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ct主要检查哪些部位
CT检查应用范围很广,几乎可以应用于全身各部位!
01 颌面部、颈部
颌面部肿瘤、骨折、炎症等,如眼眶内病变、鼻窦癌、鼻咽癌、中耳乳突病变及甲状腺疾病、颈部肿块等;
02 头部
脑外伤、脑出血、脑梗塞、血管畸形、脑肿瘤、脑发育异常等,急性脑梗塞、脑出血及颅脑外伤诊断首选CT检查;
03 胸部
肺、胸膜及纵隔的各种肿瘤、结核、炎症、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不张、气胸、骨折、食道异物等;
04 腹、盆腔
主要用于肝、胆、胰、脾、腹膜腔、腹膜后间隙,还有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疾病诊断,肠梗阻部位及原因的显示,对胃癌、结肠癌及其对腔外结构的侵犯程度和远处转移灶的显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05 骨骼系统
颅骨及脊柱细微骨折、椎间盘病变、椎管狭窄、骨肿瘤、骨结核及炎症等,并能对病变部位进行三维成像。
当然,任何检查都有其适应症, CT检查也不是万能的,只有在合理遵照医嘱的情况下, CT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检查作用。
② 口腔CT如何选择
采用切片式扫描。口腔CT是一种检查方式,主要使用锥形束CT对口腔进行检查,具体如下:
1、检查方式:口腔CT与全身CT的螺旋CT不同,口腔CT主要使用锥形束CT。锥形束CT采用切片式扫描,通过360度旋转进行扫描,并使用计算机成像形成三维立体影像。
2、特点:口腔CT观察立体结构更清楚,尤其是能清楚地观察颌面部硬组织,但相对全身CT,口腔CT对软组织成像较差。因此口腔CT对硬组织疾病的诊断非常有帮助,对软组织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口腔CT注意事项
确保扫描器装置干净整洁并已准备就绪,在开始扫描之做好软件扫描的预备程序,减少患者等待的时间。
在患者扫描,请患者摘下所有的饰(耳环、项链等)、眼镜和可去掉的金属假牙。可向患者说明扫描流程与患者注意事项,告诉患者在扫描过程中尽量保持不动,并且请患者保持闭口位状态,不要咬紧牙齿。调整口腔CT设备的头部支架高度,使患者能保持躯干和颈部直立。
③ CT检查是什么
CT只是一种检查机器,或说是方式,可以全身检查,也可以部分检查。
CT机是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机,它是由X光机发展而来的。其分辨率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大大高于一般X光机。
一般来说,CT对所有器质性疾病都可以进行检查,尤其对密度差异大的器质性占位病变都能检查出来并做出定性诊断。但最适于CT检查的病是脑部疾病,其中对肿瘤、出血及梗塞等病检查效果最好,其次是腹部实质脏器的占位病变,如肝、脾、胰、肾、前列腺等部位的肿瘤,对乳腺、甲状腺等部位的肿块也能显示并做出诊断;再其次则是对胸腔、肺、心腔内的肿块,脊柱、脊髓、盆腔、胆囊、子宫等部位的肿块检查。CT对一些弥漫性炎症及变性性病变的检查效果稍差,如对肝炎,CT检查无多大价值,对胃肠道内病变的检查,CT不如内窥镜。
CT对肿瘤、肿块、出血等易于查出;但病变太小,尤其小于6毫米的病变,CT则难查出。
CT机属于放射线检查机器,所以有一定的放射线损伤,但人体所受的X线很少,每次检查所受的放射线仅比一般X光检查略高一点,一般不能引起损伤,但盲目的多次CT检查是不好的。
怀孕期间,做腹部CT检查要慎重,做其他部位检查时,也应对腹部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免X线对胎儿造成影响。
④ CT检查的目的是什么
CT检查可用于全身各个部位,包括头、颈、五官、胸、腹、盆腔、脊柱和四肢等。从理论上来讲,凡是病灶密度或形态发生改变的病变都适用于CT检查,包括肿瘤如肺癌、肝癌等,肿瘤样病变如囊肿、肉芽肿等,炎性病变如肺炎,遗传性病变如各种发育畸形,血管性疾病如动脉瘤、脑中风等,代谢性疾病如脂肪肝、氟骨症等。但某些疾病如果不能引起明显的器质性改变则CT检查结果常常是阴性,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胃肠炎、神经性头痛等等,CT检查的目的在于排除器质性病变,为临床确立诊断提供帮助。ct观察脑部、胸部病变,当发现有占位性病变时就要做增强扫描,有利于病变的定性检查。对于腹部病变一般直接做ct增强检查,有利于发现病变。ct也称机断层扫描,它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伽马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做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据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
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根据所采用的射线不同,ct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x射线ct。第二种、超声ct以及伽马射线ct等。
⑤ CT检查是如何检查
CT检查是X线检查的一种特殊检查形式,是在计算机的协助下,通过重建X线对人体扫描产生的信息而获得图像信息的方法,通常适应范围主要包括头、胸、腹三大部分。具体的检查流程,应按照医院规定,由医生开具检查单后前往放射科划价、缴费、排号、检查,最后影像科医生和护士会告知患者拿结果的时间。
1、门诊或住院患者持临床医生开出的CT检查单,在相应医院设置的缴费窗口完成划价缴费后,到放射科登记窗口进行登记排号或者预约时间;
2、患者检查前,护士会提前告知检查注意事项,如女性检查胸部CT不要穿戴内衣、训练呼吸等,或者增强CT提前打好留置针;
3、患者检查时,需要根据影像科技师的指导,按照检查部位的要求躺到CT检查床上,配合完成检查即可。平扫及增强CT通常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增强CT需要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会以高速进入人体血液后,产生全身发热的情况,属于正常现象,患者不用担心,检查前护士也会提前告知;
4、患者检查后,有做增强CT的患者需要按照护士的指示在规定区域休息观察30分钟,避免造影剂过敏等不良反应,观察完后再找护士拔掉留置针,之后的时间也需要多饮水,排出造影剂;
5、CT检查结果由放射科诊断医生完成,再转由上级医生二次审核后发放给患者,不同医院的医院规模、人流量均不同,规定也会不同。三甲医院通常在24-48小时内可以持检查条码到医院设定的自助取片机上打印检查结果,住院患者可以不用取,如有个人需要也可以在自助机上打印。
⑥ 64排螺旋CT的特点
与以往的多层螺旋CT相比,LightSpeed VCT(64层螺旋CT)在技术上的有以下特点:
一是以高空间分辨力(亚毫米)为基础的纵轴覆盖范围大幅度增加,可以同时采集64层亚毫米层厚的图像,旋转一周的覆盖范围最长将近40 mm;VCT薄层扫描实现了真正的容积数据采集,图像分辨力各向同性,可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等任意平面的图像重建,对采集的图像,我们可以进行多平面成像(MPR),也就是说我们只需一次扫描.多个方向进行调整,获得任意切面图像,让我们能更好的了解病变的细节和空间解剖关系。
二是时间分辨力的空前提高,每周旋转可缩短至0.33 S。采集同样体积的数据,扫描时间大为缩短,一次屏气20s,可以完成体部扫描;扫描的单位时间覆盖率明显提高,病人接受的射线剂量明显减少;扫描时间的缩短使得对比剂的用量明显减少 在增强扫描中.保持一定压力的对比剂要一直注射到扫描完毕,才能保证增强效果。例如。CT主动脉成像,即使用4层CT,也需要扫描60 s左右.2 ml/s的注射速率。至少需要120 ml对比剂。64层CT最多需要20 S。同样的注射速率.只需要6Oml左右(包括延迟时间)对比剂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三是成像软件方面有了更完善的改进,采集的数据既可做常规图像显示,也可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完成三维立体重建、多层面重建、器官表面重建等,并能实时或近于实时显示,通过调节重建阈值,可逐层显示软组织和骨性结构,尤其适用于头颅、颌面部、脊柱、骨关节等部位三维结构的显示,可获得更加精细的三维立体图像。另外,由于VCT分辨力的各向同性,在得到常规断面图像结果同时,获得近似于内窥镜检查的管腔内部结构信息,适用于副鼻窦、气管支气管、胃肠道及血管等管腔结构的显示,可以不同角度的旋转、不同颜色的标记,使图像更具立体感、更直观、逼真。
⑦ CT能检查哪些疾病其作用是什么
CT能检查出很多疾病,比如检查头颅,能看看是不是有脑出血、脑梗塞、颅内的肿瘤,脑外伤引发的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还有动脉瘤、烟雾病之类的疾病。胸部的病变CT是首选的,可以检查肺部有没有炎症、结核、肿瘤,尤其是现在对早期肺癌的筛查,都是用胸部CT来检查的,能发现早期肺癌的癌前病变。其他部位的增强检查,比如腹盆腔检查,都可以检查是否有肿瘤。CT还可以检查血管,比如检查有没有肺拴塞、主动脉夹层。外伤的患者通常也需要急诊检查CT,看看有没有明显的脏器破裂出血、气胸等。所以,CT的作用很大,能够发现很多疾病,在临床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⑧ 螺旋CT扫描是什么又称什么
螺旋ct扫描是x线球管围绕人体做连续旋转扫描的同时,扫描床以匀速自动进入床内。因此,扫描线在患者体表呈螺旋状。也被称为螺旋CT。
螺旋CT扫描不同于传统的ct扫描。螺旋CT扫描获得的是连续的信息,即扫描范围内所有组织的信息。因此又称容积数据,避免了CT扫描中由于呼吸运动而遗漏小病灶的缺点。根据探测器的不同,螺旋CT可分为单层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
由于采用了特殊的探测器和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数字平板探测器的扫描速度,使其能够快速扫描大覆盖的薄层。
这些技术的临床应用进一步拓展了CT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在显示受运动影响较大的器官方面。图像质量和诊断信息都得到了显着的改善。螺旋扫描的优点是不易留下病变信息,扫描速度快,图像处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8)颌面部螺旋ct能查什么扩展阅读:
螺旋CT扫描注意事项:
(1)检查过程中听从技术人员的指导,保持体位不动,配合检查呼吸平稳,屏气,不吞咽唾液,不眨眼等。
(2)CT机上装有对讲机。检查中如有不适或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
(3)去除检查部位衣物包括带有金属物质的内衣和各种物品:如头饰、发夹、耳环、项链、玉佩、钱币、皮带和钥匙等。
⑨ 螺旋ct16排和64排有什么区别
一、探测器数量不同
1、螺旋CT16排:16排探测器。
2、螺旋CT64排:64排探测器。64排是16排的四倍,相应的探测时间也是16排的四分之一。
二、转速不同
1、螺旋CT16排:转速为0.6到1秒。一圈成像层数为16层。
2、螺旋CT64排:转速为0.35到0.5秒。一圈成像层数为64层。
三、临床应用不同
1、螺旋CT16排:冠脉CTA常规不开展,灌注检查20mm范围
2、螺旋CT64排:冠脉CTA常规开展,灌注检查40mm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