以用密码解决的,何必非要使用人脸识别呢?
最后,对于广东省深圳市的这一项新规,小编实在是举双手双脚赞成,因为人脸识别虽然能够方便我们的生活,但是很多时候其实是不必要使用人脸识别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分清楚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什么情况下不应该使用,按照实际情况来决定。
⑷ 为何苹果公司一直在坚持使用人脸识别技术
相信大家都知道苹果手机一直都在使用face ID,虽然也有很多国产手机也拥有着人脸识别技术,但是技术始终不如苹果手机的Face ID成熟,所以到后来,国产手机厂商也只好研发出屏幕指纹技术,去跟苹果手机的Face ID相抗衡。
而且库克在接手苹果公司之后,最为看重的一点就是苹果公司的利润,所以就算是真的打造出了一款屏幕指纹版,肯定也不会是廉价的。
⑸ 人脸识别怎么了,专家为什么要极力反对发展人脸技术
人脸作为生物识别的一种,具备唯一性,一旦发生信息泄露风险很大。
当人脸识别站上风口,争议也未曾间断。
如今,人们刷脸支付、刷脸安检、刷脸入住酒店……纵然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多层面,但目前仍旧有技术困局。与此同时,狂飙突进之际,反思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人脸识别,边界在哪?在隐私、安全和便利三者的平衡上,应当恪守怎样的“游戏规则”?
就争议来说,重点不是换脸本身会不会存在问题,而是民众能不能对这一技术形成可靠的辨识,比如我们看漫画时,知道是假的。如果一些技术的使用,使得民众或一般人在短时间里难以辨识,就可能存在风险,例如对新闻联播主播进行换脸,然后制造假新闻。
人脸识别在有的领域可能会产生很大风险,包括新闻领域,通过深度伪造技术使得伪造的新闻图片传播。
吴沈括(联合国网络安全与网络犯罪问题高级顾问):技术是中立的,但使用技术的人是有立场的。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问题不在于该项技术本身,而是应用的问题。危险在于利用这项技术达到了不该达到的目的,实施了不该实施的行为。
人脸识别技术一旦被普及,它可以定位某人而该人却毫不知悉。该项技术用于侦查犯罪就是助力公共安全;当用于跟踪他人,就可能侵犯隐私,干涉他人自由;假如应用于冒充他人,就是在实施犯罪。因此,人脸识别技术是否有害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能不能保证?
张百川(网络安全专家):人脸数据被广泛应用肯定会存在风险,网络黑产也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人脸识别刚出现时,拍张照片打印出来就可能破解,现在你可能会注意到,有些软件会要求你眨一下眼,点一下头,但其实也可能被破解。但我还想说,其实指纹识别一样有风险,曾经也有过指纹数据泄露的案例。
马杰:所谓“破解生物识别”,是个“欺骗传感器”的过程。如今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都采用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但是我们深入研究后发现,其实这些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大都存在“传感器容易被欺骗”的安全隐患。网络安全研究表明,虽然生物识别已经越来越主流,但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并非万无一失。
但大家也不用过分担心,此前曾经发现的漏洞基本都找到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我们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生物识别安全性的目的,一方面是呼吁设备厂商在考虑产品体验的同时多兼顾安全性,另一方面和厂商共同来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共同推进生物识别技术的进步。
陈立彤(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人脸识别技术本是用来验证“你是否真的是你所说的你”,在远程控制交易或者身份确认的情形下,确认一个行为是由本人亲自实施的。它是解决电子支付、网络交易、网络申请公共服务等身份安全问题,至今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但是,一旦人脸信息这种易获取的“生物密码”丢失或者被人随意更换,那么利用人脸识别技术验证真实身份,也成了无稽之谈。
大众如何才能保护隐私?
陈立彤:大众应当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认真阅读隐私政策,发现可疑条款或者隐私条款过于模糊不清、晦涩难懂的情况以及对APP或者其背后公司信任度不够时,应当拒绝使用该APP。此外,在个人信息侵权事件发生后,应当及时向法院起诉、向政府有关部门举报。
吴卓群:由于人脸识别的方式是先收集人脸数据,然后来匹配验证的,所以人脸识别机构其实已经搜集了很多面部特征、原始图片以及照片,这些都会保留在其服务器上,因此普通的民众很难去规避人脸识别的风险。大众能注意的是不要给特别小的人脸识别机构提供照片。
来看,人脸识别被曝光滥用的案例是比较少的,但是换脸等攻击方式已经比较普遍了。对于人脸识别,事实上每一家公司的算法都是有一些区别的,采用不同算法通过不同传感器传回来的人脸数据每一家也都不一样。因此,同一张照片在一家能识别成功,在另一家就不一定能识别成功。
⑹ 厂商乐此不疲的手机面部解锁是噱头吗
以苹果的Face ID为例,这种3D人脸识的安全系数理论上比指纹识别更高,因为人脸的面部特征有很多,iPhone
X将扫描人脸上的30000个特征点,而且默认情况下要求用户双眼注视手机才能解锁,也就是别人即使在你睡着的时候将手机拿到你眼前也解锁不了。相比之下,指纹很容易被采集和复制,经验丰富的攻击者能比较容易的得到目标的指纹,并解锁他的手机。
不过这只是开始,根据最近的消息,小米,华为以及OPPO等国产手机厂商正在与生产3D传感器的供应商洽谈,明年我们就有望在国产机上看到媲美iPhone X的3D人脸识别了。
⑺ 为什么除了华为,苹果以外,其他厂商不做3D面容识别
先看看什么是3D结构光技术。
它的工作原理类似于绘制浅海海底地形图的声呐系统,通过反射信息来确定深度。3D结构光则是通过人脸表现反射光线来确定深度信息的,从而最终绘制出人脸的面部信息。
根据华为的介绍, 华为手机上使用的3D结构光技术,也属于华为自研的技术。 其中点阵投影器会投射出高达 30000 个面部信息点,从而绘制精准的3D面部结构。这样就保证了3D人脸解锁实现支付级别安全。
据说,目前有四家再做3D结构光,除了华为苹果还有另外两家。
而手机厂商没有技术做出来,且成本也不会低,如果想要搭载只能用第三方。
但目前在Android市场中3D人脸识别传感器的OEM成本过高,涉及的许多关键部件供不应求,使得整体价格较为昂贵。
虽然之前小米8还有oppoFindX上也采用过类似的3d结构光,却远远达不到支付的级别。而且, 由于采用第三方在技术成熟度和数据安全控制方面没有保障。
另一个就是,大大的刘海屏幕完全没有挖孔屏好看,屏占比方面也比不过。
所以其他手机厂商直接放弃3D结构光,采用,更加便宜便捷的指纹识别。 手机指纹发展多年,不管在技术成熟度上和安全性都已经非常稳定。 后期随着超声波屏下指纹技术的成熟,成本进一步下降,其技术也能大面积铺设。
综合考虑后,其他手机厂商放弃了技术达不到,安全性低成本居高不下的3D结构光,通通采用指纹识别技术。
技术跟不上,成本受不了!
说实话面容识别真的好用
1,成本
2,美观
这个问题是不对的。小米8也是3D面容。OPPO Find X也是。3D有两种。一种是苹果的激光点阵。一种是国产手机常用的TOF。两种有自己的优缺点。
我特么哪知道啊问我
⑻ 手机要不要开启人脸解锁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人脸识别是块鸡肋了,留之不好,弃之可惜。因为实际用起来的时候真的一点都不省劲,还不如指纹解锁,人脸识别后也还是需要手指滑动屏幕才能进入手机界面,而指纹解锁一解开就直接进入手机界面,而且人脸识别在当你不希望解锁的时候总是被动解锁了,真的是很难用。所以我建议不要开启人脸识别。
⑼ 华为手机4G的怎么没有面部识别怎么办
手机面部识别解锁,要硬件和软件的支持,手机厂商会对不同的手机进行适配,手机厂商不适配,个人是没有什么办法的。如果手机没有这个功能,你非要体验,那么办法就是换手机。
⑽ 一副眼镜让人脸识别形同虚设,19款国产机无一幸免,人脸识别究竟靠什么
人脸识别技术在智能手机上已经是标配,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却鲜有用户去关心安全问题。虽然手机厂商往往会在发布手机的时候宣称“破解人脸识别的几率低至百万分之一”,但双胞胎解锁对方手机的事情仍然偶尔会上新闻。
算法人员们介绍,他们在拿到被攻击者的照片后,通过算法在眼部区域生成干扰图案,然后打印出来裁剪为“眼镜”的形状贴到镜框上,测试人员戴上就可以实现破解,整个过程只花费 15 分钟左右。
信息安全的本质是攻防,AI 安全领域也是如此。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开展新的攻击尝试来试探对抗样本攻击的能力边界。
近年来,关于人脸识别的争议一直存在,此前也陆续曝光过“一张打印照片就能代替真人刷脸”、“利用视频欺骗人脸身份认证”、“打印 3D 模破解手机人脸解锁”等等安全事件。
不过,RealAI 算法人员表示,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攻击手段以“假体攻击”为主,比如照片、动态视频、3D 头模或面具,识别终端采集的仍然是机主本人的图像素材,主要难点在于攻破动态检测。
RealAI 表示,现有的人脸识别技术可靠度远远不够,一方面受制于技术成熟度,另一方面受至于技术提供方与应用方的不重视。“顺利解锁手机只是第一步,其实我们通过测试发现,手机上的很多应用,包括政务类、金融类的应用 APP,都可以通过对抗样本攻击来通过认证,甚至我们能够假冒机主在线上完成银行开户,下一步就是转账。
但人脸识别技术引发的担忧远不止于此,除了技术侧的解决方案之外, 最终填补漏洞还需要依赖社会对于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意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