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面部护理 > 口腔颌面部是什么的共同开口

口腔颌面部是什么的共同开口

发布时间:2022-07-11 04:24:16

A. 什么是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外科专治那些疾病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医院才设有口腔颌面外科,为患者提供相关专病专治的条件,但遗憾的是许多患者由于不了解口腔颌面外科的诊治范围,导致了许多疾病未得到专病专治。到底口腔颌面外科(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颧弓等)、颞下颌关节、涎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等)以及颈部某些相关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口腔颌面外科具体包括牙及牙槽外科、修复前外科、各种颞颌关节疾病(肿瘤、炎症等)、头颈肿瘤外科(包括口腔、面部以及颈部某些相关的各种良性和恶性肿瘤)、面神经和三叉神经疾病、各种颌面损伤(软组织损伤及骨折)、涎腺疾病(肿瘤、炎症等)、颌面部炎症(淋巴结炎、颌骨骨髓炎及间隙感染)、颌面整复外科和显微外科(包括颌面部先天性畸形缺损如唇裂、腭裂等和颌面部各种原因导致的后天畸形和缺损需要整形治疗者)等。 口腔颌面外科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为了防治口腔颌面部疾病的需要,口腔颌面外科与口腔内科学、口腔正畸学、口腔修复学等有关学科不能截然分割;另一方面,由于它本身的外科属性,又与普通外科学、整形外科学、肿瘤外科学以及内、儿科学等有着共同的特点与关联。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口腔颌面外科学既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地址:南充市顺庆区人民南路97号

B. 什么是颌面

这个是个合成词

颌又有上颌和下颌之分,上颌就是鼻腔和口腔之间的骨板,下颌就是通常所说的下巴.连起来口腔颌面就是口腔中上下两面,也就是长牙齿的那两面.只有上颌和下颌

C. 口腔科和牙科有什么区别

口腔科和牙科的区别在于,牙科与口腔科不同,口腔科包含的范围比牙科广,口腔科在专科医院分科细,在综合医院分为口腔外科、口腔内科、修复科、正畸科、放射科和技工室、消毒室等。

很多人认为牙科=口腔科,这是不正确的。

因此,口腔疾病不仅有牙痛、牙齿变色、牙龈出血、牙龈肿胀、牙齿松动、牙齿脱落、口臭、口腔溃疡等常见症状,还有颌面部肿痛、张口限制、间隙感染、颌骨骨折、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出血、颅内感染、呼吸困难等临床。

其实口腔科还很复杂,工作细致,细致。 所有的患者都需要仔细的治疗。 可以说需要精致的雕刻,诊察等待时间会变长,但治疗疾病必须耐心等待。

朋友们,请记住牙科口腔科。 口腔疾病不仅仅是牙病。

D. 开口型的定义

是指下颌自闭口到张大的整个过程中下颌运动的轨迹。 颞下颌关节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咀嚼、发音、吞咽和表情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青壮年,以20~35岁患病率最高。一般发生在一侧,但有的可逐渐累及两侧。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一般病程较长,并经常反复发作,多属功能紊乱,也可有关节结构紊乱或器质破坏,所以应引起重视,及早治疗。

E. 简述三大唾液腺的名称和开口部位

人体有三大唾液腺,分别在口腔的不同部位,两侧对称,所以正常有六个唾液腺,分别是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腮腺的开口位置是在上颌第二磨牙颊侧的颊黏膜上,有一个乳头型的突起称为腮腺导管口。颌下腺的开口也在口腔内,口底舌系带的两侧也有个小的突起,是颌下腺的导管口。

舌下腺比较分散,可能有很多个导管分别开口于舌下肉阜,也可以形成一个大管,和颌下腺共同开口于颌下腺导管口。

唾液腺,人或脊椎动物口腔内分泌唾液的腺体。口腔有大、小两种唾液腺。小唾液腺散在于各部口腔粘膜内(如唇腺、颊腺、腭腺、舌腺)。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它们是位于口腔周围独立的器官,但其导管开口于口腔粘膜。



唾液腺为复管泡状腺,被膜较薄,腺实质分为许多小叶,由分支的导管及末端的腺泡组成。

F. 什么是口颌系统!

口颌系统是包括口腔颌面部各种组织结构如牙、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神经的总称,是一个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功能整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统一指挥下,牙、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各司其责,共同完成复杂的功能运动。口颌系统担负着发音、讲话、表情、咀嚼、吞咽等各种重要功能。

G. 口腔颌面外科的学科简介

和其他医学专科一样,口腔颌面外科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个医学分科,正因为有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形成和参与,才使得中国的牙医学发展成为口腔医学。
应当说,口腔颌面外科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为了防治口腔颌面部疾病的需要,口腔颌面外科与口腔内科学、口腔正畸学、口腔修复学等有关学科不能截然分割;另一方面,由于它本身的外科属性,又与普通外科学、整形外科学以及内、儿科学等有着共同的特点与关联。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口腔颌面外科学既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关于命名
纵观牙医学(dental medicine)的发展史,是与外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虽然在公元前开始即已有有关牙医学内容的医书记载和实践,但牙医学的正式建立和兴起,应当说是在17~18世纪的西方国家。法国的Pierre Fauchard(1678~1761)曾出版过有关牙医外科的专着,并完善了牙科临床工作,由于他的贡献而被称为现代牙科之父。在当时,牙科是在外科领域内,被称为牙外科(dental surgery section);牙科医师也被冠以牙外科医师的头衔而称为dental surgeon,
以至于至今牙科医师的学位也仍维持着牙外科学博士(doctor of dental surgery,D.D.S)的称谓。据考证,在古老的牙医学创始人中,在当时也大多具有医学博士(doctnr of medicine,M.D)学位。
据一些书籍的记载,“口腔外科”(oral surgery)一词由美国人James Edmund Garretson(1828~1895)所命名。Garretson本人是一位外科医师,当时他在一所牙科学校
讲授以拔牙术为主的口腔外科学。在以后的多年中,”口腔外科”一词不但用于医院科室建制的命名,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科书和参考书。
20世纪初即已有颌面外科(maxillofacial surgery)的概念出现,但究竟在什么时候,什么国家,由哪一位学者正式提出或命名为“口腔颌面外科”,尚需进一步考证。
在欧洲,原苏联的口腔颌面外科是比较发达的,其中特别得益于40年代的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对颌面部战伤的处理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口腔颌面外科的名称在40年代后期的原苏联即早已得到广泛地应用和承认。中国的口腔医学是在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时才正式被确认的,因此,也是在1952年以后才有了口腔外科或口腔颌面外科的正式建制和名称。1956年,卫生部颁布了口腔医学教育大纲,并将“口腔外科学”改名为“口腔颌面外科学”,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口腔颌面外科”的名称给以正式肯定。为此,1959年, 由夏良才主编出版的中国第一本正式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就用的是《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名称。美国人W.Harry Archer及Gastav O.Kruger的原着《口腔外科学》则是在70年代中期以后才分别更名为《口腔领面外科学》的。目前,“口腔颌面外科”的名称不但广泛地被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且其学会或学术组织也沿用这一命名。

H. 颌面在口腔哪个部位

口腔颌面外科(oral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涎腺以及颈部某些相关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和其他医学专科一样,口腔颌面外科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个医学分科,正因为有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形成和参与,才使得我国的牙医学发展成为口腔医学。 应当说,口腔颌面外科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为了防治口腔颌面部疾病的需要,口腔颌面外科与口腔内科学、口腔正畸学、口腔修复学等有关学科不能截然分割;另一方面,由于它本身的外科属性,又与普通外科学、整形外科学以及内、儿科学等有着共同的特点与关联。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口腔颌面外科学既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I. 口腔腺有那几对,其导管各开口于何处

唾液腺,人或脊椎动物口腔内分泌唾液的腺体。口腔有大、小两种唾液腺。小唾液腺散在于各部口腔粘膜内(如唇腺、颊腺、腭腺、舌腺)。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它们是位于口腔周围独立的器官,但其导管开口于口腔粘膜。
腮腺
最大,略呈三角楔形,位于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后部的表面,腺的后部特别肥厚,深入到下颌后窝内。由腺的前端靠近上缘处发出腮腺管,在距颧弓下方约一横指处经咬肌表面前行,绕过咬肌前缘转向深部,穿过颊肌开口于颊部粘膜,开口处形成一个粘膜乳头,恰和上颌第二磨牙相对。
下颌下腺
略呈卵圆形,位于下颌下三角内,下颌骨体和舌骨舌肌之间。由腺的内面发出下颌下腺管,沿口底粘膜深面前行,开口于舌下肉阜。
舌下腺
最小,细长而略扁。位于口底粘膜深面。其排泄管有大小两种小管约有5-15条,直接开口于口底粘膜;大管另一条常与下颌下腺管汇合或单独开口于舌下肉阜。
唾液腺分泌唾液,可湿润口腔,有利于吞咽和说话。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初步分解食物中的淀粉。
大唾液腺
大唾液腺有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三对,它们的导管开口于口腔。
(一)唾液腺的一般结构
唾液腺为复管泡状腺,被膜较薄,腺实质分为许多小叶,由分支的导管及末端的腺泡组成。
1.腺泡(alveoli)呈泡状或管泡状,由单层立方或锥形腺细胞组成,为腺的分泌部。腺细胞与基膜之间以及部分导管上皮与基膜之间有肌上皮细胞,细胞扁平,有突起,胞质内含有肌动蛋白微丝。肌上皮细胞的收缩有助于腺泡分泌物排出。腺泡分浆液性、粘液性和混合性三种类型。
(1)浆液性腺泡(serousalveolus):由浆液性腺细胞组成。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染色较深。基部胞质嗜碱性较强,电镜下可见此处有较多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核圆形,位于基部。顶部胞质内有较多嗜伊红的分泌颗粒(酶原颗粒,zymogengranule)浆液性腺泡分泌物较稀薄,含唾液淀粉酶。
(2)粘液性腺泡(mucousalveolus):由粘液性腺细胞组成。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较浅,分泌颗粒不能显示。细胞核扁圆形,居细胞底部。电镜下则可见顶部胞质内有粗大的分泌颗粒(粘原颗粒,mucinogengranule)。粘液性腺泡的分泌物较粘稠,主要为粘液(糖蛋白)。
(3)混合性腺泡(mixedalveolus):由浆液性腺细胞和粘液性腺细胞共同组成。常见的形式是,腺泡主要由粘液性腺细胞组成,几个浆液性腺细胞位于腺泡的底部或附于腺泡的末端,在切片中呈半月形排列,故称半月(demilune)。半月的分泌物可经粘液性细胞间的小管释入腺泡腔内。
2.导管是反复分支的上皮性管道,是腺的排泄部,末端与腺泡相连。唾液腺导管可分为以下几段:
(1)闰管(intercalatedct):直接与腺泡相连,管径细,管壁为单层立方或单层扁平上皮。
(2)纹状管(striatedct):或称分泌管(secretoryct),与闰管相连接,管径相,管壁为单层高柱状上皮,核位居细胞顶部,胞质嗜酸性。细胞基部可见垂直纵纹,电镜下为质膜内褶和纵行排列的线粒体,此种结构使细胞基部表面积增大,便于细胞与组织液间进行水和电解质的转运。纹状管上皮细胞能主动吸收分泌物中的Na+,将k+排入管腔,并可重吸收或排出水,故可调节唾液中的电解质含量和唾液量。
(3)小叶间导管和总导管:纹状管汇合形成小叶间导管,行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小叶间导管较粗,管壁为假复层柱状上皮。小叶间导管逐级汇合并增粗,最后形成一条或几条总导管开口于口腔,导管近口腔开口处渐为复层扁平上皮,与口腔上皮相连续。
隆凸唾液腺
隆凸唾液腺藏在喉咙深处上部,其位置在一块称为咽鼓管隆凸的软骨上,平均约1.5英寸长(3.9厘米)。

阅读全文

与口腔颌面部是什么的共同开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次燕窝要多少克 浏览:1163
面部血管瘤怎么治不留疤 浏览:2017
yamii胶原蛋白怎么吃 浏览:1412
贵阳祛斑哪个好先荐利美康 浏览:1340
和田玉戈壁料没油性怎么办 浏览:957
鹅耳朵冻疮涂什么精油 浏览:1975
燕窝有什么不好的副作用吗 浏览:944
皮肤使用爽肤水有什么好处 浏览:1319
漂白燕窝炖不烂怎么办 浏览:1481
燕窝跟什么吃最好 浏览:1721
容易长痘痘油皮怎么可以做美白 浏览:1551
医院和美容院哪个祛斑好 浏览:1710
山羊奶面膜与龙血精华面膜哪个好 浏览:1769
学生干皮适合什么面霜 浏览:1535
生姜和什么一起煮能祛斑 浏览:1391
两三个月的宝宝选面霜怎么选 浏览:1605
嘴巴上和下面长痘怎么治 浏览:1710
南京医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钱 浏览:1050
燕窝每天多少毫升合适 浏览:1646
胶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于吸收 浏览: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