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问下关穴在哪个部位
下关穴,属足阳明胃经的面部经穴,出自《灵枢.本输》,为足阳明、少阳之会《针灸甲乙经》。此穴有消肿止痛、益气聪耳、通关利窍之功,在临床中应用较广。穴名释义:“关”,即机关,为开阔之枢机;该穴正当下颌关节处,有关牙齿的开阔故名之于“关”;因为其在颧骨弓下,并与上关穴相对,故名之于“下关”。另一说,下关者,因牙关分上下二处,上关即客主人,位于下关穴之上;下者,下片部也,牙关是开合之机关,属下,两“关”相对,故名下关。 1 取穴方法闭口取穴,下关穴位于耳屏前约1拇指横指,当颧弓下缘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此穴闭口有孔,张口即闭。另一取法:闭口,由耳屏向前遁摸有一高骨,其下有一凹陷(张口时则该凹陷闭合突起),此凹陷即是下关穴。 2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与颞骨颧突之间→翼外肌。浅层布有耳颞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颧支,面横动、静脉等;深层有上颌动、静脉,舍神经,下牙槽神经,脑膜中动脉和翼丛等。 3 穴位功能消肿止痛,聪耳通络,疏风清热,通关利窍。 4 主治疾病(1)耳聋、耳鸣、聤耳。《图翼》说下关穴治:“耳鸣耳聋,痛痒出脓。” (2)齿痛、口歪、面痛、牙关紧闭、面神经麻痹。《铜人》说下关穴主治:“偏风,口目歪,牙车脱臼”。 (3)下颌脱臼、颞下颌关节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4)眩晕、颈肿。 5 常用配穴(1)合谷、下关,功能清热止痛,主治阳明热邪上扰之牙痛。《备急千金要方》:牙齿痛配下关、大迎、翳风、完骨;口失欠、下牙齿痛配下关、大迎、翳风。 (2)大迎、颊车、下关、地仓、巨髎、风池,功能疏风通络牵正,主治风痰阻络之面瘫。《甲乙经》:口噼配颧髎、龈交、下关。 (3)下关、听宫、太冲、中渚,功能疏风清热降火,聪耳利窍,主治肝胆火旺耳聋。《甲乙经》:耳鸣耳聋配下关、阳溪、关冲、腋门、阳关。 6 临床应用(1)牙痛、牙龈肿痛、牙关开合不利,口噤 用穴义:本穴正当下颌关节处,是牙齿开合之机关,且属足阳明经,其经脉人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上述病证取本穴常用于治疗齿痛、牙关不力、口噤等症,对风火上冲和阳明热盛所致者效果更优。 (2)面痛、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 用穴义:足阳明经循行于口、鼻、面部,上述病证,取本穴可疏通经络,消肿止痛,对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面痛、口眼歪斜均可选用,常与颧髎、颊车、地仓、合谷等配伍应用。该穴皮肤由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分布,深层由三叉神经第三支的分支翼外肌神经支配,并支配咬肌,下牙槽神经、舌神经等。 (3)耳聋、耳鸣、耳痛、聤耳流脓 用穴义:本穴位于耳前,其阳明经脉“上耳前,过客主人”,其经筋“颊结于耳前”。又本穴为足阳明、少阳之会,足少阳经脉“下耳后……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因此针本穴有疏风清热,通关利窍,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耳部多种疾患。 (4)眩晕、颈肿 用穴义:风火热邪,上扰清窍则眩晕;火热结聚于颈部则肿痛。本穴位于牙关,属阳明经,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其经脉循行于头、颈部,且与足少阳、足太阳等经交会,用本穴可清泄三经火热,治上证属热者。 综上所述,若在临床中能灵活运用下关穴,根据辨证选择不同的配穴,疗效更佳。在初期进行蜂针的病人,宜用点刺与散刺的方法,避免蜂针后过敏反应强烈,而且肿胀过甚影响美观。____摘自《蜜蜂杂志》
2. 人体的穴位图是
人体108要害穴位
0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
0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0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0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0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0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0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0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09、素胶: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
16、脑户:在后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项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
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4、天牖: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
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
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7、翳风:在耳垂后、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
28、扶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结喉相平处。
29、天窗:在颈外侧部、下颌角下,扶突穴后、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30、天鼎: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下一寸处。
31、天突: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
32、膻中: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
34、大包:在极泉穴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
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
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三寸五分处。
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
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
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
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
41、日月: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即期门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线上,脐上五寸处。
43、京门:在第十二肋骨头下。
44、急脉:在大腿内侧面上部,从耻骨联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门:在腹上部、脐上四寸、中脘穴旁开二寸处。
46、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47、库房: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即华盖穴旁开四寸。
48、维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五分处。
49、渊腋:在腋下三寸,乳头旁开四寸陷中。
50、中府:在云门穴下方约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间,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
52、不容:在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即巨阙穴旁开二寸处。
53、带脉:在章门穴下与脐相平处。
54、乳中:在乳头中央处。
55、乳根:在乳头直下第五肋间。
56、关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脐下三寸处。
57、中极:在脐下四寸处。
58、曲骨:在脐下五寸,耻骨联合上缘。
59、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处。60、天枢:在肚脐旁开二寸处。
61、食窦:在任脉旁开六寸的第五肋间。
62、会阴:在大便前(指肛门)小便后两阴之间。
63、大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
64、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65、天宗: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
66、至阳: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间。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69、魂门: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开三寸处。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2、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73、胃仓: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三至四寸处。
76、命门:在第二、三椎之间。
77、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高处。
78、长强: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
79、巨骨:在锁骨肩胛岗之间凹陷处。
80、臂臑: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稍前处、肩(骨禺)与曲池的连上。
81、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号肌腱外侧处。82、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近尺侧缘。
83、曲池: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处。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处。
85、少海:屈肘时,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86、青灵:在少海穴上三寸处。
87、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侧,当第五掌骨与钩骨、碗豆骨之间凹陷处。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
90、阳溪:拇指向上挠时,在腕关节桡侧凹陷处。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头之间、掌指关节上方一寸凹陷处。
92、八邪:握拳时,每个掌骨小头之间处。
93、风市:在直立两手自然下垂时,在大腿外侧中指尖所到之处。
94、阴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95、阴廉:在大腿内侧、气冲穴直下二寸动脉处。
96、血海:在大腿内侧面下部、髌骨内上缘上二寸处。
97、箕门: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处。
98、承扶:在臀部下缘横纹中点处。
99、委中:在窝部横纹中点处。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胫骨前肌上。
101、膝阳关:在阳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
102、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出现"人"字形凹陷处,即委中穴与足跟之中处。
103、悬锺:在外踝高点直上三寸,腓骨前缘。104、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关节横纹中点、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106、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7、太溪: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8、涌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3. 面部常用的十个穴位
十个面部穴位
承泣穴--眼袋松弛
位于眼球正下方,约在眼廓骨附近。由于有胃下垂的人眼袋容易松弛,所以此穴能提高胃部机能,从而防止眼袋松弛。
攒竹穴--缓和眼睛的疲劳和浮肿
眉头下方凹陷之处即是。眼睛疲劳以及头痛,都会引起眼部四周的浮肿。此穴位可以缓和不适。
太阳穴--消除眼睛疲劳、浮肿
眼睛与眉毛间的侧面,向后约1横指处,快接近发际处。此穴位可促进新陈代谢
颊车穴--消除脸颊的浮肿
沿脸部下颚轮廓向上滑,就可发现一凹陷处,即为此穴位。它可以有效消除因摄取过多的糖分所造成的肥胖。
迎香穴--减轻肩膀酸痛及鼻塞
眼球正下方,鼻翼的旁边即是。此穴位不仅可以消除眼部浮肿、预防肌肤松弛,还能减轻肩膀酸痛。
承浆穴--消除胸颈浮肿
下唇与下颚的正中间凹陷处即是。它能控制荷尔蒙的分泌,保持肌肤的张力,预防脸部松弛。
地仓穴--抑制食欲
嘴角旁约0.5cm处即是。胃部如果持续处于高温状态,就会促进食欲,所以此穴的功能是降低胃温、抑制食欲。
球后穴--提高小肠的机能
眼尾正下方,脸颊头下处。能调整小肠机能,帮助吸收。
百会穴--预防过量饮食、便秘
左右两耳洞向上升,在头部连结后的那条线的顶点,即是百会穴。它可以起到安定精神预防饮食过量。
天突穴--促进水分的排除
位于喉斜下方肌肤的内侧。它能刺激甲状腺,促进新陈代谢,去除脸部多余的水分。
4. 脸上有多少个穴位
面部主要有27个穴位:
1、四神聪;位于前后左右的各一寸处各四穴,治疗头痛、偏瘫、失眠、健忘。
2、印堂穴;在两眉连线的中点。治疗三叉神经痛、眩晕。
3、鱼腰穴;在眉毛的中点,瞳孔的正上方,对眼睑下垂有很好的提升效果。治疗目赤肿痛,近视;偏头痛;面神经麻痹
4、太阳穴;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一寸的凹陷中,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
5、人中穴;位于人中沟上1/3处治疗昏迷、晕厥、癫狂、急慢性惊风、急性胃痛、急性腰痛。
6、风府;位于颅后发际线正中直上一寸,治疗感冒、头痛、中风、颈项强直。
7、百会;位于颅顶后发际线与两耳中间连线的交点,缓解头痛、头晕、休克高血压、失眠等症状。
8、神庭穴;位于前发际线正中直上0.5寸,治疗头痛、鼻炎、角膜炎、眼疾
9、攒竹;眉头的凹陷中,眶上切迹处。治疗近视、目眩、目视不明。
11、睛明;目内眦梢上方凹陷处,可缓解眼部疲面神经麻痹。
12、风池;位于风府穴两旁约1寸的凹陷处。治疗感冒、头晕、眼疾。
13、瞳子髎;外眼角眶外缘处,有明目、消除眼部疲劳改善视力的功效
14、阳白穴;位于目正视,瞳孔直上,在眉上一寸、治疗头痛、目眩、夜盲症。
15、头临穴;阳白穴直上0.5寸
16、听会穴;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治疗耳聋、耳鸣、压痛、口歪眼斜。
17、四白穴;目正视,瞳孔直下,当颧骨上方凹陷中,可缓解眼部疲劳,改善黑眼圈,预防眼袋。
18、地仓穴;位于口角外侧的0.4寸,瞳孔直下,治疗面瘫、口角歪斜,流延。可以维持肌肤的张力,预防面部下垂。
19、颧髎穴;外眼角直下,颧弓下缘凹陷处,有提升收紧的功效,对于松弛下垂肌肤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20、颊车穴;用力咬牙时,咬肌的最高处。治疗下颌关节炎,面神经痳痹。
21、丝竹空;在眉梢的凹陷中,治疗头痛、目眩、目赤痛、牙痛、缓解眼部疲劳。
22、听宫穴;位于耳屏的正中凹陷中,治疗耳聋、齿痛、中耳炎。
23、医风穴;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缘的凹陷中,治疗耳鸣、耳聋、口歪眼斜、牙关紧闭、颊肿。
24、承泣穴;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于眼球之间。治疗目赤肿痛,夜盲症,迎风流泪,眼袋松弛。
25、下关穴;位于颧髎尾骨凹陷处,治疗面部肿痛,牙痛、耳鸣。
26、迎香穴;鼻翼旁0.5寸,治疗面瘫、鼻塞。
27、承浆穴;在颌唇沟的中央,当下唇的凹陷中,治疗牙痛,面瘫。
5. 下颌关节炎要艾灸哪几个穴位
可以艾灸下关,颊车,合谷等穴位。
6. 颞下颌关节炎怎么按摩
我前一个星期刚得了。现在慢慢地似乎恢复了。但嘴巴张大耳朵边还是有些痛。但牙床已经可以往下了。我就按网络说的锻炼操锻炼,希望对你有用。
做操以前请保持身体非常松弛,颞颌关节处不要有丝毫压力或紧张感。保持头,颈,背的良好姿势。请先做:
1.放松:停止一切动作,放松压力。
2.
张嘴,念“emma”。让下巴略放下与嘴轻张,保持该姿势。
3.将舌头放置于上颚(两颗上门牙之后的部位)。
4.体态:想象两根绳子。一根从头的上后部悬到房顶,另外一根从胸骨往上拉。
5.呼吸:腹部呼吸。
第一套操:颞颌关节旋转和平移控制.目的在于调整颞颌关的旋转轨迹,减少或者去除弹响或者咔他声,用协助的方式限制颞颌系统的旋转(令其正常旋转)。
第一阶段:
1.
将舌头顶住上颚。
2.将食指(手指1)顶住患侧面部的颞颌关节部位(耳朵前一点那个部位,患侧指疼痛更严重的那侧)
3.另一只食指(手指2)顶住下巴尖
4.在手指2的指引下,将嘴张开,下巴放下并向喉咙部位靠。
5.在镜子中观察这个张口动作,确认嘴是笔直着张开的(保持舌头抵着上颚)
6.一组做五次,一天做五组。
第一阶段做了几天,没有任何问题了以后,且张口不感觉任何困难了以后。可以进入第二阶段:
1.将舌头抵住上颚
2.将两个食指分别抵住左右两次颞颌关节(耳前部位)
3.张嘴,下巴放下,并往喉咙部位收。
4.在镜中观察这个动作,确保嘴是笔直张开的。
5.一组做五次,一天做五组。
第二阶段做了几天,没有任何问题了以后,且张口不感觉任何困难了以后。可以进入第三阶段:
1.
舌头抵住上颚
2.将食指(食指1)抵住患侧的颞颌关节部位(耳前)
3.另外的食指(食指2)抵住下巴
4.在食指2的指引下,张嘴,下巴放下,并将下巴往喉部收。
5.将抵住上颚的舌尖放下,将嘴张并往喉部收到最大程度(依然在食指2指引下)
6.在镜中观察这个动作,确保张口保持笔直。
7.每组五次,每天五组。
第三阶段做了几天,没有任何问题了以后,且张口不感觉任何困难了以后。可以进入第四阶段:
1.
舌头抵住上颚
2.两个食指抵住双侧颞颌关节
3.张嘴
将下巴放下,并往喉部收。
4.将抵住上颚的舌头放下,将嘴张到最大程度并往喉部收到最大程度
5.在镜中观察这个动作,确保嘴巴张开时保持笔直。
6.每组五次,每天五组。
7. 脸上有哪些穴位
眼 耳垂5区的中央 青光眼、近视、麦粒肿等齿1 垂1区的外下角 拔牙 牙痛齿2 耳垂4区的中央 拔牙 牙痛上颌 耳垂3区中央 上牙痛、下颌关节痛下颌 耳垂3区上部横线之中点 下牙痛、下颌关节痛面颊 耳垂5、6区交界线周围 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料、痤疮内耳 耳垂6区中央稍上方 耳鸣、耳聋、中耳炎、目源性眩晕扁桃体 耳垂8区中央 扁桃体炎外鼻 耳屏外侧面的中央 鼻病、鼻炎、鼻疖等内鼻 耳屏内侧面的下1/2处 鼻炎、上颌窦炎、感冒咽喉 耳屏内侧面的上1/2处 咽喉肿痛目1 屏间切迹前下 青光眼、近视、麦粒肿目2 屏间切迹后下 青光眼、近视、麦粒肿外耳 屏上切迹微前凹陷中 耳鸣、耳聋、眩晕对 耳 屏额 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 前头痛、眩晕、失眠枕 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后头痛、失眠、昏厥、皮肤病颞 额穴与枕穴连线的中点 偏头痛
8. 面部穴位有多少分别是什么穴位各有什么作用
面部的穴位太多了,要是为了美容不是面部的穴位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我告诉你三个美容的穴位,你一定要坚持点按---每天一次,每次每穴三分钟。祝您早日漂亮!!! 一 合谷---养颜 “头面合谷收”合谷是大肠经的原穴,也是临床常用的四总穴之一。有清热镇痛、安神通络、疏风解表的作用。 位置: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只手的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放在张开手的虎口上,拇指尖达到之处即合谷穴,用力时力偏向食指的延长线。 主治:头面部、口腔、咽喉部疾病。如头痛、牙疼、目赤肿痛、感冒、多汗等。 二 养老---祛斑 养老是小肠经之郄穴,是经脉气血深聚的穴位,点按这个穴位有特别的酸软感,小肠是管吸收,雀斑就是吸收不良引起的。 位置:掌心向下,另一只手在尺骨小头最高点处取之,当掌心向胸时,转手骨开,穴在尺骨茎突的挠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非先天性雀斑,口舌生疮,视力减退,手腕酸痛,肩背痛,落枕等。 三 翳风---除皱 翳风是三焦经和胆经的交会穴,其深部接近面神经,有清热散邪,聪耳明目之作用,故是治疗面神经的重要穴位。 位置:位于耳垂后方的凹陷中,当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中用手按压时有明显的酸、胀、麻的感觉。 主治: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耳聋、耳鸣、腮腺炎等。 以上三个穴位最好能够相互配合点按,这样的效果更为明显,希望大家不要辜负了我的一片好心,预祝你们“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9. 脸部主要的穴位是什么
脸部的主要穴位就是太阳穴,然后还有关于眼睛的几个穴位,睛明穴,四白穴,鱼腰穴等
10. 人体各个穴位的功能和位置
头颈部
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9、素髎: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
16、脑户:在后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项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
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4、天牖: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
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
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7、翳风:在耳垂后、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
28、扶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结喉相平处。
29、天窗:在颈外侧部、下颌角下,扶突穴后、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30、天鼎: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下一寸处。
躯干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
32、膻中: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
34、大包:在极泉穴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
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
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三寸五分处。
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
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
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
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
41、日月: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即期门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线上,脐上五寸处。
43、京门:在第十二肋骨头下。
44、急脉:在大腿内侧面上部,从耻骨联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门:在腹上部、脐上四寸、中脘穴旁开二寸处。
46、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47、库房: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即华盖穴旁开四寸。
48、维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五分处。
49、渊腋:在腋下三寸,乳头旁开四寸陷中。
50、中府:在云门穴下方约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间,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
52、不容:在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即巨阙穴旁开二寸处。
53、带脉:在章门穴下与脐相平处。
54、乳中:在乳头中央处。
55、乳根:在乳头直下第五肋间。
56、关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脐下三寸处。
57、中极:在脐下四寸处。
58、曲骨:在脐下五寸,耻骨联合上缘。
59、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处。
60、天枢:在肚脐旁开二寸处。
61、食窦:在任脉旁开六寸的第五肋间。
62、会阴:在大便前(指肛门)小便后两阴之间。
63、大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
64、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65、天宗: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
66、至阳: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间。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69、魂门: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开三寸处。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2、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73、胃仓: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三至四寸处。
76、命门:在第二、三椎之间。
77、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高处。
78、长强: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
四肢部
79、巨骨:在锁骨肩胛岗之间凹陷处。
80、臂臑: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稍前处、肩(骨禺)与曲池的连上。
81、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号肌腱外侧处。
82、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近尺侧缘。
83、曲池: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处。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处。
85、少海:屈肘时,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86、青灵:在少海穴上三寸处。
87、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侧,当第五掌骨与钩骨、碗豆骨之间凹陷处。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
90、阳溪:拇指向上挠时,在腕关节桡侧凹陷处。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头之间、掌指关节上方一寸凹陷处。
92、八邪:握拳时,每个掌骨小头之间处。
93、风市:在直立两手自然下垂时,在大腿外侧中指尖所到之处。
94、阴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95、阴廉:在大腿内侧、气冲穴直下二寸动脉处。
96、血海:在大腿内侧面下部、髌骨内上缘上二寸处。
97、箕门: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处。
98、承扶:在臀部下缘横纹中点处。
99、委中:在窝部横纹中点处。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胫骨前肌上。
101、膝阳关:在阳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
102、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出现"人"字形凹陷处,即委中穴与足跟之中处。
103、悬钟:在外踝高点直上三寸,腓骨前缘。
104、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关节横纹中点、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106、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7、太溪: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8、涌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