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简述头面部温度觉痛觉触觉的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所谓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因位置较深,又称深部感觉。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此处主要述及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因头面部者尚不明了)。
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本体觉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其中。来自第4胸节以下的升支走在后索的内侧部,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外侧部,形成楔束。两束上行,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楔束核内,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的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呈前后排列行于延髓中线两侧、锥体束的背方,再转折向上,称内侧丘系。内侧丘系在脑桥居被盖的前缘,在中脑被盖则居红核的外侧,最后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主要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此通路若在不同部位(脊髓或脑干)损伤,则患者在闭眼时不能确定相应部位各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以及两点间的距离。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实际上是反射通路的上行部分,为传入小脑的本体感觉,由两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的本体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终止于C8~L2的胸核和腰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由胸核发出的2级纤维在同侧侧素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向上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由腰骰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发出的第2级纤维组成对侧和同侧的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止于旧小脑皮质。以上第2级神经元传导躯干(除颈部外)和下肢的本体感觉。传导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的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颈膨大部第VI、VII层和延髓的楔束副核,这两处神经元发出的第2级纤维也经小脑下脚进入归小脑皮质。
⑵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什么部位
3.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的传导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节,其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布于头面部的皮肤、以及口、鼻粘膜等处;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进入脑桥。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痛、温觉在三叉神经脊束核, 触觉在三叉神经脑桥核,二核发出二级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上行的三叉丘系。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由此发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下部。
如损伤三叉丘系或以上部分,可出现对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
⑶ 什么是人体躯干感觉的传导通路
人体的躯体感觉分为浅感觉和深感觉。浅感觉是指皮肤与黏膜的痛、温、触、压等感觉而言,由于它们的感受器位置较浅,因此由这些感受器上行的感觉传导系统称为浅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传导通路第一级感觉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树突构成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分布在皮肤内,其轴突形成脊神经后根。后根进入脊髓后,在脊髓灰质后角更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级元)。其纤维立即斜越到对边,痛觉与温觉在脊髓侧索上行,触觉和压觉在脊髓前索上行,二者共同组成脊髓丘脑束,上行至丘脑。在丘脑外侧核的腹后部再次更换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换元后发出纤维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再上行经内囊,投射至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的上2/3躯干和下肢的感觉区。
头面部的浅感觉是经三叉神经传入的。第一级感觉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半月节内,其树突构成三叉神经内的感觉纤维,分布至头面部皮肤感觉,轴突经三叉神经根进入脑桥后,其中传导触觉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而传导痛觉、温觉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二者均为第二级神经元。换元后的纤维交叉至对边上行,组成三叉丘系,经脑干各部止于丘脑外侧核的腹后部(第三级神经元)。更换神经元后的纤维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至中央后回下1/3的感觉区。
深感觉是指感受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等深部结构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即肌肉是处于收缩状态还是舒张状态,肌腱和韧带是否被牵拉以及关节是处于屈曲还是伸直的状态等的感觉。所谓精细触觉是指能辨别物体形状和性质,以及两点之间距离的感觉等。
躯干、肢体的深感觉传导通路第一级神经元的细胞体也位于脊神经节内,其树突分布于肌肉、肌腱及关节内,轴突随脊神经根进入脊髓后,在同侧后索内上行组成薄束和楔束,终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在此更换第二级神经元后,纤维交叉到对侧,组成内侧丘系。再上行经脑干到达丘脑,并在丘脑外侧核的腹后部更换第三级神经元。换元后的纤维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至中央后回、中央前回上2/3处和下肢运动感觉区。
可见躯体感觉的传导通路具有两个共同特点:第一,一般由三个神经元完成由感受器向皮层的传导。第一级位于脊神经节内或脑神经节内;第二级位于脊髓后角或脑干内;第三级位于丘脑内。第二,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一般交叉到对侧,经过丘脑和内囊,最后投射到对侧大脑半球的相应区域(但头面部是双侧的)。
⑷ 传导头面部皮肤感觉的神经主要是
皮肤的神经是指分布在皮肤中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来自脑脊神经,为传入神经。运动神经来自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为传出神经。皮肤的神经支配呈节段性,但相邻节段间有部分重叠。感觉神经纤维使皮肤能感受触觉、温觉、冷觉、痛觉和压觉。运动神经纤维主要分布于皮肤附属器周围,支配肌肉活动。
⑸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什么
传导皮肤和粘膜外来感觉(如痛觉、温觉、触觉和压觉)的通路。
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传导通路/第一级感觉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树突构成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分布在皮肤内,其轴突形成脊神经后根。后根进入脊髓后,在脊髓灰质后角更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级元)。
其纤维立即斜越到对边,痛觉与温觉在脊髓侧索上行,触觉和压觉在脊髓前索上行,二者共同组成脊髓丘脑束,上行至丘脑。在丘脑外侧核的腹后部再次更换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换元后发出纤维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再上行经内囊,投射至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的上2/3躯干和下肢的感觉区。
(5)头面部痛温触觉由什么传导扩展阅读
感觉传导通路原理——
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通路/头面部的浅感觉是经三叉神经传入的,第一级感觉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半月节内,其树突构成三叉神经内的感觉纤维,分布至头面部皮肤感觉;轴突经三叉神经根进入脑桥后,其中传导触觉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
而传导痛、温觉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二者均为第二级神经元,换元后的纤维交叉至对边上行,组成三叉丘系,经脑干各部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第三级神经元),更换神经元后的纤维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至中央后回下1/3的感觉区。
⑹ 课本上说三叉神经脊束是传导头面部的痛、温觉,它受损后为何也会造成头面部的触压觉障碍
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 另外是三叉神经脊束核 而不是三叉神经脊束 三叉神经组成的传导通路叫三叉丘系 它传导的是痛 温 触觉 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
麻烦采纳,谢谢!
⑺ 简述头面部温觉,痛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http://des.cmu.e.cn/jiaoxue/kecheng/jiepo/xitong/shenjing/zhongshu/chuan/senying1.htm http://www.bbioo.com/blife/Print.asp?ArticleID=2932&Page=8 分别看看你就明白了
⑻ 浅感觉传导通路的原理
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通路/头面部的浅感觉是经三叉神经传入的,第一级感觉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半月节内,其树突构成三叉神经内的感觉纤维,分布至头面部皮肤感觉;轴突经三叉神经根进入脑桥后,其中传导触觉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而传导痛、温觉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二者均为第二级神经元,换元后的纤维交叉至对边上行,组成三叉丘系,经脑干各部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第三级神经元),更换神经元后的纤维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至中央后回下1/3的感觉区。
⑼ 传导头面部痛,温度觉的神经 传导头面部触觉的神经
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 另外是三叉神经脊束核 而不是三叉神经脊束 三叉神经组成的传导通路叫三叉丘系 它传导的是痛 温 触觉 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